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植物生理完整版2014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dafa5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c.png)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命过程和功能的科学领域,它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代谢、激素调节、环境适应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为您提供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帮助您深入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相关机制。
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植物生命的重要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细胞扩张和细胞分化等过程。
植物生长受到激素、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调节。
激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内源调节因子,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化素等。
植物的发育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植株形成等阶段。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收水分后,活化生理过程,例如蛋白质合成和呼吸作用。
幼苗生长是种子萌发后的主要阶段,包括根系生长、茎轴生长和叶片展开等。
植株形成是植物发育的终极目标,包括茎蔓延、分枝、开花和结果等过程。
二、植物的营养吸收和代谢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
水分的吸收和传输是植物生理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根系吸水是由于根毛吸水、根内压力和蒸腾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氮、磷、钾、镁、钙等无机盐,以及葡萄糖、脂肪酸等有机物。
植物的代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子合成等。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其产物为葡萄糖和氧气。
呼吸作用是植物将有机物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产物为能量和水。
分子合成是植物利用有机物质合成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细胞组分的过程。
三、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细胞分化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细胞分裂和伸长,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伸长和开花,细胞分裂素和细胞分化素能调节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的形成。
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作用受到环境因素的调控。
例如,光照能够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和分布,温度能够调节赤霉素的合成和作用,水分能够影响细胞分裂素和细胞分化素的合成和传输。
高级植物生理复习资料
![高级植物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e07e992bceb19e8b8f6bae3.png)
高级植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仅供参考)1植物生理学:高级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命规律及其调控的综合学科2核孔(nuclear pore):核膜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但核膜不连接,上有许多小孔,这就称为核孔。
它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水势(water potential);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即体系中水的化学势与纯水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4渗透势(溶质势):由于溶质的存在而使水势降低的值,其值为负.5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引起的细胞水势增加的值,其为正值.6水孔蛋白(aquaporin):研究发现植物细胞质膜和液泡膜上有一类膜内蛋白,其多肽链穿越膜并形成孔道,特异的允许水分子通过,具有高效转运水分子的功能,这类蛋白被称为水孔蛋白.7胞间连丝:在初生纹孔场上集中分布着许多小孔,细胞的原生质细丝通过这些小孔,与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相连。
这种穿过细胞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细丝称为胞间连丝。
是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一连接两细胞内质网的连丝微管8微体:含有酶的单层膜囊泡状小体,与溶酶体功能相似,但所含酶不同于溶酶体9渗透作用(Osmosis)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10高渗溶液(hypertonic solution):将细胞(或生物体)浸入某种溶液中时,水从细胞向外部渗出,这种溶液显示高渗性,称为高渗溶液11低渗溶液:如果水向细胞内渗入,则表示溶液为低渗性,则称为低渗溶液12等渗溶液: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的溶液13质壁分离:指的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较高的环境下,细胞内的水分会向细胞外渗透,进而失水导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收缩,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要小于原生质层,所以产生了这种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14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灰分中的物质为各种矿质的氧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构成灰分的元素称为灰分元素又称为矿质元素.15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16离子的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and passive absorption)被动吸收:溶质顺电化学势梯度进入质外体的吸收过程,不需要代谢提供能量.主动吸收:溶质跨膜进入细胞质和液泡的过程,要利用呼吸释放的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吸收.17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协助扩散是小分子物质经膜转运蛋白协助,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膜的转运,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18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中一类内在蛋白构成的孔道.