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改以来,已经完成了一轮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实落实新课标理念,已成当务之急,主要是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们必须要摈弃旧的理念,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要突出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起点,要了解学生的起点,预习无疑就是一个良好的载体。
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的获取数学学习技能,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更厚重、更大气。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预习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做事亦如此,更何况是学习呢?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那么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它又给我们的学生和课堂带来了什么?
一、预习使学生更加自立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众所周知,良好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要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预习,预习后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有效的预习引导是关键,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去预习。
除了要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外,还要使学生明白预习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上课前先自学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同时也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数学老师也经常布置学生去预习:”今晚预习下一课,从第几页到第几页”。
就这样一句话,学生也就随便打开书走马观花看一遍,你说这样的预习有效果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人认为,在起初指导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预习单,让学根据预习单进行预习。
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读、思、复、练”这四个字:
读:要做到细读,找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思:要做到深思,例题的预习,要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再根据解题思路和依据进行自行解答,再思考还有其它解法没有。
定律,公式的预习,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再思考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没有。
概念的预习,要着重思考概念的本质属性,以及概念的严密性。
数
学知识的逻辑性特别强,因此预习时还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才会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复:要做到先复习后预习的习惯,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如果前面的知识不理解没有掌握,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习,预习时发现学过的知识没有掌握和明白,就一定要在课前把学过知识通过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练:要做到预习后独立尝试做一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然后想一想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有成效。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说指导
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
1.在预习中感受新知
良好的预习无疑是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温习和巩固,对新课知识的初步了解和学习,为将来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什么是倒数?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只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习倒数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解决,在讨论第三个问题时,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说乘积是1的三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不说和是1的、差是1的、商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通过讨论、举例证明,不但明白了倒数的意义,而且加深了倒数意义的应用。
在讨论第四个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倒数在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中是最后一节课,找不到有什么联系,后来我看了下一单元分数的除法,发现了在分数的除法中要用到倒数的知识。
”
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举例证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不但深入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新知的魅力。
2.在交流中分享经验
学会交流是会学习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交流可分为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无论哪种交流,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和深
度,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知识是一点也不了解,那么他是提不出问题的,更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来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学会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发现问题的存在,才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上掌握书上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这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随便报出一个数,无论多大,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兴致很浓,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把学生报的数写在黑板上,并立即作出判断,学生报出一连串的数后,他们感到很好奇的同时又带着一点怀疑眼光看着我。
我说: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得到验证后才能肯定,这时学生开始验证每一个数,验证后许多学生感到非常的不服,说老师的口算能力比我们好,他一边写一边就计算。
看到这种情况后,我觉得机会来了。
这时老师判断这些数是否能被3整除,并不是像你们想的那样,老师应用了一种既快又简便的方法,你们知道老师应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吗?下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看哪一个小组能最先发现老师的判断方法。
这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生1:例如267和56379这两个数,267中的6能被3整除,我们不看它,2和7的和是9,9能被3整除,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56379这个数也同样,先排除3、6、9这三个数,剩5和7这两个数,5和7的和是12,12能被3整除,所以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
这时又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把手举起,老师我们还发现了更快的方法。
生
2:我们发现了凡是能被3整除的数都有这样的特征,如:267这个数,先也是排除像3、6、9这些数,这个数就剩下27,27是3的倍数,不需要把这些数字相加,只要这样不断排除,剩下的数字就越来越少,也就是说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我想老师就是这样判断的。
确实老师这时就是用同学们所分析的方法进行判断的,你们真是了不起。
生3:我们发现如果这个数能被3整除,无论怎样调换这个数中数字前后顺序组成的新数都能被3整除。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中,不但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经验的交流,学会了知识的分享。
这样精彩的片段,只有在学生通过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学生会的不讲,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在评价中体验成功
美国理论家斯塔尔比姆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进步。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不良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照样要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到预习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在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成功,体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喜悦。
良好的评价也激发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价值。
三、预习使课堂更加精彩
1.让课堂有效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时学生会主动的抓注重点学习,突破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同时通过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圆周长的计算。
这时我说:”无论哪一条计算公式的形成,总有个来龙去脉,你们知道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吗?”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圆周率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无论是用绕绳,还是用滚圆的方法,都很难独立完成,必须要通过合作才能。
在这个操作探索的活动中,不但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有效的预习,他能促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一些后进生通过预习,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因此说如何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到最好的效果。
2.让课堂厚重
预习能使课堂变得厚重。
只有通过预习,才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探索,才能使一堂课做到求真、求实。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学生通过预习,已基本上掌握了计算方法,个个都跃跃欲试。
这时我说:”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我认为对新知识的掌握必须要达到
‘‘‘‘三清’’’’,才是真的会,一要想清;二要写清;三要说清,特别是说得别人也清楚,这才算是会了。
”“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这张纸上,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想的过程;也可以用画图说明;也可以用算式……你觉得怎样写清楚就怎样写。
但是,要考虑怎么说才能使别人也明白。
在汇报时,学生有用文字描述的,有用算式说明的,有用画图表示的,画图中有用线段图的,有用一个图形(长方形、圆)的,最后通过大家的交流得出,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最终都是为统一分数单位,得出只有分数单位统一了,才能进行相加减,甚至有些学生还联系到整数、小数的加减法是要把数位对齐,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3.让课堂大气
对于课堂而言,”大气”是指那种粗犷、开放、流畅的框架式的课堂生成。
就”怎样营造大气的课堂”,韩再俊老师提出:教师必须做到三个”敢于”,要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要敢于摆脱教案的束缚,要敢于摆脱原定思路的束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只有敢于摆脱掉这些束缚,才能站在学生的原有起点和认知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才能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预习是”大气”课堂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预习给学生、给课堂带来的效果,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但是在小学阶段,不是每个学龄段的儿童都适合布置预习作业,在一、二年级,由于受到儿童的识字量,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限制,我们应尽量不布置预习或少布置预习作业,应从三年级开始布置预习作业会比较好。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如何预习时,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对照预习单,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预习;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预习问题。
同时预习的要求不能太高,要让不同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体会到预习给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后,逐步加大预习的要求,逐步放开让学生自主去预习,促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自学能力。
激励学生通过预习,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进而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6月版.
[2]马复.论数学活动经验[j].数学教育出版社.1996(4)[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