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血证论》读书笔记
血证论白话解
血证论白话解引言《血证论》是中国法律界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由中国著名律师秦朔编著,于1983年首次出版。
《血证论》以简明、清晰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血液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将以白话解释的方式,对《血证论》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书的内容。
血证的定义和特点血证是指在犯罪现场、爆炸事件、交通事故等血案中所留下的各种与血液有关的物证。
血液是人类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种特点,使得血液在刑事犯罪案件中具备独特的重要作用。
血液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无论是凶杀案、强奸案还是其他犯罪案件,血液几乎都与案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2.唯一性:血液通过DNA分析技术,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和亲缘关系。
3.稳定性:血液在被外界污染前后,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有助于证明犯罪现场的血迹是被告人所留下。
4.持久性:血液不易被擦洗,即使经过一段时间,也有可能通过特殊技术手段检测到。
血液分析技术《血证论》还详细介绍了血液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DNA分析技术。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编码遗传信息的分子。
通过对DNA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一个人的基因型和亲缘关系,进而有助于判断其是否涉及特定犯罪行为。
除了DNA分析技术,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血液分析技术,包括:•血型鉴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原和抗体,确定一个人的血型,为犯罪案件提供线索。
•底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底物物质,如毒品、药物等,判断被告人是否涉及药物或毒品犯罪。
•血迹检测:通过对犯罪现场、嫌疑人身上的血迹进行检测,确定其是否有血液相关的罪行嫌疑。
血液证据的重要作用《血证论》进一步探讨了血液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血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认定犯罪事实:通过对血液证据的分析,可以确定犯罪现场、作案工具上是否有被告人的血液,从而有力地证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实。
2.确认嫌疑人身份:通过对血液的DNA分析,可以唯一地确定嫌疑人的身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40)血证论?李翰卿
(40)血证论李翰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证论我们通常将异常出血统称血证,李老则将血的一切病状统称血证,其中包括血热、血寒、血虚、血瘀、出血及血脱六种。
六者皆出现有关血液(包括月经)方面的证候:血热者,为血液热度太过,有了热证症状,必见喜冷怕热,口干舌燥,嗜食冷性饮食;血寒者,血液的热度不足,有了寒证症状,必见喜热恶寒,恶冷性饮食;血虚者,为血中成分不足,亦称贫血,症见面色苍白,经量少色淡,舌淡苔少,脉细;血瘀者,为血中有块,有栓塞或血滞的证候,为血证中的实证,症见各处刺痛,月经有块,皮肤及舌上有瘀点、瘀斑等;出血者,为除了正常月经及伤寒病解之鼻衄外的一切出血;血脱者,为出血过多不止,脉微欲绝,或无脉,或脉大无伦之证。
论瘀血与五脏之关系“瘀血”为中医特有的一种病理现象,有两层含义。
其一,瘀血是多种疾病过程中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其二,由于瘀血之存在,影响脏腑功能,又可变牛各种疾病。
瘀血的形成不外外伤、气虚、阴虚、血虚、气滞、寒凝、热灼等原因。
同时,血液之正常生成循行及瘀血的产生又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总括为:血液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贮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
1.瘀血与肝的关系肝乃瘀血形成的关键所在。
肝不疏泄,则气血郁遏于内,或横溢于外,所滞之处,皆可成瘀。
或肝火炽盛,血被煎熬,也可凝结为瘀。
《外科补要论》曰:“跌打损伤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十二经络,皆可以肝为主。
”临床上瘀血阻于肝,常可见癥积、鼓胀等症。
2.瘀血与心的关系心与瘀血关系亦大,血之往返循环,皆为心所主宰,而心之能主血,全赖心阳旺盛,心窍通利。
倘若心阳不振,则搏动无力,致血行缓滞而积瘀;心窍不通,则血也壅滞为瘀。
《灵枢。
经脉》曰:“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反之,若心火过旺,营血为之煎熬,则会干结成瘀。
《血证论》(五)
《血证论》(五)唐容川《血证论》在学术上颇有创见。
他十分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于血证深入探讨,颇有成就。
虽然限于历史条件、科学水平,未有成就,但其革新、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
其血证治疗的经验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
唐容川著《血证论》(五)尿血膀胱与血室.并域而居.热入血室.则蓄血.热结膀胱.则尿血.尿乃水分之病.而亦干动血分者.以与血室并居.故相连累也.其致病之由.则有内外二因.一外因.乃太阳阳明传经之热.结于下焦.其证.身有寒热.口渴腹满.小便不利.溺血疼痛.宜仲景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亦治之.一内因.乃心经遗热于小肠.肝经遗热于血室.其证.淋秘割痛.小便点滴不通者.呼赤淋.治宜清热.治心经遗热.虚烦不眠.或昏睡不醒.或舌咽作痛.或怔忡懊.宜导赤饮.加炒栀连翘丹皮牛膝.治肝经遗热.其证少腹满.胁肋刺痛.口苦耳聋.或则寒热往来.宜龙胆泻肝汤.加桃仁丹皮牛膝郁金.尿血治心与肝而不愈者.当兼治其肺.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人参泻肺汤.去大黄.加苦参治之.清燥救肺汤.加藕节蒲黄亦治之.以上结热之证.其血溺出.皆有淋滴不通之象.乃尿血之实证也.此外又有虚证.溺出鲜血.如尿长流.绝无滞碍者.但当清热滋虚.兼用止血之药.无庸再行降利矣.盖前阴有二窍.一为水窍.一为血室之窍.血窍在女子.则为胎孕之门.血窍在男子.则为施精之路.故女子血室之血.能由此崩漏而下.男子血室之血.亦能由此走泄而出.是以血尿之虚证.与女子崩漏之证无异.宜用四物汤加减治之.肝如郁火者.加丹皮炒栀子柴胡阿胶芥灰.心经血虚火旺者.加黄连阿胶血余.脾气虚寒.不能摄血者.四肢清冷.脉微迟.面黯淡.加鱼鳔黄芪人参艾叶黑姜甘草五味治之.房劳伤肾.加鹿胶海螵蛸发灰散治之.又有肺虚.不能制节其下.以致尿后渗血者.审系肺阴虚.则兼气逆痰咳口渴等证.人参清肺汤主之.若肺阳虚.不能治下.则必有遗溺足冷.水饮喘嗽之证.甘草干姜汤治之.经血妇科已有专书.然男女血本同原.故并论之.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天癸者.谓先天肾中之动气.化生癸水.至者.谓至于胞中也.水为阳气所化.阳倡而阴必随之.血者阴也.冲任主之.故应癸水.而即输血于胞中.血之应水而下.是谓以阴从阳.冲任两脉.皆起胞中.上属阳明.阳明乃后天水谷之海.居中宫称戊土.化气取汁.变赤为血.随冲任两脉.以下合癸水.是谓戊与癸合.男女皆然.男子主气.故血从水化而为精.女子主血.故血从水化而为经.血是男子之精.水中有血.女子之经.血中有水.故行经前后.俱有水浆可验.夫此水乃肾中冲阳之气所生.气亢则水竭.而血不濡.热证于是乎生矣.气寒则水冷.而血不运.寒证于是乎生矣.故凡调血.先须调水.调水即是调气.气生于肾.而主于肺.血生于胃.而藏于肝.以血海为肝之部分.肺金司气之制节.又为水之上源.调血调水.人当知所从事矣.故或调气中之水以滋血.或调血中之气而利水.是女子调经之法.即凡为血证之治法.学人宜鉴观之.血热者.水之不足也.因见行经趱前.发热口渴诸证.四物汤.加天冬麦冬黄芩花粉柴胡阿胶牛膝等药.以滋水者濡血.或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肺肾.亦能启水之源.此以滋水为养血之法也.血寒者.水不温也.因见经水后期.黯淡清冷之状.以及凝滞疼痛兼作.四物汤.加茯苓甘草桂枝黑姜附子等药.以温水者行气.气行则血行也.血虚者.行经太少.以及干枯淡薄.诸虚证.犹杂出难言.审系肾中天癸之水不足者.必骨热气逆.足痿脉数.子宫干涩.经血前后.均无浆水.宜左归饮.加菟丝龟板阿胶麦冬五味苁蓉.以滋天癸之水.审系胃虚.阳明冲任之血不足者.经水必淡.只有水浆.而少鲜血.宜炙甘草汤.养荣汤.酌而用之.以补生血之源.而血虚可治矣.血滞者.瘀血阻滞.因见身痛腹胀.寒热带漏.散经闭经诸证.总是瘀血阻滞其气.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何缘而错杂变乱哉.凡此之类.故总以去瘀为要.四物汤.加元胡桃仁香附乳香没药主之.有热.加黄芩黄连.有寒.加干姜附片.王清任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皆宜.瘀血之甚者.非仲景土瓜根下瘀血等汤不治.另详瘀血门.总而论之.血气二者.原不相离.血中有气.气即是水.吾于本条.及水火气血论.已详言之.知此.则如瘀血阻滞者.乃血阻其气.