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口水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美龄案例】
“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案例:章某,女,18岁。
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
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
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分析:案例中章某表现出的症状是强迫行为。
具体体现在有一些屈从性强迫行为的症状“他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来越频繁,洗手一次约半小时左右……”以及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是否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还应当参考强迫症状出现时,章某本人的情绪体验,例如是否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或者焦虑、痛苦等。
根据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案例中仅说“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因此还应当进一步探究,如果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情绪体验则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因此章某的洗手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湿疹而引起的,在咨询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行为疗法:1:采用松弛治疗,尽量制止章某洗手的次数,同时在章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让章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洗手,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控制章某洗手的次数,让章某在不洗手的同时情绪能够放松,缓解其对湿疹的恐惧。
一例严重强迫症案例

一例严重强迫症的心理调整过程S今年22岁,得强迫症五年了。
他是个帅气的小伙子,大学没有读完,因为强迫而退学。
他担心到处都是狂犬病毒,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包括他自己的身体。
倘若一只狗从他前面走过,他会吓得浑身发抖。
回到家洗三到五个小时。
他不想洗,他什么也干不了,天天都是在怕,天天在洗。
但这一段时间他不想洗了,他觉得水里也会有狂犬病毒。
于是在很热的天里,他不敢洗澡,身上很快臭得他自己也受不了。
为了避害免出汗,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他天天想着去打狂犬疫苗,打了狂犬疫苗才觉得心理有了些安全感。
他上网总是去查有关狂犬病的知识,去书店也是去医学书店,过去看有关狂犬病的书。
在家他不洗脸,不洗脚,睡觉时要父母为他脱鞋,要父母为他穿鞋。
去洗手间要在马桶上垫厚厚的卫生纸,然后让父母为他擦屁股。
他觉得自己活得不象个人,不如死了,为自己悲哀。
时常对家人发火,骂人摔东西。
原先他不是这样的,他是个很快乐的男孩。
他的父母有着很好职业,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他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了洗浴中心,和一位女子发生了性关系。
后来听人说那里的女人很不洁,不小心就会碰到有性病爱滋病的人,他就怕了。
怕有爱滋病,就去医院查,查了多个医院都是阴性,他依然不放心。
就开始洗手。
又想到人会死的,这时正巧有一位亲戚得癌症去世了,于是他又怕死癌症了。
更洗手洗澡洗个没完没了。
前两年听一位大夫说狂太病是现在无法治疗的病,一旦感染,除了死,再没活的可能性。
猛然间就想到狂犬病毒,开始怕狂犬病毒。
觉得狂犬病毒会出现在任何地方。
水里土里空气时,无处不在。
总觉得自己不定哪天就死了。
特别害怕,身上稍有点伤口,便没完没了地用洒精碘酒擦洗,他把一点伤口擦得感染,扩大成一个很大的创面。
他父亲带着他看遍了中国知名医院,花了十多万元,都没有什么效果,找了不少著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的分析中,他认同他的问题来自他的父母给他幼年的创伤,比如,上小学时父母对他不好好学习的责骂,逼他去上各种学习班。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

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通过系统治疗和自我努力,许多患者成功康复并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位强迫症康复的成功案例,这位患者将分享他的治疗经验。
这位患者名叫李明(化名),他在二十岁时被确诊患有强迫症。
他描述说,最初的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和检查炉灶是否关好。
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逐渐占据了他的生活,导致他常常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参与日常活动。
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才能改善自己的情况。
李明选择接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为治疗强迫症有效的方法。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意识到其强迫症行为的无效性和不必要性。
在治疗过程中,李明学会了使用暴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他的强迫症症状。
他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但在不进行强迫行为的情况下,坚持不做任何反应。
这个过程需要巨大的内心勇气和毅力,因为在开始时他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新的行为模式。
为了更好地监督自己的进展,李明还使用了日志记录技术。
他定期记录他的强迫症症状和触发因素,并对自己的反应进行评估和反思。
这不仅有助于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还让他能够与治疗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讨论,共同找到更好的应对策略。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李明也积极尝试了一些其他的自助技巧和方法。
他发现身体活动对于缓解焦虑和强迫症症状非常有效。
他开始每天定期锻炼身体,如跑步、游泳和瑜伽。
这些身体活动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增加对身体的感知和放松。
此外,李明还学会了自我冥想和深呼吸练习。
他每天花一些时间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的宁静,从而降低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他也开始培养一些健康的爱好,如阅读、绘画和烹饪,以帮助他转移注意力和保持积极心态。
