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的华丽转身——论新诗的现状与发展
现代诗歌创作的审美趋势与风格变革
现代诗歌创作的审美趋势与风格变革现代诗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独特的语言表达和艺术形式,展现了当代社会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和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本文将就现代诗歌创作的审美趋势和风格变革进行探讨。
一、审美趋势的变化1. 主观情感的表达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主观情感的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审美趋势。
诗人通过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将内心世界的情感转化为文字的形式,以此来表达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主观情感的表达使得现代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共鸣。
2. 多样化的形式和语言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势还包括形式和语言的多样化。
传统的韵律和格律在现代诗歌中逐渐被打破,诗人们开始尝试新的写作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多样,诗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言或白话,而是运用各种语言风格,包括口语、方言、外语等,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
3.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现代诗歌创作趋向于将艺术与现实相结合。
诗人们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他们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传递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风格的变革1. 反传统的风格现代诗歌的风格变革中,反传统成为一种显著的特点。
诗人们对传统的诗歌形式和格律进行了打破和颠覆,摒弃了过去对于诗歌的限制和束缚,追求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创作方式。
这种反传统的风格使得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更加独特。
2. 意象与隐喻的运用现代诗歌在意象与隐喻的运用上有了新的突破。
诗人们通过独特的意象和隐喻,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具象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形象化。
这种运用意象和隐喻的风格使得现代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表达力。
3. 语言的变革语言的变革也是现代诗歌风格变革的一大特点。
现代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真实和直接。
诗人们运用口语、方言等非正式语言,使诗歌更加质朴和亲切。
我国诗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诗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我国诗歌创作和发展迎来了一片新的春天。
随着文学市场的繁荣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诗作,让诗歌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本文将对我国诗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我国诗歌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的古风诗歌仍然是很多诗人创作的首选题材,这种传承古典文化的方式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与此同时,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个人体验也成为许多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以生活为素材,以真实、直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观察社会的洞察力。
这种包容并蓄的态势使得我国诗歌的创作领域更加广阔,为诗人们提供了更多发挥的空间。
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诗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而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传播。
不少诗人通过个人博客或社交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扩大了诗歌的受众群体,同时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创新和传承。
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分享自己的创作,也可以更容易地欣赏到其他诗人的作品,这种互动对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诗歌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商业化的压力。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业化的出版机构更倾向于推出商业利益较高的畅销书籍,而对于诗歌创作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
这导致了一些优秀的诗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其次是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精力集中度下降,对于高度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诗歌作品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因此,诗歌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人们的思考和情感,以便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
展望未来,我国诗歌发展的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在制度环境的支持下,对于优秀诗人的扶持和鼓励将更加有力度。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于文化创作的投入,建立更加完善的扶持机制,为诗人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展示平台。
中国新诗发展史doc2024
引言概述: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探讨中国新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新诗的影响与变革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