是血之咎.故破散其血而气自流通.桃仁丹皮五灵脂等.在所必用.血分有热者.乃气分之水不足以濡血.故令血热.用栀芩等以泻火.泻火即是滋水也.血分有寒者.乃气分之水.水凝湿滞而不化.故濡滞不流通也.吴茱萸细辛桂枝艾叶.以温水者温血.水温则气和.气和则血和.观此.可知男子瘀血.热结寒凝.治法与此皆无异矣.观于生天癸以生血之法.则知男子滋肾养血之法.观于补阳明以补血之原.则知男子补血之原矣.观于滋肺以养血之法.则知男子生津以养血之法.以至血热而水凝为痰.血虚而水溢为汗.同类异情.无不毕见.崩带妇人面色青黄.肢体消瘦.心战腰酸.时下浊物.其物黄赤青白黯黑并下.是带脉之血.伤损而成.故名曰带证.古法又分白浊一条.谓带下是带脉为病.其色污杂.白浊则是心脾肾三经为病.其色纯白.而所用之方.仍相仿佛.其实同一病也.皆是带脉为病.吾为指明曰.白浊五带.所下似血非血.乃胞中之水也.此水清则为天癸.以济经血.前论详矣.此水浊则为白浊.为五带.水浊而血因以浊矣.盖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脾经土气冲和.则带脉宁洁.而胞中之水清和.是以行经三日后.即有胞水.黄明如金.是肾中天癸之水.得带脉脾土之制.而见黄润之色.乃种子之的候.无病之月信也.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白浊污杂.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是治带.治带即治水也.观肾着汤.用白术.治腰痛如带五千钱者.肾著名汤.明言是肾中水邪.着于带脉.故从脾治之.以土治水.而带脉自愈矣.即此可知女子带证.是水不清.浊证仍是水不清.不必强分.总以和脾利水为主.胃苓汤主之.挟热者去桂枝.加黄芩黄连黄柏.夹寒者.加细辛吴萸.夫脾土郁蒸.湿气腐化.变生五带.赤白污浊.理脾解郁.宜逍遥散.加防己木通主之.热加丹皮栀子黄柏.寒加台乌药艾叶砂仁.以上所论.虽未尽带浊之治.然已得法门.学人推而广之.遇热证则硝黄甘遂.未必非宜.遇寒证则参术附.尤所必用.以及寒热错杂.皆可随证制方.有纸笔不能尽传者.在医师之自悟也.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月经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旺则月水有信.土虚则失信而漏下.甚则崩中矣.治法总以治脾为主.或劳倦伤脾.或思虑饥饱伤脾.脾虚不摄.宜用归脾汤.加艾叶阿胶灶心土.大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加阿胶续断升麻炮姜枣仁山萸肉.再用鱼肚鹿角霜莲米姜盐炖食.以调养之.黄芪糯米当归煎服.亦大补气血.六君子养荣汤.炙甘草汤.皆脾经补益之药.可以加减用之.凡是崩中.此为正治.又有治肝以治脾之贼者.肝经怒火妄动.木郁克土.火扰而血不宁.其人善怒头痛.口苦目眩.胁腹胀满.六脉弦数.与脾经虚寒之证.显有不同.宜归脾汤.加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麦冬五味子.补脾土.清肝火.两面俱到.或用丹栀逍遥散.加牡蛎阿胶蒲黄.谨按.带漏虽是水病.而亦有夹瘀血者.以血阻气滞.因生带浊.小调经汤.随寒热加减治之.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则因气虚也.气下陷.则水随而泻.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宜服补气之药.以升其水.水升则血升矣.补中益气治之.合崩带观之.一是水病.一是血病.女子男子.皆有血与水之病.宜通观之.产血妇人胎中.有血衣以裹儿.血衣之下.又有水衣以衬垫之.将产则胎水先破.水衣先下.然后血衣破而儿生.儿生之后.血衣乃下.世谓水衣垫胎.水衣既行.则其胎颠坠.是以儿出.此乃着迹之论.未得其所以然也.夫胎产之事.乃关气化.岂犹什物之衬垫悬坠所可拟者.吾为指出其理曰.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气乃肾中水化之阳.故气着于物.还复为水.吾是以有气即是水之论.妇人怀子垫胎之水衣.即气也.胎乃气载举之.气即是水.故水垫其胎.实则气载其血也.将产之时.水衣先行.气下行.故水下行.水行实则气行也.气既下行.则其胎血自随之而下.血之从气.又岂有气行而血不行者哉.故胎之未生.气载之.胎之将产.气运之.知此.则知护胎者.必调气.催生者必行气.而治一切血证皆宜治气.均可于此悟出.将产之时.腰腹大痛者.以气欲行.而血未行.血阻其气.而气必欲迫之使行.故令大痛.此必初胎初产之妇.血道新开.碍气之行.故其痛或甚.或数产之妇.内有瘀血阻滞其气.故令大痛.若壮妇身无瘀血.则将产时微痛而已.或微胀而已.盖其气行而血随之下.血道既是熟路.又无瘀血阻滞.何痛之有.其极痛而胎不下者.催生之法.总宜行血.不使阻滞其气.则气下而胎随以下.佛手散主之.交骨不开者.加败龟板.及妇人油发烧灰.义总取于活血.血活则气通.胎顺而自生矣.既产之后.身痛腰痛.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盖离经之血.必须下行不留.斯气无阻滞.自不作痛.又能生长新血.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归芎失笑散.及生化汤治之.夫产后百脉空虚.亟宜补血.而犹力主去瘀者.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吾于男女异同论.已详言之.虽产后大虚.仍以去瘀为急.去瘀正为生新计也.吐衄家须去瘀血.观此益信.产后血晕.由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甚者闷绝口噤.神昏气冷.有下血过多而晕者.属虚.但昏闷烦乱而已.法当补血.宜炙甘草汤.及八珍汤.加枣仁龙骨朱砂丹皮.有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法当破血.宜当归延胡索血竭没药荆芥穗京墨红醋淬童便引.血晕之证.吐衄家间亦有之.医者不可不知.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汗出气喘者.乃是血脱气散之危证.参附汤.加阿胶熟地茯苓甘草以救之.然又有怒气伤肝.肝气横决.血因不藏者.归脾汤.加炒栀子阿胶艾叶柴胡.逍遥散.加阿胶牡蛎棕炭炒栀莲叶香附皆宜.败血干肺.口鼻黑色.面如茄色.或发鼻衄.乃气逆血升之危候.或则喘急.或咳逆欲死.总缘肺虚.不能制节其下.是以下行之血.得以上干.宜参苏饮主之.鼻衄.加杏仁.喘咳.加五味.吐衄家血干肺脏者.亦与此同.败血干心.心气闭塞.舌强不语.神昏谵语.如见鬼状.宜归芎失笑散.加龙脑朱砂血竭没药治之.牛膝散.加枣仁琥珀熟地人参.皆宜.败血干脾.则呕逆腹胀.不能饮食.生化汤.加半夏茯苓枳壳浓朴.如发为水肿.是血从水化.而变为水.与血变为脓无异.既从水化.则从水治之.五苓散.加蒲黄丹皮以利之.总之.血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知产血上逆之为病.则愈知吐衄之血上逆为病也.但吐衄与产血.其病原不同.故治法亦异.此外尚有数证.乃产后多有之证.亦与吐衄义可参观.因连类及之.条列如下.产后喘促.最危之候.因荣血暴竭.卫气无根据.为血脱气散之证.宜参附汤饮之.四磨汤亦可.若因败血乘肺.气喘目黑.鼻起烟煤者.是为肺气将绝之证.参苏饮治之.二证.一是肾气虚脱.而阳上越.一是肺气虚竭.而血上乘.两方皆主人参.大生水津.水者.气之母也.方主补气.故用人参以滋水.滋水即是补气.而阳上越者.佐附子以引之归根.血上干者.佐苏木以速之下降.诚产后救危之良方.男子血气脱绝之证.亦不能外此义也.产后汗出.身微似汗者吉.盖产后血虚.微汗则气来就血.阳来和阴.汗者气分之水也.产后血不足而气有余.故微泄其气.以与血配.最吉之兆.若阴虚于内.阳浮于外.汗出.是为自汗.与微汗有别.法宜补阴而引阳.圣愈汤.加附子五味麦冬龙骨治之.若大汗亡阳.其汗如水之流.乃元气脱散.气即水也.气脱故大汗.非大剂参附汤.不能回阳.又有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者.乃血不得其和.气因郁而上蒸.故但头汗.仲景谓之郁冒.用小柴胡汤解之.盗汗阴虚者.当归六黄汤治之.此与吐衄家汗出诸证有相通处.宜参观之.产后发热.因阴血暴伤.阳无所附.四物汤加炮姜.从阴引阳.为正治之法.若头痛恶寒而发热者.属外感.不当作寻常伤寒治之.惟宜用四物汤.加荆芥柴胡葱白.和血解表而愈.又有停食发热者.必见胀闷嗳气呕哕等证.异功散.加山楂神曲麦芽浓朴生姜治之.若因瘀血壅滞而发热者.必见身腹等处刺痛之证.生化汤治之.若去血过多.烦躁口渴.面赤身热者.当归补血汤治之.若阴虚阳无所附.孤阳外越.而发热者.急进参附汤救之.金鉴此条.于产后发热虚实之证略备.与男子亡血发热者.治法相同.但亡血是血上行.产后是血下行.一逆一顺.其间略有不同耳.产后杂证犹多.所举数条.皆与吐血之证有互相发明者.其余不及备载.另有产科诸书可查.又补论曰.产后气下泄.故多脱证.吐血气上逆.故少脱证.吐血之脱证皆宜降.产后之脱证则宜升.此绝不同.卷五瘀血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其已入胃中者.听其吐下可也.其在经脉中.而未入于胃者.急宜用药消除.或化从小便出.或逐从大便出.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譬如皮肤被杖.血初被伤.其色红肿.可知血初离经.仍是鲜血.被杖数日.色变青黑.可知离经既久.其血变作紫黑也.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营运.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如何能走入肠胃耶.至于血块.乃血入肠胃.停留片时.立即凝结.观宰割猪羊.滴血盆中.实时凝结.便可知矣.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且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无庸畏阻.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无论产妇及吐衄家.有此证者.乃为危候.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亦佳.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用参苏饮.保肺去瘀.此皆危急之候.凡吐血实时毙命者.多是瘀血乘肺.壅塞气道.肺虚气促者.此方最稳.若肺实气塞者.不须再补其肺.但去其瘀.使气不阻塞.斯得生矣.葶苈大枣汤.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佛手散.