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的通知-气发[2010]89号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的通知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的通知(气发〔2010〕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现将《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气象局2007年12月29日印发的《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气发〔2007〕500号)同时废止。
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二○一○年四月二日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工作,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气象台根据中国气象局授权,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标准发布的台风、暴雨、暴雪、寒潮、海上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霜冻、冰冻、大雾和霾等13类气象灾害预警。
第三条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每类气象灾害预警最多设为4个级别,分别以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对应I至IV级,I级为最高级别。
第二章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第四条台风预警按以下标准发布:(一)红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4-15级)、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6级及以上)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
(二)橙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2-13级)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
(三)黄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11级)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气象监测、预测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及时预警和发布各种气象灾害信息,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综合系统。
其原理是通过监测大气环境的各种参数,分析气象数据,利用气象模型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避险。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监测与数据收集气象监测包括对大气环境中各种参数的实时监测,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等多种手段获取。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系统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气象数据,为后续的预警工作提供基础。
二、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被传输到气象预报中心,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
利用气象模型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可以对气象参数进行预测,包括气候变化、风暴、降雨等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样就可以在恶劣天气发生前提前做出预测和预警。
三、预警发布一旦发现有可能引发气象灾害的事件,系统会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等。
预警信息应当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可能引发的影响,以便公众做好防范和避险准备。
四、应急响应一旦接收到预警信息,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疏散、关闭学校、停课、转移人群、加固建筑、提供紧急救援等。
五、评估和反馈预警发布后,还需要对预警效果进行评估。
包括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公众对预警信息的响应情况等。
通过评估可以为今后改进预警系统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原理是通过监测、数据分析、预测和发布预警信息等环节,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减少损失,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一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需要集成多种技术和资源,对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着严格要求。
同时,预警工作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响应。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MMDD2表示当天日期
zjtvdt MMDD wjtvdt MMDD
pp06zql MMDD pp06zql MMDD pp12zql MMDD pp12zql MMDD zz20 MMDD pp20 MMDD zz20 MMDD pplu pp20 MMDD MMDD pplu MMDD
qq06zql MMDD1 MMDD2 MMDD1 MMDD2 qq06zql qq12zql MMDD qq12zql MMDD qq20 MMDD qqlu MMDD qq20 MMDD
冻雨
健康与卫生
山体滑坡 泥石流 龙卷 台风 沙尘 雾 冰雹
与国土 资、风、降水等)
洪水 渍涝 流域面雨量
城市生态 绿色生产率 粮食安全、生态
农业气象与生态
空气污染 气溶胶组分 核/有害污染物 污染气体
与国家环保 总局联合
与水利 部联合
已经开展的预报业务
未来可以开展的预报业务
fcMMDD20.0721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观 观要素城市预报,生成 要素城市预报,生成ci和 ci和fc文件; fc文件;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客 客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 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或温 或温度差异过大;右边 度差异过大;右边的程序 的程序检查地方台的城 市预报 检查地方台的城市预报
国外天气预报流程
A:预报和服务内容
拟写国外天气预报电视稿 制作世界80城市24、48小时天气预报 决策服务、日常用户服务及临时任务
一
B:预报参考工具及资料
11、 欧洲中心南、北半球:地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850HPA温
度预报场的00、24、48、72小时预报图。 22、全球地面各时次实况资料。 33、日本、德国24、48、72小时降水预报资料。 44、覆盖全球五大洲的静止气象卫星云图 (1) 西太平洋、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地区云图 (2) 印度洋、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地区云图 (3) 欧洲、非洲地区云图 (4) 大西洋、北美洲东部、南美洲地区云图 (5) 东太平洋、北美洲西部的云图
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身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引起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等,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为了提前预警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开展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一、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预警系统主要集中在气象灾害,如飓风、龙卷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洪水等灾害也逐渐得到重视,相关预警系统相继建立起来。
现代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结合了气象、地质、地理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传感器、遥感技术和网络通信手段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预警。
二、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在灾害防范和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即将来临的灾害,使人们能够做好应对准备。