通过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使读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正文内容:一、新诗的起源与发展1. 早期新诗的形成与特点- 新诗起源于古代诗歌,受到韵文格律的影响- 新诗突破了古代诗歌的形式,提倡用白话写作- 新诗强调自然写实和个人情感2. 唐宋时期的新诗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新诗注重意境与音乐感- 宋代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感悟3. 明清时期新诗的衰落- 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新诗受到限制- 新诗形式僵化,缺乏独特性- 新诗更多地退回到古体诗的传统二、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1. 隋唐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抒发了大众的情感与心境- 新诗注重音乐感与意境的营造2. 宋代的新诗特点- 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构建- 新诗更加关注人情世故与社会现实3. 元明清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趋向于古体诗的传统,形式趋于僵化- 新诗内容更多地表达宗教思想与哲学观念三、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1. 唐诗流派与代表作- 高山流水诗派:代表作《登鹳雀楼》- 豪放诗派:代表作《行行重行行》2. 宋诗流派与代表作- 老莱子派:代表作《江雪》- 温州派:代表作《题西林壁》3. 元明清时期新诗流派与代表作- 明代律诗流派:代表作《钗头凤·红酥手》- 清代骈文流派:代表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四、新诗的影响与变革1. 新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篇章- 新诗突破了古代文言文的局限,注重白话表达2. 新诗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诗为后来的现代诗歌运动提供了启示与借鉴3. 新诗的变革与创新- 新诗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韵文格律- 新诗内容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与题材五、新诗的未来发展1. 当代新诗的特点与趋势- 当代新诗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与感受- 当代新诗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与自由2. 新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新诗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新诗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反思3. 新诗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诗应该注重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对话- 新诗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总结: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起源与发展到不同时期的特点、流派与代表作,再到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变革,我们可以看到新诗的重要性与价值。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诗词发展现状
我国诗词发展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诗词文化传统,诗词作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热爱和推崇。
近年来,尽管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但中国诗词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首先,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方便地获取和传播诗词。
无论是传统诗词还是现代创作的新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布和交流。
许多热衷于诗词的人们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站,组织各种形式的诗歌比赛和活动,为诗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其次,我国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与传统的格律诗相比,现代诗歌短小精悍,表达方式更加简练、直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转变主要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诗歌表达方式的需求和追求。
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心灵的寄托和宣泄。
诗词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追求。
尤其是在压力剧增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诗词成为人们放松心情、拓宽思维的途径之一。
最后,对于我国诗词发展,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受到现代价值观的冲击,部分人对于诗词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
同时,现代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观念,也使得一些青年群体对于诗词文化兴趣不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广和传承诗词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诗词。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诗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整体来看,诗词仍然在我国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
通过现代科技的推动,诗词获得了新的传播途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诗词也得以涌现。
同时,诗词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和内心宣泄的需求。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好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使其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略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现状
略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现状【摘要】中国新诗发展近百年历史,其成长态势一直备受诗歌界瞩目。
尤其新世纪以来的新诗发展,更是需要面对诸多考验,新诗面临的现状究竟如何?在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并行的时代,新诗的发展空间需要得到怎样的改善?关于当前新诗的创作和研究,我们更需要拥有宽阔的视野与合理的心态,正视新诗发展道路上的喜和忧。
【关键词】新诗;现状;喜和忧中国新诗的发展,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今天,也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新诗成长的历程却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