可为化学方式或电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的顺势流动.19离子的选择吸收(selective absorption):是指植物对同一溶液中不同离子或同一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吸收的比例不同的现象.20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光合作用是光养生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的过程.21原初反应(primany reaction):是光合作用起始的光物理化学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电荷的分离,即天线色素吸收光能并传递给中心色素分子,使之激发,被激发的中心色素分子将高能电子传给原初电子受体.同时又从原初电子供体获得电子.原初反应的速度极快.22作用中心色素(reaction center pigment):又称为反应中心色素,是指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具有光化学活性,将获得的光能进行电荷分离,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的色素.23聚光色素(light harvesting pigment):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不直接参与光化学反应,类似无线电天线将吸收的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分子、全部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分子.24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离体叶绿体在有适当氢受体存在时照光发生放氧的反应称为希尔反应.25红降现象(red drop):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在波长大于680nm时急剧下降的现象.26爱默生效应(Emerson effect):指如果用波长大于685nm的红光补充一个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比分别单独用这种光照射的产量产额之和还要高,这种现象为双光增益效应.27 PSI:光系统 I,作用中心I,其作用中心色素最大吸收峰在700nm处,也称P700;28 PSII:光系统II,作用中心II,其作用中心色素最大吸收峰在680nm处,也称P680.29 Rubisco(RuBP carboxylase/oxygenase):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30荧光现象(fluorescence):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回到基态时,可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处在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荧光.31作用中心(reaction centre):是叶绿体中进行光合原初反应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结构.它至少包括:1个作用中心色素分子(P);1个原初电子受体(A);1个原初电子供体(D).作用中心基本成分是由结构蛋白质和脂类组成.32光合链(photosynthetic chain):由PSII和PSI以及一系列电子传递体组成的使水中的电子最终传给NADP+ 的电子传递轨道称为光合电子传递链,简称光合链.33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光下在叶绿体(或载色体)中发生的由ADP与Pi合成ATP的反应.34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CO2的过程,由于这种反应仅在光下发生,需叶绿体参与,并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故称作为光呼吸.因为光呼吸的底物乙醇酸和其氧化产物乙醛酸,以及后者经转氨作用形成的甘氨酸皆为C2化合物,因此光呼吸途径又称为C2光呼吸碳氧循环35呼吸作用(respiration):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在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36 EMP途径(EMP pathway):即糖酵解,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37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C):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的途径.38 PPP(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即戊糖磷酸途径,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直接氧化分解,并以戊糖磷酸为重要中间产物的有氧呼吸途径.39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也称细胞氧化,广义上指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狭义上指发生在线粒体内一系列传递氢和电子的氧化还原过程.40呼吸链(respiration chain):即呼吸电子传递链,指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4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氧化磷酸化就是呼吸链上的磷酸化作用,也就是当NADH+H+上的一对电子被传递至氧时,所发生的ADP被磷酸化为ATP的作用.42能荷调节(regulation of energy charge):细胞中腺苷酸(AMP,ADP,ATP)对呼吸作用和其他一些代谢有明显的调节作用.43抗氰呼吸(Cyanide resistat repiration):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一部分呼吸.抗氰呼吸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与电子传递主路交替运行.44呼吸商(respiration quotient RQ):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量的比值叫做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45末端氧化酶(terminal oxidase):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的氧化酶.除了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抗氰氧化酶之外,还有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等.46无氧呼吸消失点(anaerobic respiration extinetion point):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最低氧浓度(10%左右)称为无氧呼吸消失点.47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phytohormones):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另外有人建议将油菜素甾体类、茉莉酸类也列为植物激素.48三重反应(triple response):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地性生长)的三方面效应.49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人们研究并合成的与天然植物激素具有同样生理作用的有机化合物. 