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大型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某广场大型深基坑工程所采用的关键施
工技术,包括桩间土钉施工技术、旋喷桩施工技术、挂网喷浆放坡支护技术、降水施工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还采用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确保基坑施工处于受控状态。

关键词:大型深基坑;支护;放坡;旋喷桩
1工程概况
某广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13万m2,地上为4栋28层的高层住宅;自然地面标高-0.45m,基坑底面标高-11.3m,基坑开挖平面总面积达2万m2。

深基坑支护由“东、北两侧钻孔灌注桩+桩间钢管土钉”和“西、南自然放坡+挂网喷浆混凝土”组成;外围止水和深基坑降水采用支护桩φ800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一级管井降低地下水位,并布置少量观测井(见图1)。

图1深基坑平面图
本基坑处于含水量大于30%的弱透水层中,土层地质自上而下分别是素填土、粉质粘土、粉土、粉土夹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基坑坑底处于上述第四种土层中(见表1)。

表1各土层参数
2基坑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难点
1)工作量大,工期紧
一期工程包含4栋高层住宅楼,基坑大面积开挖深度约11.4m,各建筑物下部地下室连成一体。

土方量多达23万m3,土方开挖合
同工期仅为56天。

2)场地周边环境复杂,环保要求高
场地南面是已建成道路,西面紧靠繁华道路,北面是主体施工单位的多栋临建设施,东面为一大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目前整个项目场地只有一个大门出入。

3)两处高压线杆位于基坑边线
一期工程的基坑支护桩施工在南侧围墙内约1.8m、围墙外侧2.3m有两根高压线杆,一根为铁塔式,另一根为水泥杆,上挂10kv 的6根高压线,且高压线距钻井架最高处仅1m左右。

具体位置见图1所示。

3关键施工技术
3.1施工顺序
本基坑工程总体施工顺序为:测放基坑线→开挖地槽、桩机就位→复测桩位→施工支护桩、旋喷桩→钻进钻孔、喷射水泥浆→二次挖地槽→凿钻孔桩桩头→降水井施工、降水→施工圈梁→开挖土方、施工土钉→基坑监测。

3.2桩间土钉施工技术
采用φ800@1200mm钻孔灌注桩+桩间φ140×3.5mm@1200mm钢管土钉复合结构作为支护方案,如图2所示。

钻孔灌注桩支护桩间采用φ800@1200mm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坑内采用管井降低地下水位,坑外布设一定数量观测井(回灌井)。

为了增强基坑支护桩的刚度,提高整体支护体系的稳定性,要在支护桩上的顶圈梁混凝土
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支护桩的钢管土钉施工。

钢管土钉与桩间的连接节点构造如图3所示。

土钉的施工方案采用顶管工艺法,顶进的长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待施工结束后进行抗拉试验,测承载力,并评估设计方案。

如果此方案切实可行,再进行后续推广使用。

图2桩间土钉剖面图
图3桩间土钉节点构造
3.3旋喷桩施工技术
本工程采用的是二重管喷射。

它是一种浆、气喷射,浆液灌注搅拌混合的方法,即用二重喷射管使高压水泥浆和空气同时横向喷射,并切割地基土体,借助空气的上升力把破碎的土由地表排除;与此同时,使水泥与土达到止水及加固目的。

本次设计桩径≥
800mm,桩间距1200、1300和1500mm。

旋喷桩机在施工中的提升速度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在
0.1m/min,钻机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3%,枕木应垫实,以保证钻机的平稳与垂直。

旋喷桩选用普通硅酸盐32.5级水泥,旋喷桩主要是止水作用,水泥进场后要注意防潮和防雨。

设计要求水泥用量不少于40%,其水灰比为1∶1。

确保单桩喷浆量是桩体质量的基本保证。

根据喷射工艺,设计要求喷浆压力
20mpa,提升速度8~10cm/min。

浆液的可喷性与其稠度有较大关系,浆液稠度过大,可喷性差,往往会使喷嘴及输浆管堵塞,同时易磨

高压泵,使喷射难以进行。

本工程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0。

施工前3根桩必须在监理监管下进行,以确定实际水泥投放量、浆液水灰比、浆液输送时间、桩长及垂直度控制要求,确保旋喷桩止水效果,保证桩体质量。

3.4挂网喷浆放坡支护技术
1)施工流程
放边坡线→修整坡面→钢筋土钉、分布筋施工→喷射混凝土。

根据设计要求,边坡为两级放坡,中间设2m宽的马道(见图4)。

图4放坡支护剖面图
2)施工工艺、材料、技术参数
锤击土钉采用φ18@1000mm×1000mm、l=1000mm,钢筋(平面梅花形布置)网片为φ6@200mm×200mm;土钉墙面层厚80mm,分两次喷射;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3天强度不低于10mpa,碎石最大粒径应小于10mm,喷射压力为0.3~0.5mpa;喷射作业分段进行,同一段顺序自下而上。

