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观察
2 例, 9 , 1 例; 6 男 例 女 7 最小年龄 l 岁 , 大年龄 6 岁 , 7 最 O 平均 年龄 4 _岁 ; 1 3 病程最长 2 个月 , 7 最短 3 个月 。 组患者年龄 、 2 性
15 17
基层医学论坛 2 1 年第 1 卷 l 月上旬刊 01 5 2
忍受 , 正骨术或 ̄t针 刀术治疗带状疱疹 消除或减轻疼痛效果 l' l, l 明显 , 缩短病程 , 值得基层 医院推广 。
参考文献 【】 崔 天国. 科 医师 手册 [ . 2版. 京 : 民军 医 出版社 ,0 4: 1 全 M】 第 北 人 20
意 义。 2 结果 见表 1 .
表 1 2组 总有效率 比较
显效 :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 饮食恢复 采用 检验 ,< .5为差异 有统计学 P 00
f 孙传兴. 2 ]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 准【] 2 北京 : 民军 M. 版. 第 人
医出版社 ,9 8 5 1 5 2 1 9 :1 - 1 .
中西 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观察
张 超 杨 军 宋 江红
( 乌鲁木齐 600 9 1 部队 门诊部 , 新疆 乌鲁木齐 8 0 1 ) 30 7
【 摘要】目的 观察正骨术或加小针刀术治疗带状疱疹的
临床疗效。方法 将 带状疱疹 患者 5 随机分 为对 照组和观 0例 察组 , 每组 2 例 。 5 对照组 口服 阿昔洛韦 04g3次 / ; 察组在 . , d观 对照组 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 正骨术或加 小针 刀术 治疗带状疱
口服阿莫西林胶囊 05g每 日3次 , . , 服用 3d预防感染治疗。口
服复方丹参片 3 , 次 ,, 6 . 片 3 d共 d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神经感染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皮疹伴随着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最常见并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镇痛药物、抗病毒药物和物理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且常常伴随着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病邪侵袭神经导致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所致,应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西医则主要侧重于镇痛、抗病毒和神经营养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可以综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和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愿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包括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方面。
2.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情况,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制,探讨其对神经疼痛的作用途径和影响。
4. 探讨预防和注意事项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1. 研究对象选择:本研究选取了一批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诊断确认,确保研究对象的病情符合研究要求。
2. 分组设计: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匹配,以确保比较结果的客观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4例疗效观察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0 — 3 42 1 l -0 2 0 0 55 0 ( 0 011O 7 — l
带 状 疱 疹 是 由水 痘 — 状 疱 疹 病 毒 所 致 的 一 种 累 及 神 经 和 带
消退, 临床症状消 失, 无疼痛后遗症; 有效 : 皮疹消退 3 % 0 以上,
桃 仁 1 , 参 1 , 香 1 , 药 1 , 蚕 1 , 蜈蚣 ( 0g 丹 0g 乳 0g 没 0g僵 0g制 去
头足) 3条, 甘草 1 。每 日1 水煎分早晚 2次服, 0g 剂, 连服 1 。 0d
3 疗效 标 准 参 照 《 医 常 见病 证 诊疗 常规 》…相 关 标 准 。 治愈 :皮 疹 中
5 讨 论
中医认 为, 带状疱疹的发生 内因肝胆火盛, 脾蕴湿热 ; 因 外 感受毒邪 而诱发 , 毒邪 、风 火、湿热搏结 , 阻遏经络, 气血不
通 , 滞肌 肤 而 为病 。本 病 就 其 治 疗 而 言 , 要 是 减轻 疼痛 、 壅 主
对 照组 口服阿昔洛韦咀嚼片 ( 山东淄博新达 制药有 限公司
生产 , 号 0 0 1 、0 0 1 、0 0 1 )每 次 2 0m , 次 / ;肌 批 8 5 1 8 7 3 89 8 , 0 g5 d 肉注 射 维 生素 B 0 g 维 生 素 B 0 g 1 / 。 1 10m 、 0 P , 次 d 0 d为 。5
缩短病程、防止局部继发感染及后遗神经痛 。 西医 治疗原则为 抗病毒 、营养神经 、止痛等对症 治疗 ,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及具 有营养神经作用的维生素 B、维生素 B 为常规用药 。中医治 疗 以清肝泄火 、除湿解毒 、化瘀止痛 为治疗 原则 , 故笔者在应 用西医常规用药基础上, 自拟清毒化瘀止痛汤 以清其 内。方 中 柴胡、龙胆草可清泄肝胆实火 ;大青叶 、板蓝根、蒲公英清热 解毒 ;土茯苓 、白术 、苦参、泽泻 可健 脾利湿 ;当归 、延胡索、 赤芍、桃仁、丹参、乳香 、没药 、僵蚕 、蜈蚣活血化瘀止痛, 兼灭风 火邪 毒 ;甘草 调和诸药 。此外, 由于本病 症发于体表, 湿 毒外溢于皮肤, 故以针 灸、拔罐攻其外, 可使邪有 出路, 加速 疱疹结痂愈合。针 灸取穴巧用 “ 截法 ”, 从病根治起, 主取病侧 相应夹脊穴、疱疹起止 点 ( 蛇头 、蛇尾) 及疱疹周 围阿是穴 ;配 取风池、阳陵泉 、行间清 泄肝 胆实火; 曲池、足三里 调肠 胃;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8例
典型 病例
患者 , 女, 5 6岁 。症状 表现 为初 期 头痛 、 头晕, 右 眼 周 围肌 肉疼痛 , 四肢无 力 , 全 身不适 , 约 2 d右 侧 眼 眶上 缘皮肤 红肿 , 继而 出现水疱 样 疹 子 , 扩 及 头颈 部 及颈 部 , 水疱成 串 。局部外敷 蚯蚓液 。内服 吗啉 胍 0 . 2 g , 日服 3 次; 维 生素 B 1 l O mg , 日服 3次 ; 维生素 B l 。 0 . 5 mg , 日服 3 次 。经 1 周治疗 , 水疱 干 瘪 , 皮 肤 肿胀 消 退 , 但 眼 眶周 围