一直以来,文学界关于诗歌的争议就没有中断,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诗歌边缘化”、“诗歌没落”等针对新诗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批评声此起彼伏,新诗再次被我们推上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
如今,在世纪之交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诗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任务与难题,只有针对其现状做好分析与判断,给予高度重视,才有可能更全面的促进新诗自身的整体性进步与营造良好的发展前景。
毋庸置疑,凡事要一分为二看待,任何一个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有利有弊的状况,新诗也毫不例外。
首先,我们来浅论下新世纪的中国新诗在发展中的有利现状:著名诗人蔡其矫曾经对新诗的品质做过这样一个评价,他认为只有两个字,即,自由,应当说,这正是老先生对新诗品质所作的最准确的概括。
晚清的“诗界革命”可以说是新诗出现的远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从而带了一些新鲜自由的元素和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而外国文学,尤其是大量诗歌在那个时候涌入了国门,中国许多留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外国自由风气的影响与熏陶,自然就对中国新诗的产生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可见,新诗是在追寻自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本质应该是自由的,许多诗人前辈也对此深表赞同。
艾青说过,“诗歌与自由,是我们生命的两种最可贵的东西”。
废名说过,“我的本意,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只要有诗的内容然后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总之,提倡新诗写作的作者们都是一再强调新诗的自由精神。
诗歌的未来前景:现代诗歌的趋势预测
诗歌的未来前景:现代诗歌的趋势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也在经历着与时俱进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前景的预测。
一、自由化与多元化——现代诗歌的主导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进而促使诗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未来的诗歌将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表达和创新,摒弃传统诗歌形式的束缚,追求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二、融合与跨界——诗歌的艺术融合与创新在现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未来的诗歌将更多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舞蹈等,通过融合创新,使诗歌作品更加丰富生动,与读者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三、科技与互联网——诗歌创作与传播的新途径科技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诗歌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诗人可以更便捷地创作与发布作品,并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交流。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诗歌创作可能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个性化。
四、关注当下与社会问题——诗歌的现实主义转向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催生了一种新的诗歌写作趋势,即现实主义。
未来的诗歌将更加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直面人们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并承担起表达社会声音和思想的使命。
诗歌作品将更加深入地反映社会的多维现实,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五、环保与生态关怀——诗歌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不断提高,这也将反映在未来诗歌的创作与主题上。
诗人们将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凭借诗歌的力量呼唤人们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未来的诗歌创作将更加注重生态意识的唤起,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新感悟。
六、个体心理与情感宣泄——诗歌的情感倾诉与治愈功能在高压和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情感倾诉和心灵抒发有着更大的需求。
未来的诗歌将成为个体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提供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创作内容,满足人们对情感交流与心灵治愈的需求。
中国新诗的发展与走向——《低诗歌论·前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4 30 2 0 ) 5 O 5 O 1O —4 1 ( 06 O 一O 1 一 4
新诗 舶岸 中国 已有近 百年 历史 之久 了 。在这近 百 年 的 发 展 历 史 过 程 中 , 既 有 规 律 性 运 行 的 历 它 史 , 有非规 律性 运行 的历 史 。但是 , 也 无论 是规律 性 运 行 也 好 , 是 非 规 律 性 运 行 也 好 ; 论 是 在 顺 沿 还 无 运行 还 是 旁 沿 运 行 , 哪怕 是 逆 沿 运 行 , 始 终 不 忘 都 沿着 一条 不断 向下发 展 的路线 运行着 。它 的运 行轨 迹, 或如 婴 学步 , 如 影蛇 行 , 或 或折 射 着 中 国政 治 的 缩 影 ; 只要 有一 点 生存 与 发 展 的 空 间 , 国新 诗 但 中 就会 蔓 延伸 展 开它 强劲 的翅膀 飞翔 。尤 其是 在世纪 末 与世 纪 初这 样 一段 充 满激 荡 与变 革 的 时期 , 人 在
