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肴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
![肴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ba864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1.png)
殽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一、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殽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是当时两大霸主齐国和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在这之前,齐国和晋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两国互有攻伐之事,但一直没有形成明显的多年持续战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殽之战的爆发。
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齐国和晋国都是有着相当强大势力的诸侯国。
在这个时期,一些强国如齐国、晋国等地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对周边的小国进行侵略,以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
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而晋国则位于今天的山西一带。
齐国因为地处黄海之滨,而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一直想要夺取晋国的土地,将自己的国土扩大。
而晋国则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疆土,不被其他国家入侵。
此外,齐国和晋国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地缘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加剧,最终在公元前425年爆发了殽之战。
二、殽之战的战争原因殽之战的爆发,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地缘因素。
齐国和晋国分别占据了中国东部和中部的重要地理位置,他们之间的领土接壤,实力相当,不乏战争的动机。
其次是政治原因。
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因为晋国的侵略行为而感到不满,自然希望通过一场战争来解决与晋国之间的矛盾。
再者,经济和资源原因也是殽之战爆发的原因之一。
齐国和晋国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资源的争夺一直是两国之间矛盾的源头之一。
而且晋国以铁冶炼出名,齐国主要依赖晋国的铁资源。
最后,是民族与文化因素。
齐国和晋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分别属于东夷与中夷,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助长了战争的爆发。
三、殽之战的战役过程殽之战是一场持续时间较短但非常激烈的战役。
战役的主要地点是发生在齐国境内的寿张(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西)境内的殽城。
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晋国决定以守方方式后方的城池,采取固若金汤之势,等待齐国主力来攻。
而齐国则派出大军前往晋国边境,准备发起进攻。
因此,殽之战的开战地点在齐国境内的殽城。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下册《秦晋肴之战》知识点
![(完整word版)高三语文下册《秦晋肴之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ebe1cc2f60ddccdb38a0af.png)
高三语文下册《秦晋殽之战》知识点高三语文下册《秦晋殽之战》知识点【原文欣赏】《秦晋殽之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总结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a32c7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22.png)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总结一、背景1. 秦国和晋国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对比秦国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
而晋国则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强大国家。
两国都处于中国的边疆地带,周围都有一些其他小国家。
秦国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拥有较强的军事优势,使得其势力逐渐扩张,成为中国西部的霸主。
而晋国则因为地处北部的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势力也逐渐壮大。
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并且都有一定的实力,因此两国之间的争夺和斗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2. 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两国的地缘和势力范围存在交叉、并立的关系。
在中国西北地区,秦国的势力逐渐壮大,但受到晋国的阻碍。
晋国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维持对西北地区的控制,而秦国则希望通过扩张来打破晋国的限制。
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冲突。
3. 彭生与晋国的对立彭生原是晋国的大夫,但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至河曲,后来投奔了秦国。
在秦晋肴之战之前,彭生曾多次向秦国推荐自己熟悉的晋国内情,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情报。
因此,在秦晋肴之战中,彭生被视为重要的带路党。
二、经过1. 秦国的准备秦晋肴之战前,秦国对军事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
秦国大夫白圭魏忿等人在战前曾经多次对战略布局和战术进行研究,确定了战争的整体方案。
彭生在秦国的推荐下,也成为了军队的重要参谋,为秦军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2. 晋国的应对晋国方面在得知秦国要发动对其进攻时,也做出了相应的应对。
晋国首领曲沃世家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做出了应对措施,把主要的力量集中在了战争的前线,准备应对秦国的进攻。
3. 战斗过程秦晋肴之战开始后,秦军采取了迅疾的进攻策略,出乎晋国的意料,打乱了晋国的部署。
秦军在彭生的指引下,奇袭了晋国的军队,使得晋国的计划未能成功实施。
而秦国军队的出人意料的进攻不仅让晋国军队大吃一惊,也险些溃败。
而在战场上,秦军所展现出的军事技巧和作战能力,也给晋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秦晋肴之战词法、句法、主旨等整理
![秦晋肴之战词法、句法、主旨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e55875a26925c52cc5bf66.png)
