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
参观王阳明故居纪念馆有感
参观王阳明故居纪念馆,让我对这位历史名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参观王阳明故居纪念馆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他的成长历程和人生经历,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王阳明在哲学、文学、军事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故居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王阳明的文物和遗物,这些物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阳明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关于他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这些资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参观完王阳明故居纪念馆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和影响力。
他的思想和学术成就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总之,参观王阳明故居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阳明这位历史名人。
我相信,他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心致良知自光明——谒阳明先生墓小记
原以为阳明先生的墓地在余姚,在绍兴短暂停留时,偶然的从手机地图查出,从住处乘车去阳明先生墓地仅需半个小时,于是在寒冬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搭车前往。
车出绍兴市区从308省道往诸暨方向,经过著名的书法圣地兰亭向南约2公里,有一岔路往紫红山方向,标有“阳明墓景区”字样,过一道桥右拐50米,即到地图标注的仙霞山庄位置,可那个曾经有野猪肉售卖的农家乐早没了影子,除了测量人员和施工机械,一切像是个废墟,转头看着已走远的出租车,怀疑他是否把我拉错地方,索性前行两步,左侧的山腰一座古墓赫然出现在眼前。
以前也去过些已成为景区的名人安息之地,可没有哪一个如阳明先生墓这般给人一种苍凉甚至落寞的感觉。
常听人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才出了两个半圣人的说法,意指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圣人,只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孔子、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就在十多年前,阳明先生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远远配不上“两个半圣人”这一说。
我们这一代人认识阳明先生,大多是从中学课本上,因“心学”这个“心”字,被定位为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以及那关于山中花朵在心中存在的记述,让我们对阳明先生最初的印象,是一个“信不信由你,莫弄坏了我的方子”的迂腐不堪的糟老头子。
穿过一道写着“王守仁墓”的简陋门头,两侧是塑料广告牌板上喷绘的阳明先生一生大事记,记述阳明先生辉煌灿烂的一生。
日本当代著名的阳明学家冈田武彦先生在《王阳明大传》中称阳明先生为“旷世罕见的大圣人、大豪杰,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心致良知自光明——谒阳明先生墓小记◆ 刘洪军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不但善于统军征战,而且精通儒、释、道三教,并将其三家之精髓融合于他的心学思想中,逐步形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远播海外,影响深远。
余姚先贤王阳明
市中心。取名“阳明” “新建”
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
(新建是王阳明的封号)自然是 据此为他取名“云”,并将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
为纪念王阳明。如今阳明西路 楼”。他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图3
484号设有阳明西路邮政所(图
3),阳明东路306号设有阳明东
路邮政所(图4),新建路78号
设有桐江桥邮政所(图5),新 建北路284号设有新建北路邮政
所(图6)。
王阳明故居紧挨着上述十
图4
字路口,现路牌为阳明西路48
图7
Shanghai Philately 5
上海集iff//华夏文化/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