理, 我们不防先从认识诗歌的周期律开始 。 上个世 纪 8 0年代 , 北京 大学 辜正 坤 教授 在他 的 《 中西诗 阴阳对 立 七大 潮 》 文 中 , 一 曾发 现 中西 诗 歌 发 展 呈 现 阴 阳交 替 规 律 , 而 建 立 了 自 己 的 诗 歌 从 “ 阴阳周 期理论 ” 。其 实 , 正坤 教授 所说 的诗 歌“ 辜 阴 阳周 期 理 沦” 极 其 类 似 于 我 们今 天 所 倡 导 的诗 歌 , “ 低周 期理 论 ” 所 不 同的 是诗 歌 “ 低 周 期理 论 ” 高 , 高 比“ 阴阳周期 理论 ” 更贴 近诗 歌的 本质概 括 。纵观 世 界诗 歌 史 , 们 会发 现诗 歌 总是 呈 现 高 低交 替 规 律 我 发展的, 化用 辜 正 坤 教 授 的 话 语 来 说 : 西 方 各 民 东 类 创 造力 空前 高 涨 与进 发 , 科学 技 术 突飞 猛进 , 经 族 心 灵 的钟 摆 总 是 在 禁 欲 与 纵 欲 、 典 与 浪 漫 、 “ 古 理 济爆 炸 ” “ 治 爆 炸 ” “ 识 爆 炸 ” 使 人类 从 自然 性 与非 理性 、 饰与 反饰 等 两 极 对立 之 间作有 规 律 、政 、知 , 粉 观 、 宙 观 、 会 观 、 生观 、 理 观 、 宇 社 人 伦 审美 观到 生 存 的减 幅振 荡 。趋 向于纵 欲 、 浪漫 、 理 性 、 饰 的这 非 反 方式 、 为 方 式 、 维 方 式都 发 生 了并 继 续 发 生 着 行 思 极现 象 可 以称之 为崇 低 现 象 ; 向于 禁欲 、 典 、 趋 古 剧烈 而 深刻 的变 化 的情 况 下 , 国新 诗这 种 反映 思 理 性 、 中 粉饰 的这 一 极现 象 可 以 称之 为 崇 高 现 象 。与 想 与文 化最 为 敏感 的 风 向标 , 更是 自然提 前 量地 预 此相 对 应 , 向崇 低 现象 的诗 叫 低 诗 歌 , 向 崇 高 趋 趋 报 出中 国思想 与文 化的发 展方 向与前 进路 线 。 现象 的诗 叫高诗歌 。这种 高低两 极 振荡效 应 是历 时 勿 容讳 言 , 国新 诗 的发 展 方 向与 前进 路 线就 的又 是共 时 的 , 中 即是说 , 宏 观 上 看 , 代 与世 代 之 从 世 是 中 国思想 与文化 的发 展方 向与前 进路线 。 间有 高 低之 别 ; 微 观上 看 , 个 时代 ( 至 更小 的 从 各 甚 中 国新诗 的一条 不断 向下 发展 的路线 单位 时 间) 内亦有 高低 之别 。 可 以这 么说 , 中国新 诗 从一 开 始起 就 呈现 出 向 因 此 , 了 比较 确 切 地 把 握 东 西 方 诗 歌 发 展 为 下发展 的态势 。近 百年 中 国新诗 的发展历 史告诉 我 史 , 们 进 一 步借 助 辜 正 坤 教 授 的研 究 成 果 , 西 我 把 们 , 国 新 诗 已经 走 出 了一 条 不 断 向 下 发 展 的 路 方 世界 诗 歌大体 划 分 为七 大 阶段 : 中 第一 阶 段 是 远古 线 。这 是诗 歌 的周 期律 决 定 的 , 同时 也是 诗 歌 的 自 ( 埃及 、 巴 比伦 ) 古 古 时期 ( 公元 前 4 世 纪 一公 元前 5 O 身 规律 所 决定 的 诗歌 的周 期律 就是 从 高诗 歌 、 到 世 纪 ) 第 二 阶段是 古 希 腊 、 马诗 歌 发 展 时 期 ( , 罗 公 低诗 歌 、 到 高诗 歌 … …两极 反 复运 行 。我 们 可 以 元前 8世纪一 公 元 5 纪 ) 第三 阶段是 中古诗 歌 发 再 世 , 毫 不犹 豫 地断 言 : 切诗 歌都 是 在这 两 极周 而 复始 展时期 ( 元 5 纪一 1 一 公 世 5世纪 ) 第 四阶段 是 文艺 复 , 的 运 动 中进 行 的 。为 了便 于 理 解 与 阐 明 其 中 的道 兴诗歌 发展 时期 ( 4世纪一 1 世 纪 ) 第五 阶 段是 1 6 ,
漫谈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
漫谈当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摘要:五十年代,新中国的成立、政治的改革、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当代的诗歌逐渐与政治交融,“新诗现代化”成了诗界的主要潮流。
到了六七十年代,熊熊大火般发展的多元化新诗被瞬间熄灭,在这期间诗人们所创作的大多数诗歌,都可以被称为“政治诗”。
诗歌重建是八九十年代的主题,大量的诗歌团体轮番出没,诗人的个性化汹涌而出,大量海内外诗人渴望用诗歌这样短小精悍的体裁表达自我。
九十年代至今,诗歌逐渐被“边缘化”,网络的传播不可忽视,诗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当代生活,诗歌越发商业化形成了更具个性化的现状。
关键字:诗歌;当代一、诗歌道路的选择与发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诗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新格律伴随着逐渐稳定的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怀着重新建筑起五四时期诗歌热潮的希望,满怀激情的抒写了一首首时代的颂歌。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期,诗歌道路的选择,是整个文学选择的关键一步,选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另一个是对新诗历史重新进行整理、评价。
尽管诗人们渴望个性和自由的发展,但选择的背后逃脱不了与政治道路难以分离的状况,新诗的发展中,“革命诗歌”被一再提及,逐渐走向主流地位。
当代诗歌的核心发展为:诗服务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相结合。
五四个性解放时期的《尝试集》、《女神》这类主张自我、歌颂时代精神的劲头变得淡化了,诗人们主观精神、主体经验的表达,变为更多的表现“客观生活”了。
由于政治的影响,诗中也多数出现了农村、工人、田野、矿山这类表述,直接的呼吁现实生活政治运动,产生了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作为时代千呼万唤的诗人,由于自身政治性参与增强,在党内担任重要的职位,诗歌成了他社会生活、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当代诗歌“要以人民为本位,用人民的语言,写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动。
更具体的说,便要适应当前的形势,土地革命,反美帝,挖蒋根,而促其实现”。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摘要:一、引言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念与背景2.新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二、中国现当代新诗的主要成就1.诗歌创作的多元化2.诗歌风格的多样性3.诗人的创新精神三、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1.郭沫若《女神》2.鲁迅《呐喊》3.余光中《咏梧桐》4.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四、新诗的创作技巧与鉴赏方法1.意象的运用2.节奏和韵律的处理3.语言的创新与突破4.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五、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未来展望1.数字化时代对新诗的影响2.新诗教育与普及的重要性3.新诗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空间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文学形式。
近百年来,新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作品。
本文将从新诗的概念、发展阶段、主要成就、代表性诗人、创作技巧与鉴赏方法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念与背景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白话文为基础,借鉴世界诗歌创作手法,摒弃旧体诗的格律,注重表达个体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
2.新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新诗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成熟期和多元期。
初创期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代表,诗歌风格激进、豪放;成熟期以鲁迅的《呐喊》为代表,注重现实关怀与人性挖掘;多元期以余光中的《咏梧桐》为代表,呈现出诗坛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格局。
二、中国现当代新诗的主要成就1.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种流派,如新月派、现代派、现实主义派等,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2.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新诗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既有豪放的抒情,也有细腻的描绘;既有现实关怀,也有超现实主义探索。
