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用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2. 引导学生思考: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3. 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2. 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像距v、焦距f之间的关系,即1/f = 1/v + 1/u。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确保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
(2)调整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记录物距u、像距v。
(3)改变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图,观察规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焦距f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2. 收集生活中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新旧衔接1.焦距(f):到的距离;物距:到的距离;像距:到的距离。
2.虚像:不是由会聚而成的,(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实像:由会聚而成的,(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到。
3.照相机成、的实像,投影仪成、的实像,放大镜成、的虚像。
4.趣味小实验我们手拿一个凸透镜观察窗外的景物,会看到、的实像,距离课本较近时会看到、的虚像,距离课本较远时又会看到、的实像。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预学新知1.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即有关。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时,用到的器材有:发光物体、、光屏和光具座。
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填“虚”或“实”)像。
素养目标1.(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课堂任务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思路:分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初步判断凸透镜成像特点与有关。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因此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f 可能是个应该关注的参照距离。
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如图所示,实验中要观察并记录物距大于、等于、小于2倍焦距,物距大于、等于、小于焦距时的成像情况。
实验过程(1)如图所示,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F”形光源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光屏,将光具座放在水平桌面上,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三者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相同,研究发光物体的成像情况。
(2)选择适当的物距进行实验,注意物距要涵盖各个范围:大于2倍焦距、大于焦距、小于焦距,发光物体位置确定之后,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观察并记录物距、像距。
(3)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完成下表。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导学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如焦点、焦距等。
2、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使用光具座等实验器材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并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4、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光学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像距与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2、难点(1)设计并进行实验,准确获取实验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4、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5、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二)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2、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大于 2 倍焦距、等于 2 倍焦距、大于 1 倍焦距小于 2 倍焦距、小于 1 倍焦距,同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记录每次成像时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保持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在实验过程中,光屏上不能得到像的原因可能有:物距小于焦距;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光屏移动范围不够等。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 1 倍焦距和 2 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 2 倍焦距。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2、了解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3、能够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难点: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3、根据成像规律,学习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四、学习内容及方法1、学习凸透镜的构造及成像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物距、焦距与成像大小、虚实的关系;3、学习凸透镜在不同情况下成像的特点,如:当u>2f、f<u<2f、u<f 时,分别成什么样的像;4、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的使用方法。
五、学习效果检测1、完成相关练习题;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不同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特点;3、根据实例分析,掌握不同情况下如何使用凸透镜。
六、学习反思与总结1、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特点;2、分析自己在掌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3、对于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
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Flash课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逐步转变。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再仅仅是听取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各种多媒体课件,更加直观、生动地学习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款名为《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Flash课件,该课件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课件概述《我的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款针对中学物理课程的Flash 课件。
该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动画演示和互动式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该课件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将知识点进行细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突出特点1、动画演示: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对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
2.完成下表的填写:(焦距、物距、像距分别用f、u、v表示)物距u像的性质物与像的位置像距v光屏能否承接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2f>v>f能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能测焦距f<u<2f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能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同侧不能放大镜【合作探究】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①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不同,是因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不同。
②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支持事例:同一物体通过照相机成像,当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改变时(调焦),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会改变。
③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支持事例:照相机与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
【设计实验】(1)相关概念①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物距为30cm;②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如图所示,像距为60cm;③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实验思路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凸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从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探究、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课前预习】1.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凸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
3、请完成下列光路图4.如何利用太阳光粗测一个凸透镜的焦距?5.想一想实际生活中哪些设备或工具用到了透镜?别的方面还有吗?【课内探究】一.学生实验(温馨提示):a、实验过程中,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
b、课前学生用平行光聚焦法测凸透镜的焦距。
c、为了全面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蜡烛要由远及近逐次向透镜靠近,每次相应二.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得出:(1)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物体在焦点以外沿主光轴移动时,若物距变小,像距,像(填“变大”或“变小”);若物距变大,像距,像(填“变大”或“变小”)。
(3)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呈现;虚像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呈现。
(4)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练习: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依次把点燃的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但是,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请你帮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具座上器材的排列次序是蜡烛、光屏、凸透镜B、虚像也能成在光屏上C、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D、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3.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4.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为()A.15cm<f<30cmB.f>15cmC.f<15cmD.f>30cm5.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A.像的A′部分消失了B.像的B′部分消失了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三.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立的像来工作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立的像来工作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立的像来工作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一、复习求新: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u表示。
二、提出问题:
思考:同样都是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特点的像?