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或用小柴胡.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尤通治内外之方.义较稳.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通窍活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亦治之.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逐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亦治之.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黑色.失笑散.加醋军桃仁治之.膈下逐瘀汤亦稳.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四物汤.加枣仁丹皮蒲黄三七花粉云苓枳壳甘草.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皆治之.温经汤.以温药去瘀.乃能治积久之瘀.数方皆在酌宜而用.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腠理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气血往来之路.瘀血在此.伤荣气则恶寒.伤卫气则恶热.是以寒热如疟之状.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肌肉为阳明所主.以阳明之燥气.而瘀血和蒸郁.故其证象白虎.犀骨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治之.血府逐瘀汤.加醋炒大黄.亦可治之也.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九气丸治之.在胸膈上者.加桔梗枳壳栝蒌生姜甘草.在右者.加苏子桑皮陈皮.在左者.加青皮牡蛎当归.在中焦大腹者.加浓朴枳壳防己白芍甘草.在小腹下者.加橘核小茴荔核槟榔川楝子五灵脂.气散则血随而散.自不至于结聚矣.至其既散之后.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此时瘕气既散.处于血分之中.但一调血.则气自和.而不复聚矣.逍遥散.加丹皮香附治之.归脾汤.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者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即气也.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憝.万无姑容.即虚人久积.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攻血质宜抵当汤.下瘀血汤.代抵当丸.攻痰水宜十枣汤.若水血兼攻.则宜大黄甘遂汤.或秘方化气丸.外治法.贴观音救苦膏.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与气相战斗.则郁蒸腐化.而变为脓.另详吐脓便脓疮脓门.兹不再赘.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气者.肾中之阳.阴虚阳亢.则其气上合心火.是以气盛即是火盛.瘀血凝滞.为火气所熏.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肌肤甲错.皮起面屑.名为干血痨.病至此者.十治二三.仲景大黄芪虫丸治之.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啮血之物.以消蚀干血.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见.总以去干血为主也.如胆识不及.可以滋补之药送下此丸.亦调停之一术.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风气变化.则生痨虫.气者.肾水之所化也.故气动即为湿.风者.肝阳之所生也.故风动即为热.湿蒸热煽.将瘀血变化为虫.是为痨虫.此犹之草腐为萤.谷飞为虫也.其辨法.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食豆而香.又用乳香熏其手背.帕覆手心.须臾.毛长至寸许.每日平旦精神尚好.日午向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皆是痨虫之候也.月华丸主之.多食鳗鱼肉.既有滋补.又善杀痨虫.或用鳗鱼骨烧黑.鳖甲炒为末.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补虚杀虫.相辅而行.若专事杀虫.金蟾丸亦可间服.金线蛙烧服亦妙.黑猫杀取肝.焙干为末.月初五更空心服.大能杀除痨虫.可代獭肝.獭爪为末酒下.痨虫居肺叶间.咯血声嘶者.皆能治之.痨虫乃血化之虫.最为灵异.其人死后.虫为妖孽.传染家人.为传尸痨.杀三人者.其虫不治.传尸之证.与其所感之病患无异.金鉴谓宜服传尸将军丸.方载丹溪心法中.今查丹溪心法不载此方.然以将军名丸.其主用大黄可知.夫传尸虫孽.袭染人身.亟宜除去.故主攻下.亦如仲景攻干血法.以免留邪为患也.此虫一传人身.便能聚积人身之血以为窠囊.食息生育.变化无穷.吾谓可用移尸灭怪汤.杀其虫而夺其血.斯无遗留之邪矣.以上二证.大便不溏泄者.尚可攻治.溏泄者.不能任药.必死.蓄血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中.小腹胀痛.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则发狂.呼叫打骂.内经所谓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是也.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仲景抵当汤治之.桃仁承气汤亦治之.若胆识不及.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大黄.若血犹未结.但是热入血室.夜则谵语.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血臌(附血肿)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医书俱云是妇人之病.唯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脉虽虚极.而步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胁胀腹疼.迨胀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浓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皆其类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陈米荷叶煎汤泛丸.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谨按喻氏之论.其言血臌之原.最为详确.惟所主之方.与气热则结.而血不流之说.未能吻合.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于治痰臌为宜.且须寒饮.方为切合.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与喻氏所论.又有不同.医者审证择用可也.又有石瘕肠覃.状如怀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以寒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下不下.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气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单腹胀者为血臌.若四肢皆胀.或先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衄之后.瘀血化水而肿.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血化为水而肿.既化为水.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亦可.又凡臌胀浮肿.俱要分阴证阳证.阴证脉沉涩弦紧.必有寒痰诸证.宜中满分消汤加桃仁.阳证脉数口渴.便短气逆等证.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另详六卷肿胀门.经闭妇女经闭有四.一寒证.一热证.一实证.一虚证.寒闭者.积冷结气.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胞门为寒所伤.经络。
血证论的十句精髓
血证论的十句精髓
1. “出血必有因,就像大树落叶必有根源一样!比如不小心割破了手指,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出血例子呀!”
2. “血病关乎气,这不就跟船和帆的关系一样嘛!你看有人大怒后吐血,不就是气影响了血嘛!”
3.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这多像房间不打扫就没法换新家具一样啊!比如跌打损伤后有瘀血,不处理怎么能好呢!”
4. “止血不可盲目,好比治病不能乱投医呀!要是不管什么原因就乱止血,那能行吗?”
5. “血证要分清虚实,这不跟认人要认清好坏一样重要嘛!像身体虚弱导致的出血和外伤导致的出血能一样对待吗?”
6. “调理血证要全面考虑,就像一场战斗要全盘谋划一样!比如治疗贫血,不能只想着补血呀!”
7. “血病与五脏关系密切,这简直就像一家人一样紧密相连呀!肝不好可能就会影响血,这不是很常见吗!”
8. “血证的变化多端,像天气一样难以捉摸呀!有时候一个小细节就能改变整个病情呢!”
9. “重视血证的预防,就像提前给车子做保养一样重要呢!保持好的生活习惯不就能减少很多血病吗!”
10. “对血证的认识要深刻,不能只看表面,这就如同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呀!比如有些隐藏的血病症状,不仔细能发现吗?”
