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

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一、前言

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开豪放词之风。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相信苏轼步入词坛之时,便有意改变以上的局面。他面对相对卑弱的词风,认识到由于诗词各自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即所谓“诗庄词媚”,而词偏重于表现阴柔之美,所以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除了婉约风格外,能兼而表现豪放之风。

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而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报国无望、壮志难酬,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词作,因而,前期的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后期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便成为辛词的主旋律,故其词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个人经历及性格的使然。

苏轼的豪放词风格不仅源于其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其个人政治生活的经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然而他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使它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在政治上所受到的挫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辛弃疾也经历坎坷。不同于苏轼的是,它不是通过科举致仕,而是早年参加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斗经历,但他是从北方归正来的军人,他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和偷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不相容,使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击,故此立场交织着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二、就豪放词创作,苏轼与辛弃疾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之差异。

(一)思想内容比较。

1、二人思想的比较。

苏轼有浓郁的儒家的文人士大夫精神,但同时兼具佛老思想。他的词作常徘徊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现以最著名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浅谈一下其词作的思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而“江山如画”引起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用五句集中塑造了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又跌入现实: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此顿生感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以期获得精神的解脱。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于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其实,苏词中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

《水调歌头》中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重九》:“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总之,苏词中的好多作品,当词人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他总能于旷达中得到解脱。而辛弃疾不然,因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的经历,他的思想中有更为沉重的现实,不可能归之于旷达。现以如下几首词为例:

《贺新郎》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上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苏轼一直被看作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