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合集下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件-高一上学期主题班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件-高一上学期主题班会
2
该你做的功课,提前做也是做,拖到最后做也是做, 该你做的事,随手做也是做,
集中到最后花大量时间、精力、气急败坏地做也是做。 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合理的话, 你就很主动,很少惊慌失指, 其实这才是最省力气的办法。
3
1、抓基础,务必要抓出效果,练出水平
总感觉几乎所有的高一新生都不太重视基础, 于是普遍都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样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高2022级9班
每周主题班会
2022.12.11
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如果总是没有准备地盲目行动,往往会手忙脚乱。学会提前规划,做事 才能从容不迫;凡事多做一手准备,才不会在意外发生时措手不及。慌乱奔 跑只会失去目标,有序行进才能抵达终点。
6
4、运用合理的答题策略,实现分数的最大化
这里我就特别强调一点:不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做完, 做完,有可能是错完!比如数学,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做完的, 如果勉强做完以求内心安稳,实则要付出大面积失误的代价,最终得不偿失。
考场做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得分,拿到手的分数,才是自己的分 数。学会放弃,是为了获得更多,这是最有价值的考试策略。把不应该丢的 分都拿到手,仅此一项,你就可以多考三五十分!
比如检查,做完试卷,歇口气,检查一至两遍。 再比如答题顺序,遇到难题,先放一放,不要去钻牛角尖,考场上,对 一道难题花太多时间是不值得的。相反,对基础题和基础分,一定要想办法 把它拿下来。
如何做到理解呢? 不仅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能举一反三、能辨别近似概念和规律, 则可视作理解了。 多从不同角度考问自己,多和同学探讨如何理解,多做联想和比较,自 然理解力大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的作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的作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的作文:
参考示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庸》里有一句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每件事都要提前做准备,这样你才能做得顺风顺水,否则就可能很糟糕。

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因为我有一次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吃了大亏。

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是叮嘱我把书包收拾好,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

可我总是不听,认为第二天早上时间充足,不必头一天晚上收拾。

突然有一天早上,老师临时发通知:学生统一做核酸,7:20到校!我立刻就慌了神,拿起桌子上的书乱塞一通,背上书包就往外冲。

到上课时,我才发现这个没带,那个也没有。

一会儿找找数学作业,一会找找橡皮,很浪费时间,耽误听课。

我终于意识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我时时刻刻把这句话放在心上,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每天晚上不用妈妈叮嘱,我会主动收拾好书包。

我还会把第二天的课都预习一遍,标出重点。

这样,在上课时,我不但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还可以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不会的知识点把它弄懂,会的就又加深了一遍印象。

这岂不是事半功倍!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几千年前的古人说得真好!我们应该依理而行,事前有准备,遇事不慌乱,做好每一件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句古训,深刻阐述了预见未来,提前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学习中,都可以通过预见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

这句古训对我们提出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预见未来的重要性,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个人生活中,预见未来意味着对自己的规划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显得有些漫无目的,徒有其表。

如果一个人没有提前规划,就只是随意的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变得毫无目的,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迷失了方向一样。

预见未来对于个人生活至关重要,只有通过提前规划,提前做好准备,人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

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划,提前为自己的人生确定目标,制定出明确的计划,并为此付出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工作学习中,预见未来意味着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准备应对各种挑战。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数,但如果能够提前预见问题,那么就能及时做好准备,避免很多麻烦。

在工作中,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够预见未来,不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就会束手无策,无法很好地解决问题。

而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预见未来,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各种问题,使工作更加顺利。

同样,在学习中,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够预见未来,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在面对考试和各种学习任务时,就会显得措手不及,无法应对。

而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预见未来,提前做好准备,就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和学习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

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准备才能成功,否则就要失败。

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上,可以说明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抓得好,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因此,语文老师要充分重视语文的预习教学,确立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先学后教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有效策略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

”课前进行预习,主要是为了在回顾相关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新课文进行预习,明确已经掌握和尚未弄懂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发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知识进行自我解答,或者带着疑问主动投入课堂听讲,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和笔记也能做出及时的反映,这样课前预习才能达到高质高效。

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要攻克的重点和难点,强化了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能够提高听课效率,对于哪些该仔细听,哪些该详细记都了然于胸,对学习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语文预习任务设计的原则1. 层次性设计新课的预习任务时,切忌“一刀切”“一锅煮”,应将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知识覆盖面由浅至深、难易程度逐层递增。