50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s):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51生长抑制剂(growth inhibitor):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破坏顶端优势,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常见的有脱落酸、青鲜素、水杨酸、整形素等.52生长延缓剂(growth retardant):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生长延缓剂有矮壮素、烯效唑、缩节安等.53极性运输(polar transport):只能从形态学的一端运向另一端的运输,如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向上端.54激素受体:能与激素特异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效应的物质,一般是属于蛋白质.55植物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植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分化成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即具有形成完整生物个体的全套基因.56黄化现象(ctiolation):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茎柔嫩而细长,叶片似小鳞片状紧贴于茎上,茎的顶端一直保持弯曲状态而不伸展;内部组织分化不完全,薄壁细胞多,输导和机械组织不发达,茎叶中没有叶绿素,整个植株呈黄白色. 57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株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58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由光调节植物生长、分化与发育的过程称为植物的光形态建成,或称光控发育作用.59蓝光效应(blue effect):蓝紫光抑制生长,促进分化,抑制黄化现象的产生,诱导向光性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蓝光效应.60光敏色素(Phytochrome,Phy):一种对红光和远红光的吸收有逆转效应、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色素蛋白.61生长相关性(correlation):植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现象.62顶端优势(apical dominance):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63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of growth):植物器官或整株植物的生长速度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然后又减慢以至停止.这一生长全过程称为生长大周期.64向光性(phototropism):植物随光的方向而弯曲生长的现象.包括正向光性、负向光性、横向光性.65识别蛋白(recognition protein ):存在于花粉与柱头上能够起识别作用的蛋白质.66生长素梯度学说(auxin gradient theory):不是叶片内生长素的绝对含量,而是横过离层区两边生长素的浓度梯度影响脱落.梯度大,即远轴端生长素含量高,不易脱落;梯度小时,即近轴端生长素含量高于或等于远轴端的量,则促进脱落.67生物自由基(biological radicals):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价电子的基因或分子.生物自由基,通过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自由基.68呼吸跃变(climacteric):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然后又迅速下降的现象.呼吸跃变的产生与外界温度和果实内乙烯的释放密切相关.呼吸跃变是果实进入完熟的一种特征.69衰老(senescence):在正常条件下发生在生物体的机能衰退并逐渐趋于死亡的现象,具体指的是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理功能衰退的现象.70膜脂过氧化作用(membrane lipid peroxidation):指生物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在自由基诱发下发生的过氧化反应,其结果不仅使膜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引起膜流动性下降以致膜相分离和膜通透性增大,膜的正常功能破坏,而且膜脂过氧化物MDA等也能直接对细胞起毒害作用.71水合补偿点(hydrtion compensation point):缺水会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当植物因缺水而使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即净光合速率为零)时,植物叶片的水势称为水合补偿点.72 SOD(super-oxide dismutase):超氧化物歧化酶.存在于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清除自由基的酶,能催化生物体内分子氧活化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氧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过氧化氢.SOD分Cu-Zn-SOD,Mn-SOD和Fe-SOD三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中.73活性氧(active oxygen):化学性质活泼、氧化能力很强的含氧物质的总称,包括含氧自由基和含氧非自由基.74油菜素甾醇: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植物激素一起参与调控植物发育的很多方面,包括茎叶的生长、根的生长、维管组织的分化、育性、种子萌发、顶端优势的维持、植物光形态建成等。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c960c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e.png)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一、名词解释1、水势:指在同温度同压强下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的差值。
单位Pa。
2、渗透势Ψs:由于细胞液中溶质的存在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为负值。
3、压力势Ψp:由于细胞壁的压力的存在引起细胞水势变化的数值。
4、衬质势Ψm:有图细胞胶体物质的亲水性和毛细管作用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为负值。
5、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外界坏境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6、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而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蒸腾拉力。
作用力>>根压。
7、永久萎蔫系数:当植物刚好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尚存留的含水量。
(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
二、简答、填空、判断等(一)2、水在植物生命中的作用(1)水是原生质的主要组分(2)一切代谢物质的吸收运输都必须在水中才能进行(3)水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4)水作为原料参与代谢:水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合成与分解的底物(5)水可以调节植物的体温、调节植物的生存环境3、水势:指在同温度同压强下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的差值。
单位Pa。
(1)在任何情况下。
水分流动的方向总是由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