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材料,
按明代风格,参照文献《瑞云
楼记》所述原样修建。楼下明
间檐下悬有史树青题写的“瑞
云楼”匾,明间前檐柱的楹联
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图5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图i 局用《杭州湾跨海大桥》普资片申印《余姚四先贤》
内檐柱的楹联为“曾将大学垂 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楼
明信Jt, 13 - 330200-11-1071 Z背图就是王守仁肖像
置身在林木葱笼的幽静环境中,调节心态,溺于辞
章,寄情于山水之间,如他后来在京师所作《忆龙泉 山》:“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
时卧松下。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 朝夕自清泻。”
31岁的王阳明告病回到余姚休养,开始一心一意
专注于圣贤之学:道学。认为只要与天理合一,就可
消除个人私欲,达到“光风霁月”至乐境界。
[王阳明,遗像,记忆]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
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王阳明的挚友湛甘泉在谈到为何要为其师陈白沙塑像时说:是故于其没也,有三成之道焉。
具体克肖,谓之德成;见于美墙,僾乎容声,谓之思成;刻木肖形,谓之像成;德成不已,求之思成;思成不已,求之像成;皆有不得已焉也。
1而所谓德成、思成与像成,又可相应地比附于神象、想象与形象。
毫无疑问,就哲学思想家而言,具体克肖的德成与见于美墙、僾乎容声的思成,显然要高于刻木肖形的像成。
然而肖形又不能不说是古人感怀先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的直观性与亲近感会更加凸显出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湛甘泉的这一论述,无疑对王阳明的遗像也是同样适用的。
关于阳明遗像的具体考察,笔者已有专文论述2,本文则拟对阳明遗像中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史意义作一阐释。
一古人云:像之使人瞻仰者,从来尚矣。
3故此,尽管古代中国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4,但为圣贤画像,却是中古尤其是明清时期画家的一份责任,亦是当时民间崇拜者的收藏嗜好。
具体到王阳明的画像,实际上在他生前就已开始在江西赣州的部分地区流传。
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阳明班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
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
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
1然此时所供奉的阳明肖像,估计皆出于无名乡绅或生员之手,形神皆不似,阳明咸不称意,诚如朱谋垔所言: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
盖文成骨法棱峭,画者皆正而写之,顴鼻之间最难肖似。
(蔡)世新2幼年随其师进,乃从傍作一侧相,立得其真。
文成大喜,延之幕府,名以是起。
久之,吾宗人聘至南昌,写面俱请世新,而衣摺丹彩色则用罗素,故各极精妙。
至今展之,犹如生对。
世新亦善钩勒竹,大幅则佳;亦画美人。
3这就是说,阳明生前最称心的画匠是跟随其多年的蔡世新,而蔡氏根据阳明真身绘出的乃是其燕居授书像(详见后述)4,故该类成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
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作者:钱明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02期摘要:“肖形”是古人感怀先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的直观性与亲近感会更加凸显出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关于阳明遗像的具体考察,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则拟对阳明遗像中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历史意义作一阐释。
关键词:王阳明遗像历史记忆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2-10-16王阳明的挚友湛甘泉在谈到为何要为其师陈白沙塑像时说:“是故于其没也,有三成之道焉。
具体克肖,谓之德成;见于美墙,僾乎容声,谓之思成;刻木肖形,谓之像成;德成不已,求之思成;思成不已,求之像成;皆有不得已焉也。
”1而所谓“德成”、“思成”与“像成”,又可相应地比附于神象、想象与形象。
毫无疑问,就哲学思想家而言,“具体克肖”的“德成”与“见于美墙、僾乎容声”的“思成”,显然要高于“刻木肖形”的“像成”。
