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_牛远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_牛远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_牛远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6, 35( 7) : 1865-1871
DOI: 10.13292 / j.1000-4890.201607.019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牛 远
1
孔祥虹
1, 2


1*


1
(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 ,北京 100012; 2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武汉 430062)
摘 要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典型的深水贫营养湖泊。 为了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 布特征和影响因子, 于 2014 年 7 月在抚仙湖设置了 3 个采样点进行分层采样。 结果表明: 共检 出 浮 游 植 物 37 种, 隶 属 于 6 门 18 科 27 属; 全 湖 浮 游 植 物 的 平 均 生 物 量 为 0. 41 -1 mg·L , 其中绿藻门的比例超过 70% ; 绿藻门中的转板藻 ( Mougeotia sp. ) 是夏季抚仙湖浮 -1 游植物中的绝对优势种, 平均生物量为 0.18 mg · L ; 在水平分布上, 浮游植物生物量在北 部湖区大于中部和南部; 在垂直分布上, 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体的表层和温跃层 , 最大值 出现在水面以下 10 m, 深水层的生物量显著降低。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 表层和温跃层浮 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深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变量如水温 、 光照等变化的影响, 而影响 深水层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溶解氧和 pH。冗余分析显示, 环境变量较好地解释了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 水温、 电导率和 pH 是最关键的几个影响因子, 氮、 磷营养盐的 作用并不显著。本研究对探究亚热带高原深水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抚仙湖; 浮游植物; 温跃层; 空间分布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during summer stratification in Lake 2 Fuxian. NIU Yuan 1 ,KONG XiangHong 1, ,YU Hui 1* ,LIU Qian 1 ( 1 Research Center for Lak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 2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China) . Abstract : Lake Fuxian is a typical deep oligotrophic lake located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stratified sampling,including three sites,was conducted in July 2014. A total of 37 species,belonging to 27 genera,18 families and 6 phyla ,were identified in our survey. The average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across the whole lake was 0.41 mg ·L -1 ,of which Chlorophyta exceeded 70%. Mougeotia sp. ,which belongs to Chlorophyta ,was the absolutely dominant species with a biomass of 0.18 mg ·L -1 .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was higher in the north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and south. In water column , phytoplankto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pilimnion and thermocline layers with a maximum occurring at a depth of 10 m, and the biomass decreased remarkably in hypolimnion layer.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in epilimnion and thermocline layer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water depth ( accompanied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light ) ,while in hypolimnion layer the key affecting factors were DO and pH. Redundancy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ll explained the variation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ater temperature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pH played key roles in structuring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while the role of N and P nutri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Lake Fuxian ; phytoplankton; thermocline layer; spatial distribution.
“十二五” “深水贫营养湖泊抚仙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玉溪市抚仙湖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抚仙湖水污染综合防治 规划项目 和 项目资助。 1022 0407 收稿日期: 2015接受日期: 2016* 通讯作者 Email: yuhui@ craes.org.cn

1866
生态学杂志
第 35 卷
第7期
浮游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 不仅作为湖泊中的主要生产者维持着食物链的 稳定, 同时也是影响湖泊水质的主要因子。 浮游藻 类的过度繁殖易形成水华, 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稳 2012 ) 。 影响浮游植物的 定构成极大威胁 ( 张琪等, 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的因素一般包括上行作用 ( 温 度、 光照、 营养盐、 水动力等 ) 和下行作用 ( 浮游动物 1971; 和滤食性鱼类的摄食等 ) 两大方面 ( Reynolds, Schindler, 1977; Shen et al. , 2003; Zhang et al. , 2005; 2006) 。一般认为, 方涛等, 深水湖库中的水温分层 , 抑制了水体的上下交换 是影响水体中浮游生物、 营 2010) 。 养物质等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林佳等, 抚仙湖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云贵高原中部, 玉溪 24? 21' N—24? 38' N ) 。 市内 ( 102? 49' E —102? 57' E , 2 湖面面积 212 km , 是中国第二 最大水深 157.3 m, 大深水湖泊, 目前水质尚处于贫营养阶段 ( 熊飞等, 2008)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抚仙湖透明度持续下 降, 从 原 来 的 10 12 m 降 至 5 6 m ( 王 苏 民 等, 1998; 潘继征等, 2008) , 而抚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在 2007 ) , 近 20 年内增长了 10.5 倍( 李荫玺等, 是引起 透明度降低的重要原因。之前有学者已经对抚仙湖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水平分布特征、 生物量的季节 变化及 其 影 响 因 子 进 行 了 一 些 研 究 ( 邓 新 晏 等, 1996; Zhang et al. , 2005; 李 荫 玺 等, 2007; Zhang et al. , 2007) , 同时潘继征等 ( 2009 ) 在抚仙湖北部设置 了一个垂直剖面, 调查了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情况。 总体上, 对于抚仙湖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 特 别是垂直方向上) 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仍然 十分匮乏。 为了弥补抚仙湖浮游植物在垂直分层研究方面 2014 年夏季在抚仙湖北部、 的不足, 中部及南部各 设置一个点位进行分层采样调查, 分析了夏季热分 层期间浮游植物群落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特征和空 间上的差异, 探讨了优势种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 以揭示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对 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 1 1. 1 材料与方法 水样采集 2014 年 7 月底, 根据抚仙湖的基本形状特征在
图 1 抚仙湖采样点示意图 Fig.1 Locations of the sampling sites in Lake Fuxian
Schindler 采水器采集不同水深处的样品, 水面以下 0 m 至 50 m 每隔 5 m 采集, 50 m 以下每隔 10 m 采 M点 集。其中 N 点 ( 水深 135 m ) 采集样品 17 个, ( 水深 107 m) 采集样品 16 个, S 点( 水深 77 m) 采集 样品 13 个, 共计 46 个。采集水样分为 2 份, 其中一 份( 1 L) 加入 15 mL 鲁哥试剂固定, 用于浮游植物的 定量分析, 另一份带回实验室做水化学指标分析 。 1. 2 理化参数分析 620 快速多参数 采用加拿大 RBR 公司的 XRX水质剖面仪现场原位测定不同水深处的水温 ( WT) 、 pH、 溶解氧 ( DO ) 和电导率 ( Cond ) 。 水体化 学指标总磷( TP ) 、 总氮 ( TN ) 等指标测定分析方法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 金相灿等, 1990) 。 参照 1. 3 浮游植物分析 将加入 15 mL Lugol 固定液的 1 L 水样带回实 验室, 在沉淀 48 h 后吸取上清, 并将浓缩液定容至
50 mL, 加入数滴福尔马林保存。 定量分析前充分 摇匀样品, 使用 0.1 mL 计数框 ( 20 mm ? 20 mm ) , 在 10 ? 40 倍视野进行浮游植物的定量计数, 每次计数 100 个视野。浮游植物的鉴定主要参照《中国淡水 ( 胡鸿均等, 2006) 。 藻类》 1. 4 统计分析 利用 SPSS( 版本 17.0) 软件中的 Pearson 相关分 析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并 建立相关性矩阵。单因素方差分析也使用 SPSS ( 版 本 17.0) 软件, 显著性水平取 0.05。 由于去趋势对 应分析( DCA ) 中第一轴的长度 < 2, 因此运用 RDA ( 使用 CANOCO 软件, 版本 4.5 ) 分析揭示浮游植物 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24?33'46?N, 102?51'28?E ) 、 北部( N 点, 中部 ( M 点, 24?29'40?N, 24?29'40?E ) 和南部 ( S 点, 24?24'35?N, 102?51'4?E ) 分设 3 个垂直剖面( 图 1) , 使用 5 L 的


