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涛 崔娜 田明 )小组 《西方传播学名著选读》课堂展示“斯图亚特·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段伟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卓越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研究的文化领域是最为典型的:涉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其研究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从创造的符号学“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着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霍尔的文化理论完成了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的整合,尤其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为出发点,试图探究我国媒体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对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新闻传播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微妙且复杂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
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
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
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
传播学理论——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作者:samuel007 提交日期:2006-10-24 13:44:00《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基础是马政经理论的商品生产、流通、使用以及再生产)文章中心内容是:1 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2 批判的是“发送者->信息->接受者”的传统传播研究的线性研究特征3 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复杂结构”分析(一)电视话语的生产和传播过程1 生产环节:即信息编码。
生产的环节是一个开放的环节,信息的生产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浅层次原因——显见和可感知的:传播制度结构及其实践和生产网络,还有它们构成的关系和技术基础结构。
中层次原因——隐含的思想上的:媒介从业者自身的技术技巧、职业观念、知识结构。
深层次原因:社会以及历史地界因素)2 流通环节:信息到受众的环节3 使用和再生产:使用是指受众享受信息并从中获得信息。
再生产是受众对信息的解码,是信息意义的再创造。
电视话语中意义的“误读”的原因(各个环节都是开放的,可以进行“意义”的赋予,意义的赋予取决于个体和组织的性质)1 误读来由:社会不同质,电视观众不能被看作单一的没有区别的群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团体,团体的归属感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将自己同主导意识形态的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因此生产和接收之间缺乏一致性,即信息的生产者和受众对信息的解释的不一致性,此过程会产生对信息的误读或者“扭曲”2 其实电视话语中的信息是由大量已经约定俗成的“能指”和“所指”的构联相对稳定的符码组成,既然这些符码广泛的分布于特定的语言团体和文化中,能在普遍意义上的被理解,但是信息在生产环节和消费再生产环节3 其根本原因(霍尔认为):是因为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的结构差异。
“编码者”和“解码者”的符码之间的不对称造成的。
(“传者”的“我要表达什么”和“受者”的“我认为你表达的是什么”不一致性——猩猩自己的理解)受众的三种解码方式(这个不难理解,看书就行。
媒介研究的转向与重构——读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文化表象
2019年05月May 201945媒介研究的转向与重构——读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张 玥(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是由斯图亚特·霍尔主编的关于表征系统论述的著名作品。
他在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征理论。
他将表征视为语言符号生产、建构并帮助大众理解、交流意义的意指实践过程。
该书集中论述了媒介在表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即媒介既承载语言符号对意义的建构,亦容纳多元行动主体对意义的“争夺”。
全书通过5个专题分别详述了平面、空间中的表征意义建构、权力、消费、通俗文化与表征的关系。
表征系统体现了话语、权力、主体三者之间的深层次交互关系。
该书跳脱了以美国实证主义为核心的媒介中心主义及媒介专业主义研究范式的束缚,将媒介研究与更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为媒介研究的转向与重构提供了新的范式。
关键词:表征;媒介研究;斯图亚特·霍尔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0-0045-04《表征——文化表象与意志实践》(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是英国著名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主编并于1977年出版的文化研究经典教材,霍尔毕生从事文化研究,媒介与传播是其中最核心的议题。
他于1964年加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一直在这里工作到1979年调任到开放大学时止,该中心在霍尔的领导下,采取跨学科、多领域以及开放性的姿态对英国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媒介、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最具影响。
[1]霍尔深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的语言学以及法国社会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的影响。
传播学前沿讲座之五: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纵横谈
传播学前沿讲座之五: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纵横谈李彬(2006-01-14 19:42:11.0)主讲人:李彬(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出自清华的骄傲陈寅恪之口。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他研究什么学问,怎么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所谓“历史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用哲人的话说,“我们来自何处”——过去、“我们身在何处”——现在、“我们将往何处”——未来。