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依据,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完成情况,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开发学习的潜能。

2. 设问性课前预习作业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起到有效的点拨作用。

设计时应考虑到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余地,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

如让学生分析文章背景,概括新课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找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等。

按照这些要求与提示,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做,有充足的自学空间,完成新课程的预习。

3. 趣味性预习作业采用图文结合、有情有趣的方式远比枯燥密麻的文本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多重感官体验,针对每篇课文内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愉悦有趣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从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这句来自《中庸》的一句让我深有体会。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汉军统帅韩信与楚军大将李峰交战,首次交战双方都有损伤,楚军败退,劳累不堪的汉军准备回去整顿休息,却不想楚军增派援军杀向汉军,疲惫的汉军军心动荡。

统帅韩信立马整顿队伍,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又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统帅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可以打败敌人。

汉军听此,信心备增。

终于楚军再次被击退。

楚军原本想趁着汉军疲惫不堪的时候来杀汉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调兵匆忙,并未做好充分准备。

而汉军虽说刚经历过战争,却准备充分,更重要的是汉军统帅韩信的临危不乱,才获得一次双赢。

由此可见,在做一件事情,有了充分的准备,那么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事无巨细,初三那年学校的朗诵大会,由于平时我的朗诵效果在班上一直很不错,老师也一直看好我,所以我就被推荐代表全班参加朗诵大会。

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小伟,虽然你的朗诵成绩一直很好,不过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回去好好练习一下。

我点头称是。

但是我的心里却有点不屑一顾,也许是一直以来的好成绩让我松懈了,稿件我回去之后就被我扔在了一边,到了朗诵那天我才想起来自己还没怎么认真看过稿件,于是我赶紧的在上台之前看了一遍。

由于过于匆忙,上台之后,我因为对稿件不熟悉,朗诵效果明显与他人有过准备的人不在一个档次。

那次朗诵大会,由于我没有提前做准备,我们整个班级失去了进入决赛的资格。

看着老师失望的眼神以及同学们失落的表情,我产生了深深的内疚之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1. 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句古语,它意味着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预备和计划,否则就会失败或者白白浪费。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同样适用,无论是个人生活、工作还是经营管理,都需要有所预备和规划。

接下来,我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2. 个人生活中的凡事预则立在个人生活中,凡事预则立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提前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包括学习计划、工作安排、健康管理以及财务规划等。

只有提前做好计划,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另外,对于个人目标和追求,也需要有所预备,比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规划以及未来规划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工作中的凡事预则立在工作中,凡事预则立同样至关重要。

员工需要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和准备,包括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和需求,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解决等。

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确保工作的高效完成和质量保障。

另外,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也需要有所预备,比如提前规划好发展战略、应对市场竞争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4. 管理中的凡事预则立在管理中,凡事预则立更是必不可少。

管理者需要提前做好各项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详尽的管理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提前做好团队和资源的调配等。

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管理挑战和问题,确保团队和项目的顺利进行。

另外,对于企业和组织的管理层来说,也需要有所预备,比如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和战略制定、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企业走向成功。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语,我个人深有体会。

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做事前做好充分准备,提前规划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人们你要做的事情要有所准备,有所计划,要精打细算,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取预期目的。

个人如此,集体如此,国家如此。

没有长远的打算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十八大制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实现中国梦,就要根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实现中国梦,就要冲出包围圈,我们的海洋战略正在稳步,快速提升,我们的几大舰队已经逐步走向远海,不畏强手,不惧强敌,就足以说明我们有能力,有胆量与任何人比高低,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强国梦会一定实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才能够取得成功。

如果不预先做好准备,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失败和草率。

这句谚语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凡事都要有所准备。

无论是做一件小事,还是面对一场大考验,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没有目标和计划,就像航海中的一艘没有方向的船舶,随波逐流,漫无目的。

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才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有一份明确的职业规划,积极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种准备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准备,更需要有实际的行动。

一个人如果要去参加一场考试,就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复习和练习,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如果没有进行准备,那么很可能会失败。

同样,在工作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充分的准备和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只有在平时刻苦练习,积极工作,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表现,取得更大的成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勇敢地面对,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要克服某种恐惧,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建设和自我训练,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才能够战胜恐惧,取得成功。