3.5高压线杆处支护桩顶圈梁施工技术
一期工程的基坑支护桩施工,在南侧围墙内约1.8m及围墙外侧2.3m有两根高压线杆,一根为铁塔式,另一根为水泥杆,上挂10kv 的6根高压线,且高压线距钻井架最高处约1m。

根据基坑支护的设计要求,通过南侧圈梁的施工,将高压线杆的固定转换至圈梁上,用圈梁来固定高压线杆,并加强电线杆和变电箱的稳定性。

详见图
5、图6。

图5高压线杆与圈梁节点剖面图
图6桩顶圈梁配筋图
为了确保南侧支护桩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支护桩施工场地约7m宽的土取走1.5m深,使钻井机架整体下降1.5m,以保证钻井机架与高压线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2)在围墙外侧,沿高压线杆靠近施工面这一侧,分别搭设两座毛竹防护架,毛竹防护架的平面形状为2.3m×1.7m的矩形,四角设立杆,并设横杆扫地杆,间距为1.8m。

四面均设置斜撑,靠近围墙一侧用12号铅丝将毛竹防护架与围墙拉结绑扎,确保毛竹防护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搭设高度略比机架高100mm,靠近机架增设小横杆,从而确保支护桩在电线杆一侧施工时的安全可靠。

3.6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基坑开挖中充分考虑时空效应规则,遵循分区、分块、分层、对称、平衡、合理卸载的原则。

本工程将基坑开挖平面分成4个区域,如图7所示。

图7基坑分区开挖示意图
先进行ⅰ区范围内的土方开挖,沿整个西侧支护桩的位置整体由西往东进行,水平方向开挖宽度约30m左右,含放坡尺寸。

垂直方向从自然地坪开挖至各层土钉墙位置往下1m左右,最后挖至比设计基坑底面标高高出1m左右,以防止扰动基层。

在开挖的同时,南侧预留放坡,按照设计要求配合在东侧、北侧做好二级放坡的开
挖施工。

一级坡比1∶1;马道宽2m,位于-5.3m处;二级坡比1∶1.2。

开挖深度较深时,采用阶梯式的开挖方法进行开挖。

ⅱ区土方开挖时,按照设计要求配合在北侧、东侧做好二级放坡的开挖施工,ⅱ区地下室负2层顶板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ⅲ区的土方开挖;ⅲ区的地下室负2层顶板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ⅳ区的土方开挖。

3.7降水施工技术
1)降水井设计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设计井深为20m,井口高于自然地面0.5m;井管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外径360mm,内径300mm,端部预埋钢圈,井管之间焊接连接。

滤管,即在井管预留滤水孔的基础上外包两层60目滤网,并绑扎牢固。

滤料含泥量小于5%,且粒径1~3mm,从孔口投入井管周边。

2)降水运行
施工完一口井即投入试运行一口,试运行抽水时间控制在3天,并做好出水质量和出水量检查。

正式降水运行14天后进行土方开挖。

3)降水井封井
随着工程的进展,土方开挖前施工的降水井逐步退出使用。

为了确保降水井在封堵后不渗漏,降水井的封堵工作尤为重要。

降水井的封堵必须在后浇带施工完毕,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征得设计同意后,逐一进行。

4监测技术
为了保证深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

通过现场监测,及时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及周边道路的位移和沉降情况,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指导施工;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1)监测内容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圈梁水平位移的监测、周边道路路面沉降监测及桩身应力的监测。

2)监测数量
①圈梁水平位移的监测:本工程共布设15个圈梁水平位移观测点,间距为15m;
②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共布置23个深层位移观测孔,放坡段测斜孔深度为15m,其余为25.0m;
③道路路面沉降的监测:共布设14个监测点,间距20m;
④根据设计要求,选取6根桩进行应力监测,每根桩根据受力情况选取两个断面,每个断面各设两个测点。

3)监测周期与频率
基坑开挖初期,每隔3~5天监测一次;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加密观测频率,每2~4天监测一次,如出现异常或险情,则每天监测一次;基坑开挖到底部及垫层施工期间,每隔2~5天监测一次,如出现异常或险情,则每天监测一次,甚至适当增加监测次数,
及时反馈监测信息。

基础底板浇筑完毕,则每隔5~6天监测一次,直到稳定为止。

5结语
该广场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在工期紧、环保要求高的情况下,采取了“钻孔灌注桩+桩间钢管土钉”和“自然放坡+挂网喷浆混凝土”组合支护形式,实现了无内支撑施工。

从而,在确保基坑与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抓住了各种支护形式的要点,通过有效的基坑降水、基坑开挖方式,严格控制基坑的稳定,同时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确保基坑施工过程处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