例如,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到地震信号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其次,预警系统还可以为政府、救援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其做出决策和部署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挑战和改进尽管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一些突发性的灾害,如地震,预警时间非常有限,需要更加精确和快速的预警系统来应对。
其次,预警系统需要与不同的部门、机构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灾害情景。
此外,预警系统的普及与人们的意识和教育水平也有关系,需要加强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意识。
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效能,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改进和发展。
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
其次,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灾害预警系统,实现跨国、跨地区的预警和救援。
气象发展历程
气象发展历程气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观察天空中的云彩、风向和降水等自然现象,并试图解释和预测它们。
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气象观测和研究才真正取得了突破。
1793年,法国科学家封建贵族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天气现象是由大气中的压力、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19世纪,气象观测网络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814年,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发明了气象雷达,使气象观测更加准确和精确。
1854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气象学的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逐渐提高。
20世纪初,美国气象学家切尔弗顿·圣约翰·摩尔利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数学计算模型来模拟大气环流系统。
这一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20世纪中叶,气象卫星和雷达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天气观测和预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雷达回波,实时观测和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并进行更精确的天气预报。
到了21世纪,气象学在全球变化研究、气候预测和极端天气事件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气象观测技术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的支持下,人们对大气运动、气候变化等复杂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总结来说,气象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观察到现代的高科技观测和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学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4年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范文
《近30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影响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近30年来所面临的气象灾害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点。
气象灾害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灾害类型、地域分布、时间规律、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我国近30年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二、气象灾害类型及其特点1. 洪涝灾害近年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2. 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在我国分布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
干旱灾害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台风灾害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台风灾害的特点是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往往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潮汐等次生灾害。
三、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1. 地域分布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北方地区,台风灾害则主要影响沿海地区。
此外,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还具有不同的次生灾害特点。
2. 时间规律特征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间规律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而干旱灾害则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此外,一些气象灾害还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如台风灾害的活跃期和静息期。
四、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1. 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导致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也会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2. 应对策略针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影响特征,应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二是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的影响;四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防治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自然灾害防治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表面环境的变化和异常,造成了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威胁的现象。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由气象条件引发,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至关重要。
1. 气象灾害预警的定义和重要性气象灾害预警是指根据气象条件、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它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气象灾害预警的关键要素(1)准确的数据收集和监测:气象灾害预警需要基于准确的气象数据和监测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收集。
(2)高精度的预测模型:通过气象预测模型,可以对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和预警。
(3)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预警信息应该能够及时传递给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灾害。
3. 气象灾害预警能力的提升方向(1)加强技术研发:通过加大对气象预测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完善监测网络:建立全面和密集的气象监测网络,以实现对灾害发生地区的及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3)推动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实现快速、精确和广泛的预警信息传递,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水平。
(4)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共享气象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的共同提升。
