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辅导班《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

答: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纷纷在海外创办各类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1)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变成“保皇派”或“保皇党”。

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①《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

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停刊。

②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该报是按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的模式创办起来的,半月刊,封面有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并有重要内容的目录。

内容共分25个栏目。

《新民丛报》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和君主立宪,最终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到武昌起义这段时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步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革命派的办报活动空前发展的时期。

海外共出版革命或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有60多种。

①《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

由孙中山指派他的战友陈少白主持,报纸专载新闻和评论。

《中国日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鼓吹反清革命;二是宣传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三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该报于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共存在了13年零8个月。

②在《中国日报》的带动和孙中山的指导下,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粤港和南洋等地出版了很多革命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郑贯公创办的《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和《有所谓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爱他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资料历年真题参考书目

爱他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资料历年真题参考书目

2014 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精品辅导资料1、《新闻学概论》学习笔记《新闻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汇总及答案详解2、《传播学教程》学习笔记《传播学教程》章节知识点汇总及答案详解3、《中国新闻史》学习笔记《中国新闻史》章节知识点汇总及答案详解4、《外国新闻史》学习笔记《外国新闻史》章节知识点汇总及答案详解5、《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学习辅导与重点归纳6、近年新闻热点、网络事件汇总及深度解析7、新闻传播学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2006-2011)新闻史论2000,2002-2005年新闻综合知识2002-2005年传播史论2003-2005年传播实务2002-2005年8、2012独家更新资料优秀新闻传播学考研精品套餐笔记2012 年独家更新资料,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考研精品笔记套餐(165页):资料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部信息,包括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介绍,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导师信息,联系方式,我们提供导师邮箱,方便同学联系导师,师兄考研的时候,也是给自己的导师发过邮件,在考研过程中就给自己想考的导师发过邮件,在考研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教导。

学长认为,电子邮件是联系导师的最理想方式。

大家要坚持给导师发邮件,不能问完问题,就间断了。

斤三年来新闻学传播学的考研招生人数和参考书目变化情况,近三年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复试上线人数,近三年新闻传播学保送名单,近三年南师大新闻传播复试线,已经考上的经验,第二部分为考研精品笔记,主要是按照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总结,考上的研究生学长已经将考点在后面注明,比如某个考点是名词解释,后面就有表明名词解释考点,第二部分是初试五本参考书的经典笔记。

9、独家辅导班讲义(温馨提示:我校没有任何官方专业课辅导班,本辅导班为恩波*翔高针对南师大新闻传播考研开办)1、新闻学概论国庆辅导班讲义2、传播学教程国庆辅导班讲义3、中国新闻史国庆辅导班讲义4、外国新闻传播史国庆辅导班讲义5、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国庆辅导班讲义10、中国新闻史笔记针对中国新闻史的考试特点,以及繁琐难记忆的特征,笔记采用词条体和专题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考点集中、全面、好查、易记,全方位应对考试中相关的名词解释和简单题。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6年6月,《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编辑工作。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清华大学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第1章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 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 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 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 事。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目;“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 虏自溃,则见行南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耶?又尝入大学, 见丛甓负上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址,则射礼废已久矣, 国家安能行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日,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 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 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北虏惊啮边?,势不可控, 宰相驰出责战,尚未报功,况西关复惊于西戎,安有扈从事耶?武皇帝以 御史窃议宰相事,望岭南走者四人,至今卿士咋舌相戒,况宰相陈奏于仗 罢乎?安有延奏诤事耶?”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 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 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 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败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 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书,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 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 (录自孙樵:《经纬集》)
②战乱不断,内忧外患,加之封建王朝对官报舆 论严厉控制,人们很难通过官方传媒了解时局变化 的真实情况,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小报应时 而生。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 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 天下局面的终结,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小报自宋 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 重要途径。然而,小报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官报更具 有新闻特征的传播媒介,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 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小报 没有自己的言论,且受到官方的查禁,连续发行往 往不能保证。因此,其业务仍处于原始状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要评述《新青年》创办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在其中的作用。

答:(1)《新青年》的创办经过①《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力图复辟帝制。

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二十一条”,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社会仍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同时,不少当年叱咤风云的先进人物在思想上倒退了,竭力鼓吹复古思想。

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杰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直面现实,提出了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运动的政治主张。

他们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

于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

《新青年》杂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②《新青年》的创办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

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③《新青年》的发展阶段《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2)《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2021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新闻传播学考研结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今天我才动笔写下我当时的一些备考的经验,希望对你们来说现在这经验贴出来的还不算晚,可以帮助到和我一样追逐着考研梦,梦想进入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学弟学妹们。

本帖主要针对华师新闻传播学专业课复习,给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干货。

我的本科是湖北某地级市普通二本院校,本科广播电视学,想考本省好一点的211,摘掉二本的帽子,于是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顶着新传考研以及学硕缩招的巨大压力,一路勤勤恳恳的学习,最终圆梦华中师大。

(虽然自己的公共课真的很渣但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前车之鉴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关于华师新闻传播学学硕一、学硕指定教材新闻传播理论71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外新闻史825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外国传播史》(一)华师学硕考纲并没有规定参考书目,这让许多同学摸不着头脑,上面的参考书是14年官网给出的,但是跟出题的套路基本一致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二)华师的出题风格在15年之后大变样,16、17、18三年真题灵活度大大提高,不在局限于书本内容,这提醒大家要多多关注热点问题,多看课外书籍以及导师论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体的书目、论文、公众号我后面会提到的)。

(三)华师的新闻学、传播学学硕一直是分开招生,题目相同但是分数不同,但是从18年开始,两个专业开始统一招生,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好事情,家不用再为了选专业而烦恼了。