(2)典型细胞水势(Ψw)包含三部分:Ψw = Ψs(渗透势)+ Ψp(压力势)+ Ψm(衬质势)成熟细胞则Ψw = Ψs(渗透势)+ Ψp(压力势)(3)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时:水势= 渗透势;细胞吸水饱和时:水势 = 0.4、植物细胞吸水的方式(1)渗透式吸水(具液泡细胞)(2)吸胀式吸水(无液泡的细胞及干种子、依赖衬质势(3)代谢性吸水(直接耗能)发生频率(1)>(2)>(3)(二)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1、根系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其中根毛区为主要的吸水区域。
2、根系吸水方式及其动力:根系吸水有主动吸水(根压)和被动吸水(蒸腾拉力)两种形式。
(完整版)考博高级植物生理学
![(完整版)考博高级植物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858ccbfbaf1ffc4fff47ac40.png)
1水分生理。
水分的吸收机理(细胞的吸收,根的吸收),提高抗逆性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一、细胞吸水的机理:1.渗透吸水指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为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主要是依赖于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有较低低的衬质势。
二、植物根系吸水。
植物根系吸水的方式按动力不同,分为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两种方式。
主动吸水是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方式,动力来自根压,根压指由于根系生理活动引起水势下降,导致土壤周围细胞的水分向根部流动,这种是液体从根部上升的压力;被动吸水是由于枝叶的蒸腾作用而引起根部吸水的方式,动力来自蒸腾拉力,蒸腾拉力指由于整体作用产生的一些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根系吸水的途径有三条,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无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速度快;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速度较慢;跨膜运输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到另一个细胞,要通过两次质膜和液泡膜;提高作物抗旱性途径是什么?(1)根据作物抗旱特征可以选择不同抗旱性的作物品种。
(2)提高作物抗旱性的生理措施,如:抗旱锻炼等(3)施用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等2根干旱后怎么告诉叶片(机理),如何做到合理灌溉等人为的因素。
什么叫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包括哪些过程?答:通过信号传导。
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包括四个步骤:第一,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结合;第二,跨膜信号转换;第三,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放大和整合;第四,导致生理生化变化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是依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水源情况进行灌溉,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用适量的水取得最大的效果。
要做到合理灌溉,就要掌握作物的需水规律。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91dd7b2195f312b3169a560.png)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同一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环境中,含水量也有差异,在同一植物中,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的含水量也差别很大。
凡是生命活动较旺盛的部位,水分含量较多。
2、水分在植物细胞在中呈束缚水和自由水。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流动的水分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4、自由水与植物代谢有关,其比例越大,代谢越旺盛。
束缚水与植物的抗性有关。
5、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水分是细胞的主要成分(2)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3)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4)水分能保持植物固有姿态。
6、水跨膜运输的两种途径:(1)跨膜脂双分子层的扩散(2)跨膜水孔蛋白的扩散。
水通道由水孔蛋白组成,水孔蛋白是膜整合蛋白,以同型四聚体存在。
7、化学势:1mol 物质的自由能水势: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8、纯水的自由能最大,水势最高,纯水的水势为零9、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是跨膜运输的动力。
10、质壁分离和质壁复原可证明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11、典型的细胞水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忖质势12、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溪水膨胀,又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与此同时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13、水势高的细胞中的水分向水势低的细胞流动14、可用水势为指标,确定作物灌溉的时期。
15、水在植物细胞中运输有两个步骤:径向运输和轴向运输径向运输:水分从土壤溶液中运输到木质部导管的过程,即根吸水。
轴向运输:水分在木质部导管向上运输至植物顶部的过程,即水分向上运输16、土壤中的水分3 种:重力水、束缚水、毛细管水(植物主要吸收)17、土壤中大部分水是在压力梯度驱动下,以集流的方式移动的18、根吸水主要在根尖进行,根尖的根毛区吸水能力最大19、跟吸水的3 种途经:质体外途径、跨膜途径(细胞途径)、共质体途径20、跟吸水的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主要动力)根压:靠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着导管上升的动力21、影响跟吸水的条件(1)土壤的可用水分(2)土壤通气状况(3)土壤温度(4)土壤溶液浓度22、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粒不断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23、水的散失:(1)以液体的状态散失到体外(吐水、伤流)(2)以气体状态散失到体外(蒸腾)24、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变得表面,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高级植物生理学复习题
![高级植物生理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012d8d250e2524de5187e11.png)
(1)伸展蛋白:是植物初生细胞壁中一类富含羟脯氨酸的糖蛋白,于1960年首次被发现。
因猜测这种蛋白质可能与细胞生长时的细胞壁伸展性有关,故命名为伸展蛋白,它是细胞壁中起结构作用的一种组分,伸展蛋白在组成细胞壁结构、防御和抗病抗逆方面有重要功能。
(2)寡糖素:一些初生壁的寡糖片段能诱导植物抗毒素的形成,并对其它生理过程有调节作用,将这种具有调节活性的寡糖片断称为寡糖素。