远等: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1867
2 2. 1
结果与分析 抚仙湖水体理化指标分析
样点的温跃层位于水深 15 40 m 处, 厚度约 25 m, -1 强度 0.32 ? ·m ( 图 2 ) 。 溶解氧在垂直分布上呈 “S” 形特点, 变化幅度不大, 在水深 10 m 和 25 m 处 50 m 以下相对稳 左右分别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 定。10 m 以下水层浮游植物生物量依然较高, 但光 照强度变弱, 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 ( 吴志旭等, 2012) , 因此在 10 25 m 处出现溶解氧迅速下降的 pH 值平均为 现象( 图 2 ) 。 抚仙湖水体偏弱碱性, 8.39, 0 20 m 随 在垂直变化上, 最大值出现在表层, 着深度的增加 pH 值下降迅速, 原因可能是受光合 。 作用减弱的影响 湖体表层总氮略低于温跃层和深 水层( 统计结果显示差异并不显著 ) , 原因可能是受 2012) 。 浮游植物生长过程消耗的影响( 吴志旭等,
各采样点的理化指标统计见表 1。根据地表水 2002) , 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抚仙湖水质的各项指 标均达到 Ⅰ 类水标准。各个点位之间的 pH 和电导率 差别不大。北部点位的总氮明显高于中部和南部, 这 可能和北部入湖河流多, 汇入大量的氮营养盐有关。 -1 所有样品的总磷均低于检出下限 0.01 mg·L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水温、 溶解氧和电导率在 3 ( 1 个水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 ) 。抚仙湖水体存在 着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 按照温度铅直梯度 ≥ 0. 2 -1 ? ·m 为温跃层的标准 ( 王银珠等, 1982 ) , 3 个采
表 1 抚仙湖水体理化指标 ( 平均值 ?标准差) Table 1 Environmental factors ( mean?SD) of Lake Fuxian in the present study
取样位置 S M N 表层 温跃层 深水层 WT ( ?) 18.05?4.32 17.22?4.21 17.32?4.41 23.92?0.83 a 17.58?2.32 b 14.08?0.35 c pH 8.40?0.09 8.39?0.09 8.44?0.08 8.53?0.03 a 8.34?0.03 b 8.34?0.02 b DO ( mg·L -1 ) 5.94?0.68 6.05?0.99 6.35?1.29 7.35?0.52 a 6.50?0.66 b 5.08?0.59 c Cond ( mS·cm -1 ) 0.28?0.02 0.28?0.02 0.28?0.02 0.31?0.00 a 0.28?0.01 b 0.26?0.00 c COD Mn ( mg·L -1 ) 2.15?0.26 1.93?0.18 1.57?0.16 2.12?0.37 a 1.74?0.24 b 1.80?0.24 b TN ( mg·L -1 ) 0.14?0.03 0.12?0.03 0.20?0.08 0.14?0.03 a 0.16?0.05 a 0.16?0.08 a TP ( mg·L -1 ) 0.01L 0.01L 0.01L 0.01L 0.01L 0.01L
17.56?4.24 8.39?0.09 6.13?1.03 0.28?0.02 1.87?0.32 0.16?0.06 0.01L 平均值 b、 c 是方差分析的结果, N 点水深 135 m, M 点水深 107 0.01 L 表示低于检出限; WT, 水温; a、 不同字母表示该指标在两水层间存在显著差异 , m, S 点水深 77 m。
图 2 抚仙湖水体主要物理指标垂直变化曲线 Fig.2 Vertical variation of physical parameter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Lake Fuxian

1868
生态学杂志
第 35 卷
第7期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隶属于 6 门 此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 37 种, 18 科 27 属。无论是物种数还是生物量, 绿藻门均 2. 2 占据明显优势( 表 2) 。 抚仙湖浮游植物优势种 ( 超过浮游植物总密度 的 5% ) 是绿藻门的转板藻( Mougeotia sp. ) 和椭圆卵 囊藻 ( Oocystis elliptica ) , 分别占到 25.4% 和 35.5% 。 其中转板藻是夏季抚仙湖水体中的绝对优势种 , 平
-1 均生物量达到 0. 18 mg · L , 占总生物量的 45% 。 2005; Zhang et 从已发表的文献来 看 ( Zhang et al. ,
al. , 2007; 潘继征等, 2008 ) , 转板藻自从 2000 年以 后一直是抚仙湖绝对的优势种。 根据功能分类法, 1997 ) , 转板藻属于混合类群 T ( Reynolds, 在低光强 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此外, 转板藻能更有 力的竞争磷, 具有较低的沉降速率, 不易被浮游动物 捕食, 在 贫中 营 养 条 件 下 能 很 好 生 长 ( Salmaso, 2002) 。基于上述原因, 转板藻在近十年内一直维 持着明显的优势地位。 椭圆卵囊藻、 飞燕角甲藻和 0.086 和 0.02 分歧锥囊藻的平均生物量分别是 0.09、 mg·L -1 , 21% 和 分别占了全湖平均生物量的 22% 、 5% , 是除转板藻外的主要优势种。 其中飞燕角甲藻 和分歧锥囊藻在以往的调查中均作为优势种出现 ( Zhang et al. , 2005; 潘继征等, 2008) , 而椭圆卵囊藻 的生物量与以往相比有明显的增加 。 2. 3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2. 3. 1 M 点和 N 水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S 点、 0. 35 和 0. 47 点的 浮 游 植 物 生 物 量 分 别 为 0. 37、 -1 mg·L , 位于北部湖区的 N 点明显高于其他两个
图 3 抚仙湖浮游植物各门生物量的水平分布 Fig.3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of different phyla in Lake Fuxian
出湖区北部 N 点明显高于中部 M 点和南部 S 点, 这 一现象的产生不仅是因为湖区北部入湖河流多 , 污 染物入湖量大, 同时也因为抚仙湖地处中国西南部 , 夏季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盛行西南风, 有利于污染物 向北部扩散。 2. 3. 2 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浮游植物垂直 分层现象明显( 图 4) 。S 点( 南部湖区 ) 整个水柱平 -1 均生物量为 0.37 mg·L , 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 0
-1 15 m 水层, 平均生物量为 0.67 mg·L , 最大值出现 -1 15 m 以下生物量呈 在水下 10 m 处( 0.82 mg·L ) ,
下降的趋势。N 点 ( 北部湖区 ) 和 M 点 ( 中部 ) 水柱 -1 -1 浮游植 平均生物量为 0.47 mg·L 和 0.35 mg·L , 物主要分布在 0 20 m 水层,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75 -1 -1 mg·L 和 0.6 mg · L , 最大值也出现在水下 10 m 处。20 m 以下生物量明显减少。 抚仙湖浮游植物 20 m 以下由于 垂直分布主要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 光合辐射的显著降低, 浮游植物生物量也随之明显 减少。由于水体表面一般会出现光抑制现象, 因此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表层水下 10 m 处 ( Behrenfeld et al. , 1997 ) 。 不同深度的浮游植物均 以绿 藻 占 绝 对 优 势, 优 势 种 为 未 定 转 板 藻 ( Mougeotia sp. ) 和椭圆卵囊藻 ( Oocystis elliptica ) , 其次为 甲藻和金藻。 采用 SPSS 软件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与水体理 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根据抚仙湖水体分层特 点, 将所有数据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表层和温跃层, 第二组为深水层。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 表 3) , pH、 在表层和温跃层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温度 、 溶解氧和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 P <0.01 ) , 与水深 呈极显著负相关( P <0.01) 。由于水深同时与温度、
采样点。这其中的差异主要是由甲藻门引起的 ( 图 3) 。已有研究表明, 营养盐分布的不平衡是造成抚 仙湖浮 游 植 物 南 北 差 异 的 重 要 原 因 ( 潘 继 征 等, 2 008 ) 。 本次调查中 , 抚仙湖 TN 在水平分布上表现
表 2 抚仙湖浮游植物各门的物种数 、 生物量及优势种 Table 2 Number of species,average biomass and dominant species of different phyla of phytoplankton in Lake Fuxian
门类 蓝藻( Cyanaphyta) 绿藻( Chlorophyta) 硅藻( Bacillariophyta) 隐藻( Cryptophyta) 甲藻( Pyrrophyta) 金藻( Chrysophyta) 总计( Total) 种数 平均生物量 ( mg·L -1) 2 20 8 4 2 1 37 0.001 0.29 0.002 0.01 0.09 0.02 0.41 未定转板藻( Mougeotia sp. ) 、 椭圆卵囊藻( Oocystis elliptica) 优势种


