唐宋诗之体态风格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体态风格之比较
徐寿康
摘要:唐宋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传承,有区别,唐诗宋诗亦是如此。本文就体态风格的区别与相似来谈谈唐宋诗存在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唐宋诗;体态风格;区别;联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期分两种诗。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又说:“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由此可见,唐宋诗之分,非以朝代为别,而是以风格气质的不同来分,不同朝代的诗亦可划分为同一调。
一、唐宋诗的区别
由于唐宋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修养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就造就了两朝的文风各有特色。在诗歌方面,两者在体态风格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唐诗善言情,即说理也多借抒情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而宋诗善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杨慎《升庵诗话》说:“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正言中唐宋诗的这点区别。事实上,唐人诗如杜甫、韩愈等已有一些议论,但并非主流,其主要表现手法仍然是抒情。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唐人作诗多是直抒胸臆,或抒发理想豪情,或寄兴感怀幽怨。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高昂激越;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飘逸豪放;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等都是唐人抒情的不同手法。在唐诗中,处处可感受到唐人强烈的情感。而在宋诗中已少感受到宋人的内心情感,而代之的是议论迭出的笔调及阐发人生中的各种理趣。宋人借助各种思想修养特点是理学思想修养,以诗为武器,议论时政,干预政事。这是宋诗的一个特色。如同是讽刺
失,终唐之世,不能复取。”(《新唐书》)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覆灭的根本性原因:“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新唐书》)。藩镇割据在边塞诗中也有印证。杜荀鹤在《塞上伤战士》④P2939的颔联中有“三边远天子,一命信将军”。士兵将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交给了将军。既然是这样这些士兵和将军的的矛盾缓和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藩镇兵是一伙骄兵悍将。节度使是藩镇兵的首领,他们当中有一些人专横跋扈、争权夺势、兴兵作乱,对于天子来说他们是悍将。但是在他们手下有许多大将、小将,其中也有一些凶悍的悍将,一般把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笼统地称为骄兵,只把那些凶悍的节度使称为悍将。那些凶悍的节度使所以专横跋扈,无非是拥兵自重,以武力要挟天子;久而久之,他们部下的将士相继效尤,凭借武力要挟主帅、驱逐主帅,甚至杀害主帅,稍失控制,危害立至“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判上”(《新唐书》)。赵翼《廿二史札记》所说:“藩帅(节度使)既不守臣节,无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以河朔三镇为例,从安史之乱至唐王朝末年,三镇五十四名节度使中,为部下所逐所杀者达二十二人之多。“强臣悍将兵布天下”(《新唐书》)唐政府对骄兵悍将的姑息政策,不仅不能制止藩镇叛乱,改善骄兵悍将同朝廷的关系,恰好相反,姑息就好似纵容骄兵悍将为非作歹,助长了他们的贪欲,其结果加深了朝廷与藩镇及其骄兵悍将之间以及藩镇内部骄兵悍将之间的矛盾,使之更加复杂化,尖锐化。
这种与自己切身生存权利密切相关的藩镇内部纷乱,在很大方面促进了晚唐边塞诗的休战和反战思想的形成。与其说这些士兵害怕战争,还不如说是这些士兵害怕成为士兵。一旦成为士兵,不仅要提防边塞兵,更令士兵害怕的是窝里斗,这更让士兵的生命受到威胁。
诗歌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边
塞诗从萌芽到鼎盛到晚唐一路走来的过程是诗歌的发展的
过程。从盛唐到晚唐的边塞诗的风格、审美取向的发展大大
受到了晚唐的藩镇割据、骄兵悍将的影响。
注解:
①高文、王建纯选注:《高适岑参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
②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55。
③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69。
④《全唐诗》。
参考文献:
[1]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P260。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五、志).中华书局,1954年版,P1323、P1324、P1327、P1328、P1329。
[3]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P121~134。
[4]周建军.《论边塞诗在晚唐的余韵和沉响》.《贵州社会
科学》,2003年,第三期,P84。
(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219
