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神经感染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疹伴随着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最常见并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镇痛药物、抗病毒药物和物理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且常常伴随着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病邪侵袭神经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所致,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西医则主要侧重于镇痛、抗病毒和神经营养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可以综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和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愿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包括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方面。

2.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情况,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制,探讨其对神经疼痛的作用途径和影响。

4. 探讨预防和注意事项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1. 研究对象选择:本研究选取了一批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诊断确认,确保研究对象的病情符合研究要求。

2. 分组设计: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匹配,以确保比较结果的客观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观察纳入了4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35-70岁之间。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瘙痒、麻木等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已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传统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治疗方案在本次观察中,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1. 中药治疗:选取适合患者体质的中药进行调配,主要以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为主要方法。

2. 针灸治疗:采用针刺、灸法、拔罐等多种手段,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3. 药物治疗:应用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疗效观察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具体观察结果如下:1. 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后,35例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5例疼痛完全消失,20例疼痛减轻至轻微不适。

2. 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有30例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10例瘙痒症状完全消失。

四、讨论与总结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疗效明显。

2. 中药治疗能够通过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等方法,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且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针灸治疗能够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疼痛、瘙痒等不适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也相对安全,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可以作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的选择。

由于本次观察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对照组,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强对照组设计,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最好的治疗方法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皮肤或黏膜上出现疱疹,伴随着神经痛和皮肤感觉异常。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康复。

下面将介绍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方法。

首先,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核心是中药治疗。

中医药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侵袭,气血郁滞,经络受阻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常常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为主要治疗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红花、丹参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抗病毒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疱疹,促进皮肤的修复。

其次,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还注重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和密切相关。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中医调理,包括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段。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艾灸和推拿可以活血化瘀,促进病灶的吸收和排出,加快皮肤的愈合和修复。

最后,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与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粥、蔬菜、水果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营养物质。

总之,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方法是通过中药治疗、中医调理和饮食调理相结合,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缓解疼痛,促进皮肤的修复。

希望患者能够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中医治疗,早日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体会
, 缩短疗程 , 减轻神经痛 。③物理 治疗 : 电疗 、 氦或 氖
激光照射可消炎止痛。④局部治疗 : 可 选
含酚炉甘石洗剂、 1 % 达 可 罗 宁软 膏 , 有 继
潜伏在感 觉神经节 的带状 疱疹 病毒 引起相应神经支配 区的皮疹 , 常见于下胸 段神经根 和眼部感觉神经节 , 通常为持续
仁、 赤小 豆 ) 。③ 肝 郁气 滞 型 : 症见 皮 肤
疱疹疼楚不 堪 , 烦 扰不 宁, 疱疹 渐愈 时痛 疼仍不缓解 , 胁肋胀 闷不舒 , 纳呆 , 脘腹满 闷, 喉中如有物堵 , 舌淡苔白 , 脉弦。治宜 舒肝解郁, 行气止痛, 方 选 逍 遥 散 加 减 ( 柴胡、 当归 、 白芍、 茯苓、 香附、 郁 金) 。
发感染外 用 1 %新 霉 素或 3 % 鱼石 脂 锌
油, 皮肤糜烂有渗液者 可用 l %庆大生 理 盐水湿敷 , 眼部病变尽早应用疱疹 净及 无 环鸟苷眼药滴 眼。⑤ 中度 疼痛 者可选 用
曲马多 , 杜冷丁或 中成药血府逐瘀 颗粒 口 服、 丹参针静滴 ( 血瘀型者 ) , 局部皮损 用 利多卡 因( 0 . 2 %) 与 注射 用水 1 : 1比例 局封或梅花针治疗。⑥ 重度疼痛 : 可 口服
疱疹感染后 神经痛 的标准 为持续 的神经 引起 , 属 于 中医范 畴 的“ 水肿” 。现 代 医 学治疗 此病 多 是运 用 利尿 剂 、 糖 皮 质激 素、 细胞毒药物 对症治疗 , 其 目的主要是
痛。 临床 表现
的危险 。②阿昔 洛韦与糖 皮质 激素联 合
应用对皮损恢 复和减轻 急性疼 痛 的益 处 尚有争议 。严重早 期患者 小量 强的松 片 2 0~ 3 0 mg /日, 1 0天 后减 量 , 渐 在 3周 内 减完 。此外神经营养剂 B 针肌注加 口服 B 片。近年来西咪替丁亦 取取得 良好 效 果 。正常人 白细胞 转移 因子上臂 上端 内 侧 以下注射或胸腺肽、 聚肌胞 。干扰素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体会【关键词】带状疱疹龙胆泻肝汤超短波带状疱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既伤及皮肤又累及神经的一种自限性病毒性疾病,以簇集疱疹及剧烈疼痛为特征,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中医称“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