远等: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1869
图 4 抚仙湖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Fig.4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t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in Lake Fuxian
pH 和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 P < 0.01 ) , 可以推测 表层和温跃层浮游植物生物量主要受水深变化引起 的一系列环境变量 ( 水温、 光照等 ) 变化的影响, 在 湖体上层随着水深的增加, 有效光合辐射和水温迅 速下降, 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减少。 深水层中浮 游植物生物量与溶解氧和 pH 呈极显著正相关 ( 表 4) ( P <0.01) 。深水层的水温和光照变化幅度很小 ,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温度和水深没有显著线性关系 ,
相关分析显示, 此时影响抚仙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 主要因子是溶解氧和 pH。两组数据均显示 COD Mn 、 总氮和总磷对浮游植物的影响并不大, 原因可能是 近年来抚仙湖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 水体的营 养水平有所升高, 但整体上仍处于贫营养阶段 ( 张 2012) , 蕊等, 且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 2. 4 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环境变量的 RDA 分析 选择生物量比例大于 5% 的 5 种主要浮游植物
表 3 抚仙湖表层和温跃层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 Pearson 相关系数 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epilimnion and thermocline layers of Lake Fuxian
Biomass Biomass Depth COD Mn WT pH DO Cond TN TP 1 -0.678 ** 0.147 0.720 ** 0.753 ** 0.547 0.728 -0.084 -0.112
** **
Depth
COD Mn
WT
pH
DO
Cond
TN
TP
1 -0.543 ** -0.943 ** -0.889 ** -0.308 -0.933 ** 0.412 -0.145 1 0.392 0.343 -0.339 0.395 -0.392 0.377 1 0.890 ** 0.413 0.978 -0.191 -0.019
**
1 0.656 0.884 -0.260 0.058
** **
1 0.389 0.117 -0.142 1 -0.219 -0.040 1 -0.518 1
* 表示显著相关,P <0.05,* * 表示极显著相关,P <0.01。
表 4 抚仙湖深水层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 Pearson 相关系数 Table 4 Pearson correlation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hypolimnion layer of Lake Fuxian
Biomass Biomass Depth COD Mn WT pH DO Cond TN 1 0.127 -0.261 -0.182 0.611 ** 0.628 ** -0.214 0.351 1 -0.082 -0.777 ** 0.492 * 0.38 -0.434 * -0.229 1 0.018 * -0.491 -0.777 ** 0.124 -0.680 1 -0.475 * -0.458 ** 0.799 ** 0.018 1 0.741 ** -0.385 0.240 -0.017 1 -0.473 * 0.499 0.022 1 -0.160 0.036 1 -0.264 Depth COD Mn WT pH DO Cond TN TP
TP 0.067 0.095 0.126 0.062 * 表示显著相关,P <0.05,* * 表示极显著相关,P <0.01。
1

1870
生态学杂志
第 35 卷
第7期
( 转板藻、 角甲藻、 卵囊藻、 四角藻和锥囊藻 ) 与 8 个 Depth、 WT、 TN、 TP 、 Cond、 DO 和 环境 变 量 ( pH、 COD Mn ) 进行 RDA 分 析。 浮 游 植 物 与 环 境 变 量 的 RDA 分析结果显示( 图 5 ) , 第一排序轴和第二排序 轴特征值分别是 0.325 和 0.143, 两轴累计解释浮游 植物种群组成变化的 46.8% , 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 成与 8 个环境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中最重 要的因子是水温, 解释了总变异的 21.2% , 其次是电 pH( 19.5% ) 、 导率( 20.4% ) 、 溶解氧 DO ( 15.7% ) 、 水 COD Mn ( 4. 4% ) 、 TN ( 3. 34% ) 和 深 Depth ( 13. 4% ) 、 TP ( 1.1% ) 。水温、 pH 和电导率对第一轴贡献较大, 而溶解氧、 水深和 COD Mn 对第二轴有重要的贡献。 RDA 分析中显示, 影响转板藻空间分布最主要 的环境因子是温度、 电导率和水深。 转板藻主要分 布在表层和温跃层, 在温跃层以下随着水深增加转 板藻生物量下降。本研究中发现转板藻与 pH 呈正 相关, 这与以往围隔实验中转板藻生长与酸度呈反 2000 ) 。 此外, 比的研究结果一致 ( Klug et al. , 已有 研究表明, 转板藻的丝状特征更有利于对深水湖中 的光照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获取, 并且对浮游动物 1987; Sal的摄食 也 具 有 一 定 的 抵 抗 性 ( Sammer, maso, 2000) , 使其能够成为夏季抚仙湖浮游植物中 的绝对优势种。甲藻是贫营养和中营养湖泊中浮游 1988; Cantonati 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 Fukuju et al. , et al. , 2003; Green , 2012) , 它能够在表层营养不足时 进行垂直迁移来获得足够的 营 养 盐 ( Regel et al. , 2004) , 从而在贫营养湖泊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抚 仙湖垂直分层中飞燕角甲藻的生物量占了全湖平均
溶解氧是与飞燕角甲藻垂 的 20% 。在 RDA 分析中, N 点溶 直分层最相关的环境因子, 从图 2 可以看出, 解氧要明显高于 S 点, 而抚仙湖中飞燕角甲藻也主 要分布在湖区北部( 图 3) 。 3 结 论
抚仙湖夏季水体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温跃层 出现在 15 40 m, 平均厚度约 25 m。 pH、 溶解氧和 电导率等物理指标均显著受到水温成层的影响 。 -1 全湖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 0.41 mg · L , 其中 绿藻门占据绝对优势, 其次是甲藻门。 绿藻门的转 板藻是夏季抚仙湖浮游植物中的绝对优势种 , 平均
-1 生物量 0.18 mg·L 。北部湖区点位的浮游植物生 物量要显著高于中部和南部。
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湖体的表层和温跃层, 最 大值出现在水面以下 10 m 左右, 深水层的生物量显 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 表层和温跃层浮游植物 生物量主要受水深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变量如水 温、 光照等变化的影响, 影响深水层浮游植物生物量 的主要因子是溶解氧和 pH。 RDA 分析表明, 环境变量较好地解释了浮游植 物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 水温、 电导率和 pH 是最关 键的几个影响因子, 而营养盐的作用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邓新晏,许继宏. 1996. 澄江抚仙湖藻类植物研究 . 云南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18( 2) : 139-145. 方 涛,李道季,余立华,等. 2006. 光照和营养盐磷对微型 及微微 型 浮 游 植 物 生 长 的 影 响 . 生 态 学 报,26 ( 9 ) : 2783-2790. — —系统、 分类及生 胡鸿均,魏印心. 2006. 中国淡水藻类— 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金相灿,屠清瑛. 1990.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 第 2 版 ) .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李荫玺,王 林,祁云宽,等. 2007. 抚仙湖浮游植物发展趋 势分析. 湖泊科学,19( 2) : 223-226. — — 林 佳,苏玉萍,钟厚璋,等. 2010. 一座富营养化水库— 福建山仔水库夏季热分层期间浮游植物垂向分布 . 湖 泊科学,22( 2) : 244-250. 潘继征,熊 飞,李文朝,等. 2008. 云南抚仙湖透明度的时 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 湖泊科学,20( 5) : 681-686. 潘继征,熊 飞,李文朝,等. 2009. 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 构、 分布 及 其 影 响 因 子. 生 态 学 报,29 ( 10 ) : 5376 - 5385. 王苏民,窦鸿身. 1998. 中国湖泊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王银珠,濮培民. 1982. 抚仙湖水温跃层的初步研究 . 海洋湖 沼通报,( 4) : 1-9.
图 5 基于 RDA 分析的浮游植物与环境变量排序图 Fig.5 Redundancy analysis ( RDA) biplot based on phytoplankton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2 转板藻, S3 四角藻, S4 卵囊藻, S5 角甲藻。 S1 锥囊藻,