别看这三个问题简单,这可是困扰着古往今来多少思想家的头号难题。
不管答案何在,其中都体现着一种天上人间古往今来的沧桑与大气,用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泣下”。
这里的审美意识不是琴棋书画,风花雪月、这些东西不过是小布尔乔亚的玩意儿,充其量属于小美小诗,就像江南的小桥流水。
而这里的审美意识,则是指一种超越性的生命情态和诗意化的人生状态,它旨在为有限的人生赋予无限的意义,属于大诗大美,就像漠北的大漠风尘。
处在这种人生状态下,人就不仅仅满足于形而下的东西,他还有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与冲动.“登高壮观大地间,大江莽莽去”由此可见,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昭示的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生命的境界。
最高的学问,最后无不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即陈寅恪、王国维、朱启清、闻一多等达到的境界。
这种境界,也就是荷尔德林那句被海德格尔阐释得淋漓尽致的诗——“人,诗意地牺居在大地上。
”今天,我想借谈传播学批判学派之际,与各位一起聊聊这种意境。
它既涉及为学,更涉及为人。
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次世上的事情和事物,总是矛盾而统一的。
比如,阴和阳、上和下、男和女、学生和老师、进攻和防御、定量和定性等。
说这个,就包含着或隐含着另一个。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同样,批判学派也不是孤立的。
说到批判学派,总要同它的对手即经验学派联系起来。
这两大学派或者说这一对冤家,构成了整个传播学世界里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批判学派呢?什么又是经验学派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看。
传播学教程模考试题与答案
传播学教程模考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87题,每题1分,共87分)1.赖特认为,传播的功能除了监测环境、联系社会、传承遗产之外,还有()A、教育B、宣传C、规范D、娱乐正确答案:D2.提出媒介情境论的是()A、戴维·巴特勒B、约翰·弥尔顿;C、梅罗维茨;D、欧文·戈夫曼;正确答案:C3.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A、实地调查法B、哲学思辨C、内容分析法D、控制实验法正确答案:B4.广告中使用动物形象来推销,符合宣传七种策略中的()A、证词法B、转移法C、平民百姓法D、辱骂法正确答案:B5.“媒介即讯息”这一着名论断是谁提出的()A、施拉姆B、麦克卢汉C、香农D、拉斯维尔正确答案:B6.《参考消息》的创办符合下列哪一条传播规律()A、诉诸情感B、信息来源重要性C、防疫论D、休眠效应正确答案:C7.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A、艺术价值B、社会效益C、思想价值D、经济效益正确答案:D8.组织传播中最常见的正式传播发生在()A、领导之间B、上下级之间C、部门之间D、员工之间正确答案:B9.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A、施拉姆B、卢因C、拉斯韦尔D、霍夫兰正确答案:B10.接种法包括两种。
它们是()A、有偿接种和无偿接种;B、长期接种和短期接种;C、强行接种和自愿接种;D、主动接种和被动接种;正确答案:D11.哪种广播节目中有受众的直接参与()。
A、午夜热线节目B、音乐会转播节目C、新闻报摘节目D、广播剧节目正确答案:A12.古登堡创造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是在()A、16世纪60年代B、16世纪70年代C、15世纪50年代D、15世纪40年代正确答案:D1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A、美国B、日本C、德国D、中国正确答案:A14.格伯纳提出的“涵化”理论也被称为()A、“回应效果”理论B、“虚化”理论C、“培养”理论D、“认知真实”理论正确答案:C15.“大众传媒所反映的‘外部世界’,影响或构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世界’”,这个观点出自()A、李普曼B、霍尔姆斯C、麦克姆斯D、克拉伯正确答案:A16.报纸上的租房、求职、招聘等分类广告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功能。
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单波
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石义彬 单 波 提 要 本文回顾并反思了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史,认为从理论表述的“场域性”来看,它有着自由主义话语、社会进步与实用主义话语和文化批判话语的背景。
同时,它在总体上又是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而发展的,这种逻辑又进一步分为政治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或经济的逻辑、文化教育的逻辑。
主题词 新闻学 大众传播学 理论概观 西方的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是一个难于把握的学术领域。
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此领域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清理,但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
他们大多偏重于用抽象的、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来涵盖具体的、历史的、呈现文化多样性的新闻传播理论表述,这就难免产生各种各样“以偏概全”的研究模式。
而在科学主义的视野下,这些被总结出来的研究模式又不断受到广泛的质疑,以至于得出“传播科学尚处于‘前范式阶段’”¹的判断。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有没有范式或能否用单一的研究范式来界定,而在于传播研究的“场域性”(contextuality)和人类传播活动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ncies)摧毁了为建立抽象的研究范式而设立的权威性学术话语。
1981年,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和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出版《大众传播模式论》(Com munication M odels f or the S tudy o 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时,西方学者建构传播研究模式的热情还没有减退,他们对模式的遵从依然建立在模式的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和预测功能之上,但这两位学者当时还算比较清醒,认识到“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完整、过分简单以及含有某些未被阐明的假设等缺陷,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º。
