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2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 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 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 这样的道理。
格物——亲历其事,亲操其物, 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求为真知。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 灵的安静。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 政于国中。 平天下——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 平。
格物 内 修
齐家
{பைடு நூலகம்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治国
}
外 治
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 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所谓八目是指什么?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想学习这个成语的朋友赶紧来看看这篇文章,下面小编小编为你准备了“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解释为:1.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1.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好的领导,要使自己伟大的目标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首先要投身于社会实践;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了解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了解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不忘出现,才能端正心态,集中精力搞建设;心态端正了,才能身先垂范,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一身作则,才能把人际关系捋顺,家庭和睦;人际关系搞好了,家庭和睦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在国际上有威望,才能万国来朝。
三纲领 八条目
• 《大学》的“三纲领”
•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 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进的 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以教化 为手段,以仁政、德治为目标 的教育主张。
八 条 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物的研究
和获得真理的过程。
“格物” “致知”
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 条目各指什么?
• 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亲民,在止于至善”。 ”强调大学教 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 和“止于至善”。
•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三 纲 领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 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 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 有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 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 序渐进的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的官 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 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 治学的行动指南。
“
句 子 理 解 :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 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 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 1.明明德 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2.亲民 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 3.止于至善
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养上达 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 社会的良知。 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家的传统文化典籍之 类,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
•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养过程中能 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受各种情绪的 左右。 •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 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 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 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
浅谈《大学》管理之道摘要《大学》之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做人之道,也可以是管理之道。
因为管理也是一个管理者进行由内而外,由己到人的一系列心智和行为的活动过程。
以“修身”为界,前四者属于管理者的自我道德修养之道,即自我的内管理,后三者则是管理者对外管理行为。
外管理是以内管理为本的,故《大学》的管理之道是以修身为本。
关键词《大学》管理修身《大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古至今都受到了众多学识之人的追捧。
儒家也作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学者更是紧扣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和创新儒家哲学的精华思想。
由于儒家的伦理学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从宏观上看,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也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的政治哲学,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均体现于它的实践伦理上,因此研究儒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当今管理学界的一大热点,发掘儒家哲学的管理思想是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管理现象及问题,尤其在中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大学》是中国“四书”之首,而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第一大基石,一句“治国平天下”引来的是无数君王政治家的青睐,而其中的道理更是折服了不少远见与睿智并存的管理者。
一、《大学》之道与管理《大学》无外乎“格物”“至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语。
为何说《大学》是“四书”之首,北宋的二程认为《大学》是“初入德学之门”的要籍。
因为它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了“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己达人的行为与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发扬其内在的光明德性,当然这种德性是儒家所倡导的人性与心性,而后通过自身来影响别人,即“新民”的过程,最后达到“至善”的境界。
内圣外王 新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内圣。
修身为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内圣外王”这几个字你不要以为是我随便挑出来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你看梁先生给这四个字多高的评价啊,“内圣外王”是中国学术的全体啊!内,自我的修养;外,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领导力。
我们讲过佛家“体”和“用”的道理,“体”是一个事物内在的本质,是它自己跟自己的关系,“用”是一个事物外在的用途,是它跟别人的关系。
内圣即为领导力之体,外王即为领导力之用。
那么,“内圣外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文化中另外重要的四个字: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哪里来的?来自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一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听见了吧,无论你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果做不到修身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这样根本谈不上其他的功业!只有做好了修身,才可以齐家;只有做好齐家,才可以治国;只有做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近代学者熊十力根据《大学》以“修身”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为“内圣”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功夫,接着他说:“君子尊其身,而内外交修,格、致、正、城内修之目也。
齐、治、平,外修之目也。
国家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古人很有意思,“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修身,前者内修,后者外修而已。
就是说,无论你取得多大的功业,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这些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修身”!今人读来,固然有些失于“迂腐”,但是比上那些把权、钱、享受当作目的和最好追求而失去了自我的人,这个迂腐实在好上一百倍!我们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四个词暂时放在一边,(不是不讲,而是对于一般人来说理解起来更困难),我们先专注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修齐治平”四个字,“修身”即为内圣,(其实还应该包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字面解释
1. 格物:研究事物,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即深入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 致知:通过格物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3. 诚意: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
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真实诚恳的态度。
4. 正心:保持心态端正,不受外界干扰。
即不为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5.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
6. 齐家:管理好家庭,使家庭和谐有序。
要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7. 治国: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繁荣。
作为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推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
8.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即把仁政的理念推广到整个世界。
要有包容和仁慈的心态,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0副家风家教对联的寓意
20副家风家教对联的寓意1. 上联:秉承父辈家风,勤劳致富下联:传承祖先家训,勤俭持家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勤劳和勤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族传承和致富的关键。
2. 上联:孝顺为先,家庭和睦下联:诚信为本,事业有成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3. 上联:和睦家庭,幸福美满下联:团结邻里,和谐共处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幸福美满和和谐共处的关键。