全病程2-3周。

笔者于2010年5月-2011年6月对门诊31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外敷及超短波理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20例,年龄22-69岁,平均46岁;病程最长10天,最短3天,平均7天,其中一周内24例,超过一周7例;皮损位居胸胁部位18例,腰腹部7例,头部4例,臀下肢部2例。

1.2治疗方法1.2.1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12g、黄芩18g、栀子18g、泽泻24g、木通18g、车前子18g、当归6g、生地8g、柴胡12g、甘草12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7天为1疗程。

1.2.2超短波理疗躯干部位用大功率治疗仪,头面部用小功率治疗仪,2个电极对置或斜对置,微热量,一天1次,5-10天为一疗程。

超短波有消炎镇痛作用。

1.2.3阿昔洛韦软膏外用。

2 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皮损消退,无新疱疹出现,仅留红斑或色素沉着;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皮损疱疹消退大于50%;好转;症状缓解,皮损疱疹消退大于30%;无效;皮损疱疹消退小于30%或症状体征无变化。

3 治疗结果治愈27例,占87%,显效3例,占10%,好转1例,占3.2%,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张某,男,42岁,工人,2011年3月就诊。

在胁肋部可见散在的集簇样水泡三天,皮肤焮红刺痛难忍,辗转不眠,舌苔黄,脉弦数。

证属腰缠火丹。

给予上述方法治疗5天痊愈。

5 讨论带状疱疹西医认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病毒性传染病,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常为其诱因。

抗病毒、消炎、止痛、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为其治疗原则,并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11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110例
杜记独角膏治疗糖 尿病坏 6 冽 . 陕西中医 2 0 0 9 , 3 0 ( 4 ) : 4 6 0 . 【 2 ] 郑茹文.
独角膏 用于创面修复 中的优 点 :①未破 溃的局部感染 临床上不选 择手 术治疗 时 ,往往是选 择T D P 烤灯 ,配合使 用喜疗妥软 膏外涂等治 疗 ,效果不 是很 理想 ,花 费时间也很 长。开放的伤 口传 统的换药方法 是尽可能 的保护创 1 3干燥 ,脱水结痂 ,防止细菌再 次感染 ,但痂 皮下
适 无负担 。③中医认 为 ,本组病症 虽起 因不 同,但 其病理均属气 血雍
独 角膏粘于 皮肤及衣物 后 ,不易清洗 ,常规擦拭 清洗 很难清 除 , 临床上 多采用碳酸氢 钠溶液加温 至3 8 度左右后 ,用纱布蘸取清洗 ,污 染 的衣 物则 用碱水洗涤清除 。 3 疗效 结果
本组 5 2 例 局部感染 的患者 经过使 用独角膏2  ̄ 1 5 d 后 ,临床 治愈率 达到 1 0 0 %。使用初 始 时, 自觉疼 痛减轻 ,未破 溃 的感 染逐渐 收敛 , 2 ~ 5 d 即可痊愈 。感染 化脓者 ,脓 液逐 渐被拔 出,新 生肉芽组织开始增
6 9 o ・中医中药 ・
2 . 2局部特殊治疗 在未破溃 与感染化脓 的干净 后 ,再用快速 手消液消毒双 手 ,将软化
Ap r i l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1 0
更 换一次 ,感 染较重者 每2 4 h 更 换一次. 在 使用度独 角膏治疗 期间 ,为
防止独角膏遇 热外溢 ,污染 衣物及床铺 ,最 好在膏药 外面用纱布或是 绷带包好。 2 - 3局部清洗
组织 ,不但延长愈合 时间 ,还会导致 患者疼痛和恐惧 ,而独角膏是 与 患处直 接接触 ,不 会发生上述状 况。使 患者在换药 时心里感到轻松舒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

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有妙招!带状疱疹是因为带状疱疹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感染皮肤病。

这种疾病大多出现在成年人群体中,容易在春秋季节发作。

同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皮疹一般出现在身体的一侧,而且是按照神经节段的分布。

同时带状疱疹会伴有疼痛,一般疼痛程度跟年龄有关。

带状疱疹在中医被称作是缠腰龙、缠腰火龙或者蛇串疮。

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所引发的,会出现在头面部,也可能出现在下肢、会阴部,热毒突出的情况下,会出现在躯干、两肋以及腰背部。

带状疱疹的治疗建议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尤其是在带状疱疹早期,千万不要单纯的使用中医治疗,这样效率会非常的缓慢。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它会侵犯神经,引发神经炎,所以会有疼痛或者其他感觉异常。

另外侵犯皮肤会出现水泡,皮肤的修复能力强,所以三周左右可以消退。

但是神经损伤的修复非常慢,甚至会留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

引起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疼痛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年龄在60岁以上,本身就有神经炎,第二用药时间较晚,没有再发,第三发病前72小时内用药,所以如果是老年人患有带状疱疹,没有尽快的使用抗病毒药物,后期神经疼痛的风险将会直线增加。

今天我们就跟着文章来了解一下关于带状疱疹的相关情况以及中西医是如何治疗的吧!带状疱疹的基本情况,你知道吗?1.相关情况带状疱疹就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水痘或者隐匿性的感染。

