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合集下载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相关推荐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现在已经进入夏天了,这天真是一天比一天热。

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夏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候,而三九天则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

农村老话“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很多人看到这句话表示不能理解,怎么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和最热的时候怎么掺在一起了?三伏和三九是什么意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1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天三伏天是什么意思。

“大家所说的三九天,指的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第三个“九天”。

三九天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下面把三九,三伏天的划分,说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热在三伏与冷在三九1、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2,“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

>三伏天是指哪三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热为什么说三伏天会很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候。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

我们知道太阳是地球上热和光的来源,如果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地球上就没有了温暖也就没有了四季的变化,一切生物也就无法生长了。

夏季太阳高高挂在天顶上,每年的夏天那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获得的阳光最多,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时分,阳光近似于直射地面。

这时太阳光穿过的大气层厚度最小,太阳的光和热被大气层吸收、散射和反射的小,到达地面的就多,有利于地面的温度升高。

其次,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白天时间长,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地表吸收的热量远大于支出,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热量增加,温度持续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间地表热量的积累达到高峰。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八月份正是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三九天是全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九是一个极数,九个九为最大数,数九寒天,表明是全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冷在三九”,数九期间最冷的意思在里面,从历法上看“三九”又正好在1月中旬,处于小寒和大寒期间,气候到达了全年的最冷值。

三九天是多少天:9天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当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数九计算寒天这一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有历史,乏记载,至于起源何时,没有确切的资料。

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整整90天,数九计日。

数九方法,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从冬至逢壬日算起,到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

三九天要如何养生1、饮食方面养生三九天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咸味食物,以免引起身体水肿。

多喝粥比如红枣山药粥、小米粥或者糯米粥等能养胃气。

另外适当吃苦味食物,多吃应季蔬菜如白菜白萝卜、南瓜胡萝卜和菠菜等,含有的维生素能增加身体免疫力和耐寒能力。

除此之外肉类可选择鱼肉猪肉羊肉和牛肉含有优质蛋白质,产热性好,能提高身体御寒能力。

2、运动养生三九天温度低可多参加户外活动,能加强中枢调节,帮助皮肤血管收缩,提高肌肉兴奋性,增强收缩能力。

推荐打太极拳、跳绳慢跑,运动时间可安排在上午10点或下午4点左右。

三伏天是指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什么意思

三伏天是指什么意思三伏天是指什么意思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

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

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

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的计算方法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

比如,20XX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XX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XX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

三九是哪一天开始的

三九是哪一天开始的

三九是哪一天开始的三九是一个古老的气象现象,相传是指从某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开始,连续九天气温下降,泛指寒冷的天气。

在我国民间,三九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节,人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与之相关。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三九的起源和民间传说。

三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三九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尔雅·释天》中的“三九”,意为“初九”,即农历九月初九。

《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关于“三九天”的记载,称三九是“初冬九天期”,九天内寒气渐长,寒潮频繁,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关于三九,有许多民间传说和谚语。

有的地方有“三九不出手,十冬不夏炉”的说法,意思是如果在三九期间出手打柴或和冰水接触,就会伤到关节,导致身体不适,直到十个冬天过去才会好。

还有的地方传说,在三九期间,人们不能修房屋,因为这样会导致房屋容易出现裂痕和漏水。

这些民间传说虽然可能没有科学根据,但在人们的神话和民间故事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人们对于寒冷天气的畏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除了民间的传说和习俗,三九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北方,三九意味着严寒的到来,人们开始穿上厚厚的棉衣,取暖设备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南方,尽管温度相对较高,但也可以感受到一丝寒意,人们开始增加身上的衣物,以应对寒冷天气。

在农村地区,人们还有一种叫做“动三九”的习俗。

动三九是指在三九期间进行一些农事活动,如翻地、播种等。

人们相信,在这个时节进行农事活动,可以让土壤更好地吸收养分,为来年的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除了习俗,三九期间的养生也备受关注。

有人认为在三九期间,人们的身体特别容易受寒气侵袭,因此要加强调养。

一些中医养生专家提倡在三九期间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汤、红枣、糯米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并且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总之,三九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现象,不仅在我国民间有着特殊的传说和习俗,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养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无论是寒冷的冬日还是炎热的夏日,我们都应该对自然力量保持敬畏之心,遵循季节的规律,做好对应的准备和调养。