3.诗人的创新精神:在新诗的创作中,诗人不断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1.郭沫若《女神》:作为新诗初创期的代表作品,诗歌风格激进、豪放,表达了对新时代的热情向往。
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行成与发展
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行成与发展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盘点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诗的起源与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为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诗歌形式也逐渐从传统古体诗转向自由体新诗。
新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胡适、沈尹默等人的创作。
胡适的《尝试集》和沈尹默的《月夜》等作品,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
二、现代派诗歌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迎来了现代派诗歌的兴起。
现代派诗歌强调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借鉴与融合,代表诗人有戴望舒、何其芳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内心感受,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战诗歌的繁荣抗战时期,诗歌成为激励人民抗战斗志的重要力量。
艾青、田间、冯至等诗人以诗歌为武器,宣传抗战、鼓舞士气。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四、朦胧诗派的崛起朦胧诗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股诗歌势力。
朦胧诗派强调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关注,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后朦胧诗派的崛起后朦胧诗派是朦胧诗派之后兴起的一股诗歌势力。
后朦胧诗派注重对语言和诗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代表诗人有海子、西川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六、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新诗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草根诗人和网络诗人群体逐渐崛起,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各种诗歌流派和风格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中国新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起源到现代派诗歌的兴起,再到抗战诗歌的繁荣和朦胧诗派的崛起,中国新诗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熟。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
当代诗歌境况及其走向探析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抒情、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而当代诗歌则是指当前时代、现代的诗歌,它反映了当代文化、社会、人类生存境况等方面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当代诗歌的现状以及未来走向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当代诗歌的现状1. 诗歌文化的衰落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于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诗歌这一细腻、抒情的艺术形式的热情有所消退。
在很多公共场合,如电视、广播等,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日渐老旧,艺术性越来越弱,更多的是在娱乐大众,而非弘扬文化。
2. 诗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现代诗歌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韵文形式。
诗歌现在采用了更为自由、灵活的形式,如自由诗、散文诗等,这种多元化表现形式也使得诗歌的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3. 诗歌主题的多样化当代诗歌的主题越来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爱情、生死、自然等等,而是涵盖了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如城市、环境、科技、政治等等。
这些多元化的主题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切入点。
4. 诗歌的小众化虽然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主题都更多元化,但在流行程度上却显得有些小众化。
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更多关注于短小精悍的信息,而对于深度抒情、文艺气息浓重的诗歌则显得陌生和疏离。
当代诗歌的未来走向1. 传播方式的创新传统诗歌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未来诗歌的传播方式需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小众化等方式更具有现代时代的特色,实现多样化和定位化。
例如在数字化方面,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诗歌平台,媒体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深度结合,来拓展诗歌的网络传播。
2. 诗歌主题向当代问题聚焦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的诗歌应该更加关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环境、社会问题等,将诗歌的抒情功能与思想性、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并给予读者启迪与思考。
3. 多元化创作方式的推广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个性、需求都更为多样化,未来诗歌也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广多元化创作方式,如融合音乐配合诗歌,走向诗歌音乐化、舞蹈化等家庭育儿等需求。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摘要: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历史发展3.中国现当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4.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艺术特点5.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一、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自20 世纪初至今,以现代汉语为基础,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创作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历史发展1.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白话文”的主张,倡导用现代汉语写作,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1917 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郭沫若、朱自清等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创作诗歌,标志着新诗的诞生。
