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宠物病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宠物病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宠物病理知识点考点总结一、宠物常见疾病1. 宠物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炎等。

2. 宠物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肝病、胃溃疡等。

3. 宠物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膀胱炎、结石等。

4. 宠物皮肤疾病:如皮炎、皮肤瘙痒、脱毛等。

5. 宠物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包炎、心肌炎、心功能衰竭等。

6. 宠物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7. 宠物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

8. 宠物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9. 宠物眼科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白内障等。

10. 宠物耳鼻喉科疾病:如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

二、宠物病理过程1. 炎症反应:包括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急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慢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组织增生、纤维化等。

2. 营养代谢紊乱:包括营养过剩、缺乏等,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宠物身体各系统功能紊乱。

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恶性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具有浸润、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容易引起宠物器官功能障碍。

4. 遗传病:宠物因遗传疾病导致的异常表现,如免疫系统缺陷、器官发育不全等。

5. 精神和行为异常:常见于宠物因环境变化或情绪不稳定导致的行为异常,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三、宠物疾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观察:包括宠物活动、食欲、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的观察。

2. 生化检查:如血液、尿液、粪便的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宠物的内脏器官功能情况。

3. 影像学检查:如放射线、超声波、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宠物的器官结构和功能。

4. 细胞学检查:如病理切片、细胞学检验等,有助于了解宠物病变的病理过程。

四、宠物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根据宠物不同的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2. 手术治疗:如肿瘤切除手术、内脏器官移植手术、整形手术等,对于一些严重的宠物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兽医病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根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纲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热、功能障碍或组机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能细胞分裂增瘴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豢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姐织或器官中的Jb1.量增多,称为修脉性充血,倚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豚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变性:指细胞或间房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加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盥税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痴: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葬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痛: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焦:致皓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16、水肿:由于水盐代期障碍使体液在组饮间隙内存积过多,称为水肿.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减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19、代书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雏素性心包炎时,沿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雒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一起复习一下动物病理的知识点,这可是相当重要的哟!先来说说啥是动物病理。

简单来讲,就是研究动物生病时身体里发生的各种变化。

想象一下,小动物们生病了,身体就像一个出了故障的机器,咱们得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坏了,怎么坏的,这就是动物病理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咱们常见的狗狗感冒。

它可能会流鼻涕、打喷嚏,没精神。

这时候,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它身体里的免疫系统就开始“忙活”啦,白细胞会增多,去和病菌“打仗”。

这就是一种病理变化。

再讲讲传染病。

像禽流感,那可是让养鸡场老板头疼的大问题。

禽流感病毒一旦入侵鸡群,那传播速度快得吓人。

鸡的呼吸道、消化道都会受到影响,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这背后,就是病毒在鸡的身体里“捣乱”,导致细胞受损,器官功能失调。

还有寄生虫病,就拿蛔虫来说吧。

狗狗要是不小心吃了有蛔虫卵的东西,那蛔虫就在它肚子里安家啦。

蛔虫会吸收狗狗身体里的营养,导致狗狗消瘦、营养不良。

这时候,狗狗的肠胃黏膜可能会受损,消化功能也会变弱。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去宠物医院帮忙的事儿。

有一只小猫,不吃不喝,整天无精打采的。

医生一检查,发现是得了肠胃炎。

通过病理分析,发现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导致肠道里的菌群失调,炎症反应严重。

看着小猫那可怜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咱们再来说说肿瘤。

动物也会得肿瘤,良性的还好,要是恶性的,那可就麻烦啦。

肿瘤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就像一个“小霸王”,在身体里横冲直撞。

动物病理还包括中毒性疾病。

比如,有些动物不小心误食了有毒的植物,毒素就会在身体里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损害器官功能。

总之,动物病理的知识点可不少。

咱们要搞清楚每种疾病的原因、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

只有这样,当咱们面对生病的小动物时,才能更好地帮助它们恢复健康。

好啦,今天关于动物病理的复习就到这里,同学们可得好好记住这些知识点哟!下次见啦!。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病理学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家畜病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动物病理学重点汇总

动物病理学重点汇总

病理学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

动物病理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1 动物病理学的定义动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病变形态、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对组织器官功能及整体机体的影响的学科。

1.2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病理学主要研究动物在生长发育及各种内外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家畜、家禽、实验动物、野生动物以及宠物动物等。

