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情景喜剧中叙事空间的家庭元素运用之异同论文
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策略比较--以《生活大爆炸》和《爱情公寓》为例
影视动漫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策略比较—以《生活大爆炸》和《爱情公寓》为例苏陶然(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情景喜剧源于欧美,经过长期的发展累积了丰富经验,拥有成熟的制作机制和播出平台,已成为美国三大影视剧类型之一。
情景喜剧多是以电视化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趣事的一种轻喜剧。
美国情景喜剧有着多元的叙事主题、反常规的叙事人物、陌生化的台词撰写。
中国引进情景喜剧已有25年,虽然在叙事层面与美国情景喜剧相比仍存在,不足,但情景喜剧无疑已成为国内最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本文将以《生活大爆炸》和《爱情公寓》为例,从叙事学角度比较分析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情景喜剧;叙事;中美文化;电视制度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6-0098-02情景喜剧固然具有喜剧的特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反映生活的客观对象,提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并指出了喜剧与生活中丑的联系。
”⑴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但这里所说的“丑”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滑稽可笑的,而是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才显得滑稽。
作为喜剧,总是以这种滑稽的方式将生活中的酸舌廿苦就展初屮菜由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生活大爆炸》在播出后就荣登美国电视剧收视率榜首,并先后多次获得艾美奖和金球奖提名,该剧目前已经播出到第十季。
⑵经典的情景喜剧叙事策略、陌生化的人物形象设置,使其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在中国同样也掀起了一阵观看热潮,自2009年搜狐视频引进这部剧以来,它在中国已累积了近13亿观看人次。
《爱情公寓》的播岀作为中国情景喜剧创作转型的重要标志。
在叙事上,打破了原先中国情景喜剧单线叙事的模式,仿照欧美情景喜剧的叙事策略,并借用大量网络语言,用戏仿拼贴等方式构建出本土化情景喜剧。
因此,笔者将从叙事主题、叙事方式、人物设置三个层面出发,以《生活大爆炸》和《爱情公寓》为例,分析对比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异同。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电视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中美两个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市场,因为其巨大的观众量和影响力,其叙事差异更是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叙事结构、剧情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电视剧更倾向于采用线性故事结构,即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叙述,借助回忆和闪回的手法描绘角色之前的经历和情感,同时还会运用悬念和伏笔等手法增强观众的观看兴趣。
而中国电视剧则更多地使用对比叙事结构,例如将不同地区、社会群体的故事进行对比叙述,凸显出社会差异以及人文精神,这种叙事风格通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角色形象。
其次,剧情节奏是影响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另一个因素。
美国电视剧通常会采用快节奏的剧情叙述手法,不断引入高潮和冲突,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
这种节奏感十分紧凑,极富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造成剧情疲劳和缺乏思考深度。
而中国电视剧则通常会采用缓慢的叙述节奏,侧重刻画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历程,让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品味剧情。
最后,角色塑造是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重要体现。
美国电视剧通常注重角色的多面性,人物角色具有复杂、清晰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象征特点,角色的心理变化更是被反复加强和展现,有时甚至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反转。
而在中国电视剧中,角色比较简单化,其塑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耿直和顺从等固有形象,角色情感塑造主要以善恶对抗和对家庭、爱情、友情的表达为主。
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差异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美国电视剧注重快节奏的剧情叙述和多面性的角色塑造,体现了美国社会现代化与生活高效的特点;中国电视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和温情。
当然,这两种电视剧的叙事差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情境和意境中进行交叉融合,甚至产生惊喜的效果。
中国语言文化课论文-中英对照版-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中国语言文化课论文-中英对照版-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西大-外国语学院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 摘要: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影响。
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同时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探索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为中国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ways that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which exerts influence on childre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in shaping children’s val ues and world views. In this paper, TV series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 are ci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xpecting it can work 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一、引言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每一种文化都衍生出其带有民族特色的家庭价值观。
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
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情景喜剧是一种以家庭、工作或社交场景为背景的喜剧形式,旨在通过夸张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来产生笑料。
中美两国都有许多典型的情景喜剧作品,例如美国的《老友记》和中国的《爱情公寓》。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典型情景喜剧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幽默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首先,中美两国的典型情景喜剧在故事情节上存在一些区别。
美国情景喜剧通常追求多线剧情,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主要情节和几个次要情节。
而中国情景喜剧往往更加简单直接,剧情主要围绕一组年轻人的生活展开。
以《老友记》为例,剧情紧密扣合每个主要角色的生活和工作,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友谊、爱情和成长。
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公寓》则更加侧重于情感纠葛和搞笑矛盾,将年轻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困惑和喜怒哀乐进行了夸张刻画。
其次,中美两国的情景喜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往往有更多的主要角色,并具有明确的特点和性格。