2020庚子年三伏养生要点

2020庚子年三伏养生要点

2020庚子年三伏养生要点夏日炎炎,如今已步入三伏,即我们常说的伏天儿、伏日。

民谚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从气象学上分析,入伏后受副热带高压加强影响,阳光照射增强,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变大,地表热量不断累积,天气闷热日增,但这也正是一年中阳消阴长的开始,是“借天地之气补养人体阳气”的好时节。

那么,在三伏期间又该如何更好地调养?三伏的来历三伏天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处暑之间,是夏秋交接过渡的长夏时节。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于地,又提示人们在这个时节要注意“隐伏”以避盛暑;此外,“伏”音同“福”,又含有纳福吉祥之意。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入伏时间按节气和日干支配合而定。

古人有“夏至三庚数头伏”之说。

中国传统“干支纪日法”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来代指每日。

其中,每逢日干为“庚”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按天干顺序每10天循环出现一次。

按五行理论,火克金,夏属火,秋属金,天干中的庚亦属金,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金秋之气欲起,却被夏季之余火所抑而伏藏,称为伏日。

正如唐人颜师古注解《汉书·郊祀志》时所言:“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

立秋之后,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

”所以,古人结合长期实践观察和理论推算,认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初伏经过10天后,即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进入末伏,亦持续10天,从初伏到末伏,合称“三伏”。

需注意的是,初伏和末伏都为期10天,但中伏的时间段则有两种,一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只出现4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二是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5个庚日,则中伏持续时间为20天。

今年6月21日夏至,8月7日立秋,夏至到立秋之间共出现5个庚日。

所以,2020年的“三伏天”一共有40天。

初伏为2020年7月16日~2020年7月25日。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本文主要介绍了“冬养三九夏养三伏”这个俗语的来历、含义以及养生方法。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篇1“冬养三九夏养三伏”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养生俗语,意味着在冬季的最冷的九个九天和夏季的最热的三伏天,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养生方法来保健身体。

“冬养三九”指的是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单位,共九个单位,也就是冬季的最冷的九个九天。

在这个时期,气温极低,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邪的侵害。

此外,冬季也是人体精气收藏的季节,人们需要适当地调整饮食和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以利于身体健康。

“夏养三伏”则指的是从夏至开始,每十天为一个单位,共三个单位,也就是夏季的最热的三伏天。

在这个时期,气温极高,人容易受到暑邪的侵袭,因此需要注意防晒、避暑,避免过度疲劳和暴饮暴食。

此外,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季节,人们需要适当地调整饮食和作息时间,以利于身体健康。

为了做到“冬养三九夏养三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养生方法。

例如,在冬季可以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生姜等,以助阳益气;在夏季可以多吃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苦瓜、冬瓜等,以清热祛暑。

此外,冬季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夏季则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是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养生俗语,体现了人们根据季节变化而采取的自我保健方法。

《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意思》篇2“冬养三九夏养三伏”是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意思是在冬季的最冷的九个九天(即农历的冬至、腊月、小寒、大寒四个节气和它们前后各九天)和夏季的最热的三伏天(即农历的夏至后第三、四、五个庚日),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

冬季的三九天,气温极低,寒气逼人,人体内的阳气易受到损伤,因此需要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保养阳气。

2019年伏天范文.doc

2019年伏天范文.doc

2019年伏天范文篇一:伏天养生8大重点7月7日是小暑节气,随后马上就会进入三伏天:20XX年7月17日~20XX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20XX年7月27日~20XX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20XX年8月16日~20XX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养生角度来看,我们要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关键时节会养生才是王道!1、养气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

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养生策略1、西洋参泡茶夏天最好的补气药是西洋参,这是人参中唯一一个不上火、不伤阴的参,即便有阴虚、口干口渴的问题,西洋参也照样适用,因为它是气阴双补的,特别是汗出过多,人觉得很疲惫、心慌的时候,适合用西洋参泡茶饮,对苦夏者很有利。

2、黄鳝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2、养心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