1.3 病理变化的来源动物病理学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既包括动物体内因遗传、发育、代谢和免疫性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异常变化,也包括由环境、病原微生物及其他外在因素引起的异常改变。

1.4 病理学的目的通过对动物病变的研究,深入了解动物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和病理变化规律,为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5 病理学的应用价值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动物健康和兽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人类医学、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病变过程2.1 病变的定义病变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变,表现为组织细胞、器官和整个机体的异常结构和功能变化。

2.2 病变的发生过程病变的发生过程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的侵害、机体的反应和病理变化阶段三个阶段。

2.3 病理进程的临床分期根据疾病的不同变化阶段,可以将疾病分为潜伏期、炎症期、增生期、坏死期和愈合期等不同的临床分期。

2.4 病变的机制病变的机制主要包括损伤与修复、适应与失代偿、代谢与蓄积等多种生化和细胞学过程。

三、病变类型3.1 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根据病变的性质和表现可分为结构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

结构性病变指损伤和异常改变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变化,功能性病变指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3.2 炎症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炎症性病变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发生导致的病变,表现为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肿瘤性病变是由于肿瘤细胞无限制增殖导致。

3.3 代谢性病变和先天性病变代谢性病变是由于机体新陈代谢的异常引起的病变,先天性病变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异常改变。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动物病理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

它对于理解动物疾病的本质、诊断疾病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动物病理的复习知识点:一、疾病的概念和病因疾病是指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需要有病因的存在,病因可以分为生物性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理化性因素(如高温、低温、辐射、毒物等)、营养性因素(如营养不良、营养过剩)、遗传性因素(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免疫性因素(如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它们可以通过侵袭动物机体、产生毒素或引起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疾病。

理化性因素通常是在短时间内作用强烈,对机体造成直接的损伤。

营养性因素则往往是长期的作用,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遗传性因素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导致的疾病,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的特点。

免疫性因素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潜伏期是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这一时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机体已经在进行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

前驱期是指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症状逐渐明显,但还不具有特异性。

临床明显期是指疾病的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这一时期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关键时期。

转归期是指疾病的最后结局,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完全康复是指病因消除后,机体的功能和代谢恢复正常,形态结构的损伤完全修复,劳动力完全恢复。

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消除后,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基本恢复正常,但形态结构的损伤没有完全修复,留有后遗症,劳动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死亡是指生命活动的终止,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生理性死亡是由于机体的衰老和自然衰竭而导致的死亡,病理性死亡是由于疾病而导致的死亡。

动物病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病理学期末复习总结

动物病理学期末复习总结1. 疾病发展阶段:(1)潜伏期:从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的症状。

(2)前驱期:主要症状开始暴露。

(3)临床经过期:出现典型症状(特异性症状)(4)终结期:疾病的结束阶段,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和死亡。

2.机体内部屏障和外部屏障及其作用:(1)外部屏障:包括皮肤、粘膜、骨胳和肌肉。

皮肤:完整的皮肤具有机械性阻挡细菌侵入的能力。

汗腺。

皮脂腺的分泌,具有冲洗及杀菌作用。

粘膜:和皮肤一样,完整的粘膜除可阻挡细菌入侵外,还具有分泌和排泄机能,其分泌物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

骨胳和肌肉:骨胳具有支撑作用,使机体的重要器官心、肝、肾等及神经系统有相对稳定的空间,而肌肉则起到缓冲保护作用,共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和各器官,免受外界致病因素刺激。

(2)内部屏障:内部屏障包括肝脏、肾脏、脾脏、淋巴结。

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等几个主要部分,血脑屏障:是很重要的内部防御机构,一般的细菌和病毒不易通过,能阻止一般的细菌、病毒进入脑脊髓液及脑组织。

血脑屏障包括软脑膜、脑络膜及其所属的血管内皮和脑室管膜。

胎盘屏障:胎盘内的蜕膜细胞及绒毛膜内的郝保尔氏细胞,能阻止某些细菌和毒性代谢产物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保护胎儿不受侵害。

3.动脉性充血病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病变:组织微肿,颜色鲜红,温度升高,机能增强。

(2)影响:容易造成组织的水肿,引起出血,淤血。

4.静脉性充血病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病变:颜色暗红,体积肿大,严重时发绀(缺氧严重时组织呈蓝紫色的现象),温度降低,机能降低。