这种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的神经节,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就会激活这类病毒,引起该病,这种疾病的典型特点就是身体出现带状或成簇的水疱,并且伴有明显的神经疼痛。

根据疾病发展的情况分为初诊前期、急性发疹期、慢性感染期。

围绕不同的皮肤损伤情况,又被称作完全性、不完全性、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和泛发性几种类型,不同的分期和分型在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上也有很多不同。

面对带状疱疹一定要高度关注,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否则带状疱疹将会影响皮肤、眼睛、口腔、鼻子、耳朵、脑子、胃肠道、泌尿道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患者带状疱疹急性期29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老年患者带状疱疹急性期29例临床观察

益 清祛 疱 汤联 合 泛 昔 洛 韦 等 西 药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急 S P S S 1 9 . 0统 计 软 件 将 患 者 随 机 分 成 治 疗 组 2 9例 、
性期 中老年 患 者 2 9例 , 获得 较好 的疗 效 . 现 将 结 果 对照 组 2 8例 。治疗 组 : 男l 2例 , 女 1 7例 ; 平 均 年龄
深部真菌感染 , 多 重 耐 药 菌 株 产 热, 并 可 杀虫 ; 黄芩清热泻火 , 燥湿解毒 , 长 于 清肺 疫 力 进 一 步 低 下 ,
热, 泻 上 焦之 火 ; 黄柏清热泻火 . 燥湿解毒 . 长 于 清 生 毒 副反应 。治疗 组 疗程 越长 , 疗效 越 明显 , 无耐 药 下焦实火 , 清肾火 ; 知母清热泻火 。 滋阴润燥 . 可 清 性 , 安 全普 适 , 值 得 临床进 一 步研究 和推 广 。 热 除烦 、 泻肺 、 止渴, 长 于 清 肺 胃气 分 之 热 , 并 可 滋 5 参考 文献
摘 要 目的 : 观 察 中 药益 清祛 疱 汤 配 合 泛 昔 洛பைடு நூலகம்韦 等 西 药 治疗 带 状 疱 疹 急 性 期 中老年 患 者 的 临床 疗 效 。方法 : 5 7例
5 0岁 以上 急 性 起 病 的 带 状疱 疹 患 者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2 9例 、 对照组 2 8例 。对 照 组 患 者 予 口服 泛 昔 洛 韦 等 西 药 , 外 用 硼 酸 溶液治疗 : 治 疗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基础 上 加 服 中 药益 清 祛 疱 汤 。 2组 疗 程 均 为 l O d 观 察 2组 患 者 止疱 时 间 、 结痂时间、 脱 痴 时间、 疼 痛持 续 时 间 , 比较 2组 治 疗 前 后 疼 痛 评 分 。 结果 : 治 疗 组 患 者 止疱 时 间 、 结痂 时 间 、 疼 痛持 续 时 间均 明显 低 于对 照 组。 2组 患 者 治 疗后 疼 痛 评 分 均 明 显低 于 治 疗前 . 但 治 疗后 组 间 比较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 结论 : 中西 医结合 疗 法 治疗 中老 年 患 者 带状 疱 疹 急 性 期 在疱 疹 止 疱 及 结痴 时 间上 较 单 用 西 药 的 对 照组 有 明显 优 势 . 且疼痛持续时间更短。 值 得 进 一 步研 究 。 关 键 词 带 状 疱疹 益 清祛 疱 汤 中西 医结 合 疗 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
剂, 临床治愈 。 体 会
1 .治疗 组采 用 中药龙 胆 泻肝 汤 加 减 配合 西 药 盐 酸
吗 啉双 胍 片每 次 2片 , 每 日 4次 , 口服 。
中药 方剂 如 下 : 龙胆草 9 g , 连翘 1 5 g , 生地黄 1 5 g ,
泽泻 6 g , 车前 子 1 2 g ( 包煎 ) , 黄芩 9 g , 栀子 9 g , 牡丹 皮
治 疗 结果 疗 效标 准 : 治愈 : 7 d内疼 痛 消 失 , 水疱干瘪 ; 显效 : 疼痛 减轻 ; 无效 : 疼痛 不减 轻 , 水疱 仍有 新起 者 。
起 水疱 , 剧烈 疼痛 为其 症状 的主要特 征 。 在辨证 施治上 , 清热利 湿解毒 以治其 因 , 化瘀 通络 理 气 以治其 里 。方选 龙胆泻肝 汤 , 方 中龙胆草 大苦 大寒 , 上 泻肝 胆实火 , 下 清 下焦 湿 热 , 为君 药 。黄 芩 、 栀子 苦 寒 泻 火, 燥湿 清热 , 为 臣药 。泽泻 、 木通、 车前 子 清热 利 湿 ; 生 地黄滋 阴养血 , 既补肝 胆实火所 伤之 阴血 , 又可 防方 中苦 燥渗利 之品损伤 阴液 ; 甘草调 和诸 药 , 为使 药 。其 中在分
带 状疱 疹 的发生 可 因情 志内伤 以致 肝胆火 盛 ; 或 因 脾 虚郁 久 , 湿 热 内蕴 , 外 受 毒 邪 而诱 发 。毒 邪 化 火 与肝 火 湿热 搏结 , 阻遏 经 络 , 气 血 不通 , 不 通 则痛 , 故 症 见 灼 热 疼痛 , 毒热 蕴 于血 分则 发 红 斑 , 湿 热 凝 聚 不 得疏 泄则
龙 胆 泻 肝 汤 盐 酸 吗 啉 双 胍 片
带状 疱疹 是 由水痘 一 带状 疱疹 病 毒 导致 的急 性炎 症 性 皮 肤病 , 其 主要 特点 为簇 集水 疱 沿一 侧周 围神经作 群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ppt课件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ppt课件

