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文化IP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支撑(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IP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支撑(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IP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支撑(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IP视角下的特色小镇文化支撑(最新)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通过产业转型正在向着城镇化发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目前国内独具特色的小镇应运而生,但特色小镇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支撑必不可少。本文首先介绍了特色小镇的内涵,继而强调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重要性,最后针对小镇文化建设短板提出打造特色小镇文化IP的策略,以塑特色小镇之“魂”。

如今国内各地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发展现状,即建小镇易,显特色难;造空间易,集产业难;做形态易,融文化难;投资金易,获利润难。由此可见,特色小镇的“特色”如何凸显便是头等难题。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小镇之所以为特色小镇的根基在于,其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积淀,即小镇独特的文化名牌提高了一个特色小镇的辨识度,所以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李旭认为,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维系成员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发挥文化的引领、渗透、感

召、辐射和凝聚作用,以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当一个城市具备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化内涵,由此打造出该城市的文化IP,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及城市形象,进而才能提高该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特色小镇的建设也该如此。

一、认识特色小镇的内涵

特色小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中的城镇,也不是市场经济意义中的技术产业园。它是集生活居住、生产消费、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经济体,同时也是集新型城镇化区、景区、综合经济产业集聚区三区合一的新场地。特色小镇主要依托了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融入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逃离现代都市回归大自然的心理。

二、认识文化在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化元素的融入,丰富了特色小镇的内涵,强化了特色小镇的文化符号,一方面在产业集聚、产业链协同发展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使

得特色小镇是一个有景致、有历史、有文化、有产业、有生活、有品位的旅游胜地。

(一)小镇文化加深镇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条件下催生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一种寻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回归自然的愿望油然而生。就文化本身属性而言,文化是具有承袭性的,即文化可以在特定的群体中传承和发扬,所以具有文化积淀的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的胜地。小镇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精美工艺等都可以唤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觉醒。同时任何一个共同生命体都有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精神纽带,而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可以将共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意志高度融合,形成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因而特色小镇文化积淀便可以维系小镇周围居民的共同价值观。

(二)小镇文化兴业,创造旅游经济价值

从文化本身的属性来看,文化具有地域性,即文化是有地方差异的,当融入差异性的地方文化便增加了特色小镇文化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人们的“求新、求

异、求奇”的旅游动机,带动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发展,从而获得可观的旅游经济收益。那些具有文化积淀、文化创意的特色小镇引来八方游客,使得游客流量骤升,能带动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

(三)小镇文化打造小镇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从文化风貌上看,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们的产业文化、历史文脉和建筑文化上。特色小镇可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景观、特色建筑、民风民俗、当地民居形态及其劳动生产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成其特有的小镇文化氛围,同时这些在地文化可以成为特色小镇的精神地标、经济动能,因此,可塑造小镇的文化之魂。小镇所依托的自然资源景观、历史风情建筑、当地人居环境氛围等都是特色小镇的“器官”,而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是其每个“器官”得以协同运作的“血液或养分”。正是这些具有差异性的地方文化元素及符号,才凸显了小镇最深层次的文化特色,形成特有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力。

(四)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亟待破除文化瓶颈

新兴的特色小镇较传统文化小镇而言,存在严重的文化短板,一方面,传统特色小镇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特色小镇主要是新兴产业的集聚地,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深度挖掘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新兴特色小镇面对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同的创业主体也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这时最需要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强大的核心支撑才能缓和文化冲击力,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包容性极强的新阵地。

三、认识特色小镇文化支撑的核心:文化IP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知识产权,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通过IP运营以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是文化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复合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IP它不仅仅指的文化本身,它更重要的是将文化经人类智慧转化后,形成的文化符号、文化知识、文化产权、文化商品等。驴妈妈旅游发布的《2017特色旅游小镇消费报告》显示,特色小镇旅游涵盖各个年龄层段的游客,其中“80后”“90后”青睐具有时尚主题特色的小镇,因此,“美食、美景、美居+文化氛围”的主题小镇成为游客出游的首选。通常这类文化主题特色小镇主要依托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特色建筑、习俗与仪式、自

