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_课件2(岳麓版必修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 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 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这些 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斗 转星移。90年后的今天,两个曾经最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却命运迥异。社会主义在苏联可 以说是一种失败,但失败的不是社会主义, 而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框架
评价
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 1987年签订《华盛顿条 约》,结束了双方在中 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 %,1989年下降到26.4%, 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 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 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 生产率增长负9%,国民收入增长负10%. 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 %缺货;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 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 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 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 1/7,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 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然的.而在苏联,即使是 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玉蜀黍也只占极 少的面积.”“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 食玉米的生产,并大大扩大种植青饲料玉米的 地区”.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 时间改为7小时,井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 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 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 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 • • •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 项目 内容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 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农业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
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 改革; 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失败 原因 措施
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
项目 内 容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 工业 意运用价值规律,扩 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 农业 主权、降低农产品收 购计划指标、提高农 产品价格、放松对个 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1968 1978 1968 1978
656
545 432 4300 11000
1015
155 135 1300 4500
现役武装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350
210 8500 10500 5100
340
440 32400 50000 4000
1978
戈 尔 巴 乔 夫 的 改 革
时间: 1985年
苏联经济全面滑坡 改革背景: 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 经济领域 内容: 政治领域
结果: 失败
影响: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 经济存在。
主要内容和结果: •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 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 联实际;结果成效 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 败的改革。 • 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 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 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 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 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 修补补,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 信中写 道:“…人民还没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39 年,战争结束也11年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我们已取 得重大成就,但我们目前还只是为未来活着,而不是 为自己.所有的人都应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 善人民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绝不能拖延.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 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 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 主要一点是, 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 西兰搞肉!一无所有…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导入
赫鲁晓夫(任期: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任
期:1964—1982)
戈尔巴乔夫(任
期:1985—1991)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 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评价(失败原因)
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 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 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 现; 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 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 1、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应该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 制进行调整和创新。 • 2、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 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 际情况出发。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 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 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 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 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要妥善处理好 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 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
指导思想:
•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 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 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 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 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 上跳出“左”的的理论束缚。
效 果 工业利润提高,农 民生产积极性有 提高,国民收入有 增加.70年代下半 期,经济发展速度 放缓,到80年代初, 经济全面滑坡,改 革失败.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项目 年份 1968 美国 1054 苏联 858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1978
1968
1054
656
1400
121
1978
1968
4500
360
4600
320
都利苏 保的联 持地为 在位了 每,在 年加军 超大事 过了上 美军赶 国费上 开美 支国 。 扭 年转 代在 军军 费事 开上 支不
. .70 20%
1978
172
240
探究: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 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 制的弊病; •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 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斯大林模式 1.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存在的弊端: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 民利益;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3.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当年明月
背景
措施
评价 失败 原因
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 产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 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 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 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 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 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 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情况更为 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 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 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 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 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 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 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 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戈尔巴乔夫 在辞职书上 签字
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国家 电视台发表声明说,由于当前 国内的形势和独立国家联合 体的建立,他决定停止在苏联 总统职位上的活动.他承认, 这些年来进行的种种改革 “都失败了”,“国家失去了 前途”.他强调,“不能再这 样生活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 改变”.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1 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 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 展道路,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3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 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课堂小结
wk.baidu.com
1、苏联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半个多世 纪中,经历了探索—停滞—深化—失控的艰难 发展历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是艰巨 而复杂的。 2、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社 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俄国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 这一基本国情,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发展阶 段和发展水平,这对苏联领导人制定发展战略、 开展经济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曲是社 折一会 的场主 。深义 必刻建 须的设 不革道 断命路 的,不 探是是 索艰一 改难帆 革的风 实复顺 践杂的 。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 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 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 宇宙飞船内
评价
•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 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 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部调整。
(1)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苏联面临
• • •

的最大社会问题是 A.斯大林体制弊端的日益暴露 B.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后果严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是苏联经济不堪重 负 D.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分裂活动
(1)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苏联面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