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调查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某地区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为该地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调查区域:某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0公顷。
(2)调查对象:某野生动物,如松鼠、野兔等。
(3)调查工具:皮尺、样方框(1m×1m)、望远镜、相机、GPS定位仪等。
2. 实验方法(1)样方法: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m×1m,调查样方内个体数量、性别、年龄等特征。
(2)样线法: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取若干条样线,样线间距为50m,调查样线上个体数量、性别、年龄等特征。
(3)样点法:在调查区域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点,样点间距为100m,调查样点周围个体数量、性别、年龄等特征。
(4)数据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三、实验结果1. 种群密度通过样方法、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得出该地区某种群的密度为每公顷30只。
2. 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该种群在调查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3. 年龄结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该种群的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幼年个体占40%,成年个体占50%,老年个体占10%。
4. 性别比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
四、实验结论1. 该地区某种群的密度为每公顷30只,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
2.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为主,老年个体较少。
3. 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无明显性别优势。
五、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样方法、样线法和样点法在该地区种群调查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 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物资源状况,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调查区域的地形、气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密度与空间分布格局调查植物和固着型动物,底栖动物等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估测。
在进行种群分析时,仅给出种群密度指标往往不够,还要给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状况(dispersion 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如在用样方法取样时,可应用Poission数学模型,以样本方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判断种群的分布型,比值为1时为随机分布,比值显著大于1时为集群分布,比值显著小于1时为均匀分布。
一实验原理在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时,由于难以对所有生物个体一一计数,必须进行抽样估测的办法。
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是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再应用统计学方法求样本平均值,即可估测整个样地的平均种群密度。
这样的方法即取样法。
对于一些密集丛生的植物(如杂草),计数困难,也可以用该植物样方内所覆盖面积的比例来表示种群密度。
如上所述,样方取样数据要符合Poission分布,用该方法还可以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种群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学会利用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和估测种群的分布型。
三实验材料皮尺、记录表格,长绳、卷尺等。
四方法与步骤1 样方法估测种群密度(1)选择某一优势种为主的森林群落作为样地,以乔木为目标,确定其范围;(2)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每一大组负责一条边,各个组分工合作,完成整块样地的观测;(3)采用五点法,找出5个点,划出小样方(5m×5m),记录小样方内该优势种的存在与否和株数,各小组完成一个条带,各大组完成森林群落样地的观测。
(4)重新再找2块分布类型类似的区域作为观测样地做重复试验,求平均值。
(本实验由于长绳不够,没有充足的时间,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试验,因此试验讨论时应该对数据做一定的解释。
)2 样方法判断种群个体的分布型(1)选择一片灌木林,确定所观测林地的范围(4m×4m)。
第二节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第二节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
课时安排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
学
目
标
知识方面
1、说出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2、举例说明不同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
能力方面
1、能够使用相关方法研究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讨论环境因素对不同植物的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
2、认同生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基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调控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资料分析:种群生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群的消长会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对种群的结构、数量动态作彻底的了解,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研究,从而预测和控制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二)复习旧知
提问:我们学过种群的哪些空间特征?