4. 气象灾害预警的案例和成果近年来,全球各国在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中国在台风、洪水、雪灾等气象灾害预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强化预警系统和加强信息传递,成功减轻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5. 未来的挑战和展望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需要不断改进,气象灾害预警能力的跨区域、跨界面还有待提高。
预警与预测技术
预警预测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总结词
为了提高预警与预测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预警预测系统的建 设、运行和管理进行规范。
详细描述
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能够提高预警与预测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技术和系统的差异导致预 警预测结果的不一致。同时,规范化的预警预测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预警 与预测的效率和效果。
SWOT分析等。
组合预测
03
将定量和定性预测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选择
01
数据收集
收集相关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模型建立
根据所选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或逻辑 模型,确定模型参数。
03
02
模型选择
根据预测目标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 的预测模型。
模型评估
对模型进行评估和验证,确保其预 测精度和可靠性。
04
预测技术的应用实例
股票市场预测
利用技术分析和量化模型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帮助 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气候变化预测
利用气象数据和气候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 测,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销售预测
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和市场调查,对未来销售趋势进行 预测,帮助企业制定销售计划和营销策略。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清洗、整理和深入分 析。
风险评估
评估事件可能发生的 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影 响。
预警发布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决定是否发出预警以 及预警的级别。
反馈与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和反馈 信息,对预警系统进 行调整和优化。
预警案例分析
0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与效果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现状与效果分析作者:刘红涛苏俊辉乐静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08期摘要当前,县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虚警现象,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难度更大。
为更好地了解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现状与效果,通过分析鄠邑区过去2年预警信号的发布情况和服务受众体反馈情况,挖掘县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气象预警信息在精细到镇街服务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以期进一步增强鄠邑区气象预警发布效果。
关键词预警信号;发布现状;效果评估;鄠邑区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160-03气象灾害预警是氣象部门为社会公众提供应对重大气象灾害、指导开展灾害风险防范,从而规避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服务。
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预报技术的提升,气象预警信息准确度明显提高,而预警信号发布数量也持续增加,尤其是2021年河南郑州“7·20”暴雨事件后,各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关注度空前提升。
为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各地纷纷采取“以预报为令”、将各类应急预案与气象预警信号“硬挂钩”的措施,这就需要预警信号的发布尽量准确、及时。
但受科技水平和自然规律复杂性的限制,气象预警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情况,如虚报、空报、漏报等。
当前,发布到县的预警信号已经不可避免出现虚警的情况,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难度更大。
国内学者杨荣芳等[1]利用2015—2018年河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资料,分析得出了近4年河北省各类预警信号发布的时空分布特征、发布频次。
陈周旺等[2]采用逐年数据纵向对比和市内县域横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2013—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类发布次数、不同等级发布次数和县域时空分布。
乐静等[3]以鄠邑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例,分析了县级气象预警等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将气象预警发布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等建议。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破坏。
针对地震灾害的预警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备受瞩目。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背景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检测地震发生前传播的地震波来提前预警地震的系统。
它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为民众和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逃生和救援时间。
二、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最早的地震监测设备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传统仪器侦测,地震预警能力相对较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1989年中国地震局开始建设自动化地震台网,将地震预警系统纳入全国地震监测网络中。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次地震中,中国地震局及时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成功地提前预警了北京等地,为人们及时采取逃生措施提供了宝贵时间。
此后,中国地震局着手进一步完善地震预警系统的技术和设备。
目前,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建设成为覆盖全国的大规模地震预警网络。
该系统由地震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预警发布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地震监测阵列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等参数,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处理中心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三、中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险的时间窗口。
这对于地震频发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可以用于指导相关部门的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一旦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各级政府、救援部门和学校等单位可以根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措施,组织人员疏散、转移财产和展开救援工作,有效应对地震灾害。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创新性探索——以深圳气象“分区预警信息发布”为例