3.1930 年代,新诗进入成熟期,出现一大批优秀诗人和作品,如徐志摩、戴望舒、辛弃疾等。
4.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新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毛泽东、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成为主流。
5.1970 年代末至1980 年代,中国诗歌迎来新时期,以北岛、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崛起,推动新诗的发展。
6.21 世纪以来,新诗在多元化、个性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涌现出许多新生力量。
三、中国现当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徐志摩:《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2.戴望舒:《雨巷》3.辛弃疾:《无题·荷花香里度飘然》、《水调歌头·寄雷上人》4.北岛:《回答》、《门》5.顾城:《门》、《水城》6.舒婷:《致橡树》、《神女峰》四、中国现当代新诗的艺术特点1.形式上,新诗突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束缚,采用自由体、散文诗等形式,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
2.主题上,新诗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
3.表现手法上,新诗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技巧,如象征、意象、隐喻等,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
五、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影响与贡献1.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现代汉语的演变和完善,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浅谈中国新诗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
浅谈中国新诗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国新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它在中国诗坛上的崛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同时也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创作追求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多样的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新诗的崛起和发展、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谈。
中国新诗的崛起和发展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事件。
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其诗人不仅吸收了西方近代诗歌的创作技法和思想观念,同时也积极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中国新诗所呈现出来的清新、朴素、自然以及崭新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情趣,与当时的传统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条条框框,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篇章。
在对现代中国诗歌的影响方面,中国新诗可以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中国新诗所呈现出来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为中国诗歌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生机勃勃的创作力量,激发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创作热情和动力。
中国新诗为现代诗歌创作追求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多样的形式。
中国新诗在诗歌题材、表现手法、创作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探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为后来的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和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国新诗为现代中国诗歌的国际化和现代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新诗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性审美,为中国诗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平台。
展望未来,中国新诗仍将继续对现代中国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日益丰富,中国新诗将会在诗歌创作上继续进行探索和尝试,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为现代中国诗歌的创作注入更为多样化的元素和更为活力十足的力量。
中国新诗也将继续在国际化和现代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诗歌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对话提供更为广阔的机遇和更为坚实的基础。
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_章燕
文艺报/2013年/1月/14日/第003版理论与争鸣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章燕诗人要发掘汉语令人赞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承载力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
回顾中国新诗所走过的道路,您认为中国新诗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诗的成长发展与中国的古典诗歌与和化传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郑敏: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从百年的历史来看,可以分成四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1920-1930年;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第三阶段是1950-1979年;第四阶段是1979年至今。