例如,《老友记》中有六个主要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比如罗斯是个学究型的恋爱白痴,钱德勒是个幽默风趣的搞笑家等。
而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则相对较少,剧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是年轻人,在性格塑造上相对比较简单,更注重于搞笑效果的呈现。
此外,中美两国的情景喜剧在幽默手法上也具有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普遍注重对话的机智和幽默,通过角色之间的尖锐对白来制造笑料。
例如,《老友记》中经常出现的才华横溢的搞笑对白,使得剧中的笑料层出不穷。
而中国情景喜剧则更加侧重于局部的夸张和闹剧效果,通过物理动作和表情来制造笑料。
例如,《爱情公寓》中经常出现的踩脚、打闹等搞笑情节,使得观众能够通过视觉上的效果来获得笑点。
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国文化和观众的喜好有关。
综上所述,中美典型情景喜剧在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幽默手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通常追求复杂多线剧情和明确刻画的角色,而中国的情景喜剧则更加注重简单直接的剧情和夸张搞笑的表演。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
正文一:发展历程与传播渠道
1、中国情景喜剧发展历程
中国的情景喜剧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自那时起, 中国情景喜剧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电视荧屏上的重要节目类 型。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情景喜剧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也不断创新, 如《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作品展现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
01 引言
目录
02
正文一:发展历程与 传播渠道
03
正文二:受众群体与 内容创作
04
正文三:幽默表达与 对比分析
05 结论
引言
情景喜剧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式,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受众。中美 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娱乐市场,其情景喜剧产业也具有显著的地位。本次 演示将从发展历程、传播渠道、受众群体、内容创作、题材选择、幽默表达等 方面,对中美情景喜剧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与共性。
结论
总的来说,中美情景喜剧在诸多方面存在异同点。这些异同点既体现了两国不 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也反映了观众需求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尽管 存在差异,但两国情景喜剧都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思考,成为了全球流行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彼此的成功经验, 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
谢谢观看
正文三:幽默表达与对比分析
1、幽默表达
中美情景喜剧在幽默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情景喜剧的幽默更多体现 在语言和情节的巧妙安排上,如相声、小品等元素的使用,以及剧情的反转和 意外。而美国情景喜剧则更加注重角色塑造和情境设置,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 和情节的铺陈来达到幽默效果。
2、对比分析
从以上各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中美情景喜剧各有特点。中国的情景喜剧更加贴 近本土观众,社会现实问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而美国情景喜 剧则更加国际化,涉猎题材广泛,注重个体和社会冲突,给观众带来不同文化 视在保持本 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国际市场和观众需求接轨;如何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 持剧集质量和观众口碑等。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研究——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重要。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在中美两国之间,家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情节和角色,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并提出如何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建议。
一、背景介绍《别告诉她》是一部由美国导演拍摄的喜剧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国母亲帮助儿子追求美国女孩的故事。
电影中通过中美两国家庭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呈现,揭示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我们深入思考。
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中美两国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内涵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孝道和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倾向较强,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重要的是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而家庭的价值则相对较低。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种差异的体现。
电影中的中国母亲通过电影中的英雄梦和一个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一起迎接了女主角,并且通过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然而,女主角来自一个独立自主的家庭,在她的价值观中,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显得更加重要。
这种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冲突和笑点。
三、教养方式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父母通常对子女有更多的期望和制约,并使用更多的严厉和传统的教育方法。
父母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孩子的学业上施加较高的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更加注重孩子个人的发展和培养,偏向于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探索。
在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引发了许多有趣的情况。
女主角来自美国,她的父母鼓励她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尊重她的选择,在她的人生中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而男主角的中国母亲更关心他的前途和事业,给予了更多的社会压力。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刺激下,电视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喜好,即收视率。
收视率成为衡量电视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以《越狱》、《迷失》、等为代表的美剧的在网上迅速走火;与此同时,《金婚》、《潜伏》等国产电视剧收视率也节节高攀,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
基于两者不同的题材与叙事风格,分析收视率持续创高的原因,两者背后的叙事差异,与观众不同的审美期待。
关键词:文化差异叙事风格审美期待一、中式平民情节与美式英雄主义当前中国的社会构成中,中低文化水平人口仍然占很大比重,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2月28日宣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城镇人口为亿(占43%),农村人口为亿(占57%)。
平民是构成我国社会结构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优秀的电视作品总是能引起社会绝大多数人群的认可的,而收视率的提高也有赖于这部分人群的努力。
