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迷信现象调查及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迷信调查及反思

张心蕊

09级4班

一、中学生迷信的几种类型

迷信往往是个体在无法把握未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不可把握性容易使人产生危机感,导致人心理失衡,使个体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以安慰自己,达到心理平衡。中学生迷信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对幸运物、幸运数字等的盲目相信

具体表现为丧失了自我决断力,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或者幸运物之类的不起任何作用的东西。比如有的中学生以为所谓的幸运色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穿衣服用文具都要求与自己的幸运颜色相符,更有甚者,考试成绩不好会责怪用的笔颜色不对。

2.迷信鬼神与占卜,获得心理平衡

中学生迷信者相信世界上有超自然的力量能主宰一切,预示命运,他们敬畏鬼神,对看相占卜等迷信说法深信不疑。塔罗牌、笔仙等都是校园流行的占卜方式。

3.痴迷高科技迷信,缺乏辨别力

大多数中学生对传统的封建迷信都有清醒的认识,但是高科技迷信以网络和青春杂志为依托,打着“科学预测”的幌子,让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趋之若鹜,深信不疑。一项调查显示,受惑于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相信“星座决定命运”的在中学生中占40%,“有点儿相信”和“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达到了4l%和5%,而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高科技迷信都是出于好奇,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被迷惑,越来越相信,越来越依赖,有的中学生甚至发展到什么事都要占星问卜的地步。比如上网查询减少上课被老师点名次数的最佳风水方位、当日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等。有些中学生对“风水指点”言听计从,有的学生每天睡觉前都要瞧一瞧网站,占卜一番才安心。

除了网络以外,星座、运程之类的书籍,目前在广大中学生中也很受欢迎。报刊亭里琳琅满目的中学生杂志中,以“星座指南”、“你今天考试的幸运指数”等做主打的标题十分抢眼。吸引不少中学生来购买。粗略统计,以“心理测试”、“星座运程”为刊物主要内容的少男少女杂志大约有四五十种之多。在购买这些书的中学生里,大部分把这些内容当作了消遣,但长期接触,情绪难免会受到“预言”的影响。

二、中学生迷信心理的危害性

迷信心理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1.容易造成青少年责任意识缺失

责任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

(1)对社会、集体缺乏责任心,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依赖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的各种需要,而不考虑对他人和社会进行回报。

(2)对自己极不负责。许多中学生迷信者在犯错误或遇到挫折时,常常会为自己找借口,逃避责任,不敢直面困难,不敢、不愿承担责任;做事草率,生活随便任性,甚至违纪犯规。

2.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阻碍

具体表现为: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等等。同时还容易造成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问

题:比如心理不平衡、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等,严重的会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诱发人格障碍,包括:

(1)依赖型人格,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必须在迷信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缺乏自主性的行为。

(2)回避型人格,又称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回避挑战和困难。

(3)衰弱型人格,缺乏信心和主动性,常被动地服从他人,缺乏生活乐趣。

3.危及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影响优良品质的形成

(1)中学生迷信心理除了腐蚀思想、消磨意志、扼杀理想外,还严重束缚青少年健康个性的充分发展。包括:不利于青少年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使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缺乏自制力,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和诱惑能力减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2)不利于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培养。由于对迷信的依赖,中学生迷信者的意志往往都比较薄弱,容易将成功寄托于神灵与命运。逐渐丧失了独立创新、挑战困难、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唯物论上应该从意识上迷信是错误的了不是科学的

中学生思想观念还未形成。

认识论可以说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辩证法上应该是联系普遍性吧易受到外界影响

1.青少年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躁动不安、观念易变的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十分好奇,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心理承受力差、辨别力很低,对事物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希望了解未来、把握未来,遭遇挫折后像成年人一样需要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迷信只是他们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法之一。

2.从众心理作祟

从众能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消除个体的孤单和恐惧等心理。参与迷信行为的中学生个体往往缺乏自信,自身的目标和期望比较模糊,自我意识比较弱,独立性较差。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又较差,这使他们容易受他人影响。比如星座占卜广泛流行,很快成为中学生中的一种“文明时尚”,不少中学生课间的讨论都围绕着星座、风水等话题,班级里的“星座大师”很快就成为众人关注和崇拜的对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

3.错误的归因与不恰当的强化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与评价,其目的是维护自我形象。维

纳的归因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看法。维纳认为个体把自己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中学生迷信者在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果成功了,便是运气好、得到神明保佑;失败了,则是运气不好,或者没有得到意外的帮助。这种归因的结果,便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听之任之,放弃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和承担行为后果,甚至失去承担行为后果的能力。长此以往,容易逃避责任,丧失自我,形成消极的人生观。比如有些人考上了重点高中,不是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归功于考试当天穿了黄色的衣服。由于行为结果与预测的偶然相符,人们就开始相信预测,并倾向于迷信行为的重复,倘若再次成功,这种迷信就被强化加深,使人们深信不疑,形成迷信观念,也就是说,由于这种错误的归因导致迷信,又因巧合而加强,这就是不恰当的强化。

4.高科技迷信的泛滥与形式欺骗性的增强,使迷信更有隐蔽性

首先,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来自西方,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还有许多设计十分精美华丽的“副产品”,比如手机挂饰、文具、项链等在市面上大量流传,特别容易吸引青少年。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中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箴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中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5.周围文化的渗透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

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都是人们在观察、模仿别人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比如有些中学生看到班上有同学因为烧香拜佛而取得好成绩,自己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由于这种观察学习的普遍存在,再加上周围不良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特别容易促使中学生形成迷信观念。周围不良文化的渗透主要包括:

(1)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着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正所谓父母念经,孩子拜佛。比如许多父母常在考试前给孩子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

(2)大众媒体的误导。大众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等。由于现行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加之家庭教育手段缺乏,中学生们很少得到真正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由此开始转向书刊、网络、影视音乐等媒体。因此,媒体成为中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许多改头换面的迷信书刊、网络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常常以学校附近为生存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而一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了吸引消费者,也不时有迷信内容出现,误导着青少年消费群体。

四、中学生迷信心理的改变与引导

基于以上认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将它向科学、积极的方向引导是势在必行的,这种改变和引导需要“内外兼修”、长期努力才能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