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
灸法实用手册个人整理版
灸Array法实用手册专栏介绍:本专栏主要讲灸法的实际应用,也是对《详解扁鹊心书》和《秒懂中医》的补充。
有理论的指引,也要在具体的事情上体现,互相验证,理事无碍。
古人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
”而医学难懂,方剂又太难掌握,每当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针、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希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人人都可以用灸来防病、治病、应急。
2022年11月个人整理版,仅供参考,以课程为准祝福所有众生福慧增长喜乐安康目录第一节:保命之法--灸 (3)第二节:百草之王-艾 (4)第三节:艾草的选择 (5)第四节:灸者,久火也 (6)第五节:培本固元三大穴 (7)第六节:衡量身体的五大指标 (8)第七节:排病反应(正邪相争) (9)第八节:关于灸花 (10)第九节:关于艾烟 (11)第十节:关于禁忌 (12)第十一节:阴虚火旺能否灸 (13)第十二节:肿瘤患者能否灸 (14)第十三节:经期或怀孕能否灸 (15)第十四节:需要引火归元吗? (16)第十五节:关于小儿艾灸 (16)第十六节:艾灸的使用方法 (17)第十七节:猝死急救(备急灸法) (17)第十八节:溺水/冻僵(备急灸法) (18)第十九节:自缢(备急灸法) (19)第二十节:霍乱(备急灸法) (19)第二十一节:妇人难产、小肠疝气(备急灸法) (20)第二十二节:蛇伤、狂犬所咬(备急灸法) (20)第二十三节:急喉痹/咽喉炎(备急灸法) (21)第二十四节:鼻衄/流鼻血(备急灸法) (21)第二十五节:结束语 (21)第一节:保命之法--灸很多朋友问到,怎么灸?灸哪里?道法术器,大众最关心的还是术和器。
而最最重要的是“道”、“法”术”和“器”恰恰是次要的。
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是事物的规律和原则,“术”是技巧、手段,“器”是物品、工具。
“怎么灸”是“术”“用艾草来灸”,那么艾草就是“器”那你为什么选择艾灸?这个就是“法”。
艾灸的由来
艾灸文化一、灸从中国的文字上来考证,“灸”字由永久的久,下面加一个火而组成。
汉代的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为“火灼”,即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的意思。
近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康殷先生对商代的金文中字分析,字象人股,在股周围多处用微火熏灼,字形很明确,决不是火焚人股,那样则只写作字形已经足够了。
可见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灸疗方法早已经产生了。
二、灸法起源灸法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它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比针法更古老。
灸法它起源于远古,盛行于秦汉,鼎盛于唐宋明,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事业得到关注,尤其是针灸这一古老的疗法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灸与火的关系通过文字考证,灸法和火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经长期用火了。
古人早期取火,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又有日照取火的“金燧”。
在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配“金燧”右配“木燧”规定,政府还设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
古代不同的取火的方式,曾给当时的灸法在选用火源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四、冰台作为灸法施灸的主要材料“艾草”,就是古代取火的重要材料,被称之为“冰台”。
在《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故艾名为冰台”。
远古时代的先人们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在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把冰磨成凹凸的圆镜,然后面向太阳折射阳光来引燃艾绒,巫者把神鬼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草作为火种的重要来源,所以把艾称之为冰台,古代的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
这说明了艾、火、灸三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五、灸法选材为什么古人偏偏又选择艾叶做灸法之材呢?这是因为在长期实践发展中,古人发现,并非所有树柴都适合用作艾灸之材。
有些树木,例如,松柏竹等,极易燃烧,火旺,治病的同时亦伤人之皮,而被淘汰。
灸法ppt课件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灸的名词解释
灸的名词解释灸,又称温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借助火热的灸具烧灼特定穴位或规定部位,以达到调理人体气血、温经通络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疗历史悠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灸起源于古代,据说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源对身体进行治疗。
而灸疗的技术也在逐渐演变和完善中。
灸具最早采用的是石烧炭作为灸柱,后来发展为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的温灸泡,直到现在我们常见的艾绒灸条。
与艾绒搭配使用的还有薰蒸灸、刮法灸等方法。
灸疗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量、气味和其他的有效成分刺激人体经络及穴位,调整阴阳失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灸疗被视为温阳疗法的一种体现。
中医认为,寒邪侵袭人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而灸疗通过燃烧艾绒释放热量,能够温暖经络、疏通气血,驱散体内的寒湿病邪,消除疼痛和炎症。
此外,灸疗还可以提升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调理和改善身体的整体功能。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治疗目标,灸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穴位。