07年热播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后《乡村爱情》、《金婚》无一不是在演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就算是《士兵突击》等军队题材以及近期火热的《潜伏》为代表的谍战题材电视剧,在故事情节上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都能引起观众情感上和思想上广泛的共鸣。
美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他的电视作品中也有平民主义的倾向,反映社会中小人物的命运,最大程度的贴近生活。
同时,个人英雄主义更是美剧中的一大特色,从早期的电影西部片,惩恶扬善;到之后的警匪片,悬疑片,一切都好像中国戏剧一样有特定的程式。
就算是反面人物,也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生。
《越狱》的成功就说明了这一点,也反映了观众不同的审美期待。
中国观众长期接受正统教育,遵纪守法,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也是中国社会赖以稳定和谐的基础。
而《越狱》挑战了国家和法律,这一点不同于国产电视剧,这种审美差异造成了新的期待。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家庭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和共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并以中国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美国情景喜剧《摩登家庭》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对比,本文旨在揭示中美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教育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用于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运用该理论的四个核心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对《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场景进行剖析,以期在跨文化视角下,增进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理解,并为家庭教育实践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一种跨文化研究框架,旨在解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五个核心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来全面揭示各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并尊重权威和地位差异,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强调平等和公正。
不确定性规避涉及一个社会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制定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来避免混乱,而规避程度低的文化则更加灵活和开放。
第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的是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和利益则被放在首位。
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
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浅谈中美动画情景喜剧的发展比较论文引言:美国的动画情境喜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发展起来,其中发展较早也是发展较好的代表有《辛普森一家人》、《南方公园》和《恶搞之家》,这样的动画情境喜剧模拟式伴随着一代美国人的成长,成为美国价值观和文化体现的典型代表。
中国的动画情境喜剧尚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各方面上都还没得等到广泛的关注,受众也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一、美国动画情景喜剧发展特点(一)虚拟和真实相结合的故事人物背景美国的动画情景喜剧以电视剧的形式来播出,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大众娱乐节目,是情境喜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固定的人物阵容和故事背景来开展故事情节。
与真人的情景喜剧对比中,动画情景喜剧有很好的一點是动画是被制作出来的,所以不需要人物真实参与演出,在创造空间上为动画情景喜剧提供了很大的故事发展可能性,演出的情景和故事内容较为随意,不受现实生活的约束。
在故事背景方面只需要虚拟一个舞台就好,比如《辛普森一家人》中故事发生的Springfield,《恶搞之家》中故事发生的罗得岛Quahog市,这些都是动画创造者虚拟出来的城市[1]。
在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塑造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的地方是十分多的,动画发展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可以在“重伤”之后再次“复活”,房屋在这一集“倒塌”之后在下一集又“重建”起来,正是这种夸张不受现实约束的特点,才能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可以放大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达到更好的展现作用。
比如《辛普森一家人》中的父亲,在形象上是一个肚皮鼓得夸张体重230多磅的邋遢中年男子形象,食量特别大,爱吃甜甜圈等一切高热量的食物,热爱DUFF啤酒和电视,他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在在睡觉或者吃甜甜圈,放大了好吃懒做的人物特点。
《恶搞之家》之中的家庭是由非常荒诞的家庭成员组成的,爸爸皮特格里芬是个说话不着调,好色,经常惹麻烦,智商低下且好吃的胖子。
家庭类情景喜剧的策略——以中、美、韩为例比较
织 ” 的风 格。例 如 , 《 顺 风妇 产科 》中 来她是间谍的女儿。这样 的人物描写 ,在
的记者 权伍 中与素 娟连 接 了吴金 两 家 , 家庭类情景喜剧中可谓独树一 帜,简单 的
中 国的家庭 类 情景 喜剧 通 过小 家庭 还 与灿 宇 还连 接 了医 院与金 家 ,总之 和 情景喜剧氛围突变 ,在喜剧色彩下使得情
各有 侧重点 ;韩 国的 《 顺风妇产科 》 《 搞 有 明显 的时代 差异 ,所 呈现 的韩 国社 会 人 物形 象 与人 物 的家庭 角色 挂钩 ,更 加
东 北 一 家人 》 《 闲 人 笑一 家人 》在 中 国也风 靡 多年 ;在 美 国 也较 为 单面 化—— 相 似的 家庭 结构 、工 呈 现 出定 式 ,如 《 这个 情景 喜剧 发展 最为 成熟 的 国家 ,经 作环 境 、生活 场景 ,仿 佛仅是 同一 时期 马 大 姐 》 《 家有 儿女 》中 的父亲 角 色 , 典之作 《 成长 的烦恼 》与正在流行 的 《 摩 下的两个家庭 。
家庭 类情景喜剧 策略明晰 ,颇具代表 性。本文通过研 究上述三 国的家庭 类情景喜剧 ,探 索异 同,挖掘优势。 关键词 :家庭类情景喜剧 ;中国;美国;韩 国
将 情 景 喜 剧 的 主 体 置 于 家 庭 背 景 之 会 发 展 更加 多 面化 。显然 ,中 、美 的家 求 人物关 系与剧情 应紧凑 复杂。在 中国 ,
家庭类情景喜剧的策略
以中、 美 、韩 为 例 比较
邓 驰 曼
( 作 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 学院影视 系 )
摘
要: “ 亲情 ”作为普世的情感使得 家庭剧 具有 了广泛 的受众 ,更 由于 “ 笑声”作 为人 类的特权 ,使 情景喜剧能最 大化地
中美情景喜剧创作比较研究
中美情景喜剧创作比较研究作者:丁烨来源:《艺海》2010年第11期一、中美情景喜剧之间的差距情景喜剧是一种制式化比较明显的电视艺术类型,它有着明显的结构方式和表现特征,观众在一段时间的接受和熟悉之后对这种形式的新鲜感就会消失。
美国情景喜剧大多都拍到了十季以上,并且日久弥新,常常会给电视观众以新的惊喜。
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创新和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段,无论是在主题上、故事情节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美国情景喜剧就题材方面可涉及:家庭题材(《我爱露西》、《家庭战争》等),医院题材(《陆军野战医院》、《实习医生风云》等),魔幻题材(《火星叔叔马丁》、《娶个女巫》等),妇女独立题材(《玛丽泰勒莫尔秀》等),雅皮士题材(《宋非传》、《老友记》等)。
表现内容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家庭、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种族冲突、妇女解放、失业、自杀、同性恋、战争等都不避讳,有些剧集在性爱、政治等方面表现也非常的大胆。
在有了这么广泛的题材之下,剧本采用多重的叙事结构,将几个故事杂糅创作在一起,既有新鲜感又能吸引人的眼球。
美国情景喜剧在对白方面更是有层出不穷的创意,也常常会引发人的思考,总是让电视观众感到出其不意。
反观我们中国的情景喜剧,美国情景喜剧被中国引入进行再创作时,受到开始几部经典情景喜剧模式的限制,剧本创作时不敢越出这个模式半步,起承转合,三番两抖分毫不差,总觉得突破了这个规则就不再会被电视观众所接受,以至于多部剧集都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感觉大都是在重复。
《我爱我家》、《家有儿女》、《东北一家人》、《外来媳妇本地郎》、《一家老小向前冲》等等几乎都是一个“家庭模式”,只不过是在讲述不同家庭里都会出现的家长里短,甚至连某些地方的矛盾都设置得不相上下,这样只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产生厌倦的情绪。