痛, 舌红 , 脉弦 ; 中型 : 患处 灼热 剧痛 , 出现 数堆 群集 的水
1 0 d , 临床症状 全部消失 , 后 随访 未复发 。
讨 论
带 状疱 疹是 由一 种 病 毒 引起 的急 性 疱 疹 。主 要 临 床 表 现为头 部或 腰背 躯 干 局部 神 经 性 疼 痛 ,1 ~2 d后 皮 肤肿 胀 , 出现 成 群 密 集 型 水疱 。本 病 以成 年人 为 多 见 。中医学 对带 状疱 疹认识 比较 深刻 。《 医宗金 鉴 》 载: “ 蛇 串疮 , 有 干湿 不 同 , 红 黄 之异 , 皆 如 累 累珠 形 。干 者
1 9 9 3 : 1 6 2 .
[ 2 ] 金 有 豫 .药 理 学 [ M] .北 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2 0 0 1 : 3 6 0 .
( 收稿 日期 2 0 1 20 8 — 2 O)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3 8例
郭 玉 红 蔡 焦 生 。
/ 1 .河 南 省 沁 阳市 西 万 镇 卫 生院 , 4 5 4 5 6 l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观察纳入了40例确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35-70岁之间。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瘙痒、麻木等症状,其中部分患者已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传统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二、治疗方案在本次观察中,我们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1. 中药治疗:选取适合患者体质的中药进行调配,主要以活血化瘀、散瘀止痛为主要方法。
2. 针灸治疗:采用针刺、灸法、拔罐等多种手段,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3. 药物治疗:应用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疗效观察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且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具体观察结果如下:1. 疼痛缓解情况:治疗后,35例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其中15例疼痛完全消失,20例疼痛减轻至轻微不适。
2. 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有30例患者的瘙痒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10例瘙痒症状完全消失。
四、讨论与总结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疗效明显。
2. 中药治疗能够通过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等方法,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且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 针灸治疗能够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来的疼痛、瘙痒等不适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和麻木等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也相对安全,不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可以作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多的选择。
由于本次观察的样本量较小,缺乏对照组,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加强对照组设计,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依据。
带状疱疹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
接 受 治疗 的 弱视 的 患儿 1 2 8 例, 随机 将 1 2 8 例 患儿 分成 对 照组 和观 察 组各 6 4 例, 对照 组选 用佩 戴 与弱视 程 度相 应 的矫 正 眼镜 , 观 察组
应 用 综合 治 疗 的方 法 ( 主要 是在 对照 组 治疗 的基 础 上 辅 以一 系列 的训 练 ) , 治疗 一段 时 间后 比较 两组 患者 临床 疗效 。结 果 : 观 察 组 患儿 的 治疗 总有 效 率显 著 高 于对 照组 , 分 别 为9 2 . 2 %和7 6 . 6 %, 两组 比较 差异 具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0 . 0 5 ) 。结 论 : 综合 治疗 对 于 小儿弱 视 方 面的 治 疗具 有行 之 有效 的 作 用 , 能够 显著 帮助 患 儿提 高视 力 , 利 于视 觉 的发 育 , 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临床 意 义[ 1 1 。 关键 词 : 小儿 弱视 ; 综合 治 疗 ; 效 果 分析
探讨带状疱疹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1 资料 与 方 法
2 结 果
表 1 从 用 药之 日篁 起 治 疗 效 果 对 比
1 . 1 一般资料 : 从2 0 0 0年 1 0月 至 2 0 1 2年 6月 , 对5 O 岁 以上 老 人 随机 分 为两 组 , 5 l 、 5 3 、 5 5 、 5 7 、 5 9 、 6 1 等尾 数 奇数 的 患者 分 为 A 组, 对5 2 、 5 4 、 5 6 、 5 8 、 6 0 、 6 2 . 等尾 数 为偶 数 的 患者 分 为 B组 , 采 用 西 医治 疗 对 照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 疗效 观 察结 果 。 A组 8 O人 , 年 龄
中图分类号 : R 7 7 7 . 4 + 4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一 o 9 7 9 ( 2 0 1 3 ) 叭一 0 0 2 6 — 0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24例临床观察
患者贾某 ,男 ,5 8岁 。因后 背 、侧胸 ,腹部疱 疹 4天
4 治 疗 结 果
本组 患 者 经 治疗 后 ,痊 愈 l 3例 ,显效 8例 ,有 效 3 例 ,无效 0例 ,以上患者治 疗最短 5 d ,最长 2个疗程 ,总
有效率 1 0 0 %。未发现有 明显毒副作用 。
5 典 型 病 例
布的簇集性小水泡 为特 征。神经痛 是 本病 特征之 一 ,皮 损沿某一周 围神经 呈带状排 列 ,多发 生在身 体的一侧 ,一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8 6・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情 志内伤 ,肝气 郁结 ,久 而化火生 毒 ,肝经火 毒循 经外 发