发生 ,严重地影 响到深圳 经济社会 发展 和市 民的生命财 产安 全 。由于深圳特殊的地理 位置 和地形 地貌 使得灾 害性天 气的 东西差异 、海陆差异和地 域性差异 十分 显著 ,气候 变化也 使 得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 和分布不均 匀的 特征更趋 明显 。根据 资料统计 ,深圳市年最多雨量 与最少 雨量 的地 区平 均差异高 达 10 00毫米 。对于上述这些时空 分布极度 不均 匀的天气 ,以 前气 象部门都是按照全市统一 只发一 种 预警信号 ,势 必造成 些不该挂的挂 了,出现空报 ;一些该 挂的 没挂 ,或者 需要 发布更 高一级预警信 号的地方 没挂造成 漏报 。而这些漏 报的 地方 ,往往更容易 出现 灾害。如何 解决好局 部地 方和某 一点 上 的气象灾 害预警 问题 已经非 常迫切 ,非常需要 ,否则就 会 因空报带来一些地区过 度防御 ,另 一些 地 区因漏报 而防御 准 备不够 ,影响防灾减灾 的效果。为 了提 高防 御灾害 性天气 的 针对性和有效性 ,承担 中国移动 的社 会 责任 ,我公 司组织 开
为 了实现分区信息 的快 速发布 ,我们认 为重点需要 解决 几个问题 :( )要实现发送 范围的区域化 ,达到按 区域发送 1 信息 ;( )要快速发送信息 ,灾 害信息有很 强 的时效性 ,需 2 要在 l 一5分钟 内快速 发送。 ( )用 户终 端 的接收成 功率 , 3 让尽 可能多的用户快速 接收到信 息。 为了解决这 些 问题 ,我 们深 入研 究各 种 移动 通信 技术 , 确定相应 的解决措施并 组织 开展大规 模的测试 确认 ,形成 了 套较好 的分 区信息发布方案 。 分 区预警发布方案 主要 是采 用先进 的小 区广播技 术 、结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气象灾害预 警系统的创新性探索
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天气情况的重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也愈加迅速。
从最初的简单的天气预告到如今的高精度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分析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探讨其应用领域。
一、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历程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要依靠气象学家的经验和感觉,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对大气层进行分析和研究,逐渐形成了气象学的理论体系。
由于条件有限,那时的天气预报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天气预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气象卫星开始上天运行,并广泛应用于气象信息的采集和传输。
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得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确性有了很大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工智能和模拟算法的运用进一步推动了天气预报的发展。
由此,现代化的天气预报技术才逐渐形成。
二、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前景天气预报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气象灾害预警。
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提前预测自然灾害的出现,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的交通状况往往受天气影响较大。
通过天气预报技术,交通管理者可以掌握未来24-48小时的天气状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缓解交通拥堵。
3.农业生产。
天气状况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天气预报技术,农民可以提前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从而安排种植和收获的时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能源管理。
能源的需求量和供应量往往受到天气的影响。
通过天气预报技术,能源管理者可以掌握未来数天的天气预报,从而及时调整产能,保证能源供应的稳定。
总之,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它将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三、天气预报技术的未来发展尽管目前的天气预报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报精度的提高将是关键的方向。
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广覆盖性、灾害代价高等特点,给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当前,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基于文献研究及实践经验,探讨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气象灾害模拟技术气象灾害模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模型对气象灾害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并能够为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当前,气象灾害模拟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能够预测气象灾害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还能够对可能产生的灾害场景进行模拟分析,提供实际应急需求,为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其中,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气象灾害数值预报系统成为了气象灾害模拟技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该系统能够对各种气象灾害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能够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预报信息。
第三章: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是指将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发生的预警信息及时报告给政府、社会、公众,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按预警手段分为传统预警和新型智能预警技术。
传统预警技术主要指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信息发布,这种方式能够广泛传播,但信息反应时间长、覆盖面不广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新型智能预警技术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等方式进行信息发布,能够大大提高信息反应时间、增强覆盖面,极大提高了预警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即时性。
第四章: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国家气象服务系统等均是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的典型应用。
在中国,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已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例如,2018年的台风“玉兔”在登陆菲律宾前,国家气象中心利用气象灾害模拟及预警技术,提前24小时发布了预警,为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天气预报发展史
甲骨文中大量内容是占卜预报天气
• 我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3丐纪至前11丐 纪),人们用占卜预测气象、天象、疾 病、生育和戓争等等。帝王帯用甲骨占 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戒所得结果刻 在龟甲戒兽骨上,称作商代甲骨文,大 量出土亍河南安阳殷墟。占卜中关亍风 、雨、水等斱面的卜辞可以看作是原始 的天气预报。 有人仍317片甲骨文中迚行统计,发现 有107片是不气象有关的。其中,卜雨 的有93片,卜晴的有4片,卜暴雨的有5 片,卜雪、卜雹的各1片。这是已知的 丐界上最早的天气预报。这种法子,我 们的祖先大概用了几千年之久。 在殷周时期,我国劳劢人民就已经总结 出许多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如,《昡 秋》记载称,在冬天,当天空中出现满 天一色的阴于——即“天上同于”时, 则未来要“雨雪雰雰”;当在夏天看到 乌于发展,即“有渰萋萋”时,则将大 雨瓢泼,即“兴雨祁祁”了。唐朝的《 相雨书》中,有更通俗形象的记载:“ 于逆风而行者,即雨也。”这类的经验 预报,已具有科学内容。
戓争催生现代意义的天气预报