01
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和
减少副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开展更多临床
研究和实践。
02
创新研究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同时,应注重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结合,
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深入发展。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引言 • 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 •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 病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带状疱疹的发病 机制和临床表现
阐述本课件的主要内 容和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的优势和必 要性
03
人才培养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诊疗水平和
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缓解疼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综合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 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 、拔罐、刮痧等,可缓解 疼痛、促进疱疹愈合。
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的特点,能够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 疫力,减少复发。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不用怕!中西医结合疗效佳!

带状疱疹(缠腰火丹)不用怕!中西医结合疗效佳!

健康答人带状疱疹(缠腰火丹)不用怕 中西医结合疗效佳李福昌 (简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简阳 641400)在临床医学中,带状疱疹也被称为“缠腰丹”,是一种好发于春秋季节的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不仅会导致患者局部皮肤出现疼痛症状,还会诱发神经痛,使局部皮肤产生麻木的触电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随着医学领域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已经使无数患者摆脱了对带状疱疹的恐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揭开带状疱疹的神秘面纱临床上我们常说的带状疱疹,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感染性皮肤病。

很多免疫力低的孩子在感染该病毒后,会长水痘,但部分患者会成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携带者。

但是由于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所以在它长期潜伏在人体后,会进入脊髓神经中的神经元里面,虽然平时不会出现不适症状,但随着病毒携带者年龄的增长,在过于劳累、感冒、熬夜、患有恶性肿瘤后,病毒会再次繁殖,并从神经元中蔓延到皮肤处,使被病毒侵犯的地方出现严重的炎症。

出现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疹会按照脊髓神经节分布特点,汇集为“疱疹群”。

2带状疱疹的症状带状疱疹会使患者出现较多症状表现,具体表现有:其一,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

皮肤上长有红斑,红斑上有聚集的疱疹,疱疹会排列形状像带子一样,并且疱疹分布具有单侧性,疼痛症状为阵发性,且长有疱疹的地方会有麻麻的放电感。

其二,带状疱疹的一般症状。

带状疱疹不仅会分布在腰部、胸部,还会侵犯上下肢、面部、头部,少数患者局部皮肤仅长有红斑、丘疹,但未发生水疱,或是仅伴有神经痛症状而没有出现皮肤损伤。

3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医学领域中,单一的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都无法更为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所以需要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1.1结合治疗思路西医治疗带状疱疹时,通常会用过药物治疗的方式,给予患者止痛、抗病毒治疗,但整体效果较为缓慢,无法有效的缓解带状疱疹引起的不适症状。

中医在带状疱疹会通过辩证方式,对带状疱疹分型,并针对带状疱疹的病因实施治疗。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三)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三)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三)(接上篇)那么针灸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用的,比如说火针、围针、体针、面针、梅花针,还有放血拔罐、埋线、埋针。

火针我们早期用,后期止痛我们现在用的还是比较少,早期在用,早期主要是水疱,我们感觉要浅扎,我看过针灸科扎的,他们扎的比较深,一针下去,从疱顶下去刺到真皮或者真皮以下,这样第二天患者会反应非常痛,我们一般会在疱顶,就是针烧红垂直下刺,刺到疱的基底,稍微往下一点就可以了,也就是在身体的乳头层的那个样子就停,这样他就能加速疱的结痂,加速皮疹的愈合,而且它能减少这种疼痛,急性期的疼痛,我们说急性期的疼痛以火为主,那么火要散、火要清、火要以水灭火,那后期的痛以虚为主,这是个人的一种体会吧,反正早期的痛,我一般会加重公英的解毒的力量,后期痛一般会加重黄芪的力量。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围针,所谓围针就是围着皮损下针,那么一般以15-30度这个角度,看那个不同部位了,进行平刺,以平刺为主,然后透皮下,大概进针一寸左右就可以了,然后对这个皮损中心,那么围这个皮损,一般进八针,进不了八针进六针,围这么一圈,那么后来认为是治疗好多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但认为越早用越好,早期围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透热外出,因为你自己做你就会发现,这个病人红斑水疱鲜红的皮疹,你只要围针,第二天你过来看,皮疹的红,马上就黯淡下来,就透热外出,而且这个火热退下去之后这个疼痛也会跟着缓解,那么体针就是按穴位,你按照辨证也好,按照经验用穴也好,来扎治疗,就是你近刺也好远刺也好都可以,那么我们常讲的几个部位,偏于上肢的偏于上半身的,我们会选择合谷、外关、后溪这几个穴位,下半身我们选足临泣、悬钟、阳辅,这是我个人喜欢用的几个穴位,他对神经痛效果相对比较好。

