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归纳主要内容(精讲篇)

“归纳中心要点”是对所阅读的文言文(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所谓“归纳”,是说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或内容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浓缩表达,或者对给出的表达作出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对一篇文章的测试(命题和解答)总有影响和制约。“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

二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归纳,或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或说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或说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或说出某个事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等。

热点题型

在考查“归纳主要内容”的考点时,试题分别一般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例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9题。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选文《满井游记》,答案C)

○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5 .从这两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4分)

附答案:德行高尚,言行一致(“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见识过人(阻止陶丘洪帮助王芬废帝之事);名士高风(巧妙的谢绝部下和百姓送的礼物)。

答题技巧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可以是针对某一段落,或者针对全篇材料。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可运用如下方法:

1. 去粗取精,抓住要害。

即要紧扣材料中要害文句,重点理解要害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都是尤其需要留意的要害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立意或命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思想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这些要害部位不失为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好途径。

2.去伪存真,综合归纳。

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要善于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3.由此及彼,紧扣主旨。

即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殊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残害甚至曲解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综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4.区别文体,体现特色。

不同文体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作用不同,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议论文中的记叙各有其非凡作用。留意这些由文体而造成的区别,有助于理解归纳文意。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文章一般借写景状物,议论文常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章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应看说明了什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有何作用。

5.紧扣题目,纵横联系。

主观题在组织文字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留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原句,有的要求用原文词句组装,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通过这样纵横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6.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若是选择题,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信息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出句子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注意一点,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

若仅仅是相同意思上说法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么表述就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和辨别。

7.审准题干,抓住关键。

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切忌根据平时做题的印象去对待。抓住关键就是指在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不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文段内容,只有在文章能找到依据的才能判其去正确,否则,是错误的。

8.了解规律,借以排查。

构拟试题中的错误项有如下类型:①事件杂糅――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②内容错位――故意在时间、地点、指代、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③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平添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④表述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者化全为偏,违背原文事理逻辑。⑤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正好相反。⑥强加关联――文中本无关系,硬加因果、条件等关系。⑦对错参半――有对有错,融在一起。借助这些类型排查选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9.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典例剖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堤——水乡陆途

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陆途:地上的道路。病涉:苦于涉水行走。泽国:低洼积水之地。籧篨:芦苇。漉:淘干。实:填塞。汱:排水。

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文言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答题思路】这道题是让考生根据自己对选文的理解,归纳选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语句可以推究,人们献计修筑长堤,从而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有智慧这一特点。

【标准答案】修筑长堤有智慧

附《长堤——水乡陆途》参考译文: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