而成 ;或饮食不节 ,脾 失健 运 ,湿 热 内生 ,外溢 肌肤 ,感
受外邪 ,搏结化 毒而发 ;年老体 弱者 ,或 湿热蕴 结 ,壅 阻 肌肤 ,经络失疏 ,致 使气滞 血瘀 ,故 常遗 留疼痛 不休 。湿
热 内蕴 ,感受毒邪为本病病机特点 。早在 《 医宗 金鉴 ・外 科 心法 》 即日:“ 此证俗名蛇 串疮 ,有干 、湿不 同,红 黄之 异 ,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 治宜龙 胆泻 肝汤 ,湿 者…… 治宜除湿 胃苓汤 ” ,又有 “ 干者色红赤 、形如云片 、上起 风 粟 、作痒发热 ,此 属肝 、心二 经风火 ……湿 者色 黄 白水 疮 大小不 等 ,作 烂 流 水 ,较 干 者 多 疼 ,此属 脾 、肺 二 经 湿 热” J 。一般认 为与风 、湿 、热 、毒有 关 ,多 由肝 火妄动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110例
独角膏 用于创面修复 中的优 点 :①未破 溃的局部感染 临床上不选 择手 术治疗 时 ,往往是选 择T D P 烤灯 ,配合使 用喜疗妥软 膏外涂等治 疗 ,效果不 是很 理想 ,花 费时间也很 长。开放的伤 口传 统的换药方法 是尽可能 的保护创 1 3干燥 ,脱水结痂 ,防止细菌再 次感染 ,但痂 皮下
适 无负担 。③中医认 为 ,本组病症 虽起 因不 同,但 其病理均属气 血雍
独 角膏粘于 皮肤及衣物 后 ,不易清洗 ,常规擦拭 清洗 很难清 除 , 临床上 多采用碳酸氢 钠溶液加温 至3 8 度左右后 ,用纱布蘸取清洗 ,污 染 的衣 物则 用碱水洗涤清除 。 3 疗效 结果
本组 5 2 例 局部感染 的患者 经过使 用独角膏2  ̄ 1 5 d 后 ,临床 治愈率 达到 1 0 0 %。使用初 始 时, 自觉疼 痛减轻 ,未破 溃 的感 染逐渐 收敛 , 2 ~ 5 d 即可痊愈 。感染 化脓者 ,脓 液逐 渐被拔 出,新 生肉芽组织开始增
6 9 o ・中医中药 ・
2 . 2局部特殊治疗 在未破溃 与感染化脓 的干净 后 ,再用快速 手消液消毒双 手 ,将软化
Ap r i l 2 0 1 3 , V o 1 , 1 1 , No . 1 0
更 换一次 ,感 染较重者 每2 4 h 更 换一次. 在 使用度独 角膏治疗 期间 ,为
防止独角膏遇 热外溢 ,污染 衣物及床铺 ,最 好在膏药 外面用纱布或是 绷带包好。 2 - 3局部清洗
组织 ,不但延长愈合 时间 ,还会导致 患者疼痛和恐惧 ,而独角膏是 与 患处直 接接触 ,不 会发生上述状 况。使 患者在换药 时心里感到轻松舒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临床观察
带状 疱 疹 是 一 种 常 见皮 肤 病 , 发 生 易 于成 年及 老年 阶 段 , 主要 累及 神经 和 皮
肤。近年来其 发病率呈上升 的趋势 , 它属 于祖 国医学 “ 串疮 ” 蛇 范筹 , 因其疱 疹 又 累累如串珠 、 每多缠 腰而 发 , 故本 病 又有
“ 腰火丹 、 带疮 、 丹 、 蛛疮 ” 名 。 缠 火 蛇 蜘 之 目前 此 病 的治 疗 方 法 很 多 , 代 医 学 多 采 现 用止痛 、 抗病 毒 甚至 皮 质激 素 等方 法 治 疗, 其疗效较慢 、 费用较高 , 而且易产生毒 副作 用 、 药 性 , 别 是 发 生 长 久 性 的 后 耐 特 遗神 经痛 ( H 的 比例 较 高 , P N) 尤其 是 老 年人 。本研究通过对 4 5例带状疱疹 的患 者采用 中西 医结合进行治疗 , 临床效果满 意 , 报告如下。 现
现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病例发生 , 发生率 为 0 对 照组 有 1 ; 5例后 遗神经痛 , 发生 率 为 2 . %。两组 比较 有显著性 差异 ( 44 P<
0 O ) .1 。
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
部、 F 躯 部带状疱疹 患者 8 6例 , 中腰 背 其 部4 2例 , 胸胁部 3 8例 , 部 6例 , 颈 随机分 为两组。治 疗 组 4 5例 , 2 男 6例 , 2 女 9 例, 龄在 2 年 8—7 6岁 , 均 5 . 平 5 8岁 。 对 照组 4 1例 , 2 男 2例, 1 , 女 9例 年龄 在 2 4 8 0岁 , 均 5 . 平 7 6岁 。两 组 在 年 龄 、 性 别方 面 , 经统计学检验 , 差异无 显著性 ( P
资料 与 方 法 20 0 7年 1 1月 ~2 1 0 0年 4月 收 治 颈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
1 .治疗 组采 用 中药龙 胆 泻肝 汤 加 减 配合 西 药 盐 酸
吗 啉双 胍 片每 次 2片 , 每 日 4次 , 口服 。
中药 方剂 如 下 : 龙胆草 9 g , 连翘 1 5 g , 生地黄 1 5 g ,
泽泻 6 g , 车前 子 1 2 g ( 包煎 ) , 黄芩 9 g , 栀子 9 g , 牡丹 皮
治 疗 结果 疗 效标 准 : 治愈 : 7 d内疼 痛 消 失 , 水疱干瘪 ; 显效 : 疼痛 减轻 ; 无效 : 疼痛 不减 轻 , 水疱 仍有 新起 者 。
起 水疱 , 剧烈 疼痛 为其 症状 的主要特 征 。 在辨证 施治上 , 清热利 湿解毒 以治其 因 , 化瘀 通络 理 气 以治其 里 。方选 龙胆泻肝 汤 , 方 中龙胆草 大苦 大寒 , 上 泻肝 胆实火 , 下 清 下焦 湿 热 , 为君 药 。黄 芩 、 栀子 苦 寒 泻 火, 燥湿 清热 , 为 臣药 。泽泻 、 木通、 车前 子 清热 利 湿 ; 生 地黄滋 阴养血 , 既补肝 胆实火所 伤之 阴血 , 又可 防方 中苦 燥渗利 之品损伤 阴液 ; 甘草调 和诸 药 , 为使 药 。其 中在分
带 状疱 疹 的发生 可 因情 志内伤 以致 肝胆火 盛 ; 或 因 脾 虚郁 久 , 湿 热 内蕴 , 外 受 毒 邪 而诱 发 。毒 邪 化 火 与肝 火 湿热 搏结 , 阻遏 经 络 , 气 血 不通 , 不 通 则痛 , 故 症 见 灼 热 疼痛 , 毒热 蕴 于血 分则 发 红 斑 , 湿 热 凝 聚 不 得疏 泄则
龙 胆 泻 肝 汤 盐 酸 吗 啉 双 胍 片
带状 疱疹 是 由水痘 一 带状 疱疹 病 毒 导致 的急 性炎 症 性 皮 肤病 , 其 主要 特点 为簇 集水 疱 沿一 侧周 围神经作 群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ppt课件
01
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和
减少副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开展更多临床
研究和实践。
02
创新研究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同时,应注重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结合,
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深入发展。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引言 • 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 •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 病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带状疱疹的发病 机制和临床表现