同样,在工作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告诉我们,只有克服了各种困难,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解

避免这种情况的几种方法
一.拖延法。当你此刻的计划是看书,你却想 看一场球赛时,别急着冲到电视机前,拖延十 分钟再做。当你急于想做一件事情时,甚至是 急于发脾气时,别急,等几分钟再做。这几分 钟可以让你冷静地思考,以便降温。
二.奖励法。就是自我奖励。同学们在每一个小 计划完成后,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措施: 做完这两个小时的题,我奖励自己20分钟时间打 篮球;完成今天的计划,我给自己买一个可口的 冰激凌。等等等等。我们在这里始终要强调满足 感,成就感,只有孩子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 足,获得成就,才能自觉主动。
人生终极目标是统帅,是灵魂,是抽象的理念, 它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也 都体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如,你希望自己 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无论你的学习、工作、 生活都会以它为标准, 学习是为作贡献作 准备,工作则直接 创造财富,生活上 做到关心社会、服 务社会。每一个目 标实现的同时也实 现了人生的终极目 标。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学习具有“计划性”。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没有计划,目标就成 了水上浮萍,没有根基。做事没有计划,结果 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是“盲人摸象” 一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生活对于没有计 划的人来说,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当一 天和尚撞一天钟。
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有了学习计划的同学知道,自己多玩了 一个小时,多聊了一个钟头,将会使计 划上的哪项任务告吹,根据学习上循序 渐进的原则,将使整个计划中的许多任 务受到影响,所以,他们对时间特别的 珍惜,不会随便浪费时间。计划性强的 学生,由于心里明确什么时间去什么事, 所以就不用临时动脑筋,费时间去想了, 而缺乏计划性的学生,一旦坐下来,还 要为该干什么而考虑半天,尤其在完成 了作业后,这种现象更明显,这就白白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凡事预则立 不豫则废的意思

凡事预则立 不豫则废的意思

凡事预则立不豫则废的意思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

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此句出自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豫,亦作“预”。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亦曾引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出处:《礼记·中庸》;解释:事先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

立:成就。

废:败坏。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例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论持久战》【关于《礼记》】《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它包涵了从孔子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

大多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

书中还包涵了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

另外,从治国方略至家庭准则,《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

《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

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

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即兴评述》一、预则立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的原文。

这句话强调的是预先做好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战争、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凡事都需要提前规划、预先策划。

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二、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生活中,凡事预则立的原则同样适用。

对于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事情,我们都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我们需要提前预习,制定复习计划,做好备考准备。

对于工作中的项目,需要提前进行调研,制定详细的计划,做好各种可能出现的预案。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提前规划好每天的行程,避免临时抱佛脚,导致事倍功半。

凡事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变化,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面对突发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在工作中的应用在工作中,凡事预则立的原则更是大有裨益。

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需要提前做好计划和预案。

对于领导者来说,需要提前对公司的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同时也需要准备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对于员工来说,也需要提前了解项目的各项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另外,团队合作也需要提前规划好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对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提醒和启发作用。

提前规划和准备,对于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至关重要。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需要做好足够的预案和准备工作,避免因临时抱佛脚而导致失误和挫折。

只有站在时间和事情的高度上,预先作出周密的计划和安排,方能避免冒进和盲目,更好地驾驭和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我深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将会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回顾与展望正如上文所述,凡事预则立的原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中,我们都需要时刻牢记这句至理名言,并将其内化于心,贯彻到实际行动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造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造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造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谚语,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预先的计划和准备,否则就会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是几个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造句的例子:
1.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好规划和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 学习也需要有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好成绩。

4.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预先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5.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作文点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作文点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作文点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呀,意思就是说,做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比如说,我们要去参加考试。

如果提前好好复习,把老师讲过的知识都认真看一遍,多做几道练习题,心里有底了,考试的时候就能取得好成绩。

可是如果不提前准备,到了考试的时候,脑袋里一片空白,啥也不会,那肯定考不好啦。

再比如,学校要举办运动会。

小明同学报名参加了跑步比赛。

他每天早早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自己的耐力和速度。

比赛那天,他跑得特别快,拿到了第一名。

这就是因为他提前做好了准备呀。

相反,小刚同学也报名了,但是他觉得自己跑得快,不用练习。

结果比赛的时候,他跑着跑着就累得不行,没有拿到好名次。

所以呀,小朋友们,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成功哟!点评:语言风格:这篇作文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能够很好地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