3.提问:种群的空间格局有哪些类型
4.进行对金高生态园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四)小结
本节课共讲解了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类型,进行了对金高生态园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举手回答
让学生说明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范围
提高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方法研究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
增强学生的该节内容的思维内化过程
(3)呈现新知识
1.植物种群在草地或森林群落中表现出某一确定的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大声读书
举手回答
认真听讲,适当记录
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复习旧知,将新旧知识串联成知识网络
让学生尝试说出种群空间格局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一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实验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型、集群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学会用 2检验法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的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材料皮卷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三、野外调查步骤(1)准备工作每5-6名学生为一组,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位置。
出发前先画好野外记录表格(见附表1),并带齐调查所需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应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1m的样地,灌木可用5m×5m样地,乔木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尺寸,如可用20m×20m的样地。
(3)采用邻接格子法在所选样地中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考虑0.1m×0.1m或0.2m×0.2m,灌木可用1m×1m,乔木可用4m×4m或5m×5m。
(4)计数将每一小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
四、数据处理将所得野外数据进行整理,并用χ2检验法进一步数据处理(见附表2)。
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那么各样方包含0, 1, 2, 3,…,n 个个体的概率分布都应符合泊松级数。
级数可为下列形式: e m e m me e m -n m -2m-m -n 2!!,。
,,, 其中m 为样方中的平均个体数,即均值x 。
检验是用χ2值来检验实测值(即含0,1,2,3,…,n 个个体样方的分布频次)与理论期望值(即泊松理论的期望频次)是否吻合,有无显著差异。
其统计量为:∑理论期望值)(实验值-理论期望值=22χ 查χ2分布百分表,比较χ2的计算值与查表值,通常可作出以下判断:若χ2χ20.01(f)≥,属于非随机分布;若χ2<χ20.05(f),即是随机分布; 若χχχ20.05(f)220.01(f)≥ ,认为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
检验时每一级的理论值必须大于5,若小于5,可将相邻区间合并直至满足要求。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实验四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的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
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增长型种群 (increasing 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 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出生率与 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 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 —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 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 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 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 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3.性比(sex ratio)——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 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受精卵的♂/♀大致是50:50, 这叫第一性比。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 到个体成熟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最后还 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 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 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类型:图解生命表(diagrammatic life table)— —以图解来表示生物一个世代的历程。 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 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真实记录生物 个体存活情况。 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记录某一特定时 间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 况而编制成的。 作用: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 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可能不适合泊松分布或随机 分布(成群分布?)
3. C指数法或CA指数法:负二项分布参数k 的倒数
C
CA
s2
2
x
x
C=0,属于随机分布;
C>0,属于集群分布; C<0,属于均匀分布。 采用t检验方法判定(略)。
4. 格局指数法
I (
xi2 xi • N xi )2 xi
均匀型
随即型
成群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的相对性:相对于空间尺度的大小而言
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判定:
1.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
指标X:取样所得到的样方中平均出现的个体数, 平均值(m) ,方差(S2),C=S2/m。 C=1 随机分布 C<1 均匀分布 C>1 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常采用t检验来确定其差异的显
著程度(略)。