那么电针接触相对比较好。

梅花针早期我们也是泄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更痛一些,就是在疱疹上,特别是胸胁部位的,在疱疹上,疱疹的两端,在胸部或者是背部,用梅花针,把疱刺破,敲打,轻微出血,然后放上火罐吸,一种方法,也是清热的方法,就和我们金针王乐亭的方法差不多,刺龙头刺龙尾,刺完龙头龙尾,在龙眼放放血,你只要把血放出来,他疼痛很快就会缓解一部分,明显感觉局部会舒畅很多,另外一个就是后期的梅花针轻轻敲啊,我们加通络活血啊,后期就是没有皮疹痛的时候也可以用梅花针。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远征一、带状疱疹的概述(一)带状疱疹的定义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

(二)常见部位:多见于腰胁部、胸背部,面部次之,其他部位常有发生。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一)带状疱疹病因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属DNA 病毒,呈长方形,直径在210 - 250 nm 之间,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一般无传染性。

(二)带状疱疹发病机制1. 初次感染本病毒,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导致慢性潜伏性感染。

2. 当机体遇到某些诱因(如外伤、劳累、感染和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时,可再激活,从而生长繁殖,侵犯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3. 再次激活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邻近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播散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4. 偶尔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出现运动神经麻痹。

5.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的患者,过去认为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现在也有复发的报道。

三、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一)基本临床表现:1. 好发春秋季节。

2. 发疹前: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皮肤感觉过敏,烧灼感、神经痛。

3.2-5 天后出现局部皮损。

亦有无前驱症状发疹。

(二)皮损表现:1. 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慢慢演变成多数簇性的丘疱疹,以后演变成水疱,水泡大小是从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不等。

2. 疱液:从清晰透明演变成浅黄色半透明,再到浑浊、血性。

疱壁不易破裂。

3. 约5-10d 后疱疹干瘪结痂脱落。

4. 可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三)带状疱疹的分型:1. 无疹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神经痛;2. 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红斑、丘疹,无水疱;3. 大疱型带状疱疹:大疱直径>1cm ;4. 出血疱型带状疱疹:疱内容物呈血性者;5. 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愈后遗留瘢痕者;6. 泛发性带状疱疹:恶性淋巴瘤或年老体弱者,发疹数日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有高热及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肝炎等,重者导致死亡。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带状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可分为HSV-1和SHV-2两个亚型。

主要传染源是GH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都,HSV-1常由飞沫和唾液传播,HSV-2几乎是性接触传播。

主要临床表现:HSV-1主要见于唇疱疹,咽炎,角膜结膜为和散发性脑炎,皮肤可见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溃疡疼痛。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生殖器两侧出性损害,可见痛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溃疡,损害有瘙痒,疼痛至少7-15天左右,经过一段时间后损害结痂,愈合。

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宿主体内,主要存在于患者神经根部为主,当任何原因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时,疱疹病毒就开始复制,可以发于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发前可有局部瘙痒,烧灼,麻刺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发疹期:注射用阿昔洛韦一次用0.5g12小时一次静脉滴注,或更昔洛韦一次用0.5g一日一次静脉滴注。

15天一疗程肌注:聚肌胞注射液2mg一日一次,口服维生素B12片100ug一日一次。

中药:1:肝胆湿热型(发作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根9克山栀9克黄芩9克柴胡9克车前仁(包煎)9克泽泻6克川木通9克淡竹叶6克生地9克当归3克板蓝根30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30克水煎服;一剂服1天一日服3次2:肝郁血虚型(恢复期)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6克山栀6克柴胡9克白术6克当归6克生地12克白芍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青叶24克香附6克马齿苋30克水煎:一剂服1天一日3次3:气虚型(恢复期治疗)参苓白术散加减:参党12克白术9克白扁豆30克茯苓9克黄芪12克桔梗6克莲米12克苡仁30克山药12克甘草6克板蓝根24克马齿苋30克水煎:一剂服1天一次3次4:血虚型(恢复期)四物汤加减:熟地24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制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枸杞12克鸡血藤15克板蓝根24克马齿苋30克水煎:一剂服1天一日3次5:肾阴虚型(恢复期)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2克枣皮12克丹皮9克茯苓6克泽泻6克女贞子24克旱莲草24克大青叶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一剂服一天一日3次治疗体会:主要是带状疱疹病毒表面愈合后患者疼痛难忍,用止痛药已无法解除疼痛,如果用中药治疗有90%以上的患者服中药服上10剂以上都能止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7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78例