强迫症治愈案例

强迫症治愈案例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然而,通过治疗和自我调节,许多患者成功克服了强迫症,重拾了健康的生活。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位强迫症患者的治愈案例,希望能给其他患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明,22岁,大学生。
小明患有强迫症已有5年时间,最初的症状是对洗手的强迫,每次洗手都要洗上十几分钟,直到皮肤发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强迫症症状逐渐加重,不仅洗手,连续数次检查门窗是否关闭,书包是否丢失等等,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在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后,小明主动寻求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支持的方式,帮助小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强迫症状,并学会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比如,当他出现强迫思想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来缓解紧张情绪,逐渐减少强迫行为的次数和时长。
除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外,小明还通过锻炼和兴趣爱好来分散注意力,比如每天定时进行跑步锻炼,或者画画、写作等。
这些活动不仅帮助他放松心情,还增强了自信心,逐渐摆脱了强迫症的困扰。
此外,小明还通过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和支持,逐渐重建了社交圈,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治疗过程中,他也学会了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再让强迫症成为自己生活的枷锁。
经过一年的治疗和自我调节,小明逐渐摆脱了强迫症的困扰,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他也意识到,强迫症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克服这一困难。
以上就是小明的强迫症治愈案例,希望能给其他患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也患有强迫症,不要害怕和沮丧,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相信自己,你也能够克服强迫症,重拾健康的生活。
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

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治愈的奇迹与希望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强烈的无法抑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然而,许多强迫症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方法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克服了这一障碍。
本文将介绍几个强迫症治疗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治愈强迫症所带来的奇迹和希望。
案例一:小明的胜利小明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他患有强迫症已有十多年的时间。
他的强迫行为表现为反复洗手和检查门窗等,给他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小明开始时对治疗心怀疑虑,但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他逐渐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的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小明接受了一系列的暴露与反应预防(Exposureand Response Prevention, ERP)的训练。
通过反复暴露于他引发强迫行为的刺激,并且不再执行强迫行为,小明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并放松行为。
几个月之后,小明的强迫症状明显减轻,他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交和工作环境。
案例二:女神的转变女神是一个40岁的职业女性,她的强迫症主要表现在对家居整洁的强迫追求上。
她会反复清洁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储存和整理物品。
这种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女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女神通过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逐渐改变了她对于完美和整洁的执着追求。
治疗师采用了认知重组和正念禅修等方法,帮助女神接受事物的不完美性,并且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
通过不断练习和努力,女神逐渐改变了她的思维模式,找到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只是两个强迫症治疗成功案例的缩影,但它们展现了治愈强迫症所带来的奇迹和希望。
强迫症患者只需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的治疗和支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症状,便有望走出困境。
强迫症的治疗应该综合运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一例强迫症抑郁症心理咨询案例【美龄心理代老师案例】

咨客一般性资料:华胥(化名),男,25岁。
咨询前症状和问题:1、赤面恐惧;2、强迫思维,总是想不好的事情;3、五年前被诊断有中度抑郁症,一直吃药治疗,效果不良,药物副作用明显,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自己停药。
咨询目的:走出抑郁,恢复自信和尊严感,建立积极心态,克服社交恐惧,明确未来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
咨询技术:自然享受主义综合疗法。
咨询次数:5次面对面咨询调整,9次QQ远程语音视频咨询巩固。
咨询效果:抑郁症状消失,自责内疚、自卑、无力感消失,对生活重燃希望,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咨客在读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拿姐姐的内衣玩儿,恰好被叔叔看到。
叔叔笑着进来,看到他这样就不笑了,转身走开,此后也变得不太疼他。
叔叔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留在心里面的观念是:性是不好的,是肮脏的。
这是咨客恐惧情绪的发源,可以说从此埋下了“祸根”。
