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

合集下载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

朱自清散文莱茵河主要内容你要说《莱茵河》这篇散文,其实就像是一杯清茶,慢慢品味,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风情。

朱自清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写得不是单纯的旅行见闻,而是通过莱茵河展现出来的一种深刻的情感。

一开始呢,他就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被河水环绕的美丽世界,那就是德国的莱茵河。

说实话,光是这个名字一出来,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古老、悠久的气息,好像一切都被历史浸透了。

朱自清一边描述这条河流的美丽,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说莱茵河好像有着一种魔力,能够把人心中的烦恼、困惑都带走,让人觉得身心都放松了。

你看,像他这样文人,不是啥都能说得清楚的人,对吧?但就是莱茵河,似乎能帮他找回了平静,找回了那些丢失的心情。

他写得特别细致,每一处河岸、每一片水面,他都像是在用眼睛去触摸,把所有的景象都牢牢记在心里。

你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站在河边,静静感受着河水流淌的人,河水带走的不仅仅是沉淀的泥沙,更像是带走了所有的忧愁。

说实话,河水的静谧与流淌,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是朱自清心境的写照。

你看,他对河水的描写那么柔和,那么温柔,简直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深藏在心底的秘密。

你想啊,这种水不急不躁,温和得像一个长辈,带着你回忆过去,带你放慢脚步,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每当他提到河水,眼前的画面都像电影一样展开,不由得让人感叹:“哇,真是太美了!”你几乎能听到水流轻轻拂过石头的声音,能闻到水面上漂浮的那一丝丝清新气息。

最有趣的是,朱自清不是单单写景,而是把景与情融为一体,简直有点儿“神乎其技”。

他把河流的波动,和自己内心的波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呼应。

他把莱茵河看作是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下的种种思绪。

比如他谈到河水流经的每一段风景时,都能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想到那些曾经迷茫的岁月。

你看,这样的河流,带给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一种触动。

朱自清用那种似乎漫不经心的语气,给我们写下了一份特别的感受,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了沉思。

莱茵河水文特征

莱茵河水文特征

莱茵河水文特征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

一般地,莱茵河的流量以一年两次为最高峰:6月和11月-12月。

水位峰值在6月,次要峰在11月-12月,这期间莱茵河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莱茵河的平均流量为1371立方米每秒,这是比落基山谷较低的一个均值。

莱茵河的最大流量在其中一次归属于营销年中介绍,其流量为3 483立方米每秒。

最低流量介绍在2月,此时流量仅为330立方米每秒。

随着季节的变化,莱茵河的概况会有明显的变化,而流量变化的幅度也比较大。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系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系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系
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

莱茵河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传统的欧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运输大动脉之一。

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
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上游
莱茵河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高山之上,有两条源流,即前莱茵河(Vorderrhein)和后莱茵河(Hinterrhein)。

前莱茵河发源于托马湖(LakeToma),然后向东流经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库尔(Chur)上方的赖谢瑙(Reichenau),与来自南方的后莱茵河会合。

在库尔下方,莱茵河离开阿尔卑斯山脉,首次形
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国间的界河,然后注入康斯坦茨湖(LakeConstance),因水势和缓而形成三角洲。

出湖后,莱茵河流经其温特塞(Untersee)狭长通道。

自此,莱茵河折向巴塞尔的弯曲处;在这中间,它是瑞士-德国间的界河;不过在莱茵河畔施泰因(SteinamRhein)以下的地区却是例外,这里边界有所偏离,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处的莱茵瀑布完全位于瑞士境内。

莱茵河在阿尔卑斯山脉前沿地区和黑森林地区之间,流势逐急,水道
过去被湍滩所阻碍,现已修起几座河堰(水坝)。

在此地段,它纳入源于阿尔
卑斯山脉的支流--图尔(Thur)、特斯(Toss)、格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诸河,。