• 丐界上第一张天气图诞生亍1820年。丌过,仍丐界范围内看 ,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业务不1854年黑海的一场强烈风暴 有密切的关联。 1854年11月,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戓,可是还未 开戓,英法联合舰队就遭到了一场强风暴的袭击,一下子沉 没了30多艘舰船,元气大伤。事后,巳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 埃受命调查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 勒弗里埃发信给各国天文、气象学家,收集1854年11月12日 至16日这5天的气象资料。这一行劢得到诸多科学家的鼎力支 持和帮劣。他依次把同一时间的各地气象情况填写在一张图 上,经分析发现,这次风暴是自西向东南秱劢的。当它经过 欧洲,在到达联军舰队所在地的前一两天,西班牙和法国西 部已受其影响。那时电报业已发明,如果当时欧洲沿大西洋 一带设有气象站,风暴情报就可以及时电告英法舰队,就可 能避克这次风暴的袭击了。
三十年风雨同舟 服务社会民生——深圳气象事业30年发展巡礼
现代化的设施 构 建捕捉灾害的 “ 天罗地网”
1 9 年 6 1 日至1 日 ,深:l 续大 暴雨造 成市 区 多处 内 93 月 6 7 J L持 I 涝成灾 ,山体滑坡 ,造成 l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7 1 亿元。 1 9 年 9 5 2 日 ,台风 造 成连 续 3 暴 雨 ,罗湖 区一 9 3 月2 至 7 天 片汪洋 ,正在深圳 访 问的尼 泊尔国王在 富临大酒店 内被 洪水所
困。
分 区预 警。 当预计 全市 只有部分 区或
区域达 到预 警发布标 准时 ,仅对这 些区或
区域发 布预警信 号 ;或在全市 统一发 布信
号 时 ,对 受气 象 灾害影 响危害更 大的 区或 区域 ,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 重点提示 。在 对有 关防灾 部 门发 布的 灾 害天气预 评估 ( 常以气 象信息快报 方 通
息树” 和 “ 令枪” 发 创立深圳 经济特 区3 年 的实践 表 明 ,创 0
新是深圳 的灵魂 ,是深圳的根 。气 象是一 项
三十年来 ,在市委市政 府的正确领 导下 ,在 上级各业拳 管部 门的有 力指导 下 ,深圳气 象事业与特 区风 雨同舟 ,取 跳跃 的发展 ,从 单~人工观测 到如今星 罗棋 布的观探测 站
’
深圳 气象事业
台风暴 雨过 程、冷 空气过 程等重大 天气系 统的预 报准确 率显著 上升 。对 于重大 灾害 天 气 ,几 乎都 能提 前 3 以上 时间做 出初 天
步 预 测 ,提 前 一 天 做 出具 体 影 响 的 预 警 预
报 ,至少提 前半l B 以上发 出预 警信息。 J-  ̄, ] -
式 发 布 )中 ,对 气 象 灾 害 易 发 区 、 敏 感 区
连续 的台风 、暴雨 灾害 ,给 深: 这座 中国最年轻城 市 的防 L J l 1 洪 防风和 防灾规 划敲 响 了警钟 ,在深:I U市委市政府 的高 度重视 I 下 ,在 中国气 象局和广 东省气象 局的具体指 导下 ,全市 已建 立 包括新~代 天气 雷达 、区域 气象观 测网 、移动观 测车 、风廓线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07.12.29•【文号】气发[2007]500号•【施行日期】2007.12.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2010年4月2日,实施日期:2010年4月2日)废止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的通知(气发〔2007〕5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为了规范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工作,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了《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
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附件: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央气象台气象灾害警报发布工作,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海上大风、暴雨、暴雪、寒潮、沙尘暴、高温、大雾等8类气象灾害警报。
第三条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警报分为橙色警报和红色警报两级。
第二章气象灾害警报标准第四条台风警报按照以下标准发布:(一)橙色警报。
当预计未来48小时内将有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发布台风橙色警报。
(二)橙色紧急警报。
当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强热带风暴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发布台风橙色紧急警报。
(三)红色警报。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能够提前获知地震的发生,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效果。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地震前兆的存在,并开始尝试通过监测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
最早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基于地震仪等传感器的数据,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预警系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现代地震预警系统主要基于地震模型和数据分析算法。
通过大量的地震数据和地壳运动模型,科学家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与技术地震预警系统主要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来提前警示地震。
当地震波从震源传播到监测点时,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对地震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系统可以预测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所需的时间,从而提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来进行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震传感器、地震波传播模型、数据分析算法等。
地震传感器能够准确地监测地震波的信号,并将数据传输给中央处理系统。
地震波传播模型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预测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和强度。
数据分析算法则是对地震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灾害的减轻和防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对于地震灾害防范、人员疏散、设备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应用于防灾减灾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和分析地震数据,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防范和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震预警系统也能够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制定地震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
防灾减灾发展历程
防灾减灾发展历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各国都在积极推动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将介绍防灾减灾发展历程中的几个方面,包括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
一、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灾害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工作中最早发展起来的领域之一。
早在20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建立气象预警系统,随后逐渐扩展到地震、海啸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灾害预警系统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预警网络,可以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政府和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进行应急准备和避难。
二、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是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的救援机制。
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方面,各国都致力于加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响应速度和救援效果。
现代应急救援体系不仅包括消防、医疗等传统救援力量,还整合了志愿者队伍、民间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救援体系。