然旅游资源等。当特色小镇文化提炼为具有文化IP的旅游主题时,小镇特色最核心的部分就变成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体验而感知,并产生共鸣的文化核心支撑。当小镇文化品牌影响力达到一定强度并被公众广泛接受时,其品牌的价值就会辐射到相关的各个产业,带来“光环效应”,形成小镇发展的整体推进合力。

四、努力打造特色小镇文化IP

(一)积极发展文旅产业

特色小镇与旅游的紧密结合,加之小镇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文化的凝聚力,特色小镇可积极投身于小镇文旅产业的建设中。特色小镇可打造独特的“文旅产业”,形成一种强大的以文化、以旅游为产业动能的新兴产业链条。王国灿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既需要资金技术上的有力支持,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态势,文旅产业可发展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这是特色小镇产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可形成强势的产业吸引核体系,将与旅游、文化等相关的子产业全部纳入小镇产业圈内,形成特色小镇文旅产业链条。

特色小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产业,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核。产业可以实现人与空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链接,而文化的凝聚力可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空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特色小镇发展以文化为依托的旅游产业也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兼顾统筹文化传承与城镇化,使二者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特色小镇建设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引导当地人民参与到小镇文化旅游的建设中,在培育和提升其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塑造特色小镇的美好形象。三是融入艺术,提升美学。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要充分融入各种艺术元素,基于城镇美学打造美丽小镇,当人们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审美观和价值观得以提升之后,方可起到反哺文化建设的作用。

(二)努力打造文化IP

特色小镇的市场准入机制松懈、进入该市场的门槛较低,导致众多产业、企业纷纷投入到特色小镇建设中。这种现象无疑会使许多新投入建设的小镇缺乏专业规划和顶层设计,缺失强大的经济产业支撑和经营理念,使得他们放弃小镇特色,最终无法投入运营。由此可见,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文化特色的小镇不能走得长远,毫无疑问,打造小镇文化IP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努力打造特色小镇的文化IP可具体从以下三点:一是文化创意小组智慧,将当地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转化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标签,结合特色小镇在地文化元素,确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或辨识度高的文化主题。文化主题是特色小镇文化IP最直接的体现,它可以依托一位名人、一栋古建筑、一个传说、一个故事、甚至一条街道等。二是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民风民俗、民间精美小工艺等,动静结合、搭建舞台,运用文化演艺的方式展示出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三是整合特色小镇各类资源,形成旅游特色小镇的文化旅游业态,让游客感受到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现代化的旅游是要将游客充分融入到特色小镇的浓郁文化气息中,找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才是旅游真正的精神文化享受。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具有民族凝聚力,文化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因此,文化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中不容忽视。旅游特色小镇应当通过整合当地各种资源、引进相关旅游业态、投入资金技术、培育相关服务人才努力发展文旅产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辐射周边地区;同时要突出特色

小镇的“特色”文化内核,基于所在地文化要素确立特色小镇文化主题,打造辨识度高的文化IP。

建设特色小镇 的心得体会

建设特色小镇的心得体会 ;; 2015年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镇概念,自此特色小镇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涌现出来。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意味着建设特色小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 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结合城镇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功能平台。但是目前很多特色小镇盲目模仿跟随发达地区的建设脚步,为短期成效未制定好发展规划就快速造城,最终大量土地被浪费和闲置;或者过于强调环境、文化或旅游等,忽视了产业集聚,变成了单纯消费集聚的度假小镇;又或者将原有产业简单包装,就戴上特色小镇“帽子”,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被市场淘汰。;;特色小镇需要找到“特色”。特色小镇核心在于“特色”二字,城市的识别性和文化特色,是决定城市发展质量和品牌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解决当前“千镇一面”困局的关键点。每个成功的特色小镇,都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个性,能给外来人带来新鲜体验,具有自己独特的标签,例如保存江南徽派建筑、具有浓厚古徽州气韵的江西婺源,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丽江古城,以及主打民俗京味、留存大量明清建筑的古口北镇。因此,建设特色小镇一定要抓住小镇当地文化、建设、民俗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关键点并将其放大,建设有文化特色、有文化依托、以文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城镇,文化特色是城镇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特色小镇需要时间“培育”。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形成有独特魅力和持续影响力的例证还不多。因为物质建设容易打造,但文化养成却需要培育。着眼于打造特色小镇,就显得过于急躁,容易陷入各种困境中。不少地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急于求成,希望用三五年时间就能打造特色小镇,结果就是小镇建设脱离原有城市规划,变成“摊大饼”的粗放式建设,或者是大量圈地建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甚至最后变成房地产建设。这些打造案例不仅劳民伤财,更会破坏原就微弱的城市文化特色,得不偿失。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有长期规划和阶段目标,通过解析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同时城镇纳入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进行大局考量,真真正正地做到选准定位、扎实建设,不图快、不唯名、不凑数。;;虽然特色小镇建设现在有诸多问题,但毫无疑问地是,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决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建设热潮中冷静思考如何趋利避害,以特色小城镇为突破口,打通城乡脉络,缩小城乡差距,挖掘人文情怀,共同构筑一幅迷人诗意的画卷。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心得体会: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品牌文化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品牌文化建设(最新) 我国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建设应从产业、文化、环境、服务四个方面对其“品牌基因”进行整体分析、规划设计与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关注文化品牌基因,深入挖掘出特色小镇真正的“特色文化”,重点分析如何基于其“特色文化”建设和塑造特色小镇品牌。近两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尤受关注。品牌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突破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瓶颈,有效促进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较为突出,特色小镇品牌的经营主体不明,政府和市场分工不甚明确;特色品牌建设乏力,特色小镇品牌建设中的经营性失误负面影响过大,导致品牌经营风险大大提高;城镇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城镇品 牌建设路径相似,同质化程度较高,无法形成真正有特色的城镇品牌;过于注重城