4. 上联:家教严明,子孙孝顺下联:家风纯正,家族兴旺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教严明和家风纯正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子孙孝顺和家族兴旺的基础。
5. 上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联: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性,认为诚意正心和格物致知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
6. 上联:勤劳致富,节俭持家下联:诚实守信,和睦相处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和和睦相处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7. 上联: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下联:团结互助,邻里友爱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尊老爱幼和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邻里友爱的基础。
8. 上联: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下联:尊敬师长,理所当然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的事情。
9. 上联:修身养性,道德高尚下联:读书明理,知识渊博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修身养性和读书明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道德高尚和知识渊博的基础。
10. 上联:诚实守信,立身之本下联:勤劳善良,为人之道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诚实守信和勤劳善良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立身之本和为人之道。
11. 上联:家风正则民风淳下联:家教严则子孙贤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家风和家教的重要性,认为家风正则民风淳,家教严则子孙贤。
12. 上联:孝顺父母,家庭和睦下联:和睦邻里,社会和谐寓意:这副对联强调了孝顺父母和和睦邻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中华传统美德作文800字第一篇: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
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
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
“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
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
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
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及其之间的关系摘要:《大学》通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修身”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和根本,它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矛盾而统一的关系。
“修身”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就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则是“兼济天下”。
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内圣外王道德修养矛盾统一修身——内圣之道《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
《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格物致知,《大学》对格物致知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但通过一些学者的注疏,可以看出,所谓“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主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
”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
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惶,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在《大学》看来,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即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
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遵守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
对于“诚意”,《大学》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主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
横渠四句意思
横渠四句意思
横渠四句是清代文学家、教育家邵雍所提出的四句话,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四句话是邵雍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第一句格物致知,是指通过实践探究事物本质,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第二句诚意正心,是指要保持真诚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诚意正心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只有心态真诚、行为正直,才能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句修身齐家,是指要修身养性,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并在家庭中做好表率。
修身齐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道德,认为只有做一个良好的家庭成员,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句治国平天下,是指要以道德规范为准则,治理国家,平衡天下。
治国平天下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担当,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带领人民共同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横渠四句是邵雍对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精深思考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格物致知的哲学意义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特别是后四条人们更是耳熟能详。
这段话述说了认识的过程和认识的功效,而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是“格物”。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再说的通俗一点,格,格开、格斗、剥离的意思;物: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心物一元”,用现代话就是“物质和精神是一性”!比如,现代科学发现,人的思维就是电波一样的物质,人的思维指挥表面的物质身体活动,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方式,两者是一性的。
佛家有一句话: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佛家把一切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物质都叫“色”,“色”包含了一切有形无形的一切物质。
我们看得见一切物质是色,看不见的一切物质如电波、光线、思维活动等等都同样是色,宇宙的一切一句概括:“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心物一元”!而儒家就是道家法理在人这一层面的具体表现。
明白了“格物致知”其中的格和物的含义,这两个字组成的名词的意思:分明思想中念头的正邪与善恶,把那些邪念和恶念和自己的本性格开清除,弃恶从善,去伪存真!这实际就是儒家诚意、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基础:用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来衡量事物和思想念头,从思想中格开和清除那些不符合仁、义、礼、智、信之仁义道德的念头而净化思想——这是儒家入静至“坐忘”的最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分明那些干扰和破坏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邪念及邪行而格物,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一词本身就包含了学习理论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的意义。
三纲领、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三纲领
《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
这句话的意思: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大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果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实现治国、平天下了。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的官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治学的行动指南。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而该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7、《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大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苏明前言:“修身”是儒家人生哲学《大学》中八大德目之一,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其所阐发的文理乃是系统地论述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核心是修身,以修身为本。
《大学》提出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为内明之修,即关于自身的认知;后四者为外明之修,即对社会规范与道德的认识和践行,二者结合说明了内外兼修之道。
因此,“修身”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诚意正心”,另一方面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在八目中可以称得上是上述两个方面契合的环节和通达的桥梁,也就是说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于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大学》在此将个人的修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二为一的思想正是《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性善论为修身的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是强调“修身”的文化,儒家的修身思想底蕴相当深厚,内容十分丰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儒家修身思想是以人性理论作为其立论依据和思想基础的。
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自身的本性。
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性在此指的是天性,也就是心,道德本心,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所以,人的本心是纯粹至善的,不存在“恶”的问题,正如孟子所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不有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人性善的本质是先天的,与天俱来的,孟子从性善论指出人应加强后天修养使先天的善性得以扩充和发挥,这就必须要下一番诚意的功夫,因为诚意就是向善。
《大学》曰:“所谓诚意者,毋身欺也”,是说去恶向善,不自我欺骗。
再说“诚”本身就是天道的本质,是真实无妄的存在。
天道之已然便是人道之应然。
所以“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道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以奉人,把天道至善价值源头根植在人的本性之中,通过人的修养和实践以体证达到终极的形上境界,使人性与天道合而为一,这便是“诚意”的胜义所在。
格物致知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学者:?