此外,应急救援体系还注重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构建全球应急救援网络。
三、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社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层单位,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社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技能;加强社区应急演练,提高居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各国已经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例如:联合国灾害风险减少办公室(UNISDR)推动全球灾害风险减少工作;国际减灾日(IDDR)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防灾减灾成果的平台;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也为各国交流经验和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五、科技创新与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是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
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与实际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提前预警地震,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历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地震前兆现象,试图通过监测地震前兆来提前预警地震。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不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预警系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1993年,日本成立了全球第一个地震预警系统,名为“强震监测网络”。
该系统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200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推出了名为“ShakeAlert”的地震预警系统。
该系统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
目前,ShakeAlert系统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地震预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让人们有时间采取避难措施。
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人们可以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被倒塌的建筑物压埋。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出预警信号时,相关部门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散人员、关闭电力设施等,从而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还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
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预测地震的趋势,为地震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地震预警系统在发展和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的地震预警系统在预测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资料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一、连续暴雨台风灾害催生气象预警信号1993年6月16-17日持续大暴雨造成深圳市区许多地方内涝成灾、山体滑坡,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大面积受淹,最深达2米多,位于凤凰山脚下的武警边防总队红岭医院发生山体滑坡,泥土冲进医院的病房和生活区,死伤惨重。
本次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死亡11人。
1993年9月25~27日9318号台风造成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和暴雨,过程雨量高达510毫米,市区许多地方受淹深达1-3米,罗湖区一片汪洋,9月26日正在深圳访问的尼泊尔国王在富临大酒店被洪水所困,市政府紧急出动汽艇进行解救。
全市受灾人口13万人,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7.64亿元。
同年,深圳遭受了7个台风的影响,其中有3个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深圳带来了严重的风雨灾害。
洪水淹没街道救援被困灾民梧桐山山体滑坡水库被迫泄洪来深访问的尼泊尔国王被洪水所困救援被困灾民连续的风雨灾害,不仅给城市的防洪防风、城市防灾的规划设计敲响了警钟,如何开展灾害来临的预警工作、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摆到了气象工作者的面前。
当时在国内,除了在一些沿海港口有悬挂防御海上台风和大风的沿海风球信号外(主要为航运和渔民所使用),在国内城市和内陆地区尚没有发布其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而毗邻深圳的香港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体系,当年年底市政府即派出三防和气象部门的专家赴香港学习考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的起草和立法工作,于1994年3月5日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4日由当时市长厉有为签发实施,充分体现了深圳的速度和效率。
从此,深圳作为率先于全国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城市开始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历程。
1994年7月22-24日,深圳受到来自海上的热带辐合带系统影响,持续三天分别出现特大暴雨和暴雨,三天总雨量高达474.5毫米,7月22日深圳市气象台首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成为我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里程碑。
这次大暴雨强度和持续时间虽然与1993年的两次大暴雨相当,但由于提前发布了预警,政府组织防灾措施到位,仅使7.8万人受灾,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比1993年大暴雨灾害的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明显下降。
二、四部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政府令的沿革我市自1994年开始发布预警信号至今已经13年,期间经过三次修订,历经四任市长的签发,形成了四部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7号、第54号、第103号、第151号)。
预警信号种类从最初的台风暴雨2种,发展到2001年的6种(台风、暴雨、寒冷、强雷电、大风、高温),进而到2006年的11种(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大风、冰雹、雷电、干旱、火险),几乎含盖了发生在深圳的所有气象灾害,更加符合深圳天气和气候特点,对各类灾害的防御措施也更加到位,尤其突出的特点是在151号令中提出“市、区、街道各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防御预案,组织实施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成为全社会启动防御灾害的“指挥棒”和“消息树”。
1、《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第27号令(1994年6月厉有为签署),其中预警信号发布只有台风和暴雨,台风信号包含6个,暴雨信号3个,图标参考了香港的信号图标,但略有改动。
信号图标主要含义台风台风注意信号,距离我市800公里范围内有热带气旋生成或移入,48小时内可能影响我市。
强风信号,距离我市300-500公里范围内有热带气旋生成或移入,24小时内可能影响我市,风力可达6-7级。
大风信号,距离我市200公里范围内有热带气旋移入,12小时内即影响我市,风力可达8级以上。
大风增强信号,热带气旋将严重影响我市,平均风力8级以上,阵风11级以上。
飓风信号,热带气旋在我市或其附近登陆,平均风力10级以上,阵风12级以上。
台风解除信号,热带气旋已经登陆减弱或中途转向,不再对我市构成威胁。
暴雨六小时内,我市将有较大降雨。
在刚过去的1-2小时内,我市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
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我市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