远等: 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
1871 Reynolds CS. 1997. Vegetation process in the pelagic: A model for ecosystem theory. Oldendorf: Ecology Institute. Salmaso N. 2000.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asonality and distribution of cyanobacteria and chlorophyt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large lakes south of the Alp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ke Garda. Hydrobiologia,438: 43-63. Salmaso N. 2002. Ecological patterns of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Lake Garda: Seasonal,spatial and historical features. Journal of Limnology,61: 95-115. Sammer U. 1987.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species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for a deep,nutrient rich lake ( Lake Constance ) . Progress in Phycological Research,5: 123-178. Schindler D. 1977. Evolution of phosphorus limitation in lakes. Science,195: 260-262. Shen PP ,Shi Q,Hua ZC,et al. 2003. Analysis of MCs in cyanobacteria blooms and surface water samples from Meiliang Bay,Lake Taihu,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9: 641-647. Zhang X,Xie P ,Chen FZ,et al. 2005. Present status and changes of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fter invasion of Neosalanx taihuensis since 1982 in a deep oligotrophic plateau lake,Lake Fuxian in the subtropical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7: 389-394. Zhang X,Xie P ,Chen FZ,et al. 2007. Driving forces shaping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two subtropical plateau lakes with contrasting trophic status. Freshwater Biology, 52: 1463-1475. 1983 年生,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从 作者简介 牛 远, mail: niuyuan@ craes.org.cn 事淡水生态学研究。E责任编辑 李凤芹
吴志旭,刘明亮,兰 佳,等. 2012. 新安江水库 ( 千岛湖 ) 湖泊区夏季热分层期间垂向理化及浮游植物特征 . 湖 泊科学,24( 3) : 460-465. 熊 飞, 李文朝,潘继征. 2008. 抚仙湖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 组成与空间分布. 生态学杂志,27( 1) : 122-125. 张 琪,缪荣丽,刘国祥,等. 2012. 淡水甲藻水华研究综 述. 水生生物学报,36( 2) : 352-360. 张 蕊,苏 婧,霍守亮,等. 2012. 抚仙湖营养状态评价及 营养物水质标准制定 .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 3 ) : 218- 222. Behrenfeld MJ,Falkowski PG. 1997. Photosynthetic rates derived from satellitebase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42: 1-20. Cantonati M,Tardio M,Tolotti M,et al. 2003. Blooms of the dinoflagellate Glenodinium sanguineum obtained during enclosure experiments in Lake Tovel ( N. Italy ) . Journal of Limnology,62: 79-87. Fukuju S,Takahashi T,Kawayoke T. 1988.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reshwater red tide in Japanese reservoirs.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37: 203-210. Green K. 2012. Dinoflagellate blooms on the surface ice of Blue Lake, Snowy Mountains, Australia. Victorian Naturalist, 129: 181-182. Klug JL,Fischer JM. 2000.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rowth of Mougeotia in experimentally acidified mesocosms.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57: 538-547. Regel RH,Brookes JD,Ganf GG. 2004. Vertical migration,entrainment and photosynthesis of the freshwater dinoflagellate Peridinium cinctum in a shallow urban lake.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6: 143-157. Reynolds CS. 1971. The ecology of the planktonic bluegreen algae in the North Shropshire Meres,England. Field Studies, 3: 409-432.

植物空间营造案列分析

1: 开敞空间 * 空间特点:园林植物形成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没有顶面限制。 *选用植物:一般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等。 *适用范围:开敞空间在开放式绿地、城市公园等园林类型中非常多见。 *空间感受:视线通畅,视野辽阔,心情舒畅、轻松。 2:半开敞空间 * 空间特点:半开放性空间就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而是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 *选用植物:高大乔木、中等灌木、草本植物。 *适用范围:需要抑制视线引导空间方向的区域,开敞空间到封闭空间的过渡区域。 *空间感受:豁然开朗,神秘、安全。 3:覆盖空间 * 空间特点:树冠与地面之间形成的围合空间。 *选用植物:分支点高的大乔木、攀援植物。 *适用范围: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 *空间感受:安静、安全。 4:纵深空间 * 空间特点:空间的两侧被景物所档,形成狭长空间,具有方向感,将视线引向空间端点。*选用植物:树叶茂密的高大乔木。