然而“肖形”又不能不说是古人感怀先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的直观性与亲近感会更加凸显出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湛甘泉的这一论述,无疑对王阳明的遗像也是同样适用的。
关于阳明遗像的具体考察,笔者已有专文论述2,本文则拟对阳明遗像中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史意义作一阐释。
一古人云:“像之使人瞻仰者,从来尚矣。
”3故此,尽管古代中国“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4,但为圣贤画像,却是中古尤其是明清时期画家的一份责任,亦是当时民间崇拜者的收藏嗜好。
具体到王阳明的画像,实际上在他生前就已开始在江西赣州的部分地区流传。
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阳明班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
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
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
”1然此时所供奉的阳明肖像,估计皆出于无名乡绅或生员之手,形神皆不似,阳明“咸不称意”,诚如朱谋垔所言: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
参观崇义王阳明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崇义王阳明博物馆观后感英文版:Reflections on Visiting Chongyi Wang Yangming Museum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history, I entered the Chongyi Wang Yangming Museum,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life of this legendary figure. This place is not just a museum; it's a witness to history and a carrier of culture.Wang Yangming, a thinker, militarist, and educator of the Ming Dynasty, deeply influenced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his wisdom and talent. Inside the museum, I saw how he transformed from a scholarly youth into a great figure who pacified the Chaonan Rebellion and founded the School of Mind. His philosophy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attainment of innate knowledge" not only led social thought at that time but still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us today.Walking through the museum's exhibition halls, I felt like I had traveled through time, experiencing Wang Yangming's life firsthand. From his youthful pursuits of knowledge to his principles of governance and his philosophy of mind, every detail vividlyshowcased his legendary life.During my visit, I was deeply moved by Wang Yangming's perseverance and wisdom. His calmness and determinatio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revealed his charismatic personality. At the same time, I was inspired by his thoughts, considering how to better practic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modern society.Visiting the Chongyi Wang Yangming Museum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historical figure. His wisdom and character are not only role models for us to emulate but also motivations for us to move forward.中文版:随着历史的脚步,我踏入了崇义王阳明博物馆,感受着这位传奇人物——王阳明的一生。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余姚王阳明故居4月22日我们离开杭州便来到绍兴。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到了浙江必游绍兴。
