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族谱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氏族谱(一)

————————————————————————————————作者: ————————————————————————————————日期:

梁氏族谱

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支简介

根据清远市政协办发来的调查梁氏宗族属下的支系情况通知的要求,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支系理事会按族谱记载,特综合汇报如下:

据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系,按族谱记载,是千乘侯梁鳣(zhan)公之后,世居南雄珠玑巷。太始祖禹能,遗裔敬斋(二世祖)。他在前清时代的广东省城青云书院封有名衔奉祀。他的遗裔公九(三世祖)。生子:长,仲禄;次,元禄(四世祖)。仲禄生子:长,伯桂;次,伯余(五世祖)。伯余生子:长,都统;次,都能,都华,都绪(六世祖)。元禄生子:长,栋材;次,伯秀(五世祖)。栋材生子:长,都祈;次,都盛(六世祖)。伯秀遗裔都华(六世祖)。南宋咸淳九年,我祖为避胡妃事件之乱,都统、都能、都华、都绪、都祈、都盛等六人,从南雄珠玑巷以竹结筏、从浈江、北江顺水奔逃而下。到达连江口处,竹筏遭洪水冲散。都统、都能二兄弟被迫上岸,徒步逃到英德黄花定居。其余四兄弟均到珠三角。他们分别在顺德、南海、东莞等地居住。

我始祖都统、都能(六世祖)定居黄花镇已有七百

四十三年(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至公元2006年,黄历丙戌年)。二十九世祖后裔世系,人口共有9921人。他们分别居住在黄花镇的放板、明迳、城下、迳孔、三山、公正、溪村、岩背、平星、德岗、管塘等11个村委会、居委辖下地区的38个自然村。在明代、清代还有部分支系迁往外地的清远、阳山、英德等地发展,人口32491人。内地和外迁合共42412人,以上简介,供清远市政协核用。

(摘)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亲理事会

2006年7月15日

梁姓源流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秦仲的小儿子康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为伯爵。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氏,就是梁氏。此即《元和姓纂》所云:“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梁王嬴康就是梁氏始祖,史称梁氏正宗。

得姓始祖:伯益。相传颛顼帝有一孙女名女修,因偶拾燕子蛋食后生了大业,大业娶少典氏之女为妻,生下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复续嬴姓祀,伯益便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西周时,因其后裔中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六四一年,秦穆公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伯益也就成为梁姓的得姓始祖。

英德市黄花镇梁氏宗族族谱

前言

夫谱者,乃纪宗源支流传统者也,益族之有谱,我国之有史,则不能阐其传统文物,族之无谱则不能载其宗枝源流,谱之於宗族记莫大焉,乃我祖伯益伊始迄今已九十余代,若无谱记载,何以应其传统之递传。

且谱系愈长,而人口愈繁,流古载远,而传统淡,故修谱之事,宜急不宜缕,获以明正其传统也。

至於传统之传略,有万一郎公而下之者众,由万一郎而上者寡,非有珍藏资料,一线之流源,实难考察,实难考察其始末耳。故木有本则枝叶茂,水有原则

源流详,而孔子之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之谓也。

今谱既成,余不扬之剪陋,议细数冀我兄弟崇宗敬祖,庆螡斯之蛰蛰,吾氏瓞之绵绵,是余之望焉。

时公元一九八七年仲秋八十二世裔孙德荣议书。

溯源

木无本不茂,水无源不流,理之然也。物尚至此,盖人存万物之灵,而祖宗传统不可不溯也。至我祖伯章由郁南冲乐之迁入籍信宜怀乡,其失族宗谱,只知严父与祖母在冲乐见背,而祖父爱庒公以前一系列先祖原籍何地,查无踪迹。在思逻迄今七绵衔十三世代子孙无追溯。在民国三十八年(即公元1949年)梁甲荣在罗定三达祠通知面遍梁氏全族修谱统一枝源。当时按各谱查对,我族并非无线索,后因时局变幻,以至不果。

迢一九八四年承台湾同胞及族中人士倡议修谱,询之千余,无踪不能徒往开来,诏承先典。于是流余维栋往郁南冲乐追查。彼族非原枝系者,而其寓谷谷公实乃是政公之第三子景安公之第六世孙也。问其祖宗所由来,上一代高祖是某名,全不知同病相怜,各自

惋叹。余等归来,只收本枝编谱印刷,实系遂成中断。而台湾同胞国全、世辉等一再倡议要寻找我祖宗之枝源。

重修族谱之事,我们实属手足无措,至一九八五年秋,适弟维志由供销社退休往湛江随子安度晚年,他回家时无意中与他谈及宗源失系之事,志则放弃安事之机,大奋义气,拔私怀而存公用,前赴曲江、沙溪等地访查时,堂弟维祥在曲江林场任职,闻维志兄到此查宗,则欢欣鼓舞,在精神上热情支持,物质上慷慨资助。热心祖系不出维志右者,唯遍地查访,全无踪迹,资尽而归。迢一九八六年秋,维承前志,晋翁源、新江尾、沙溪等地再访,承各地父志兄弟帮助,果成其志。于一九八七年春三赴连平查对核实,由鼻祖伯益公而至爱庒一系列相承,从此得以后系连平、翁源、曲江各房相亲相爱,正所谓木有本水有源也。

志虽经跋踄之劳,历风尘之苦,在所不辞,费资千元,在所不计,非有热心祖系者,有能为是乎。溯之功,皆出于维志者关冀兄弟乐当维志为榜样,岂不美哉!

时公元一九八七年中秋吉旦八十二世裔孙德荣议志。

安定郡之由来

考诸三皇以前,未有姓氏,至五帝之后,人类渐多,以邑为姓,以地为郡,人类始有姓氏,吾我祖伯益公乃虞朔舜帝之臣,舜位于禹,复佐夏朔大禹治水有功。封公于安定梁邑,故祖以梁为姓,安定为郡也。

考查古籍安定县是今甘肃泾川县北岸,所以安定之由来就处于此也。安定郡有梁、席、伍、胡、﹏(杨)、蒙、六姓。居百家姓郡望德所说:某一姓氏的地望(出处)按查旧谱资料(伍、胡、梁),确实原宗之所出。原是三兄弟,因战乱时外逃而改的,至于伍、胡、岑、程的说法,尚未找到历史依据。

注:吾之梁姓分布广东均属灏公之三后裔。所对三支系的资料,一致是伯益公为始祖,原属虞朔舜帝之臣公于邑,据郡注记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查吾祖治所在高平县(即今宁夏固县),东汉移治临泾县(即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西晋移治安定县(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三年(607年)夐(xuan)置唐新改泾川,天宝六年724年废,夐改安定郡,至德年756年又改名保定郡,南朔齐置,治所在今湖北漳县西,后废,改于郡望。注与本族谱资料的朔年代有无矛盾呢?有待考证。

祭祀应尽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