镇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城镇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导致城镇品牌建设空心化; 等 一、如何盘活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挖掘本地特色的文化要素、文化符号及其精神价值,创新其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有利于小镇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对外传播传统文化资源包含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风民俗、传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资产。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在开发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或复原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又要发掘其中可以与现代的、时尚的或与国际接轨的因子,做到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结合小镇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形态,上述三方面的结合既可以分区布局,又可以交叉布局。乌镇戏剧节正是将传统与现代、特色与时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既盘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又促进了新型特色小镇文化的发展。 二、如何打造文化活动平台?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docx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组建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建办人员任工作员,全程负责和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2015年,建设成容纳400户入住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4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约建设用地38万平方米;完成了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投资15万元建设城镇化小区灯光篮球场,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15万元安装路灯60盏;投入资金270万元建设了上下水系统;投资935万元完成城镇化小区集中供热项目;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垃圾处理场。镇区内硬化路面14公里,绿化、美化铺满盖严,投资服务设施完善,有公共服务大厅、客运站、邮政、银行等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建设培育情况 我们秉承可持续发展,构建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理念,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镇村布局。 (一)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1 、产业特色 一是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特色农产品、渔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农林渔类产品生态绿色品牌。依托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实验控制中心、智能温室、阳光节能温室、阳光大棚、菌类栽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链。 二是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境内蜂蜜山、兴凯湖、21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自然旅游景观,同时与周围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游景观相连的区位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游”、“农家游”;通过对镇域内蜂蜜山景区、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XXX 研究中心 2018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多种产业的融合性及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产业主体多元性和发展形态多样性。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存在着内涵混乱、融合层次低和产业体系概念化、庸俗化、同质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功能,也发挥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当前,各类文化创意特色小镇异彩纷呈,并表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在核心产业支撑、发展层级、发展路径等方面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既可以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对接多种转型升级产业,还可以对接各类历史经典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强的行业黏合性和渗透性,具有打造多种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潜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城乡设计、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基于此,对照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系列的特色小镇。比如,