同时还看到,“因为大众传播研究的不同途径涉及到互不相容的不同侧重点,有时涉及到前后矛盾的理论,因此,任何一个全面性模式都可能混淆各种科学的探讨,不可能正确说明现实真实的思想状况”,另外,“一个单一的全面性模式可能无形中肯定一种单一分立的传播过程的存在,即由作为信息来源的社会传向作为受众的社会”»。
斯图亚特·霍尔传播理论视角下新闻媒介娱乐化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传播理论视角下新闻媒介娱乐化研究王雅琴【摘要】新闻媒介娱乐化是当前新闻界中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其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表现.借助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理论,从信息传播的机制来分析新闻娱乐化出现的原因,特别是探求统治阶级以意识形态进行的编码和接受大众个体的多向解码过程.同时指出利用新闻媒介的舆论干预是实现权力(Power)到权利(Right)的转变,能从媒介本体角度克服新闻媒介娱乐化倾向.【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新闻媒介娱乐化;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舆论引导【作者】王雅琴【作者单位】安徽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0“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第二代领导人,斯图亚特·霍尔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对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的文化研究根植于他的传播理论。
他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在传播领域中有着革命性意义,特别是其借助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结合理论打破了传统媒介研究所沿用的“主体-客体”的线性模式,认为信息传播是一个多种意义建构的开放式过程。
传统的媒介研究受法兰克福媒介控制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在媒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受众者是信息的“奴化”者甚至是“物化”的结果,媒介是信息传播者话语权力的工具,而没有将信息传播看成是一个复杂关系结构。
斯图亚特·霍尔在著名的《编码/解码》中借用了霸权理论和符号学理论,对传统的媒介研究进行解构,创造性的提出三种受众解码的假设:主导-霸权立场(dominant-hegemonic position)、对抗立场(oppositional position)、协调的符码立场(negotiated code)。
斯图亚特·霍尔的异类知识分子实践——文化研究与解放的政治
斯图亚特霍尔的异类知识分子实践——文化研究与解放的政
治
雷纳·温特[1];王长亮[2]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是新左派传统中一位异类的知识分子。
他的著作受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影响十分显著。
今天我们能从霍尔的著作中学到:第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为了改变这个世界,知识分子干预的重要性。
第二,我们应该继承他运用、结合理论与概念的创造性方法。
通过这样的途径,我们方能理解当下的时代并寻找不同的选项。
【总页数】12页(P21-32)
【作者】雷纳·温特[1];王长亮[2]
【作者单位】[1]克拉根福大学传媒与通讯学院奥地利克拉根福9020;[2]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3.5
【相关文献】
1.“入戏的观众”:斯图亚特·霍尔与英国文化研究 [J], 邹赞
2.听霍尔说英国文化研究——斯图亚特·霍尔访谈记 [J], 金惠敏
3.思想的历程: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以及悬而未决的文化与“非文化”的关系
问题 [J], 贾妮思·佩克;宗益祥
4.历史、政治和后现代主义: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研究 [J],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张文瑜
5.文化研究的过去和现在——斯图亚特·霍尔访谈 [J], 雷纳·温特;蔡嘉慕·阿齐佐夫;李开(译);陶东风(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DOC】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摘要]作为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亚特?霍尔的声名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对大众文化与传媒的论述。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思想来解释日常传媒实践。
霍尔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编码/解码模式的创立,尤其是对媒体、政治和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从不同层面拓展了文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编码/解码;意识形态;文化政治学伯明翰学派的核心成员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 aMcrobbie)将霍尔的全部著作分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撒切尔主义的‘权威民粹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
‛就霍尔个人而言,其文化理论著作迭出、成果卓著是出现于其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即CCC S)第二任主任期间,这一时期,霍尔率领‚媒体小组‛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和传媒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先后发表《文化,传媒与‚意识形态‛》、《解构‚大众‛笔记》、《电视话语的编码和解码》等著名文章。
霍尔坚持左翼马克思主义立场,试图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日常政治传媒实践,尤其是媒体、国家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霍尔解构‚大众‛,编码/解码,媒体、政治与意识形态三方面论述霍尔对文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霍尔解构‚大众‛霍尔在《解构‚大众‛笔记》一文中以关系作为大众文化的起点,‚在向农业资本主义转变的漫长阶段,以及其后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劳动阶级,和穷人的文化中或长或短地持续着斗争。