《秦晋殽之战》文言现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施以的恩惠5、意动用法:(1)秦不哀吾丧:以……为哀6 、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以间敝邑使……休息[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敝邑:通“闲”,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6)乡师而哭:通“向”,对着【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尔何知!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3、介词结构后置:(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秦师于殽(5)使归就戮于秦(6)杞子自郑使告于秦(7) 晋人御师必于殽(8)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9)且使遽告于郑4、判断句(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4)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5)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6)孤之过也【一词多义】(1)以①劳师以袭远(连词,表目的,而)②以乘为先,牛十二犒师(介词,用、拿)③遂墨以葬文公(连词,表目的,来)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表目的,用来)⑤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2)为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动词,做;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②为吾子之将行也(介词,表时间,在)③何施之为(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呢)④莱驹为右(动词,担任)(3)焉①公辞焉(代词,指蹇叔的意见)②有二陵焉(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③余收尔骨焉(兼词,之于,到那里)④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4)其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代词,他们的)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它,指秦军)③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代词,其中)④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的,指原圃中的)⑤吾其还也(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⑥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5)且①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教程文件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教程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37ac3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c.png)
之于,他们在 之于,他们从
•遽 1、且使遽告于郑 驿车 2、遽兴姜 •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 晋人御师必于殽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 吾子淹久于敝邑 • 使归就戮于秦
2. 定后 • 牛十二犒师 3. 宾前 • 尔何知 4. 省略句 •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 使归就戮于秦
固定结构
• 无乃不可乎?(无乃,恐怕) • 何施之为?(何……为,为什么……呢?) • 以间敝邑,若何?(……,若何? 怎么样?)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秦晋肴之战-知识点
词性活用
1. 使动 • 劳师以袭远(劳,使……疲劳) • 以间敝邑(间,使……休息) • 而以贪勤民(勤,使……辛劳) • 彼实构吾二君(构,使……结怨) • 以逞寡君之志(逞,使……满意) • 以辱二三子(辱,使……受辱)
2. 名作动 • 若潜师以来(师,出兵) • 秦师遂东(东,向东进发) • 左右免胄而下(下,下车)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生意) • 厉兵、秣马(厉,磨砺) • 子墨衰絰(墨,把……染成黑色) •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墨,穿黑色孝服) • 先轸朝(朝,上朝) • 武夫力而拘诸原(力,用尽力气) • 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白衣)
3. 名作状 • 秦伯素服郊次(郊,在郊外) 4. 形作名 • 劳师以袭远(远,远方的国家) 5. 为动 • 秦不哀吾丧(哀,为动,为……哀伤) 6. 动作名
则束载(载,行装,装载的物品)
焉 1、必大捷焉 语助词 2、余收尔骨焉 于之,在那里 3、君何辱讨焉 代三帅
•诸 1、武夫力而拘诸原 2、妇人暂而免诸国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ff2c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d.png)
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第一篇:秦晋崤之战_知识点整理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6、为动用法(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为……死(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53f0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f.png)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精编版1.战争背景:秦国和晋国是当时中国北方两个强大的国家,虽然晋国在继承性质上较为弱小,但仍然有很强的军事实力。
秦国的秦昭王统帅了强大的军队,秦晋崤之战是两国之间争夺霸权的一次决战。
2.战争起因:战争由于晋国国君楚灵王被秦灭后,为晋景公继任国君引发。
秦昭王乘机发动战争,企图将晋国吞并。
3.战争过程:秦昭王率军进攻晋国,晋国君主晋景公则在晋阳守城。
秦军包围了晋阳,晋景公见情况大不妙,转移军队到固始山抵抗。
然而,秦军通过将水泵送上山崤之下,将山洞内的水塞满,迫使晋军不得不退守山顶。
在激战中,秦军成功攻占了山顶,并围剿了晋军,最终晋军溃败,晋景公战死。
4.战争结果:秦晋崤之战是秦国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晋国也因此受到了重大打击,其国力锐减,陷入了长期的衰落阶段。
5.影响:秦晋崤之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秦国逐渐崛起为中国的霸主,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础。
其次,晋国作为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从此开始走向衰落,为后来的齐国和韩国等国提供了政治和战略空间。
再次,秦晋崤之战也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如秦赵之战和秦魏之战等,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战争策略:秦昭王在战争中采用了一些重要的战略。
首先,他意识到山地战的优势,利用山地地形将晋军困于固始山,难以退兵。
其次,他还利用水泵技术将水导入山洞,迫使晋军退守山顶,使其易于攻击。
秦昭王的战略决策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7.李斯的贡献:李斯是秦昭王的重要谋士,在秦晋崤之战中提供了决策和策略上的支持。