21 . 疗效标准 参照《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制定( 标准 )中有关带状疱疹 的疗 》 效标准制定。显效 : 皮疹全部消退 , 觉症状消失, 留任何后遗症 ; 自 不 有效 : 皮疹大部分消退 , 自觉症状减轻 ; 效 : 无 经过治疗 1 以上 , 周 皮 疹及 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7 .2 两纽 疗 效 相 比较 , 疗纽 优 于对 照组 , 异 有 显 著性 (< .5 。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带状 疱 疹 疗 效确 切 。 63 %, 治 差 p O0 )
关键 词 :带状 疱 疹 ; 中西 医结合 ; 自拟 三 草 消 毒 汤 ; 临床 观 察
带状疱 疹是一种 由病毒 引起 的水疱性皮肤病 , 毒可长期潜伏 病
具有可 比性。 1 . 2诊断标准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 .5 p 00
参照《 常见疾病的诊 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 l 中有关 带状 疱疹的诊 断标准制定。①发疹 前有发 热、 倦怠 、 全身不适等 前驱症状 ; ②局部 先觉皮肤灼热 、 疼痛 、 感觉过敏 , 继而出现皮肤潮红 等簇集粟 粒大小
医学信息 2 1 年 0 月第 2 卷第 3 M d  ̄I o a o . a. 0 0 V 12 . o 00 3 3 期 ei n r t n M r2 1. o 3 N . c fm i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7 例 8
王秀 萍 . 国进 王
( 阳 市第 一 人 民 医 院 , 南 南阳 4 30 ) 南 河 7 0 0
摘要: 目的 观 察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带状 疱 疹 的 临床 疗效 。 方 法 将 16例 带状 疱 疹 患 者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 7 1 8例 和 对 照 组 3 8例 , 照纽 采用 西 医常 对 规治疗, 治疗 组 除 采 用 西 医常 规 治 疗 外 , 配合 自拟 三 草 消毒 汤 口服 治 疗 , 均 2周 为一 疗 程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 .6 对 照组 总有 效 率 2组 6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0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0例体会
?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结合;疗效显著?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箴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1)
人是VZV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本病好发成人,春秋季节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助间神经、颈神经、三又神经和腰慨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又名“蜘蛛疮”,?笔者于2016年1月至201 7年12月?40例带状疱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3)糖皮质激素:应用有争议,多认为及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减轻后根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病程在7天内的老年体健患者,可口服泼尼松30mg/d,疗程7天。
1.3.1.2.外用药物治疗
(1)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 : 5000西林溶液湿敷,。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0例体会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发布时间:2021-11-17T03:36:33.69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1期作者:邓天慧[导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这种疾病主要是急性发病,在临床上以密集成群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疼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邓天慧四川省会理市通安中心卫生院四川省会理市 615100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这种疾病主要是急性发病,在临床上以密集成群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疼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该疾病既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大手术之后,也可引起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内脏带状疱疹等疾病,甚至可导致失明、耳聋、死亡等严重临床事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以上者。

临床证实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

一般来说,临床上会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运动性麻痹、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等多种类型。

其诱发病因和发病机制相较于其他病症而言较为简单,其病原属DNA疱疹病毒,通常称其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一定的嗜神经及皮肤特性。

带状疱疹的早期症状是在出现疱疹前的1-5天内患者会出现疼痛或者灼热感,并且伴有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以儿童多见。

该病症的典型症状有三种:一是疱疹情况。

也就是在出现前驱症状的1-5天后会在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皮疹,开始是一个小红斑点,随后慢慢形成红丘疹,并迅速变为水疱,泡液清彻周围有红晕。

数群疱疹沿着一支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一般不会超过正中线。

3天左右,水疱内水可混浊化脓或呈血性,水疱壁较薄,破溃或不破溃。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背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造成神经病变,导致疼痛和
感觉异常。

在临床中,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3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包括
中药外敷和针灸治疗。

西医治疗包括口服镇痛药物和物理治疗。

治疗周期为6周,每周进
行2次治疗。

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评分表进行评估,观察疼痛程度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观察组(7.6±0.5)分,对照组(7.8±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至(2.4±0.6)分,对照组仅降至(5.3±0.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无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极度头晕。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明显的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
质量。

相比于传统的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更为安全有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而在健康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神经痛症,目前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对于深入了解该治疗模式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神经痛症,其特点是长期、顽固,并且容易反复发作。

传统的西医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如镇痛药、抗病毒药、抗抑郁药等,疗效有限且易产生药物依赖性。

而中医治疗则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并且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根源。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患的痛苦。

1. 患者基本情况本次观察共选择了5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35-70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病程在3个月以上。