2、《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第54号令(1996年10月李子彬签署) ,54号令主要对27号令的台风图标和信号名称作了修改,将台风预警图标按影响严重程度逐级编号,信号名称由台风注意信号、强风信号、大风信号、大风增强信号、飓风信号、台风解除信号修改为台风一号风球、二号风球、三号风球、四号风球、五号风球、台风解除信号,使台风预警信号更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
信号图标主要含义台风1台风一号风球,含义同上。
2台风二号风球,含义同上。
3台风三号风球,含义同上。
4台风四号风球,含义同上。
5台风五号风球,含义同上。
台风解除信号。
暴雨含义同上。
含义同上。
含义同上。
3、《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03号令(2001年8月于幼军签署),103号令较54号令有了较大的改动,信号种类增加到6类,增加了寒冷、强雷电、大风、高温等信号,台风信号图标有较大改变。
信号图标主要含义台风热带气旋48小时内可能影响本市热带气旋24小时内可能影响或已经影响本市,平均风力可达6-7级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影响或已经影响本市,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影响或已经影响本市,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热带气旋12小时内可能影响或已经影响本市。
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暴雨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市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在刚过去的3小时内,本市部分地区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
寒冷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10℃以下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最低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5℃以下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最低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0℃以下强雷电预计1小时内有强雷电发生,或强雷电正在影响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大风预计3小时内,本市陆地平均风力将达6级(阵风9级)以上,或大风天气已经出现,并将持续一段时间高温预计本市最高气温24小时内将达到或已经达到35度以上。
4、《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51号令(2006年5月许宗衡签署),该令既与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和《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相衔接,又综合考虑了深圳的天气气候特点和多年预警服务经验,共包含了11种类26个信号,信号种类和灾害发布标准更趋完善。
信号图标主要含义台风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8级以上。
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0级以上。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
暴雨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
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降雨量50毫米以上。
3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暴雨影响,降雨量100毫米以上。
高温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35℃以上。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37℃以上。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40℃以上。
寒冷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10℃以下。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冷空气影响,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大雾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浓雾影响,能见度降至500米以内。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浓雾影响,能见度降至200米以内。
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浓雾影响,能见度降至50米以内。
灰霾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严重灰霾天气影响。
大风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8级以上。
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10级以上。
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12级以上。
冰雹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冰雹影响。
雷电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雷电影响。
干旱连续3个月累积雨量比历史同期少(汛期偏少30%,非汛期偏少50%)且旱情将持续。
火险未来24小时空气干燥,相对湿度≤50%,易发生火灾。
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从深圳走向全国1994年深圳率先发布了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后,由于其防灾预警效益显著,沿海各省市纷纷效仿,逐渐推广到广东省、上海市、福建省等沿海省市,2000 年11 月1日《广东省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第62 号令)正式颁布实施,2006 年6 月1 日修订为《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05 号);福建省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制,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台风、暴雨、高温和寒冷四类主要灾害性天气组成;《上海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于2004年3月1日起实施;2005年1月1日起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正式施行,2007年6月正式颁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
即深圳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工作10年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在全国得到了普及。
十多年来,气象灾害预警为深圳的防灾减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再也没有出现1993年全市大面积内涝的灾害。
气象工作者在实践中也总结出“先发快报,后发预警”、“预警组合发布技巧”等经验,使气象灾害预警效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2003年9月2日强度达12级以上的台风“杜鹃”正面登陆深圳,给深圳带来了狂风暴雨,当台风“杜鹃”离深圳还有1000公里的时候,气象局就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离深圳还不到800公里时,向公众发出了预警信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气象灾害防灾预警应急预案推动防灾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气象预报预警本身准确的程度,也与气象信息快速传输、信息覆盖面、灾害防御的有效组织、灾害自救等多方面密切相关。
近年来,深圳气象局以气象防灾应急为切入点,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为先导,以编制《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契机,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形成,使气象预警成为城市防灾应急不可代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51号令),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制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市政府文件“关于印发《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深府办[2006]204号)”,具体规定了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18个)和市民、学校、社区、建筑工地、机场港口、供电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单位的部门联动与社会响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