比如,对于寒痹类疾病,可以选择温暖腰背部穴位,如肾俞、腰阳关和大敦等;对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以选择温养脾胃的关元等脐部穴位;对于呼吸道疾病,可以选择燃烧艾叶,利用烟气的药性刺激鼻腔和肺部穴位,达到祛痰、止咳的功效。
然而,灸疗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在使用灸疗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对于体质阳盛、血热偏盛、体内有急性炎症或破损的人,应慎重使用灸疗。
此外,孕妇、儿童、老年人以及体弱多病的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灸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灸疗的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研究表明,灸疗可以促进血流和淋巴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同时,有学者认为,灸疗还具有镇痛、抗炎、舒缓压力等作用。
然而,由于灸疗存在一定的热刺激和药性刺激,长时间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烫伤等不良反应。
关于中医艾灸的概述
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 痕,影响美观 2、皮炎、肌少、筋肉结节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 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 不要直接炎。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正面 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 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 形瘦骨立等忌灸 5、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2、分辨艾的好坏
第一:艾的颜色 优质艾绒颜色:土黄色或金黄色为好。 劣质艾线颜色:偏绿色为当年艾,偏黑为发霉变质。
第二:艾的气味 优质艾绒燃烧后的气味:味道温和、芳香,不刺鼻。 劣质艾绒燃烧后的气昧:呛鼻有霉味、有青草味(为当年 艾)等
第三:燃烧后的艾烟 优质艾绒燃烧后的艾烟:烟色淡白、不浓烈,烟雾由 下而上缭绕。 劣质艾绒燃烧后的艾烟:燃烧时烟很大,发黑,并且 有响声,这是因为其中的杂质燃烧时发生爆裂发出的 声音,烧完后灰爆形状会不规则,且颜色偏黑。
3、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
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 陷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 复正常。如脱肛、久泄等病可用。
《伤塞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 阳气虚脱的重危(阳气衰微,阴阳离决)患者,如用大艾炷 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 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 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
一、艾柱灸
直接着肤疚
无瘢痕灸 瘢痕灸 发泡灸 麦粒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间接隔物灸 隔盐灸:巴豆饼、豆豉饼、附子饼、黄土、蚯蚓
灸法
灸法灸法,针灸疗法之一,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应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穴位上烧灼温熨,利用烤灸的热力透入肌肤,起到温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内脏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可补针药之不足。
清代吴亦鼎《神灸经论》载:“夫灸取于人,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说明用艾叶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回阳救逆及防病养生保健的功效。
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艾灸具有:1、温通经脉、驱散寒邪因本法采用上等陈艾,融入数位中药、藏药合制而成,火柔而温,渗透力极强,能温经散寒,以火攻邪。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
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
灸 法
• 艾卷由纯净细软的艾绒外裹细草纸做成。其为长20 cm、直径约1.5 cm的圆柱形(见图5-33-6)。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药物,制成药物艾 卷,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艾卷灸根据操作方法可分为悬灸和实按灸。 • 1. 悬灸 • 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 (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1寸处进行熏灸(
在穴位或肿块上, 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时换炷再灸。一 般每穴可灸5~7壮。具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杀虫的作用。临床用 于瘰疬、痈疽疮毒未溃、肺痨、腹中积块等。 • (3)隔盐灸。多用于脐窝部施灸。操作时先将湿纸铺于脐孔中,上 用细食盐填平,食盐上盖一鲜姜片,上置艾炷施灸(见图5-33-5)。 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 肢厥冷、虚脱、中风脱症等。
瘢痕灸和瘢痕灸。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灸法的种类及操作
• (1)无瘢痕灸(非瘢痕灸)。用中、小艾炷。将艾炷放在穴位上, 从上端点燃,当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 炷再灸,一般灸3~7壮。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若灸后起 小水泡,无须处理。出现大水泡时,可用消毒针穿破放水。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灸法的作用