(2)影响:淤血性水肿,出血,萎缩,变性和坏死,淤血性硬大。

5.槟榔肝:发生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部的肝细胞受到压迫,萎缩消失,周边部的肝细胞由于缺乏氧气发生变性,肉眼观察肝脏切面时,形成红黄相交的斑纹,形似槟榔断面,称为槟榔肝。

6.出血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1)类型:破裂性出血(外伤、血管受到侵蚀、血管自身的病变)(2)影响:小出血、急性大出血、长期慢性出血、血肿可压迫组织,引起压迫性萎缩。

动物病理知识点

动物病理知识点

动物病理绪论动物病理:是研究就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尸体剖检、肉眼观察、纤维观察(组织学、细胞学、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超微结构)、活体组织观察、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观察。

第一篇基础病理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疾病学基础知识疾病:是集体与外界治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疾病的特征: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疾病是完整集体的反应;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生产能力的降低时、是动物患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疾病的分类:按疾病的经过分类(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按疾病发生的原因分类(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器官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疾病的经过: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称为疾病过程或疾病经过。

疾病的4个阶段:潜伏期: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为止的时期;前驱期:从疾病早期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暴露的时期;明显期:是指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结局期:是指疾病的结束阶段。

疾病的转归:包括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病理性、生理性或骤死、渐死)。

渐死的分期:濒死期:机体各系统的技能发生严重障碍和失调,脑干以上的中枢神经处于高度抑制状态;临床死亡期:呼吸与心跳完全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抑制,但各种组织内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生物学死亡期:大脑皮层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各重要的器官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疾病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即病因。

疾病发生的内外因:外因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

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某些致病性霉菌及其毒素等。

特点:有致病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染性特点;集体的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家畜病理学78—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目的和要求1. 掌握口蹄疫、狂犬病、猪瘟、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白血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鸭病毒性肝炎和兔出血症的病变特征,并能根据其病变特征进行病理诊断。

2.了解痘症、猪水疱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绵羊进行性肺炎、绵羊肺腺瘤病、痒病、马传染性贫血、鸡包涵体肝炎、鸡马立克氏病、鸡喉气管炎、禽脑脊髓炎等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3.熟悉上述各种疾病的病原特性和发病机理。

●痘症(pox diseases)是由痘病毒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人也易感,其剖检特征是在皮肤、某些粘膜和内脏器官形成痘疹。

本节介绍绵羊痘、猪痘和鸡痘。

●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家畜中最严重的一种,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羔羊感染后死亡率最高。

●病因和发病机理–绵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

病羊是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

病毒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局部淋巴结,在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内复制,然后释放到血液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液到皮肤、脾、淋巴结、肺、肾和消化道粘膜。

在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变性坏死,侵入内皮细胞使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病理变化病变好发于皮肤的少毛区,引起皮肤痘疹,同时也可引起皮下脂肪痘疹、粘膜痘疹和内脏痘疹。

皮肤痘疹●皮肤痘疹一般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初期出现红斑,然后形成丘疹,最后结痂。

●绵羊痘皮肤痘疹丘疹期;镜检丘疹区表皮显著增厚,棘细胞明显增生,水泡变性甚至细胞破裂;放大可见棘细胞高度水泡变性、气球样变,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真皮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皮肤痘疹后期结痂。

皮下脂肪组织痘疹●皮下脂肪组织中见散在分布的痘疹。

内脏痘疹●内脏器官痘疹以肺脏痘疹为多见,肺胸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灰白色稍隆起的痘疹,有些互相融合形成较大疹块。

镜检见痘疹区肺泡实变,血管与支气管周围炎;●放大可见肺泡间隔增宽充血,淋巴细胞浸润,肺泡壁上衬以增生的立方形Ⅱ型细胞。

●由猪痘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发生皮肤痘疹;主要侵犯幼猪和架子猪,也可经胎盘感染发生于新生仔猪。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动物病理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动物病理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复习知识点。

一、疾病的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表现出一系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二)疾病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

2、理化性因素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化学因素如毒物、化学药品等。

3、营养性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4、遗传性因素主要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疾病。

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6、免疫性因素包括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疾病的发展过程1、潜伏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前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的时期。

4、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二、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静脉性充血则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二)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按出血的原因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四)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塞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等。

(五)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动物病理考前必背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考前必背复习资料