举例恰当:通过考试复习和运动会准备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解释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让小朋友们易于理解。

逻辑清晰:先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然后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得出结论,呼吁小朋友们做事要提前准备,逻辑连贯,层次分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

就拿我们去春游来说吧。

老师提前告诉了我们要带的东西,比如水、零食、帽子。

小红同学按照老师说的准备得很齐全,在春游的时候玩得可开心啦。

可是小兰同学呢,没有好好准备,到了地方才发现自己忘带水了,口渴得难受。

还有一次,我们班要表演节目。

大家提前排练了好多天,每个人都记住了自己的动作和台词。

表演的时候,我们的节目特别精彩,赢得了很多掌声。

这就是因为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呀。

小朋友们,你们看,提前做好准备多重要啊。

以后做事情,咱们都要先想一想,做好准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哟!点评:贴合生活:选取了春游和班级表演节目这两个小学生熟悉的场景作为例子,使文章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

凡事预则立,

凡事预则立,

人生终极目标是统帅,是灵魂,是抽象的理念, 它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目标也 都体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比如,你希望自己 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那么无论你的学习、工作、 生活都会以它为标准, 学习是为作贡献作 准备,工作则直接 创造财富,生活上 做到关心社会、服 务社会。每一个目 标实现的同时也实 现了人生的终极目 标。
现在大家都明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意思了吧!
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
践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 学习态度
谢谢观赏
避免这种情况的几种方法
一.拖延法。当你此刻的计划是看书,你却想看 一场球赛时,别急着冲到电视机前,拖延十分钟 再做。当你急于想做一件事情时,甚至是急于发
脾气时,别急,等几分钟再做。这几分钟可以让 你冷静地思考,以便降温。
二.奖励法。就是自我奖励。同学们在每一个小 计划完成后,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措施: 做完这两个小时的题,我奖励自己20分钟时间打 篮球;完成今天的计划,我给自己买一个可口的 冰激凌。等等等等。我们在这里始终要强调满足 感,成就感,只有孩子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 足,获得成就,才能自觉主动。
正确的计划,这就容易 成功,反之,就可能失 败
……百无聊赖地坐在桌前,对着那 一本本厚重的教科书、参考书、习 题册呆望了一会儿,从中捡出一本, 乱翻了几页,从中挑出一道题,结 果半个小时也没能做出结果,然后 只有没好气地把它再丢回书堆中去, 再捡起一本……,在这简单的重复 劳动中,时间匆匆而过。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学习具有“计划 性”。计划是实现目标的前提,没有计划, 目标就成了水上浮萍,没有根基。做事没 有计划,结果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是“盲人摸象”一样,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生活对于没有计划的人来说,就是 “走一步看一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训哲学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训哲学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训哲学方法
古训“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做事应提前作计划、做好准备,以免因不经意而带来懊悔。

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方法,它指的是要有所准备,以防未然,这是一种效率的提高,也是一种成功的保证。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变得愈加赶时髦,而古训依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预则立,不预则废”便是很好的佐证。

做事之前,应该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去实施,规划出可能出现
的问题及对策,以免到时候无从下手。

有了明确的目标,所有的资源和努力都可以高效地
用来实现它。

在兴趣爱好的选择方面,“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原则。

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不能只对着一些有趣的东西就任性地采取行动,这样很可能造成果断地终止,不可避
免地会一无所获。

发挥时间和精力,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和收益,才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而“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古训就提醒了我们,“未雨绸缪”,即花时间准备,让自己有足
够的充裕时间和更加周密的准备来面对变化,而不是一头栽进去,做事就乱性,以免出现一无所获的折腾画面。

古训“预则立,不预则废”深入人心,为人们提供了做事之前谨慎打算、防患于未然的有效
方法,是我们在各种活动中如何让自己受到有效限制成为一个聪明人、勤奋人,让一切变
得有序,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避免被时间抛弃的问题。

课程思政故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程思政故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子认为,领导者管理事务,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居安思危,早作筹划。