莱茵河

莱茵河
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1815 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它已成为国际航运水道,通航长约869公里(540哩),远至瑞士-德国边境上的莱茵费尔登 (Rheinfelden)。
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
莱茵河,是德国最长的河流。莱茵河流经德国的部分长度为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是德 国的摇篮。
地球暖化
当欧洲西北部在22,000年前缓慢地开始暖化,冰冻的底土及阿尔卑斯山延伸出的冰河开始融化,冬季的积 雪也在春季融化。大部分都进入莱茵河的周围,下游河道因此增长。快速的暖化与植披转变成开放的森林开始在 13,000年前。大约在9000年前,欧洲已经完全是树木丛生。
随着全球的冰覆缩小,海洋的水位升高,英吉利海峡与北海再度被水淹没。冰雪融化后的水流入大海,陆地 的 沉 积 被 水 淹 没 成 为 欧 洲 的 海 岸 线 ( 海 侵 ) 。 大 约 在 11 , 0 0 0 年 前 , 莱 因 河 河 口 位 于 多 佛 海 峡 。 北 海 的 南 部 仍 然 存 在一些陆地连接欧洲大陆及英国。大约在9,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后,这个连接遭到阻断,并影响人类居住的分 布状况。
河流袭夺
现在阿尔卑斯山是莱茵河的分水岭,但是原先并非如此。在中新世时,莱茵河的分水领只有到埃菲尔山与韦 斯特林山的南部,大约位在阿尔卑斯山北边450公里的位置。然后Sieg流入莱茵河,不过摩泽尔河则尚未成为莱 茵河的支流。阿尔卑斯山北麓则往多瑙河注入。
莱茵河凭著河流袭夺往南延伸,并导致它的支流持续增加。在上新世时期,莱茵河已经靠着河流袭夺达到孚 日山脉,包括摩泽尔河、美因河与内卡河都成为它的支流。阿尔卑斯山北部则是隆河的流域。莱茵河在更新世早 期时,已经将现在大部分阿尔卑斯山原本流入隆河的河川纳入流域之中,包括阿勒河在内。从这个时候开始,莱 茵河流域扩展到博登湖上游,而美因河的上游(施韦因富特之后)与孚日山脉也已经成为莱茵河流域的一部份。

莱茵河的治理

莱茵河的治理
行动计划”的第一条,即鲑鱼2000计划。莱茵河沿岸 国家为去除鲑鱼溯游障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①莱茵河三角洲地区:从2008年到2012年,哈灵水道 将开放部分泄水闸。累克河已在拦河坝旁新建三条水 道。
②下莱茵河地区:进一步改造、降低鲁尔河、乌珀河 和齐格河支流水系的堰坝,计划修建实验性设备以保 护鱼类免受涡轮伤害。
河国际委员会(ICPR)。1963年签订了《保护莱茵河伯尔 尼公约》,成为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76年,ICPR通过 了《防止莱茵河化学污染国际公约》。在该公约的指导下,
ICPR的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剧毒物质最高 排放值。当年欧共体加入签约方,签署《伯尔尼公约》补
充协议。1987年,各国部长批准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 1995年ICPR作了结构性重组,将防洪纳入其工作范畴。 1998年召开第12届莱茵河部长级会议,通过“防洪行动计 划”和《新莱茵河公约》。
(1)治理污染方面 虽然ICPR成立较早,但是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当
时整个社会对环保的重视不足,1950-1970年的20年里ICPR 的主要工作是奠定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很少采取实质性 的治理措施,签订的一些协议也没有产生实际的作用。莱 茵河水质的实质性改善是在1987年通过“莱茵河行动计划” (RAP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主要是三个:水污染、生态破 坏和洪水灾害。生活废水与农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莱 茵河流域约有5000万居民,其中莱茵河要为沿岸2000多万人口 直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莱茵河流域还是欧洲重要的农业和 林业区。自古以来从康斯坦茨湖到波恩的莱茵河流域及其支流 的峡谷地区就是葡萄的重要种植地。更重要的是,莱茵河流域 还是欧洲工业的中心地区。20世纪50年代,莱茵河沿岸国家开 始了二战后的大规模重建,大量化工厂被建造,不仅对莱茵河 的工业用水激增,而且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和处理不彻底的污 水排入莱茵河。除此之外,化工厂爆炸和泄露事故的频繁发生 也是莱茵河被污染的重要原因。并且,工业革命开始后,电力 成为紧需资源,各国将目光投向莱茵河。水电站建设导致大量 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水电站建设还造成洪水灾害频繁。建造 河坝的直接后果是原有的洪泛区面积大大减少,发生洪水的危 险大大增加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穿过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最终注入北海。