寡糖素可能具有控制形态建成、与植物病理中的过敏死亡现象有关、蛋白酶抑制剂诱导因子等功能。
(3)转运肽:叶绿体中的大部分多肽是由核基因编码并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细胞质中所合成的叶绿体中多肽的前体几乎都带有一段含几十个氨基酸序列的转运肽,这些前体由转运肽引导进入叶绿体后,转运肽被蛋白酶切去,同时相应的多肽到达预定部位。
(4)光能利用率是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太阳光能的百分比。
(5)光合性能:作物的经济产量主要决定于五个方面:即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光合产物消耗、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
这五方面称为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光合性能,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和光能利用率高低的关键。
(6)原初反应:是光和作用的起点,指光和色素吸收太阳能所引起的光物理及光化学过程。
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电荷分离,在光合膜上进行。
(7)光合磷酸化:指叶绿体在光下催化ADP与无机磷形成ATP的反应。
分为非环式、环式和假环式。
(8)量子效率:衡量光化学反应效率的是量子产额。
是光合机构每吸收一摩尔光量子后光合释放的O2摩尔数或同化的CO2摩尔数。
其倒数为量子需要量。
(9)净同化率:是指一天中在1m2叶面积上所积累的干物质量,它实际上是单位叶面积上,白天的净光合生产量与夜间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10)光合作用主要酶RuBP:核酮糖-1,5二磷酸Rubisco: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11)逆境蛋白:多种因素剌激(如高温、低温、干旱、病原菌、化学物质、缺氧、紫外线等)可能抑制某些原来正常蛋白的合成,诱导形成新的蛋白质(或酶),通常使植物对相应的逆境适应性增强,这些蛋白质可统称为逆境蛋白。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182e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1.png)
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应用化学一班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膜成分:由蛋白质、脂类、糖、水和无机离子组成。
○1膜脂主要是复合脂类,包括磷脂、糖脂、硫脂和固醇。
○2膜蛋白分为两类:外在蛋白(水溶性)和内在蛋白(疏水性)。
○3膜糖,细胞膜中的糖类大部分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少部分与膜脂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4水,植物细胞膜中的水大部分是呈液晶态的结合水○5金属离子在蛋白质与脂类中可能起盐桥的作用2、细胞膜的功能:○1分室作用:细胞的膜系统不仅把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而且把细胞内的空间分割,使细胞内部区域化,即形成各种细胞器,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按室进行”○2代谢反应的场所:细胞内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膜上有序进行○3物质交换:质膜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对物质的透过具有选择性,控制膜内外进行物质交换○4识别功能:质膜上的多糖链分布于其外表面,似“触角“一样能够识别外界物质,并可接收外界的某种刺激或信号,使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3、细胞壁组成:是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中,90%左右是多糖,10%左右是蛋白质、酶类以及脂肪酸等。
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质素。
4、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2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3防御与抗性○4代谢与识别功能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1、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性生物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不能自由移动的水。
2、自由水:是指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或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3、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
单位为N·m-2Ψw=Ψs+Ψp+Ψm+Ψg(Ψw--水势;Ψs--细胞液渗透势;Ψp--细胞壁对内容物产生的压力势;Ψm—亲水胶体对水分子的吸附产生的衬质势;Ψg--重力势)4、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被动吸水的动力是蒸腾拉力。
但无论哪种方式,吸水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细胞的渗透作用。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试卷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试卷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185b792cc58bd63086bd2b.png)
植物生理学试卷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你所选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植物在烈日照射下,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降低体温,是因为:(C )A.水具有高比热B.水具有高汽化热C.水具有表面张力2.一般而言,冬季越冬作物组织内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 B )A.升高B.降低C.变化不大3.杜南平衡不消耗代谢能但可逆浓度吸收,因而属于( C )A. 胞饮作用B.主动吸收 C. 被动吸收4.植物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之间的关系是:( C )A. 正相关B.负相关 C. 既相关又相互独立5.叶绿体色素中,属于作用中心色素的是( A )A. 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B.叶绿素b C. 类胡萝卜素6.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直接氧化途径是(B )A. EMPB. PPP C.TCA7.细胞间有机物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B )A.质外体运输B.共质体运输C.简单扩散8.蔗糖转变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 A )A.磷B.铁C.锌9.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会(A )A.减少B.增多C.变化不大10.细胞间结冰伤害的主要原因( A )A.原生质过度脱水B.机械损伤C.膜伤害1------5 C B C C A 6------10 B B A A A1.植物的水分临界期是指:()A.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时期B.需水最多的时期C.需水最少的时期2.在高光强、高温及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下,C4植物的光合速率:()A. 稍高于C3植物B.远高于C3植物 C. 低于C3植物3.维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低日光强度应:()A.等于光补偿点B.大于光补偿点 C. 小于光补偿点4.PPP中,各反应的全部酶都存在于()A. 细胞质B. 线粒体C.乙醛酸体5.IAA对有机物质的运输和分配有:()A.抑制作用B.促进作用C.很小的作用6.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速率一般是白天:()A.快于晚上B.慢于晚上C.与晚上相当7.生理干旱是因为()A.土壤含水量过低B.土壤水势过低C.土壤结冰8.小麦籽粒成熟时,脱落酸的含量是()A.大大增加B.大大减少C.变化不大9.叶片衰老时,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其中蛋白质和RNA含量()A.显著下降B.显著上升C.变化不大伸的缘故。
