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
该病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
【病因及发病机理】(一)中医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饮食劳倦,脾胃失健,湿热内生,致使经络郁阻,外攻皮肤所致。
1.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外溢皮肤而发。
2. 饮食劳倦,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复感毒邪,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3. 年老体弱者,常因气血不足,复因湿热火毒所伤,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瘀阻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二)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特性。
1. 经呼吸道黏膜初次感染本病毒,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而成为病毒携带者,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水痘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2. 某些诱因(如感染性疾病、肿瘤、放疗、外伤、月经期或过度疲劳)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于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相应感觉神经及其支配区皮肤出现神经痛及节段性疱疹。
【临床表现】(一)典型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春秋季,潜伏期7~14天。
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依次好发于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的区域。
皮损为单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周围绕有红晕,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簇间皮肤正常(图7-2)。
前驱期可出现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甚至影响睡眠。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色素沉着。
图7-2带状疱疹本病皮损表现多样,与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①顿挫型:不出现皮疹,仅有神经痛。
②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
③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④其他类型: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
(三)特殊临床表现1. 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眼支多见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约20%~70%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严重者发生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
2. 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病毒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即Ramsey-Hunt综合征。
3. 播散性带状疱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约10%免疫抑制人群(老年人、血液系统肿瘤、AIDS等)可在受累皮节外出现20个以上皮损,和/或内脏累及,可播散至肺、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
4. 并发于HIV感染通常病情较重,或表现为深脓疱疮样皮损,易引起眼部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复发。
5. 带状疱疹性脑膜炎病毒直接从脊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
多于发疹时或发疹后3~14天发生,亦可见于发疹前。
多见于脑神经或颈、上胸脊髓神经节段受侵犯者。
表现为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还可有共济失调、其他小脑症状等。
(三)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ZAP。
皮损消退4周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几率约10%~15%,PHN的严重性和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正常。
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疱液或脑脊液分离到病毒有助于诊断。
【组织病理】与单纯疱疹的病变相似,但炎症反应较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
本病前驱期或顿挫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胆囊炎等鉴别;发疹后应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治疗】本病有自限性,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防止并发症为总则。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总则。
(一)中医治疗1. 内治(1)分型证治
①肝经郁热证证候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或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延胡索等。
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②脾虚湿蕴证证候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牛膝;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车前草。
③气滞血瘀证证候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甚至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严重者持续数月或更长。
舌淡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2)中成药①四妙丸:清热利湿。
适用于带状疱疹发于下肢、阴囊或臀部者。
②血府逐瘀胶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细。
2. 外治(1)中药外治①水疱未破溃:三黄洗剂外搽或外敷玉露膏。
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②水疱破溃: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
③水疱较大者:用三棱针刺破,使疱液流出,以促进愈合。
(3)针灸治疗取内关穴、阳陵泉、足三里。
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1次/日,疼痛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或是阿是穴强刺激。
(二)西医治疗1. 系统治疗(1)抗病毒药物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每次400~800mg,5次/日,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1000mg,3次/日,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250mg,3次/日,口服。
共7天。
(2)止痛剂急性疼痛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每次25mg,每日2~4次,开始每晚口服25mg,依据止痛效果逐渐加量,最高剂量每晚单次剂量口服100mg,60岁以上的老人剂量酌减。
亚急性或慢性疼痛可选用普瑞巴林,每次75~150mg,2次/日。
(3)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0.1g肌注,1次/日;维生素B120.5mg肌注,1次/日。
或维生素B1每次100mg,3次/日,口服。
(4)糖皮质激素早期短疗程应用以减轻症状,如泼尼松15~30mg/d,连用1周。
主要应用于病程7日以内、无禁忌证的老年患者。
2.局部治疗(1)外用药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1%膦甲酸钠乳膏或炉甘石洗剂。
(2)眼部处理0.1%阿昔洛韦滴眼液外用。
3. 物理治疗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的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三)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带状疱疹属中医学“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原则;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为急性期治疗原则。
重症患者初中期在应用中药、针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镇痛药。
后期以益气养血,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为主。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可予中医中药配合针灸理
疗,顽固性疼痛者亦可加入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地龙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
【预防与调摄】1. 注意休息,发病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2. 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
3.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