莱茵河流域面积广阔,水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管理挑战。

为了实现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措施。

这些模式和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综合管理模式:多方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模式强调多方合作和共同治理。

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定期进行协商和合作,制定流域管理计划和政策。

该委员会囊括了政府、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这种合作共治的模式有助于促进流域内各方的共识,协调各种利益,并推动流域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二、生态修复模式:生态红线,生态恢复莱茵河流域采取了有力的生态修复措施来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环境。

其中,建立生态红线是其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之一。

生态红线是指在流域范围内划定的生态重点保护区,严格控制开发和污染,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划定生态红线,莱茵河流域实现了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恢复了湿地和河岸带的自然状态,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经验启示:科学规划,有效管理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首先,科学规划是实现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的基础。

需要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流域特点和问题,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需要建立协调合作的机制,形成共治共享的格局。

各方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形成共识和共同努力。

第三,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四,注重科技支撑,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和修复效果。

未来,对于其他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可以借鉴莱茵河流域的经验。

首先,要强调多方合作和共同治理的理念,建立协商合作的机制。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

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一、引言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瑞士、法国、德国等国家,是欧洲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引发了众多的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莱茵河流域开展了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并分析其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二、莱茵河流域的环境问题长期以来,莱茵河流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紧缺等。

工业废水、农业排放和城市污水排放对莱茵河的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同时,乱伐乱种、湿地开垦等人类活动使得莱茵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破坏。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日益紧张,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莱茵河流域的综合管理模式为了解决莱茵河流域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措施。

首先是建立了跨国合作机构,通过协调各国的政策和行动,促进流域内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其次,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利用政策,如水价调整、用水权管理等,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同时,也加强了对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推行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控制等措施。

此外,还加强了对湿地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了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在综合管理中,政府与公众、企业等各方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形成了多方共治的局面。

四、莱茵河流域的生态修复模式为了改善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首先是进行河道整治,修复河道沉积物和湿地,恢复河道的水流和生态功能。

同时,针对莱茵河水域的修复,实施了生物修复、人工增氧等手段,提高了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其次,加强了对岸滩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增加了生物栖息地的面积和质量。

莱茵河在哪个国家

莱茵河在哪个国家

莱茵河在哪个国家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仅次于伏尔加和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全长1320公里,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个国家,在荷兰的鹿特丹附近入北海。

莱茵河在德国境内有867公里,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的莱茵河谷段,从美因兹(Mainz)到波恩间。

这一段莱茵河进入了山区和峡谷地段,河道变得曲折,水流湍急。

两岸风光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一处处如诗如画的中世纪古罗马风格城镇,大片大片碧绿的葡萄园,几乎在每一处山坡、高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古城堡。

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块土地都已经是人化了的自然。

那一座座耸立在高山上的城堡,让人们想起莱茵河领域曾是城邦林立、诸侯称雄的天地。

这些城堡,或是海关收税的关卡,或是抵御进攻的堡垒,或是了望用的烽火台,或是导航的灯塔。

从鲁德斯海姆(Rüdesheim)到科布伦茨(Koblenz)50多公里的莱茵河段最能代表莱茵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自然风景的原貌,这一段莱茵河上没有架设桥梁,往来两岸都靠轮渡。

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命运之河“。

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流域面积达到德国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而且同时流经德国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鲁尔区,不仅要为近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内河运输、灌溉等任务。

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欧洲的大动脉。

在莱茵河可以见到20多个国家的航船。

莱茵河的运输是静悄悄地进行的,人们甚至听不到一声汽笛,也听不到马达声,看到的只是一条静谧的、浪漫的河流。

“莱茵“,在公元前4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人的语言中,是“清澈明亮“的意思。

但是,二战结束后,随着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大量的取水排污,使莱茵河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不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而且周边生态也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 20 世纪 70 年代,其河水闻上去是“一股苯酚的味道“。