之后成长过程中的小事,如:在菜园前拉屎被批评;父母吵架;去山上玩耍看到棺材被吓到;被恐吓要把姐姐卖掉;被奶奶反锁在屋子里等等,它们引起的小小的害怕恐惧情绪累加起来,形成他心中恐惧情绪的集合,让他习惯性地体会到恐惧情绪。
五年级时的性游戏触发幼年的“祸根”,这时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罪恶感、羞耻感像大山一样压着他。
由于从小形成不正确的性观念,让他根深蒂固地认为,性是肮脏的,是禁忌的话题,是不能触动的,这是小时候叔叔的反应给他的感觉,在他的心里形成一个固定的链接。
青春期对性的好奇、性探索成了他心里的负担,唯恐被他人知道,这条导火索被引燃,恐惧情绪一发而不可收拾。
长期下来,这种情绪泛化到其他很多方面,工作、生活及身体都受到严重影响。
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事件与不良情绪形成连接,这就成了他的固定观念和不良思维行为反应模式。
让他在以后遇到事情时,都会习惯性地往坏的方面想,无意识地触发负性情绪,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他内心已经形成的观念,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他永远也不能跳脱这个怪圈儿。
“强迫症”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

“强迫症”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案例一、基本情况患者w,女,28岁,来自农村,教育程度:小学。
已婚,已有一子,现有身孕,家族无精神病史。
常年跟着丈夫在外打工,由于患病,丈夫希望换个环境治疗,现居家中。
形象端正,语言急速,思维反应正常。
无任何精神病性迹象。
二、症状表现1)认为什么都不干净,过度怕脏2)经常性洗手,会洗很久,还是认为洗不干净3)做一件事必须重复检查多次方才放心4)看到脏东西,情绪反应很大,不能控制自己5)经常自言自语(说什么很脏)三、分析与治疗从已知情况判断,患者属于轻度强迫行为。
从家属述说中了解,患者是由于看到自己的婆婆从垃圾桶中捡起一双脏袜子开始的(当时患者怀有身孕),处于敏感期。
具体治疗:1、支持性心理治疗该疗法指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疑虑等交谈的方法,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缓解心理矛盾冲突,提高其信心,给予患者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精神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患者心身康复的过程。
慢慢引导患者转移话题,使患者从对强迫症的关注转移到日常生活上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与恐惧,从从前生活的成功经验得到信心,进一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与发展。
2、认知行为疗法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教育程度比较低,家人对强迫症不了解,再加上周边人的闲言闲语,促使患者认为自己得了精神病,整天情绪低落。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最困扰患者是什么(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会不会治得好,对孩子有没有影响)要改变患者观念性的错误认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简单的讲解精神病和强迫症的区别,并明确的告诉患者,你只是有一点敏感而已,并不是精神病,来改变患者对自己症状的认知缓解患者的情绪。
然后循序渐进地给予治疗与改变。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1. 病例介绍小明,男,23岁,大学生。
小明在高中时就开始出现强迫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核对、整理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的社交能力极为有限,经常因为强迫症状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2. 治疗过程小明的家人发现了他的问题后,立即带他到了当地的心理医生那里进行治疗。
在初诊时,医生认为小明的症状十分严重,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小明接受了每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同时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经历了很多痛苦和艰辛,但是在医生和家人的帮助下,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状。
他学会了通过各种技巧来减轻强迫行为的冲动,同时也学会了更好地面对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在治疗的最后阶段,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他重新投入到了学习和社交中,并且也学会了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3. 治疗效果小明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他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看到了他的变化,他们对于小明的康复都十分高兴并且感到鼓舞。
小明自己也对于自己的变化感到十分满意,他觉得自己重新拥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4. 治疗点评小明的治疗过程虽然十分艰辛,但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因为小明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并且得到了专业的心理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小明自己也非常配合治疗,他积极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各种练习和技巧,并且按时服用药物。
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小明的康复,使得他能够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
小明很幸运的是有一个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圈。
他们不断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使得小明能够坚持治疗并且走出困境。
强迫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维持的心理疾病,而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症的治疗需要患者本人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专业医生的指导。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够真正走出困境,重获新生。
社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强迫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过度重复的行为或者思维,以缓解神经系统紧张状态。