做到“胸中有数”。

那些领袖人物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英明?那是因为看得深远,有远见,能够见人所未见,准确地预见未来的趋势,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徽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他明确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明智的人能够在事物刚刚显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发现它的发展演变的规律,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就能预见它的趋势从而早作筹划。

魏晋时期的大军事家曹操,深知这个道理。

曹操攻下张鲁的老巢——南郑,取得重大军事胜利。

这时,谋士们纷纷进言,劝曹操乘胜进军,直取益州。

主簿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灭了刘璋的力量,但全蜀上下并未归心。

益州一胜,乘势进兵,刘备之军势必瓦解。

如此天赐良机,不可失去。

谋士刘晔也认为,一旦错过战机,刘备安定蜀民,据守关隘,恐怕难以消灭。

但曹操不以为然。

他认为夺取益州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适可而止,“按兵不动”。

因为刘备虽然刚刚夺取成都,但军力旺盛,士气很高。

另外,尽管孙刘两家矛盾不断激化,但一旦曹操的拳头伸得过长,后方空虚,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失此良机。

他们很可能绕过荆州直袭许昌。

为此,不能头脑发热,图一时痛快,而应该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如此。

只是因为曹操的正确预见和决策,没有吃亏上当。

和曹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备。

东吴计杀关羽夺取荆州之后,刘备怒而兴师,发动伐吴之战。

虽然这场战争的发动是不谨慎的,但在战役之初,刘备凭借优势兵力,有利地势,以及在报仇雪恨思想指导下一时激起的高昂士气,攻城夺地,捷报频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赢得不少主动。

在杀气腾腾的蜀军进攻之下,吴方被迫再次求和,提出把范疆、张达二人和张飞首级一并送还,交还荆州,送归夫人,重修旧好,一同灭魏。

应该说,东吴的条件对于蜀国而言,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试想,即使战争胜利,还能彻底消灭东吴么?假如刘备头脑清醒,见好就收,既在一定程度上出了心中的怒气,又收回荆州重建吴蜀联盟,从而使战争得到一个较好的结局。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关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家好啊,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是出自"礼记"里面的"中庸"一篇。

"礼记"是一本很古老的书,里面有很多古人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中庸"就是其中的一篇,讲的是要做人处事要有中庸之道,不能走极端。

那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

"预则立"的意思是,如果你提前做好准备和计划,那就能成功立足;而"不预则废"的意思则是,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那就会失败。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吧?可是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说我们上学,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复习功课,那在考试的时候就会考砸了。

再比如我们去运动会比赛,如果没有提前训练,体能不好,就会输给其他人。

其实生活中无所不在都能看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不做准备肯定会失败。

就连我们现在读书,如果只是临时抱佛脚,不认真听课预习,将来考大学就会吃力了。

所以我觉得这句古语虽然只有10个字,可是里面包含的道理可是太多啦!希望大家以后做事都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哦。

像我爸爸常说的:"想吃好的蛋糕,就要先準备好all好的材料和工具。

"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哲人提出的非常有意义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是出自《礼记》中的《中庸》篇,说的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如果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一定能成功;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就一定会失败。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这句话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优效备课促进优效教学嘉兴市第三中学李本坤[论文提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完成了一轮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实现课堂的优效性关键还是在于备课的优效,而备课优效就要摒弃旧的理念,备课离不开教案,备课优效,就要实现教案的创新。

但是不能将备课同写教案等同起来。

一定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学生的发展。

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的第一届学生已经面临高考。

回顾这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第一轮教学,很多老师都对新课程如何达到教学的优效问题进行了多次的探讨。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感觉要想达到政治课堂优效,必须先实现备课的优效。

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是一座大厦的话,则备课就是基石。

谈到备课,每位老师都不陌生,但是随着新旧课程的碰撞,对备课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解,这就直接影响到教学的优效度。

一、备课的两大误区备课可以说是每位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最基本教学活动环节。

是要求我们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熟悉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找出最佳教学方法得以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

然而就是对这样一个过程,还残存这一些错误的理解:1、备课就是写教案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

一篇教案代表了一堂课的全部。

认为一堂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案的详略程度,教案写的越详细,准备越仔细,上课心里就有底,能够使整堂课在自己预设的情景下稳定结束。

在《有效备课——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一书中提到:“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