莱茵河高考知识点

莱茵河高考知识点

莱茵河高考知识点莱茵河,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大家在地理课上经常听到的名词。

它的风景如画,流经数个国家,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活乐趣和经济繁荣。

不仅如此,莱茵河还是高考地理科目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莱茵河的地理特点、经济作用以及环境问题。

莱茵河位于欧洲西部,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东南部,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兰克福、荷兰鹿特丹等地,最终注入北海。

它全长约1324公里,河势平缓,河水洁净,形成了多个湖泊,如美丽的康斯坦茨湖、雷根斯堡湖等。

莱茵河流域地势起伏,河道蜿蜒曲折,河岸多为山地和丘陵,特别是上游地区布满了陡峭的峡谷,这些地形地貌各异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探险和旅游的好去处。

莱茵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适宜,这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河流两岸,大片的农田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种植着小麦、玉米、甜菜等各种农作物。

此外,由于莱茵河的水质纯净,还有众多的渔业资源,如鲑鱼和鲈鱼等。

这使得沿岸地区的居民既能从农作物中获得经济收益,又能以捕鱼为生,使经济更加多元化。

莱茵河的经济作用不仅限于农业和渔业。

河流给沿岸城市带来了繁荣。

首先,莱茵河是欧洲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其次,沿岸的城市发展了各种工业和制造业,利用莱茵河的水力资源,建立了一系列的水电站,产生了大量的电力。

同时,莱茵河流域也发展起了许多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企业,构成了欧洲最大的化工工业区之一。

这些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整个欧洲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莱茵河的发展和经济作用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使得其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首先,由于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的排放,莱茵河的水质受到较大影响,水污染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莱茵河沿岸的城市也面临着垃圾处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莱茵河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莱茵河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莱茵河下游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1. 莱茵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莱茵河,这条悠久的河流蜿蜒穿过了几国,特别是在下游部分,天气变化可谓多姿多彩。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哎呀,这地方的气候究竟怎么样呢?”简单说,莱茵河下游地区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意味着这里的冬天不算太冷,夏天也不算太热,真是个舒适的好地方。

不过,别小看这气候,偶尔也会有点“小脾气”,比如说,突如其来的阵雨,让你措手不及。

1.1 温和的气候在这里,四季分明,各有千秋。

春天,气温渐渐回暖,花儿争先恐后地绽放,满眼都是色彩,简直像走进了画中。

夏天,阳光明媚,气温偶尔会冲上30度,但一般情况下,傍晚的微风总是让人觉得凉爽。

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葡萄园里的果实挂满枝头,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而到了冬天,虽然寒冷,但雪花飞舞的景象也有种别样的浪漫。

1.2 雨水充沛至于降水量嘛,这地方也不差。

年均降水量大约在700到1000毫米之间,虽然有点湿,但这可是让这片土地生机盎然的关键。

总的来说,雨水给了这里的植被充足的滋养,草地绿得发光,树木高大挺拔,简直是个天然的氧吧。

不过,有时候雨水也像是个调皮的小孩,来得突然,走得也快,让你一时半会儿没准备好。

2. 影响气候的因素莱茵河下游的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地形和海洋的影响。

首先,河流本身就像一条温暖的带子,将附近的气候调和得恰到好处。

而周围的丘陵和山脉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多样性,形成了小气候的“气候乐园”。

2.1 地形的作用就拿莱茵河周围的丘陵来说,这些起伏的地形可真是个“调皮鬼”。

有时候它们会挡住潮湿的海风,让某些地方变得干燥;而有些地方则因为山谷的保护,反而更加湿润。

这样一来,种植各种农作物就成了家常便饭,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2.2 海洋影响再说说海洋的影响,莱茵河下游距离北海也不远,海洋的气候特征渗透进来,使得这里的温度变化更加温和。