临诊反应: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发红:炎灶充血肿胀:充血、炎性水肿、组织细胞变性肿胀发热:动脉性充血,局部血流多流速快、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多为体表炎症,内脏器官发炎时无明显变化疼痛:局部张力大,压迫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局部代谢增强产生钾和氢离子,刺激末梢机能障碍:上述临诊表现综合总用的结果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形态变化:实质细胞或间质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组织内渗透压升高浆液性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肺脏:较常见,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浆液,有多少不一的白细胞,以及少量红细胞和纤维素淋巴结:淋巴窦扩大,含有大量浆液、巨噬细胞、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化脓性炎症: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局部组织坏死和脓液形的一种炎症He染色时,化脓灶被深染,且有明显界限纤维素性炎症:以渗出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肺脏:肺泡腔内聚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出血性炎症:渗出物伴有大量红细胞的炎症与单纯出血的区别:除红细胞外,还有伴有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急性增生性炎症:以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急性炎症脑:病毒、寄生虫、食盐中毒引起的非化脓性脑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内循环血量异常:过多-充血(动脉or静脉);过少-缺血血管内容物及血液形状异常:血栓/栓塞血管壁完整性与通透性:出血-破裂性or漏出性动脉血液断流:梗死充血(hyperemia):某器官或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的情况,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增多的现象(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原因:生理性(代谢性代偿性运动-肌肉充血,采食-肠胃充血)病理性: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动脉性充血类型:1.炎性充血:最常见,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2.刺激性充血:摩擦、温热、酸碱刺激3.侧枝性充血:某一动脉受阻,临近动脉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血(有益)4.贫血后充血:作用于局部的压力迅速降低后,小动脉反射性充血,又称减压后充气(瘤胃鼓气)动脉性充血病理变化:大体变化:器官组织细动脉扩张,体积增大,颜色鲜红指压褪色,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多对机体有利动物死亡后使动脉性充血不明显:1.血管痉挛性收缩,使扩张的小血管空虚2.死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下沉,改变活体血液分布3.死于心衰的动物全身淤血而掩盖充血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组织恢复弊:引起水肿、淤血、出血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引起静脉血管含血量增多,(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淤血发生原因和机理:静脉血管受压、静脉血管阻塞、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肺淤血/右心衰竭-肝淤血淤血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隆突,切口外翻),重量增加,暗红色,温度下降,切面湿润2.组织学变化:气管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肺淤血:1.左心衰竭2.早期肺泡腔内大量水肿液,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3.晚期肺泡腔内出血,出现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肝淤血:1.右心衰竭2.肝脏体积增大,切面红黄相间,槟榔肝3.肝小叶中央区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4.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与血性肝硬化淤血的结局和影响: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萎缩、变性和坏死4.淤血性硬化5.促进血栓形成出血(heamorrhage):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外出血:流出体外内出血: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出血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heamorrhage by rhexis):外伤;血管受到侵蚀;血管病变2.渗出性出血(heamorrhage by diapedesis):①血管渗透性升高:血管壁损伤;血小板量和质发生改变;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②严重淤血、缺氧、中毒和急性高热性传染病病理变化:1.组织出血:淤点、瘀斑、溢血、血肿、出血性浸润2.外出血:呕血、咳血、血尿、血便出血的结局和影响:1.出血量少-完全吸收2.出血量较大-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3.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血栓形成(thrombosis):活体心脏或血管中,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thrombosis):血栓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固体质块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损伤:炎症、机械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停止、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高血栓形成过程1.血栓头形成:血小板局部粘集成血小板堆,启动凝血途径产生纤维蛋白,使血小板牢固黏附于血管内部,形成血栓头2.血栓体部形成:血栓头阻碍血流,使其形成漩涡,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反复进行,形成珊瑚状血小板梁,红细胞纤维蛋白网填充空隙,形成血栓体部3.血栓尾部:局部血流停止,形成血栓尾部血栓类型:白色血栓:1.血流较快的时候形成,多见于心瓣膜2.由血小板形成3.灰白色,与心血管紧密连接4.珊瑚状的血小板梁,表面附着中性粒细胞,小梁间由纤维蛋白网和(少量)红细胞5.血栓头红色血栓:1.血流速慢,多见于静脉2.呈红色,易脱落3.由纤维素和红细胞组成4.静脉血栓尾部混合血栓:血栓体部1.血流缓慢部位,如静脉2.粗糙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红白相间的条纹3.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详见排列微血栓:又称透明血栓1.是指在微循环血管中形成的一种均值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血栓2.发生在全身微循环小血管3.只在镜下可见4.由纤维蛋白构成5.多见于休克时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2.脱落3.机化与再通4.钙化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利:阻止出血;防止血管破裂弊: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性;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组织功能障碍栓塞(embolism):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栓子(embolus):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运行的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1.左心和动脉系统栓子:栓塞全身动脉2.右心和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在肺动脉分支3.肠系膜静脉or脾静脉栓子:栓塞肝门静脉分支4.房室间隔缺损(先天心病):交叉栓塞5.较大静脉栓子向小静脉运行:逆行栓塞栓塞类型和影响: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其他栓塞(肿瘤细胞、细菌、寄生虫及虫卵)梗死(infarction):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引起的缺血性坏死梗死的原因:1.动脉受压闭塞:肿瘤;外力压迫2.动脉阻塞:动脉内血栓形成;外来栓子栓塞3.动脉痉挛且侧枝循环不能代偿:如心肌梗死、梗死形成的条件:1.动脉血流阻断2.能否建立侧枝循环:双重血供(肝肺);终末动脉血供or吻合枝少(肾脾心脑)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神经细胞<心肌<骨骼肌4.血液含氧量:贫血、心衰、休克梗死的病变及(形态特征):锥体形-肾、脾、肺地图形-心肌不规则形-脑节段形-肠梗死的类型(根据含血量):贫血性梗死:1.组织细密且侧枝血管少的器官:心、肾、脾、脑2.梗死灶呈灰白色(白色梗死)3.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心肾脾)or液化性坏死(脑)出血性梗死:1.多见于肺,肠2.梗死灶含血量多,呈暗红色3.发生条件: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or有丰富血管吻合枝;先存在高度淤血;动脉阻塞梗死结局和影响1.小的梗死灶溶解吸收2.稍大的梗死灶机化3.更大的形成包囊甚至钙化萎缩(atrophy):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全身性萎缩:1.长期营养缺乏2.慢性消化道疾病3.慢性消耗性疾病萎缩顺序:脂肪—肌肉—肝、肾、脾、淋巴器官—心、脑局部性萎缩:1.废用性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2.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3.缺血性萎缩4.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6.营养不良行为萎缩:局部营养不良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细胞器退化,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萎缩的结局和后果:1.原因消除后:恢复原状2.病变继续发生:萎缩的细胞最后消失,影响组织功能变性(degeneration):在物质代谢障碍下,细胞内外出现过多或异常有特殊理化性质的物质变性原因: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特点:细胞变性可逆,细胞间质变性不可逆变性分类: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A. 细胞肿胀(cell swelling):细胞内水分增多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颗粒和大小不等的水泡颗粒变性胞浆内出现许多细微的蛋白颗粒水泡变性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发展成胞浆疏松透亮,胞体肿大肉眼观察器官肿胀,边缘变钝,无光泽。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