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人五脏之中的心与夏相应,故夏季人们当以养心为主。

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

所以夏季宜注重护心养心。

养生策略常吃红色食物国家高级营养师李永华介绍,中医认为,夏季养心,而心最喜欢的是红色,所以,夏季宜多吃红色食物。

比如红枣、樱桃、葡萄柚、藏红花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养心、温阳、助眠的功效。

3、健脾夏天没胃口、没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

脾胃为后天之本,吃不好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养生策略1、橘皮茶可以在药店买制好的橘皮,每次取橘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这道橘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

2、山药玉米糊买点玉米粉和山药粉,然后按3:1的比例煮成糊状,食用后对脾胃很好。

玉米属于平补的食物,无论是哪种体质的人,都可以适当吃一些。

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

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

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什么是三伏天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什么是三伏天_三伏天的简介,欢迎查阅!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三伏天又称为“伏天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最闷热的一段时间,主要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

三伏天主要是指的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因此提醒人们要注意避暑。

三伏天大概在一年中占到三、四十天左右,而时间多在阳历的每年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

但实际上每年入伏的时间都不固定,而且“伏”的长短也不定。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划分三伏天,主要是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而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是第一伏的开始天,而三伏天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中伏又是三伏天最热的。

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

因此在入伏开始就要注意避暑防感冒,夏天因为温度太高,人体难以适应,就可能会出现中暑的现象。

这时候就要多喝水,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

而因为室内外的温差过大是很容易感冒的,因此也要注意预防。

在室内最好披肩外套,而在出门的时候,最好在门口站一会,让身体慢慢适应室外的高温再出行。

出门之前一定要做好防晒准备,比如遮阳帽、防晒霜以及太阳伞等,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的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防止中暑。

三伏天简介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

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什么意思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什么意思“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

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

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九九”过后,就表示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追根溯源,这句话一般在练武之人身上体现。

一般来说,以武为生之人体格较为强健。

他们认为,在严寒天、酷暑天进行锻炼,有助于磨炼自身坚强意志,同时加强武术修为和精神定力。

那么,我们普通人是否适合在“三九”、“三伏”锻炼?现代社会中亚健康、慢性病已经非常普遍,这类人群在“三九”、”三伏”锻炼并不合适。

在“三九”锻炼,由于天气过于寒冷,容易导致人们肌肉僵硬、毛孔闭塞,热量散发受到阻碍,体内的热量平衡失调。

这不仅会使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还会让人感到格外疲惫。

此外,寒冷的天气会使人体组织兴奋度下降。

在运动时既加强了能量代谢,又增大了耗氧量,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

对于体弱和免疫功能较差者,严寒天进行室外锻炼还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咳嗽、甚至肺炎等,因此,此类人群更当避免此时进行户外运动。

在“三伏”锻炼,因天气炎热,危害则会更大。

气温过高时在室外进行锻炼,会使人体的体温过高,从而加速脱水,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循环能力下降,造成神经功能紊乱等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酷暑天锻炼还容易导致中暑。

中暑是高温下发生的一种以中枢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混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候群。

若处理不当,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是毋庸置疑的。

体弱、体虚、或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人群,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模式进行锻炼,可能具有致命的风险。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 三伏天一共有多少天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 三伏天一共有多少天

三伏天指的是什么三伏天一共有多少天三伏天指的是什么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头伏的第一天,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初伏,为十日,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中伏,一般为十日到二十日,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末伏,为十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

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三伏天一共有多少天看具体年份。

三伏天是二十四节气之外的一个杂节气,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入伏日期,同时,每年三伏天的时长也不一样,如果入伏早,中伏会有20天,如果入伏晚,中伏只有10天。

“三伏”为何这么热“热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仿佛置身巨大的蒸笼。

三伏天又闷又热是由于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三伏天注意事项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天气热,人们可能就会没什么胃口,喜欢吃凉的东西。

但是要注意,不要吃太多冷饮以及冰冻的食品,会对肠胃造成很大的负担。

尤其是女孩子在经期更不能吃生冷的食物。

尽量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至于油腻荤腥的食物可以吃,但不要过度。

另外夏季即使食欲不振,也要三餐按时按量吃,切记不要暴饮暴食。

注意防暑降温三伏天虽然很热,但也没必要一直待在空调屋里,否则温差太大对身体大有损伤,甚至还会引发热感冒。

体质弱的朋友不仅要防止中暑,还要小心各种疾病的侵袭,一旦发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