*适用范围:河流、峡谷旁、道路边。 *空间感受:遮蔽感、纵深感强、绿化量大。 5:垂直空间 * 空间特点:植物封闭垂直面,中间空旷,开敞顶平面。 *选用植物:分支点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高树篱。 *适用范围:纪念性园林、绿篱迷宫。 *空间感受:封闭感、隔离感。 6:封闭空间 * 空间特点:植物高于人的视线,使人视线受到遮挡。 *选用植物:分支点低的高大乔木、低矮灌木。 *适用范围:风景游览区、森林公园、植物园、防护林。 *空间感受:封闭、宁静。 案例分析——宝安高发西岸花园 景观设计特点分析 简约、现代的设计手法,新亚州酒店风情的设计风格,提供给人们的是最奢华、最舒适的景观环境:保证了景观与建筑额协调统一,曲折、自然、连续的水景设计,高低起伏的自然坡地,充满了浓郁的热带风情的植物设计,形式各异的景观小品,无一不体现出设计师对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力求完美的设计理念。 植物种植策略 该植物景观区是邻水绿化类植物景观群落。此类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园路紧密相连,组织 路线,游人可以便利的到达水岸边,在岸边可以休息、游玩,增加人们的游赏乐趣。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 戴焜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戴焜 发表时间:2018-11-13T16:58:46.6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戴焜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需求也有所增加,除了物质需求外,精神需求也是人们的一大诉求 广西富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需求也有所增加,除了物质需求外,精神需求也是人们的一大诉求,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近几年,园林建造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由植物以及多种要素构建的园林空间景观能够帮助人们得到良好的审美感受,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心灵得到释放。而这些都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设计有关,而园林植物则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针对园林植物在与园林空间景观中的应用就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景观;营造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分析的,因为这关系着园林景观最终呈现的效果,同时对于人们的身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加强对于园林植物与云林空间景观营造的分析,才能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的设计要点,进而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营造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提高对于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营造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针对布景技巧能够加以分析和掌握,同时还能合理的进行应用,以彰显园林的审美价值。 一、园林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园林空间景观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形态也不一,但是它们的组合就能具有一定的审美的价值。就其构成要素而言,基本上,是由山、水、建筑以及植物构成的,这些要素都形态各异,而如何进行有效组合就显得极为关键,这就关系到环境的布局与设计,只有合理的进行布局与设计,充分的考虑到每种构成要素的特点,才能提高其营造水平,更好的完成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工作,彰显主园林空间景观的魅力。 二、园林植物对于园林空间景观营造的影响 (一)丰富空间景观 园林植物的应用对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工作是有一定影响的,作为构成要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着丰富空间景观的作用。因为植物本身就可以作为景观,具体又划分为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等,自然景观就是移栽或者培育中的植物,它们的存在能够使得园林空间更加趋于丰富,不再单调。在实际营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栽种,依靠生物多样性以的原则进行培育,使得园林空间更为趋于多样化,具有一定的丰富性。 (二)使园林空间景观更具协调性 园林植物还能使得空间景观更具有协调性,这主要是指植物这类要素而言的,它是其空间景观中的一部分,植物的存在,使得园林空间景观统一中又有特色,特色中又彰显着统一。尤其植物大多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颜色也很有所不一,这些元素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更是一种互融的体现,设计人员通过植物的类别、颜色、生长习性等进行合理的搭配,能够实现和谐统一,增加一定的协调性,这就使得园林空间景观更具有美感。从而使得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得到提高,人们在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感受,审美情趣也有所提升,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满足空间景观构图的要求 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于空间景观构图提出了诸多要求,其中许多景观构图要求能够通过园林植物的合理运用予以满足。植物多样化的景观配置方式,能够很好的与园林空间构图的要求相契合。可以利用自然式种植,展现山水的自然风貌;利用规范式种植,协调建筑环境;利用鲜明的对比色衬托明朗欢快的空间氛围;利用类似色处理的林木花境展现宁静悠然的山林风趣。 三、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分析 (一)突出审美价值 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景观营造中的应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园林植物实际上是其空间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它的应用在营造的过程中能够凸显一定的审美价值。事实上,植物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而在景观的营造中,只是使得这种审美价值放大,呈现出更为良好的视觉效果,给人们以新的审美感受。而这些审美感受都是基于园林植物的特点而言的,一般而言,包括色彩、体态、质感等方面。这些都是植物中所蕴含的基本特征,有些特征还是独有的,设计人员通过合理的搭配、布景等,使得植物的摆放更为简单,搭配效果更为良好,突出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休闲场所,身处园林之中也能获得良好的体验,身心得到愉悦。 (二)以多样性的构图消除单调 合理重复所产生简洁美虽然能够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受,但重复的过度运用也会令观赏者产生乏味单调的感受,影响人们的观赏兴趣。因此,在运用重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通过多样性的构图设计来消除园林空间景观的单调感。园林植物营造空间景观的多样性也能够通过植物的形态、质感以及色彩等来实现,首先植物本身就具有着多样性的特征,自然界中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不同形态、色彩、质感的植物组合能够有效的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然而还要注意植物的搭配与组合应避免杂乱无章,只有通过构图的精心设计,以及植物种类的合理选择,在确保整个植物空间景观的有序性基础上,通过构图中细节部分的调整,突出多样性与变化性,从而在不失整体协调感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多样化的视觉体验与精神享受的需求。 (三)利用强调手法突出视觉焦点 强调也是园林植物空间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手法,秩序井然的空间景观设计,容易给人以没有交点的平淡感,而如能够合理选择主景植物,安插于有序的背景基础中,能够有效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并使主景植物成为空间景观的焦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在植物空间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强调手法的运用也要从植物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征着手,首先利用与基础植物群组形态具有较为明显反差的植物,作为突出的重点,能够有效的起到强调的作用。其次,根据植物质感的粗、细以及中性特征,将不同质感的植物作为突出重点,安置于基础的控制性植物中,也能够有效的发挥强调的作用。再次,色彩冲突是发挥强调作用的重要途径,色彩也是观赏者更容易通过视觉

园林植物空间设计原理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摘要:探讨了园林植物在营造园林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基本类型,提出了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构景手法。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园林艺术是时间与空间的造型艺术,园林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不仅具有丰富的时序变化,而且也是构造园林空间的要素。园林空间通常由地形、水体、建筑、植物和小品等诸多要素共同营造,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空间构成的要素之一,是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 1、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重要性 园林的设计既是一种环境设计,也是一种空间设计。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重视空间的组合、营造。在现代园林中,空间营造非常重要。随着人类社会、城市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在改变,园林植物既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优美的环境空间,因此园林植物这一构成要素,在园林空间营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造园林空间 园林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如果没有花草树木,园林中的山水、建筑以空阔的蓝天作为背景,会显得过分开敞、暴露,毫元园林情趣。用植物作为背景,限定某一个景区,则使其在建筑与山水周围产生尺度宜人,气氛幽静的空间环境。在园

