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四川成都七中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文科综合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 35 ,每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出的四个中,只有一是切合目要求的。
24.春秋初年,桓公迁都新,因得大商人的助而与之立盟。
双方定:只需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取商人的物,不干预商人的。
一盟的A.致工商食官制度的崩溃B.表示重商政策的施C.体商人自主性增D.推构的25.《新全世界史》:“(均田制)其目的在于保证土地的均匀分派,以防止出似于朝的土地吞并⋯⋯制度依据土地的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派个人及其家庭。
” 均田制的价正确的选项是A.减少了政府政收入B.致了自耕衰败C.有益于定社会次序D.解决了土地吞并26.魏晋的中省和下省本来不过充任皇帝秘的机构,此后力逐增大,而演成了国家的中心计关。
反应出A.君主的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停完美C.秘机构力度膨D.制下的力移27.宋朝学者研究儒家典,常常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勇敢的解,典自己,也有人疑。
一象表示A.商品勃文化繁华B.私学教育展培育思辩精神C.民族矛盾尖影响学气D.程朱理学推儒学复28.“盖朝廷之地,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称,自非端特立之士,不妥授。
”由此可作者主A.提升察机关官的自己修养B.要重察吏治腐象C.把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犯法上D.拟订卓有收效的法成立完好的察系统29.秦以来,灾后君主自成一种常的史象。
大略,两君主灾后下达的自有30 余次,而唐朝达到130 多次。
直至清朝康熙仍旧因天旱而自不已。
君主自的主要意是A.宣“天人感”理B.化君主制制度C.加臣民的社会教化D.定封建治次序30.据《中国近代史新》,官僚地主宗濂兄弟在19 世 90 年月早期,既投棉工,又大量田,以增自己的地主地位。
氏这样的原由是A.遇到近代工利的使B.受重抑商思想的影响C.清政府放民厂的限制D.中国于半封建社会型期31.梁启超在《国家思想迁异同》中:“两同等者相遇,无所力,道理即力也;两不同等者相遇,无所道理,力即道理也。
四川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新津中学高2014级高三文科综合-历史半期测试题24.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
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2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表明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26.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
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
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
这反映了()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27.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28.南朝人名常有寓意。
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
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
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A.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 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迫切意愿29.《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成都市2017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含解析
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
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
青铜工艺水平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材料信息“颂扬祖德,感念王恩”“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承,故A项正确;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西周时宗法礼仪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度,而不是渐趋崩解,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青铜工艺水平提高,故D项错误。
2.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
防范丞相擅政B。
稳定统治秩序C。
重建儒家信仰D.抑制军功新贵【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主旨是说作为宰相不要管具体的事,只管抓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即可,其目的在于稳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抓大政方针,更能表明丞相的职责重大,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的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是在对宰相职任、责任进行定位,未体现出抑制军功新贵,故D项错误。
3.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
这些政策和认识A。
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B。
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D。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5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文科综合能力测试(5.20)第Ⅰ卷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
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
这反映出西周的教育A.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B.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C.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25.吐鲁番地区曾出土若干份唐代租佃契约,上面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目和田租数额,田租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
这种租佃契约A.阻碍了小农经济继续发展B.限制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C.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推广26.宋元的工匠们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副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
宋体字的形成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B.阻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C.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D.标志着活字印刷术正式诞生27.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
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28.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造出,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国家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B.实业救国思想蔚然成风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29.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
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A.战线过于冗长B.洋务派任人唯亲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过多30.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历史零诊模拟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零诊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计48分)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井田制小农经济【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井田制和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
井田制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
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
对此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
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农具)淡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故A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故B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官营3.根据北魏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名师点睛】均田制是中国北魏至唐中叶的一种土地制度。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一轮复习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1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它”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5.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26.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27.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
这个时代是下列何者?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28.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
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A.民主共和B.自由平等C.救亡图存D.公正法治2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2019年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9年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1至8页,第II卷(非选择题)9至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B.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C. 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D. 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答案】B【详解】考查分封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代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殷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
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以此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与材料“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不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君主树立权威,故A项错误;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统治,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礼乐制有利于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与加强中央权力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 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公卿的比重较大,而到汉宣帝时期儒家或者儒者出身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
这主要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无关,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官吏选拔的影响,C选项排除。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周测(12.23)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4.《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注:“服”即“服侍天子也”)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A.周天子 B.诸侯王 C.卿大夫 D.士25. 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龙未央等。
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26. 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
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的称呼。
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27. 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28. 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
”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29. 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
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A.《四洲志》 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 D.《文学革命论》30.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31. 1937午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
2017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解析版)
2017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
这一盟约的签订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
材料中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A;材料信息“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未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C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结构的剧变,排除D。