二、关于华师新传学硕初试复习(一)专业课一(新闻传播理论)711对两本指定材料一定要做到滚瓜烂熟,这两本书对于新传考研真的非常非常重要!每个小点每个例子都要仔细研究。

相信本专业考生在大学期间都学过这两本书,但千万不要因此轻视,我就将两本重新翻看之后自己整理了笔记,大概背了十几遍笔记。

做到了老师问啥我立马回答啥的水平(一定要将两本书一起学习不能对立开来,答题既要用新闻学知识也要用传播学知识)。

专业课一推荐参考书目:1、Nick cloudry《媒介仪式 -- 一种批判的视角》这本著作是我在复试时间准备的,因为当时想研究媒介伦理之类的课题,所以选择了媒介仪式这个概念(然后我才知道这个概念是今年专硕的考题,并且考官对这个概念很感兴趣还追问过我)2、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这本书是我的一门教科书,但是内容详尽丰富紧扣时代背景,可以和《新闻学概论》结合起来一起看,详细讲述新闻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案例充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考研网 www.xwcbw.com
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 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 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主要用于军事 方面, 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檄文。 力图不战而屈 人之兵,做到先声夺人。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主要被普遍采用的有童谣和谣言。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的社会舆情和民心的向背。 这一时期的传播载体主要是简牍、其次是纸,再次是帛。直到东晋桓玄 403 年下令废 简用纸后,才开始了纸张独占鳌头的地位。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一、早期政府官报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中期开始的, 是和唐的藩镇制度紧密联系的。 随着藩镇势 力的日益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后改称上都留后院,又改称 上都进奏院,简称进奏院。进奏院负责人称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 镇长官负责,不受进行的管辖。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 用来介绍进行政事动态和各项消 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二、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 开元杂报(06 年名解) :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 《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 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 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 “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它说 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 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 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 所以被定名为 “敦煌进奏院 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 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新闻传播学考研网 www.xwcbw.com
唐代的报状是从记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 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 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 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 士人的传播活动, 指发生在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 主要的传播手段有书 信、著述、赋诗等。题壁是最常用的一种交换诗作的方式,把诗题于壁上,公之于众。 印刷术在中唐时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主要用来印刷佛经,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 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 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与唐代进奏院状的不同: 首先, 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 向地方官员会报朝廷信 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 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再次, 由不定期转为定期发行,信息量增大,时效性也有所增强。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 罚等活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 择和采集的过程。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 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 允许传抄和复制, 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 售。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定本制度: 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 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进奏官抄录给事中等负责编辑审定枢密院审查确定定本 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可能在北宋 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 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 的形态出现的。 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 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 使臣、 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
新闻传播学考研网 www.xwcbw.com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说明:本文档由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辅导中心汇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 图画、 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在夏商周时期, 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 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 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 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 除少量纪 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 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 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 传播活动更为频繁,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采取了修筑驰道、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 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 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 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 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 跃、旺盛的时代。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新闻传播学考研网 www.xwcbw.com
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因此弥足珍贵。 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 对邸报,明代的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 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 塘报: 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到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传播工 具。塘报中的塘,带有早和快的意思,塘报因此可以解释为有关军事住处的快报。与邸报的 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上行, 一个是下行, 一个 供上级特别是中枢部门参考,一个供臣僚们周知。 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新闻传播载体。有 时称榜,有时称告示。 告示发布单位是中枢部门以下的各级政府机关,发布的目的是为了把 那些希望庶民们尽快知道的信息及时地直接地传播到他们中去。 其性质来说是一种官方名义 发布的公告,其目的在维护政体和稳定民心。 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它们重要的传播手段。 竹筹是一种写有各种紧急信息的竹签。 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报或传单 旗报: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人扛着,骑在马上,在敌前敌后奔驰传送,供沿途军民 人等阅览。 牌报:是一种写在木牌上的新闻传播工具。由农民起义军的营、镇、各军都督府和大顺 政权的地方行政机构等各级军政部门分别发出。内容十分庞杂,有战报、政策、法令和声讨 明王朝的檄文,即为读者提供新闻信息,又在他们当中进行宣传鼓动。 第六节 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十分近似,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清代的谕旨和章奏的发抄活动是逐日进行的。 内容主要由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宫门抄主要报道皇帝的起居、礼宾祭 祀赏赐等朝廷动态消息。 清朝的官报主要在官僚机构内部流通,是为官员们明悉朝政、维护政体服务的。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 清代的提塘分京塘和省塘两种。 京塘是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 省塘是指驻在各省省会
新,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二、有关明邸报的几个问题 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一样有很多别名,主要原因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邸抄、 朝报、除目、京报等等。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 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明中叶以后,部分邸报开始使用印刷,在明朝,邸报手电筒手段始终都是多元的,有抄 定的也有印刷的。 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 明中叶以后, 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 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 门行业。明早期的民办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民办报房问世后, 它的 官方消息仍然来自于六科,或间接得自提塘报房。 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 民间报房还从事报 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时临时编印时事小本等类活动,增加收入。 四、 《万历邸钞》 《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明代邸报的原件已现在无存, 被保存下来的只有当时人的摘抄本和被某些明人书籍做为 附录保存下来的邸报的翻印件。 《万历邸钞》 :明抄本《万历邸钞》共 32 册,现存台北“中央图书馆” ,这部抄本是将 万历一朝的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 工作,包括删节、增加一些“摘由” ,增加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做一些综合。所以只 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 : 是一份专门报道在明熹宗时期, 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天变邸钞原件已经无存, 它的全文是被当时人根据原件或抄件, 以附录的方式辑入私人文集 或丛刻,间接保存下来的。 《天》的报道并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出于民间 报房,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急选报》 : 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明代报纸原件。 《急选报》 出版于万历年间, 用雕版印刷, 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 估计是民 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众多“报儿”的一种。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 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