林设计中,可根据设计目的和空间性质(开阔、封闭、隐蔽等),相应地选取各类植物来组合不同的空间。高大树木不仅创造了幽静凉爽的空间环境,还创造了富有变化的光影效果;浓郁的树木,可以形成建筑与山水的背景,而树冠的起伏层叠,又构成园林空间四周的丰富变化;层次深远的林冠线,打破或遮蔽了由建筑物顶部与园林界墙所形成的单调的天际线,使园林空间更富于自然情调。 、协调园林空间 园林植物可以充当园林空间的协调者,因为植物的基本色彩是绿色,它使园林形成统一的空间环境色调,在变化多样中求得统一感,也使人们在绿色的优美环境中感受到轻松与舒适。另外,园林空间无论是大是小,适当的运用植物材料往往能够使空间环境显得更为协调,如大空间选用体形高大的树种或以植物群体造景,小空间则选择体形相应较小的树种,便可满足空间比例、尺度协调的要求。 、丰富园林空间 植物多种多样的配置方式可满足园林不同空间风景构图的要求。采用三五成丛的自然式种植形式,有利于表现自然山水的风貌;采用成行成排的规则式种植形式,则宜于协调规整的建筑环境;宽阔的草坪,大色块、对比色处理的花丛、花坛可以烘托明快、开朗的空间气氛;而林木夹径,小色块、类似色处理的花境则更容易表现幽深、宁静的山林野趣。 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类型 由植物材料形成的空间一般是指由地面、立面和顶面单独或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实在性或暗示性的范围组合。这样的园林空间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仪器、设备及材料】 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方法与步骤】 (一)野外调查 (1)准备工作:每两个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例子附表一),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1m 样地,灌木可用5×5m 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加大尺度,如可考虑20×20m 样地。 (3)采用领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0.1m 或0.2×0.2m ,灌木可用1×1m ,乔木可用4×4m 或5×5m 。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4)计数:将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二)数据处理 将所得野外数据带回实验室,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数据处理。常见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1) 扩散系数C 法:x S C /2 = 式中S 2为方差, x 为平均数.若C<1为规则分布,C=1为随机分布,C>1为聚集分布. (2) David and Moore (1954)丛生指标法:1/2 -=x S I 式中:x -均值;S 2-方差。 若 I=0,属于随机分布:I <0,属于均匀分布;I >0,属于集群分布。 (3)格局指数法:Morisita(1959)提出的格局指数(δI )的计算式为: ∑ =--=n i i i N N x x n I 1 ) 1() 1(δ 其中,n 为样方数;N 为总株数;x i 为第i 个样方中的株数。格局指数δI ,不受均值(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影响,而是决定于取样单位的最多和最少个体数目。若δ I =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δI <1,为均匀分布;δI >1,为集群分布。 【思考题】 1、 种群空间格局分布类型的特点及可能形成原因的分析。 2、 各种数据处理和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李常青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李常青 发表时间:2017-11-06T11:16:56.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李常青 [导读]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 深圳市万卉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518042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为了丰富园林设计理论,本文借鉴景观边界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园林边界的概念,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关于园林空间景观边界的营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了城市的外部形象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园林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搭配,在不同的空间搭配不同的植物,既能够使园林景观在空间上更具层次感和自然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外部形象。 1.关于园林边界的概述 园林边界是指园林实体与外部环境或园林实体内园林各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在这里园林边界或者是园林实体本身与周围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园林实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围墙与外界隔离;或者是园林实体内各造景要素,例如道路、水体、假山、植物以及小品建筑等所形成的边界;或者是在这些园林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态因子的变化,从而形成对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区域.园林边界所围合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有时候界线是清晰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实的,有时则是虚的;有时是物质空间,有时则是精神空间.园林边界的形成一般不像景观边界那样复杂,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园林空间往往尺度较小,而且园林环境的形成人为的因素占有较大的比例.园林边界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一条带,还可以是一个实体.在对边界这样认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优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会更加具有美感。 2.园林边界的营造形式 园林中,根据柔性化的原则,在边界处主要借助植物、水系等景观构成要素来完成过渡地带的设计。 2.1以水系为边界 在空间环境中,不同形态的水系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边缘,水系本身可以作为分隔空间的要素。由干水可流动、可塑物质,给人以柔性的存在感,因此,从水系边界入手,明确水体边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合理地设计出优美的水体景观和岸线景观,提升边界的营造技艺。 比较典型的是苏州4大园林之一的沧浪亭,该园临水而建,水系将园内与园外分隔开,四周清泉环绕,没有围墙将其隔断。即以柔性化的水系取代了园林围墙,将园内外自然地联系起来。 2.2以植物柔化边界 在边界用各种造景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另外,通过植物进行柔化边界时,可以结合微地形和地形高差等场地环境,合理地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种植效果。植物种植方式包括自然式与规则式。自然式的种植方式可以结合微地形设计,如水体驳岸具有高差,根据地形进行植物的选取和种植,缓和水体边界。 道路边界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属于软质景观,道路边界与植物的交接既可以是面与面的也可以是线与线的方式。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应保证道路边界的挺直,界线的清晰,交界线的面或线都可以通过植物进行软化及修饰,不仅要满足美观的需要,还应满足功能的需求。 道路边界掩映在植物群中,植物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这种方式柔化道路边界的效果比较突出,一般选择植物叶子茂盛的或姿态柔美的进行自然式丛植。但缺点是如果没有管理好,有时对视线会有一定的阻挡。 植物是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但植物与边界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正好相反,它对道路边界的柔化作用相对较弱,因为边界都呈现在视线范围里。一般选择修剪了的灌木。 2.3廊的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廊在造景的同时,创造了似透非透的空间关联。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园林建筑廊与园林围墙形成的复合空间,称为廊墙复合空间。在边界的线性空间中,廊墙空间属干三维空间,其内外可双向交流,既产生柔性的过渡,同时又增添界面的渗透和层次。廊墙空间的类型分为单面廊、复廊和双层廊等,廊在平面上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以复廊为例分析其与墙组合空间的边界柔性化方法。复廊和围墙所营造的边界空间极其丰富,其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带漏窗的围墙、多变的廊道。位于苏州的古典园林留园,全园曲廊回环,园中有蜿蜒高低的长廊在670 m以上,联系全园的景观并自成景观。廊的内壁上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多处,墙上开各种形态的漏窗共200多个,园林内部的景观之间,虽通过围墙相隔,却通过廊道相互连接贯通,漏窗和洞门使两边景色形成了相互渗透的效果,似隔非隔,虚实相生。留园中的爬山廊随山势起伏,在廊墙交界处用山石花木进行点缀,将小空间作为柔性边界连接。游览于园中长廊,步移景异,虽沿墙行进,却也无生硬之感,就是边界柔化的效果。这样的营造手法,实体的墙通过空廊、山石、花木掩映,廊墙结合创造边界空间,并创造了空灵之感,使边界地带富有生气,吸引游人。通过围墙的划分与廊的曲折变化,可延长景观线,增加空间层次,增加游人观赏的兴趣。此手法即借助漏窗和植物、山石等元素,形成廊两面空间的柔和连接和过渡。 通道或廊道作用:景观边界是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流动的通道;过滤或障碍作用: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的流动中,景观边界犹如细胞膜,起着过滤作用,它使一些组分顺利通过,而另一些组分则受到阻碍,这可能与植被的结构、动物种群的密度等有关;源的作用: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导致生态流自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净流动,起到源的作用,这种作用受景观边界的宽度、垂直结构和形状等的影响;汇的作用:景观边界的汇效应是指景观边界吸收和聚集生态流的功能;生境的作用:景观边界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2.4水体基质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有不同的景观要素,元素基质也不相同。从水体到陆地区域的过渡,从陆地到假山叠石的区域过渡,过渡区域即边界的存

园林植物与空间营造

摘要: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空间构成的要素之一,本文嗯探讨了运用植物材料营造的园林空间景观的基本类型,以及如何运用植物材料来进行空间景观艺术的塑造,提出了对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应用的展塑。用园林植物所打造的空间是现代景观设计中重要一环,也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营造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空间构成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现代园林中,正在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同时,植物要素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所占的比例,已大为提高。 植物实体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空间往往被人们忽略,所以在园林设计的方法中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概念,对于我们的设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类社会、城市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人们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也在改变,园林植物以其既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能创造优美的境域空间,而被人们广为接收并逐渐成为造园的主体。因此园林植物这一构园要素在今后的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也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多聚集在植物景观的生态特性和美学特性上,多以古典园林为切入点,对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理论研究力度不够,对景观规划和城市绿化工作缺乏指导意义。只有将我国传统的造景手法和现代园林的新理念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我国名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 亨利*勒菲弗曾经提出:空间是历史和社会共同点产物,是社会生活的中介和结果,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在空间中是同时存在的。如果空间不存在,社会关系也不可能真正存在,人类在塑造空间的同时也饿被空间塑造。 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出工观赏外,还存在着甚为重要的空间建造功能,即它与地形、水体、建筑等构园要素相同,能够充分构成、限制和组织园林空间的要素。有植物材料组成的空间一般是指由地面、立面、和顶面单独或者共同组成的具有实在性或暗示性的范围组合。这样的园林空间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种类型的地被植物、矮灌木等来暗示空间便界。立面上则可通过树干、树冠的疏密和分支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顶面亦是如此,不同高度、大小和疏密的树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色,同时植物的树冠也限制者人们向上仰视天空的视线。因此,合理利用植物丰富的造型与组合搭配,能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 1 开放空间 以低矮的植被作为空间的的主要要素,人的视线高于四周的景物,实现无遮挡,空间开敞、外向、无私密性。常成为人们游戏活动场所。 2 封闭空间 在覆盖空间的基础上,用中小型植物封闭空间的垂直面,空间完全封闭,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隔感。 垂直向上类植物枝干能够构成紧密的竖向的空间边界,,当此类植物和低矮的水平展开型植物配植时,人的视线被封锁严密,围合感更加强烈,二人高大的乔木作为上层覆盖整个空间时就形成了完全封闭空间。人在其中一方面感觉隐私受到保护,另一方面会觉得压抑。在设计时尽量不要把这种闭合空间设置在园林空间中人流多,交通便捷的地方,而是偏离中心区域、风景较好之处。因此,这种空间类型多建于风景游览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及防护林带。 3 纵深空间 狭长空间的两侧被景物所挡,形成纵深空间,它具有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打的端点。由植物材料营造的的纵深空间在园林中很常见,道路两侧在中行道树亦能形成纵深空间,其韵律节奏能给人以前进向上的动感。 4 覆盖空间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一实验原理 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 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 (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

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 (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2)把样地划分为16个小格子,分别数出每一个格子内该种植物的棵数。(3)重复以上操作至少3次,求平均值。 五结果与分析 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五个点的平均密度/5 2 样方法估测种群个体分布格局 判断种群分布格局的原理是:假设有n个样方,x i 为第i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m为n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2可以表达为: 1-n m) - (x S i 2 2∑ = 当S2/m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2/m=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2/m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六思考题 1样方大小会影响实验结果吗?怎样影响? 2本实验的两种密度和分布型的哪种方法适用于哪种生物?在什么环境下适用? 3 没有重复试验对真实数据有什么影响?