•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之能使气机通 利,营卫调和, 瘀血自消。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的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寒性疖肿未化脓等证。
• 4. 防病保健 • 无病自灸,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一方面可预防疾病发生
,另一方面使人精力充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见图5-33-7), 使局部有温热感,每穴灸5~7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 。对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及时间,防 止烫伤。温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 (2)雀啄灸。
灸法的发展史
灸法的发展史灸法,古称灸(酒)烟(弱)。
《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因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艾灸疗法是用艾绒为主要灸材制成的艾炷、艾条,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灸法有温经通络、彳亍气活血、回阳脱、调和阴阳的作用,对于虚损性疾病有较好的针对性。
一.灸法源远流长,萌芽时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当人类知道了用火之后,便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火不仅给人温暖,也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用火"炮生为熟"、"以化腥臊",使人们脱离了"生吞活剥"、"茹(如)毛饮血”的动物世界。
故人们习称灸法为"人烟",人类与火共存,故"灸"字从火从久。
原始人在以火取暖、烧烤食物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当身体某一部位产生病痛时,以烧灼之法来治疗疼痛,特别是因寒冷而致的疾病也得到缓解。
或者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生了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烧伤或烫伤,又意外地发现了某些疾病减轻或消失,并不断积累了经验,萌生了灸法。
灸法的最早记载见于《左传》,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据晋代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针灸佚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论述十一脉循行主病及灸法。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记载了施灸部位。
以上出土的4种帛书的成书年代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甚至更早,说明春秋战国之际已萌生了灸法。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灸法的发展期,灸法已广泛应用,《孟子•离娄•桀(杰)纣章》云:"今之欲王者,尤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艾灸ppt
3.治疗疮疡未成脓者可将蒜片放在疖肿上,以促使疖肿消退;已成脓 者则将蒜片或蒜泥放在脓肿周围施灸,促使脓液早成,排出即愈。
隔盐灸
1.艾炷隔盐灸有生用、炒用2种,炒用可佐盐之寒性,更有助于治疗 虚寒证。施灸过程中应注意食盐受火爆起引致烫伤。
温针灸
此法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 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温灸器灸
温灸器又名灸疗器,具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 用,临床需要灸治者,一般均可应用,对小儿、妇 女及畏灸者于治疗小儿痄腮、乳蛾、吐泻、 麻疹、惊风等病症。
天灸
又名药物灸、发泡灸。
①白芥子灸:一般可用于治疗咳喘、关节痹痛、口眼歪 斜等症。 ②细辛灸:可敷涌泉或神阙治小儿口腔炎等。 ③蒜泥灸:如敷涌泉穴治疗鼻衄,敷合谷穴治疗乳蛾, 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④斑蝥灸:可治疗癣痒等症。
病人
壮男体强
妇孺老羸
病情
初病、实证、急重
久病、虚证、轻缓
部位
肌肉丰厚处 (腰背、腹、股臀)
皮薄肉少处 (头面、胸、肢末)
施灸的禁忌
艾灸
概念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 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 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 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 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艾灸具 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 瘀散结、防病保健及引热外 行等作用。
作用
1.防病保健: 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 健的作用。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 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通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灸法称为保健灸。 《医说》“身体安,三里莫要干”“常备三年艾,郎中不进家”
常用灸法及技巧
2.非化脓灸
取麦粒大小之艾炷,如上述方法在穴上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现代日本医者多用此法,应用很广,凡是灸法之适应症,均可用此法施灸。根据我们临床实践的体会,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酌情使用,亦无需严格区别。
此法自明清以来已很盛行了,艾卷有加中药的,有不加中药的。其名称有:太乙针、雷火针、药艾卷、纯艾条等。艾卷灸法手技分两大类:
1.悬起温和灸法
此为常用法,一般有药无药之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
操作技巧:将一、二支艾卷点着,术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的穴道两旁,其任务是通过术者的感觉探知热度高低,可以测知患者受热程度,万一落火便于随时扑灭,患者感觉发痒、发热、疼痛时予以揉、搓、按摩。右手持艾卷垂直悬起,照射穴道之上,约离皮肤3~4厘米,直接照射,使病人觉得温热舒服,或微有热痛感觉。如果觉得太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次可灸3~5穴,每次约10分钟左右,以30~60分钟为度,过多则易疲劳,少则达不到温热程度。