三年前与老伴专程到绍兴自驾游,城里城外的景点基本上都游遍了。
这次考虑到冀平、赵岚从大洋彼岸回来一趟不容易,于是又陪着他们游览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沈园、东湖和兰亭,到了兰亭,我就要带冀平夫妇一起去拜谒王阳明墓。
王阳明墓距离兰亭仅2公里,一边是游人如织,一边还是那么冷落。
进入墓园,踏着石阶向上墓地攀登,上次见到的记载日本人捐资修墓的石碑却不见了。
大概觉得让外国人出资修中国古人的墓有些难堪,但撤掉石碑就不难堪了吗?无异于掩耳盗铃。
瞻仰过王阳明墓,从上面下来,台阶上碰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
询问,是重庆人,在兰亭打“摩的”进来的。
转过身去望着他独自一人走上去的背影,心里蓦然生出了希望,王阳明点燃的“心学”之灯是不会灭熄灭的。
离开王阳明墓园,便朝余姚市王阳明故居前进。
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市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路西侧。
停好车,便看见一座新建的石坊,重檐歇山式,四柱三间,五踩斗拱,雕刻还算精细。
坊额刻着“新建伯”三字,下面有一行小字“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
牌坊后面是一片广场,广场中央立着王阳明雕像。
只见王阳明头戴重冠,身着紧身长袍,腰间挂着一柄长剑,文弱儒生不失武将风度。
旁边有块石碑,上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守仁故居”。
雕像背后是一道砖墙照壁,绕过照壁便是王阳明故居大门。
进门是一条长长的巷道,地上铺着古旧石板,在粉墙黛瓦的映衬下,显得古意昂然。
巷道尽头是轿厅,是王家人出门坐轿之处。
走过轿厅,是一座砖雕门楼,门楼后面是庭院,院中三间高大的平房是“寿山堂”,那里是王家会客和议事处。
寿山堂檐下挂着一块横匾,上书“真三不朽”四个大字。
“真三不朽”是后人对王阳明的高度评价,儒家倡导的人生三件大事:立功、立德、立言,王阳明样样做到了,并且千年流芳,百世不朽。
廊柱上挂着对联:“兴教育人千秋师表;经文纬武百代楷模”,也是对王阳明一生业绩的褒奖。
神奇圣人王阳明 ppt课件
走近阳明之 ——知行合一
一天,贵州提学副使席书找王阳明探讨关于“朱陆异同” 的问题,王阳明却不予回答,大讲自己所悟“知行合一”的 道理。起初,席书不能接受,这毕竟与盛行的“知先行后” 的思想差异太大,但多次交流后,席书大为喜悦,感叹“真 正的圣人之道竟然能重现于今日”,便邀王阳明到贵阳文 明书院主讲“知行合一”。
读书分享 ——神奇圣人
走近阳明
——神奇圣人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 伯安,小名王云,别号阳 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 朽的伟人,他的心学是中 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 放潮流 ,并漂洋过海,深 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 亚国家 。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龙场悟道
1506年,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王阳明就自己搭了一个还 不如他肩膀高的茅草棚,仅容得下他一人,根本不能遮风挡雨。后 来王阳明在龙场东北“龙岗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东洞”,就 干脆搬到了山洞里来住, 王阳明将“东洞”改名为“阳明小洞 天”,过起了“穴居生活”。
因为水土不服,跟王阳明 一起来的几个随从相继病倒 了,王阳明反过来亲自劈柴、 打水、做饭照顾他们。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科举考试,都要读的是朱熹等 人的著作。有一天一位钱姓朋友 来了,他跟朋友讲,格物就能致 知。穷理,就能成为圣人。我们 去做一做,格物,看看是怎么回 事,有竹子,他就说去格格这些 竹子有什么道理,阳明这个朋友 格了三天,格出毛病来了。王阳 明说可能你太虚弱了,让我来吧 。格竹子,面对着竹子看有什么 道理。
这一命题既是对朱熹学说的发展,也是王阳明传 奇人生的一大写照。
在平叛和剿匪的实践中,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 第三个”命题“致良知”。关于“致良知”,他 还有一段故事:王阳明带兵平定了一伙乱匪,抓 到一个头目,对话如下:
传奇王阳明:暗室一炬