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咨询治疗和心理治疗,在不同类型的情况下也有不同的治疗办法。
下面就以一名患有强迫症的男性患者为例,来描述其具体的治疗效果。
患者Frank(改名),男,30岁,久患强迫症,表现为过度重复的行为,口头重复、清洁强迫及担心被人毒害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家庭和工作生活。
经过长期医治,患者获得良好控制。
本次治疗方案以行为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从患者情绪上看,行为治疗是对患者情绪障碍的首要治疗手段,以缓解他的情绪紧张。
首先,通过行为治疗,循序渐进地减轻患者的强迫行为,如给患者解释说强迫行为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引导他去做正确的事情,积极参加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给予正面的信念及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轻度强迫行为及过多谨慎性行为上进行引导,尝试新事物之类。
另外,给予患者建议:1、坚持定期就诊,调节自身的情绪; 2、及时分辨出自己的各种情绪,采取有效控制方法;3、积极参加实践性的活动、体育活动,锻炼身体;4、调节自己的思维,多坚持念经及书刊阅读。
本次治疗还包括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抗压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信、拓展自己社会角色和交往能力。
此外,还应采用药物治疗,缓解患者出现症状时的情绪,加剧和调整患者的神经调节作用,降低其症状发作的概率,使发病周期更为稳定。
总之,强迫症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症状,量身定制。
本次治疗Frank的效果良好,他的强迫行为基本得到控制,并体会驱动他做出更多正确的选择的控制力,他也可以有效地缓解情绪压力,家庭及工作环境也改善的明显,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强迫症治疗实录——口水强迫篇

强迫症治疗实录——口水强迫篇(周彪老师)Z小姐今年已经26岁了,她已经受困于口水强迫症的时间超过10年。
当年的她还是在高中,一天他喉咙发炎,不是很舒服,感觉自己的一旦吞口水就觉得自己的喉咙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喉咙中掉下来似的,声音特别大。
这一天,她在学校食堂吃饭。
在她座位旁边,有一个男生。
她突然发现,只要她一吞口水,旁边的男生就会咳嗽一下。
她很紧张,觉得是因为自己口水的声音特别大,影响到了别人。
这件事情很让她难受。
第二天,她的喉咙还没有好。
仍然觉得吞口水时,喉咙中有东西掉下来,声音仍然很大。
上课时,她正在听课,突然发现,只要她一吞口水,老师好像也要咳嗽,于是更加烦恼痛苦。
并开始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吞口水的声音引起了别人的不适。
此后,她就不敢在人群中吞口水,以免别人受到影响。
而这种情况一持续就是十年多。
这是很典型的口水强迫症。
她的口水强迫症是从自己的生活中突发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错误评价所导致的。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时的她能够及时去找心理医生,扭转自己关于“我吞口水会让别人不舒服”,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想必强迫症是不会真的持续到如今的。
这其实就是她强迫症的关键点之一。
在来治疗之前,她也去过很多的医院,去过很多的咨询机构。
吃的药也不算少。
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当她独自一人来到上海的时候,她的精神状态已经不是很好了。
口水强迫症在强迫症中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最让人痛苦的强迫症状之一。
她的强迫行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坚持不吞口水。
最后搞的自己口中全是口水,没有办法了,不得不吞下去,这个时候她自己感觉声音特别的大,以至于总觉得自己吞口水的声音影响到了他人,她还有一个强迫行为是与此相反的,就是不断的快速吞口水,想要让自己的口中没有口水。
这样的行为甚至使得她的咽部发炎。
也让她很痛苦。
她自己被这种痛苦的强迫症折磨了10年,虽然自己被强迫症所折磨,但她仍然去找工作,虽然在工作中感到非常的痛苦,多次辞职,但仍然让自己去面试,让自己去工作。
强迫症教育矫治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受到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困扰。
在我国,强迫症的发病率约为0.1%-0.3%,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为了帮助强迫症患者恢复心理健康,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探讨强迫症教育矫治的过程。
二、案例介绍患者,男,25岁,大学毕业后在某企业工作。
患者自述自高中时期开始出现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思考等。
患者曾尝试过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近期,患者症状加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三、诊断与评估1. 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患者符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2. 评估:通过评估,发现患者存在以下问题:(1)认知功能受损:患者对强迫症状的认知能力不足,难以认识到症状的异常性。
(2)情绪调节能力差: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易受强迫症状影响。
(3)应对能力不足:患者面对生活压力时,容易陷入强迫症状的恶性循环。
四、矫治方案1. 认知行为治疗(CBT)(1)认知重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纠正错误的认知。
(2)行为暴露:让患者面对强迫症状,逐步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2. 情绪调节训练(1)情绪认知:帮助患者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情绪调节技巧:教授患者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3. 应对能力训练(1)问题解决训练:帮助患者掌握问题解决技巧,提高应对能力。
(2)应对策略:教授患者制定应对策略,如时间管理、求助等。
4. 家庭教育(1)家庭成员认知:提高家庭成员对强迫症的认识,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2)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共同应对疾病。
五、矫治过程1. 第一阶段:认知行为治疗(1)认知重建: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错误的认知,逐步引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