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传统西医药治疗,另一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2. 治疗方案传统西医药治疗组主要采用镇痛药、抗抑郁药等药物治疗,针对性的疼痛管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采用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并结合针灸、艾灸等传统治疗方法,调整患者的体质。

3. 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缓解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

4. 治疗效果评估通过治疗后的疼痛评分、病情缓解程度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来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差别,进而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结果分析经过治疗6个月后观察发现,在传统西医药治疗组,有20例患者疼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完全缓解,且有10例患者出现了药物依赖性现象。

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35例患者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其中10例疼痛完全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远征一、带状疱疹的概述(一)带状疱疹的定义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 ,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

(二)常见部位:多见于腰胁部、胸背部,面部次之,其她部位常有发生。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一)带状疱疹病因带状疱疹就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属 DNA 病毒,呈长方形,直径在 210 - 250 nm 之间,有嗜神经与皮肤的特性。

一般无传染性。

(二)带状疱疹发病机制1、初次感染本病毒,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导致慢性潜伏性感染。

2、当机体遇到某些诱因(如外伤、劳累、感染与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时,可再激活,从而生长繁殖,侵犯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3、再次激活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邻近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播散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4、偶尔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出现运动神经麻痹。

5、带状疱疹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的患者,过去认为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现在也有复发的报道。

三、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一)基本临床表现:1、好发春秋季节。

2、发疹前: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皮肤感觉过敏,烧灼感、神经痛。

3、2-5 天后出现局部皮损。

亦有无前驱症状发疹。

(二)皮损表现:1、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慢慢演变成多数簇性的丘疱疹,以后演变成水疱,水泡大小就是从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不等。

2、疱液:从清晰透明演变成浅黄色半透明,再到浑浊、血性。

疱壁不易破裂。

3、约 5-10d 后疱疹干瘪结痂脱落。

4、可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三)带状疱疹的分型:1、无疹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神经痛;2、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 :红斑、丘疹,无水疱;3、大疱型带状疱疹 :大疱直径> 1cm ;4、出血疱型带状疱疹:疱内容物呈血性者;5、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愈后遗留瘢痕者;6、泛发性带状疱疹:恶性淋巴瘤或年老体弱者,发疹数日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有高热及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肝炎等,重者导致死亡。

(四)皮损分布:皮损分布可见于任何感觉神经的分布区。

可分布于肋间神经,临床数据统计大约占 53% ;其次就是颈部神经,大约占 20% ;三叉神经约: 15% ;最后就是腰骶部的神经: 11% 。

(幻灯 12 )图片展示的就是发生在胸背部、腰背部与颈部的带状疱疹。

皮疹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神经节支配区域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各群之间皮肤正常。

重症患者与免疫受损的患者常伴有多个皮损区。

(五)神经痛1、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 4-5d 后才出现皮疹,易误诊为心绞痛、溃疡病、胆道或肾绞痛、阑尾炎、肋肌痛或早期青光眼等。

2、神经痛程度轻重不等,与皮疹严重程度亦无平行关系。

患儿常无疼痛或疼痛很轻,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

3、治疗后神经痛在年轻病人中少见,但 50 岁以上病人,至少有 50% 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此种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之久。

(六)病程:儿童及青年人 2 ~ 3 周,老年人约 3 ~ 4 周。

(七)特殊类型带状疱疹1、眼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眼支受累,角膜上出现水疱,水疱破溃而形成溃疡性角膜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

2、耳带状疱疹: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

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的水疱,患侧面瘫、耳鸣、耳聋、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舌前 1/3 处味觉消失、流泪等症状。

当膝状神经节受累影响面神经的运动与感觉纤维,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症,称 Ramsay- Hunt 综合征。

3、带状疱疹性脑膜炎:系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变态反应所致,表现有头痛、呕吐、惊厥或其她进行性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其她小脑症状等。

4、骶部带状疱疹:在 S3 神经支配区的带状疱疹病人中有神经源性膀胱、排尿踌躇或尿潴留。

5、内脏带状疱疹:侵犯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表现为胃肠道及泌尿道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根据单侧性发疹,簇集成群性水疱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及伴有神经痛等特征进行诊断。

2、对于前驱期及无疹性带状疱疹,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需注意。

(二)鉴别诊断1、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接触性皮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

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五、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就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有其自限性。

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原则就是止痛、抗病毒、消炎、保护疮面及预防继发感染。

(一)止痛:去痛片,吲哚美辛,布洛芬等;严重神经痛给予可待因、盐酸奋乃静。

无效给予神经阻滞。

(幻灯 21 )图片显示的就是利用表情评价疼痛的等级的示意图。

(二)抗病毒:目前认为抗病毒就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步骤,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阻止病毒对神经的破坏,在控制皮损与疼痛症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阿昔洛韦 (aciclovir, ACV)( 1 )阿昔洛韦就是近 20 多年来首选的用于治疗 VZV 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 2 )阿昔洛韦就是一种无环核苷类似物, ACV 在感染细胞内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与细胞激酶作用下逐步磷酸化,生成 ACV 三磷酸,干扰病毒 DNA 聚合酶,抑制病毒 DNA 复制; ACV 还可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中止病毒 DNA 链延伸,从而发挥抗病毒活性。