中国情景喜剧在剧本创作时封闭式的创作模式,涉及的人物往往只是固定的那几位,要是其中有个演员出了状况,不能继续参演,往往编剧者也不敢改动人物,只能留下这个空缺,不写有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
中美情景喜剧中叙事空间的家庭元素运用之异同
中美情景喜剧中叙事空间的家庭元素运用之异同作者:姜敏栗思涵来源:《神州》2012年第30期情景喜剧属于室内剧,室内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室内搭建的假景来进行拍摄,剧作的环境变化较小,出场的主要人物不多,使用舞台化的人工光源,现场录音。
因此,评论界把情景喜剧的戏剧冲突称为“杯中风暴式”[9],情景喜剧独有的“单一化的人工制景”所构成的叙事空间便是这个掀起风暴的“杯子”。
情景喜剧通常以家庭或工作地点为场景,或在家与工作地点之间交错穿梭。
有时也选择酒吧、餐厅、俱乐部等室内聚会地点作为场景。
而工作场景或室内聚会地点,作为“类家庭气氛模式”情景喜剧的场景,实际上就是“家庭”场景的代言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景喜剧的叙事空间中充斥着实际的或象征性的“家庭元素”。
“家庭”这一空间结构,颇具玩味。
它不但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的私人空间,还是每个家庭成员身上所象征的社会关系的公共空间。
第一节从“客厅”场景看中国情景喜剧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情景喜剧对美国情景喜剧的本土化改造一直步履维艰。
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有意味的现象,十几年来,为数不多几部成功的中国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叙事空间都是“客厅”。
“客厅”往往是外部社会空间深入家庭内部空间和个体私密空间的中转,它既包容了家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话语,同时也接纳了家庭成员的外来者和故友亲朋。
《我爱我家》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传统大家庭展开故事。
该剧以傅明老人家庭的客厅为中心,偶尔搭配以卧室、小区花园等来转场,并不时采用这一家庭外的窗口空镜以及城市街道的外景来结束每一个叙事段落,从而组合出一个传统的三代同堂大家庭空间,并向外延伸,形成家庭——社区——城市——社会大背景……的空间结构。
《我爱我家》的家庭空间配置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式主导意识形态在家庭的延续。
可以看出《我爱我家》主导意识形态和市民日常伦理的空间承载着伦理和血缘的结构。
中美情景喜剧的异同
中美情景喜剧的异同作者:冯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从美国情景喜剧中发现有利于我国情景喜剧发展的因素,中国情景喜剧的开端完全是受美国情景喜剧的影响。
本文意在通过电视的一般元素来分析中美情景喜剧的异同点,从而来促进中国未来情景喜剧的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情景喜剧;类型元素;比较异同情景喜剧是从英文“situation comedy”直译过来的,也简称为sitcom。
一般长度为三十分钟,在室内固定布景内拍摄,特点为多机拍摄,同时切换,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的笑声。
其基本模式首先表现为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不变化,通常每一集讲述一个独立成章的完整故事,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同时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线索上,各集间也可能多少有一些连续性。
[1]中美情景喜剧的比较自1993年《我爱我家》开始,国内的情景喜剧已经有了15年的历史。
但是作为舶来品,其自身难免存在国外作品的影子。
连被称为国内“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也承认,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直接借鉴美国同类作品。
因此对于情景喜剧来说,中美两国的作品无论在题材选择,情节模式还是叙事结构上都有这相同的特点,比如说:题材的选择日常化,叙事结构的开放性和循环性等。
在这里抽取了《成长的烦恼》、《我爱我家》、《炊事班的故事》的为对象来分析情景喜剧的类型特征。
下面是这三部情景喜剧类型程式的主要元素。
但是,作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形式,情景喜剧经过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也同时在本土环境中产生了自身不同于母体的特点,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来对比分析中美两国情景喜剧的不同之处。
第一,人物设置。
美国情景喜剧的主人公以中产阶级为主,表现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以此来折射出美国社会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反映出社会风貌。
比如,《成长的烦恼》中父亲杰森是一个心理医生,母亲麦琪是一个记者,他们有三个孩子:分别是迈克、卡罗尔和本。
风靡全球的经典喜剧《老友記》更是以华丽的布景和演员考究的服装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
从社会文化价值方面比较中美情景喜剧差异中美情景喜剧在社会文化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两国情景喜剧的差异。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幽默风格、笑点取向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美情景喜剧在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中美情景喜剧在角色塑造上存在差异。
美国情景喜剧通常喜欢将主角塑造成普通人,他们可能是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等等,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琐事和经历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而在中国情景喜剧中,主角往往是具有一定特殊身份的人物,如领导、警察、医生等。
这种角色设置既可突出社会人物的特点,也能够带来更多的喜剧效果。
中美情景喜剧在幽默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情景喜剧注重幽默的搞笑效果,通过情节设置、对白和行为的夸张来制造笑料。
而中国情景喜剧则更注重幽默的智慧性和讽刺性,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两种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幽默的不同追求。
第三,中美情景喜剧的笑点取向也有所不同。
美国情景喜剧的笑点通常是建立在对个人行为的讽刺和揭示上,如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恶搞和夸张。
而中国情景喜剧的笑点则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上,如对权力、利益的嘲讽和批判。
这也反映了中美两国社会的差异,中国情景喜剧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总的来说,中美情景喜剧在社会文化价值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两国社会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对幽默和笑点的不同追求。
中美情景喜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角色塑造、幽默风格和笑点取向上,还体现在剧情设置、主题选择等方面。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美情景喜剧都能够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笑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美情景喜剧幽默对白的语用学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aspx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美情景喜剧幽默对白的语用学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姓名:苏莉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许菊20090501A Pragmatic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AbstractHumor is “something causing you to smile or laugh” or “the quality of causing such amusement”. It is a popular pragmatic phenomenon because it can fulfill a lot of psychological, affective, cognitive, social or aesthetic functions. Humor has constantly been a hot topic in philosophical and linguistic fields. Among the western classical