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嵌入性”到“结构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嵌入性”到“结构洞”

注:此文已发表于山西师大学报,2007-30v

内容摘要:社会网络分析自形成起就受到了诸多的关注,继承了社会学注重实证研究的传统同时又创新了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入手来分析社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格兰诺维特、科尔曼、博特为代表的社会网络学派又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发展契机,对社会学的主流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网络;嵌入性;社会资本;结构洞

一、社会网络研究视角的回顾及其在当代社会学中的地位

社会网络研究(Social networks research)最早始于1934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瑞诺(Moreno)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小群体进行的试验研究,1也有人认为社会网的研究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的概念。2另外,J.A.巴恩斯(Barnes),卡特赖特(D.Cartwright ),纽考姆(T.M.Ncomb )以及贝弗拉斯(A.Bavelas )也是较早对社会网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

在社会学界,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理论的鼻祖,齐美尔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以及约束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两个方面。齐美尔认为,当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便受到群体规范的约束,从而建立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关系。齐美尔的另一思路则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当个人加入一群体即进入网络时,他不仅作为群体成员也即网络中的点而存在,而且还把其它的网络关系带入到现在的网络,这与我们所讲的网络,即把个人看成是网络关系中的点,点与点之间而形成社会关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在齐美尔看来,同时加入多个群体,从而形成了相互各异的群体属性,当其加入到新群体时而把原来所具有的群体属性带进来,即产生了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

在后来,布里格(Ronald Breiger )做了大量的工作将齐美尔的网络思想进行量化,他用数学的方法提出齐美尔的个人和群体关系的两重性思想可以表达为空间的两个相交平面,平面表示为群体关系,而相交的直线就是关系双重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同时也是带着异群体的属性来和其它人发生关系的,所以,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布里格在这一点上发展了齐美尔的思想。

此外,齐美尔也提出了约束和自由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我们通常认为,加入群体便会受到规范的约束,从而加入的群体越多受到的约束也就越多。而齐美尔认为,加入群体使自身的个性得到了体现,即个人信仰和兴趣的自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自由和约束两者的关系也具有双重性,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齐美尔认为自由体现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没有任何的网络关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具体的社会关系,其个性也就得不到体现,从而也就没有自由可言。

归根结底,齐美尔把约束看成是自由的一个条件,没有群体规范的制约作用也就无法形成个人的自由。“从齐美尔思路发展的研究基本上把结构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研究结构对行为的影响。这一思路的研究是从结构、网络角度去解释行为和关系。”3后来诸多的社会网络学者借鉴并发展了齐美尔的思路,不仅从结构的角度去研究网络,而更多的时候是从网络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method)作为经济社会学的一种解释范式,形成了自身的基本原则:(一)结构化的社会关系较社会成员的特点(arributes)是社会学解释更有力的源头(source);(二)规则源于社会关系结构体系中的位置(location);(三)社会结构决定二人关系的运作;(四)世界是由网络组成的,而不是由群体组成的;(五)结构方法替代和补充个体方法。4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一种微观的视角去研究社会结构与网络关系,注重研究社会结构与个人行为的相互影响,个人行为及其方式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

即受到行动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个人行为的模式化过程亦即形成了一定社会结构,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方式能够进行持续性的影响和发生作用。

社会网络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方法,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独特的分析视角以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学成为一门显学的重要基础,这一方法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社会学家怀特(Harrison White)及其后继者伯曼(Boorman)、布里格(Breiger)和弗里曼(Linton Freeman)等人通过数学图形理论推导出来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在测量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其在理论指导方面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墨顿(Merton)的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为社会网络分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实证模型,从而对诸多的被测量变量提出了有效的解释。在这一阶段,罗家德分析道,怀特用“机会链”(Opportunity chains)的理论来解释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科尔曼(JamesS.Colman)和后来的传播理论大师罗杰斯(Rogers)以非正式关系来解释传染病流传以及信息流通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用“弱连带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对劳动力市场中的找职和转职现象进行了研究。

二、社会网络学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趋势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及1978年《社会网络》杂志的创刊,社会网络分析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和研究方向,在这一时期,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盛行与社会网络学派的繁荣主要以格兰诺维特、科尔曼、博特(Ronald Burt)等人为代表。此外,林南(Lin Nan)、乌泽(Brian Uzzi)、波多尼(Jole Podolny)、贝克(Wayne Baker)、古拉蒂(Ranjay Gulati)、魁克哈特(David Krackhardt)等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网络学派重要的学者,为社会网络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一)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的“内嵌性”

早在1973年,格兰诺维特就在《美国社会学刊》(AJS)发表了著名论文《弱关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