植物生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8836329dd36a32d73758140.png)
1、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包括微管、微丝、中间 、细胞骨架 纤维。 2、共质体 、共质体:植物体活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形成了连续的整体,称为共 质体。 3、质外体 、质外体:质膜外胞间层、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彼此连接的空间称为质外体。 4、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而蛋白质分子则象一群 岛屿分布在脂质“海洋”中。膜具有不对称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5、水势 、水势:表示细胞水分移动的势能,判断水分移动的方向。每偏摩尔体积水的 化学势差。 6、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此时缺水,将使产 量大大降低。 7、蒸腾系数 (亦称需水量)指植物制造 1 克干物质所需要水分的克数。表示: 、蒸腾系数: 水 g/干物质 g。 8、内聚力学说 、内聚力学说:水分子间有较大的内聚力,水柱有张力,但内聚力大于张力, 水分子对导管坒有很强的附着力, 可以使水柱不至于脱离导管或被拉断, 从而使水柱得以不断上升。 9、生理碱性盐 、生理碱性盐:使植物对阴离子的吸收大于对阳离子的吸收,使土壤溶液的 pH 值升高的盐类,如 NaNO3 等。 10、单盐毒害 、单盐毒害:培养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 11、溶液培养法 、溶液培养法:把各种无机盐按照生理浓度,以一定的比例,适宜的 ph 值配 制成溶液用以培养植物的方法。 12、光呼吸 、光呼吸:是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下吸收 O2 放出 CO2 的过程。 13、CO2 补偿点 补偿点:当光和吸收的 CO2 量与呼吸释放的 CO2 量相等时,外界的 、 CO2 浓度。 14、红降现象 、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 685nm 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 急剧下降的现象。 15、光合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 Pi 与 ADP 合成 ATP 的过程。 16、末端氧化酶 、末端氧化酶:指能将底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给 O2,并形成 H2O 或 H2O2 的 酶类。 17、呼吸商 :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 CO2 与吸 、呼吸商(RQ,又称呼吸系数) 收 O2 数量的比值。 18 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质) :无 O2 条件下,生活细胞把有机物质分解为不彻底的氧 化产物,同时释放部分能量的过程。 19、源-库单位 库单位:指制造同化物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它们之间的输导组织。 、 库单位 20、生长中心 、生长中心:指正在生长的主要器官或部位。它的特点是:年龄小,代谢强, 生长快,对养分吸收强,成为养分的输入中心。 21、代谢源 、代谢源:指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成熟叶片、萌发种子 的胚乳或子叶。 22、代谢库 、代谢库: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幼叶、花、果、根等。 23、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产生的、能移动的、对生长发育起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 、植物激素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507c2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d.png)
植物生理,复习资料绪论、第一章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 研究植物代谢、代谢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理论基础:光合作用和固氮——能量转化,酶活性调节。
发育调控——成花,衰老(包括果实)。
信号传导——自然及生物等因素。
植物逆境生理机理-抗性基因表达及调节。
2、自由水(free water):不与细胞的组分紧密结合,易自由移动的水分,称为自由水。
其特点是参与代谢,能作溶剂,易结冰。
束缚水(bound water):与细胞的组分紧密结合不易自由移动的水分,称为束缚水。
其特点是不参与代谢,不能作溶剂,不易结冰。
3、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原生质的组成成分,植物细胞原生质含水量一般在70-90%。
(2)植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
(3)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4)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5) 保持植物体内的正常温度。
4、自由能是指能够作功的能量和参与反应的本领。
水势(Water potential):水势是指在同温同压的一系统中,一偏摩尔体积(V)水(含溶质的水)的自由能(μw)与一摩尔体积(V)纯水的自由能(μ0w)的差值(Δμw)。
Ψw=(μw / Vw) - (μ0w/Vw) =(μw-μ0w)/Vw=Δμw/Vw。
代表水参与化学反应和移动的本领。
人为地设定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纯水的水势为零Ψw0=0。
溶液的水势就小于0,为负值。
溶液越浓,其水势的负值越大。
Ψw的单位是MPa=106Pa=10bar。
5、扩散:任何物质分子都有从某一浓度较高(化学势较高)的区域向其邻近的浓度较低(化学势较低)的区域迁移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6、Osmosis (渗透作用)是指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的扩散作用。
半透性膜:动物膀胱、蚕豆种皮、透析袋。
7、 Osmotic potential (渗透势—Ψ ,Solute potential、溶质势—Ψs ) 。
高级植物生理复习
![高级植物生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9fa471da2161479171128d6.png)
一、生物强化铁锌生物强化的途径及生物学依据。
机理Ⅰ植物吸铁机制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铁吸收模式:两步过程:第一步包括铁缺乏导致产生三价铁还原酶,该酶用来还原胞外Fe(Ⅲ)螯合物,释放出游离的Fe2+离子。
第二步是Fe2+通过特定的Fe2+转运蛋白或二价阳离子转运系统转运进入细胞质。
诱导产生细胞质膜的H+—ATP酶来酸化根周围环境从而提高Fe的供应量。
相应基因:Fe(Ⅱ)—转运蛋白(IRT)基因,Fe(Ⅲ)—还原酶(FRO)基因,H+—ATPase酶。