humor theories, superiority theory, relief theory and incongruity theory are the most typical ones, which interpret humor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status between the humorist and the subject being laughed at, the psychological-affective function of humor, and the cause of humor creation. In China, Lin Yutang was one of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humor studies. Many mor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tudied humor from linguistic, rhetoric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Sitcom (short for situation comedy) is a humorous drama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at might arise in everyday life. To make the audience laugh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ingredient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itcoms. Nowadays sitcom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mature comic literary genre and part of the staple diet of mainstream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around the world. Among the American and Chinese sitcoms, Growing Pains and Home with Kids are the most popular ones, both of which are developed in a family setting with loving parents and lovely kids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Sitcom is a relatively new literary and television genre, so its researches are relatively rare, especially those done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verbal humor presen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 Home with Kids and Growing Pai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wo pragmatic theories, namely,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It is found, based 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 great sum of data, that a violation of CP and PP maxims can result in the generation of a lot of humor. 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concerns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appli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bal humors, which are discriminated along micro-macro dimension.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icro-pragmatic strategies refer to those realized at the phonetic, lexical and rhetorical levels such as variation in pitch and stress patterns, the use of rhyme, homophones or homographs, coinage or nonce words, figures of speech, etc. Macro-pragmatic strategies refer to those oriented at establishing solidarity, aggression and self-defense. Solidarity-oriented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as sharing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similarities and jesting while aggression-oriented strategies presented as conflict fostering, imposition and ridiculing. Defense-oriented strategies are concretely realized in forms of confessing, coping, self-denigrating and concealing.The present thesis is concluded by poin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communicative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Theoretically, the present study of sitcom humor demonstrates a great potentiality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 interpreting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phenomena and indicates a new direction for further literary pragmatic researches. Communicatively, the fact that the audience enjoys watching sitcoms implicates that humorous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can facilitate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make one more popular with others. Pedagogically, American sitcoms, which are loaded with humorous English languag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social values, are the ideal material for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to the EFL learners.There is no doubt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some limitations. For instance, only two pragmatic theories (CP and PP)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humor occurring in the chosen sitcoms, leaving other equally or even more important theories (e.g. RT) untouched; this thesis is focused exclusively on the verbal humor in sitcoms, leaving humor in other forms unexplored, etc. These inadequacies should be taken as a reminder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f the same field.Key words: verbal humor; situation comedies; pragmatic apparatuses; pragmatic strategiesA Pragmatic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摘要幽默既指逗乐之事,又指逗乐之性。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对比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一、语言的幽默性应用是情景喜剧的 首选,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对话来吸 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最好的选择。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刘梅:孔子的老师是谁?
刘星:钻子,没有钻子哪来的孔子呢?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本:我讨厌这分针,我讨厌这秒针,我还讨厌你的脸!