想象一下,冬天你在阳光下喝咖啡,周围虽然有点冷,但总有种暖意包围着你,真是享受啊!3. 生态与人文气候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着这里的人文生活。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从莱茵河成功治理中得到的几点启示莱茵河流域是欧洲重要的河流,流经六个国家。

20世纪初,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莱茵河流域成为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1986年,发生了瑞士的Sandoz药厂污染事件,导致许多鱼类死亡,引起了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后,莱茵河治理成为了欧洲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莱茵河得到了显著的治理和恢复。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治理污染需要全球合作。

莱茵河流域跨越欧洲六个国家,它的污染问题也需要这些国家共同合作解决。

欧洲多国政府和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了莱茵河流域管理计划,并通过协商控制了污染源头。

通过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交流,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环境治理。

立法和监管是治理成功的关键。

欧洲国家在治理莱茵河污染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标准,并实施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措施。

这些法规和标准不仅规范了企业的污染排放,还规定了一些敏感水域的保护措施。

在监管方面,欧洲建立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机构,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

这些法规和机构的存在,为治理莱茵河污染创造了有力的法律基础和监管保障。

技术创新和工业改造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关键。

欧洲降低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了工业改造和技术创新,改变了过去的高排放设备、过时生产工艺和工业排放问题。

实施了绿色化和环保技术,推动工业转型,进一步降低了工业污染。

第四,公众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治理莱茵河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国家积极开展公众教育,普及环保知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社会组织和市民团体也对莱茵河污染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帮助政府监督企业、检查污染排放情况等环保工作。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表明,环境保护需要跨部门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治理环境问题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够有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莱茵河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也强调了全球合作、立法监管、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莱茵河污染事件

莱茵河污染事件

部长级会议要求各国政府负责通过对国家和国际警报中心人员的培训和明确指示,确保莱茵河国际预警和警报 系统能够持续有效运行。另外还要确保为所有警报中心增添相应设备,以保证所有警报中心能够通过电传传递和接 受信息,并建立。
各国立即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尽早掌握发生在其领土上的具有跨国界影响的事故,以便将有关信息通过 国家警报系统输入莱茵河国际预警和警报系统。
③组织措施,即必要时在工厂内根据所使用的危险品种类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人员培训,包括厂内、外救护队; 工业设备的监测和维修,尤其是安全设备;安全分析(包括保护莱茵河免受严重事故破坏的防护措施分析)及在主管 部门备案;警报系统以及防危险和防灾计划;最新和完整的仓库清单,并包括有关物质生态毒性的说明;防御设施及 预防措施;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事故等。
事件经过
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 在巴塞尔。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市的桑多兹(Sandoz)化学公司的一个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 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桑多 兹公司事后承认,共有1246吨各种化学品被扑火用水冲入莱茵河,其中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 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翌日,化工厂用塑料堵塞下 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后,再一次造成简介
03 事件经过
目录
02 背景介绍 04 影响
目录
05 行动及措施
07 启示
06 莱茵河行动计划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1986年11月1日深夜,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事件,装有1250 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构成了70公里长的微红色 污染带,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向下游流去。污染带流经河段的鱼类死亡,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 民送水。近海口的荷兰,所有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统统关闭。这次事故带来的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 坏。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文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文

初中世界地理知识点归纳:莱茵河水文阿尔卑斯山莱茵河(即瑞士境内的莱茵河上游)具有阿尔卑斯型(即高山型)特点∶坡度很陡,流量大严冬显然水量最小,春季由于融雪水位很高,初夏由于夏季暴雨而水位最高。

莱茵河水变化可由康斯坦茨湖调节,但是由于与阿勒河合流,变化又有所增加。

康斯坦茨湖收纳高原溪流和莱茵河的水并起到过滤作用。

阿勒河平均水量比莱茵河还大。

莱茵河自巴塞尔以下,来自高原的支流--海拔高的春季水量最大,海拔低的冬季水量最大--正日益增强其调节莱茵河流量不平衡的作用。

因此,在科隆观测,莱茵河从平均流量的平均偏离度很微小,河水有利航运。

此外,莱茵河适航地区冬季一般都很温和,河水在冬季偶尔才结冰。

莱茵河水文特征--水位常年较满;流速较缓慢(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欧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春夏为汛期(原因是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6-7月为高峰;水温随气温变化;大部分流域无冰期。