我觉得的这些精髓真的很重要,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血相关的问题呀!。
《血证论》_卷八_中医世家
《血证论》_卷八_中医世家卷八玉女煎熟地(五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牛膝(三钱)陈修园力辟此方之谬.然修园之所以短于血证者即此.可见夫血之总司在于胞室.而胞宫冲脉上属阳明.平人则阳明中宫化汁变血.随冲脉下输胞室.吐血之人.胞宫火动气逆.上合阳明.血随而溢.咳嗽不休.多是冲阳上合阳明.而成此亢逆之证.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之热.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气.熟地以滋胞宫之阴.使阳明之燥平.冲脉之气息.亢逆之证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见及于此.修园又加贬斥.而王士雄以为可治阴虚胃火齿痛之证.皆不知此方之关冲脉.有如是之切妙也.麦门冬汤治冲逆.是降痰之剂.此方治冲逆.是降火之剂.圣愈汤即四物汤加黄人参.参苏饮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治吐衄产后.跌打损伤.瘀血干肺.鼻起烟煤.面目茄色.盖谓肺金气足.则制节下行.血不独不能犯肺脏.而亦不能犯肺之气分也.今不独干犯气分.瘀血上行.并真犯肺脏.血者肝木所司.金气将绝.木乃敢侮之.肺气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苏木秉肝木之气.色赤味咸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贼.而急用人参生津.调肺以补气.使肺气一旺.则制节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参附汤人参(一两)附子(八钱)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通脾泄胃汤黄柏(三钱)元参(三钱)防风(三钱)大黄(一钱)知母(三钱)炒栀子(三钱)石膏(三钱)茺蔚(三钱)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诸品清热泻火.使火不上熏.则目疾自除.而防风一味.独以去风者治火.火动风生.去风则火势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湿者清热.湿蒸热遏.利湿则热气自消.通窍活血汤赤芍(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老葱(三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麝香(少许)黄酒(一杯)大枣姜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而麝香一味.尤无所不到.以治巅顶胸背.皮肤孔窍中瘀血.诚有可取.王清任医林改错.论多粗舛.而观其一生所长.只善医瘀血.此汤亦从小调经套来.故可采.防风通圣散大黄(钱半)芒硝(三钱)防风(三钱)荆芥(二钱)麻黄(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芍(三钱)连翘(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石膏(三钱)滑石(三钱)薄荷(一钱)黄芩(三钱)白术(三钱)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注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药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此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谓表里两解.营卫俱和也.本方名通圣散.极言功用之妙耳.余按此方.治表里实热.外无汗.内便坚之症.无论何证.通治一切.亦不但治中风也.千金苇茎汤苇茎(五钱)苡仁(三钱)桃仁(三钱)瓜瓣(即冬瓜仁三钱)瓜蒂散甜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为末.香豉汤下.上二方.皆取破泄宣吐.虚人勿服.白散方贝母(三钱)巴豆(炒黑一钱)桔梗(三钱)共为末服一字.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泻.不泻.进热粥.泻不止.进冷粥.人参清肺汤人参(三钱)阿胶(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三钱)乌梅(三枚)甘草(一钱炙)大枣(三枚)桑白皮(三钱)粟壳(一钱)杏仁(三钱)治肺虚咳嗽喘急吐血下血等症.方取参草大枣.补土生金.以保定其肺.阿胶知母.佐其滋润.骨皮桑皮.泻其火热.肺为司气之脏.肺中清润.则气自下降.而得其敛藏之性.痰血不得干之也.再用杏仁以利之.乌梅粟壳以收之.总使肺得其制节.斯无诸病矣.此与太平丸.保和汤.紫菀散.人参泻肺清燥救肺诸汤.相为表里.用者可以推类尽致.宁肺桔梗汤桔梗(二钱)贝母(三钱)当归(三钱)栝蒌霜(三钱)黄(四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防己(二钱)百合(三钱)桑白皮(三钱)苡仁(三钱)知母(三钱)五味子(一钱)地骨皮(三钱)杏仁(三钱)葶苈子(二钱)生姜(三钱)治肺痈.无论已溃未溃.及肺胀等症.补泻兼行.使痰火血气脓水.俱从下泄.而肺以安宁.丹皮汤丹皮(三钱)栝蒌(三钱)桃仁(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内痈.乃热毒结血而成.毒去其血热亦随去.栝蒌以解气结.桃仁丹皮以破血结.硝黄兼下气血之结.结除而痈自去矣.赤豆薏苡汤赤豆芽(三钱)苡仁(三钱)防己(二钱)甘草(一钱)脓者.血化为水也.故排脓之法.总不外破血利水.赤豆芽.入血分以疏利之.助其腐化.苡仁防己.即从水分排逐其脓.甘草调和数药.使得各奏其效.此为治痈脓大法门.方未能尽载.从此可以类推.人参固本汤人参(三钱)熟地(三钱)生地(三钱)白芍(三钱)天冬(三钱)五味(五分)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麦冬(三钱)炙草(一钱)此方滋养肺胃.兼输肾水.名曰固本.谓胃肺之本.肺为肾之本.而肾又为生气之本.三脏互相灌溉.则根本固.而虚热清蒸咳喘回食诸症.自然不生.当归六黄汤生地(五钱)熟地(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黄(五钱)当归(三钱)陈修园曰.阴虚火扰之汗.得当归地黄之滋阴.又得黄连黄芩之泻火.则蒸汗之本治矣.此方之妙.全在苦寒.寒能胜热.而苦复能坚之.又恐过于苦寒.伤其中气.中者阴之守也.阴虚则火愈动.火愈动则汗愈出.尤妙在大苦大寒队中.倍加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以坚汗孔.不使留中为害.谨按修园此论皆是.惟言黄领苦寒之性.尽达于表.不使留中为害.则差毫厘.盖药之救病.原于偏寒偏热.治偏寒偏热之病.自必用偏寒偏热之药.此方大治内热.岂寒凉之药.能尽走皮肤.而不留中者.况黄是由中以托外之物.非若麻黄直透皮毛.而不留中也.吾谓内热而蒸为汗者.此为对症.如果外热.而内不利寒凉药者.则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加减可也.凉血地黄汤生地(四钱)当归(三钱)甘草(钱半)黄连(二钱)炒栀子(一钱)元参(三钱)黄芩(二钱)此方纯是凉心.血者.心之所生.凉心即是凉血.田螺捻子田螺(三枚)冰片(五分)白砒(五分)砂(一钱)捣和米糊为捻子.能化腐去瘀肉.枯血痣用处少.仙方活命饮穿山甲(三片)皂荚刺(一钱)当归尾(二钱)草节(一钱)乳香(二钱)金银花(二钱)赤芍药(二钱)天花粉(二钱)没药(二钱)防风(三钱)贝母(二钱)白芷(二钱)陈皮(二钱)黄酒(少许)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托里消毒散皂荚刺(二钱)甘草(二钱)桔梗(二钱)白芷(三钱)川芎(一钱)黄(三钱)金银花(三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人参(三钱)云苓(三钱)疮之结肿.血凝也.疮之溃脓.血化为水也.夫血与毒.结而不散故凝.凝则气阻而为痛.欲去其凝.仍是以气制之.使气与血战.以阳蒸阴.则阴血从阳化而为水.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此化脓之说也.是方四君黄.大补中气.而以解毒和血之品.佐其变化.为助气战血之大剂.本此意以加减进退.则得之矣.麦冬养荣汤人参(三钱)麦冬(三钱)五味(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生地(三钱)知母(二钱)陈皮(三钱)黄(三钱)甘草(一钱)壮火食气.则气热而血失所养.故用麦冬知母以清火.火清气平.则阳不乘阴.血于是安.故亦名养荣.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桂尖者.助心火以化血.此汤所以用知母麦冬者.清胃火以宁血也.大枫丹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癣痒各疮.黎洞丸三七(一钱)大黄(一钱)阿魏(一钱)儿茶(一钱)竹黄(一钱)血竭(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雄黄(二钱)羊血(心血二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牛黄(三分)藤黄(二分)消瘀定痛.降气止血.各药气味形质.皆精气所结.非寻常草木可比.故能建大功.当归地黄汤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本(二钱)细辛(五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祛风之药.以令邪外出.法浅而易效.头目顶脊诸风.可以治之.防风芎归汤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防风(三钱)补血祛风.药无多而义易见.加减得宜.尤效.化腐生肌散儿茶(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血竭(二钱)三七(一钱)冰片(少许)麝香(少许)去瘀血.即是化腐之法.干水.即是提脓之法.活血.即是生肌之法.方主化腐去瘀.欲提脓者.加枯矾龙骨.欲生肌者.加珍珠人参.识透立方之意.则加减可以随人.乌梅丸黄柏(二钱)黄连(八钱)桂枝(二钱)附子(二钱)细辛(二钱)当归(二钱)花椒(二钱)人参(二钱)乌梅(十枚)干姜(三钱)共为末.蜜捣千椎为丸.米饮下.温肝敛木.化虫止利.真神方也.橘核丸橘核(三钱)吴萸(二钱)香附(三钱)楝子(三钱)楂核(三钱)荔核(三钱)小茴(二钱)共为细末.寒食面为丸.淡盐汤送下.治小腹疝痛结气等证.当归导滞汤大黄(一钱)当归(三钱)麝香(少许)丹皮(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白芍(三钱)乳香(三钱)没药(三钱)生地(三钱)桂枝(三钱)柴胡(二钱)黄芩(三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跌打损伤.内外瘀血.以此汤行之.此通窍活血.桃仁承气.小柴胡.小调经诸汤之义.参看自明.不须赘说.