阐述本课件的主要内 容和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的优势和必 要性
03
人才培养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诊疗水平和
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高效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缓解疼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综合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 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 、拔罐、刮痧等,可缓解 疼痛、促进疱疹愈合。
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的特点,能够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 疫力,减少复发。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远征一、带状疱疹的概述(一)带状疱疹的定义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 侵犯神经节及皮肤, 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病毒性皮肤病。
(二)常见部位:多见于腰胁部、胸背部,面部次之,其他部位常有发生。
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二、带状疱疹的病因发病机制(一)带状疱疹病因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属DNA 病毒,呈长方形,直径在210 - 250 nm 之间,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一般无传染性。
(二)带状疱疹发病机制1. 初次感染本病毒,水痘或呈隐性感染,导致慢性潜伏性感染。
2. 当机体遇到某些诱因(如外伤、劳累、感染和机体抵抗力降低)等时,可再激活,从而生长繁殖,侵犯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3. 再次激活的病毒从一个或数个邻近的神经节沿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播散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所特有的节段性水疱疹。
4. 偶尔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而出现运动神经麻痹。
5.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的患者,过去认为病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现在也有复发的报道。
三、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一)基本临床表现:1. 好发春秋季节。
2. 发疹前:轻度发热,疲倦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局部皮肤感觉过敏,烧灼感、神经痛。
3.2-5 天后出现局部皮损。
亦有无前驱症状发疹。
(二)皮损表现:1. 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慢慢演变成多数簇性的丘疱疹,以后演变成水疱,水泡大小是从粟粒到绿豆大小的不等。
2. 疱液:从清晰透明演变成浅黄色半透明,再到浑浊、血性。
疱壁不易破裂。
3. 约5-10d 后疱疹干瘪结痂脱落。
4. 可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三)带状疱疹的分型:1. 无疹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神经痛;2. 不全性或顿挫型带状疱疹:红斑、丘疹,无水疱;3. 大疱型带状疱疹:大疱直径>1cm ;4. 出血疱型带状疱疹:疱内容物呈血性者;5. 坏疽型带状疱疹:水疱基底部组织坏死,愈后遗留瘢痕者;6. 泛发性带状疱疹:恶性淋巴瘤或年老体弱者,发疹数日全身出现水痘样皮疹,伴有高热及严重并发症如肺炎、肝炎等,重者导致死亡。
中西医结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30例
其 治疗 亦 须 把 握 “ 以通为治” 的 原 则 。 急性 胆 囊 炎
以腹 痛 、 黄疸 、 发热 、 胃肠 道症 状 为 主症 , 主要 为饮 食
不节 、 情 志失 调 、 外 邪侵 袭 、 虫石 阻滞 后 , 脾 胃失 于健 运, 内生湿 热 , 影 响胆汁 疏泄 , 胆 腑通 降不 顺 , 少 阳枢 机不利 , 气机郁滞 , 不通则痛所致 。以“ 胆腑郁热 ” “ 热毒 炽盛 ” 为 主要 证 型 , 故 清热 利 湿 、 行气利胆 、 通
更 大 样本 、 高 质量 、 规 范选 穴并 随机 对照 研究 证 实其 疗效。
参 考 文 献
[ 1 ] 陈灏珠. 实用 内科学 [ M] . 第1 1版.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2 0 0 1 : 3 1 4 . [ 2 ] 中华 中医药 学会脾 胃病 分 会. 胆囊 炎 中 医诊 疗共 识 意见 ( 2 0 1 1 年, 海南) [ J ] .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杂志 , 2 0 1 2, 3 2( 1 1 ): 1 4 6 1一
摘要 : 目的 : 观察龙胆 泻肝 汤合炎琥宁治疗 头面部 带状疱疹 的临床 疗效 。方法 : 头面部 带状疱疹 患者 6 0例 随机 分为观察组 和
对照组各 3 0例 , 对 照 组 采 用静 脉 注射 炎 琥 宁 针 剂 ; 观 察 组 在 对 照 组 基 础 上 加 服 龙 胆 泻肝 汤 , 7天 为 一 疗 程 , 两 组 均观 察 一 个 疗
l 4 6 4 .
穴 位 贴 敷 是 在 中 医经 络 理论 的指 导 下 , 将 针 灸 和药 物治疗 两 者相 结 合 , 使用 外 用 药 物 对 人 体 穴 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4例
带状疱疹 的发生 可因情 志内伤而致肝胆火盛 ; 或因脾虚郁 久 , 内蕴 , 湿热 外受毒邪而诱发 。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 , 阻 遏经 络 , 不通 , 气血 不通则痛 , 故证见灼热疼 痛 , 热蕴于血分 毒 则发红斑 , 热凝 聚不得疏泄则起水疱 , 烈疼痛为其 症状 的 湿 剧
11 一般 资料 .
为2组 , 中西 医结合组 4 例 , 2 例 , 2 例 , 4 男 3 女 1 年龄最小 1 岁 , 8 最大 7 6岁 , 均年 龄 5 平 7岁 ; 医治 疗 组 4 西 4例 , 2 男 2例 , 女 2 2例 , 年龄最小 2 岁 , 2 最大 7 岁 , 8 平均年龄 5 岁 。2 8 组患 者年 龄、 性别 、 病程、 体重 、 求诊季节差异 均无显著性 ( > . )具有 P O0 , 5
畸形 。
版社 ,94:8 . 19 1 6
参考文献