20世纪20至30年代,这是向古典汉语文化彻底告别的分离阶段。
绝对的反传统,要求埋葬古典诗词以换得新诗的诞生。
今天看来,这种以消灭传统为新生的前提是幼稚的和不明智的。
20世纪40年代是引进西方诗学的高峰期,诗歌语言基本上进入欧化口语的阶段,这时的口语与20世纪初的口语有很大不同,同时也出现了西式文学语言的辞藻和句法,在好的情况下,这些语言能够负载更复杂的现代思维。
1950-1979年是一个政治术语成为权威的阶段,在很长一段时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和心态。
1979年至1985年,诗歌应属于探索诗阶段,它最早走出政治化文学语言的统治,给诗坛带来了一次对早期新诗的回归。
它强调诗人作为个体应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语言摆脱了概念化,拥有丰富亲切的感性色彩,创作的想象力得到解放。
1985以后,中国新诗进入追逐“先锋”的阶段,诗派四起,纷纷亮出宣言。
但诗坛陷入空谈理论,作品多而浮,貌似繁荣,实则单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诗坛有着更激烈的“创新”竞争,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但并没有收到多元化的好处,有些不健康的因素阻碍了新诗的发展和走向成熟。
中国新诗在20世纪初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面临着语言的问题。
这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口语的问题和汉字的问题。
“五四”运动从今天看,在推进民主政体方面功不可没,但在发展汉语文化方面,我以为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试论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试论中国新诗发展现状(一)、新诗发展的不利因素1、新诗呈现边缘化。
现在,新诗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其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新诗。
在口头上,除了有的诗歌团体内的新诗人及诗评家之外,群众不说新诗,不理睬新诗,新诗朗诵会很少举办,即使是偶尔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很少。
在视觉上,出版社不愿出版新诗,出版社愿主动出版新诗集的很少,诗人要找其出版,则要书号费或包销。
在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副刊上,很少刊载新诗,偶有少量点缀,质量也较差。
在市场上,处于经济生活的边缘。
于是形成报刊亭很少出卖诗歌刊物,书店主要卖台,很少摆放新诗集。
在高科技领域:新诗被—些以音响与荧屏为表现手段的高科技领域排斥在外,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边缘地带。
现在的戏剧与时俱进,电视剧占领荧屏中心位置,成为群众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事物;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
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影子。
新诗的研究与评论家数量在减少。
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以致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它写作活动。
致使新诗评论队伍在缩小。
造成新诗边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现在的新诗,好诗也有,但是不够多;大量是老一套,或是自我沉吟的过了时的调子;有很多人写诗是让你读不懂;等而下之是黄色下流。
你不关心群众,不让大众读懂并欢迎你的诗,你的诗却要别人掏钱买,这是不公平的事!第二,诗的形式怪异。
近些年有些新诗人学习现代派,或模仿后现代主义,自称为“第三代”,不是吸取其精华,而是得其糟粕,搞结构性解体与非文化的结果是新诗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口味,有些诗愈加散乱化与口水化。
在意境上,意象模糊、颠倒黑白;在音律上,不讲音节、没有韵律。
让人见而弃之。
你要人民听你的朗诵、或买你的诗集是不可能的。
于是失去了市场。
难怪市场上很多报刊亭都不卖新诗报刊。
我国现代新诗
我国现代新诗摘要:1.我国现代新诗的起源和特点2.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我国现代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一、我国现代新诗的起源和特点我国现代新诗起源于20 世纪初,是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而诞生的一种文学形式。
现代新诗与传统古诗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用白话文写作,形式自由,节奏灵活,意象丰富,表现力强。
二、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创时期(1917-1927):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倡导用白话文写作,开创了新诗的先河。
2.发展时期(1928-1949):以徐志摩、朱自清、辛弃疾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积极探索新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使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3.成熟时期(1950 年至今):以郭沫若、毛泽东、北岛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进一步拓宽新诗的创作领域,使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形式。
三、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作品,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和作品:1.徐志摩:《再别康桥》、《翡翠》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3.辛弃疾:《无题·荷花香里度飘然》、《水调歌头·寄雷上人》4.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6.北岛:《回答》、《门》四、我国现代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我国现代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内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2.强化了文学的现实意义,使其成为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
3.提升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摘要:一、新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新诗的起源2.发展历程二、新诗的特点与表现形式1.自由诗体2.形式多样三、新诗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徐志摩2.辛弃疾3.顾城四、新诗的影响与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2.对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20 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而兴起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以自由诗体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与思想。