他建议利用水泵技术围攻固始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李斯在后来的秦国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总之,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对秦国和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秦国建立统一的基础,也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地理范围产生了重要变化。
这场战争中的策略和决策也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
![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16a1c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a.png)
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崤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晋崤之战的知识点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崤之战知识点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因为古人的用语方式和一些习惯都和现在不同,所以不少小朋友们在文言古文上都比较薄弱,这里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秦晋崤之战这篇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它的出处,崤之战最早记载在《左传》之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一步编年体的史书,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
接下来小编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其中出现的几个通假字。
“文王之所辟风雨夜”这里面的“辟”通“避”,有躲避的意思。
“以间蔽邑”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如果知道这里的“间”是“闲”的通假字就很好翻译了,就是“使之休息”的意思。
“若得而食之不厌”这里的“厌”并不是厌恶的意思,通假了“餍”字,表示满足。
除了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通假字之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前置的“何施之为”“尔何知”;介词结构后置的“败秦师于崤”“使归就戮于秦”等都是比较简单比较易于理解的句式。
除此之外本文的主旨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全文以“蹇叔论战”为核心来展开,通过事实来证明蹇叔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目光,并且通过这一段历史故事告诉读者行军打仗必须知己知彼,不能一味看到胜利,否则很容易失败。
而这段文章之中也表现出了作者明显的好恶观点,从前面的贬秦扬郑到后来的抑晋扬秦,可以说是很鲜明的表达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
秦晋崤之战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战乱不断,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崤之战就是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争霸战,奠定了之后一段时间的天下大势,可以说是至关重要,那么这一场大战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秦国很强大,正是秦穆公在位的时期,秦穆公重用贤臣,国力渐强,于是对于东进加入中原有了想法,而当时晋国就是秦穆公东进的最大阻碍,因此秦穆公和晋国交好,先后支持两任晋国国君登基,其中就包括晋文公。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梳理
![秦晋肴之战文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f45d1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b.png)
妇人暂而免诸国, (连)表修饰
堕军实而长寇雠, (连)表转折,“却” 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连)表修饰 12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连)表顺承
13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连)表修饰
文言虚词——焉
1公辞焉 (兼词)于此,对蹇叔的意见。
2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 (语气词)
3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兼词)在那里
4使皇武子辞焉
(代)他们(指秦使)
5君何辱讨焉
(代)他们(指三帅)
文言虚词——为
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为吾子之将行也 3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
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动)做 (介)在 (介)因为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5莱驹为右
(动) 担任
句式——倒装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1尔﹏何知? 2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4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连)表并列
5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连)表转折,“却”
6灭滑而还
(连)表顺承
7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连)表递进
文言虚词——而
8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连)表转折,“却”
9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连)表递进,“而且”
10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连)表顺承
11“武夫力而拘诸原, (连)表修饰
2劳师以袭远
形→名,远方的国家
3入险而脱
形→名,险要的地方
4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动→名,装载之物
5秦不哀吾丧
形→意动,以……为哀
为动,为……悲哀
文言虚词——以
1劳师以袭远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4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5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6遂墨以葬文公 7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 8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9不以累臣衅鼓 10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1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教学内容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7971aa8777232f60ddcca1eb.png)