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了。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从新放艾炷施灸,在施灸中即便病人不叫痛,也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泡。一般每片姜烧过二、三壮觉热以后,更应当心,专心致志,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
灸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艾灸ppt课件
灸感
❖ 灸感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灸处局部皮 肤及皮下温热或有灼热为主,温热刺激可直 达深部,经久不消,或者出现循经感传想象
(二)补泻方法
《内经·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 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补法:无须吹其艾火,让其自然缓缓燃尽为止,以补 其虚 泻法:快速吹艾火至燃尽,艾火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 层,以泻邪气
施灸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 先阳后阴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
❖ 先上后下 ❖ 先少后多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头部,后灸四肢
施灸壮数先少后多
施灸的禁忌
❖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关 节活动部位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影 响功能活动。
天灸 蒜泥灸
(一)艾柱灸
将艾柱放在穴位上施 灸称艾柱灸 分为大、中、小
1、直接灸
(1)无瘢痕灸
操 作 定穴-粘附液-中 小艾炷-点燃至轻微 灼痛-更换至3·7壮,皮 肤轻度红晕。 适应证 慢性虚寒性疾 病如慢性腹泻、风寒湿 痹等、
(2)瘢痕灸
操 作 定穴-粘附液-中小
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 复7~9壮。一周左右逐
《本草从新》:“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 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 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调经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 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的胃脘痛、 腹痛、泄泻、痢疾等病症
不擦破,可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 可用消毒毫针 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 (2)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疮面局部勿用 手搔,以保护痂皮防止感染
灸法
艾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谢谢!!!
二、灸法的种类
直接灸 艾炷灸 间接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太乙神针 雷火神针 化脓灸 (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灸类 艾条灸 灸法
悬起灸
实按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非艾灸类 灯火灸 天灸
艾
艾炷灸 艾炷 大、中、小 制作
灸
何为“壮” 《广雅•释诂》:“壮,创、伤也” 《说文》:“医书以艾灸体谓之壮,壮着灼之语转也”
关于热证可否用灸的争论:
关于热证可否用灸,学界有两种观点。张仲景、张 景岳等医家认为热证禁灸,在《伤寒论》 景岳等医家认为热证禁灸,在《伤寒论》中张仲景 引述了很多热证用灸出现的变证、坏证及不良反应。 孙思邈、刘河间、朱丹溪等医家认为热证可灸。 现代的魏稼、周楣声等针灸专家认为热证可灸,周 楣声还把灸法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效果显著。 我们认为,热证用灸宜慎重,如出现因热证用灸后 的不良反应时应停止使用。
灸量研究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 灸量指灸法达到的温热程度。 1.灸量与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相关。 1.灸量与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相关 灸量与施灸壮数和施灸时间相关。 灸的壮数增多→ 灸的壮数增多→延长了艾灸的热辐射和光辐射效应时间 →从而增大了刺激量。 2.从温度效应而言,灸刺激有累积作用可能。 2.从温度效应而言 灸刺激有累积作用可能。 从温度效应而言, 3.艾灸的热渗透性和红外线的穿透性相类似。 3.艾灸的热渗透性和红外线的穿透性相类似 艾灸的热渗透性和红外线的穿透性相类似。 4.灸量与疗效有关 4.灸量与疗效有关 灸量达到一定程度,易于诱导循经感传现象。 灸量越大并非 疗效越好,需视具体病情定。 疗程长灸量大,用于慢性病;疗程短灸量小,多用于急性病。
灸法
一、概述1.灸法的概念灸法就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点灸法虽为古代疗法,但疗效独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说,现代研究已证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因此现代灸法运用仍很广泛。
针、灸两法各有特点,不能互相替代。
例如:灸法的温热保健作用等针刺法难以达到;而放血及对深部组织病症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
二者之间具有共同性、互补性和特异性。
二、艾、艾绒、艾炷、艾条1.艾的作用艾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艾在春天抽茎生长,茎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细软毛,上部有分枝。
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表面深绿色,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顶端叶全绿,椭圆形、披针形或绒形。
头状花序,无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细软丝状毛,7~10月开花。
瘦果呈椭圆形,艾叶有芳香型气味。
在农历的4~5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