提问:凸透镜成的.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有关系?
三、猜想与假设:
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物距越小所成的像越。
四、验证猜想,设计实验:
五、进行实验: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答案: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
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
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倒立或正立,像的大小,像的虚、实。
)
实验步骤: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
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屏上还能得到蜡烛的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物距,估测出像距。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PPT课件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 复习 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步骤四、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 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 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微小的物体放大, 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滑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
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 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我们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1: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到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 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这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学
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目
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 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
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 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3.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4.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二、知识准备观察现象:通过金鱼缸的侧壁来观察缸中游动的小金鱼,会看到什么现象?回答:金鱼被放大了。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请用桌上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提示:先观察书上的小字,然后在透过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观察现象后回答: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
从生活中总结规律: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实像;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胶片离镜头比较近,成的是实像;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虚像。
请你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什么关系?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像越小;距离越近,像越大。
既然凸透镜能够成像,那么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研究内容实验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准备: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填在表格上方的横线上。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太阳光代替平行光源。
)2.将实验器材按下图所示摆放。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并尽量的让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心位置上?思考后回答:将凸透镜和光屏调整到同一平面上,使光线垂直射向光屏。
(做一做,验证你的想法)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应记录下列现象和数据:物距u、像距v、像的大小、像的倒正和像的虚实)两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导学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并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2.弄懂凸透镜成像中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前置性学习,自主尝试】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同侧/异侧成像的性质应用正/倒大/小虚/实u>2fu=2ff<u<2fu=fu<f【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检查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合作探究,互动互助】活动一: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题例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实像必是放大的(理由:)B.无论物体放哪儿都会成像(理由:)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理由:)D.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理由:)例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理由:例3: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6 cmB.7cmC.10 cmD.20 cm理由:活动二:探究凸透镜成像中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变化,观察像距、像大小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哪些规律?2.例题4: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凸透镜前放一燃着的蜡烛,移动光屏,并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然后将蜡烛远离透镜,调节光屏再次找到一个清晰的像,比较两像()A. 像距增大,像增大B. 像距减小,像增大C. 像距减小,像减小D. 像距增大,像减小理由:3.例题5:某老人用放大镜看报纸,为了使看到的字更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报纸与眼睛位置不动,让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位置不动,让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位置不动,让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位置不动,让眼睛离报纸远一些【当堂训练,质疑释疑】1、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在设计这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物理课,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认为,本次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实验的组织上,我觉得还有待提高,下次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尝试解释。
同时,我还建议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蜡烛在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变化。
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3. 运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堂上,我分享了一些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进行解释。
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这个环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4. 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实验的组织还有待提高,下次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尝试解释,以及进行小研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4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生: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师:我手里有个照相机,会使用照相机的同学请举手!请你给一位同学先拍一张全身像、再拍一张较大的半身像。
其他同学观察照相机和被照同学的距离有没有变化。
(学生拍照后,教师利用电脑将两张照片展现在大屏幕上。
)师:这两张照片的大小不同,可能是因为刚才拍照时什么发生了改变引起的?生:被照的同学和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师:我们再做两个实验:请同学们拿起自己手中较大的凸透镜,先靠近课本看书上的字,再伸直手臂看大屏幕,观察两次成像情况。
(学生实验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师:刚才实验时凸透镜两次成像不同,可能是由于什么条件不同造成的?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二)进行新课师: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板书:【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生:可能跟物距有关。
生: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板书:【猜想】①可能跟物距有关;②可能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好,我们今天用实验只研究一下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导学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方法。
2、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分析和归纳实验数据,得出成像规律。
三、知识回顾1、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四、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2、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
(3)记录此时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4)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多做几次实验。
3、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蜡烛的火焰、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以保证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清晰,否则实验数据不准确。
五、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u > 2f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 = 2f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f < u < 2f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u = f 不成像获得平行光u < f v > u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六、成像规律的理解1、一倍焦距分虚实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