麦克:好,我就让你讨厌个够。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故事背景的分析
《成长的烦恼》描写的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故事。
《家有儿女》描写的是一个北京高收入家庭,也属于中产阶级范围。
故事背景的分析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2个儿子
1个女儿
人物塑造的对比
大儿子淘气
人物塑造的对比
观众笑声的搭配
《成长的烦恼》
拍摄时安排了现场的观众观看,剧中的笑声是 在现场真实的笑声。现场观众作为情景喜剧的参与者, 给剧情增加了不少气氛,还促进了演员的表演。
观众笑声的搭配
《家有儿女》
拍摄时的笑声是后期配入的音效,笑声对电视观众 的十分作用显得刻意。笑声所搭配的情境在笑点和喜剧 效果的表现上,自然度略显不足。 当台词中出现诸如“我回来了”,“出来吃饭啦”, “快去洗手”等生活对白时,也常被加上了笑声。
本:我讨厌比我大的人揍我这个小人,我讨厌疼。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二、服装,是弥补演员表演缺点的重要道具,在情景喜剧中只有当一个 人的穿着打扮和他的人物个性不相吻合的时候,观众就能体会到惊喜的 乐趣。
总结
综上,中国情结喜剧《家有儿女》和美国情景喜 剧《成长的烦恼》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两部电视剧 都根植于各自的国情,表现各自的社会特征,把我各 自的受众心理,对社会大众的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玉 树加工,进而运用影视手法博取观众的笑声并引发思 考,从而达到成长题材情景喜剧的快乐教育目的。 电视剧是一种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所揭示,但同时对许多生活元素 尤其是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夸大和理想化处理。剧 情与现实生活仍然存在着差距。这种不可避免的特征 会影响成长题材情景喜剧的现实性和实践教育意义, 观众要以更为清醒的意识去认知情景喜剧中的成长。
中外情景喜剧比较研究
中美情景喜剧比较研究摘要:情景喜剧,是1947年诞生在美国的一种新兴的电视化的喜剧模式。
1992年由留美学者英达将这种电视艺术带来中国,从此,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情景喜剧的策划与制作。
十几年来,情景喜剧在中国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但相对于美国情景喜剧,中国情景喜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指导实践创作的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中美情景喜剧的比较研究来看中国情景喜剧的现状。
关键词:中美情景喜剧对比分析、发展趋势、题材多样、制作精良、方言版情景喜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产情景喜剧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就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认清自己的位置。
美国的情景喜剧在世界情景喜剧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通过中美情景喜剧的对比研究来深入分析国产情景喜剧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
一、中美情景喜剧对比分析1、中美情景喜剧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具有情景喜剧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富有喜剧色彩,贴近生活,场景固定,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灌装笑声”沿用至今,制作成本较低等。
其次,在题材的选择方面都侧重选择“生活化”的主题。
如美国的《生活大爆炸》、《辛普森一家人》,中国的《家有儿女》、《我爱我家》。
2、中美情景喜剧的相异之处1)从题材上看,美国情景喜剧题材更加多样化。
国产情景喜剧主要围绕家庭内部,办公室职场等题材,以底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贴近生活。
美国情景喜剧还涉及种族主义、妇女解放、女权主义等社会问题,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从拍摄手法上看,美国情景喜剧拍摄手法更加多样。
如1951的《I love lucy》第一次使用了多机位拍摄,《modern family》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3)从叙事手法上看,美国情景喜剧采用多线索、立体式叙事的手法,国产情景喜剧则采用单线索叙事,在叙事上追求故事的完整性。
4)从制作方面看,美国情景喜剧保持并延续良好的制作传统,高投入、品牌化,制作精良。
大时代环境下的喜剧发展历程——浅析文化变迁中中美情景喜剧的比较研究
( 临沂大 学传媒 学院 山 东 临沂 2 7 6 0 0 0 )
摘 要: 情 景喜剧 是一种制式化 比较 明显 的电视 艺术 类型 , 是由2 0世纪 5 0 年代 美国哥伦 比亚公 司一 个非常受欢迎 的广播娱 乐 节 目发展 而来的 , 它有着 明显的结构方式和表现特征 , 观众在 一段 时间的接 受和熟悉之后 对这种形 式的新鲜感就会消失。 美 国情景喜
赏价值 , 和情景喜剧创作疲软相对应的是 国 内情景喜剧理论研 究的 匮乏。 关键词 : 情景喜剧 ; 中美 ; 喜剧性 ; 比较 ; 文化变迁 ; 传统观 念 文化 的变迁 。必然反映在艺术 的领 域。特定 时代 的文 化精 神, 它决定 了艺术的风格与样式。 每个 时代都有属于 自己时代的 文学与艺术 , 它们凝 聚着那个 时代 的语 言习惯 、 思维方 式 , 承载 了那个 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 向。美 国的情景喜剧脱胎 于已 有很 多年 传统的独角喜剧 , 产生在一个相对丰饶 的艺术基础上 , 经过 了半个 多世纪的发展 . 它的艺 术形式臻于完善 。此外 , 从产 生之初 , 它就处在激烈 的商业 竞争氛围 中, 各个 同行 电视 网的挤
原型。