2. X2(卡方)检验法: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 比较。
X 2 n (xi x)
X
2 0.01( f
)
X2
X2 0.05( f )
偏离或很不适合泊松分布, 非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适合泊松分布或随机分布
X2 0.01( f )
X2
X2 0.05( f )
2、意义:格局是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环境条 件综合作用的体现,及物种生态位的客观表现。 格局是种群个体在立体空间的多维分布结构,所 以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结构的直观反映。
3、研究的目的:找出植物空间分布的类型,并探 索此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应此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3-典型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3、研究的目的:找出植物空间分布的类型,并探 索此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应此种群在群落 中的地位,作用的大小。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
均匀型
随即型
成群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的相对性:相对于空间尺度的大小而言
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判定:
1. 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
指标X:取样所得到的样方中平均出现的个体数, 平均值(m) ,方差(S2),C=S2/m。 C=1 随机分布 C<1 均匀分布 C>1 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常采用t检验来确定其差异的显
分析。
通过野外测量与室内计算分析,判断群落内实验种群 (马尾松林)的空间格局分布类型,并对其特点和可能 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注:按实验报告格式认真撰写。
调查物种: 测量:
编号: 1
2
邻接树木 A1-A2
株间距 (m)
编号:
邻接树木
株间距 (m)
样地位置: 记录:
组别: 日期:
…… …… …… …… ……
普通生态学
实验三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讲授:黄和平
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2008-04-24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与分析是植物 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实验,使学 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 现出的不同类型,了解检验种群空间分布类 型的方法,并学会1~2种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 型的方法。
I 1
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1
均匀分布
植物分布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规律,掌握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方法,分析植物种群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植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方式。
根据植物个体在空间上的排列特征,可以将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本实验主要研究植物种群的集群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如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2. 实验方法:(1)样地设置:在每个植物群落中设置若干个样地,样地大小为10m×10m。
(2)样地调查:在样地内,采用样方法进行植物个体调查。
具体操作如下:a. 在样地内随机选取一个起点,以1m为间隔,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样线。
b. 在样线上,每隔5m标记一个点,作为调查点。
c. 在每个调查点,调查植物个体的种类、数量、胸径、高度等特征。
d. 记录样地内所有植物个体的信息。
(3)数据分析:根据调查数据,采用以下方法分析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a. 集群指数:采用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别对样地内植物个体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b. 集群分布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集群指数分析通过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分布为主,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3)草本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2. 集群分布图分析根据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绘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如下:(1)乔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图显示,植物个体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且分布范围较广。
生态学试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调查
I△的计算式为: I
( x ) x
2
2 x x
N
格局指数 I△不受均值 x 和样方中个体总数 ∑x 的 影响。
I△ =1,为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I△ < 1, 为均匀分布; I△ >1,为集群分布。 2 显著性采用χ2检验, I ( x 1) N x
网格 号 个体 数 网格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14 7
6 15 6
11 16 4
16 17 5
12 18 10
6 19 13
5 20 10
10 21 10
7 22 11
8 23 15
4 24 9
13
10
25 13
个体 数
32
个体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33
χ2=0.6379+1.1573+0.3935+5.9525+ 15.7941+14.1288+26.4460+0.0338 +0.9106+73.2038+15.2406 =153.8943
χ2(0.05,10)=18.307 χ2(0.01,10)=23.209
34
(1)χ2检验法: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各样方包含 0 、 1 、 2 、 3 、…、 n 个个体的概率 分布都应符合泊松 (Poisson) 级数。级数可写成下列 形式:
自由度为N-1。
42
几种数据处理方法的计算结果
指数
Cx
计算结果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概述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植物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格局形成的机制。