2、二倍焦距分大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七、实际应用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也是凸透镜,物体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备课笔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再往回移动,可重复两次,直到..(1)将(2)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凸透镜成(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教材P98“想想议议”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小明想测石块的密度,进行下面的操作:(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0:(2)在烧杯中装适量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3)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m2:(4)计算石块的密度ρ.若在操作(3)中倒出部分水后,水面还高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 A.偏大B.无偏差C.偏小D.无法确定2.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A.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D.“神七”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凡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物、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B.凡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物、像都在凸透镜的同侧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缩小的4.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平面镜中的像 B .路灯下的人影C.天空中的彩虹D .“弯折”的铅笔6.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一定大于lB.f一定小于lC.f一定等于lD.f可能小于l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霜的形成是凝固B.冰糕冒“白气”是升华C.水烧开了冒泡是汽化 D.冬天树上的“雾凇”是凝固8.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让我们领略了许多美妙景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轻柔的雪是升华现象 B.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C.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D.飘渺的雾是汽化现象9.假如15℃空气中的声速变为500m/s,以下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听到回声所需的时间更短了B.打雷时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C.声音的传播速度将比光速快D.宇航员在太空通过无线电进行交流10.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二、填空题11.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三个容器。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姓名班级1、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有关,并随的变化而变化;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u=f是成像的分界点;u=2f是成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
(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3、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经时,光屏的位置是逐渐(选填“靠近”、“远离”),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逐渐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三、练一练1、一个凸透镜焦距是10厘米,将物体放在离透镜8厘米处,成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12厘米处,成像;将物体放在离透镜30厘米处,成像;(指像的大小,倒正、虚实)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不可能的是()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2.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3、利用凸透镜能得到物体的放大、倒立的实像,这个物体应放在,如果要得到物体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应在位置。
4、有一凸透镜的焦距在10~20厘米之间,当物体距透镜25厘米时,所成的像一定是()A、缩小的像B、放大的像C、正立的像D、倒立的像5、当烛焰离凸透镜4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A、50厘米B、40厘米C、30厘米D、10厘米6、一块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个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40厘米处逐渐移到15厘米处。
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A、都成放大的像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B、都成缩小的像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7、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40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时,则( )A、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再变小。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样的设计思路,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直尺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凸透镜,以及一些蜡烛和火柴。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凸透镜点燃蜡烛。
孩子们看到凸透镜能聚焦光线,点燃蜡烛,都感到非常神奇。
2. 自主探究:然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凸透镜观察蜡烛的成像。
他们发现,当凸透镜与蜡烛的距离变化时,成像的位置和大小也在变化。
4.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都向全班分享了他们的发现。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用专业的物理术语来描述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他们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到位,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对于拓展延伸,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4.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节课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关键的细节,它们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目标:1.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2.理解凸透镜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应用。
研究重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研究难点: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课前预学案:1.凸透镜的焦距用符号表示为f。
2.物距用符号表示为u。
3.像距用符号表示为v。
4.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相交而成,只能在光屏上呈现,且是正立的。
5.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实像。
6.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虚像。
7.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虚像。
自主研究: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1.回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2.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的关系是什么?猜想与假设: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
2.照相机和投影仪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倒正与物距有关。
合作互动探究新知: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摆放实验器材,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并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4.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现象和数据,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实验数据。
活动1:在实验中,我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的位置,然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我们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记录在下表一中。
活动2:接下来,我们将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离凸透镜二倍焦距的位置上,然后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课前复习: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光线会聚而成的,能用呈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的。
虚像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看到,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2.弄懂凸透镜物距的变化引起像距和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3.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
1. 叫凸透镜的焦距,用符号表示。
2. 叫物距,用符号表示.
3。
叫像距,用符号表示。
4. 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能在上呈现的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相交而成, (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5。
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的像. 6.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的像. 7.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的像。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出问题】
1。
【学生活动】回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
2。
根据所学知识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凸透镜成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填一填】请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②照相机和投影仪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倒正与有关.
合作互动探究新知
【设计实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注意: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
....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
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3。
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活动1:如图2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
.........,同时移动光屏直至
在光屏上成最清晰
...的像。
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活动2:如图3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
.....,同时移
...二倍焦距上
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
...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
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活动3:如图4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
..........
焦距之间
...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
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活动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
....,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
...一.倍焦距上
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
活动5:如图5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
.........,同时用眼睛观察像。
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记录表一
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有关,并随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u=f是成像的分界点;u=2f是成像的分界点;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近时,光屏的位置是逐渐(选填“靠近”、“远离”),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逐渐(选填“变大"、“变小”)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