景观园林植物的空间分类

景观园林植物的空间分类 园林植物的分类空间 在园林的构成要素中,建筑、山石、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缺少了植物,园林就不可能从宏观上作整体性的空间配置。利用植物的各种天然特征,如色彩、形姿、大小、质地、季相变化等,本身就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自然空间,再根据园林中各种功能的需要,与小品、山石、地形等的结合,更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变的植物空间类型。这里,就从形式和功能两个角度出发并结合实例对园林植物构成的空间作具体分类。 从形式上分: (1 )开敞空间 园林植物形成的开敞空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植物空间,一般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可以形成开敞空间。在较大面积的开阔草坪上,除了低矮的植物以外,有几株高大乔木点植其中,并不阻碍人们的视线,也称得上开敞空间,但是,在庭园中,由于尺度较小,视距较短,四周的围墙和建筑高于视线,即使是疏林草地的配置形式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在开放式绿地、城市公园等园林类型中非常多见,像草坪、开阔水面等,视线通透,视野辽阔,容易让人心胸开阔,心情舒畅,产生轻松自由的满足感。 (2) 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就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四周围不全开敞,而是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阻挡了人的视线。根据功能和设计需要,开敞的区域有大有小。从一个开敞空间到封闭空间的过渡就是半开敞空间。它也可以借助地形、山石、小品等园林要素与植物配置共同完成。半开敞空间的封闭面能够抑制人们的视线,从而引导空间的方

向,达到“障景”的效果。比如从公园的入口进入另一个区域,设计者常会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开敞的入口某一朝向用植物小品来阻挡人们的视线,使人们一眼难以穷尽,待人们绕过障景物,进入另一个区域就会豁然开朗,心情愉悦。 (3) 覆盖空间 覆盖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下与地面之间,通过植物树干的分枝点高低,浓密的树冠来形成空间感。高大的常绿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良好材料,此类植物不仅分枝点较高,树冠庞大,而且具有很好的遮荫效果,树干占据的空间较小,所以无论是一棵几丛还是一群成片,都能够为人们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和遮荫休息的区域,此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木廊等攀附在其上生长,也能够构成有效的覆盖空间。 (4)封闭空间 封闭空间是指人处于的区域范围内,四周围用植物材料封闭,这时人的视距缩短,视线受到制约,近景的感染力加强,景物历历在目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宁静感。小庭园的植物配置宜采用这种较封闭的空间造景手法,而在一般的绿地中,这样小尺度的空间私密性较强,适宜于年轻人私语或者人们独处和安静休憩。 (5)垂直空间 用植物封闭垂直面,开敞顶平面,就形成了垂直空间,分枝点较低、树冠紧凑的中小乔木形成的树列、修剪整齐的高树篱都可以构成垂直空间。由于垂直空间两侧几乎完全封闭,视线的上部和前方较开敞,极易产生“夹景”效果,来突出轴线顶端的景观,狭长的垂直空间可以引导游人的行走路线,对空间端部的景物也起到了障丑显美、加深空间感的作用。纪念性园林中,园路两边常栽植松柏类植物,人在垂直的空间中走向目的地瞻仰纪念碑,就会产生庄严、肃穆的崇敬感。 (6)天时空间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长久以来,植物配置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是把植物仅仅当作“建筑材料”,不看重其生物学特性;其二是把植物配置当作单纯的艺术创作,仅仅关注于细节之美。但若想塑造出完整而连贯的植物空间,则任何造园要素都不能被单独考虑,应从空间与结构入手塑造丰富的植物空间环境。 1 植物景观空间概述 1. 1 植物景观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的统一 尤纳?佛莱德曼( Yona Friedman) 在1956 年现代建筑大会提出“可变”概念:“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建筑师必须允许一定的自我建造,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1]。”正如纽约中央公园一样,Olmsted 将植物空间简单地分为两类:“友好的”和“群体的”,而这种“可变”的植物空间能在任何时期适用于人们的多种用途。“可意象”是指“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的描述”。分析显示,秩序规整的平面,其几何形式虽清晰可辨,但可理解度可能较低,如果没有地图指引,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而某些古镇的迷宫式变形网格平面却具有较高的可理解度,其中集成度高的地方往往与更多的街巷相连,即使陌生人也只需稍加走动,便能来到集成度较高、人们活动较集中的少数空间中,因而不会迷路。因此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相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设计之初建立一个完备的结构体系。 1. 2 植物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 1. 2. 1 水平层面 水平层面界定区域的边界,包括不同种类、高度、色彩和质地的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它们暗示着空间的地平面边界。 1. 2. 2 垂直层面 垂直层面分为“结构构件”和“可变构件”两类。“结构构件”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它们支撑着整个空间,为空间氛围定性,使得空间“可意象”,提高其“可理解度”。“可变构件”相当于室内的家具或围隔结构,为空间提供更为适宜的功能,需结合园林中其他造园要素,单就植物而言,可以采用耐修剪的绿篱、垂直绿化等。隔离树丛的树种,常选用分枝点低的常绿乔木,或枝叶发达、浓密,枝条开展度小的灌木类。 1. 2. 3 顶层面 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阳光时,其顶平面的封闭感最为强烈。 2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实例 2. 1 宏观层面:植物景观空间的结构 2. 1. 1 米勒庄园 丹?凯利(Dan Kiley) 将米勒庄园分为花园、草地和树林三部分,它们之间的衔接一气呵成,关系清晰而准确———翠绿的常春藤搭在挑檐之上,迷离的花影打碎了建筑的边界;花园西边界的皂荚树林荫道不但挡住了西晒,将斑驳的树影撒进房间,而且成为了花园和草地之间一道透明的屏障。顺着花园南侧的小台阶走到草地旁边的树丛中,虽然草地呈现出被树林围合的长方形,但因为一直走在树影中,所以会觉得草地和树林是连为一体的,并不像凡尔赛大草坪那样由整形的树丛加以勾边从而突出“控制”的力度。站在树林回望住宅,会发现住宅恰似轻放在绿丝绒上的白色宝石,略显人工气息的绿篱、道路因透视而消失。在这里,植物所塑造的空间平静而宁和,在这种“隐藏的均衡”之中我们得以全身心放松,投入诗意的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 武婷