其他特点:是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

总结: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莱茵河运费低廉而有助于将原料的价格降低,这是莱茵河成为工业生产区域主轴线的主因。

朱自清《莱茵河》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莱茵河》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莱茵河》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朱自清《莱茵河》原文及赏析【导语】:莱茵河是朱自清写的一首散文,来了解一下莱茵河原文及赏析吧莱茵河-朱自清莱茵河(TheRhine)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

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

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

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
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
莱茵河流经的地区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其气候特征主要由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所决定。

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

1. 温度
由于该地区处于欧洲大陆中心,因此受到了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但是,由于该地区靠近北海和大西洋,因此也受到了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情况导致了该地区温度变化幅度较大。

2. 降水量
该地区年降水量较高,主要分布在春季和秋季。

夏季降水量较少,但是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

冬季则以雪为主。

3. 风向
风向主要受到北海和大西洋的影响。

南风带来了温暖湿润的空气,而
北风则带来了寒冷干燥的空气。

这种交替的气流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变
化更加复杂。

4. 雾
由于该地区地形平坦,且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因此雾比较常见。


别是在秋季和冬季,雾出现的频率较高。

5. 日照
该地区日照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则日照时间较少。

总之,莱茵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特征十分复杂。

既有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又有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该地区温度、降水量、风向、雾和日照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西安·费弗尔《莱茵河》书评史家的历史研究工作究竟是否应该带有现实关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带有现实关怀,以及在何种层面上带有现实关怀,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般认为现实关怀是“史家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在现实关怀的指引下,史家可以“找出新的或好的问题”,“找到独特的视角”[ 于展《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关怀和学术追求》,《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104-105页],这说的是选题方面的现实关怀问题。

就是说,在选择研究的课题的时候可以根据现实关怀而选择较跟社会跟国家现实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但其前提是不损害史学研究的学术性。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莱茵河——神话、历史和现实》就是一本带有强烈现实关怀的著作。

费弗尔撰写本书之时,正当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占领着莱茵兰,纳粹主义正在崛起,德法矛盾尖锐。

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家以及军事家们时刻注意着这条河流,他们的出发点是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都将莱茵河视作一条明确的边界,国家、民族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于是,关于莱茵河是边界还是通道的问题,关于莱茵河是不是命中注定的边界的问题便成为本书的中心议题。

莱茵河从来就不只是一条河流,它还是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争夺对象。

法国跟德国的狂热的学者、政治家以及民众长期以来一直习惯性地将莱茵河视作是一条天然的边界,两边分别是是德意志、法兰西,或者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或者将其视作某一国的河流,进而对此展开争夺。

当时对于莱茵河问题的研究,充斥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与此相异者属于学术的“异端”。

自古至今,莱茵河汇集了太多的“神话”。

这里的“神话”是指“人为虚构”或者“不真实”的事情。

虽然“真实”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这些神话被制造出来,诚然是要理解过去,其制造者或许真的相信其观点是“正确的”,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扩大或加深这种理解,而是要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情感和自我修饰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

一旦这种关于某事的明确结论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里,人们就会相信自己认可的“真相”,即使这一真相与过去真正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

而这么多“神话”的出现,往往与人们看问题简单化有关,所以在本书中,费弗尔极力反对人们看问题简单化。

首先就是不要追随政治和外交事件或者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事件。

因为在他看来,“支配历史的绝不是一些空洞无物的形式,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群”,政治和外交的操作太过“偶然”,之前的历史学家从未考虑政治家的规划,“人民是否通过积极参与在后面给他们以支持”。

(109页)其次便是人们总是爱“把19、20世纪的政治现实搬到8、9、10世纪去”(77页),正如本书1935年版序言里边引用的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一句话“把当代的一切观念应用于久远的古代,这是最容易产生错误的根源。