传奇王阳明:暗室一炬作者:郭齐勇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12期明代大文人张岱说:“(王)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在浙江余姚的王阳明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
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真三不朽,当然就是后人称赞王阳明在三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立志学为圣贤阳明十岁那年,他的父亲王华举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也就是中了状元。
阳明也就跟着父亲来到京师,从师问学。
读书是学圣贤的前提。
那时读书主要是读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与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
理学是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儒学形态,主要学者包括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
尤其是二程和朱熹,是理学的大宗,他们的学问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官方的正统学问,读书人必须修习。
青年时期的阳明,一方面认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养目标,另一方面对于程朱的修养功夫则无法契入。
成圣成贤的为学目的和如何成圣成贤的功夫修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及其解决,开启了阳明后来的整个思想学术生涯。
希做圣贤而无望,阳明难免转向其他途径。
按照同时代大儒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说,这一时期的阳明经历了“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任侠之习,是指扶危济困,打抱不平,大约有点江湖习气。
骑射之习,是指骑马射箭,排兵布阵。
阳明最为佩服诸葛孔明与伏波将军马援,学前者活用兵法,学后者立志“马革裹尸还”。
辞章之习,是写八股,应科举。
神仙之习,是学习道教长生之学。
佛氏之习,指阳明还曾爱好佛学,有不少诗词流露出他的这一向往。
在正统儒家看来,这五种学问都不是关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成贤无望后转向佛老可以看出,阳明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
中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中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以下是中国在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被列入的项目: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佛教艺术品和历史文献。
北京故宫文化景观: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和花园,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
明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华山岩画:位于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古代岩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包括四川省内多个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纳木错湖文献:纳木错湖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高原淡水湖,保存了大量关于藏传佛教、藏医药和藏族历史文化的文献资料,因此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甘肃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王阳明遗产: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总之,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在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有多个项目被列入,这些遗产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