‛在霍尔看来,‚大众‛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对象,要求其符合统治阶级的最大利益。
霍尔言及的大众文化与威廉斯极端浪漫的描述‚为民所有,所享,所用‛大相径庭,霍尔注重从社会关系来定义‚大众文化‛。
霍尔围绕‚大众‛一词,对‚大众文化‛的不同定义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构:其一,是‚大众文化‛的市场或商业定义,即成群的人听它们,买它们,读它们,消费它们,似乎也尽情地享受它们。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
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他在大众文化与传媒领域有着卓越的见解。
他认为,大众文化与传媒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力量。
大众文化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等特点,它涵盖了电影、电视、音乐、小说、游戏等各个方面。
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传媒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印刷术到现在的数字技术,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传媒的巨大变革。
现代传媒已经发展成为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介。
数字技术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传媒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和深入。
传媒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重要渠道,它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将大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同时,大众文化也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趋势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传媒在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文化工业是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和消费逻辑,大规模生产、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产业。
现代社会的文化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消费,每个环节都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文化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大众文化得以迅速蔓延和普及。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和传媒在当代社会中紧密相连,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大众文化和传媒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和研究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旨在探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政治
文化研究的核心是文化政治——走近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尔特·霍尔2014年07月14日 08:43: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胡疆锋作为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是一位让人惊奇的学者。
和很多著作等身的教授相比,他的成果显得那样“单薄”: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除了几本几十页的小册子,霍尔单独署名的英文专著只有一本《艰难的复兴之路:撒切尔主义与左派的危机》。
他的作品要么是合著,要么是编著,他发表的200多篇论文大都散落在各种刊物和文集中。
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名篇,如《编码,解码》、《文化研究:两种范式》、《解构大众笔记》、《意识形态的再发现》,不知被多少文化研究文集选用,但始终没有汇总出版。
凭借这些不够抢眼但非常厚重的学术成果,霍尔赢得了许多殊荣:“文化研究之父”、“文化研究的同义词”等。
霍尔的独著虽少,但影响深远。
我们该如何看待霍尔?霍尔对于文化研究的意义是什么?霍尔的学术方法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值得细细推究。
从种族和阶级结合的角度切入研究评价霍尔的地位,离不开对霍尔学术思想的回顾。
这里不妨勾勒出霍尔的三重身份,或许可以有助于我们走近霍尔。
其一,新左派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降,英国新左派从文化、美学和哲学层面上开启了一种政治介入和社会批判,这构成了文化研究的起源语境。
作为英国新左派的旗手和《新左派评论》的首任主编,霍尔积极投身于核裁军运动、反种族歧视等文化运动,他所代表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非常关注文化问题,将文化看成是在历史性建构的关系中统治和被统治集团之间冲突的竞技场,其文化研究也因此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和锋芒毕露的批判精神。
其二,伯明翰学派的灵魂。
作为一种具有超学科的知识范型,文化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世界学术的版图。
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自1957年开始,威廉斯、汤普森、霍加特、霍尔等新左派知识分子和学者出版了《文化与社会》、《素养的用途》等奠基性著作,意味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兴起。
西方新闻史-《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新闻思想史题目:《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传媒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与思考在看郭庆光的《传播学概论》和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的范式与流派》两本书中,涉及到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其中“控制研究”则是其中之一。
传播学的控制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影响传播内容生产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当中宏观层次既是对传播制度的研究,其中“传媒的四种理论”便是其理论基础。