数伏与数九

数伏与数九

数伏与数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话一点不假。

三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数伏与数九不一样,数九是从冬至日算起,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以至‘九九’。

而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日开始,是从夏至以后的三庚算起。

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一庚为十天,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六个庚日为末伏。

例如,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

从21日到30日为一庚,从7月1日到10日为二庚,从11日到20日为三庚。

那么,今年的初伏就是从第三庚的7月11日到20日这十天的某一天。

究竟是十天的哪一天,要看日历。

今年当然就是三庚的最后一天了。

初伏与夏至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所以,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1天,故‘秋后有一伏’。

我们说,冷在三九,是指数九的第三个九天,在一月中旬,最为寒冷。

其实,从数九开始,共八十一天,在一年中都是最冷的。

而热在三伏,则包括了初伏,中伏和末伏。

在三伏天,天气最为炎热。

有些谚语说的好。

比如,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言外之意是富富有余。

表达了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心情。

三伏还是食文化。

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

看的出,劳动人民对三伏的关爱。

三伏是文化,九九也是文化。

有一句谚语叫“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背阴消;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从冬至到小寒,到大寒再到立春的前一天共是45天,从一九到五九也是45天,所以,‘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一定就是立春了。

九九加一九,就是九十天。

春分到了。

春天来了。

“数九”是我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生产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

“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的次日开始。

“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歌谣,人们习惯用它来描述“冬至”后两个多月里的气候变化。

“冬至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冬至”是“头九头”,往后数九天称为“头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第三个九天为“三九”,依此类推。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的来历是什么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 三九天的来历是什么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天的来历是什么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9-27天。

中国的农历用"九九"来计算时令,冬至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过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结束,进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天"。

三九天的来历是什么三九天是劳动人民经历了千百年与风雪严寒的搏斗,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许多记叙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九九歌”。

如北方流行的九九民谣: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四川版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黄河流域版敦煌文献伯4017《咏九九诗》:“一九,万叶枯萎,鸿雁南飞;二九,单衣觉寒,群鸟夜投高宿,鲤鱼游入深潭;三九,朔风凛冽,荒原地冻,水面结冰犹如冰桥;四九,参星半夜落下,辰星早上升起;五九,白日渐长,太阳未时之后可照进堂屋;六九,春风拂面,百草萌动,单衣即可出门;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八九,草木生长,阳气遍地,正是种谷深耕之时;九九,耧车播种,玉苗丛生,正是农家欢乐之时。

”湖南版一九二九,怀胸抱手;三九二十七,檐前雨不滴;四九三十六,茅草吊蜡烛;五九四十五,咬牙像打鼓;六九五十四,风吹如炸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娃儿玩泥捏;九九八十一,安排蓑衣和斗笠。

2024年三九天具体日期

2024年三九天具体日期

2024年三九天具体日期2024年三九天时间具体日期2024年的三九天从1月9日开始的,到1月17日结束,我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

我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惊蛰之后就意味着三九天正式的结束。

三九天是什么意思“三九”是指冬至到来之后后的第三个“九天”,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

需要注意的是“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就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而不是“三九”,所以“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三九天这段时间是全年中温度最低的一段时期,从冬至节气开始,白昼增长的速度渐缓,从冬至到“三九”的这一时期,平均每天白昼时间只增长了一分钟。

另外,由于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所呈的夹角角度增加也很缓慢,而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此时北半球会继续失去热量,地温也持续下降,造成了此段时期气候会十分寒冷。

三九天计算方法方法一数九寒天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逢壬日算起(冬至后逢第一个壬日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

这时“九尽桃花开”、“春深日暖”了。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数九”的正确算法是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算起,故,“九”在每个年份中具体日期是不固定的,须视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在哪一天而定。

另有错误认为“数九”是从冬至这天算起的,从冬至这天算起那么每年“九”的具体时间是固定的,每个“九”都固定在冬至后第9天、第18天、第27天…。

方法二也有一些地方数九寒天是从冬至当天算起的。

三伏三九是什么意思含义整理

三伏三九是什么意思含义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三伏三九是什么意思含义整理三伏天,是消失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下面是我细心推举的三伏三九是什么意思含义,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三伏三九是什么意思1、三伏“三伏”指的是夏季的初伏、中伏和末伏。

