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澧县概要
澧县区号:0736
澧县邮编:415500
澧县,古为澧州,梁敬帝绍泰元年(555)西魏拓边至澧建州。
澧县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是枝柳铁路和207国道跨越长江,进入湖南的第一县。
澧县北连长江,南通潇湘,西控九澧,东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门户”之称,是澧水流域和湖南省参与长江经济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
唐以来,县城屡为府、州、路治所,是广大的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地区下洞庭、出长江的门户。
全县辖14个镇、18个乡、8个农林渔场、站,总人口8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9万人。
境内气候适宜,地貌多样,土质肥沃,水面广大。
国土面积2075平方公里,其中宜林山地64万亩,宜渔水面21.5万亩,耕地面积100万亩,耕地复种指数为280%。
湖南省最大的平原—澧阳平原绝大部分在澧县,在县境内面积达60万亩。
澧县自古地灵人杰。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了距今6000年全国最早的古城址,发掘出6500年前当今世界最早的古稻田。
这里透露出绚丽的中华文明之光。
史载,周将军白善,楚丞相申鸣,晋尚书车胤,唐诗人李群玉,元状元郝希贤,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都出生于此。
1925年,贺龙曾出任澧州镇守使,后与肖克、段德昌、廖汉生等领导组织这里的革命运动,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及郭沫若也曾来此从事过早期革命活动。
现为革命老区。
澧县资源充足,物产丰富,素有“洞庭鱼米乡”、“稻油丰稔甲湖广、麻桑夙著震九州”的美誉。
粮、棉、油、猪、鱼为五大农业支柱产品,正常年景每年至少可提供10至15万吨商品粮、2万吨商品棉、1.5万吨商品油、20万头商品猪、1万吨商品鱼,禽蛋、水果、茶叶、蚕茧、食用菌等生产也都具备一定规模。
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产棉大县,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大。
冬季农业生产在全省领先,其中油菜种植面积常年达60万亩,年产油菜籽6万吨左右,1989年在全国百强县中列第19位。
啤酒、水泥、红砖等轻工、建材、机电、化工产品都正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
生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270种,树木317种,花卉181种,畜禽11种,鱼类100余种等。
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7.3万千瓦。
已探明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石膏、大理石、重晶石、铁矿、陶土、盐囱、芒硝等24种,其中芒硝储量2636万吨,是目前长江以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矿区。
澧县历史悠久。
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
澧县英才荟萃。
古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军官15人。
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军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澧县历史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春秋属
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澧州置澧阳郡。
澧阳郡治澧阳(今石门),辖崇义、慈利、澧阳、石门、孱陵、安乡6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
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澧阳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澧州,受武贞军节度。
澧州治澧阳,唐初辖6县,同隋。
高宗麟德后辖4县:澧阳、安乡(废孱陵县并入,今安乡、南县地)、石门、慈利(崇义县并入,今慈利、永定区、桑植、临澧县地)。
宋代澧州治澧阳,隶属荆湖北路。
辖澧阳、安乡、石门、慈利4县。
元代在澧水流域置澧州路,隶属湖广行省江南北道,澧州路治澧阳。
元至元十二年(1275)置澧州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澧州总管府。
辖澧阳县、石门县、安乡县、慈利州(宋慈利县升,今慈利县、永定区、临澧县地)、柿溪州(析宋慈利县置,今桑植县地)。
1364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
太祖洪武九年(1376),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
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
辖安乡、石门、慈利。
常德府、岳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上荆南道(驻澧州)。
清康熙九年(1670年),澧州隶岳常道(上荆南道改为岳常道,驻澧州)。
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与常德府同级,隶属岳常澧道(岳常道更名为岳常澧道,驻澧州)。
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
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
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岳常澧道。
民国3年(1914),岳常澧道改称武陵道,治常德(武陵县),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
民国5年,湖南省将武陵道裁撤,澧县划归湘江道管辖;民国11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
民国24年,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
民国26年12月,隶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县,专员公署设常德县城)。
民国29年4月,原第二区划出沅江、汉寿县改称第四区。
民国37年11月,第四专署由常德迁往澧县(此时亦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
1949年8月4日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8月28日,隶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2年,隶属常德区专员公署。
1955年2月,隶属常德专员公署。
1988年4月隶属省辖常德市。