[ 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 . 1 】 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S南京 : ] 南京大学 出
( 收稿 日 :0 10 — 8 期 2 1- 4 1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4 4例
李冬梅
( 同矿 区新平 旺社 区卫生服务 中心 , 大 山西 大 同 0 7 0 ) 3 0 3
和西药盐酸吗啉双胍片 2片 / , 次 4次 ,, d 口服。 中药方剂 : 龙胆 草 9g连 翘 1 、 、 5g生地 1 、 泻 6g 车前 5g泽 、 子 ( )2g 黄芩 9g 栀 子 9g 丹 皮 9g 木 通 9g 生 甘 草 包 1 、 、 、 、 、 9g伴 有 高热者 , . 可用 生石 膏 3 — 0g煎 水 煮群药 , 06 或加 生玳 瑁 9g 疼痛 明显者加 郁金 、 胡 、 参 、 没 ; ; 元 丹 乳 皮损潮 红疼痛 明 显者 , 加大黄 以清热破瘀 , 并有釜底 抽薪之妙 ; 内有食滞 、 湿滞 者加 枳壳 ; 后期痒感 明显者加 白鲜皮。 发于颜面者加菊花 ; 侵犯 眼、 眉加谷 精草 ; 发于下肢 者加牛膝 ; 发于腰 部者加 桑寄生 、 杜 仲; 发于上肢者加姜黄以引经。 西医治疗组采用静 脉滴注 阿昔 洛韦 1 /g 0mg ,每 日 2次 , k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78例
21 . 疗效标准 参照《 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制定( 标准 )中有关带状疱疹 的疗 》 效标准制定。显效 : 皮疹全部消退 , 觉症状消失, 留任何后遗症 ; 自 不 有效 : 皮疹大部分消退 , 自觉症状减轻 ; 效 : 无 经过治疗 1 以上 , 周 皮 疹及 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7 .2 两纽 疗 效 相 比较 , 疗纽 优 于对 照组 , 异 有 显 著性 (< .5 。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带状 疱 疹 疗 效确 切 。 63 %, 治 差 p O0 )
关键 词 :带状 疱 疹 ; 中西 医结合 ; 自拟 三 草 消 毒 汤 ; 临床 观 察
带状疱 疹是一种 由病毒 引起 的水疱性皮肤病 , 毒可长期潜伏 病
具有可 比性。 1 . 2诊断标准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 .5 p 00
参照《 常见疾病的诊 断与疗效判定标准》】 【 l 中有关 带状 疱疹的诊 断标准制定。①发疹 前有发 热、 倦怠 、 全身不适等 前驱症状 ; ②局部 先觉皮肤灼热 、 疼痛 、 感觉过敏 , 继而出现皮肤潮红 等簇集粟 粒大小
医学信息 2 1 年 0 月第 2 卷第 3 M d  ̄I o a o . a. 0 0 V 12 . o 00 3 3 期 ei n r t n M r2 1. o 3 N . c fm i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7 例 8
王秀 萍 . 国进 王
( 阳 市第 一 人 民 医 院 , 南 南阳 4 30 ) 南 河 7 0 0
摘要: 目的 观 察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带状 疱 疹 的 临床 疗效 。 方 法 将 16例 带状 疱 疹 患 者 随机 分 为 治疗 组 7 1 8例 和 对 照 组 3 8例 , 照纽 采用 西 医常 对 规治疗, 治疗 组 除 采 用 西 医常 规 治 疗 外 , 配合 自拟 三 草 消毒 汤 口服 治 疗 , 均 2周 为一 疗 程 。结 果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9 .6 对 照组 总有 效 率 2组 61%,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发布时间:2021-11-17T03:36:33.69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1期作者:邓天慧[导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这种疾病主要是急性发病,在临床上以密集成群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疼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邓天慧四川省会理市通安中心卫生院四川省会理市 615100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这种疾病主要是急性发病,在临床上以密集成群的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常伴有剧烈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疼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痛。
该疾病既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大手术之后,也可引起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内脏带状疱疹等疾病,甚至可导致失明、耳聋、死亡等严重临床事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以上者。
临床证实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
一般来说,临床上会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炎、运动性麻痹、泛发性或全身性带状疱疹等多种类型。
其诱发病因和发病机制相较于其他病症而言较为简单,其病原属DNA疱疹病毒,通常称其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一定的嗜神经及皮肤特性。
带状疱疹的早期症状是在出现疱疹前的1-5天内患者会出现疼痛或者灼热感,并且伴有低热、乏力、全身不适以及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以儿童多见。
该病症的典型症状有三种:一是疱疹情况。
也就是在出现前驱症状的1-5天后会在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皮疹,开始是一个小红斑点,随后慢慢形成红丘疹,并迅速变为水疱,泡液清彻周围有红晕。
数群疱疹沿着一支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一般不会超过正中线。
3天左右,水疱内水可混浊化脓或呈血性,水疱壁较薄,破溃或不破溃。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估研究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引起的疾病。