从夏至日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属于初伏,大约是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支配,其中“伏”为“土”。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

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

就要埋伏一段时间,“埋伏”就是“伏”的本义。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经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消失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此时假如由于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易致内寒过甚,以至于体内阳气更衰。

这个季节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暑热暑湿是我们防范的重点。

2、三九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

与三伏对应的是三九。

中国有“数九寒冬”的说法,从冬至开头数“九”以计算时令。

“三九”指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的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其次十七天。

“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消失在冬至到惊蛰。

一个伏各多少天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洁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最新】三伏天的俗语-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最新】三伏天的俗语-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伏天的俗语篇一:三伏天的来历和习俗三伏天的来历和习俗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

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

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

消暑小妙招物理降温:温水冲澡:用稍低于体温的温水冲澡或沐浴;饮品降温:山楂汤、西瓜露、酸梅汤、椰汁银耳羹等都是很好的降温饮品;药品治暑:仁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暑天宜清补: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应该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等;注意补充维生素:高温季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

此时,可以选择性地定量补充一些维生素,最好是食物补充,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虾皮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别忘补盐补钾:夏天出汗多,体内丧失的盐分就比较多。

所以要注意多吃些咸味的食物,以补充体内所失盐分,达到身体所需的平衡。

篇二:俗语100句吹牛皮喝西北风杀鸡给猴看丢了西瓜捡芝麻兔子不吃窝边草等着天上掉馅儿饼各打锣鼓合唱戏捅马蜂窝抬轿子,吹喇叭有钱的王八坐上席吃不了,兜着走翘尾巴刀对刀,枪对枪说他胖,他就喘人怕出名猪怕壮坐轿不知抬轿苦三句不离本行拆东墙,补西墙借坡下驴凤凰不入乌鸦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看人挑担不吃力关公面前耍大刀一条胡同走到底饱带干粮晴带伞公鸡打架头对头耳朵塞鸡毛人穷志不短卸磨杀驴人勤地不懒拔虎须寸金难买寸光阴逼公鸡下蛋瞎猫碰上死耗子名师出高徒指鸡骂狗狼多肉少,成天争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池里无鱼虾为大卖啥吆喝啥皇帝想成仙张家长,李家短老子天下第一扳倒大树捉老鸹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一问三不知拿着鸡毛当令箭有奶便是娘蒙上眼睛捉麻雀牛犊追兔子,有劲儿使不上上贼船一石激起千层浪泥鳅掀不起大浪独虎不敌群狼占着茅坑不拉屎兔子沿山跑,还来归老窝大狗爬墙,小狗学样出了山门打师父捉迷藏喂的鸡多,下的蛋少吃大鱼吃不起,吃小鱼怕腥气众人拾柴火焰高鸡窝换鸡窝,换来换去差不多窝里斗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死猪不怕开水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面锣,对面鼓拿着金碗去讨饭人家偷驴,他拔橛(jué)儿快人一言,快马一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打官腔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见兔子不撒鹰天高皇帝远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脚踏两只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满山打野鸡,家里丢了大公鸡没有那么大的脚,就别穿那么大的鞋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开弓不放箭拍马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下坡容易上坡难身正不怕影子歪只拉车,不看路打肿脸充胖子三伏天,穿皮袄老虎头上拍苍蝇对着镜子作揖,自己恭维自己老鼠见了猫天亮才烧炕不碰鼻子不回头酒香不怕巷子深守着大河没水喝人逢喜事精神爽篇三: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与计算三伏天与夏九九以及数九寒天的来历以及计算伏天与夏九九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

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

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

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关于末伏的来历和风俗介绍末伏,也叫“孟伏”,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也就是农历七月末或八月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所以,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于是,有的时候,中伏期间,可能会超过十天。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上述冬夏(九九歌)反映了老北京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而三伏天怎么计算呢?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但是,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还是很容易计算的。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的配制组合确定的,所以,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比如甲子、丁已……日子等。
三九天与三伏天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这意思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 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这意思是说,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但是,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而且,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露眨┏龇梗昂笳盟氖臁?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环目迹皇熘螅质歉龈眨簿褪?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北京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一般“三九”时最冷。楼上朋友说的“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