2000年,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张公庙镇、码头铺镇、小渡口镇、大堰垱镇、方石坪镇、
火连坡镇、王家厂镇、甘溪滩镇、金罗镇、复兴厂镇、盐井镇、梦溪镇、雷公塔镇、九垸乡、大坪乡、双
龙乡、太青乡、中武乡、车溪乡、永丰乡、如东乡、杨家坊乡、闸口乡、宜万乡、官垸乡、洞市乡、涔南乡、道河乡、澧东乡、澧南乡、澧澹乡。
总人口824902人,各乡镇人口:澧阳镇130344 张公庙镇27716
小渡口镇33753 梦溪镇28801 复兴厂镇18540 盐井镇16667 雷公塔镇21484 大堰当镇35391 王
家厂镇23983 金罗镇27932 码头铺镇14439 方石坪镇13478 甘溪滩镇20312 火连坡镇16499 九
垸乡21903 官垸乡26490 永丰乡24538 如东乡21910 澧澹乡35210 澧南乡25432 澧东乡29618
涔南乡23671 大坪乡18344 道河乡15767 双龙乡15544 宜万乡18598 车溪乡25269 中武乡
20618 闸口乡23278 洞市乡12685 杨家坊乡11158 太青乡18428 嘉山原种场虚拟乡2862 七里湖
虚拟乡424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50个居委会、583个村委会。
2004年,澧县辖14个镇、18个乡:澧阳镇、澧澹乡、澧东乡、澧南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张
公庙镇、小渡口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梦溪镇、双龙乡、复兴厂镇、盐井镇、宜万乡、
雷公塔镇、大堰当镇、车溪乡、中武乡、金罗镇、王家厂镇、闸口镇、甘溪镇、火连坡镇、太青乡、码头
铺镇、方石坪镇、杨家坊乡、洞市乡
澧县地理
澧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
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
澧县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
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
由于受地形影响,全县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
西部
山区,太青年平均气温9.2℃,而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
平原区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澧县风景名胜简介(16处)
2007-05-07 00:17:38来自: 要乐
排名不分先后:)
1、天供山森林公园
天供山森林公园是澧县唯一的一个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涔水河畔,东南抵金罗,南临王家厂水库,西北毗邻闸口,北与鄂南松
滋为邻,属武陵山脉。
该园前身为国营天供山林场,1992年3月批建为省级森林公园,1994年7月挂牌开园。
全面面积7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
公园主要景区有仙女洞、夫人寨、天供寺等三处。
仙女洞分三层,面积2万平方米,洞内奇景纷呈,鬼斧神工。
夫人寨是李自成兵败江南时高夫人安营扎寨之处,山势险峻,关隘雄峙,古战场,兵寨、饮马井、练兵场、下马墩等遗迹犹存。
天供寺始建于唐代,据传女娲炼石补天曾溅落一块石头于此,形似石,中有米,取之不竭,普救庶众,山、寺因此得名。
从澧县坐车到金罗,再往界岭方向一直进发.
2、孟姜女贞烈祠
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南嘉山之颠。
据载:与嘉山一水之隔的孟姜垸是秦孟姜女故居。
孟姜女与澧阳范郎结为伉丽,不久,范郎役长城一去不归,孟姜女常登嘉山顶望夫归来,故今山顶遗有望夫台,岩台上留有一双尖尖的脚印,半山腰还有一圆石头,面平如镜,传说孟姜女常在此梳发,现为石镜之称。
3、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
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
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
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
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
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
遗址文化堆积主要属彭头山文化时期,年代距今8500~7500年。
遗址内发现有环绕聚落的围墙和围壕,整体呈南北向,南北长210米。
遗址东北部发现海星状土台遗迹一处,遗迹四角外伸,立有中心柱,并发现有牛下颌骨,推测应为宗教祭祀遗迹。
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的居住房址,建筑形式以干栏式为主。
遗址内发现了大量完整形态的稻谷、稻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为科学完整地认识“古栽培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与地位,认识原始农业的真实面貌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十挡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环壕聚落,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极大地丰富了彭头山文化的内涵,对研究聚落形态的起源、发展及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5、城头山城址
1979年在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发现一古城。
城址近似圆形,城内面积8.8万平方米。
1991年开始,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对城址进行了多次发掘。
古城由护城河、城垣、东西南北4个城门组成。
城内有作坊区、居住区、公共墓地、祭坛、道路和其他一些辅助设施等。
还发现早于城址年代的大丘块稻田、600余座墓葬和数千件文物。
主要有陶器、石器和精美的玉器及77种以上植物。
其中稻米有粳稻和籼稻;米粒似经过脱粒加工。
还有大量的湿生杂草种类植物和20多种饲养和野生动物的骨骸。
经现场考察鉴定,古城始建6,000多年前,毁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是全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城,被称为“华夏第一城”。
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定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8年,日本国出资并派专家、学者参加了城址的发掘。
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翌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国家拨款500万元,作为遗址保护和筹建城址博物馆经费。
6、澧县文庙
位于澧县城关镇北,始建于宋代,明初迁于今址,现存建筑系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