十味参苏饮人参(三钱)紫苏(三钱)半夏(三钱)云苓(三钱)陈皮(二钱)桔梗(二钱)前胡(二钱)葛根(二钱)枳壳(一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肺之气生于胃.故用甘草人参.补胃生津以益肺.肺气旺.则能上行.外达内输.下降而不郁矣.故凡治肺之方.类以人参为主.然能补津生气.而不能治气之郁也.风寒外束.则气蕴于内.不能上行外达.故用紫苏前胡粉葛生姜.以发散之.痰饮内停.则气逆于上.不能内输下降.故用夏苓桔枳陈皮.以渗降之.合计此方.乃疏散风寒.降利痰水之平剂.而咳血衄血气喘之症.及跌打血蕴气分.皆借用之.亦借疏利之功.使郁滞去.而血自不遏.玉烛散生地(五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白芍(三钱)朴硝(二钱)大黄(一钱)生姜(三片)治跌打瘀血.发渴身痛便闭.取四物以补调其血.而朴硝大黄.逐瘀去闭.妙在生姜一味.宣散其气.使硝黄之性.不徒直下.而亦能横达.俾在外在内之瘀.一并廓清.竹叶石膏汤淡竹叶(五钱)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半夏(二钱)生姜(三片粳米(四钱)口之所以发渴者.胃中之火热不降.津液不升故也.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转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黄土汤灶心土(三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熟地(三钱)黄芩(二钱)阿胶(二钱)附子(钱半炮)血者.脾之所统也.先便后血.乃脾气不摄.故便行气下泄.而血因随之以下.方用灶土草术.建补脾土.以为摄血之本.气陷则阳陷.故用附子以振其阳.血伤则阴虚火动.故用黄芩以清火.而阿胶熟地.又滋其既虚之血.合计此方.乃滋补气血.而兼用温清之品以和之.为下血崩中之总方.古皆目为圣方.不敢加减.吾谓圣师立法.指示法门.实则变化随宜.故此方热症可去附子.再加清药.寒症可去黄芩.再加温药.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钱)当归(三钱)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痈脓故多用之.俱用浆水服.解毒汤大黄(一钱)黄连(三钱)黄芩(三钱)黄柏(二钱)栀子(炒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一钱)连翘(一钱)防风(三钱)甘草(一钱)解毒者.谓解除脏毒也.脏毒由火迫结在肛门.故用泄火之药极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则火无所着.用枳壳者.兼行其气.气行则火自不聚.而火势之煽.每扶风威.故以防风去风以熄火.且防风上行外达.使火升散.则不迫结肛门.此即仲景白头翁汤之意.清胃散生地(三钱)当归(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升麻(一钱)甘草(一钱)方治脏毒.义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转下注之热.使逆挽而上不复下注.目疾口舌之风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与葛根黄芩汤相仿.槐角丸槐角(三钱)地榆(二钱)黄连(一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生地(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防风(二钱)荆芥(二钱)侧柏(二钱)枳壳(二钱)乌梅(三枚)生姜(一钱汁)世谓肠风下血.问肠何以有风.则以外风由肺伤入大肠.内风由肝煽动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药.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风生姜.以祛外来之风.乌梅荆芥.以治内动之风.为肠风立法.本于仲景白头翁及葛根诸汤之意.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三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一钱)治协热下利便血等症.用芩连以清热.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达于上.出于表.则不迫协于下矣.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汤.实该其意.能从此变化.而治痢思过半矣.龙胆泻肝汤木通(一钱)泽泻(二钱)柴胡(二钱)车前子(三钱)生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当归(三钱)黄芩(三钱)炒栀子(二钱)龙胆草(二钱)泻青丸龙胆草(三钱)大黄(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羌活(一钱)炒栀子(二钱)防风(二钱)竹叶(一钱)济生乌梅丸僵蚕(三钱)乌梅(五枚)醋丸脏连丸熟地(五钱)山萸(三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黄连(二钱)入猪大脏肠内.同糯米蒸熟.去米.捣肠与药为丸.淡盐汤下.断红丸鹿茸(三钱)附子(二钱)当归(五钱)续断(三钱)黄(五钱)阿胶(三钱)侧柏叶(三钱)醋丸地榆散地榆(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黄芩(三钱)黄连(钱半)炒栀子(二钱)犀角(一钱)薤白(二钱)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胀.余药乃凉血常品.四逆散柴胡(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四肢厥冷.谓之四逆.仲景四逆汤.皆用温药.乃以热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则纯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盖虚寒固有四症.亦有热遏于内.不得四达.而亦四逆者.实热内伏.热深厥亦深.非芩连大黄不克.虚热内伏.非玉烛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阳气.则但用四逆散.枳壳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调其内.柴胡以达于外.斯气畅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汤与小柴胡转输外达相似.又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五苓散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平胃散胃苓汤.即此方合五苓散也.浓朴(二钱)陈皮(二钱)苍术(三钱)甘草(钱半)石莲汤人参(钱半)黄芩(三钱)黄连(二钱)石莲(即莲米有黑壳者三钱)胃火甚.则拒格不纳食.用芩连以清火.用人参石莲以补胃.故治噤口不食.大清凉散木通(一钱)泽兰(二钱)车前子(三钱)甘草梢(一钱)白僵蚕(三钱)金银花(二钱)蝉蜕(五钱)全蝎(一钱)川黄连(二钱)炒栀子(三钱)五味子(五钱)龙胆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牡丹皮(三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酒(三钱)蜂蜜(三钱)童便(一杯)泽泻(三钱)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左归饮熟地(八钱)山药(三钱)枸杞(三钱)甘草(钱半)茯苓(四钱)山萸(三钱)难经谓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归.方取枣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盗母之气.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肾之水阴.使茯苓一味.利肾之水质.有形之水质不去.无形之水阴.亦不生也.然肾水实仰给于胃.故用甘草山药.从中宫以输水于肾.景岳方多驳杂.此亦未可浓非.血府逐瘀汤当归(三钱)生地(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赤芍(三钱)柴胡(二钱)桔梗(二钱)川芎(一钱)牛膝(二钱)甘草(一钱)王清任着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膈下逐瘀汤五灵脂(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桃仁(三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牡丹皮(三钱)玄胡(二钱)甘草(一钱)香附(三钱)红花(一钱)枳壳(一钱)王清任立方.即当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而所用药则仍浅近.然亦有可用云.土瓜根汤桂枝(三钱)白芍土瓜根虫(各等分)大黄甘遂汤大黄(二钱)甘遂(一钱)阿胶(二钱)大黄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胶滋水与血以补之.泻不伤正.水血交结者.须本此法治之.代抵当汤大黄(一钱酒炒)莪术(一钱)山甲珠(三片)红花(一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当归(三钱)牛膝(二钱)夜明砂(三钱)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粪.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粪能去血.啮死血.余药破下.务使瘀血不留.化滞丸巴豆(一钱去油)三棱(二钱)莪术(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黄连(三钱)半夏(三钱)木香(二钱)丁香(一钱)蜜丸.攻一切寒热气滞之积.大黄虫丸大黄(一钱)黄芩(二钱)甘草(一钱)桃仁(三钱)杏仁(三钱)白芍(二钱)干漆(一钱)虻虫(一钱)水蛭(三钱)虫(二钱)蛴螬(二钱)地黄(二钱)蜜丸酒服.治干血痨.旧血不去.则新血断不能生.干血痨.人皆知其极虚.而不知其补虚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与寻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气行之.干血与气相隔.故用啮血诸虫以蚀之.金蟾丸干虾蟆(三钱)胡黄连(二钱)鹤虱(二钱)雷丸(二钱)芦荟(二钱)肉豆蔻(二钱)苦楝根(二钱)芜荑(二钱)雄黄(二钱)治小儿疳虫.男子湿热所生之痨虫.以此杀之.夫痨虫有二.血化之虫.灵怪难治.必用鳖甲鳗鱼獭肝百部麝香诸灵药.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湿热之虫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乌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虾蟆.雄黄亦灵药.故治虫最效.白头翁汤白头翁(三钱)甘草(二钱)阿胶(三钱)青皮(三钱)黄连(三钱)黄柏(三钱)清风火.平肝治痢.