传统上,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带状疱疹上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阳虚、阴虚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较大规模的病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在缩短疱疹的持续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传统中医药物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微环境等作用,可以加快病毒的清除和皮肤的修复。
同时,西医药物可以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少疱疹的持续时间。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综合发挥中西医疗效,可以更快地缓解患者疼痛和不适的症状。
其次,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皮疹后神经痛和皮肤感染。
中医治疗强调全面调理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而西医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疱疹扩散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常常伴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可以缓解患者的身心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西医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疼痛和不适,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治疗带状疱疹,缩短疱疹的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样本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机制和疗效,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目录中文摘要 (3)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5)1.临床资料 (5)1.1病例选择 (5)1.2一般资料 (5)1.3方法 (5)1.3.1A组 (5)1.3.2B组 (6)1.3.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7)2.治疗结果: (7)3讨论 (8)4结论 (10)参考文献 (10)综述 (11)1.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11)1.1中医病因病机 (11)1.2中医治方法 (12)1.2.1中医内治 (12)1.2.2中医外治法 (14)1.2.3针灸治疗 (14)2.带状疱疹西医治疗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8)中文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40例带状疱疹的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照组20例,给予营养神经(维生素B12+甲钴胺)、调节免疫(复方甘草酸酐)、抗病毒(伐昔洛韦)、止痛(加巴喷丁胺+威伐光)的综合治疗。
观察组20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内服中药(按中医辨论治给予不同方药)、外涂(玉露膏、紫草软膏)、针灸治疗(皮损部围针、浅刺三棱针点刺、阿是穴艾灸、穴位注射维生素B12)。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5%,A组和B组差异较大,有意义(P<0.01)。
疾病病程、结痂时间、皮损消退时间、止疼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使用中西医治疗的方法,可见带状疱疹疗效好,治愈率高,起效快,值得推崇。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围刺;艾灸;玉露膏;紫草软膏;辨证论治。
Abstract[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40 cases of herpes zoster patients. Methods: 20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nutritional nerve (vitamin B12+, methylcobalamin), immune regulation (glycyrrhizin), antiviral (valaciclovir), pain (gabapentin + butylamine Wei felle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2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was given different argument Fang Yao), coated (Yulu ointment, comfrey oin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Department of lesions around needle, shallow puncture needlepricking, Ashi moxibustion, acupoint injection of vitamin B12).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the total effective group The rate of 100%, 85%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A group and B group (P<0.01)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course of disease, crusted lesions subsided time, time, time to stop the pai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urative effect of visible herpes zoster, high cure rate. Fast acting, worthy of praise.Herpes zoste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jade dew ointment; shikonin oint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前言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被认为病源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导致皮肤以及神经炎性感染性皮肤病,临床实验观察发现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和亲皮肤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40例
11 诊 断标准 .