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被我们运用,去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芮必峰赞誉《传媒的四种理论》的历史功绩在于:(1)探究不同社会制度与报刊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对西方新闻学研究产生了影响;(2)对各种报刊体系差异所作的哲学根源上的探究,提升了新闻学的理论层次;(3)“四种理论”模式一直影响甚至左右着后来的媒介理论;(4)西方推崇的“社会责任理论”经过该书的系统阐发得以广泛传播。
⑷这些赞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种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生成为新闻传播界的经典著作。
一、绪论笔记:在绪论中,作者指出书中的“报刊”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作者在绪论当中重点解释“press”“libertarian”“authoritarian & totalitarian”和四种理论的关系。
1.press:此处的pre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所以,报刊的四种理论实质上应该是媒介的四种理论,or新闻界的四种理论。
斯图尔特-霍尔:电视符号学与文化霸权
斯图尔特·霍尔:电视的符号学与文化霸权霍尔是当代从文化研究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及通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
他针对隐藏于量化或实证研究方法背后关于社会运行、个人行为的理论假设来批判主流传播研究,主张从文化与权力的关系出发来研究传播现象。
他曾指出,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绘,从“主流”到“批判”视角的变动,就是从“行为的”到“意识形态的”视角的转变。
[13] 因此,他的诠释框架以马克思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并借鉴了阿尔图塞、葛兰西等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以及民族志、语言学、符号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具体来看,一方面,根据语言学、符号学的观点,符号具有某种物质实在性(如词语、手势、图像等),可以通过感官来体验,但是其魅力并不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它的意义。
由于作为一个“物”的符号同时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意义,因此可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
[14] 也就是说,符号可以与意义形成共鸣。
霍尔因此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存在这么一些表征系统,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
意义生产依靠于诠释的实践,而诠释又靠我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
[15] 于是,他将电视视为整个表征系统的一部分,而这些传播实践的“客体”则是意义与讯息,其形式为特定类型的符号载体,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中通过符码的运作而组织起来。
[16]另一方面,受葛兰西霸权理论的影响,对于传媒,霍尔又从了解社会统治秩序、国家形成及维系的过程来理解其角色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霸权理论认为,统治阶级并非通简单地通过对被统治阶级实行高压政策来维系权力的统治地位,他们还会努力制造一些有利于其统治的共识,建立自身的文化霸权。
在文化分析中,这一概念就被用来说明日常意义、表征以及行为是如何被组织及理解,借此使得统治集团的利益成为一种似乎自然的、无可争辩的普遍利益,并宣称是为了所有人。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
西方新闻传播史讲义贺新颖目录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 P02 第二章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P07 第二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P13 第四章 19世纪(上):大众化报刊的勃兴…………………… P23 第五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P32 第六章19世纪(下):黄色新闻的泛滥……………………………… P39 第七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P44第八章 20世纪(中): 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P51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诞生与发展Chapter One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第三节文字传播时代第四节印刷传播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传播是怎么产生的?一、新闻定义西方“It is not news when a dog bites a man, but absolutely news when you find a man bites a dog.”“ Oh!My god!”中国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二、传播定义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a commonness or oneness of thought between a sender and a receiver——Wilbur Schramm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n Communication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人类的思想、观念、情况等社会信息的交流。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三、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一)生存的需要——报道消息、提供意见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被熊吃掉,不论是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其他的人类。
霍尔
第三章“编码/解码”开启传播学研究另一扇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传播学思想研究简介: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英国文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