对宿主的细胞毒性甚低。

( 3 )宜早期用药,可减少新损害形成,减轻急性疼痛,制止病毒的播散与减少内脏并发症。

( 4 )静脉注射。

5 -10mg/kg .静脉注射每日 3 次,持续给药 7-10 天。

( 5 )口服: ACV 800 mg, 每日 5 次 , 连用 7 ~ 10 d ;( 6 )不良反应有肾损害、胃肠道反应、轻度肝损害与皮疹 , 静脉滴注给药可引起静脉炎等。

( 7 )缺点: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 15% ,每天口服达 5 次之多。

2、盐酸伐昔洛韦 (valaciclovir ,VCV)( 1 )阿昔洛韦的 L- 缬氨酸酯,为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并在体内迅速转化成阿昔洛韦,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同 ACV 。

( 2 )比口服阿昔洛韦产生的阿昔洛韦浓度高 3 ~ 5 倍,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了疗效。

( 3 )口服,一次 0、3g ,一日 2 次,饭前空腹服用。

连续服药 10 日。

( 4 )不良反应有肝与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皮疹、神经毒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喷昔洛韦 (penciclovir, PCV)( 1 )对 VZV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PCV 在感染细胞内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与细胞激酶作用下逐步磷酸化,生成 PCV 三磷酸,抑制病毒 DNA 聚合酶,为 DNA 链末端终止剂。

( 2 )用法与用量 : 可局部与静脉给药, 1% PCV 乳膏每 2 h 外用 1 次,连用 4 d ; PCV 5 mg/kg ,每 8 ~ 12 h 静脉滴注 1 次,连用 7 d 。

( 3 )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腹泻,偶有局部灼热、刺痛、瘙痒及麻木。

4、泛昔洛韦 (famciclovir, FCV)( 1 )为喷昔洛韦的前药,泛昔洛韦口服吸收后在肠壁与肝脏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

抗病毒谱及作用机制同 PCV 。

( 2 )泛昔洛韦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于阿昔洛韦,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 77% ,比阿昔洛韦大 4 -5 倍。

泛昔洛韦对于带状疱疹也有很好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耐药性。

( 3 )口服 250 ~ 500 mg ,每天 3 次,治疗 7 d ,在发疹后 48 h 内开始治疗。

( 4 )不良反应有头痛、嗜睡、感觉异常、恶心、腹泻、便秘、皮疹 , 偶可引起眩晕、发热、鼻窦炎、咽炎等。

(三)干扰治疗1、干扰素:就是细胞对病毒感染或一些非病毒诱导剂反应合成的糖蛋白。

主要依赖与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相结合。

2、高剂量(每日 5、1 × 105 u/kg )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四)消炎治疗:皮质激素1、如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证如肺结核、细菌感染、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等,若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过程与减轻背根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

2、急性期用药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但有可能使疾病播散。

在免疫反应差的病人不能应用。

3、对老年体健的患者为预防后遗神经痛,以及严重患者如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更应及早用药,尽可能在起病 7 天之内应用。

4、口服强的松,每日 30-60 mg ,疗程 7 — 10 天。

(五)营养神经药物:修复损伤的神经,营养神经,缓解疼痛、麻木与感觉异常。

临床常用VitB1 、 VitB12 与甲钴胺,口服或肌肉注射。

(六)局部治疗: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可外用 2% 甲紫溶液、阿昔洛韦霜、炉甘石洗液、抗生素软膏等外擦。

六、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一)中医病因病机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就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临床分为以下三型:1、肝经郁热: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或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多发躯干。

2、脾虚湿蕴:素体脾虚者,湿热内蕴,日久而化火,火毒熏蒸肌肤而发。

3、气滞血瘀: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二)中医辨证1、肝经郁热证:皮肤潮红,疱疹如粟,密集成片,疱壁紧张,灼热刺痛。

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如黄豆,疱液稍黄,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

伴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

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患部皮损大部分消退,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绵绵。

伴心烦,夜寐不宁,或咳嗽、动则加重。

舌质黯紫,苔白,脉细涩。

(三)中医治则1、肝经郁热证:清热利湿解毒。

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解毒。

3、气滞血瘀证:活血行气止痛。

(四)中医治疗1、内服方药( 1 )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9g ,连翘 15g ,生地 15g 、泽泻 9g ,车前子 12g ,黄芩 9g ,栀子 9g ,丹皮 9g ,木通 9g ,生甘草 9g、 )。

( 2 )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 6g ,厚朴 6g ,陈皮 9g ,白术 12g ,猪苓 6g ,黄柏 12g ,枳壳 9g ,泽泻 9g ,赤苓 12g ,滑石块 12 g 、炙甘草 9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