新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文人们开始尝试摆脱旧体诗的束缚,探索一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诗歌形式。
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新诗在20 世纪20 年代逐渐成熟,涌现出了徐志摩、辛弃疾、顾城等一批杰出的诗人。
新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自由的形式,不受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新诗中,诗人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将诗歌创作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同时,新诗的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更有叙事诗、抒情诗等多种类型,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辛弃疾的《无题》等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中国现当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顾城的《门》、《水城》等诗篇,则以富有哲理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现当代新诗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继承与创新,它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美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思想和文化。
新诗的出现和发展,对现代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个体情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总之,中国现当代新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新诗; “ 边缘 化” 现状 ; 发展
中图分类号 : I 2 2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3 ) 0 5— 0 1 1 0一o 3
一
、
现状 : 从“ 边缘” 走 向“ 边缘”
得相对纯粹时 , 诗歌本体 的发展才 能健康 。何西来先生 对待
对新诗“ 顶礼膜拜 ” 的时代 不复 存在 , 新诗在 近 乎非 正常 化 的辉煌过后 以一种 十分尴尬 的姿 态迈 向所谓 的“ 边缘 化 ” 地 域。 由“ 边缘化 ” 的诞生 而过 渡到另一种 “ 边缘化 ” 似乎就 是 中国新诗命运 的生 动描绘 。而 当下新诗 现状 的“ 边缘 化 ” 更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3 . 0 5 . 0 4 5
中 国 新
诗
的 华
王 悦 华
丽
转
身
论 新诗 的现状 与发展
( 苏州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3 2 5 )
摘
要: 新 诗 当下的“ 边缘化” 存在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 现代化的社会和经 济发 展 背景 , 以及 3下的生活节奏 - " 已
二、 趋势 : 诗歌本体淡 出大众视野的必然性
毫无疑问 , 诗 歌于我们生 活 的淡 出是存 在必 然性 的, 相 对 于我们 日益加快速度运作 的社会 , 诗歌这样一个 需要 恬静 心态和体悟时 间的阅读题 材是过 于奢侈 的精神放 松方式 , 人 们更愿意 以精神消费 的形式徜 徉 于更 方便 和快速 的大众读 物 中去 , 它们 通俗 易懂 , 无须揣摩 , 在一个 什么都讲 求速率的 时代 , 大众读 物为读者提供特定情绪 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 城市运作 的风格 和原则 。造成这样 局面 的原 因很 复杂 , 但归 纳 而言 可以分 为以下 几个 方面 :
文艺独立性 的研究 , 是具有 划时代性意义 的。但这 不等于说
由此文艺和文艺学就边缘 化 了。 ” 诗歌 于大众视野 的淡化 和诗歌的 自由空 间的获得之 间并没有绝对的 因果关系 , 而 当 它们 因为特定 的历史背景 和社会条件联 系到一起 , 人们 要学
前 即介入 的少 数人 , 所 以可 以这样 描述 那 个 时代 的改 革先
望在都市上空和人心 内部弥 漫开来 , 人 们带着 些许愚钝 , 跌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2— 2 0 作者简介 : 王悦华 ( 1 9 9 1 一 ) , 女, 江苏常 州人 ,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 , 从事现 当代文学研究 。
一
1 1 0—
跌撞撞地迈进缤纷 的大干世界。
不足” 的基础上又有了走 向“ 后 天畸形 ” 的趋势。
物质 的急速 丰富刺激 欲望的膨胀 , 人们 开始在纷乱 里迷 失自 我, 欲望成为世界运转 的 中心 , 一切 不 能创造 直接价 值
的创作 自由, 诗人不必 为特定 的价 值观 而写作 , 而是 可以为 自己的信仰而创作。而事实上 , 对创 新的追求 , 以及对语 言 、 对生活的创新才是诗歌 不断 进化 的动力 。只有 创作 环境变
然与兴奋 中, 所有 人跟随者 身边 的人忙碌 起来 , 忙着改 善 自
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 量 , 在利益 的追逐 和获得 中 , 各 种欲
牲换来的 ] 。而 当下 的诗歌 的“ 边缘 化 ” 反而 给了诗歌 更多
1 . 经济发展带来社 会普遍浮躁 改革 开放 以后 , 国家将 发 展的 眼光 由政 治转 向了经济 ,
特 别是 9 0年代 以来 , 人们 在 一辆 以金钱 和权利 为车轮 的特 快列车上呼啸前 行 , 社 会重心 的迅速 转型 , 让所有 人措手 不 及。人们一 方面沉浸 在茫 然里晕头转 向, 另一方面也 因为对 物质享受的渴望终于得 到 了释 放而 兴奋不 已。就 这样在 茫
驱——新诗 , 它因其先驱性 而处在 两个 时代 的边缘 , 具 有两
会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样 的现象 。
个时代 的部分特点却又不属 于其 中任何一个… 。如今 , 不管
是古体诗还是 曾经 高调 打倒 “ 古体 诗 ” 的新诗 , 在 当下的都
市生活中都大程度 地失去 了它原 有 的地位 和读者 群。人们
2 0 1 3年 5月 第3 2卷 第5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M8 v 2 0l 3
V0 1 . 3 2 No. 5
是以其作为一种文化衰落现象引起了相 当多人的关注和研
究 。有人 为此愤 怒 , 有人 为 此惋 惜 , 而 事实 上 , 诗 歌如今 的 “ 边缘化” 是相对于它作为一 种政治 工具 而被大肆 鼓吹 的时 代而言 , 不论是胡适的 白话诗 , 还是 2 0 世纪 五六十年代 的政 治红色诗歌 , 当时诗歌 工具性 的意 义要 远远超 过其 艺术性 , 诗歌的“ 主流地位” 是 以多元 化 的创 作格 局和创 作 内容 的牺
经难 以满足新诗进一步成 长所需的条件。而总体看新诗 的发展 历程 和新诗似 乎 已然“ 边缘 化” 的原 因 , 不难发 现 , 中国新诗具有不 断创新和适应 时代的本质特点 , 新诗 的艺术性将 永不会被 时代抛 弃 , 它将华 丽转身 , 用新 的面貌适
应 当 下 的都 市 生 活 。
文学边缘化问题有这样的态度 : “ 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 , 对
中国的新诗作为五 四运 动的文化产物 , 曾是那个时代名 副其 实的先驱 。胡适提倡 由它打破文 化上古典传统 的束缚 , 以白话文写作 , 倡 导一 次文化上先锋式 的改革 。社 会学上 的 先驱有着这样 的定义 : 那些在某种社会变革 尚未为群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