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书评 苏东坡,一个永远值得你去了解的中国士大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读《苏东坡传》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仅来自于课文教材里的诗词及相关的介绍,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他是一个豪放派诗人,一生著作颇多,笔耕不缀。

这种有限的材料展示出的苏东坡是割裂的,而非饱满的、有血有肉的,那么苏东坡的生平如何?他是如何做官的?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待人处事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一个个出现在我的脑海,终于,我下定决心去读一本有关他的传记。

1000个人心目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就像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所讲的那样,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总是徒劳无功的,但是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人身上,挑出一些特点是轻而易举的。在这本传记中,林语堂做了下列总结: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传》共分为四个部分,依次以童年、壮年、老练及流放岁月为标题。各部分又分为几章内容,涵盖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人物关系及诗歌创作等内容。

相比专注于人物经历记述的自传而言,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大量引用了苏轼生前所写的诗词歌赋、札记、散文、书信等材料,通过以诗证史、以诗辅传的写法,让苏东坡得以穿越千年的时空羁绊来到我们面前。

苏东坡之才,真正称得上是千百年来人间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

其流传于今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除了这些整理成册的书卷,苏东坡留给后世的还有大量的手稿以及书法作品。只是在当时,诗人的作品遭受朝廷的抵制,部分或受损或禁止流传,可这也阻挡不住文人墨客及普通民众对他才华的仰慕,向他讨墨的人不计其数,而苏东坡也会尽其所能让他们满意而归。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来证明他的天资聪颖。相传,在他降生时,附近山上的草木皆枯、花朵凋零,这是他集天地之精华,吸纳万物之灵气的结果。

更为有趣的是,苏东坡在科举考试中因为自己的文章过于出类拔萃而失去拔得头筹的机会。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苏东坡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欧阳修对文章的内容与风格十分赞赏,以为是他的门徒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他把这篇文章列为了第二名。

后来,苏东坡的文章被天下人所知,就连欧阳修也预言:“再过三十年,苏东坡名满天下,世上恐怕不会有人再认识我欧阳修了!”不幸的是,这个预言在最后还是成为了现实。

苏东坡为官一方,始终守得住作为官员的初心。

范仲淹有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在告诫官员,无论是身居朝廷之上还是流放到民间,都要忠君爱民,这便是为官的初心。

苏东坡在21岁就高中进士,可谓年轻有为,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生遭受过两次大的罢黜。

一次是在神宗年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朝廷改革派的弹劾。这些个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想尽办法搞掉苏东坡。

他们谋划着,苏东坡不是爱写诗吗?好,就从诗歌入手!于是从苏东坡的诗

歌中摘录出一些“指意不明”的词语,然后加以曲解,最终成为告发苏东坡的证词。

因为知道苏东坡的为人,神宗皇帝起初对这种偏微之词并不在意,但久而久之,那些流言蜚语终成了引起皇帝忧虑的说词,于是“乌台诗案”发生了,那一年苏东坡已经43岁。

还有一次是在哲宗年间,太后逝世,哲宗掌权。曾在苏东坡得势时遭贬谪的反对党又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随即展开对苏东坡为首的元祐党人的政治迫害。

然而,无论是在京城做官还是下放到地方,苏东坡总是秉持着一个原则——为老百姓谋福利。

作为地方太守,他愿意利用自己的名声造福于人,甚至不惜亲自为欠债的百姓画扇子。

在任官之时,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自己的苦衷。

被告人讲到,自己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他的父亲去逝后留下了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他故意赖着不还。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了二十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个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他把二十把团扇画完,把扇子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的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外面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拿一千钱买他一把扇子,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就只有徒叹奈何了。

就像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苏东坡不仅忧民,更实实在在为百姓谋福祉,这样的官员,如何不让人爱戴?

苏东坡的幽默感以及豁达的天性,是他抵挡世俗与逆境的有力武器

让道行高洁的老僧和一个名妓见面,千百年来只有此人能做得到。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

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

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

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槌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

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把女人和和尚分开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国文学上是如此。和尚的故事,往往是女人的故事,而女人的故事也往往是和尚的故事。

在东西方是一样的,在一般世俗人的心里,对那些独身主义者总是暗怀恶感,因为他们向天下人宣示他们没有男女之欢的生活,不同于一般人。

再者,和尚与女人之间的艳闻,比商人与女人之间的艳闻,可就使人觉得精彩多了。

苏东坡敢于挑战佛门清规,足以说明他为人的豁达和开放,甚至还有些“调皮”。他就是要挑战世俗,他的不羁与天真的天性,至今仍被人津津称道。

总结

今天我们再读《苏东坡传》,去了解中国的士大夫后就应该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人什么样的人,即使最终不可能做到,但这个过程就已经让人感到快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