引文格式:计文渊.‘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4):35-42.‘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计文渊(余姚书画院,浙江余姚315400)摘要:‘王阳明七代遗像“由王阳明十六世孙王造周家传,但原画像已毁,现仅存的是该画像的旧照片一帧,拍摄于1931年,这张民国老照片对研究王阳明家族世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文献价值㊂通过考证该照片保留的原画像上的清至民国年间的题跋,同时对照当地相涉王氏先世谱碟的源流,而对王阳明家族相关世系的真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㊂关键词:王阳明;七代遗像;画像题跋;谱牒源流;王氏世系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659(2022)04-0035-0820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为汇编‘王阳明法书集“①一书而四处收集阳明相关文献遗物,曾在余姚龙泉山 中天阁 见到阳明画像㊁手迹㊁题刻等文献的原件及照片㊂ 中天阁 曾因王阳明讲学于此,又被称为 阳明先生讲学处 ,此处在清代设立 龙山书院 ㊂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乡先辈在此设置 梨洲文献馆 ㊂当初余姚尚未有博物馆,当地小型书画文献展览及乡贤研究会学术交流活动,均在中天阁举行㊂此阁归余姚文物保管所管理,古籍文献库房在中天阁二楼㊂其中有一帧泛黄的老照片,拍摄于1931年,签题为 王氏迁姚三世祖士元公迄王文成公七代遗像 (本文简称‘王阳明七代遗像“,照片见后),这张民国老照片引起我极大兴趣㊂由于画像原件无存,这帧照片是现存唯一王氏迁姚始祖的重要实物文献,显得弥足珍贵㊂1996年7月,本人编著出版的‘王阳明法书集“一书中附录此画像的照片,系首度公诸于世,但未作介绍㊂本文对该画像的照片内容及其相关世系进行考证㊂‘王阳明七代遗像“照片原件,现藏余姚博物馆,纵38厘米,横32厘米,内纵27.8厘米,横22.4厘米㊂因照片尺寸大小有限,原画像四周裱件处的题跋文字极为细小,一时无法释读,当年笔者通过放大镜对照片上的题跋文字,逐字逐句,依样抄录,至今留存近30年,期间未详考录,兹捡得抄本,谨此小文,以探此画像及其世系之渊源㊂一㊁‘王阳明七代遗像“题跋考述‘辞源“对 祖宗 一词解释为: 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后为先世的通称 ,即有血缘关系的前代祖先㊂ 祖宗遗像 是祖先的肖像画,是后世家属为留住先人的遗容而制作的,具有纪念性的肖像,有刻石㊁雕塑㊁绘画等形式,尤其用绢纸㊁丹青绘制的祖宗遗像,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这也是具有历史性的一种文化现象㊂‘王阳明七代遗像“原由王阳明十六世孙王造周收藏,画像裱件四周题跋及观款共计有20人,时间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1931年间,根据各题跋内容,大致可了解此画像的来龙去脉,以下附录各跋文,略作考述㊂(一)傅泽鸿跋文谨此有明余姚王文成公,以理学名世,ѲѲѲѲѲѲѲѲѲ读公集ѲѲ,以未获亲炙为恨㊂ѲѲѲ意ѲѲ归,拜ѲѲѲ公ѲѲ见当ѲѲѲ气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时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反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Ѳ适游ѲѲѲѲѲѲѲѲ谒且诗曰ѲѲѲѲѲѲѲѲѲѲ存ѲѲѲѲ窃闻先公ѲѲѲ自文成公上溯ѲѲѲѲ祖ѲѲ士元公,四世ѲѲѲѲѲ,五世曰遯石公,六世曰2022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4第四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022*收稿日期:2022-04-18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2.04.0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X Z X007)ѲѲѲ,七世曰世杰公,八世曰海日公,海日公ѲѲѲѲѲѲѲѲѲѲѲ文成公绵延造周,为文成公十六世孙㊂ѲѲѲѲѲѲѲѲѲѲ以示来者㊂鸿ѲѲ敏求,敢ѲѲѲ据所述,ѲѲ志敬仰,造周其ѲѲѲѲѲѲ承先泽,勉事潜修,异口时ѲѲ祖武而大门户ѲѲѲѲ王氏之幸,亦鸿之望也㊂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ѲѲѲѲѲ知绍兴府事湘乡后学傅泽鸿熏沐谨识于蓬莱阁,时年六十有五①此跋题于画像最上端右边,因照片模糊,部分题字难以识辨,残缺文字,以Ѳ代之㊂可喜的是,跋文大体完整,基本可读㊂按:傅泽鸿,字少卿,湖南湘乡人㊂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官浙江候补知府㊂著有‘史汉发明“五卷(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宝彝堂文存“二卷(清宣统元年赤天傅氏刻本)㊂其在遗像题跋谓: 上溯ѲѲѲѲ祖ѲѲ士元公 当为 上溯迁姚三世祖ѲѲ士元公 ,此与世系不符,应作性常公(王纲)才对㊂(二)但懋祺题跋有明一代,姚江学术气节事功之盛,甲于海内,暨蓝图流离之际,仗节以从者如黄南雷,洁身海外者如朱舜水,赓续不绝,吁!