移尸灭怪汤山萸肉(三钱)人参(三钱)当归(三钱)虻虫(一钱)水蛭(一钱)晚蚕砂(三钱)乳香(三钱)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两.七日而传尸之虫灭迹.夫痨虫者.瘀血所化也.死而传染家人.亦染于血分.聚血为巢.生子蚀血.故虻虫水蛭.下血即能下虫.此乃治虫之根.而蚕砂乳香枣皮.又以味杀之.人参当归则助正气以祛邪.为攻补兼施之法.辨症奇闻论.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为虫之所以然.而其自注.却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紫参汤紫参(三钱)甘草(八钱)先煮紫参.后入甘草.温服.当归四逆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桂枝(二钱)细辛(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木通(一钱)治手足痹痛寒冷.抵当汤大黄(二钱)桃仁(三钱)虻虫(三钱)水蛭(三钱)琥珀散琥珀(一钱)三棱(一钱)莪术(一钱)丹皮(二钱)肉桂(一钱)延胡索(一钱)乌药(一钱)当归(三钱)赤芍(三钱)生地(三钱)刘寄奴(三钱)方主行气下血.使经通而石瘕去.叶氏养胃汤麦冬(三钱)扁豆(三钱)玉竹(三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桑叶(三钱)清平甘润.滋养胃阴.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脾约丸麻仁(三钱)白芍(三钱)大黄(一钱)枳壳(一钱)浓朴(二钱)杏仁(三钱)为末.蜜丸.润利大便.三物汤浓朴(二钱)枳壳(一钱)大黄(一钱)附子汤附子(五钱炮)人参(三钱)白术(三钱)云苓(三钱)白芍(三钱)此仲景温肾之主剂.附子色黑大温.能补肾中之阳.肾阳者.水中之阳.泄水之阳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阳者土也.故用白术以填之.水中之阳.恐水邪泛溢则阳越.茯苓利水.俾阳不因水而泛.阳斯秘矣.水中之阳.若无水津以养之.则阳不得其宅.故用人参以生水津.使养阳气.阳得所养.阳斯冲矣.六味左归.补肾阴以养气之法.都气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汤.肾气丸.补肾阳以生气化气之法.栀子豆豉汤栀子(五钱)淡豆豉(五钱)服后得吐为快.甘麦大枣汤大枣(五枚)甘草(三钱)小麦(五钱)三药平和.养胃生津化血.津水血液.下达子脏.则脏不燥.而悲伤太息诸证自去.此与麦门冬汤.滋胃阴以达胞室之法相似.亦与妇人乳少.催乳之法相似.乳多即是化血之本.知催乳法.则知此汤生津润燥之法.桃奴散肉桂(一钱)五灵脂(三钱)香附子(三钱)砂仁(一钱)桃仁(三钱)延胡索(三钱)桃奴(三钱)雄鼠屎(一钱)三一承气汤芒硝(三钱)大黄(二钱)枳壳(钱半)浓朴(二钱)甘草(一钱)攻下火结之通剂.都气丸熟地(五钱)山药(三钱)云苓(三钱)丹皮(三钱)山萸肉(三钱)泽泻(三钱)五味子(一钱)人身呼吸之气.司于肺而实根于肾.此气乃肾中一点真阳.而深赖肾中之水阴充足.涵阳气而潜藏于下.故气退场门鼻.则有津液.气着于物.则如露水.以气从水中出.水气足.故气亦带水阴而出.其纳入于肾也.有水封之.而气静秘.故肾水足者.其气细.龙能蛰.龟能息.世传仙术.有五龙蛰.有龟息.皆是敛气之法.即皆是保养肾水之法.气者水之所化.吾故有气.即是水之论.此丸用六味地黄汤.补水以保其气.利水以化其气.加五味收敛以涵蓄其气.则气自归元.而不浮喘.名曰都气.谓为气之总持也.肾气丸.为阳不足者立法.此丸为阴不足者立法.而皆以气得名.盖一是补阳以化气.一是补阴以配气.补中益气汤黄(三钱)人参(三钱)炙草(一钱)白术(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升麻(一钱)柴胡(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柯韵伯曰.阳气下陷阴中.谷气不盛.表症颇同外感.用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益安.用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
血证论 读后感
血证论读后感
《血证论》是一部深入探讨血证理论的医学著作,作者唐宗海以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用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医学的热爱和对于疾病的深刻理解。
首先,唐宗海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血证的病因和病机,不仅包括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传统因素,还结合了当时的西方医学知识,使得对于血证的理解更加深入。
同时,他还根据气血理论,提出了“以血治血”的治疗原则,为后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次,唐宗海在书中对于血证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还结合了当时的西方医学检查手段,使得对于血证的诊断更加准确。
在治疗方面,他不仅介绍了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法,还引入了西药治疗,使得对于血证的治疗更加全面。
最后,唐宗海在书中对于血证的用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不仅介绍了传统的中药用药方法,还引入了西药用药理念,使得对于血证的用药更加科学。
同时,他还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之,《血证论》是一部深入探讨血证理论的医学著作,作者唐宗海以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用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这本书不仅对于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的临床治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血证的相关知识,更加感受到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和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血证论 读后感
血证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血证论的主要观点概述三、对血证论的思考与启示四、读后感的总结正文: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有幸阅读了血证论这部著作,对其中的观点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血证论是一部关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专著,作者详细阐述了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阅读完血证论,我深感其中蕴含的深厚医学底蕴和实用价值,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血证论开篇即指出,血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涵盖了各类出血性疾病。
作者通过对血证的定义、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探讨,使我对这一病症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血证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这些诊断方法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地把握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血证论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止血等。
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血证,给出了具体的治疗原则和方剂。
这些治疗方案均源于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疗效。
通过学习血证论,我了解到治疗血证不仅要针对病因病机,还要注意调整患者的整体状态,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血证论中还强调了预防与调养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预防血证的关键在于增强体质、调整生活习惯,以及避免情志刺激等。
同时,合理的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证的发病风险。
这些观点使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是全方位的,既注重治疗疾病,也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血证论的读后感让我对中医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为我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经典,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总之,血证论是一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中医典籍,我对能够接触到这部著作深感荣幸。
通过阅读血证论,我对血证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为我在中医学术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
《血证论》治疗崩漏思路探微
《血证论》治疗崩漏思路探微摘要: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危重症。
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相当于西医学无排卵型功血的范畴,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
唐氏认为此病的的发生多责之以脾,治法当用补中益气,升其中州之气,则水升而血亦升,多选用归脾汤等补益脾经之方药。
关键词:《血证论》;崩漏;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71. 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3-0011-03唐容川为清代名医,所著《血证论》医学理论源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并有所发展,正如其自序中所说“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豁然心有所得,而悟其言外之旨,用治血证十愈七八。