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唐杜牧《过华清宫》是直接微讽,而宋苏轼《荔枝叹》却加上议论,朱熹《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诗作,体现出宋诗好议论,把说理融入写景中的特点。唐诗主抒情重情趣,宋诗长议论重理趣,这是唐宋诗相异的第一方面。
2、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博大深厚;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多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屈情深。唐人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深沉委婉,托物抒情,给人一种浑雅醇厚、空灵潇洒的感觉。作者在表达情感倾向时多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显得率真蕴藉;而宋人主要是“资书以为诗”,广征博引,引用典故,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显示了宋人高度的学术水平。这些在苏轼、梅尧臣、黄庭坚等宋代诗人的诗作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赵翼的《瓯北诗话》说“北宋诗推苏黄家,盖才力雄厚,书卷繁富”,就能说明这点。苏轼更重才气,黄庭坚更重学问,他们的诗并提代表宋诗的特点。苏轼的才气,表现在想象的奇特观察的细致与细腻的表现力,构思布局的曲折跌宕上;黄庭坚的才气则表现在他务深奇,讲究“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手法上。他们两人的诗作,集中体现出宋诗才高学富的特色。
3、唐诗语言流利、生动优美,讲究韵律节奏的美学风格。而宋诗则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事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如唐诗中,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圆润流畅,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生动活泼,李商隐“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式的流丽和谐,都体现了唐诗语言诗化的美学特征。而宋诗,则开辟一条散体化的道路。宋诗在构思、立意、修辞、语言方面进一步求细、求精、求活。唐诗的语言明白浅切,无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所造所写的艺术境界,都体现出唐诗语言上的这一点特征。而宋诗的语言则较为委婉曲折,意境生新瘦硬。宋诗把议论和散文自由表达手法引进诗中,善于使事用典,比喻新奇拗曲,在选词造句上讲究工巧,这些,就破坏了诗歌的节奏,诗诗歌重现出松散的特征。
唐宋诗之异在这里主要是以体态风格为依据。在举例说明时这里都举了最能体现唐宋诗的不同特点的作家及作品。而依据钱钟书先生的说法,不同时代的作家可同调,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异才。如唐之韩愈,其诗作便体现出宋诗的特点。这里对此就不再作谈论。
二、唐宋诗的相同或相近点
宋诗虽然打破了唐诗的囿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唐诗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宋诗无论如何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深受唐诗的影响。所以,尽管宋诗极为追求在诗歌的发展上开拓一条新的道路,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显现出与唐诗的相似之处。
1、唐宋诗人都工于写七绝和七律两种诗体。这两种诗体的总数在唐宋诗诗中占的比例十分大,而且也代表两朝诗歌的最高成就,宋人长于写七绝和七律,原因之一是表达思想内容的要求。宋人要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禅学理趣,就不得不弃五言而用七言;原因之二是对唐代诗人的学习,特别是对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位诗人的学习。李白的七绝代表他诗作的最高成就,杜甫的抒情诗多用七言近体,而李商隐的七律诗更是为宋人所学习的。
2、唐宋诗都十分注重境界的营造。王国维《人间词话》言:“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都谓之有境界。”词如此,诗也如此。虽然唐宋诗在以情抒情和以景言理上各有所重,但两者都长状写自然,营造自然清新、意韵深长之境,如唐王维、孟浩然的亲切浑融,李白诗“清水出芙蓉”的特色,刘长卿和韦应物浑厚明快的诗作,都体现出唐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有极高的成就。而宋诗在工写自然方面上,更是作了不少努力。宋人讲究锤炼,以工取胜,这是与唐人不同的,但所造之境的效果却与唐诗一样。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浑然天成,生动活泼;又如杨万里的“诚斋体”,其风格更是清新活泼,饶有情趣,体现出他在写景造境时独到的功夫。
3、唐诗和宋诗一样讲究形象的生动性。一般认为,宋诗多是曲折晦涩难以读懂,这是宋诗的缺点。但事实上,宋人要表现复杂心理和各种情趣,必要借助在诗中塑造动人的形象。例如《船泊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几经易换才定;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生动比喻,还有范成大、朱熹等人的诗作都具体体现了宋诗追求形象生动的特点。宋人也多借助炼字、比喻等手法以达到这一效果。诗歌中形象的生动,逼真感人,这在唐诗中已是公认,这里不再多谈。
唐宋诗之同,还有许多体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与流派之中。如宋初期白体诗与白居易诗歌浅切得特征一致,西昆体则师法李商隐,讲究辞藻华丽,对偶精神,用典繁缛,讲究音节铿锵。还有其他诗作流派效仿唐诗,在艺术形式上与唐诗有许多共同处,但相对以上所论及的三点来说,就显得较为具体,故这里就不再深论。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