何其盛也㊂抑自舜水流寓日本,王文成学说附之而东,西乡南洲㊁吉田松阴之流,被其道响而光大之,遂成再造之新邦,论者致谓文成绝学,不存于祖国而存于扶桑三岛,继此以往,世变日亟,文成之学益为中土所需,而后起之责任益重㊂祺自束发受书,即私淑文成之绪论㊂今承之文成故里,愧未能表章道说,以淑此邦人士,会以受代将去㊂文成十六世孙,县学生造周捧遗像执弟子礼表谒曰,祺为识数语用诏来者,且告曰: 此图上溯士元公,下逮文成公,父海日公,凡六世,其貌温肃,而额左有黑痣四,右有黑痣三者,先十六世祖文成公也㊂余八人雁行而列座者,文成公昆仲也㊂祺维文成具立德㊁立言㊁立功三不朽㊂而于天伦之间,若是其肫挚,斯诚可以敦薄俗而风当世矣㊂造周其保守之,以待海内大手笔之标题,若祺固非其人也㊂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知余姚县事浦圻后学但懋祺谨识于余姚县署之蓬莱阁②此题跋题于遗像上端自右至左第二位置,时间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㊂按:但懋祺,字寿吾,曾知余姚县事,湖北浦圻人,也任乌仁县知县㊂其言行在‘清实录㊃光绪朝实录“略有记载㊂此跋也同样沿用 上溯士元公 ,须以更正㊂(三)袁嘉谷题跋徐文贞记文成画像云:阳明先生像一幅,水墨写,嘉靖己亥,予督学江西,就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㊂朝衣冠像一,明年以燕居之一,赠吕生舒,又言尝见人言此像于先生极似,以今观之,貌殊不武,然独以武功显,于此见儒者之作用云云㊂江右为文成过化处,横水桶冈冦平,民各肖像于祖堂尸祝之㊂文贞又为文成再传弟子,所言肖像极似,当有徵㊂赣又有祠肖先生像,即文贞所创建也㊂是像为朝衣冠出之,姚江家传历摹上六世像,自性常公而渔隐公,而遯石公,而槐里公,而竹轩公,而海日公,暨文成之伯父半岩先生,季叔易直先生,始性常公自山阴迁姚江之鼻祖也㊂海日翁四子,长即文成,次守俭,次守文,次守章,又同祖兄弟五人㊂伯父之子守义,守智,季叔之子守礼,守信,守恭九人雁行列㊂文成右额痣三,左额痣四,视徐文贞记尤详,意必新建伯后人所追摹㊂观此益知岳降崧生,其有所本之矣㊂予尚求之姚江之学,岁庚戌提学两浙,其十六世裔孙造周以像进乞题,与文贞督学时所见异,所景仰同,爰列徵传记谨识之㊂宣统二年十二月石屏袁嘉谷③此跋题于遗像上端第三列,时间为宣统三年(1910)十二月㊂按: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号树圃,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㊂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一等一名,授编修,是云南唯一的状元㊂曾赴日本考察学务㊁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㊂回国后,升任浙江提学使㊂1911年,辛亥革命离浙归滇,应蔡锷之聘任省参议员㊂应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云南丛书“㊂1921年,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㊂袁嘉谷跋文纠正了以上二跋的谬误之处,他说: 是像为朝衣冠,出之姚江家传,历摹上六世像,自性常公(王纲),而渔隐公(王彦达),而遯石公(王与淮),而槐里公(王世杰),而竹轩公(王伦),而海日公(王华),暨文成(阳明)之伯父半岩(王荣)先生,季叔易直(王衮)先生㊂ 他认为遗像自上往下第一排为阳明六世祖性常公(王纲),而下一句 始性常公自山阴迁姚江之鼻祖也 ,失之偏颇㊂6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四)徐葆和题跋壬辰秋,周邑侯竭文成祠,访及后裔十六世王造周,悯其孤芳,即命入署教读,踰年㊂从和游,探明先型,但云家有遗像,残破已甚㊂和出资装裱,犹未知为谁何之像也,幸有王氏有旧存祭簿中有元旦拜像文,与此符合,其为文成公暨上六代遗像,信而有徵㊂因有王氏遗像备考,并交造周藏之㊂谨略述其原以示来者㊂光绪戊戌中秋,后学徐葆和敬识于学士里①此题跋于遗像裱件上端最左边,时间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年中秋㊂光绪十八年(1892),时任余姚县令的周炳麟(南海举人,光绪十七年任余姚令)拜谒王文成公祠,同时又访问了王阳明后裔,传为十六世孙的王造周,怜悯他的生活景况,便让他进入县署就读,师从徐葆和㊂王造周也深知为人处世的道理,他提及家里有一件祖传遗像,已残破不堪㊂之后,徐葆和出资将画像重新装裱,但不知道画像是谁㊂很幸运的是,王氏后裔还保存着旧的祭簿册,其中就有元旦祭拜祖像的记录,其内容正与此画像相符合,即王阳明及其以上六代的遗像,因此可谓信而有据㊂并将此王氏遗像作了进一步记录,以备后人参考,此文字一起交给王造周珍藏,徐葆和恭敬地把这个经过记录下来,以告后来的有识人士㊂(五)堵福诜题跋经君伯萱自杭返姚,手执亡友王君造周家藏文成公合其上世七代遗像来署,知诜之敬慕文成故不ѲѲѲ,而予ѲѲ敬观之机会,景仰之余因念文成德业文章,彪炳寰宇,为姚江杰出人物㊂早岁诵其遗书,怀往复不忍释手,此次重宰姚邑,下本伊始,即刊发其家训,凡各适以为训,育子弟之模范㊂后发起捐资重修龙山阁宇,姚ѲѲ慷慨乐ѲѲ行将落成,诜为宰邻乡教ѲѲѲѲ后,平日敬仰文成ѲѲѲ合邑民,人间景仰则诜而宰心,望可以拨乱而反正矣㊂经ѲѲ只有心,人也苟能ѲѲѲѲѲѲ之幸也㊂民国二十年九月,后学会稽堵福诜敬识②按:堵福诜,号申父,又号冷庵,绍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秀才,浙江省第一师范教员㊂1927年5月1日,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派他出任余姚县长㊂继而在1931年又经蔡元培推荐,再次任余姚县长㊂此跋为其第二次出任余姚县长时所题,内容言及经伯萱自杭州回余姚,带亡友王造周家藏的‘王阳明七代遗像“来到县署㊂因堵福诜敬慕阳明学说已久,得此机会景仰遗像,不胜感慨㊂在他主持下,后发起捐资重修了龙泉山王文成公祠,以符合本邑民众有敬仰先生的场所,也是堵福诜一直以来的心愿㊂(六)诸章达题跋达廿一二岁时,施四明先生裔孙宏芳,属题 