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含答案)秦晋崤之战知识点整理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殽()山蹇()叔悖()心与()师甲胄()乘()韦犒()师不腆()遽()兴原圃()果脯()饩()牵苑囿()原轸()栾()枝衰绖()()一眚()堕()军实唾()弃累()臣衅()鼓稽()首阳处父()骖()乘二)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厌:通()4)堕军实而长寇雠堕:通()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累:通()6)乡师而哭乡:通()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通()三)解释重要词语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14、秦师轻.而无礼2、若潜.师以来15、无礼则脱.3、国.可得也16、以乘.韦先4、穆公访诸.蹇叔17、敢.犒从者5、师劳.力竭18、不腆.敝邑6、无.乃.不可乎.19、为从者之淹.7、勤.而无所20、居则具.一日之积8、必有悖.心21、且使遽.告于郑9、蹇叔之子与.师22、郑穆公使视.客馆10、晋人御.师必于殽23、使皇武子辞焉11、必死是.间24、以.闲敝邑12、余收尔骨焉.25、不可冀.也13、超.乘.者三百乘.26、攻之不克.27、吾其.还也28、而以.贪勤民29、天奉.我也30、彼实.构吾二君31、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32、君何.辱.讨焉33、以逞.寡君之志.34、吾舍.之矣35、武夫力而拘.诸.原.36、妇人暂.而免.诸国37、堕.军实而长寇仇38、亡.无日矣39、不顾.而唾40、及诸.河41、释.左骖赠孟明42、死且.不朽.43、若从.君惠而免之44、秦伯素服郊次.45、乡.师而哭46、不替.孟明4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四)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2)余收尔骨焉()(3)君何辱讨焉()2、且(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且使遽告于郑()(3)死且不朽()3、以(1)劳师以袭远()(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肴之战知识点总结
![肴之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26e5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b.png)
殽之战知识点总结一、殽之战的背景1.1 齐国和鲁国的矛盾齐国和鲁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齐国实力强大,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家,而鲁国则属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
齐国在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地位,对于鲁国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对手。
1.2 鲁国求援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纷争不断的。
由于鲁国实力不足,有时候需要向其他国家求援。
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哀公在遭受齐国的威胁时,向晋国求援。
晋国给了鲁国一定的支持,但并未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
1.3 齐国对鲁国的进攻齐国对鲁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进攻,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就是殽之战。
齐国进攻鲁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自己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削弱鲁国的实力。
这一次的战争也是齐国与鲁国之间长期的矛盾和竞争的结果。
二、殽之战的过程2.1 战争的起因殽之战的起因是齐国进攻鲁国。
当时的鲁哀公向晋国求援,希望晋国能够派兵协助鲁国对抗齐国的进攻。
晋国同意了鲁国的请求,但并未直接派兵。
最终,鲁国在没有得到晋国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抗齐国。
2.2 韩、魏、陈的加入在殽之战中,除了齐国和鲁国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参与了这场战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韩国、魏国以及陈国。
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局,使得殽之战的规模变得更加庞大,也使得这场战争的胜负更加悬殊。
2.3 战争的结果在殽之战中,鲁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鲁国的大批粮食和军队被齐国夺走,鲁国的国土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齐国取得了殽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在春秋诸侯国中的地位。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殽之战与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3.1 齐国的地位殽之战后,齐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齐国利用殽之战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力。
齐国成为当时春秋诸侯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点】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e26fb704a1b0717fd5dd52.png)
秦晋崤之战原文: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埋葬。
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
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
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
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
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
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秦晋崤之战》文言知识整理
![《秦晋崤之战》文言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e1f1d2d1f34693daef3e82.png)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秦晋崤之战》重点文言知识编辑人:王月华第一段1、庚辰:庚辰日(干支纪日,特指鲁僖公32年12月10日)2、将殡于曲沃:状语后置句,将于曲沃殡;殡,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然后择日安葬)3、卜偃:bǔyǎn,晋卜筮之官,姓郭名偃4、将有西师过轶我:过,经过;轶,越过5、必大捷焉:语气词第二段1、若潜师以来:相当于“而”表修饰2、穆公访诸蹇叔:访,咨询;诸,之于;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情3、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以,表目的,来;远,adj-n,远方的国家4、无乃不可乎:无乃……乎,固定结构,大概,恐怕……5、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结构助词,的6、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怨恨之心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表反问的语气词,可译为“难道”8、公辞焉:辞,不接受;焉,代词,他的意见9、召孟明、西乞、白乙:姓百里,名视,字孟明;姓蹇,名术,字西乞;姓蹇,名丙,字白乙10、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使之于东门之外出师1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取独,做宾语12、公使谓之曰:对……说1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宾语前置句,尔知何;你知道什么?你如果在中寿的年龄死去,你墓上的树也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这是骂蹇叔早就该死了。