机理Ⅱ禾本科植物吸铁:植物铁载体(PS)在细胞质中由甲硫氨酸通过尼克酸胺途径合成,一种铁缺乏诱导的质膜(PM)转运蛋白参与PS释放到根际的过程,质膜中另一种铁缺乏诱导的转运蛋白识别Fe—PS复合物并将其完整地转运至细胞质中。
相关基因: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尼克烟酰胺合成酶基因,尼克烟酰胺氨基转移酶基因,Fe(Ⅲ)—MAS转运蛋白基因。
机理Ⅲ(拟南芥,水稻):相关基因:类似转铁的蛋白,Nramp基因家族。
植物对锌的吸收存在两种现象:通过调控植物根系生物学特性来完成锌的吸收;通过诱导表达根部锌吸收转运蛋白来完成,但此过程需消耗能量。
锌转运蛋白:ZIP家族主要将锌从细胞各个区室运输进入细胞质溶液中,CDF家族主要将锌从细胞质溶液中排出体外或将细胞质内过量的锌运输进入细胞内的器官储藏起来。
P—型ATP酶重金属转运蛋白,该蛋白的存在对降低细胞锌的浓度和锌离子平衡具重要意义。
其他锌转运蛋白。
锌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差异:锌转运载体的物种和品种特异性;转运蛋白在器官组织和细胞中的特异性;锌转运蛋白的离子选择性、方向性和亲和力;载体蛋白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
环境中锌离子的浓度影响蛋白的表达,高亲和力的载体蛋白使植物在缺锌或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定的锌或铁浓度,以适应生理需要;而低亲和力载体则是对毒害的适应。
PH影响蛋白的表达。
二、矿质养分离子进入根内部及导管的途径及相关概念。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复习题(答案)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复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ab7d7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c.png)
(完整版)植物⽣理学复习题(答案)习题(第⼀章植物的⽔分⽣理)⼀、名词解释⾃由⽔:指未与细胞组分相结合能⾃由活动的⽔。
束缚⽔:亦称结合⽔,指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由活动的⽔。
⽔势: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
⽤Ψ w 表⽰,单位 MPa 。
Ψ w =(µ w -µ w o )/V w , m ,即⽔势为体系中⽔的化学势与处于等温、等压条件下纯⽔的化学势之差,再除以⽔的偏摩尔体积的商。
⽔孔蛋⽩:是存在于⽣物膜上的具有专⼀性通透⽔分功能的内在蛋⽩。
蒸腾拉⼒:由于蒸腾作⽤产⽣的⼀系列⽔势梯度使导管中⽔分上升的⼒量。
⽔分临界期:植物对⽔分不⾜特别敏感的时期。
如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
压⼒势:是由细胞壁的伸缩性对细胞内含物所产⽣的静⽔压⽽引起的⽔势增加值。
⼀般为正值,⽤Ψ P 表⽰。
根压:由于根系的⽣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
蒸腾速率: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积通过蒸腾作⽤⽽散失的⽔分量。
伤流现象:从植物茎的基部切断植株,则有液体不断地从切⼝溢出的现象。
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 1 g ⼲物质所消耗⽔分的克数。
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称需⽔量。
渗透势: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引起的⽔势降低值。
⽤Ψ s 表⽰ , ⼀般为负值。
吐⽔现象:未受伤的植物如果处于⼟壤⽔分充⾜,空⽓湿润的环境中,在叶的尖端或者叶的边缘向外溢出⽔滴的现象。
蒸腾效率:植物每蒸腾 1 kg ⽔时所形成的⼲物质的克数。
渗透作⽤:⽔分通过半透膜从⽔势⾼的区域向⽔势低的区域运转的作⽤。
蒸腾作⽤:⽔分从植物地上部分表⾯以⽔蒸汽的形式向外界散失的过程。
⼆、写出下列符号的中⽂名称µ w:任⼀体系⽔的化学势µ w °:纯⽔的化学势;Ψ w :⽔势Ψ m:衬质势Ψ p:压⼒势;Ψ s:渗透势;三、填空题1. 植物散失⽔分的⽅式有(两)种,即(蒸腾作⽤)和(吐⽔)。
2. 作物灌⽔的⽣理指标有(叶⽚⽔势)、(细胞汁液浓度)、(渗透势)和(⽓孔开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植物生理学复习题1、试述质子驱动力的产生过程及其结果。
质子驱动力:质膜H+-ATP酶或液泡膜H+-ATP酶及液泡膜H+-焦磷酸酶在细胞质一侧水解ATP,同时把细胞质中H+泵至细胞外或液泡中,形成跨膜质子电化学势梯度,称为质子驱动力,是离子等溶质跨膜次级主动运输的主要动力。
PMH+—ATPase活动的结果:PMH+—ATPase水解ATP的活性位点位于细胞质一侧。
转运不停地进行,结果造成:(1)膜两侧形成H+化学势差(△pH); (2)膜外正电荷堆积,产生了膜内外两侧的电势梯度差(△φ),使膜过极化。
将这两种能量合称为H+电化学势差(又称为质子动力势)。
2、试述植物吸收、同化硝态氮的过程。
A、硝态氮的吸收系统,有三个运输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低亲和系统(LATS)和高亲和系统(HATS)。
LATS可能是载体或是离子通道,HATS是H+/阳离子共向运转载体,能使质膜在结合硝态氮的瞬时去极化,这个去极化可为质膜H+-ATPase 所补偿。
HATS运转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受胞内硝态氮消耗量调节,其活性依赖于质子电化势梯度。
B、对硝态氮的同化:硝态氮呈氧化态,带负电荷。
①细胞对它的吸收是一个逆电化学势梯度的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②被动吸收。
植物根细胞吸收硝态氮是高等植物同化氮素的第一步。
根系吸收的硝态氮,进入植物体后的去向有4个:①硝态氮被储藏在植物细胞的液胞中,对植物没有毒害作用;②或在根系或在叶片被还原同化为氨基酸;③通过质部被输送到地上部分;④一部分进入到细胞间隙。
C、硝态氮被还原的模式是:NO3-+8H++8e-→NH3+2H2O+OH-。
此过程由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催化,硝态氮→亚硝态氮→铵→谷氨酰胺→谷氨酸→其他氨基酸,该过程中的酶依次是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转氨酶。
3、试述质膜载体蛋白和离子吸收的关系。
载体蛋白又称为载体、透过酶或运输酶,是一类跨膜运输物质的内在蛋白。
在跨膜区域不形成明显的孔道结构。
当运输物质时,首先在膜一侧有选择的与离子(分子)结合,形成载体-离子(分子)复合物,载体蛋白构象发生变化,透过膜把离子(分子)释放到膜的另一侧。
主要有单向运输体、共向运输体和反向运输体,后二者参与主动运输。
离子泵一般指细胞膜上存在的ATP酶。
它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驱动离子的转运。
ABC运输体包含多种类型,并且存在于各种有机组织中,但对其功能和结构了解不多。
4、试述质膜、液泡膜上跨膜离子运输蛋白的类型及功能。
膜转运蛋白,是生物膜上存在的执行离子跨膜运输过程的膜内在蛋白,也称为离子跨膜运输蛋白。
分为①通道)蛋白或离子通道,形成孔道;②载体蛋白—不形成孔道,和一定的分子或离子形成复合物;③离子泵—消耗ATP,输送离子。
它催化ATP水解释放能量,驱动离子的转运.主要参与主动运输;④ABC运输体—消耗ATP,主要运输重金属离子、糖类、氨基酸等。
离子通道横跨膜两侧,是离子顺着电化学势差(梯度)、被动的单方向地跨膜运输的通道。
一种通道通常只允许适宜大小的分子和离子通过。
通道蛋白中有感受蛋白(sensor protein)或感受器,它可能通过改变其构象对适当刺激作出反应,并引起“孔”的开闭。
根据孔开闭的机制,分为对跨膜电势梯度产生感应和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两类。
5、试述质膜H+-ATPase的生理功能。
H+-ATPase是植物细胞的“主宰酶”,由它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动势是物质跨膜运送的原初动力,由此带动其它次级运输体系,如单向传递体,反向或同向传递体等的运转。
1.控制细胞内的pH,它是细胞pH的自动平衡装置2.提供溶质转运的动力。
3.控制细胞的伸长生长4.促进种子萌发5.参与植物极性生长过程6. 参与植物对逆境的反应和适应。
6、植物逆境蛋白的产生及其与抗性的关系。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关闭一些正常表达的基因,启动某些与逆境相适应的基因。