1964年,理查德·霍葛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Birminghan University)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霍尔是第二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成为国际学界最负盛名的文化研究机构,并且形成了著名的伯明翰学派。
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两种范式》在《文化研究:两种范式》中,霍尔将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主要的两种范式:①文化主义范式----威廉姆斯、霍葛特----过于强调文本分析和对个体经验的研究,高古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赋予了"经验"在文化研究中的权威性地位.;②结构主义范式----列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阿尔都塞(Althusser)----霍尔肯定了结构主义在这些方面的强调:决定性条件,"抽象"与"整体"的概念,"经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但是霍尔也指出,正是由于结构主义太强点所谓"结构整体"和这种整体的决定作用,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牺牲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霍尔主张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有利因素结构起来,以更换的进行文化研究编码解码模式:(电视话语生产流通的四个环节)霍尔在这个模式中,运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莱西的霸权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借用了马克思主义术语: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来描绘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利用了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的主张,由此说明意义是不稳定的,它依赖于在话语形式中的构联;还吸收了罗兰巴特的语言学思想,认为意义由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组成,内涵与人类的知识、文化、历史联系紧密。
斯图亚特·霍尔对于传播学的理论贡献
斯图亚特霍尔对于传播学的理论贡献
甄红菊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4(000)027
【摘要】2014年2月10日,英国文化研究大师斯图亚特·霍尔辞世,为了纪念这位在文化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英国BBC电视台制作并播放了人物专题纪录片《斯图亚特·霍尔蓝图》。
霍尔的名声享誉欧美,他的研究涉及大众文化、
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霍尔在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新的研究范式,对于人们以新的视角理解传播规律、破解传播困境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总页数】2页(P38-38,39)
【作者】甄红菊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J], 段伟;
2.西方多元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理论研究初探 [J], 陈孟
3.论斯图亚特·霍尔对文化研究的贡献 [J], 邹威华
4.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 [J], 段伟
5.霍尔对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建树——评《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 [J], 周向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图亚特·霍尔对“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其意义
斯图亚特霍尔对“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其意义甄红菊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撒切尔主义'这一概念,并以此为意识形态分析对象,批判性揭示了'撒切尔主义'的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它在歪曲社会主义形象基础上,借助大众传媒,发动文化领域的'话语之战',试图通过建构起'大众'这一新的'根基',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做辩护。
霍尔针对新自由主义的流行,对'撒切尔主义'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主张战胜'撒切尔主义'挑战的关键是夺取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总页数】12页(P442-452)
【作者】甄红菊
【作者单位】[1]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56.1
【相关文献】
1.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斯图亚特·霍尔:意识形态研究范式的转变 [J], 郑海侠
2.解构新时代——斯图亚特·霍尔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J], 郑薇
3.斯图亚特·霍尔文化政治研究的意识形态再发现 [J], 孟耕合
4.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大众主义”解释——以伯明翰文化学派斯图亚
特·霍尔为例 [J], 张秀琴
5.斯图亚特·霍尔的“撒切尔主义”研究 [J], 邹威华;刘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第二章,作者由一些照片概括 出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范式
第四章,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具 体的展览来分析种族化表征系统 的运作。
27
28
29
权力问题
30
第三、第四章
第五、第六章
索绪尔的另外一个问题,正如霍尔所指 “不是出作的为,一是般他的忽关视心了来权强力调问‘题语。言’,而是强 调特殊的语言或意义,它们在各个特定时期、在
内容简介 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
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 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 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 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 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 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 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怎样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审慎呢?