我们 的思想 已经得 到进一步开放 。开 始把眼光转向 自身这种小 人物 的生活状态上来 ,当然在转 型过 程中必然还有很多问题 出 现和有待解决 。 与发展成熟 的美 国情境相 比.中国的情境喜剧 在典型情境 的喜剧性 营造上还稍显 不足。这 就导致有 些观众不认 同国内作 品. 指责 国内情境喜剧“ 喜剧不喜 ” 。国内喜剧最大化地 吸收 了中 国相声这 一传 统艺术 的喜 剧创造模 式 . 使 其演 变成“ 可 以听” 的 情景剧 。这种情景剧 中喜剧性 的产生更 多地靠诙谐 的语言对 自 来完成 , 空间性 的 、 场景化 的喜剧技 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这也 是 国内情景剧无法在感情上感 动大家 的原 因 .缺少必要的情境 设置必然影响感情 的传达 。而 只是插科 打诨就 算逗大家一笑也 还是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 。 三、 中美情景喜剧的受众比较 对于 电视 节 目类型 的形成 , 尼古拉 斯 ・ 阿伯克龙 比认为 “ 观 众的需要与 电视节 目的提供是一个 紧密关联 的互动过程 。并在 互动 中形成和固化 了节 目的类型概念 。 ” 受众是促成某一类型的 电视节 目形成 的必要 因素 , 对 于情 景喜剧来说 , 更是 如此。受众 之所 以对情景喜剧如此重要 ,首先是 因为一部 艺术文本的审美 价值 的最终实现要依赖于受众的接收和理解 。 其次. 我们衡量一 部文艺作品的优劣 ,受众 的接收数量也是必须要考 虑的因素之 在中国 , 受众 的主要构成群 体是中等教育水平 、 中等以下收 入的民众 。文化程度不 同、 职业不 同 , 收看 电视剧 的时间差异很 大。一般来说随着年龄 的增长 , 收看 电视剧 的时间会增加 。美国 受众 中, 年 轻和 中年人 占到 了绝 对的 比例 , 另 一方面 , 就受众 的 收人情况和收视情况来看 .美 国中高 收入 家庭 与低 收入家庭在 收视 时间上差别不大 ,也就是说美 国观众 的收视 时间与收入的 关 系不大 。 分布 比较均衡。中美受众构成 的差异对情景喜剧在两 国的发展产生 了一定影响 喜乐文化 与忧 患文化的差异无疑影响 了不 同国家喜 剧精神 的昂扬 和喜剧 艺术的发展进程 ;国家 电视 和商业 电视 的区别也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了中美情景喜剧的发展 现状 。 此外 , 与美 国不 同的观众 收视 群体 、不同的收视动机 以及不 同的审美 心理也都 决定 了中国情景喜剧的成熟还要假 以时 日。
从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从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一、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文化差异自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文化维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本文则试图借助这一理论,探讨中美两国在家庭生活、亲子关系、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选取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作为分析对象。
《家有儿女》是一部反映中国城市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以其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和生动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摩登家庭》则是一部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的情景喜剧,凭借其幽默的风格和对家庭生活的深刻洞察,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通过对这两部电视剧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在家庭文化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例如,在亲子关系上,中国传统家庭强调父母的权威和子女的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更注重亲子间的平等和沟通。
在教育观念上,中国教育更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介绍文章主题:通过比较两部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探讨中美文化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国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与美国情景喜剧《摩登家庭》,深入探讨中美文化在家庭生活、价值观、教育方式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
这两部剧分别代表了各自国家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中美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家庭角色的分配以及家庭价值观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中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引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
在探讨中美文化差异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些理论工具来深化理解。
关于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家庭元素”
关于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家庭元素”摘要:1947年,美国杜芒电视网最先推出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玛丽・凯和琼尼》,描写一位银行家和他的爱捣乱的妻子的家庭生活。
它所确定的家庭喜剧模式却一直被五六十年代大多数情景喜剧遵循着,长期以来被人称为“嗨―亲爱的―我回来了”节目。
①这类情景喜剧很少触及社会和生活的重大矛盾和冲突,总是以家庭情景为基础,以美好温情来结束,被评论界称为“温暖喜剧”。
其后虽然也涌现了像《弗兰克的地方》这样涉及死亡、离婚等主题的“黑暗喜剧”,还有最新的政治讽刺情景喜剧《那才是我的布什!》,然而,“家庭情景”却一直犹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占据美国情景喜剧模式的主力地位。
关键词:美国情景喜剧“家庭元素”一、叙事主题的“家庭元素”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也会对家庭结构、家庭的行为模式有着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
情景喜剧是社会文化由精英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时期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遭遇娱乐化、消费化潮流的自然结果,其主题和题材上客观上反映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模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变迁轨迹。
(一)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多元化”家庭模式1.扩展家庭或大家庭模式传统的美国家庭是在18世纪形成的,当时由于一度受到宗教文化所宣扬的教义的影响,传统的美国家庭还是保守的。
在传统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
外出挣钱养家糊口是男人的职责,而女人则是家庭主妇,负责做饭和照顾孩子。
这类家庭由三代或三代以上组成,被称为扩展家庭或大型家庭(extended family)。
在情景喜剧诞生的最初30年,即上世纪50至70年代,叙事主题的“家庭元素”基本遵循的就是这种“扩展家庭或大型家庭”模式。
如讲述尼尔森一家三代七口日常生活琐事的《奥兹与哈利耶的冒险》,讲述一个三代同堂的纽约蓝领中下层中产阶级家庭伦理矛盾的《一家大小》。
