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答案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答案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1.(3分)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考点】ZA:历史文化常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简牍。

【解答】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的了解。

2.(3分)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考点】2M: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V4: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经济和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考查唐太宗对工商业的政策。

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联系知识及分析、比较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不能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要维持社会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应排除。

题干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故D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3.(3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浙江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浙江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的主旨③智者派的主张④百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①③ B.②④.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全书派宣扬性和,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思辨的倾向。

【答案】A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纲卷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大纲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

”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19.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精编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强化训练身带着刀和笔,以便强化训练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士大夫对市民文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于民间通俗文,开始时文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word版含答案

2012年高考真题——历史(江苏卷)word版含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冶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冶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冶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2012年高考历史真题(Word版)——海南卷(试题+答案解析)

2012年高考历史真题(Word版)——海南卷(试题+答案解析)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D.社会风尚的变化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2012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

2012年高考文综卷历史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大纲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案 A B C D B A B D D A C C37.(1)(8分)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

(2)(12分)特点: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3)(12分)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

39.(1)(12分)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

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威胁的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

(2)(8分)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答4点即可满分8分)(3)(12分)主要目的: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

原因: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 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在当时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答3点即可满分)(4)(8分 )(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天津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天津卷)历史解析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对外交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

注意关键信息:马可·波罗。

可知道考查的是元朝对外交往。

再依据所学知识知道: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故选A。

【答案】A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故A B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C项。

【答案】C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解析】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解析】本题考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012年全国高考(上海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全国高考(上海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 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全国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强化训练身带着刀和笔,以便强化训练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士大夫对市民文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于民间通俗文,开始时文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 项正确。

2012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含答案(解析版)

2012年高考文综广东卷历史含答案(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答案:D解析:题眼:“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史学研究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该现象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答案:D解析:注意图片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源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故正确答案选C。

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五四运动(1919),其他项时间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革命指导思想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试题】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大纲卷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广东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12. 有学者认为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对他最有力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总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成、牛牵引犁头府士状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致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巩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14.有人这样说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A..限制君权。

B.消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限制。

D.废除三审六部制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买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国民党从新诠释了三民主义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6.“我到共产国际去,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

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

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 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争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18.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D. 信仰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到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20.“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1.(2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2分)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3.(2分)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4.(2分)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5.(2分)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6.(2分)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2012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历史含答案(解析版)

2012年高考文综安徽卷历史含答案(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按照中国古代书法常识,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D项为草书。

只有C项是行书。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13.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解析】:题中材料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的而不注重品行(道德)的弊端是害己害民,即D项所述。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15.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进行元朝时长江南北农业经济的比较。

长江以南各行省(如题所述的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粮赋总额想加大于50%,即B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长江南北比较;C项表述错误,如河南江北行省在长江以北,但经济并不落后;D项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在南宋时期完成。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农业16.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

2012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解析版-高考历史试卷与试题

2012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解析版-高考历史试卷与试题

2012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解析版试卷总分:98答题时间:120分钟选择题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4分]-----正确答案(D)1.儒家A 道家B 墨家C 法家D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4分]-----正确答案(B)2.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A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B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C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D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4分]-----正确答案(B)3.①②A ②③B ③④C ①④D 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朝代是[4分]-----正确答案(C)4.汉朝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分]-----正确答案(D)5.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A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B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4分]-----正确答案(A)6.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A 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C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D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4分]-----正确答案(A)7.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A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B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C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D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2012年山东高考题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2年山东高考题历史部分(含答案)

2012年高考真题山东卷——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表1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

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附答案

2012年上海历史高考卷附答案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上海开埠后,哪一条道路是上海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A. 南京路B. 外滩C. 淮海路D. 四川路A. 国家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土地税C. 国家不再分配土地D. 实行集体耕作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 江南制造总局B. 湖北枪炮厂C. 天津机器制造局D. 汉阳铁厂A. 反对帝国主义B. 反对封建主义C. 广泛的群众参与D. 主张民主、科学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上海在南宋时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错)2.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对)3.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对)4. “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错)5.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下取得胜利的。

(对)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___自给自足___为主。

2. 明朝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___江南地区___。

3.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___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___的压迫。

4. 1919年,___《凡尔赛和约》___的签订引发了五四运动。

5.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1921年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措施。

2. 说说唐代的农业生产有哪些特点。

3. 请列举出北宋时期的三项重要科技发明。

4. 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描述一下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分析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2.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3. 请阐述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 请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5. 请谈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广东及答案

2012年历史高考试题广东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综合(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有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孔子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题眼:“商代”、“牛耕”。

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排除B;孔子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分封制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 B.中央集权的加强.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消弱解析: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正确选项为B。

答案:B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郡制解析:材料之意:宰相制度条件下,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劝谏君主,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君权,选A。

答案:A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D.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解析:注意图片下方标题“国民革命军第一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5年8月成立,于黄埔军校的教导团,是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嫡系主力部队,故正确答案选。

袁世凯独裁卖国(1912—19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五四运动(1919),其他选项时间不符。

答案:16 周恩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江苏卷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清明上河图》(局部)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D
BD
B
C
A
C
D
A
B
C
40.(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
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0 题-第 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 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5 题-第 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 论结合。) 45.(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 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 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 年 6 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 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
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在 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比年由合约条款不可完成而 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 年 12 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 的不同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 分) 48.(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 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 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 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 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 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 年) 同心合力,不分 城,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 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 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 分)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30.1895 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1.1920 年 12 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 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32.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 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 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3.据统计,1992 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 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 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012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 I)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第Ⅰ卷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利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 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 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 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 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 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 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 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 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 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 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 制的起点。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 继问世。 1952 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 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 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 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 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 20 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 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 分) 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 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 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 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 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35.图 5 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 年 1 月 28 日) 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 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 分) 46.(15 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 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 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 年 6 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 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 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二)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 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 年 1 月 28 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9 分) 47.(15 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 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 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 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