”[1]书中较详细的总结了血证论治之法,条分缕析,颇中肯綮。
时至于今仍有指导意义。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崩与漏出血情况虽然不同,然二者常相互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凶病机相同,故概称崩漏[2]。
在妇科异常阴道流血症之中,以崩漏最多见,约占妇科门诊量的10%,发病人群以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为主(其中绝经过渡期功血的发病率高达50%)[3],笔者近日研读《血证论》后,对崩漏的证治有些许心得,现归纳如下。
1 辨证不离气血水火唐氏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提出了水火气血相互维系,相互滋生制约的思想。
唐氏认为“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1]1.1 水气互化关于气和水的关系,唐氏认为水在脐下丹田可化为气,气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成为卫外之气,此气上交于肺,成为呼吸的动力;气又可化生为水,同时这种气水互化的运转流注也是作为五脏六腑间相互交流信息与功能相互影响的体现。
例如,水借太阳之气达于皮毛成为汗液;水化气蒸腾于上是为津液;气化水流行于下是为溲水。
气和水在生理上能互相维系,水能转化成气,气也能转化成水。
因为“气生于水,既能化水,水行于气,亦能病气”,水与气相辅相成,相病相患。
血证论读书笔记范文
血证论读书笔记范文唐容川所著《血证论》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下面就是血证论读书笔记,请看:《血证论》为清末唐容川所著。
唐容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在他年少时期,因父骤患吐血,而遍请名医,均治无效,他又遍查医书,均无精详之述,其父终故。
由此激发他立志学医并钻研血证,研习经典,触类旁通,并结合自己临证所得而著成《血证论》一书。
其书自序言:“精微奥义,一一发明,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人所未备,务求理足方效,不为影响之谈”。
唐氏治学严谨,从实效验证出发,并师古而不泥古,在书中对血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多有创见,许多观点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兹就其主要学术观点作一概述。
水、气、血、火关系前人对气血关系及气火关系、血水关系均多有论及,如“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津血同源”、“伤津则耗血”、“血少则津枯”等等,但对水与气之间,血与火之间则少有所及。
唐容川在这方面填补了不足,重点阐述了“水即化气”、“火即化血”的观点。
他认为:“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
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
”“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
”天阳蒸化肾水而化为气,气之所生则为鼓动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之动力,并且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也都依靠气来维系。
气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是为卫气,气上交于肺而司呼吸,故气与水本属一家。
然气生于水又能蒸化水,水随气而化,则外达肌表气化为汗,下走膀胱气化为溲,上输于肺气化生津,如雾露之溉而濡泽周身。
气之与水生理相依则必病理相及,若水病停滞则影响到气化,津液不生,无以输布,五脏失荣;若气病不能外达肌表则无作汗;气病不能升降,则水停聚饮为癃、为肿、为泻,不一而足。
故临床“治气即为治水,治水即是治气”。
以人参补气立能生津,小柴胡汤和胃气亦能通津液,清燥救肺汤生津液以补肺气,猪苓汤利水而助气化,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等实例来示以后人气水同治的大法,“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并行而不悖也。
血证论
目录分析
阴阳水火气血论 男女异同论
脏腑病机论 脉证死生论
用药宜忌论
本书补救论
01
吐血
02
呕血
03
咯血
04
唾血
05
咳血
06
鼻衄
1
脑衄
2
目衄
3
耳衄
4
齿衄
5
舌衄
大衄
零腥
吐脓
1
汗血
2
血箭
3
血痣
4
血瘙
5
疮血
创血
跌打血
便血 便脓
尿血 经血
崩带
产血
瘀血
蓄血
血臌
经闭
胎气
痨瘵 咳嗽
发热 厥冷
血证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医者
血证机理
血证论 血
声音
咽喉
口舌
血证论
全书
书 气血
晕痛眼目耳病
印本
痹 饮食 痨
脑衄目衄耳衄 齿衄
痞满 大衄
内容摘要
本书据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申江褒海山房石印本整理。全书共8卷。主要围绕血证机理,表现、鉴别和治疗进 行论述。本书特点有二:一是内容及议论多由心得而起,发明医理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二是本书体例条分缕析, 务精且详。本书问世以来已成为医者治疗血证的必读之书。本次整理新增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01
寒热
02
出汗
03
发渴
04
心烦
05
卧寐
06
浅述《血证论》
《血证论》是唐宗海(容川)总结了前人和自己治疗血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而写成的一部治疗血证的专著。
条理清晰,论述精辟。
一、对气血关系的阐述人身气血,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以维持形体的健康,气血失调,则阴阳不和诸病蜂起,所以他在论治血证之前,首先阐述气血的相互关系,以为辨治各种血证的基础。
1、气血的生成他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阴阳二气的不断运行所形成的,阴阳就是水火,而水火又是化生气血之源,如他说:“阴阳二字,即是水火。
……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他这里所说的水是指肾和膀胱之水,因二者与丹田同处脐下,为一身水精归宿之地。
但此水不能自化为气,犹须赖肺吸入天阳之气引心火下交丹田,蒸发水脏水腑,始能化生元气、卫气。
所以他既说:“水能化气”,又说“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气若不足,水津就不能上腾下输,营溉全身;水若停蓄不化,气也就郁滞不畅,不能温煦百骸。
他把这一关系概括为“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
”他所说的“火”主要指心火,心火是人体一切热力之源。
他认为肢体之所以能温暖,机能只所以能活动,都是以靠热力的作用。
脾胃在这种热力的推动下,才能分化和吸收水谷精华,再经心的火化作用而变生血液。
然而火不亢盛,固能生血,若心火太盛,不但不生,反能耗血。
所以他又把这一情况概括为“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和“火化太过,反失其化。
”这说明气是生于肾水,血是生于心火。
心火下降肾水才能化气;肾阳上升,水谷才能蒸腐,心火才能化血。
这样心肾二脏,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互相生化,运动不惜,才能使人体气血生成无已。
同时他又认为心肾升降的枢纽在于脾。
他说:“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
”他的这一认识和《脾胃论》中脾胃为升降枢纽的论点略同,但前者重点在于阐发内伤,故偏重脾阳升发方面;后者重点在于论述血证,则兼顾到脾阴的滋降方面这又是彼此不同之处。
2、气血的作用气血是维持人体生活机能的主要物质,二者互相为用,气离开血或血离开气,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统率;而气的宁谧温煦,又依靠血的濡润。
_血证论_从肝论治血证浅析
2010年1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4卷第6期清·唐容川《血证论》是中医血证诊治典籍之一,其认为肝与血证关系尤为密切。
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肝主疏泄,血藏于肝,肝木条达,则气行血通;肝体阴而用阳,肝血充足,则肝木柔达。
若肝之疏泄条达失职,则血证变生:肝气郁滞,则血停为瘀;气郁日久,化火生风,风火相煽,则络损血溢;血伤则肝失所藏,风火内动,复伤其血,故治血贵在理肝。
正如《血证论·便脓》云:“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也。
”脐下胞室为气血交会之所,血所以运行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运行之,胞室为肝之所司,冲、任、带三脉又为肝所属,故冲、任、带脉及胞室功能失调所致诸血证,亦多从肝论治。
总结唐容川调肝治血之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肝气肝主藏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
”血液正常运行,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若忧思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气郁结,则血留为瘀;气郁日久化火,郁火灼络,则致出血。
血瘀、出血之证轻,病以气分为主者,治疗当以调理肝气为主,唐氏多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加味治之。
如《血证论·吐血》云:“瘀血客于肌腠,阻滞荣卫,发寒发热,似疟非疟,骨蒸盗汗,咳逆交作,用小柴胡汤加当归、桃仁、红花、丹皮、白芍治之……盖小柴胡汤原是从中上疏达肝气之药,使肝气不郁,则畅行肌腠,而荣卫调和。
”本证乃瘀血客于肌腠,阻滞荣卫,虽无忧结肝郁之机,但由于肝主疏泄,故在活血化瘀、调畅荣卫的同时,更以小柴胡汤疏肝以达血瘀,则有假道灭虢之妙。
况本证发寒发热、似疟非疟,瘀血在半表半里之间,可用小柴胡汤疏达半表半里之邪。
小柴胡汤取柴胡、生姜升达肝气,黄芩、半夏清降浊火,人参、大枣、甘草以培补中土,肝气得清达,则血分之瘀解,肌腠瘀血得除,营卫调和,发寒发热、似疟非疟症状尽除。
又如《血证论·唾血》云:“如或七情郁滞,脾经忧虑,伤其血而致唾血者……又凡脾经忧抑,则肝木之气,遏于脾土之中,不能上达,故清阳不升,郁为内热,不须清热,但解其郁,郁升而火不遏矣,逍遥散主之。
《血证论》止血八法述要
《血证论》止血八法述要