3
霍尔模式现在是不是还只是一个很概念化的理论,理论本身的模糊性会不会 为其可操作性打上一个问号呢?
35
36
22
每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都是在创造 一种符号系统。
而这种创造,通常是无意识的.
23
“意义是一种对话——永远只能部 分地被理解,永远是不平等的交换。”
24
对索绪尔模式的批判
25
• 索绪尔为了建立语言学的学科 独立性与自律性,过于强调语 言的抽象性
• 《表征》一书则注意到了具体 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表征系统。
4
著述
《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1973) 《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1976)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1980)
《文化、传媒、语言》(1981)
《调控危机》(1982) 《艰难的复兴之路:撒切尔主义与左派的危机》
(1988)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1997)
5
《编码/解码》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每一个视觉项目安置在一套预先安排的符码之内 的特定位置上,而是存在于一套演示规则之中—— 能力与使用的规则、使用中的逻辑的规则
15
无论制作者如霍何尔精提心出,的解三码始种终受是众一解个读复立杂的场实践过程。
主导一霸 协调的符码“对抗代码” 权的地位
16
霍尔模式的影响
霍尔模式改 变了实证主义研 究对信息传递者 与受众关系的线 性理解
6
这篇《电视讨论中的编码和译码》的文章,堪称文 化与传媒研究中一篇至关重要的文献。1973年,文章 问世时不过是一篇油印文章,修改后收入1980年出版
的计其《文数化 。、传媒、内语言容》简一书介中,后被人援引转载不
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与传播, 其理论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产、 流通、使用(包括分配或消费)、以及再生产四个阶 段。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通将传播过 程概念化为“发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线性特征”, 并提出电视话语“意义”的生产和传播存在“主导的 复杂结构”。
1997年,现为名誉教授
人生物平简介 化论政成明中越任研家治就领斯翰心来两学获究、化,在退导图大主越个”英金得之文的迄霍休霍亚文学任大流的,了国父化先今加后尔特当。。散主化就硕、研河为报特,在•代随文席霍读士的英究。止的霍纸1文着化。尔于学国批他,9理邀尔观5化他团(牛位社评在尚1S请还论察研文体t年津会家文未u下担家究章“a家移大学、化有,任r”t中数署居称学教思研一英1H心量名。英9的授想究人他a国6l的”。国默、家领能l4拉,为1年增和霍。顿文。域够9尼“霍3加“尔他学化他的超2美尔一,国接赢—院理开主越德加它际替个得,论启导他委入的 视霍了)国在家了地。,员了影觉加罗那、学位家是会英响艺特兹里媒术和当委的国力术作奖他体工杰代员伯也为理作出文;
19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表征的运作(斯图尔特・霍尔) 第二章 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 (彼得・汉密尔顿) 第三章 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亨里埃塔・利奇) 第四章 “他者”的景观(斯图尔特・霍尔) 第五章 展示男人味(肖恩・尼克松) 第六章 文类与性别:肥皂剧个案分析(克里斯蒂娜・格莱德 希尔)
霍尔模式成 为在特定的社会 文化语境中研究 受众接受行为的 理论背景
文化研究敞 开了关于电视受 众主动性的研究 的大门
17
表征——既是动词也是名词。
书名解读
动词:意指实践。文化生产的过程。 名词:文化表象。文化生产的结果。
18
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 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
在一个‘确定的’环节中,这个结构利 用符码生产‘信息’:在另一个确定的环节 中,‘信息’通过解码而流入到社会实践的 结构中。
我们不能以简单的行为术语去理解对观众 接收和“使用”的实践的二次进入。
13
霍尔模式
14
“文化霸权”在电视传播中的形成
“为了在内涵层次上澄清‘误解’,我们必须通 过符码来谈社会生活秩序、经济政治权力的秩序以 及意识形态秩序。
实践
诠释又靠我 们积极使用 符码——
编码
靠另一端的 人们对意义 进行翻译或 解码来维持。
11
意识形态与 话语相交
12
霍尔批判了“效果、使用、‘满足需要’——的实证主义研究。
已解码的意义‘产生效果’、发生 影响、取悦于人、引导或者劝说他人, 产生非常复杂的感知、认知、情感、意 识形态或者行为结果。
可读性
• 结构设计合理 • 理论很好 • 实践的结合 • 开放式的讨论 • 深入浅出 • 促使你主动思考
34
1
因为交流双方彼此的信仰、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不同,那么从表征的角度 来分析,这是否意味着双方将永远不可能完全准确的接受到对方的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讨论,
2
说说你的想法哦~ 依照霍尔的观点,媒体是附加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机器,那受众该
7
霍尔批判了大众传播研究根据信息流对流通过程的线性划分
发送 者
信息
接受 者
8
电视话语的生产流通的三个阶段
制码 成品 解码
9
符号学
文化霸 权理论
语言学
揭示承载着 意识形态的电视 话语的意义流通
过程
10
电视被视为整个表征系统的一部分
事物本身并 没有意义
通过概念和 符号构成了意义源自意义生产依 靠于诠释的特殊的地“方殖被民配国置家的方- 式。” 强调“男性-
被殖民地”的 女性”的不平
不平等关系
等关系。
31
权力与话语之间的互动
它“不只权是力作为是一循种否环定的性力。量”压制我们,它
还审查和生产各种事物,它带来愉悦,形成知识, 形成话语。
权利也是生产性的
32
阅读体验
33
障碍
• 文化背景 • 语境 • 翻译的问题 • 阅读习惯 • 例证的年代
斯图亚特·霍尔
小组成员:向涛 崔娜 田明
1
2
3
在1霍9尔5709出和年生6霍0在尔年牙成代买为,加英霍一国尔个开同非放汤洲大普裔学森的的、中社威产会廉阶学斯级教等家授人庭,一。起 创办他在了在那《牙里新买他左加出翼就版评读了论于更》一多,所具并模有担仿影任英响这国力个教的刊学书物制籍的度。主的他编小退。休学于。
20
本书理论复述
本书的主编斯图亚特•霍尔在第一章开宗明义: “文化涉及的是‘共享的意义’。” “意义就是赋予我
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于’谁 的一种认知的东西——所以,这就与文化任何在诸群体内标 出和保持同一性及在诸群体间标出和保持差异的各种问题密 切相关。”
21
在霍尔看来,无论是文学、电影、照片 或广告等形式的活动,都具有同一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