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家居打造出创意科技小镇、创意材料小镇、创意家居小镇等; 围绕数字内容产业打造动漫小镇、影视小镇、传媒小镇等;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体验小镇; 围绕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围绕特色农业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小镇; 围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休闲小镇; 围绕各类相对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各类文创小镇和艺术小镇。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打造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资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为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文化素材和产业资源。比如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聚集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等历史文化特色小镇。 围绕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各类神话传说小镇、戏曲小镇、美食小镇、中医康养小镇及各类具有较强观赏性、艺术性或生活性的手工艺品小镇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打造出相应的特色小镇,只有那些地理位置较好、资源独特、市场前景较好的文化遗产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论镇海老城区的优化与升级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015年,浙江省首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标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新载体。这种新理念的实际应用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带着这一创新理念,我对镇海老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镇海老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东部,甬江出海口,东临东海,自后梁吴越王(公元909年)建城,迄今已逾一千多年,镇海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到的人文情怀,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海天雄镇”、“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但是自去年起,原位于镇海老城区的各行政部门陆续搬迁至骆驼新城,不再作为区级政府所在地的镇海老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紧张与繁忙。 原本应该依据如此优良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凭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镇海老城,以提升文化品质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在如今则变成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意识的淡漠,商业经济发展退步,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镇海老城的发展。随着行政部门的迁出,镇海老城只能依靠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像一辆耗尽燃料的汽车,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苟延残喘罢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诞生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主导优势来为镇海老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我们为何不能对其加以利用呢?如何切实提升镇海老城人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理解,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与知名度?如何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明确文化内涵和旅游结合来为老城发展助推?我们又该如何改造镇海老城的现有设施,建设起对于文化特色发展有利的配套设施?

浙江省10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总结

浙江省10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总结 江南药镇 2015年6月,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 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名列其中。 江南药镇位于磐安县新渥镇境内,距离磐安县城不到10公里。自古以来磐安便是浙江省中 药材之乡,尤其盛产以“白术、元胡、玄参、白芍、玉竹”为代表的磐五味,被誉为“天然 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中国药材城“磐安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大型药材特产批发地。磐安以此为基础,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发展契机,打造融“秀丽山水、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 养生”于一体的江南药镇。 近期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 江南药镇定位为“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建设成 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塑造一 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特色小镇。 江南药镇总投资51.5亿元,主要用于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其中非盈 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投入约11.5亿元,主要用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医药养生园、特色 文化街区和中药产业园建设。 分为三大功能区: 一是结合浙八味市场,通过药文化园、养生博览馆、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 生园的建设打造江南药镇的核心区,作为药镇对外服务的主体部分;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中医药主题公园、百草园,以中药材的种植和展示功能为主;三是以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为代 表的产业区。 磐安县“江南药镇”被列为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由县委书记牵头专门成立了小镇建设 指挥部。截至2015年底,已开发建设面积112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住宅 和商业综合体项目)10.05亿元,吸引120家企业、990家个体工商户、2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 江南药镇初见成效,中药材特色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五亿元,百草园、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生园等项目也已经在规划建设中,逐步将药镇的功能从简单的种植、生产、销售延伸至旅游服务、医疗保健、养生研发等多个领域。 江南药镇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以中药材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全县加快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建设特色小镇可走文化带动进展之路

建设特色小镇可走文化带动发展之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日,笔者对武强县周窝村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感悟到文化力量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和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窝村面积1.5平方公里,共256户,959人。自2011年始,武强县按照“尊重历史积淀,注重中西融合,突出音乐文化特色”的原则,开启了周窝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武强县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作为基本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周窝村又领先一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周窝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5000元,新民居建设已经完成60栋别墅和100余户住宅楼房,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该村的旧居住区还保留着原有风貌,只是增添了各种音乐元素的装饰和改造,村民都深深地喜爱音乐,村里天天有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因此,该村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周窝音乐小镇”。如今的周窝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乐器制作销售、餐饮酒店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周窝村在发展文化产

业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走文化发展带动之路 周窝文化产业发展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该县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制约瓶颈,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走文化发展带动之路。 坚持高站位谋划。武强坚持以更高视野谋划周窝的发展,确定了“五纵、六横、六区”的发展框架,目标是把周窝打造为“外土内洋、中西合璧”,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工业化生产与手工作坊、东方与西方文化、音乐创作与享受等并存共进,集音乐创意体验、休闲旅游、展览展演、活动举办、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音乐名镇。 坚持不折腾、不懈怠。该县始终坚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乐器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建设周窝音乐小镇,不折腾、不懈怠,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周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周窝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只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摆脱对固有模式的依赖,就能打破“唯资源”论,探索出依托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出路。也验证了,只要坚持好思路、好做法不动摇,

建设特色小镇理论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涵和外延,总结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目录 1