通过研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空间模式分析:个体空间模式分析是研究个体在空间上的位置分布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点格局分析和聚类分析。
通过点格局分析,可以判断种群是否呈现随机、均匀或聚集分布。
聚类分析可以识别出不同的个体聚集簇,并研究其形成的原因。
2.群落结构格局研究:群落结构格局研究关注不同物种或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
常用的方法有面积增大曲线和分层分析。
面积增大曲线可以反映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分层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
3.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是研究种群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常用的方法有Moran's I和Geary's C等指数。
这些指数可以评估种群的空间自相关性,并提供了解释和预测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4.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和GIS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植被覆盖和分布的信息。
通过获取遥感图像和构建GIS数据库,可以对不同地区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全面研究,并探索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5.模拟和模型建立:模拟和模型建立可以模拟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
常用的方法有个体为基础的模型和基于群体的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提供对种群动态和空间格局演化机制的深入理解,并指导实际保护和管理工作。
以上是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它们相互结合,可以提供全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信息,并揭示植物种群形成格局的原因和机制。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方法,并结合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深入研究。
生态学实验报告
小。 物候期的记录
群落物候反映季相和外貌,故在一次性调查之中记录群落中个种植物的物候期仍有意 义。在草本群落调查中,则更显得重要。
物候期的划分和记录方法各种各样,有分五个物候期的,如营养期、花蕾期、开花期、 结实期、休眠期。
调查者:
样地编号:
群落类型:
地理位置: 经度:
地形: 海拔:
微地形、地被物:
土壤(土层厚度,质地,pH):
人为干扰情况: 其它
调查者:
表 2 草本调查表
植物名 相对多 度
日期:
盖度
密度
坡向:
调查日期:
样地面积:
群落名称:
纬度:
样地号:
高度(cm) 叶层高 生殖层
高
4.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是将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条理化,并演算出一些反映群落特征的数量指标。
坡度:
物候 相
样地面积: 生活型 频度
备注
其中反映种群在群落中优势度大小的指标有: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总密度 相对多度:指种群在群落中的丰富程度。计算式为: 相对多度=(某种植物的个体数/同一生活型植物的个体总数)×100% 频度与相对频度:频度是指一个种在所作的全部样方中出现的频率。相对频度指某种
实验三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一、实验内容: 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分析。 二、目的要求: 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野外调查取样和计算的基本方法,分析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 及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关系。 三、主要仪器设备: 皮尺、卷尺、计算机、GPS,野外记录表 。 四、方法与步骤: 1.取样 按照实验 1 的样地取样法,所需数据为样地中种数、每个种的个体数等数据。 2. 计算 (1)Simpson 多样性指数 该指数是 Simpson(1949)基于概率论提出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SP = N (N—1)/ ∑ni (ni —1) 式中,SP 为多样性指数,N 为群落(样地)全部种的个体数,ni 为第 I 个种的个体数。
实验三 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调查课件
种群分布格局调查记录表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调查人:
群落类型:
群落及环境特征:
调查方法:相邻格子样方法 格子样方大小:
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方 编 号
个 体 数
The effect of quadrate size
• (a) 实际分布 • (b) 大块的样方,结果呈现是clumped • © 小块的样方,结果呈现的是random
③ 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块状或呈簇、成 群分布。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 : ①微地形的差异:植物适于某一区域生 长,而不适于另外区域生长; ②繁殖特性所致:种子不易移动而 使幼树在母树周围或无性繁殖; ③动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动物成群分布的原因:局部生境差异;气候节律性变化;动物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行为。
1.样方总数N=
2.方差S2= 3.平均值x= 4.方差/均值= 5.t值=
16
3.05 使用Var函数 4.625 使用Average函数 0.6595 0.93261
由于方差与平均数之比为0.6595,此值小于1,初步判断为 均匀分布;t检验结果为|t|=0.9326,查t值表可知, 自由 度为n-1=15时,t0.05=2.131,则t<t0.05,所以P>0.05,差异
但尚未接触地面时,雨滴的分布式随机的
又如当一批植物(种子繁殖)首次入侵裸地上,常形成随机 分布,但要求裸地的环境较为均一。
②均匀分布: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呈等距离的分布格局。 如人工林。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 体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 和土壤中营养物(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 优势种呈均匀分布而使其伴生植物也呈均匀分布;地 形或土壤物理形状的均匀分布使植物呈均匀分布。
实验一-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随机分布
某一个体的分布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影 响,每个个体在种群分布空间内各个位 置出现的机会相等。
只有在资源分配均匀,且种群内部个体 之间没有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才能出现。
自然界中较少见
均匀分布
个体之间彼此保持一致的距离,这种分 布格局通常是在资源均匀的条件下,由 于种内竞争所引起的。
3.性比(sex ratio)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