中寿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第三段1、蹇叔之子与师:yù参与2、晋人御师必于崤:状语后置句,晋人必于崤御师3、崤有二陵焉:语气词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5、必死是间:省略句,必死于是间;是,指示代词6、余收尔骨焉:状语后置句,余焉收尔骨;焉,兼词,于之第四段1、秦师遂东:n-v,向东进发第五段1、左右免胄而下:偏正结构,表修饰2、超乘者三百乘:……的士兵3、秦师轻而无礼:轻,轻狂放肆;而,连词,表并列4、无礼则脱:轻慢、疏忽大意5、入险而脱:表转折第六段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状语后置句,郑商人弦高将于周市;市,n-v做生意2、以乘韦先:乘,古时一辆车四匹马拉,因此,乘做四字用;韦,加工过的熟牛皮;先,adj-v 作为先行礼物3、牛十二犒师:定语后置句,十二牛犒师4、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吾子,您;步师,行军;5、敢犒从者:敬词,冒昧地6、为从者之淹:因为7、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就,有假设意味8、且使遽告于郑:且,并且;遽,立即第七段1、使皇武子辞焉:辞,致辞;焉,语气词或者兼词“于之”做状语后置句2、吾子淹久于敝邑:状语后置句,吾子于敝邑淹久3、为吾子之将行也:为,使得;之,取独,做宾语4、以闲敝邑:使动第八段1、吾其还也:加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2、灭滑而还:连词,表顺承第九段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以,因为2、其为死君乎: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为,因为3、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哀叹4、何施之为:何……为,固定结构,为什么呢?5、子墨衰绖:n-v染黑,衰绖都是白色,古代以白色为不利,故用墨染之以免不利。
崤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
![崤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d3060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d.png)
崤之战文言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崤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纷争时期,各国相互争斗,争夺地盘,争取霸业。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战争成为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
崤之战的发生,也是总结了前一阶段晋国和秦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和磨擦。
1.晋国与秦国的关系晋国与秦国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两国之间经常发生领土、势力和利益的争夺。
在晋国实力逐渐壮大的同时,秦国也在积极扩张势力范围。
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崤之战正是这种敌对关系的产物。
2.晋国对秦国的态度晋国在这个时期,国势不断强大,对周边邻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而对于秦国而言,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在两国关系中,晋国对秦国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态度,也是导致崤之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军事准备晋国为了应对秦国的威胁,也在此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准备和军事演习,为进行崤之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史实分析关于崤之战的史实,我们主要依靠史书记载和历史文献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史书中有关崤之战的记载较为详细,下面我们将从史实的角度对崤之战进行详细的分析。
1.战争原因崤之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秦国对晋国的侵略。
在史书中有记载,秦国在向晋国的地盘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这引起了晋国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晋国发动了一场反击,最终在崤之战中取得了胜利。
2.战争过程崤之战的具体过程,史书中有关记载较为详细。
在战争初期,秦国的军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在一些战场上取得了一些小胜利。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晋国的军队逐渐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最终在崤之战中取得了惊人的胜利。
3.战争结果崤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晋国取得了胜利,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晋国成为了春秋时期北方的霸主,而秦国则被迫接受了晋国的霸权地位。
这个结果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各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三、人物分析在崤之战中,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0f148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8.png)
《崤之战》知识解析(最终5篇)第一篇:《崤之战》知识解析知识解析: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不替孟明撤换、废弃(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敢犒从者冒昧(16)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3、以(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一秦晋崤之战一、文学常识《左传》是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
《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传”是解释经书的文章。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史记》称其为《左氏春秋》,《汉书》称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省称《左传》。