1 1 2 2 5 5 6 6 6 7 8 9 9 10 11 11 13 13 14 14 16 16 18 21 23 24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论镇海老城区的优化与升级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015年,浙江省首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标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新载体。这种新理念的实际应用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带着这一创新理念,我对镇海老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镇海老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东部,甬江出海口,东临东海,自后梁吴越王(公元909年)建城,迄今已逾一千多年,镇海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到的人文情怀,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海天雄镇”、“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但是自去年起,原位于镇海老城区的各行政部门陆续搬迁至骆驼新城,不再作为区级政府所在地的镇海老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紧张与繁忙。 原本应该依据如此优良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凭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镇海老城,以提升文化品质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在如今则变成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意识的淡漠,商业经济发展退步,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镇海老城的发展。随

着行政部门的迁出,镇海老城只能依靠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像一辆耗尽燃料的汽车,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苟延残喘罢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诞生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主导优势来为镇海老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我们为何不能对其加以利用呢?如何切实提升镇海老城人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理解,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与知名度?如何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明确文化内涵和旅游结合来为老城发展助推?我们又该如何改造镇海老城的现有设施,建设起对于文化特色发展有利的配套设施? 我认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领,镇海老城的发展与产业的增长,也必然依赖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内核。因此,合理利用这个拥有几百年文化积淀和众多历史遗迹的小镇,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能否将镇海打造成一个文化特色小镇呢?我们又该如何提升镇海的文化品质,将镇海老城建设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特色小镇呢?我做出了以下研究。 一、建设目标 大处规划,小处建设,充分利用镇海老城区的悠久历史和众多海防遗迹,以及原先具有的城市公园、内城河沿岸景观带、沿江景观带。改良旧的一套与行政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配突出文化特色小镇的鲜明特点的配套“装备”。而且,我们还需要兼顾群众基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将镇海老城区建设成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以文教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商业发展的新结构小镇,全方面激发文化的力量。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 有观点认为,特色小镇在经济发展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商业化,特色小镇注定走不远,一定要提升到文化和历史层面,让小镇更有传承感。 产业发展是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的命门所在,但是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产业类特色小镇,还是旅游类特色小镇,亦或是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要充分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告别传统工业园的文化沙漠现象。” 新乡绅群体未必都是本乡本土人士,但一定要是了解本土文化、能够在本土居住下来的文化精英。这种本土文化可以是朝气蓬勃的互联网文化,可以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文化,还可以是融合异域的复合文化,但最终都需要落到文化根基上来,落到这种文化根基是否可以传承上来。 放眼当前的古镇古村,知名内外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品牌,如平遥古城以古代票号金融文化为特色,乌镇在经历江南水乡文化后又衍变出互联网文化,西递则以广泛分布的徽派建筑艺术而入选世界遗产,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则集中保存了龙泉青瓷的历史手工技艺,不一而足。

文化传承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从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看,历史文化型在127个特色小镇中占据18%,仅次于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 一个真正的特色小镇除了以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产业为根基,更不能缺少文化的灵魂,这种灵魂可以通过深挖当地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与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这与当代我国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不谋而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很多地方并未注重保护、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2011-12-30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各地特色小镇留给乐游者们的最深印象。由于特色小镇设施齐全、景色动人,又各自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它还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形态,备受青睐,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受此吸引,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四川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六月开始迎客;牡丹江市与房企合作,投资百亿的综合性、多功能的旅游小镇——镜泊小镇,进展迅速;北京,在2011年,把特色小镇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思路加以实施,等等。值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大好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崇明产业特点的生态型特色小镇,助推海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增强海岛发展后劲,已成为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社会各界也予

以广泛关注。为此,我们民进崇明县委专门组织力量,就此深入调研。在充分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崇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形成了初步设想,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一、特色小镇在崇明生态岛建设中的独特意义 当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成效已逐步显现,社会经济发展稳健。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态岛建设的长期性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缓慢,海岛经济产业发展空间狭小问题依然存在,产业支撑相对乏力,海岛经济发展缺乏持续后续力等。特色小镇的建设,对崇明发展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尤其是在现代化生态岛的打造中,将会起到缓解突出矛盾、增强发展后劲、丰富发展内涵的独特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崇明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留存小镇众多,但这些小镇大多有着外貌破旧,功能配套不全,各类设施不完善,商业不发达,周边环境差等缺陷,与群众理想中的居住、生活状态相去较远。 特色小镇的建设,由于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从现代化、人性化的角度着手建设,这必将大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真正让群众感受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及政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及政策 一、《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7.1) 政策点评:该《通知》属于一般性、纲领性文件。 政策要点: 建设目标:2020年1000个。 原则:“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 领域:“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 培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镇政府负责实施工作)。 资金支持:发改委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给予奖励。 二、《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8.3) 发布部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特色小镇推荐流程及选拔标准 政策要点: 推荐数量:根据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升级支持政策确定。 推荐材料(4样):1.基本信息表 2.工作情况报告及PPT(还可以提供视频材料) 3.总体规划 4.政策支持文件。