多种逆境都会抑制原来正常蛋白质的合成,同时诱导形成新的蛋白质,这些在逆境条件下诱导产生的蛋白质统称为逆境蛋白。
植物在逆境下合成逆境蛋白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逆境蛋白可以在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器官中产生;也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组织中。
组织培养条件下的愈伤组织以及单个细胞在逆境诱导下也能产生逆境蛋白。
逆境蛋白可存在于细胞间隙、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以及各种细胞器中,特别是细胞膜上。
植物的抗性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逆境蛋白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逆境条件下可以诱导出不同的逆境蛋白,但是有些不同的逆境条件可能诱导出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逆境蛋白。
如缺氧、干旱、盐渍和脱落酸处理等都能诱导产生一些热激蛋白,提高植物的抗热能力。
植物对不良环境的生理适应主要是以形成逆境蛋白、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和脱落酸含量等方式,以增强细胞对各种逆境的抵抗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7、植物的主动抗性的主要抗病因子及其作用。
植物的抗病性分为:主动抗病性(诱发型抗性);被动抗病性(静止型抗性)。
前者是寄主植物对病原侵染主动作出的反应;后者是寄主植物本来就有的、预存性的。
(1)抗菌物质的产生1、重新合成:主要是指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s)的合成。
植保素是植物受侵染而产生的一类低Mr的抗病原物的化合物。
植保素在植物体的积累有以下特点:①抗性与感性植株都可以积累植保素,但是抗性植株植保素形成的速度快,在感病初期就达到高峰,产生过敏性反应;②植保素只局限在受侵染的细胞周围积累,并不运输到其他部位。
在侵染细胞周围起化学屏障作用,阻挡病原菌的进一步侵染。
③病原物对植保素的诱导是非专一性的,致病的病原菌和非致病的小种都能诱导植保素的形成。
一些非生物的因子(如紫外光、重金属等)也可能诱导植保素形成。
2、原有组分转化:主要指由糖苷类化合物转化而成的抗菌物质。
3、诱导增加合成:受病原物侵染而增加合成的抗菌物质包括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酚类、醌的作用包括:a、参与植物生长和细胞壁的形成。
b、对病原菌的磷酸化酶、转氢酶、果胶酶、8、抗病基因与防卫反应基因的功能。
防卫基因:直接或间接产物对病原增殖起限制作用;抗病基因:直接或间接产物与病原无毒基因产物认别,导致防卫基因的迅速表达。
R 基因产物(R 蛋白)识别 avr 基因编码蛋白(配体),识别后 R 蛋白再激活信号传导系统,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来阻扰病原物的入侵。
R 基因应能迅速进化以适应病原新小种的出现。
识别、信号传递、进化是抗病基因必具的功能。
防卫反应基因的功能;在植物与病原物非亲和互作中,通过识别,信号传递和诱导防卫基因表达,从而使植物抗病行得到表现。
9、影响根系对水分吸收的因素有那些?(1)影响根系对水分吸收的外界因素1.1.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从上限(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到下限(土壤永久萎蔫点,permanent wiltin g coefficient)之间,土壤水是同等有效的;这一观点假定直到永久萎蔫点以前,植物的功能是不受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下降的影响;而到达永久萎蔫点后,植物的活动便突然受到抑制。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土壤水的有效性也在降低;而达到永久萎蔫点以前,植物可能已经受到水分协迫。
1.2.土壤阻力及根—土界面阻力土壤阻力对根系吸水的影响取决土壤的水分状况。
土壤充分供水时(土壤水势为0~0.13 MPa),根径向导度最小,根系成为限制吸水的主要因子;中度土壤水分胁迫下(土壤水势为-0.12~-1.05MPa),土—根界面导度最小,界面层阻力成为根吸水的主要限制因子;严重土壤干旱下(土壤水势低于-1.05 MPa),土壤导度最小,土壤成为根系吸水的主要限制因子。
1.3.土壤溶液的浓度和成分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其水势降低。
若土壤溶液水势低于根系水势,植物不能吸水,反而要丧失水分。
一般情况下,土壤溶液浓度较低,水势较高。
土壤溶液渗透势不低于-0.1MPa,对根吸水影响不大。
但当施用化肥过多或过于集中时,可使根部土壤溶液浓度急速升高,阻碍了根系吸水,引起“烧苗”。
盐碱地土壤溶液浓度太高,植物吸水困难,形成一种生理干旱。
1.4.土壤养分亏缺Radin和Boyer(1982)报告氮亏缺降低向日葵根透性近50%,导致白天叶膨压丧失和白天叶子扩张受到抑制。
1.5.土壤温度低温影响根系吸水的原因是:(1)原生质粘性增大,对水的阻力增大,水不易透过生活组织,植物吸水减弱。
(2)水分子运动减慢,渗透作用降低。
(3)根系生长受抑,吸收面积减少。
(4)根系呼吸速率降低,离子吸收减弱,影响根系吸水。
高温加速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到达根尖端,根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也下降。
1.6.土壤通气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吸水性强;土壤透气状况差,吸水受抑制。
土壤通气不良造成根系吸水困难的原因主要是:(1)根系环境内O2缺乏CO2积累,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影响根系吸水;(2)长时期缺氧下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并积累较多的乙醇,根系中毒受害,吸水更少;(3)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加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一些有毒物质,这对根系生长和吸收都是不利的。
1.7.菌根菌根有外生的和内生的或小囊泡丛状菌根(VA菌根)。
菌根存在增加了吸收面积。
可减少水运入大豆的阻力。
可能增加树木实生苗的耐旱性。
(2)影响根系对水分收的内部因素2.1 径向阻力在土壤—植物系统中,从根土界面到根系木质部的水流沿径向途径转运,其阻力称为径向阻力,也称为根系的吸收阻力,在根阻力中占主导地位。
带有凯氏带的内皮层是径向途径上水分进入植物体的主要障碍。
2.2 轴向阻力除径向阻力外,水分在根内运动,还会遇到轴向阻力,也称为水分的传输阻力。
已明确轴向水流主要沿木质部管道运行,由于木质部主要由成熟的导管和管胞组成,所以水流阻力很小,与径向水流相比,常可忽略不计。
但在干旱的条件下根系木质部导管产生气泡所形成的栓塞会极大地降低根系的轴向导度。
10、植物AQP的可分为几类?简述其功能。
植物AQP根据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其他结构特征可以分为4类:质膜膜内蛋白(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s,PIPs)液泡膜膜内蛋白(tonoplast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s,TIPs)类Nodulin26(NOD26)膜内蛋白(Nodulin26一like MIPs,NIPs)小的基本膜内蛋白(small and basic intrinsic proteins,SIPs) 。
1)促进水分的跨膜快速运输。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有3种不同的途径: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跨细胞途径。
根据植物种类、生长状况、发育阶段的不同,不同的途径对整体各个部分的水分运输的贡献也不一样。
AQPs参与共质体和跨细胞途径运输,负责水分的快速跨膜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