孙益平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1989()2
【摘要】清初名医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是一部论述出血性疾患及其合并证的专著,其止血法,集古之大成,发已之创见,兹作归纳,以供参考。
一、苦寒泻火,凝血止血
唐氏止血八法,首重苦寒泻火,因“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火热相挟则气实,气实则逼血妄行,此时补肾水以平气,迁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火,不及之治也,故惟有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八法;《血证论》;逼血妄行;寒泻;唐容川;配火;十灰散;补肾;木郁;止血法【作者】孙益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血证论》止血法在脑出血中的指导意义 [J], 崔春叶;李会龙;田娜;王燕
2.《血证论》的止血法 [J], 刘建忠
3.《血证论》治脾胃学术思想述要 [J], 侯岁明
4.谈《血证论》的止血法 [J], 徐新宇;唐秀琴;牧慧;韩卉;戴蕾;范丽丽;刘磊;王玉凤
5.浅谈《血证论》的止血法 [J], 万金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证论》_跌打血_中医世家
《血证论》_跌打血_中医世家跌打血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破皮出血者.与刀伤治法无异.外用花蕊石散敷之.内服化腐生肌散.血止瘀去而愈.如流血不止者.恐其血泻尽.则气散而死.去血过多.心神不附.则烦躁而死.宜用当归补血汤.加枣仁人参朱砂白蜡茯神甘草治之.外用人参为末.珍珠血结象皮末糁之.如亡血过多.烦躁口渴.发热头晕等证.宜大补其血.圣愈汤.加枣仁麦冬柴胡花粉丹皮朱砂.或用独参汤亦可.此条可悟失血过多.阴虚发渴之理.凡跌打未破皮者.其血坏损.伤其肌肉.则肿痛.伤其肋骨.则折碎.在腰胁间.则滞痛.伤重者制命不治.不制命者.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无论接骨逐瘀.总以黎洞丸.去大黄.加续断脆蛇治之.外用自然铜官桂没药乳香桂枝大黄虻虫虫.酒调敷之自效.若是已伤之血.流注结滞.着而不去者.须逐去之.否则或发为吐血.或酿作脓.反为难治.宜当归导赤汤下之.若已发吐血.便从吐血法治之.若已发痈脓.便从痈脓法治之.跌打最危险者.则有血攻心肺之症.血攻心者.心痛欲死.或心烦乱.或昏迷不省人事.归芎散.加乳香没药治之.失笑散亦治之.此与产妇血攻心.血迷心.治法略同.血攻肺者.面黑胸胀.发喘作渴.乃气虚血乘肺也.妇科治产后气虚.瘀血入肺.面如茄色.急用参苏饮救之.金鉴载跌打.血乘肺者.亦用此方.所谓乘肺.非第乘肺之气分而已.乃是血干肺脏之危候.肺为清虚之府.其气能下行.以制节诸脏.则气顺而血自宁.其气不顺.则血干气分.而为吐衄.今其血直干肺脏.较之干气分者为更危殆.急用人参以补肺.肺得补.则节制行而气下降.使血亦随气而下.再用苏木以行血.血气顺行.或可救于万一.夫如此危候.仍不外清金保肺.以助其制节.则凡一切血症.其当清金保肺.以助其制节.举可知矣.第肺虚而制节不行者.则宜人参以保肺.肺实而制节不行者.则宜葶苈以泻肺.肺寒而制节不行者.则宜姜半以温肺.肺热而制节不行者.则宜知芩以清肺.一切血证.治肺之法.均可从此隅反.跌打后有作呕者.以损伤之人.受惊发怒.肝气无有不动者也.肝木伤肺.是以发呕.小柴胡汤.加丹皮青皮桃仁治之.跌打后有咳衄喘逆者.乃血蕴于气分之中.宜十味参苏饮.以疏发其气.气散则血散.与内伤咳衄者不同.内伤咳血.是气蕴于血分之中.若发其气.愈鼓动其血.而不宁矣.故以清理其血为主.二者须对看.内有瘀血.则发渴.血虚亦发渴.有瘀血者.身痛便结.玉烛散治之.血虚发渴者.心烦不寐.盗汗身热.竹叶石膏汤.加生地治之.凡失血发渴者.可以类推.跌打损伤.既愈之后.有遇节候.或逢阴雨.或逢湿热.伤处每作疼痛.甚则作寒作热.此乃瘀血着而未去.留伏经络之间.不遇天气节候.其身中营运之气.习惯而不相惊.一遇天气节候蒸动.则不能安然内伏.故作痛也.宜小调经汤.小温经汤.通脉四逆汤.随其上下内外.以分治之.。
浅析《血证论》论治血症的经验
浅析《血证论》论治血症的经验
赵协慧;袁明
【期刊名称】《青海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23)4
【摘要】《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
唐氏体会《內经》、仲景之书的要旨,触类旁通,遍览群集,亲身实践,将他论治血证心得精微奥义,一一阐发,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
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用药宜忌等内容均有许多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2页(P36,38)
【作者】赵协慧;袁明
【作者单位】青海医学院中医系;青海医学院中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血证论》之发热论治浅析 [J], 程广琴;钟志强
2.《血证论》中咳嗽论治浅析 [J], 赵加;孙艳明;
3.韦氏眼科血证论治经验 [J], 李蔚为;韦企平
4.《血证论》从脾论治浅析 [J], 张宏
5.《血证论》从肝论治血证浅析 [J], 高金金;杨金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证论》血证护理初探
《血证论》血证护理初探
姜润林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9(0)3
【摘要】对唐容川《血证论》中,有关血证护理的经验和主张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并指出:四诊合参,确是“气脱”证的有无,是唐氏判断血证预后的主要依据。
畅情志,调精神;慎起居、防感冒;节饮食;忌房事以及因时调护则是唐氏提出预防血证复发的主要措施。
【总页数】3页(P11-13)
【关键词】唐宗海;血证论;中医护理学;血证;经验
【作者】姜润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唐容川《血证论》护理观初探 [J], 苗斌
2.《血证论》中血上干证学术思想初探 [J], 刘宇;周雅超;韩雪;张一昕
3.《血证论》经闭证治思想初探 [J], 张佳乐;
4.《血证论》经闭证治思想初探 [J], 张佳乐
5.《血证论》吐血证治特点初探 [J], 尹国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证论白话精解
血证论白话精解
《血证论》系晚清医学家XXX所编辑,刊于18XX年,为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说理透彻,搜罗颇丰,为世所唐氏乃进士及第,文学造诣极深,复精于医,加之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珠圆玉滑,读之令人神往,无不击节赞叹。
但其中瑕疵不少,余不揣浅陋,两则见现择略述符。
其一,唐氏以儒通医,提侣中西医汇通,实属难能可贵。
但在学术思想上,属于崇经尊古之人。
书中采用方剂,以明以前者为多,有的古方加减,不尽合符病情。
如外感风寒、咳嘴痰血,用小柴胡汤加紫苏、荆芥、当归、白芍、丹参、杏仁。
其中当归动血,白芍敛邪,并非所宜。
若采用香苏葱鼓汤加杏仁、百部、荆芥炭、丹皮炭,或用止嗽散加葱白、杳仁、柏叶炭、藕节炭为好。
鼻衄,因风寒外束,皮毛洒淅无汗者,用麻黄人参芍药汤,方中人参、黄苌补气实表,白芍敛阴,五味子收涩,麦冬滋阴,使寒邪更加遇闭。
咳嗽病,聚于胃,关于肺,唐氏提出“可以统肺胃者,莫如小柴胡汤”,实乃离题千里之说。
其二,此书旁征博引,汇集诸家,乍读觉其论述颇详,细心玩之,过于庞杂。
如痢疾的辨治篇幅较长,将湿热病、寒湿痢、喋口痢、休息痢、外邪内陷为病,统统收入,实与血证无关。
因寒动水,以致水饮冲肺而致咳嗽,用小青龙汤及真武汤。
痰人心中,心悸动不安,胃火太盛,上冲于心,心下如筑墙然。
痰气上攻,火邪上逆而致头朵痛,
皆列入血证论中,其理难通。
唐氏提笔写文时,忘了写的是《血证论》,所以把与血证毫无关系的病证,写于《血证论》中,实有粗糙之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生《血证论》读书笔记
唐容川论脾胃病机
——读《血证论》札记之一
唐容川,名宗海,“宗海生于西学东渐之际,目睹现实,以为西医详形迹而略气化,有所长亦有所短;中医略形迹而详气化,有所短更有所长。
故力主汇通中西,折衷一是。
此说一倡,和者不乏其人,渐成流派,所谓中西汇通派是也。
”唐容川著《血证论》,于血证辨治尤有心得。
唐氏不仅精于血证,倡导中西医汇通,而且中医学理深厚,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研究颇有造诣,贯通医易,精识本草。
《血证论》中,除阐述血证理法外,对中医诸多命题有精辟论述。
如有关脏腑病机,即有专论。
他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乌睹其能治病哉!”可见,了解脏腑大旨,是中医治病的基础。
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对唐容川的脏腑
病机论评价很高,他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写道:“唐宗海从各个脏腑的主气、经脉、部位、特征几个方面,叙述了每一脏或腑的常见病证,及其病理变化,基本上做到了既概括,又扼要。
在认识复杂病变的过程中,只有抓住各个脏腑的主气、经脉、部位、特征,才有可能辨识疾病。
它确是举起了脏腑病机的纲,所以条析各个病目时便比较中肯。
”
笔者从事中医脾胃病的诊治研究,对脾胃学说的各家论述尤为关注,现将唐容川对脾胃病机的提纲概要之论,摘录如下。
一、唐氏论脾脏病机。
唐容川说:“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
胃土以燥纳物,脾土以湿化气。
脾气不布,则胃燥而不能食,食少而不能化,譬如釜中无水,不能熟物也,故病膈食,大便难,口燥唇焦。
不能生血,血虚火旺,发热盗汗。
若湿气太甚,则谷亦不化,痰饮、泄泻、肿胀、腹痛之证作焉。
湿气夹热,则发黄发痢,腹痛
壮热,手足不仁,小水赤涩。
脾积名曰痞气,在心下,如盘。
脾病则当脐有动气。
居于中洲,主灌四旁,外合肌肉。
邪在肌肉,则手足蒸热汗出,或肌肉不仁。
其体阴而其用阳,不得命门之火以生土,则土寒而不化,食少虚羸,土虚而不运,不能升达津液,以奉心化血,渗灌诸经。
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血虚津少,则肺不得润养,是为土不生金。
盖土之生金,全在津液以滋之,脾土之义,有如是者。
”
二、唐氏论胃腑病机。
唐容川说:“胃者,食廪之官,主纳水谷。
胃火不足,则不思食,食入不化,良久仍然吐出。
水停胸膈,寒客胃中,皆能呕吐不止。
胃火炎上,则饥不能食,拒隔不纳,食入即吐。
津液枯竭,则成膈食,粪如羊屎。
火甚则结硬,胃家实则谵语,手足出汗,肌肉潮热,以四肢肌肉,皆中宫所主故也。
其经行身之前,至面上,表证目痛鼻干,发痉不能仰。
开窍于口,
口干咽痛,气逆则哕。
又与脾相表里,遗热于脾,则从湿化,发为黄疸。
胃实脾虚,则能食而不消化。
主燥气,故病阳明,总系燥热,独水泛水结,有心下如盘等证,乃寒病。
胃之大略,其病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