参照 《 临床 皮 肤 病 学 》“。症 见皮 损 多 为成 群 l
簇 集 的 绿 豆 大水 疱 , 神 经 分 布 , 列呈 带状 , 侧 性 及 有 明显 沿 排 单 的神经痛。 皮疹 出现 前 , 常先 有 皮 肤 灼 热感 , 难 以忍 受 的剧 痛 , 或
损 消退 8 % 以上 , 痛 症 状 锐 减 。 有 效 : 损 消 退 5 % , 痛 有 0 疼 皮 0 疼
所 减轻 。无 效 : 损 消 退 5 % 以 下 , 痛 未 减 轻 。 皮 0 疼
2 结 果
痊愈 4 8例 (0 0 % ) 显 效 8例 (3 3 % ) 8.0 , 1. 3 ,好 转 4例 (. 7 )无 效 0例 , 效 率 9 .3 。 66% , 显 33%
带 状 疱 疹 是 由病 毒 感 染所 致 的 一 种 急 性 疱 疹 性 皮 肤 疾 病 , 发 病 多 与 机体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有关 , 遗 留后遗 神经 痛 , 以 年 老 常 尤 及 体 弱 患 者 明显 。 病 属 中 医 学 “ 腰火 丹 ” “ 腰龙 ” 畴 。中 本 缠 、缠 范 医学 认 为 本病 多 由情 志 内伤 , 肝气 郁 结 , 而 化 火 或脾 失 健 运 , 久 蕴 湿 化热 , 热 搏结 复感 邪 毒 , 淫肌 肤 脉 络 而 发 为 疱疹 。故 湿 湿 浸 热 毒 邪 阻滞 经 脉 , 通 则 痛 是 本 病 的 主要 病 机 。 对 带状 疱 疹 的 不 针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0年 l 第 1 0月 9卷 第 l O期 J T M. c.0 0 V 11 , o 1 E C O t2 1 , o. 9 N .0
・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0例临床研究
风 邪则 诱 发毒 邪 , 肝火 与毒 邪 相搏 结 , 阻遏 经 络 , 气 血不 通 , 不通 则痛 , 毒 热 蕴 于血 分 则 发红 斑 , 毒热 发于 肌 , 肝火 夹胆 气上 逆 则 口苦 , 热邪 灼 津故 咽 干 , 大便 干 , 小便 1 . 4排除标 准 : 属于带 状疱疹 的特殊类 型包括 眼 、 耳带状 疱疹 , 内脏 黄 。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略数均为肝经郁热证型。 治宜清热利 带状 疱疹 , 脑 膜带 状疱疹 , 无疹型 带状疱 疹 ; 瘢痕 体质者 ; 合 并严 重 湿 , 解 毒止 痛 。 方 中龙 胆草 大苦 大寒 , 既 能 泄肝 胆 实火 , 又 能 利 肝
用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对带 状疱 疹 病取 得满 意 疗效 , 报 道 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表 1 2组 临床 疗效的 } B 较
1 . 1 临床 资料 :所 有 患者 均来 源 于 我 院皮肤 科 门诊 及 住 院患 者 , 选 择 病 期不 超 过 5天 ,无严 重 器质 性疾 病 及 未经 治 疗 的带状 疱 与对 照组 比较 , P . < 0 . 0 5
中图分 类号 : R 2 — 0 3 1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6 — 0 0 7 0 — 0 1
带 状 疱 疹 是 春 秋 季 最 易 流行 的一 种 病 毒感 染 性 皮 肤 病 , 有效 : 疱 疹部 分结 痂 , 症状 减 轻 ; 无效 : 治 疗 前后 无 改善 。
的心血管 、 脑血管、 肝、 肾、 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 经 湿热 , 泻 火 除湿 ; 黄芩、 栀子 苦寒 泻火 , 燥湿清热; 车前 子 、 泽泻 糖尿 病 , 恶 性肿 瘤 , 精 神病 患 者 , 结 缔组 织病 , 血友 病 患者 , 有 出血 清利 湿热 ; 当归 、 生地 养血 滋 阴 , 使 邪 去而 阴 血不 伤 ; 柴 胡 疏 肝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属于中医学“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
该病是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激活所致,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
【病因及发病机理】(一)中医病因病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饮食劳倦,脾胃失健,湿热内生,致使经络郁阻,外攻皮肤所致。
1.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外溢皮肤而发。
2. 饮食劳倦,脾失健运,湿邪内生,复感毒邪,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
3. 年老体弱者,常因气血不足,复因湿热火毒所伤,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瘀阻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二)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亲神经和皮肤特性。
1. 经呼吸道黏膜初次感染本病毒,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而成为病毒携带者,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水痘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2. 某些诱因(如感染性疾病、肿瘤、放疗、外伤、月经期或过度疲劳)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于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活化,使受累神经节、相应感觉神经及其支配区皮肤出现神经痛及节段性疱疹。
【临床表现】(一)典型临床特征本病好发于春秋季,潜伏期7~14天。
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趋势;依次好发于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的区域。
皮损为单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的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周围绕有红晕,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簇间皮肤正常(图7-2)。
前驱期可出现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老年患者较为剧烈,甚至影响睡眠。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色素沉着。
图7-2带状疱疹本病皮损表现多样,与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①顿挫型:不出现皮疹,仅有神经痛。
②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
③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
④其他类型: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