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同时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故艾叶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纲目》载:"艾叶能灸百病",用艾叶做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
(见图)现代研究:蕲(祈)艾含挥发油约0.002%,主要成分为苦艾醇、苦艾酮。
此外尚含胆素钾盐以及维生素甲、乙、丙、丁等。
苦艾醇、苦艾酮有兴奋中枢作用。
苦艾中含有钾类、柔酸,氯化钾等,故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
2.艾绒的制备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曝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捣碎,筛去杂梗和泥砂,再晒再捣再筛,如此反复多次,就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
灸法
(四)灸法机理
1.改善免疫 2.调节血脂 3.控制感染 4.抗癌作用
(一)传统灸法
艾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 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灸器灸
温灸盒灸、苇管器灸、 隔核桃皮壳眼镜灸、 艾条熏灸器灸
间接灸
隔物灸
(姜、蒜、盐、药饼)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蒜泥灸 线香灸 斑蝥灸
(三)明清论灸
• “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 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 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 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 。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 等病
•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
3.发泡灸法(《针灸临床杂志》)
• 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 灸法。 •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 灸和熏灸。传统的化脓灸有三个弱点,即施灸时 的剧痛、灸后长时间的化脓和灸疮愈后永久遗留 疤痕。针对化脓灸的弱点进行了改良,创制出发 泡灸,以皮肤损害较小的灸泡取代开放性的灸疮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易为患者接受。
5.麝香阳燧笔点灸法(《中医临床与保健》)
• 点灸为《千金方》所载艾灸法之一,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药锭灸则是以若干种药物配伍所制药锭代替艾炷的一种 灸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 • 麝香阳燧笔是周楣声主任医师综合了以上2种方法而研制 成的一种点灸药笔,疗效显著、方法简捷,尤能解除患者 惧针思想,故而备受欢迎。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肩周 炎、周围面神经麻痹、痛经五则病案可见,麝香阳燧笔点 灸法对痛症、过敏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等均 有着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灸法--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内经》“灸则强食生肉”;“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陷下则灸之”。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瘥,瘴疠温疟毒不能着”。
宋窦材《扁鹊心书》“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
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
《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张景岳“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
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故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
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
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
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
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
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
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乃支流长也。
《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
”任统于前,主一身之阴;督率于后,主一身之阳。
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环不息。
再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又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之力更著。
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
道家倡之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灸穴】主穴:气海、关元穴。
附加穴:脾胃素弱者,灸中脘穴。
身体虚弱者,灸足三里或三阴交穴。
【穴释】气海:生气之海,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
灸之能益脏真,回生气,固元阳,故能加强膀胱之气化,使膀胱之水化气上升布达周身,洒陈五脏六腑,为下焦之要穴。
关元:是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穴,又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藏精之所,为培元固本,补气益精,回阳固脱之要穴。
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土中之土。