推荐程序:省(区、市)组织专家评估、考核-报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财政部农业司复核+现场抽查。 候选要求: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三、《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8) 发布部门:发改委 政策点评:该《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 政策要点: 总体要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 分类施政:大城市周边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与统筹规划,发展成卫星城;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带动周边农村。 人才+劳动力吸引: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强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等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人才。 商业环境:鼓励“双创”,吸引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以构建创新生态圈,深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 具体: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推进市域铁路发展,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利用地下空间。 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在小城镇的供给,提高质量和水平,超过10万人口的特大镇按同等城市标准配置教育和医疗资源,其他参照县级医院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小镇布局三甲医院,推动市县知名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联合办学。推进电网、宽带网络、快递网络

特色小镇建设与文化支撑分析

特色小镇建设与文化支撑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28T14:48:35.8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马健[导读]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布局,在实际中对内涵更为重视,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10006 摘要: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布局,在实际中对内涵更为重视,可以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对此在现阶段必须要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以及文化再造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关键词:特色小镇;文化支撑;建设理念 特色小镇作为培养以及发展全新产业的一种全新载体,其在建设理念、建设形态、路径以及机制等相关角度与传统意义之上的行政区域以及小镇有着一定的区别。 1 推动小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促进城镇全面发展,推动城市转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重工业城市,它们的发展以资源利用和消耗为特点,已然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所以,将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列入到城镇建设项目中去,注重小镇的文化产业建设对推动城镇全面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2 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与传统观念上的小镇有着不同之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居住场所,也不是划分出来的行政区域。它的建设核心是以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的稳定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文化特色为基础。特色小镇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精神的载体[1]。该小镇之所以存有产业、功能等方面的特色,正是由于文化特色赋予了其活力和内涵。文化特色是小镇特色的灵魂,更是推动小镇发展的核心之所在。因此,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在重视工业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加发挥出当地文化历史的引导性作用。 1.3 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 纵观国外的特色小镇,它们往往在历史沉淀之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别致的风景和浓厚的艺术气息。也正是这样,其吸引了众多游人纷纷前来,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而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地区文化特色和生态建设。因此,特色文化小镇的建成,将成为区域建设的一大亮点,并为该地区带来文化产业、经济产业发展的契机[2]。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为其他新兴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这样,就能将小镇的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上体现出来,成为小镇文明的记忆符号和重要标志。 2 强化特色小镇自身的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自身的文化特色要具有一定的鲜活性以及具体性,必须要保障其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精神的高度统一,在实际中通过自认景观、社会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等构成较为系统的视觉图景。在实际中通过这些视觉途径不断的充实小镇自身的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方式、民俗民情、建筑风格等相关因素,将其与自身的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以及功能特色进行充分的融合,在特色小镇的不同层次、环节以及方面中凸显其文化特征。强化文化问题在实际中可以充分展示小镇自身的风土人情、面貌特征,可以有效彰显小镇自身的独特优势、品位以及核心竞争能力。 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并不是对其进行单纯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相关因素的融合,真正实现动态与静态美感的和谐统一。在对特色小镇进行规划以及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其出现不“千镇一面”的现象与问题,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要基于乡土人情,传承历史问题,深入挖掘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特征以及内在优势,加强引领,进而使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现代气息,在实际中推动现代特色小镇的发展。例如青岛雕龙嘴美丽渔村在构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地理位置,在实际中凭借着雕龙嘴村位于崂山仰口风景区,依山而建,三面环山,东临大海的地理优势[3]。通过“一站式农家乐”旅游新概念,为游客提供登山揽胜、海边垂钓、自助烧烤、沙滩娱乐、茶园观光、大田采摘、海景客房、游泳聚会等一应俱全式的旅游服务。这种基于文化内涵为本底的方式,充分保留原生态种茶捕鱼、养殖海参的生活方式;设施改善为主,通过对修缮传统建筑、完善公共服务;资本融入为动力,鼓励引导市场资本流入,提高民俗产业内生活力。在实际中始终坚持产业平台的构建,要保障其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建设的统一性以及协调性,要保障其创业与文化的传承发展相融合,在实际中不断加强对其文化软实力的培育,进而不断凸显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在整个特色小镇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凸显其自身的文化魅力,进而强化文化自身的特色,充分彰显其文化魅力,加强对特色小镇的过程构建,充分的凸显其内在的文化形象、品位以及影响力。 3培育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文化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 创业创新的动机、热情和意志总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得以激发、孕育和强化的。文化是系统的社会行为规范,给人们提供了判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合理与不合理的尺度或行动指南。正因如此,不同文化背景尤其是不同价值观,就决定了人们对创业创新的不同态度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同评价。“不是思想,而是利益( 物质的和思想的) 直接支配人的行为。但是,观念创造出的‘世界图像’,时常像扳道夫一样决定着由利益驱动的行为的发展方向。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始终怀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生命不息、创业创新不止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镇民”在永无止境的创业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创业创新动机,升华为创业创新成就事业、报效社会的精神,将创业历程本身当作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不断以更高目标激励自我;不断提升小镇创业创新文化的品位,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 4 结束语:

浅谈甪直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建设

浅谈甪直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建设 1引言 甪直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镇域总面积120平方千米,其 中澄湖水域面积45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户籍人 口近7万,常住人口超20万。甪直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与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接壤,沪常高速、常嘉高速穿 镇而过,半小时可达XX,2小时可达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甪直镇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国家4A级景区、 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誉。 2甪直模具特色小镇概述 甪直模具特色小镇位于吴中区与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交接区域,位于XX、苏州半小时交通圈内,沪常高速、常嘉高速十字交叉 而过,区域内343省道、东方大道主干道横贯东西,周边被苏州工 业园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吴江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众多国家级开发区包围环绕,区域位置优越、道路便利 通达、辐射带动明显。(1)现有龙头企业。特色小镇培育发展过程中,柳道万和、重村钢模、好特斯模具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 的带动引领作用。柳道万和是热流道领域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热 流道的企业。重村钢模是全球知名专业模架提供商,也是长三角地 区规模最大的钢模企业,有着模具产业“黄埔军校”之称。好特斯 模具是全球知名热流道系统供应商之一,荣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热流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 准化示范合格单位等称号。(2)智能试模“4S”中心。经过前期对全

镇模具企业的充分调研,结合当地企业生产研发需求,对接民营资 本引入大型行业领先的模具注塑机企业以及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 专业试模团队,面向全镇范围并辐射周边区域模具企业,提供多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生产服务,以及成品模具交流、展示、销售 的平台和服务,打造民营资本运营的、政F服务性质的智能化、精 密化的试模“4S”服务中心。 3特色小镇产业 (1)创新创业环境。全镇有10家银行及小贷公司支持产业和企 业发展,建有2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服务高层次人才,目前全镇已 有上市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9家, 省“双创”人才3人,姑苏领军人才4人,姑苏天使人才1人,区 领军人才12人。(2)城市经济。按照“精致开发、精明增长”理念,从配套生产、宜居生活出发,发展城市经济,旭辉、碧桂园、金科、南山、中梁、阳光城、弘阳等知名品牌先后进驻,仅特色小镇区域 内就有约120万方的南山、旭辉、阳光城等高品质住宅区,还有南 山邻里中心等9个邻里商业中心,特色小镇区域南已建成甪盛汽车 广场,目前已进驻开业奔驰、大众等多家4S店。(3)古镇文旅。在 发展模具装备主导产业的同时,从配套生产、宜居生活出发发展古 镇文旅、城市经济、生态农业。甪直古镇紧靠特色小镇区域,仅五 分钟车程,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圣寺等知名景点,最传统、原生态的传统小桥流水江南水乡古镇,东市上塘街下塘街历史街区、民居客栈组团、圣陶书院、江南民俗馆、甪直萝卜生产性保护示范 基地等文旅点位,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等“慢业态”文旅业态,年 接待游客250万人次。(4)生态农旅。“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菰 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紧靠特色小镇区域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文化内涵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已经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特色小镇建设,既需要资金、技术支持,也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在特色小镇经济、产业、生态、社会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也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新模式、区域文化的传承、村落特色的培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016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各地要结合自身特点,陆续培育出富有传统魅力和活力、现代休闲、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中国特色小镇的出现是必然的,也带来了创造特色小镇新型社区的重要机遇。他认为,中国小镇社区的形成有它的存在意义,也可能为世界城市化发展提供一个思路。 人类发展中形成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保护等概念,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但从目前建设情况看,一些地区在特色小镇文化保护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对古村落盲目改造,破坏植被、水系、农田等生态系统,一些民间劳作方式等遭到遗弃。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小军认为,应建立人类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原貌与特色。 