(三)特殊临床表现1. 眼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眼支多见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约20%~70%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以后可因瘢痕形成而失明,严重者发生全眼球炎、脑炎,甚至死亡。
2. 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病毒侵犯面神经和听神经,膝状神经节受累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即Ramsey-Hunt综合征。
3. 播散性带状疱疹(disseminated herpes zoster)约10%免疫抑制人群(老年人、血液系统肿瘤、AIDS等)可在受累皮节外出现20个以上皮损,和/或内脏累及,可播散至肺、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
4. 并发于HIV感染通常病情较重,或表现为深脓疱疮样皮损,易引起眼部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复发。
5. 带状疱疹性脑膜炎病毒直接从脊神经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
多于发疹时或发疹后3~14天发生,亦可见于发疹前。
多见于脑神经或颈、上胸脊髓神经节段受侵犯者。
表现为头痛、呕吐、惊厥或其他进行性感觉障碍,还可有共济失调、其他小脑症状等。
(三)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associated pain,ZAP)带状疱疹在发疹前、发疹时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神经痛,统称为ZAP。
皮损消退4周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几率约10%~15%,PHN的严重性和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正常。
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疱液或脑脊液分离到病毒有助于诊断。
【组织病理】与单纯疱疹的病变相似,但炎症反应较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等特点,不难诊断。
本病前驱期或顿挫型应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胆囊炎等鉴别;发疹后应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治疗】本病有自限性,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防止并发症为总则。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总则。
(一)中医治疗1. 内治(1)分型证治
①肝经郁热证证候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或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延胡索等。
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②脾虚湿蕴证证候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发于下肢者加黄柏、牛膝;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车前草。
③气滞血瘀证证候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甚至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严重者持续数月或更长。
舌淡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2)中成药①四妙丸:清热利湿。
适用于带状疱疹发于下肢、阴囊或臀部者。
②血府逐瘀胶囊: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细。
2. 外治(1)中药外治①水疱未破溃:三黄洗剂外搽或外敷玉露膏。
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②水疱破溃:用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
③水疱较大者:用三棱针刺破,使疱液流出,以促进愈合。
(3)针灸治疗取内关穴、阳陵泉、足三里。
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1次/日,疼痛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
或是阿是穴强刺激。
(二)西医治疗1. 系统治疗(1)抗病毒药物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每次400~800mg,5次/日,口服;或伐昔洛韦,每次1000mg,3次/日,口服;或泛昔洛韦,每次250mg,3次/日,口服。
共7天。
(2)止痛剂急性疼痛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每次25mg,每日2~4次,开始每晚口服25mg,依据止痛效果逐渐加量,最高剂量每晚单次剂量口服100mg,60岁以上的老人剂量酌减。
亚急性或慢性疼痛可选用普瑞巴林,每次75~150mg,2次/日。
(3)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0.1g肌注,1次/日;维生素B120.5mg肌注,1次/日。
或维生素B1每次100mg,3次/日,口服。
(4)糖皮质激素早期短疗程应用以减轻症状,如泼尼松15~30mg/d,连用1周。
主要应用于病程7日以内、无禁忌证的老年患者。
2.局部治疗(1)外用药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1%膦甲酸钠乳膏或炉甘石洗剂。
(2)眼部处理0.1%阿昔洛韦滴眼液外用。
3. 物理治疗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的干涸结痂,缓解疼痛。
(三)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带状疱疹属中医学“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原则;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为急性期治疗原则。
重症患者初中期在应用中药、针灸治疗的同时可配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和镇痛药。
后期以益气养血,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为主。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可予中医中药配合针灸理
疗,顽固性疼痛者亦可加入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地龙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
【预防与调摄】1. 注意休息,发病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2. 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
3.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减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