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纳谷,故灸足三里能升阳益胃,强壮脾肾,调和气血,益先后天之气。
中脘:胃之募穴,腑会于此。
李东垣说:“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
”故凡纳呆食少,食谷不香,饮食不化,面色痿黄,形体消瘦等脾胃虚亏之证,均可灸之。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穴。
《针灸大成》说:“主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不举……”故一切脾肾及下焦之疾患,皆可酌灸之。
【壮数和年龄】《内经》说:“人年四十阳气衰,五一十而体重,耳目不聪,六十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泣涕皆出矣。
”因此,此灸法正是壮阳、助阳、使阳气壮旺,以抗衰老。
人身有十二经,十五络,三百六十穴,灸三百六十壮,以应一岁之三百六十日。
一般每次灸三百六十壮,但也要看身体健康情况和年龄大小而定。
一般在四十岁以下,可灸一百八十壮,最多二百七十壮;四十岁以上,可灸三百六十壮。
三十至四十岁,可二至三年灸一次;四十至五十岁,可每二年灸一次;五十至六十岁,可一年灸一次;六十岁以上,可半年灸一次。
【灸之时间】气海,在立春前后五天;关元,在立秋前后五天,施灸。
立春是冬、春交替之时,冬去春来,天地间之生气萌动,万物复荣,蒸蒸于上之始,故《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立秋是夏秋更替之时,热去凉来,天地之气清肃,万物色凋,万粒将以归仓之时,正如《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收欲神气。
”关元者,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
此际灸之,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
犹如安炉立鼎,元阳旺盛,内养脏腑,外御风寒。
因之,秋灸关元,春灸气海,以顺应时令之变,以合脏气生藏之机。
【灸前准备】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
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
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
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
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
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讲解内容一、什么是养生?养生:生:生命、生存、生长、生活等;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方法:饮食养生、四时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体质养生、起居养生、药物养生、针刺养生、灸法养生、推拿养生、拨罐养生、刮痧养生、足疗养生等等。
二、什么是灸法?灸:针灸:用针刺和艾灸刺激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 穴位) ,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机能的紊乱,使机体重新达到协调和相对平衡的状态。
针是一种用机械刺激,灸是一种用温度刺激,二者所应用的理论和具体是实践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一般把二者并称为针灸疗法。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灵枢》: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二、什么是灸法?公元514 年,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 年,我国的灸法由朝鲜传入日本。
古代日本民间应用灸疗预防保健、延年益寿一直是作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来行使,一般人中,普遍施行养生灸。
流行“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日本,无论男女,一生中都必须灸治4 次:十七、八岁时灸风门,预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认为感冒是万病之首;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意在增强生殖能力;三、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促进脾胃功能、防止疾病、增加寿命;老年,为防止视力衰退,灸足三里及曲池,灸曲池使眼睛明亮,牙齿坚固。
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 壮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
韩国基本每家医院都有一个“灸房”。
韩国电视剧。
二、什么是灸法?灸法: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烧灼或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什么是灸法?灸用原料: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本草纲目》“艾叶能灸百病”。
干燥,捣制后除杂质,成纯净细软艾绒,晒干贮藏,以备用。
灸用工具——艾炷和艾条艾炷:艾绒搓捏成圆锥形,大小不一。
艾条:清艾条、药艾条。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炷灸直接灸: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
瘢痕灸(化脓灸):灸至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无瘢痕灸(非化脓灸):皮肤充血,红晕,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
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壮。
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疾患。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
隔姜灸:皮肤红晕不起泡,因寒而致呕吐、腹痛、腹泻、风寒痹痛等。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附子饼灸:用于阳虚而致的阳萎、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三、灸的分类及操作艾条灸温和灸:2-3 厘米,温热舒适无灼痛,皮肤红晕;雀啄灸:2-3 厘米,平等往复回旋,温热感无灼痛;回旋灸:2-3 厘米,上下移动,一起一落,忽近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