(2)行为暴露: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让患者逐步面对强迫症状,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2. 第二阶段:情绪调节训练(1)情绪认知:通过情绪日记、情绪卡片等方式,帮助患者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的强迫行为和思维,常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扰和苦恼。
治疗一例强迫症患者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例强迫症患者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1、个案患者情况:患者小王,男,25岁,大专学历,工作稳定。
患者主诉出现反复洗手的行为,并且对自己的洁净度产生了极大的焦虑和恐惧。
患者表示自己每天需要洗手20次以上,每次洗手都要用肥皂和热水反复揉搓,还要反复确认是否洗干净了。
患者表示这种行为已经持续了3个月,导致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扰,也影响了工作和社交。
患者同时也感到对这种行为无法控制,但又无法停止。
2、治疗过程:患者在就诊后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心理评估,包括病史采集、心理测试等。
通过评估,确定了患者的确是患有强迫症。
在确定了诊断后,患者接受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患者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心理治疗。
治疗师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感受的产生机制,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阻断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强迫行为。
治疗师还对患者进行了认知重建的训练,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模式。
(2)药物治疗:患者在心理治疗的也接受了药物治疗。
经精神科医生评估,患者开始使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用药剂量逐步增加,直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3、治疗效果及点评:经过3个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患者每天洗手的次数明显减少,对洁净度的焦虑感也有所减轻。
患者表示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工作和社交也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个案例中,治疗采用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治疗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感受的产生机制,帮助患者改变了不合理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症状。
而药物治疗则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对症状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一例余光强迫症案例的分析和调整

一例余光强迫症案例的分析和调整一、咨客基本资料若水(化名),女,27岁,家庭独女,母亲为一著名学府大学教授,父亲经商,父母很疼爱自己,但同时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因为家庭教育缘故,若水自小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小学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是父母的骄傲。
读中学时,学习压力加大,若水的目标是考取重点高中,学习时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力,但发现越要求自己集中注意力,越集中不了注意力。
从初二发现学习效率变得越来越低下。
初三的时候问题更加严重化,出现余光强迫,在看书学习的时候,余光往往被周围的物体吸引,比如一支笔,另外的一本书,想把目光拉回来,却难以做到,使得学习效率相当的低。
而且自己又无法容忍这种状态,渴望能够战胜余光,渴望学习效率恢复到过去的情形。
但是实现不了,内心很痛苦。
也因为学习受到影响而更加的焦虑,不安,失落。
中考结束后,一下子放松下来,不用再天天学习,余光强迫有所缓解。
读高二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生,无意之间发现他的余光在看我,老紧张的,就怕他看我,从而把自己的视线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
但有时候自己忍不住想去看他是否在看我,不敢直接看他,用余光去看,一次发现他也正在看我,被他发现了,他好像受了惊吓,表情很不自在。
从此每当我用余光去看他,总感觉他很不自在,认为是被我的余光给伤害了,从此以后特别害怕用余光看着他人,但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鱼贯,特别难过。
旁边只要坐的有人,我就余光强迫,总觉得有人盯着我看,也害怕我的余光会伤害到他人,上课不能集中精神,也不能与人正常的交流,为了不让自己的余光看到别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都低着头,否则内心就会特别恐惧,变得说话没有条理、结结巴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泛化,只要自己关注的都会导致强迫,曾经泛化出的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症状有:1、呼吸强迫:对自已的呼吸很敏感,时常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已的呼吸,又很担心在不注意的时候呼吸会忽然停止。
2、口水强迫:控制不住的对唾液吞咽过程的进行各种想象,并害怕被别人听到了吞咽唾液的声音,认为在别人面前吞咽唾液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非常害怕因此而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而又开始想象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可能出现的局面,在重要场合或者重要人物面前紧张,害怕自己会不停地吞咽唾液而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意识被动地集中在口腔并促使唾液大量分泌,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开始刻意地逃避某些场合和某些人,害怕影响到自己的社交和发展前途,于是加重病情的发生,由此进入循环。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案例:李明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他患有强迫症多年。
他总是担心自己没关好门窗,反复检查数次,即使确认已经关好了也会再次去检查。
他还害怕细菌和污垢,因此每次洗手时都要用特定的顺序洗十次,每次都要洗5分钟。
这些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社交生活,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和完成任务,也不敢与他人接触。