它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二、古今异义(1)晋文公卒死(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3)国可得也都城(4)穆公访诸蹇叔之于(5)蹇叔之子与师参加(6)夏后皋之墓也君主(7)超乘者三百乘兵车(8)无礼则脱不谨慎(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10)以乘韦先四(11)为从者之淹停留(12)未报秦施而伐其师恩惠(1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14)秦伯素服郊次停留,等候(15)君命大事战争(16)敢犒从者冒昧(17)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尚在栏内未杀的牲畜(18)不替孟明撤换、废弃三、一词多义1、焉(1)击之,必大捷焉(语气助词,不译)(2)余收尔骨焉(兼词,于此,在那里)(3)君何辱讨焉(代词,他们)2、且(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连词,况且)(2)且使遽告于郑(连词,并且)(3)死且不朽(副词,将要)(1)劳师以袭远(连词,相当于“而”)(2)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连词,来)(3)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介词,用、拿)(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介词,因为)(5)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介词,把)4、其(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商量语气,还是)(3)其为死君乎?(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4)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代词,代军队)(5)吾子取其麋鹿(代词,那里)5、则(1)轻则寡谋(就,连词)(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是,副词,加强判断)(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原来已经,副词)6、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做,动词,所为,行动,名词性短语)(2)为吾子之将行也(在,介词)(3)为从者之淹(因为)(4)何施之为(表示疑问语气,语气助词)(5)莱驹为右(担任,动词)7、乘(1)超乘者三百乘(兵车)(2)超乘者三百乘(辆)(3)以乘韦先(四)8、无(1)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不)(2)勤而无所(没有)9、过(1)秦师过周北门(经过)(2)孤之过也(过错)10、间(1)必死是间(中间)(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1)国可得也(得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获得)12、及(1)及滑(到)(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追到)13、谋(1)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谋略)(2)谋及子孙(考虑)14、而(1)勤而无所(却)(2)哭而送之(表修饰0(3)左右免胃而下(表顺接)(4)秦师轻而无礼(而且)(5)灭滑而还(顺接)(6)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表顺接)(7)入险而脱(却)15、之(1)何施之为(宾前标记)(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他们)(3)吾闻之(这种说法)(4)夏后皋之墓也(的)(5)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取独)16、免(1)左右免胃而下(脱下)(2)若从君惠而免之(赦免)四、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躲避(2)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通“餍”,满足甘心(4)堕军实而长寇雠:通“隳”损害毁坏(5)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通“缧”,捆绑犯人的绳子(6)乡师而哭:通“向”(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磨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若潜师以来:发兵(2)秦师遂东:向东进军(向东出发?)(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磨;喂饱(6)子墨衰绖:染黑(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8)晋于是始墨:穿黑色衣服(9)先轸朝,问秦囚:上朝(10)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衣服(11)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2、名词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4、动词用作名词:(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2)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工作(3)围之不继:后援部队(4)奉不可失:送给的好机会(5)未报秦施:恩惠(6)三年将拜君赐:恩赐(7)寡君之以为戮:杀戮的对象5、使动用法:(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2)而以贪勤民:使……劳苦(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足(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6)败秦师于肴:使……败(7)以间敝邑:通“闲”,使...得到休息6、为动用法(1)秦不哀吾丧:为……哀悼(2)蹇叔哭之:为……而哭(3)可谓死君乎:为……死(4)文嬴请三帅;夫人请之:为…….请求六、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尔何知!(2)何施之为?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3、介词结构后置:(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秦师于肴(5)使归就戮于秦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唯……是(强调语气。
如唯利是图。
“是”起宾语前置作用,无意义,“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如何罪之有)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八、课文分析1、在秦晋崤之战中,矛盾十分复杂。
课文前四段主要写到哪些矛盾?(1)秦与郑的矛盾。
(2)秦国内部又有主张出师的反对出师的矛盾。
2、课文后面几段主要写哪些矛盾?(1)秦与晋的矛盾。
(2)晋国内部又有主张伐秦师和反对伐秦师、同意纵秦囚的矛盾。
3、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4、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5、人物性格特点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忠心耿耿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原轸:多谋善断,忠直刚烈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能改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