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作用: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 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 少的方法。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才能 生存,不同种类的生物个体所需要的空 间大小和性质存在着差别。
实验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 查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
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 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 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 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
一个物种可能具有若干种群,这些种群之间 的空间位置可能是连续(continuous distribution)、间断(disjunct distribution) 或地方性(endemic distribution),各个种 群的区域性分布的总和构成该物种的地理分 布区。
测定种群内分布型的意义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由于竞争树冠空间或 根部空间可能导致均匀分布。
自然界中也比较少见
集群分布
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同时也是自然界中 最常见的类型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概况
样所形成的分布类型称为随机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植
物种群内部的每个具体的单体出现的次数是相等的。随
机分布通常比较稀有,因而只有在环境条件相同或大致
统一的情况下,并且有关资源和能量在一整年都均匀分
布,种群内部的单体间的相互联系与发生作用不会形成
任何状态的吸引和排斥时,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随机分
布。随机分布所对应的数学模型为泊松分布。即:
点格局分析的统计学理论是Ripley(1977)首先提出 来的,经Diggle(1983)等进一步发展完善,这种方法 可以清楚直观地分析在各种尺度下的种群分布格局所以 被生态学家广泛应用[4]。点格局分析是研究和探索种群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年第10期
科技纵横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概况
姚慧芳1,2,王 超1,2,卢 杰1,2*
(1.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林芝 860000; 2.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藏林芝 860000)
摘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是对某个植物种群 在空间尺度上分布的研究,也是对种群内部的所有个体 在一定的空间水平范围内分布状况的探讨和研究。种群 内部所包含的个体在空间分布中的格局有三种,分别是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有关植物群体在具体 空间内的分布状态的相关研究课题主要用点格局的探讨 分析方法,植物类的种群在整个群落中的分布格局类型 与空间尺度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点格局的研究分析方 法主要是以单个种群内部空间分布的坐标轴上的点制成 图为基本,通过相关的函数关系式来计算分析出所属的 格局类型。检索有关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文献,通 过分析研究,汇总了表格,总结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关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研究现状;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种群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
实训一植物群落的结构调查与分析一、引言植物群落是指由多个植物个体以特定的空间分布形成的生态单位,是研究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种群结构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揭示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和演替规律。
二、调查方法1.选择研究区域:选择具有典型植被类型的地区,如森林、草地等。
2.设计样方:按照均匀随机抽样的原则,在研究区域中设立若干样方,样方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3.样方调查:在每个样方内进行详细的植被调查,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分布等信息。
4.数据分析:对所得的植物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等指标。
三、结果分析1.物种丰富度:通过物种丰富度指标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程度,丰富度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2.优势度分析:优势度反映了其中一或几个物种在植物群落中的占有优势程度,可以通过计算株数比例来进行分析。
3.分布格局:通过记录植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分析植物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并了解其种间互作关系。
4.高度结构:记录植物的高度信息,可以了解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
四、讨论1.影响植物群落结构的因素:植物群落的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人类活动等,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区域或不同干扰程度下的植物群落进行分析。
2.演替规律:通过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和过程。
3.保护与恢复:通过对受到干扰或退化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为保护和恢复植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论1.植物群落的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分布格局和高度结构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群落的组成特点。
2.演替规律对植物群落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了解演替规律可以为植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指导。
3.植物群落结构调查与分析是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对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原理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该方法根据Poisson 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等的性质,来统计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