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稀密有致。
由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门、大成殿、崇圣祠组成,由南往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鼓二楼、碑廊和外廊等以对称格局配置与两侧。
周绕高大红色围墙,甚为壮观。
以大成殿规模最大,面阔30米、进深20米,重檐歇山式屋顶,门前砌有祭台,殿中立孔子像。
整个建筑模仿故宫色调,黄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交错,梁枋均雕刻彩绘。
澧县文庙融南北建筑艺术为一体,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体现了九澧匠人们精湛的技术,是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位于县城东侧澹水河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澧州绅士彭宗亮等倡修石桥,不久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依原址建石拱桥,次年竣工.桥长175米,宽8米,12墩11孔.澧州人为了感念多,安二位州官"督率之善,指示之详",遂取名"多安桥".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为断敌后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修复如旧。
8、澧州古城墙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后经多次修筑加高.至清末,城墙全长达4410米.清同治二年(1861年),城墙共修箭垛1142个,炮台12座,设城门6个.城墙均用条石,青砖,石灰,桐油等材料叠砌而成.为了抵御洪水,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型深槽,并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城墙现存2000余米,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历代澧水流域中心城市的见证。
9、余家牌楼
又名节孝坊,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澧县城西约10公里的车溪乡牌楼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二十二年(1842)建成。
坊高15.7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5米,全部用祁阳白石建造。
上层中部刻有“圣旨”二字,两侧饰立体蟠龙浮雕。
所有柱、坊及博风板上遍饰立体浮雕龙、凤、花鸟、人物图案。
牌坊四面均作“八”字形,下层石坊两侧刻有“龙翔”、“凤舞”及双狮图案。
6根石柱下侧雕有4狮、4象、4麒麟,意在护柱。
全坊为镂空雕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建筑结构严谨稳重,是一件精湛的巨型石雕艺术,是全省乃至全国石雕中的精品。
10、花瓦塔
位于澧县宜万乡花瓦村,平面呈八边形,通高22米,顶及塔基直径6.1M,高约3.5M,正北面有一道拱门,砌一八方攒顶式藻井,每层塔设腰檐下辟佛龛,供佛缘一尊,塔体实心,不可上攀,塔身外壁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队,砌出一道莲花瓣承托腰檐,再用砖叠梁口道即成腰檐,腰檐转角处作一鸟翼形翘角,上雕卷云约塔顶有一葫芦瓶式塔刹,据考证,该塔是全省唯一保存较好的宋代砖塔。
位于湘鄂边界的火连坡镇松祝村,全长37米,为单孔石拱桥,横跨涔水,古朴典雅.该桥既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出行便利,更用无声语言向世人诉说着200多年前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清乾隆年间,该村孙氏兄弟孙承松,孙承祝为成人之美,恩泽乡民,共同捐资修建了这座石拱桥.后人为了感激并纪念孙氏兄弟,便称石拱桥为"松祝桥".松祝桥充分体现了澧州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12、洗墨池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
因“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其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成为澧州城“内八景”之一。
13、八方楼
又名遇仙楼、澧浦楼,位于县城东南隅城垣上,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
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径14.17米,由24根圆柱支撑。
粱枋雕龙、凤、花草图案。
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每层檐转折处翼角高翘。
内置旋状木梯,游人拾级而上,可揽澧城风光。
二三十年前进县城,老远进入行人视线的就是它。
它是旧县城最高建筑,是旧县城也是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清同治年间编篆的《直隶澧州志》图考篇排名第一的绘图景观是它,民国二十八年(1939)版的《澧县县志》封面绘图主景是它,1990年新版《澧县志》封面还是它朦朦胧胧的剪影,2005年编撰的大型文史丛书澧州文化之旅《澧州揽胜》封面也是它的彩照。
14、彭山思王庙
彭山原名虎山,位于澧县县城西南,因纪念唐朝彭王李元则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彭王李元则是唐高祖的第十二子,分封于蜀,因错被削爵,任澧州刺史.在澧主政其间,他痛改前非,恪尽职守,安抚百姓.他见"沟渠枝梗,河堤腹没",就"脉络疏达,筑堤安澜";他见"钟鼓待振",就"庙宇方兴".澧州"年成大丰,政通人和,犬吠无警".彭王因此深受澧州人民爱戴.死后民间建祠纪念他,因谥称"思王"故这座纪念建筑便称"思王庙"。
15、蜚云塔
位于澧县澧澹境内,矗立在澧水北岸边二神滩上。
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身七层、高33米,纯花岗岩砌成。
塔基每角有大力士浮雕,八大力士奋力托起塔身,栩栩如生;塔内外共有一百多幅形态各异的大小浮雕佛像,各种山水花鸟更是无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蜚云塔建在沙洲上,三百年来不倾不斜;每遇洪水,塔身处于水中,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
16、王家厂水库
王家厂水库位于澧县西北部,地处澧水支流涔河中游,距207国道30公里,s302省道穿境而过。
水库集雨面积484平方公里,总库容2.78亿立方米。
四面青山环绕,绿树成荫,碧波万顷,苍翠浩瀚,天供山,刻本山,宝塔山呈品字形环绕库周,使得依山伴水,绿水绕山,充满生机与活力。
水库风景区旅游休闲游乐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经完成投资517万元,建成了龙腾阁、老观亭、长廊等30多处旅游景点和星级宾馆一处,设有植物园和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