“扩展家庭或大型家庭”模式,虽然也有两性之间的冲突,有没完没了的生活烦恼,但是都丝毫不影响美满的模范家庭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情景喜剧中叙事空间的家庭元素运用之异同情景喜剧属于室内剧,室内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室内搭建的假景来进行拍摄,剧作的环境变化较小,出场的主要人物不多,使用舞台化的人工光源,现场录音。
因此,评论界把情景喜剧的戏剧冲突称为“杯中风暴式”[9],情景喜剧独有的“单一化的人工制景”所构成的叙事空间便是这个掀起风暴的“杯子”。
情景喜剧通常以家庭或工作地点为场景,或在家与工作地点之间交错穿梭。
有时也选择酒吧、餐厅、俱乐部等室内聚会地点作为场景。
而工作场景或室内聚会地点,作为“类家庭气氛模式”情景喜剧的场景,实际上就是“家庭”场景的代言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景喜剧的叙事空间中充斥着实际的或象征性的“家庭元素”。
“家庭”这一空间结构,颇具玩味。
它不但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的私人空间,还是每个家庭成员身上所象征的社会关系的公共空间。
第一节从“客厅”场景看中国情景喜剧对叙事空间的把握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情景喜剧对美国情景喜剧的本土化改造一直步履维艰。
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有意味的现象,十几年来,为数不多几部成功的中国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叙事空间都是“客厅”。
“客厅”往往是外部社会空间深入家庭内部空间和个体私密空间的中转,它既包容了家庭的公共活动和公共话语,同时也接纳了家庭成员的外来者和故友亲朋。
《我爱我家》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传统大家庭展开故事。
该剧以傅明老人家庭的客厅为中心,偶尔搭
配以卧室、小区花园等来转场,并不时采用这一家庭外的窗口空镜以及城市街道的外景来结束每一个叙事段落,从而组合出一个传统的三代同堂大家庭空间,并向外延伸,形成家庭——社区——城市——社会大背景……的空间结构。
《我爱我家》的家庭空间配置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式主导意识形态在家庭的延续。
可以看出《我爱我家》主导意识形态和市民日常伦理的空间承载着伦理和血缘的结构。
由于这种特殊的语境设置,这个以客厅为中心的家庭空间充斥着小市民阶层的调侃逗笑,更在这调侃中投射出每个小市民自身的主导意识形态空间。
“客厅”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个体的规训之地,也是个体私人话语的斗争之所。
《我爱我家》开创的“客厅——社区——城市——社会大背景……”的外景镜头,把情景喜剧独有的“家庭日常生活空间”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公共话语地位固定在了中国电视剧史上。
可惜的是,《我爱我家》之后,中国情景喜剧逐渐将“大家庭”重心转移到“小家庭”,诸如《临时家庭》、《家有儿女》,甩掉了“三世同堂”的复杂的价值观冲突的同时,也甩掉了三代人身上携带的社会历史文化胎记,叙事空间有着明显向内转、私密化的趋势。
“客厅”独具的“一体两面”的叙事空间越发偏移和缩小到个体婚姻的狭小私密空间中,而忽略了“客厅”中家庭成员身上所象征的社会关系的公共空间。
因而,中国情景喜剧中的喜剧性冲突越来越浅层化、琐碎化、浮泛化,开始设置不符合生活逻辑、脱离时代精神的个人私生活的“奇遇”或“偶然事件”来制造喜剧事件,毫无叙事
意义地进行纯“搞笑”。
加之毫不匹配的“罐头笑声”的滥用,更是消解了剧集的审美价值。
因此,情景喜剧在中国虽然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始终难以找到突破《我爱我家》奠定的思想和审美高度的作品。
第二节从“咖啡馆”等社会场景看美国情景喜剧对叙事空间的把握
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中最富代表性的叙事空间是招牌场景“中央公园”咖啡馆。
首先,以一个咖啡馆场所作为此剧核心场景的空间设置,这是一个具有公共场所性质的“类家庭”场景,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具有社会学深度的场景创意。
西方“咖啡馆文化”的淳厚就如同中国“茶馆文化”的绵长。
咖啡馆的社会属性是一个人群来集的公共交流场所。
在这个场所中,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产生支配、转化的关系。
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则在这里构成了一种于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侵略性。
所以咖啡馆本身就是一个各种关系混成、交流的特殊语境,暗藏着深刻的社会学语义。
在这一点上,对于当代中国人,咖啡馆还打着改革开放的特殊印记,它成为了备受年青一代推崇、向往的社交新地标。
所以,不论中国还是美国观众对这个“咖啡馆”叙事空间都能持有兴趣盎然的观赏态度与热情的参与性。
另外,独具美国文化趣味的“美国情调”也被整合进“中央公园”的空间布局中。
最突出的范例是吉他弹唱区的设置,菲比在这里弹唱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是美国本土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很
强的民谣色彩,一定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美国的民族文化。
由于移民国家的成长背景,多元混合、多血统杂交的方式成为年轻的美利坚文化的形成途径,这使得美国人十分珍视每一份人文积淀,有着敏感的弘扬本土文化的意识。
因此当观众数次看到菲比在“中央公园”忘情弹唱自创的乡村音乐时,虽然对她一贯的怪诞、恶搞色彩报以嗤笑,却分明能从荧屏平面化的传播流中,感受到洋溢在一个典型纽约社区茶室里鲜活跃然的美国风情。
这种叙事空间的地域性风格化不仅博得了广大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度,更深深感染了其他文化语境下的外国观众。
第三节叙事空间设置之于中国情景喜剧的重要性
通过对比中美情景喜剧的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上,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喜剧叙事空间中的“家庭”或“类家庭”场景,并非只是作为剧中人物得以活动的一个静态空间,或是由各种道具、布景构成的纯粹的影像场景。
“家庭”颇具开创意味地成为情景喜剧一个内涵丰富、充满活力的戏剧元素。
[11]人,作为一种恒定的生命个体,只要生存在世界上,便不可避免地与他所处的不断流变的时代、社会发生相互作用,永远承受着个人日常私密空间与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两种空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正是苏珊·朗格所说的“人类的生命感觉”。
情景喜剧的“杯中风暴”所深涵的喜剧精神正是来自于“家庭”或“类家庭”这“一体双面”的叙事空间的结构性冲突中。
所以把握好叙事空间的设置,巧妙地通过拓展和创新情景喜剧的叙事空间来拓展和创新情景喜剧的创作思路,是推
动中国情景喜剧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情景喜剧走出困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