分布系数C x 的统计量为:xC S2=式中:x —均值S2—方差若C x ﹤1,种群属于均匀分布; C x =1,属于随机分布);C x >1属于集群分布。
在统计学上,采用t 检验来确定C x 的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1差异的显著程度。
T 检验的公式为:t=(C-1)/s式中:s —标准误, s=12-N N —样方总数。
查表比较,若t ﹥tn 05.0,1- 则认为C x 对1的偏离具有显著性。
差异不显著时,可认为符合泊松分布(随机分布)。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 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选择所需研究的植物种群,并确定合适的样地面积。
根据最小面积法确定样地面积,一般草本植物可用1m ×1m ,在所选样地在划分小样方,一般草本可用0.2m ×0.2m 。
2. 计数:将每一样方中待测植物的株数,记录在野外记录表格中,整理调查数据,并计算有关统计特征数。
3. 计算值,C 值。
4. 说明t 值检验的结果,指出所测定种群的分布类型。
实验二群落基本特征分析一、实验内容:群落调查取样方法、群落种类组成分析。
二、目的要求: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皮尺、卷尺、野外调查表格,计算器 GPS。
四、取样方法:1.样地法样地法通常是在群落内圈出一定面积,称样方,对样方内的生物进行调查的方法。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
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青城山植物种群间分布格局
青城山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样方各层植被分布情况表1 乔木层样方调查表表2 灌木层样方调查表表3 草本层样方调查表1三种种群内分布类型1.1随机分布。
某个体的分布不受其他分布影响,每个个体在种群分布内各个位置出现的机会相等,这样所形成的分布成为随即分布。
随机分布在自然条件下并不多见,只有在生境条件基本一致,或者生境中的主导因子随机分布的,或者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才会出现。
1.2均匀分布。
种群个体之间彼此保持一致的距离,个体之间形成等距的规则分布,称为均匀分布。
在自然条件下均匀分布极为少见,竞争个体间形成均匀相等的间距,如森林的树木由于竞争树冠空间或根部空间可能导致均匀分布。
此外,优势种呈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等物理特征呈均匀分布、自毒现象以及虫害等都能导致均匀分布的形成。
1.3集群分布。
种群个体的分布不均匀,成簇、成斑、成团状密集分布,称为集群分布即嵌式分布,指种群个体高度簇生结合成许多群,而集群间又是规则的均匀分布的内分布型。
集群分布的各群大小,群间距离,群体内个体的密度不等,各群大体呈随机分布。
实际上,嵌式分布属于集群分布的范畴,目前一般将二者都归为集群分布。
集群分布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一种分布类型。
环境条件不均匀,以母体作为扩散中心以及种间关系均可能导致集群分布形成。
2空间分布类型的分析本次野外试验我小组共划定8个样方,其中乔木层有11种,灌木层22中,草本层17种。
计算公式为S2=其中n代表样方数,x为各样方的实际个体数,m为各样方的平均数。
根据S2值可以判断种群的内分布类型:S2=0,属于均匀分布,=m属于随机分布,;S2>m属于集群分布,此外,人们常常用理论拟合的方法来确定种群的内分布类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仅取每层代表性物种作为研究对象。
乔木层研究细齿柃木,灌木层研究异叶榕,草本层研究大叶沿街草。
乔木层各样方中细齿柃木实际个体数计算结果为S2=0.9553灌木层各各样方中异叶榕实际个体数平均株数为0.5计算结果S2=0.1428草本层中大叶沿街草每样方中的实际个体数样方平均数9.8株S2=104.8514通过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乔木层为集群分布,灌木层不属于三种分布中的任何一种,草本层为集群分布3影响分布类型的因素3.1植物的形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性比(sex ratio)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 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作用: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 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 少的方法。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才能 生存,不同种类的生物个体所需要的空 间大小和性质存在着差别。 生物种群由若干个体组成,这些个体在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 群的“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即种群空间分 布格局,是种群的特征之一。
种群内分布型分析表
利用表中数据进行计算
对结果进行t检验
均匀分布
个体之间彼此保持一致的距离,这种分 布格局通常是在资源均匀的条件下,由 于种内竞争所引起的。 例如森林中的树木由于竞争树冠空间或 根部空间可能导致均匀分布。 自然界中也比较少见
集群分布
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同时也是自然界中 最常见的类型 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镶嵌 某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 扩散中心 动物的社会行为
种群内分布型与物种的地理分 布
前者是指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位置,而后 者是指该物种的种群的地理分布。 一个物种可能具有若干种群,这些种群之间 的空间位置可能是连续(continuous distribution)、间断(disjunct distribution) 或地方性(endemic distribution),各个种 群的区域性分布的总和构成该物种的地理分 布区。
测定种群内分布型的意义
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能反映种内、 种间关系 体现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动态过程 可用以解释种群的行为、扩散、迁移等 方面 同时也是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反映 为该种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例如, 如果种群的内分布型为成群分布,那么 测定种群密度时就应采用更大的样方面 积。
测定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很多,本 次实验使用分布系数法(扩散系数法), 也称为方差/平均数比率法。 该方法利用泊松分布具有方差与均值相 等的性质,来统计和检验野外调查数据。
方差/平均数比率法
1. 用样方法对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将数 — 据填入调查表 — 2. 利用表中数据计算S2/x 值,即分布系 数Cx,若该值大于1,表示种群为集群 分布,等于1表示种群为随机分布,小 于1表示种群为均匀分布 3. 用t检验,检验S2/x对1.0的偏离显著 性程度,如果不显著,仍认为是随机分 布
种群内分布型主要分为三种类 型
随机分布(random) 均匀分布(uniform) 集群分布(clumped)
随机分布
某一个体的分布不受其它个体分布的影 响,每个个体在种群分布空间内各个位 置出现的机会相等。 只有在资源分配均匀,且种群内部个体 之间没有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才能出现。 自然界中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