· 凡:总共,全 · 益:增加,进一步 · 以求致乎其极:达到他(认识)的极点.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 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 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 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
前 言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 《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 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 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 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 之谜。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 良知 :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 ,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 道德意识。 • 良能:天赋之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格’就是正的意思,指的是把不正的校正过来使 它变成正的这个意思。校正不正的,就是说要去除恶 的意念和言行。变成正的,就是说要发善意、讲善言、 做善行。这才是格字的内涵。
《书》言“格于上下”,“格于文祖”,“格其非心”, 格物之格实兼其义也。
·格于上下:君王之德要贯通上下、贯通天人 格:至,到。 ·格于文祖:文祖:文祖者,尧文德之祖庙。 格:到达极点 ·格其非心:纠正错误、不正确的思想。 格:纠正
“恭”、“宽”、“信”、“敏”、“惠”
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人修身做人。
1、“恭”、“宽”、“信”、“敏”、“惠”从“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
”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悔”:所谓“恭”乃庄重恭敬,即你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你就不容易受到羞辱。
“恭则不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情结。
“恭则不侮”是避免伤害的艺术。
在与人相处时,应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
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的互不伤害。
没有谁会拒绝或敌视一张诚挚、谦恭的笑脸。
当然光有微笑还不够,如果微笑后面缺少了真诚,那就成了笑里藏刀、笑面虎了。
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
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
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宽则得众”:所谓“宽”乃宽宏大量,是一种容他人之过的胸怀。
宽谅他人,就是等于善待自己。
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的人生哲理。
“信则任焉”:所谓“信”乃诚实无欺。
如果一个人踏实守信,别人就会喜欢与之交往,就容易得到他的信赖。
“信”是美德,更是人格,而且是不朽的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
“敏则有功”:所谓“敏”乃智能,明达事理。
如果一个人办事善用智能,知进知退,明轻重缓急之理,那么他就容易成功。
“惠则足以使人”:所谓“惠则足以使人”是说如果你知道给他人以好处,就有人心甘情愿的为你效劳。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
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
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
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咱先说“格物致知”哈,这就是让咱们对身边的事物好好研究琢磨,弄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和智慧。
就好比你看到一朵花,别只是觉得好看,要想想它为啥开得这么美,是阳光、水分还是土壤的功劳?通过这样的琢磨,咱就越来越聪明啦!“诚意正心”呢,就是说咱们心里得真诚,不能有坏心思。
心要正,不能歪歪扭扭的。
就像走路一样,得走正道,不然容易摔跟头。
心里头坦坦荡荡,没有那些偷偷摸摸的想法,这样才能活得自在。
“修身”可重要啦!这就是让咱们把自己修炼得更好,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
比如别熬夜、别乱发脾气,多读书、多锻炼。
让自己变得更有素质,更有魅力,这样大家才喜欢和咱打交道。
“齐家”就是把家里头打理好。
一家人要和和睦睦,相互关心、相互照顾。
别为了一点小事就吵得不可开交,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把家当成温暖的港湾,而不是战场。
“治国”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感觉有点遥远。
但其实也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做事,为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哪怕是小小的螺丝钉,也能发挥大作用呢!“平天下”那就更宏大啦!不过咱也可以从小事做起,传递正能量,让这个世界因为咱们的存在变得更美好一点点。
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就像是给咱们人生的一张地图。
告诉咱们一步一步怎么走,才能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咱们不用一下子就做到所有,但可以一点点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
说不定哪天一回头,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好长一段路,变得超级厉害啦!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咱们都能朝着这个方向,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精彩!。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
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
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
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
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注释: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则是反向逆推。
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
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套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
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
“物格”意即得到“圣人的教化”,此即“读圣贤书”。
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提到:“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最后又在《绝笔文》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孰几无愧!”读圣贤书,就是要学作圣人,这就是《大学》的意旨啊!要学作圣人,就要接受圣人的教化。
接受圣人的教化,即可获得致善恶是非的标准。
懂得善恶是非的标准,才能真诚地看待自己心思的正邪,学做圣人的过程,就在于秉持圣人之教,以遏恶意之既萌,以扬善念之未生。
未生已生,则心无偏邪。
心无偏邪,才能明见自己的“明德”。
明见自己的“明德”,就是“身修”。
本节所说的是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再从“物格而后知至”开始的循环往复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
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
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
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
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