”(17页)。

当人们谈到莱茵河问题的时候,老师喜欢从历史中寻找出证明莱茵河是分割德法的边界或者是某一国的河流这样的神话的依据,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历史上根本就是伪问题。

最后便是强调纯洁性。

费弗尔通过对人类学、语言学和地名学的借鉴,向大家说明,至少从史前时代起,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都不是纯洁的单个民族,况且不是种族,它们都是异常复杂的混合体,是具有共同语言或者共同生活习惯或者只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群的集合体,所以任何企图以河流作为人种或民族分界线的极端民族主义是极其荒谬的。

而且这方面还往往存在指代混乱的问题,像“罗马人”“法兰西”“日耳曼”这样的称谓,其所指也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过很大的变化,这就容易产生很多歧义。

费弗尔对此力图作出努力,希望能从大量相互矛盾的事实和解释中,对莱茵河在以往各个时代中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梳理出一个全面型的看法来。

费弗尔同时代的历史研究者,往往倾向于“把不久前的过去与活生生的现在,一股脑儿抛进了遥远的往昔”,在他们看来,莱茵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不人道的屠杀和战争的历史”,企图从历史中为眼下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法德对抗寻求合理性。

在费弗尔看来,历史“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所造成的结果”,“历史学和地理学不必为实用主义推波助澜”,我们做需要做的只是“对各种事物正确和合理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目的,需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项是破坏性的,即消除所谓的命运幻影;另一项是建设性的,即告诉大家除了冲突和争斗,还有一些截然不同的事实和事件。

这两项任务构成了本书的主体结构。

在每个小节,他都是首先列举出之前以及当时人们观念里的“神话”,然后根据各种翔实的证据证明和驳斥其错误,并在此过程中说明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怎样。

全书共分四章。

四章在时间上是承接关系。

第一章主要描绘了莱茵河流域的地理状况和史前时代的人类生活状况。

莱茵河作为通道的功能从那些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虽然有各种人群或者部落自设的边界,这种边界往往因为交易产生的冲突而在不同人群中间产生,这是些混杂的人群,并不是单纯的同一种族的集合。

他们的边界往往是脆弱的没有任何的阻挡效用的。

而从那时起各种关于莱茵河是两个不同种族的的边界的神话便已经产生和流传开来了,各种神话不仅繁杂,各有各的说法,而且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并且各自相互矛盾。

介绍了深深影响了莱茵河地区的三种文化,亦即三种酵母——罗马文明、蛮族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这三种“酵母”以莱茵河为据点,向周边地区伸展。

虽然往往伴随着战争和破坏,但每一种文化都在莱茵河地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开发了莱茵河的功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化。

在罗马军团的军营的基础上,莱茵河的首批城市出现了,借助城市,基督教在这些地区取得了富有成效的传播,并且以莱茵河为据点一直向东推进到易北河,在政治上的德意志出现之前创造出了一个教会的德意志。

但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只是很多大大小小的王国或者封地,这个时候王权与教权结合起来,教会依靠世俗实力得到生存和传播,国君依靠教会取得上帝的承认。

是从十世纪一直到十九世纪这一段的历史,从城邦到国家是其主题。

这些莱茵河城市兼具罗马、日耳曼和基督教的特征,多因为商业发展莱茵河像是一条纽带将这些城市串联在一起。

这些城市并不从属于任何国家,它们取得了高度的自由,而将对于皇帝的义务消解殆尽。

中世纪早期它们经济上高度繁荣,文化上人员上彼此频繁交流。

它们然而正是由于缺乏王权的有力支持,以及另外一些原因它们还是衰败了。

随着城市地位的下降,皇权在这一时期逐渐上升。

这一时期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就是法国文化侵入莱茵兰地区,并且进而向前推进,征服了德意志地区,这些地区众多小王国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从形而上的语言、艺术到形而下的建筑、穿着打扮都渐渐法兰西化。

随着法兰西化产生的是德意志精英阶层民族主义的兴起,他们反对法国文化的侵略,提倡一种德国本土的文化。

由此奠定了“人为民族、人种和语言的民族主义”,最终给包括法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注入了这种病毒。