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

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

)、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

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

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

发作极快,病情危重。

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

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

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可视黏膜发绀、心跳快而弱、血压下降,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精神沉郁,甚至昏迷。

③微循环凝血期(DIC期、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末期):临床上患畜表现:昏迷、全身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四肢厥冷、血压极度下降,尿少或无尿、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或不易触及。

3、休克对机体影响主要表现为细胞损伤、物质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等。

组织与细胞损伤细胞组织器官的适应从形态结构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增生、萎缩、肥大及化生。

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其次为肌肉、脑组织),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

(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

(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

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

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三、修复1、再生:新生的细胞代替和修补死亡的细胞和组织。

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

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

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

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

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

2、包囊化3、钙化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 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如肺、肠)和白色梗死(如肾、心)两类。

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

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凝血期)。

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1、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水肿时一般不伴有细胞内液增多,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液体在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它是水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皮下水肿则称为浮肿。

2、水肿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病理过程。

3、病理变化:⏹肺水肿:肺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较实,被膜紧张、光亮、湿润、富有光泽,常伴有暗紫色的淤血区域或见出血斑点,切面上从支气管、细支气管断端流出大量带泡沫的液体,呈白色或粉色。

⏹粘膜水肿:多发生于口腔和胃肠道粘膜。

表面肿胀、变厚,有波动感,富有光泽,有时见出血点。

⏹皮下水肿:肿胀明显,颜色变淡呈苍白色或灰白色,皮肤弹力降低,软如面团,指压留痕。

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澄清的水肿液。

水肿部的皮下组织呈胶冻样。

局限性的皮肤水肿可形成水泡。

二、脱水:各种原因引起动物机体体液的丢失称为脱水。

根据脱水后动物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三、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