区域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先清表示,特色小镇建设中,区域文化再造主要体现在“文化”支撑“小镇”与“小镇”创新“文化”两个方面。首先,区域文化不仅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核,而且能够助推旅游,提升小镇整体规划,汇聚产业以及扩大小镇的知名度,在促进区域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价值。其次,特色小镇是一个“家”,在这个新的家园里能够形成一种高度认同的社区归属感,并营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特色小镇再造一种新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小镇文化结构基于乡土礼仪,形成稳固的乡土社区共同体。而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文化被置于突出的位置。张先清提到,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新型社区的认同与维系需要新的文化凝聚力。同时,新型社区需要新型社区文化作为生产与消费的动力。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中国小镇“文化模式”新路径,实现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 “文化存在于生活里。”张小军表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应保留文化特点、乡村特点,保存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要大力挖掘每一个村落的文化特色。同时,要打造一支跨学科团队,对特色小镇建设进行合理文化规划。此外,可借鉴国外文化区的概念,给予一定的文化保护权限,协助文化保护。 中国的特色小镇往哪发展?怎么发展?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看,我国目前形成了“一带一路”的超体系创新,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湾区的泛体系创新,19个中心城市群的大体系创新,国家级新区的新体系创新以及以特色小镇为核心的微中心创新。 中国经开区、新开区、产业园区再到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建设,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年苏区、边区的运行经验,并积累传承到深圳特区的建设。但无论是经开区还是新开区,抑或是产业园区,在今天已然失去其引领、创新、带动对区域再塑造,对产业进行升级等当初的设计意图,这些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已经沦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变成另外一个城市化的组团,在面貌上表现为主城区的组成部分。在这些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逐渐失去原始动力之后,以特色小镇为核心的微中心创新开始跃出水面。 微中心在我国城市中表达为五个层次:

典型经验: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特色小镇发展了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就是小镇+“一村一品”。当时的小镇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很快就有了2.0版本,就是小镇+企业集群,以浙江为主体,所以浙江省几乎大多数的小镇都有一个产业集群,而这些企业集群都可以放到全球的产业链中去,也导致了浙江经济后来居上。 那么3.0版,就是小镇+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休闲这一类的产业大幅度的蓬勃发展,包括养老服务等;4.0版,就是小镇+新经济体。小镇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主要手段。所以说这样一来,这30年来,特色小镇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四个版本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皮特教授就提出了特色小镇的问题,他在他的名著:《国家竞争力》一书里面写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竞争力常常不取决于宏观的数据,而决定于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就是小镇。4.0版的特色小镇是当前的

一个新奇事物,它的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特点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城市组成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要件。 所以它的新奇体现为三种范式:将原来没有特色的小镇改造成新奇的特色小镇;在没有的功能区、空城里面植入特色小镇,改变他原有的不足;将特色不足的小镇,升级改造成为有新奇产业、新奇特色的小镇。 所以我们讲到特色小镇,讲的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特色的广度,就是说你有多少个特色?第二个是特色的唯一性,就是特色的深度。一个产业或者空间的特色,到底是本地区唯一的?还是全球唯一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重要的体现。 浙江省所有的小镇都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涌现出来的,但是它也有一些能够确定的东西,就是它必定存在差异,必定是创新的,必定是绿色的,必定是能够被组成和能互补的。小镇是人住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所以虽然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这几方面是非常清晰的。 在4.0版的小镇里,产业和空间的活力源于其个体的自适应性所形成的自组织性,就相当于企业孵化器。所以建设1000个企业、1000个小镇,要用企业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