这段时期,莱茵河地区在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是独立于任何国家之外的很多的个体,虽然其西边是统一的法兰西王国,但其东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而且莱茵兰地区在文化上更多地趋向于法兰西,而不是德意志,鉴于文化在河流两岸畅通无阻的交流,关于边界的问题,在这段时期里是不能够成立的。

因为,“由河岸或刀刃隔开的民族是不可能很好地彼此理解的”(205页)。

是关于边界形成的问题,主题是法国跟德国在莱茵兰地区的争夺。

先是法国倚靠其先进的文化和现代司法以及行政制度,使得莱茵兰地区自愿并入法兰西王国,莱茵河也从法国的界河变成法兰西帝国的河流;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莱茵兰地区并入德意志。

尽管这一地区与东部的普鲁士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极力排斥普鲁士的苦行僧军国主义,但随后普鲁士在这一地区取得的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使得这些拼凑起来的土地获得了某种凝聚力。

1870年之后,洛林跟阿尔萨斯也并入德意志,从此,莱茵河变成了德法两国充满仇恨的边界。

费弗尔经过四章的讲述,证明了莱茵河命中注定是一条界河的说法,既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也不符合当今实地考察的结果。

费弗尔倾向于认为,普鲁士只有在征服了莱茵兰地区之后,才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拥有两极的德国”,的确,普鲁士的高度纪律极端民族主义的文化若没有经莱茵河传过来的自由之风的调和,必然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

莱茵河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德国与西欧、与世界联系的窗口,而不是充满矛盾的边界存在的。

即使在军事争斗时期,德国或者法国在莱茵河留下的并不完全是仇恨,还有其他的另外一些东西。

费弗尔在本书中一直强调,“将边界深深地刻在土地上的”,既不是“宪兵、海关”,也不是“堡垒后面的大炮”,而是“感情”,是“被煽动的激情和仇恨”,因为这种边界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在心里建构出来的。

正如彼得·伯克说的,“决定这一集体选择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类、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他们的态度”[ 彼得·伯克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页。

]。

莱茵河的历史是一部异常复杂的历史,它并不是一直贯通欧洲大陆、各个河段畅通无阻,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一条地区性的通道,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多的河段未曾得到开发。

我们不能将莱茵河神话,夸大它的作用,至少在很长的年代里,“河流不是正常的交通手段”(218页)。

我们不能将以往复杂多变的现实简化为今天近乎稳定的现代模式。

而自古至今,那么多的仇恨、对抗,如果以历史的眼光看,其本身就是某些人有目的地建构出来服务现实需要的,而“各国狂热的人民,即暴烈的现代参与者,企图从过去为这种历史找到辩解”(序言20页)。

尽管这种“思想体系”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也反过来控制了人。

都是从过去寻找某种合理性,但作者跟之前的研究者们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但是我觉得非常矛盾的一点就是,既然费弗尔自己反对“把19、20世纪的政治现实搬到8、9、10世纪去”(77页),并且也从莱茵河的历史中证明了这种做法背后那种观念的荒谬,但是莱茵河在历史上的一贯表现是否就能为眼下他自己的观点提供合理性呢?既然19、20世纪的状况跟之前的历史时期不同,那么又怎么能够把8、9、10世纪的政治现实搬到眼下呢?那么,历史又怎么能为当下费弗尔自己的观念提供依据和佐证呢?费弗尔的研究,往往具有一个引人注目而又有影响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介绍。

20世纪60年代年鉴派的专著中,对地理的介绍几乎成了清规戒律,他们仿照的可能是布罗代尔的名著《地中海》的做法,但这种对于历史地理学兴趣十足的做法却是自费弗尔开始的。

本书作为一本对河流历史的研究著作,其中地理方面的描写自然占了不少篇幅。

尽管本书原本是由地理学家阿尔贝·德芒戎与费弗尔合作完成,后来分别抽出有关章节出版的,但费弗尔本人对于莱茵河流域的生动描述却并不稍逊于其历史描述部分。

本书虽然一般并不被视为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的代表作品为大家熟知,但对于政治史的疏离在本书中依然体现得分外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