”殊不知这样的备课往往会是课堂的优效程度大打折扣。

我曾经对高一的部分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可窥见一斑。

问卷有共发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8份,回收率达99%。

问卷共15题,部分调查题目如下: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第一题,从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程度看,排在第一位的仅占11%,而排在第八位的占25%,认为一点都没有兴趣的也有11%。

从第二题来看,觉得教师讲得单调的占54%,第三题中基本符合的仅占25%,第四题中较满意的占40%,不满意的居然占到24.4%。

希望独立支配学习时间占42%,而希望自己学习,有问题再向老师或其他人请教的占25%。

从上述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略学生的生活内容和心理特点,学生感觉缺乏自主性,而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上课过分依赖教案,总想在教学中完成自己在教案中预设的情景,甚至自以为经典的语句都要千方百计的用上,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课堂优效的缺失,乃至损伤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2、备课就是要熟记教案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理解,因为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的内容不熟,认为上课时去看教案,或者翻课本是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认为备课就是将教案象背台词一样背下来,甚至连语气都加以注明。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意识,那就是备课就是要熟记教案。

更有甚者,向别人借来教案或者在网络上下载教案来背熟。

这样上课缺乏针对性,并且课堂上担心忘记所以从不“横生枝节”自顾背诵,课堂优效自是无从谈起。

二、优效备课,理念为先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着本质的不同。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理论到结构都焕然一新。

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

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观念的转变影响改革的全局。

观念转变了,就能居高临下,看得清楚,看得透彻,纠缠在一起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剥离,一通百通。

”所以备课上进行改革,实现优效应该先改革备课思想。

1、备课应当“以生为本”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内容目标。

在这部分,标准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内容目标和提示“注: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

行为主体是学生。

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是可选择、供参照的建议。

运用主体是教师。

”可以说这样的形式出现从内容到建议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如果不在备课理念上有所转变,则备课很容易不顾学生实际而变成对课程标准的摘抄和翻版。

书写教案也将流于形式。

因此在备课中应当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作为教师应当成为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同时在斟酌教学方法时,应给多考虑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一言堂”转向“对话”。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以及教育理念的定位,我们备课应当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

使备课不在仅仅局限于写教案。

从而实现备课的实用性从而达到优效。

2、备课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过去教学往往一传授知识为中心,备课的侧重点一般都放在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上。

但是新课程的教学备课重点则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备课也不能只是对教材内容简单的阐述、教学过程简单的设计、教学方法简单的临摹,整个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都应该出现发生蜕变。

教师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切实落实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正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二条和第五条分别是:(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创设符合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能是学生达到更加优效的自主学习。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 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发展的有用性,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 , 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 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带动学生去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总而言之,整个备课的理念都要着眼学生的发展。

三、优效备课,创新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

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

但是教案的确是备课的一部分,广义上说,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是有形教案,无形教案则融汇教师的教育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

只注重或仰仗设计精细的教案上课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实现课堂的优效。

比如节选同一内容《股票债券和保险》两种设计:A案:(一)知识目标1、识记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特点。

2、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3、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和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股票、债券、保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除了商业银行提供的储蓄存款外,还有股票、债券、保险等投资方式供人们选择。

本节我们要学习这些投资选择的有关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股票1、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教材53页材料材料……B案:学习情境:小张的爸爸、妈妈先后下岗,单位一次补助他们下岗费3万元。

下岗后,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妈妈建议用这笔钱购买股票,开出租车的爸爸建议购买国库券,身体不适的爷爷认为应为全家买人身保险,而正在上高中的兄长则希望家里把这笔钱定期存在银行里为将来上大学做好准备。

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投资为好?设计投资方案并说明理由。

……从节选的两个教学方案中不难看出,A案属于过去老套的教案,教学目标缺乏实用性,很难促成学生的发展。

其中运用能力中“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他们的作用。

”离学生生活较远,也很难看出能提高的能力在哪里。

无非是促使学生翻课本找出各种经济成分的不同作用而已。

而B案中“根据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安排一项综合投资计划。

”则注重学生实际的理财能力,也将有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同时也将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A案显然只是宏观的模糊的目标,就如同没有基础的崇高理想可望而不可及。

B案的目标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切合实际,完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教师备课是深奥的一门学问。

教师要在备课中表现创新精神,必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学生用清澈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时,我们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成长也是教师的作业。

参考文献【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