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引言
进入新千年,全球金融业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化、自由化、全球化大变革,促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更加全能化、规模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多元化演进。
这场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便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正在努力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经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二是沿着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 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
四是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虚拟服务渠道;
五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2.信息化建设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作用
一是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
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CDM、QM和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居家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使其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style)都能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信息技术促进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
利用信息技术在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
三是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
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
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
四是信息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金融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
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运营流程进行重组,使金融企业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五是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
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
信息技术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得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3.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设备、业务电子化程度和处理效率等方面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
但在科技手段保障、促进金融服务和管理科学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不足体现在:
一是数据资源还没有开始真正整合和集中应用。
各应用系统间缺乏信息沟通与整合,不能对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也无从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集中数据的最大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将金融服务需求信息有效收集,并及时准确地分析转化为产品需求能力较弱,产品总体创新能力不足。
二是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
与国际先进银行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
技术运用严重滞后,使得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缺失,而且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和各种风险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
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三是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
当前,与数据大集中相配套的银行灾备中心、监控中心、应急处理体系等建设相对滞后,集约化的安全生产运行和管理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分析的自动化水平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故障恢复能力较差,对电子银行等高风险信息系统缺乏规范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指标体系。
四是信息化标准规范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需加强。
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滞后于银行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需要,部分标准、规范存在时效性不足等现象,金融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4.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如何将集中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为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信息技术风险,是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是:
一、积极推进数据应用整合,强化运行安全管理。
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深层次的数据
应用,加快综合业务系统与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配合银行改制与改革的要求,加大
技术体系调整、业务流程整合和组织结构调整的力度,将数据集中带
来的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降低银行经营风险。
同
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
并进行演练,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最大限
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
平。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技术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
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对市场销售的支持,除了提供新
的产品和服务外,没有提供直接的帮助。
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也带
来了海量客户信息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
想下设计核心业务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并存
储丰富的客户基本信息和原始交易信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BI(商
业智能)的技术挖掘客户资源,利用数据库营销和微观细分市场,实
现交叉销售,就能对市场营销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特别是近年来私人
业务迅速发展,从过去仅仅是存取款、国库券拓展到理财、信用卡、房贷、车贷、小企业贷款等多个品种,产生分层服务、多渠道客户交
互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亟待商业银行CRM建设迅速跟进。
三、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通过数据的集中,将分散在全国甚至全球的业务系统集中在一起,统
一和固化业务处理流程,有效减少和杜绝了人为操作上的风险。
但防
范操作风险仅仅是信息化创新在风险管理领域最初级的应用,只有真
正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体系,才能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
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发生。
应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
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实现风险管理
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转变,以内部评级系统为
核心,开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准确度量各种风险,使风险限额、经
济资本、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理手段与银行风险更加匹配,
相互衔接更加紧密。
四、加强IT治理,创建高可用性的信息系统。
必须从涉及IT价值链每一个环节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规划。
建立起适
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
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
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利用有效的资源解决关键问题,形
成风险和成本的最佳平衡。
同时建立达到最佳管理实践的评价标杆,
推行标准化,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可维护性。
健全信息系统安全
体系规范,基于国际安全标准BS7799,建立强有力管理支撑的技术
平台;基于服务水平管理和配置管理的最高层级,建立一系列集中硬
件监控、集中平台监控、集中应用监控的管理平台。
5.结束语
总之,在未来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其主要目标是满足商业银行对降低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支持业务创新并降低风险的迫切要求。
重点应推进数据集中和业务整合,提高资源、信息共享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和运行管理,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使信息技术成为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