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根据李明的症状表现和病情,医生建议他开始服用一种名为SSRI的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
该药物通过调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来缓解强迫症症状。
起始剂量为每日10毫克,并逐渐增加剂量到30毫克。
药物治疗需要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
2.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经验验证治疗法,对于强迫症患者非常有效。
李明接受了一系列的CBT治疗,包括以下步骤:a. 心理教育:李明了解了强迫症的原理和机制,以及强迫行为对他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b. 强迫行为暴露:李明逐渐面对他恐惧的对象和情境,例如他需要逐渐减少洗手的时间和次数,并且不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
医生和李明一起制定了一个逐步曝露的计划,确保他能逐渐适应和面对恐惧。
c. 强迫思维重构:医生帮助李明识别和纠正他的强迫思维。
他学会了更合理和积极的思考方式,例如“我可以相信自己关好了门窗”、“洗手是一种卫生保健措施,不需要反复洗多次”。
3. 支持疗法:李明参加了一个支持小组,在这里他能与其他强迫症患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困惑,同时还可以获得其他患者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建议。
这种支持网络有助于李明感到他不是一个人在与强迫症作斗争。
点评:在该治疗案例中,药物治疗和CBT被结合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强迫症症状,CBT则帮助他学会更健康和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CB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强迫症症状。
口水强迫症痊愈的例子

口水强迫症痊愈的例子
口水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会无法控制地分泌过多的唾液,导致口腔湿润、咽喉不适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但是,有许多例子
表明,口水强迫症是可以治愈的。
例如,某位患者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治疗后,成功地克
服了口水强迫症。
CBT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
缓解心理问题的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该患者与心理医生进行了深入
交流,探讨了他对口水强迫症的恐惧和焦虑,并学会了一些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同时,他还通过逐步暴露自己于触发他症状
的场景中来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另外一个例子是某位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成功摆脱了口水强迫症。
药物
治疗通常包括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抑制焦虑和恐惧的药物等。
该患
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规定剂量服用药物,并定期复诊。
经过数月
的治疗,他的口水分泌量逐渐减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也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干预等方法成功地控制了
口水强迫症。
例如,他们会尝试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食用
刺激性食物、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缓解
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减少唾液分泌。
总之,口水强迫症是可以治愈或控制的。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在医生或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长期跟进和维护。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患者简介:患者小王,女,28岁,因强迫症状就诊于心理咨询中心。
患者表现为反复洗手、频繁检查和整理物品等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咨询中,她描述了自己不断循环的强迫想法,感到非常痛苦和困扰,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初诊时,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分析,确认了她的强迫症状,并了解了其发展背景和影响。
在初步沟通中,患者表现出对治疗的积极性,愿意努力配合治疗。
咨询师与患者建立了信任关系,详细了解了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分析了强迫症表现对她生活的不良影响,并和患者一起制定了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在认知行为疗法方面,咨询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强迫行为和想法的干预计划。
通过对患者的强迫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恐惧观念,帮助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并改变其对待方式。
患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放松训练和应对焦虑的技巧,以减轻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医生的精准用药指导,根据其症状特点,选择了适合的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定期复诊和调整药物剂量,不断跟踪患者的病情改变,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积极参与了治疗项目,努力完成每一次咨询和接受药物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改变和调整强迫行为。
在持续多次的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和工作状态也逐渐回到了正常。
点评与总结:这个案例中,患者小王的强迫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和药物治疗的结合,患者的强迫行为和想法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中心理咨询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了解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患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患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参与治疗项目,这是治疗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一例强迫症的治疗案例及点评