2.《新全球史》载:“(均田制)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对均田制的评价正确的是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制度。
材料信息是均田制,均田制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排除A、B两项,C符合题意;均田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原因在于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排除D。
3.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
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皇权,皇帝重用身边做秘书等工作的人,与材料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相符,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因为“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所以才能“权力逐渐增大”,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魏晋时”才有雏形,材料中不能体现“不断完善”,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故排除。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Ⅰ卷24.据史载,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
20世纪80年代,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
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B.分封制遭破坏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D.宗法等级森严25.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26.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
这说明唐太宗注重()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27.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28.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种变化表明()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2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
……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
四川省成都市高考一模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7年高考一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材料描述的书法形式与下列哪幅图的书法形式相同()A.B.C.D.2.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B.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3.“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
”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4.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这表明()A.火葬这一习俗始于宋代B.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C.士人阶层倡导移风易俗D.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深入5.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
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
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
”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6.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 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17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
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2.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
这一认识主要基于()A.防范丞相擅政B.稳定统治秩序C.重建儒家信仰D.抑制军功新贵3.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
这些政策和认识()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4.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
据此可知,元代()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5.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
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6.下表反映出()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预算表(单位:万两)(注:数据来自《资政院会奏议决试办宣统三年岁入岁出总预算案请旨裁夺折》)A.资政院掌握最高财政审核权B.晚清各项财政收支较为均衡C.农民各种赋税负担大为减轻D.国家财税管理体制走向近代化7.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文综历史
成都七中2023届高中毕业班10月阶段性考试文科综合第I 卷(选择题,共14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两汉时期的铜镜制作精巧,从西汉中后期开始,铭文逐渐在铜镜装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见如表例)。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集权政治导致等级森严B.铜镜的使用走向平民化C.铜具占据生活器具主流D.社会显学影响器物设计25.《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26.唐代韦应物《采玉行》诗云:“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该作品可用来研究唐代A.社会习俗和区域经济发展B.官营手工业衰落的必然性C.赋役制度和百姓生活状况D.统治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27.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
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
”这反映A.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B.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C.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D.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28.明朝官员王文禄认为:“商货之不通者,海寇之所以不息也。
海寇之不息者,宜其数犯沿海及浙东西,而循至内讧也,何也?自嘉靖乙酉傅宪副钥禁不通商始也。
”他意在说明A.中外矛盾的尖锐性B.取消海禁的必要性C.海寇问题的严重性D.强化海防的紧迫性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的朝贡体制逐渐被西方列强的条约体制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学年上学期第十周文综考试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总计48分)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xié)‛。
关于卜辞中‚众人曰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萌芽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2.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苏州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3.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小题目命制不适宜的是A.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C.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D.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4.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5.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美帝 苏修‚平民革命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创立民国‛C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 .‚天下为公‛7.‚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A .分清敌我、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C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D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8.右图为某时期我国公开发行的宣传画,从中可知①中苏两党关系破裂②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③文化大革命已经发动④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①④9.2017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
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
‚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①社会制度的变革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文化教育的普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读下图,由此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古希腊人口结构与公民所占比例图示A.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B.并非所有人在希腊都享有民主政治C.只适合于小国寡民D.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11.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这说明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C.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D.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12.‚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据此标准,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最大的历史成绩是A.强调了人性至上原则 B.继承并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C.彻底批判了宗教迷信 D.设计了法制社会的政治蓝图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总计52分)13.(28分)‚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什么因素有关?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6分)材料二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2)材料二中,‚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具体是什么含义?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6分)材料三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
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3)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8分)(4)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探索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道路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14.(24分)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难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子·有度》(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8分)材料二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
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
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
‛但被参议院拒绝。
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
(10分)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3)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6分)第十周文综考试历史答题卷一.选择题(做在机读答题卡上)二.非选择题13.(1)(6分)(2)(6分)(3)(8分)(4)(8分)14.(8分)(2)(10分)(3)(6分)第十周文综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B2.D3.A4.D5.C6.C7.D8.A9.D 10.B 11.C 12.D13.(28分)(1)因素:城邦制度(2分);中国: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小农经济对知识、技术要求低。
(4分)(2)反对专制权威,提倡天赋人权、民主、科学;启蒙思想(理性主义思潮)。
(6分)(3)特点: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2分)原因:20世纪西方文明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任答3点得6分)(4)建国初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2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世界文明提供了经验;经济腾飞或积极主动加入世贸、各种区域经济集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袁隆平的水稻、航天技术等等促进世界科技发展。
(4分,任答两点即可)14.(24分)(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
(4分,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
(4分)(2)不同:‚新法‛应包括人权的内容;‚新法‛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
(4分)得以实现;(1分)史实: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5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1点得3分)(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