园林植物与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武婷 发表时间:2018-07-16T10:46:36.3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作者:武婷 [导读] 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并且使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氛围也展现出来。 申都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399 摘要:园林空间景观是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将它们进行不同形式的空间组合。而在这个园林空间的建设中,园林植物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园林绿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园林植物在建设中被广泛的使用,但是在营造园林景观时,要注意植物本身的生态特性,同时要考虑到城市特殊的生态条件,合理地选择植物,探究如何运用园林植物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为园林景观增加生命力。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空间;景观营造 工程概况 金港路位于浦东金桥镇,是金桥工业开发区的中心道路,本次金港路改造工程设计范围主要为金港路(金海路~锦绣东路)段机非隔离带改造,共2.2公里。作为一条穿过闵行区多个城镇的道路,现状路边植栽种植不佳,甚至露土的现象与周边环境严重不符,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植栽色彩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感与变化,使行车舒适感较差,对行车安全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对金港路的改造和提升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园林植物对园林景观空间营造的意义分析 1、提升园林空间的创造性 园林在空间景观设计上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植物来进行渲染和调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园林景观的自然美感,园林植物形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的园林植物所体现出来的环境特点空间特点不同,有的植物搭配在一起能够体现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有的园林植物搭配在一起则能够体现出一种欢快热闹的感觉,对于园林空间景观营造来说,园林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空间,创造了别样的环境,使得园林空间更具自然性,更具特点。而且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中有效地运用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空间与自然的协调,植物搭配碧云蓝天,能够使参观的人们心旷神怡,提升园林的空间层次感。 2、提高园林空间的协调性 如果园林在空间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没有园林植物的辅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园林空间营造不出那种特有的意境。也就是说园林植物在园林空间景观的营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在园林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园林植物能够有效地协调园林空间中一些不具生命力的物质,使得园林空间在参观者看来能够更加生动更加优美。在进行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重视园林植物的类别选择,根据合适的空间大小选择合适的植物,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出园林植物的协调性,起到渲染园林空间的特点。 3、提高园林空间的多样化 发展在园林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加入园林植物还能够大大提高园林空间的多样化发展,园林植物在一年四季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特点不同,且不同类别的植物在一年四季的形态也不同,也就是说在园林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合理地搭配一定的园林植物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空间的多样性发展,在一年四季中园林空间都能够营造出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形象。在园林植物进行园林空间营造的过程中,除了一年四季说呈现出来的不同之外,不同的园林植物搭配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不同,有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会显出欢快的场景,有的则更加安静。 二、园林植物的空间景观类型 1、开放型空间 园林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开放型空间特点是比较少见的,它主要是指园林植物的所有高度都要低于人们的视野所及,也就是说人们身处开放型空间的园林空间中,能够一眼望到尽头,能够充分地观察园林的空间特点,充分地了解园林的形象。开放型的园林空间类型适合种植一些颜色比较鲜艳的植物,能够给人欢快生动的植物,这种植物能够很好地契合开放型的园林空间类型,提升人们身处其中的感受。 2、半开放型空间 半开放型的园林空间设计则主要是指在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所应用的植物能够遮挡部分人们的视线,人们身处其中无法在短时间内看清楚园林空间营造的大概,这种空间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神秘感,人们在其中往往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受。 3、全封闭空间 全封闭性空间从字眼上就能够大致了解,这种园林空间的设计趋向于完全封锁人们的视野,人们身处其中难以看到园林景观的全貌,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也就是说全封闭性的园林空间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全封闭性园林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会以乔木为主,搭配一些高度较矮的植物,使人们身处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体现出一种神秘感和私密感。 4、覆盖空间 覆盖空间不同于全封闭空间,它在进行园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乔木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覆盖空间都是覆盖了园林的顶层,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形态的园林空间与全封闭性的园林空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园林植物中空间景观营造的技术 园林植物能够根据不同空间景观营造技术,结合各种空间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植物造景可以形成多样的园林景观效果,园林植物中空间景观营造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纵空间的营造 横纵空间的营造包括单点式的景观空间营造、对称式的景观空间营造、群丛式景观空间营造、植坛式景观空间营造、块平台式景观空间营造。单点式景观空间营造是指在比较开阔的空间环境中,用单独的一株树木造型,主要是想表现树种的姿态,以观赏功能为主;对称式景观空间营造是指用两组效果相同的植物,配置成具有轴对称关系的结构,形成半敞开的空间,它主要是作为夹景,增强整体的延伸感,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群丛式景观空间营造是指用多株植物进行不规则的近距离种植,形成一簇,为整体造景,常用在庭院、广场和河畔等,主要体现出自然界的群体美;植坛式景观空间营造是将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在一定范围内以固定图案种植,形成花坛,主要是为

景观植物配置设计图文表格

景观植物配置设计的主要内容 ㈡设计说明 本册设计图为XXX景观工程设计中的植物设计部分。 1、设计依据 ⑴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以及相关的测量数据; ⑵现有地形的实际状况; ⑶建设单位认定的景观方案; ⑷国家现行的园林行业标准; 2、设计范围 XXX景观工程设计范围内。 3、设计内容 ⑴设计工程苗木的品种及质量要求。 ⑵不同景观区内的植物配置形式及施工要点. 4、苗木要求: ⑴工程苗木应具备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冠形完整、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 虫害。枝干、根系造成机械损伤的,应在伤处截枝截根,以防病菌感染。 ⑵乔木类苗木:具主轴的应有主干枝、主枝分布均匀,干径应满足设计中规定的 最小尺寸;作景观树阵栽植的乔木分枝高度应相对一致,具有3-5个主枝,干径应满足设计中规定的最小尺寸。除主景树和特大乔木外,其他植株高度应严格遵照设计所定范围,以避免破坏设计所构成的空间高低关系。 ⑶灌木类苗木:丛生型灌木要求灌丛丰满、主侧枝分布均匀、主枝数不少于5枝, 至少有3枝以上灌高达到规定标准;匍匐型灌木要求至少有3枝以上主枝达到规定标准长度;绿篱用灌木要求灌丛丰满、分枝均匀、干下部枝叶无光秃,树龄2年以上。 苗木表中所定的灌木规格为灌木栽种修剪后的实际规格而非苗木采购规格。 ⑷地被类苗木:样板区及重要景观区域的地被苗木应选用盆苗,避免栽植后稀疏 露土严重。如苗木实际规格达不到设计要求,应知会我司设计师进行品种替换或栽植密度调整。 5、种植要求: ⑴种植土必须质地疏松,保水保肥力好。栽种前应整理场地,清除碎石瓦砾,如有 条件可进行土壤消毒。种植土壤厚度:乔木土层厚度不少于100cm,灌木不小于50cm,地被不少于30cm。 ⑵乔木应带土球栽植、土球直径应为基径的6-8倍,土球厚度应为土球直径的三分 之二以上。 ⑶高度大于5M以上的大树定植后应搭支架支撑,园区内支架高度及支撑形式应统一。 ⑷灌木、草花植为绿篱或花带时应密植。 ⑸主要景观大树、骨架乔木请参照我司提供的苗木规格表及苗木选型图片进行采 购,施工方应提供苗木实际照片与我司设计师确认树形后购买及栽植。 ⑹如因苗圃供应情况、售楼时机等情况需变更植物品种,施工方应与我司设计师 确认替换品种。

园林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配置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垂直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 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 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2.花境: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 式。 3.先锋植物:决定裸地最初形成的群落类型,能够改善土地质量,影响后入侵者的定居与生长发育。 4.连续韵律:重复出现相同的图案、相等距离。 5.风景园林植物造景:应用乔、灌、草、竹、藤及地被植物与其他风景园林要素有机结合,来创造既符合 生物学特性,又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同时又具美学价值的景观。 6.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 好的一类植物。 7.孤赏石:又称特置石、立峰,大多由单块山石布置成独立性的石景,常在环境中作局部主题。 8.攀援植物: 指自身不能直立生长,需要依附它物或匍匐地面生长的木本或草本植物。 9.景观栽植:从道路环境的美学观点出发,从树种、树形、种植方式等方面来研究绿化与道路、建筑协调 的整体艺术效果,使绿地成为道路环境中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10.沉水植物:植株体完全浸没在水中,例如金鱼藻、苦草等。 11.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 象。 12. 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构成二板三带式绿带。 13. 城市广场:一般是指由建筑、道路和绿化地带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 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14.花相:将花或花序着生在树冠上的整体表现形貌。 15.指示植物:对环境中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具有指示作用的植物或植物群落被称为指示植物。 二、单项选择 1-5 DBBCC 6-10 ACADB 11-15 DACBA 16-20 AABCB 21-25 ABDBC 26-30 BDCAB 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思想,(D )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分析和营造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 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 一个好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设计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家”的观念吻合,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为居民提供一块舒适的景观空间,增强景观的院落感和归属感,是家的延伸。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空间从精神层面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布局的精髓,并结合、穿插其它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合理,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 1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存在,它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完全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而规划限定出来的。人类根据功能使用的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物质技术手段的要求这3个因素划分空间,通过围合、分隔,以及多个空间组合的方法,使空间具有了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封闭程度、分隔性、色彩及质感等特性。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2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成为“家”的延伸 居住心理是一种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意识中的长期积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完成居住心理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居住心理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居住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私域界定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国家的居民对于家的概念十分重视,家作为私人的领域是不容侵犯的,而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就像是家的空间的延伸,虽不能为每一个家庭圈出一块专属的绿地,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设计一些具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给住户带来家和庭院的感觉。例如,在住宅楼的入口区域前面设计的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可以使得整个楼的居民拥有一块共同的“庭院”,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者对私域界定的要求。 3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随着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对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设计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的环境空间结构设计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和抄袭的现象,那些并不适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被当作范例一般在我国居住区中比比皆是。如何依据我国居民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居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