本文将通过一位患有强迫症的病人的治疗案例,介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并对
其进行点评。
患者简介:
李先生,男,30岁,企业职员,自从工作压力加重后开始出现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洗手、检查、计数等,每个行为需要重复多次才能停止,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治疗过程:
1.药物治疗:首先给予李先生药物治疗,选择SSRI类抗抑郁药Sertraline,每天口
服50mg。
药物治疗在一个月后,李先生病情并没有明显缓解。
2.认知行为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李先生提供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暴露和反
应预防治疗和认知重建治疗。
暴露和反应预防治疗要求李先生在治疗师的监督下完成引导
性暴露,同时避免进行强迫症状相关的强迫行为;认知重建治疗则主要针对李先生存在的
不合理思维和认知进行矫正。
在经过一个月的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李先生的强迫症状有
明显的缓解。
点评: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治疗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药物治疗是治疗
强迫症最为普遍的一个方法,但是单一的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强迫症状。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的主流手段,其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帮助患者
恢复正常生活。
在治疗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形成“双管齐下”
的治疗模式。
总体而言,针对强迫症的治疗需要寻找出最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也需要
在患者的需求及时反馈的基础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1例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1例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通过心理咨询,运用系统脱敏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克服了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成功的摆脱了强迫症的案例。
【关键词】心理咨询强迫症系统脱敏改变认知【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02-01一求助者的一般资料李文艳,(化名),女,20岁,内蒙古包头市人,汉族,身高160左右,本科文化程度。
求助者主诉,经常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伴沮丧,失眠3个月。
其母陈述,过完年后,也就是近两个月,总走不了路,向前走几步,再向后退几步,最近发展到不敢开关门,把手伸到门把手边上,马上又离开,一会儿又慢慢靠近门把手,但还是一会儿又把手拿开,半天开不了门,半天走不出一步去。
并且反复洗手。
二个人陈述我是父母抱养来的,上有两个哥哥,虽然不是亲生,但他(她)们待我胜于亲生。
他(她)们从小就特别宠爱我,尤其两个哥哥什么都让着我,什么好吃的都给我。
我从小好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过自己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上了一所大学,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学,但在当地也是很有名气的。
父母和哥哥们特别高兴,两个哥哥为了让我上学,都缀学打工了。
因此我心里特别内疚,特别有压力。
于是决定上学期间一定要考研。
否则对不起他(她)们。
结果第一年考研失败。
父母和哥哥们让我再考,可我现在一提考研就紧张害怕,现在无法正常学习,课堂走神,思维不能集中,老师讲什么我都不知道。
脑子里一团糟。
反复的想考研这件事,和父母哥哥们为我的全部付出。
心情沮丧极了,近三个月经常失眠,做恶梦。
最近开始出现反复洗手。
走路困难。
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
三咨询师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由母亲陪同,来到心理咨询室,走到门口进来时又退出去了,当我用鼓励的目光看她时,她又向前走了两步,走进门后,我用暗示法暗示她,她一直走到我面前并且坐了下来。
她说话时一直皱着眉头。
声音很小,语速慢,但语言严谨有序,思维清晰,有自控能力,人格完整。
7-1.1418 心理治疗强迫症1例分析

心理治疗强迫症1例分析1 病例资料患者,女,某水泥厂职工。
1992年曾被诊断患有性病,感到非常震惊,到地、省级医院复诊证实不是性病,但自此养成洁癖,反复洗手、冲洗洗过的茶具、饮具,逐渐泛化把认为不干净的内衣、内裤、米面、蔬菜丢掉;强迫关门、锁门,不断地换锁;不敢说诸如脏、病、性等字眼,进而连听到、看到有关的事都特别敏感,不敢看书、报、杂志、电视,也不敢上街,担心看到有关疾病的广告。
几经打听于1997年找到笔者,诊断为强迫症,服氯丙米嗪症状有所缓解,但口干、视物模糊、震颤等副作用令患者不能忍受而停药,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脾气变坏,工作也不顺心,多次换工种,从质检到车间,与女工们合不来,感到同事们说下流话、开黄色玩笑很粗俗、肮脏,倍感压抑而孤僻,不合群,不管在家还是在单位,经常找碴与人吵架,认为受到欺负而领导、丈夫又不站到自己一边。
在家里,丈夫一不小心说出上述字眼就犯忌,一犯忌,就大吵大闹———埋怨丈夫不关心她、舍不得花钱看病,逼得丈夫带她到多家医院就诊,而治疗方案也都差不多。
终于在1999年夏天的激烈争吵中,被丈夫用菜刀砍伤其头部住院,患者感到丈夫不顾夫妻情分,竟然下毒手,几欲自杀,被友人劝住,来询要求离婚。
患者自幼受父母宠爱,长得漂亮,学习成绩好,喜欢唱歌、美术、外语,但后来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并与兄弟姊妹迁往他地,母亲又早逝,所以缺少家庭关爱,使其产生敏感、孤僻、清高、好幻想的人格特征。
高中毕业后招工自以为考得不错,但被人顶了,不久后招到水泥厂当检验员。
在此困难时与丈夫相识,因其母对她生活上非常关心,她感受到母爱,但与丈夫关系却一般,看在公婆的面子上,于1986年结婚。
谁知婚后公婆像换了个人,经常为小事挑自己的毛病,不久就闹翻分开居住。
而每当发生冲突,丈夫又不站到自己一边,倍感委屈。
1988年生孩子住院时与丈夫打第一架,以后经常打架,曾产生过离婚的想法。
此次殴打,更深地伤害了夫妻感情,使其对婚姻完全失去了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口水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
吴君(化名),男,23岁,大学毕业一年多,从高一开始患有口水强迫症,初中时他学习很好。
因为口水强迫症的干扰,导致自己没法用心学习,学习效率极其低下。
吃了将近一年的药,精神症状没有改变,不再吃药,高三时成绩已经下降很多,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考取了一所大专院校。
大学期间,因为环境比较宽松,症状有所减轻。
随着毕业的临近,心理压力增大,症状又严重起来。
虽然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但坚持了半年再也坚持不下去,不得不辞职,又去医院看心理科,吃了半年多的药物,不解决问题,前来做心理咨询调整,求助者自述有以下几种症状:
1、总是控制不住的吞咽唾液,吞咽的时候喉咙不舒服。
越控制自己的口水,口水越多,内心越难受,但总是控制不住。
2、感觉自己的吞咽口水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自己吞咽口水的时候,如果距离他人比较近,他人都会受到自己的影响,感觉他人神情都不自在;
3、严重影响到人际交往,总是注意口腔,不能与人交流,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坐车。
总是一个人呆着;
4、经常失眠,在自己家里还能睡着,在生疏的地方就一定会失眠。
大学时经常失眠,直到和同学熟悉后失眠的状况才有所缓解,大学毕业住集体宿舍,失眠又变得严重起来。
求助者从高一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七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去医院药物治疗过两次,高三的时候曾经吃过医院开的药,吃了将近一年,但是症状没有改变,后来就不再吃药了。
大学毕业后又吃了半年多的药物,以前没有做过心理咨询调整。
二、求助者家庭情况及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一家三口,家中有父亲、母亲和君君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对他很是疼爱,君君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到大也很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直到高一产生心理问题,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后来因为心理问题的困扰,君君学习才成绩下降了很多,导致高考失利。
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父母总是把精力放在君君身上,都把最好的给君君。
君君觉得自己现在这样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三、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君君,作为家里的独子,并没有因为爸爸妈妈的宠爱而变得骄横,相反他一直想要做一个好孩子,为此他一直努力学习,想要以此来报答父母。
小学、初中的课程比较简单,君君学起来得心应手。
高中学习难度加大,学习任务过重,君君在学习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高中生都会遇到,但是当他遇到问题时,他总认为是自己的错,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哪里又做错了才这样。
错误的归因,使他觉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眼中好孩子,自信心受到打击,内心更加脆弱。
当再次遇到挫折时,她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圈。
处于这种不良的行为圈中,君君无法自拔。
她无法看到圈外只看
见了自己,因此他对自己就更加格外关注,格外敏感。
当她产生焦虑或不安时,通过身体的不适表现了出来。
偶尔一次对自己口水的关注导致症状固着在了对唾液的吞咽上。
时间久了,因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症状进而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四、心理咨询的过程
美龄老师在给君君做第一次心理咨询时,君君注意力很难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她的注意力始终在自己身上,一直在吞咽强迫中。
第五次心理咨询时,君君有了明显的改善,她在咨询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吞咽行为,甚至有了外出的想法。
不论是在外出找陌生人签名的游戏还是和心理咨询师助理玩推人游戏她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在咨询结束时她甚至主动要求给其他来访者唱了一首歌。
第六次心理咨询后,君君主动提出自己想找份工作,父母供养了自己这么多年,内心对父母感觉很愧疚。
美龄老师支持了他的想法,并说这样做他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
在后来的心理咨询巩固中,我见证了君君的蜕变,他不再关注自己的口水,也不再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他之所以困扰在口水强迫症里面,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太虚弱了,自己的眼光太狭隘了,因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一味的把注意力投注在症状上,才导致自己一直没有成长起来。
他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美龄老师帮我打开了眼界,我的内心已经真正强大起来了。
五、我的心理感悟
(一)、在这段跟随美龄老师学习的时间里,我见识了很多真实
的案例,看到一个个咨客经过老师的调整康复起来,也见到很多老师以前心理咨询调整好的咨客过来看望韩老师和代老师,让我切身感受到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仅能
够帮助一个人走出心理困扰,而是帮助重塑一个人的灵魂,让他在未来的人生发展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坦然面对。
同时,我也更加清楚,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大学学习四年心理学知识,然后考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证书就可以了,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可能至少还需要我三年、五年的时间,但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二)、这个案例以及我跟随老师见识到的其他很多案例,发
现最后之所以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最初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成长中的困扰(如:两性问题、学习问题、个性问题等)而没有得到及时化解,长期累积导致。
我们的父母太爱孩子了,给了孩子他们所能给予的一切物质关爱,但同时也给了孩子层层精神枷锁。
只告诉孩子这条不能走,那条路有障碍,甚至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铺了一条路,以为这样孩子就少一些挫折,少了一些伤害。
却忘却了教给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忘却了教导孩子如何自己选择如何自我承担,而成了玻璃少年。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能够面对这个日益残酷的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