忠愍祠 额,达为题 私淑阳明 四大字,今阳明先生裔孙造周又奉先生像属题,达生与先生同里,而先生又为达族祖养和公婿㊂先生学说盛行海外,而同里戚党之后不能不如四明之私淑先生,对先生像能无愧悚㊂像上追五世旁及伯叔,下暨从祖兄弟,独衣冠非拜爵后制㊂按先生年谱四十四岁立从弟守信子正宪为后,时尚为南京鸿胪寺卿,绘像或在是时欤㊂中华民国 九年,旧历庚申端午,后学诸章达敬题③按:诸章达,一名绍中,字天自,号约园,余姚廊霞(今朗霞)人㊂清光绪年间秀才,与姚北同好共结诗社,擅长诗文书法㊂1914年出任余姚三乡诚意高等小学教员,后任锦堂师范校长,又执教于余姚县立农蚕学校㊂1930年与余姚泗门前清举人谢宝书共辑‘姚江诗录“㊂他题跋中认为画像 独衣冠非拜爵后制 ㊂据‘年谱“ 正德十六年十月二日,封新建伯㊂ ④封爵衣冠世传有画像多种㊂按诸章达考证: (阳明)四十四岁立从弟守信正宪为后,时尚为南京鸿胪寺卿,绘像或在是与欤㊂ 也可存此一说㊂(七)孙锵题跋锵以甲寅之岁,排印王阳明先生‘传习录集评“行世,是年之冬即有日本之行,购其国人之谈王学者十余种,益信王学足以Ѳ世㊂来杭南屏又再翻印,于是有余姚王造周君相见杭Ѳ,出其先世迁姚诸祖合像,凡二十有八人,末后为阳明先生兄弟,行九人,其伯叔父母,行男女九人㊂以上皆一祖一妣,名号具详前提学使石屏袁君文中矣㊂窃谓先生Ѳ余姚人,亦尝还住山阴矣㊂而生平耿耿在念,见诸吟咏者,一则曰:孤山早定归耕计㊂一则曰:天真泉石秀,新有鹿门期㊂孟不堆ѲѲ,虎跑路为先生所乐游也㊂然则先生既于杭Ѳ,其像之流传来杭也亦宜㊂顾近世之学说,Ѳ东西哲学家具不与先生之说相吻合,73第4期计文渊‘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岂吾浙人所得ѲѲ私有哉㊂然浙人旧有勋贤祠,兵燹以还,神位仅Ѳ寄于天龙寺内Ѳ,尝请省Ѳ会重建西湖阳明祠,当时不能通过,后合其Ѳ人请Ѳ,确见以文渊阁改设而ѲѲ无改,久不实行亦徒说,诸言言而己㊂天鼎辈以来湖上Ѳ祠存废不一,若阳明先生离勋贤祠一时不能规,后而具灵Ѳ所凭ѲѲѲѲѲѲѲ也㊂去年曾于此像摄为小影谓他日祠中悬挂㊂而造周君必以锵题识,顺来装池告藏,姑述近数年中ѲѲ,所以ѲѲ先生者,以右不敢自谓ѲѲѲ先哲,而欲时名以显青云,则此心固未尝绝Ѳ也㊂庚申ѲѲ六日,后学奉化孙锵谨识于南屏虹射轩①按:孙锵(1856-1932),谱名礼锵,字仲鸣,又字玉仙㊂浙江奉化人㊂清末民初收藏大家㊂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为探花,官至同知,后为金华县教授㊂光绪二十八年自办专招女生的学馆,成为奉化女子教学之先行者㊂辛亥革命期间,寓居德阳 好古山房 ㊂晚年寓居上海,筑 十二万卷楼 ,所藏书大多是四库全书未收之秘籍㊂此题跋于1931年,此时孙锵在杭州南屏虹射轩㊂全文大意:甲寅之岁,即1914年,他与上海扫叶山房合作,排印出版‘王阳明先生传习录集评“,次年冬天有日本之行,购得日本人所著阳明学书籍十多种,足以说明王学盛行于世㊂到杭州南屏再一次翻印‘王阳明先生传习录集评“,此时与余姚王造周相见于杭州㊂王氏出示了先生迁姚诸位祖先的合写遗像,大凡二十八人,最后一行为阳明先生兄弟九人,其上为伯叔父母一行,男女共九人㊂以上一祖一妣的名录,在袁嘉谷题跋中已提及很详细㊂阳明先生余姚人,亦往还于余姚山阴之间㊂而先生也耿耿在念杭州西湖,诸如有 孤山早定归耕计 天真泉石秀 ,又言 虞跑路为先生乐游也 ㊂如今能在杭州拜观其遗像,也属于比较合适的地方㊂杭州旧有勋贤祠,因兵燹而毁,阳明神位寄于天龙寺内,曾呼吁重建西湖阳明祠,因种种原因尚未改设及重建㊂去年即指1930年,孙锵将此遗像拍摄成照片,以待他日能在祠中悬挂㊂而王造周请其题字,顺便装裱后珍藏,以上将近年与相关阳明先生的事情作一番记录,而敬仰先生的心则始终如一㊂通过以上7处题跋内容,清晰无误地说明王阳明溯以上六代的名讳,与王阳明‘年谱㊃世德记“记载互为一致㊂此外,遗像另还有题赞及名人观款计十一处,因与记述画像来源无涉,故不再赘述㊂二㊁关于‘达溪虹桥王氏宗谱“的世系问题由于王阳明本人世系家谱至今尚未发现,自阳明六世祖性常公(王纲)以上世系均以旁支谱牒作为依据进行研究,或移录衍接,其中还有几个重要问题须深入探究,诸如‘年谱“记载: 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寿,自达溪徙余姚,今遂为余姚人㊂ ②查阅现存旁系王氏宗谱都很难找到王寿,或有学者认为 王寿 并不存在,而在2007年春在余姚大岚隐地发现的‘虞南达溪王氏宗谱“出现了 王寿 名讳,或将引出新的话题㊂据笔者了解,达溪王氏宗谱现存有以下几种,分两个派系:(一)‘达溪虹桥王氏宗谱“七卷末一卷清王运逵等纂修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齐寿堂木活字本㊂始祖彦洪,初名道,以字行,宋代人㊂始迁祖补之,字佐卿㊁辅之,字咎卿㊂南宋自余杭移居上虞达溪虹桥㊂(二)‘达溪虹桥王氏宗谱“六卷清王鼎嵩等纂修㊂清光绪十六年(1890)齐寿堂木活字本,先祖世系同上㊂(三)‘虞南达溪王氏宗谱“十四卷,另卷首㊁卷末二卷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夏,王履坤纂修,淮泽堂木活字本㊂达溪始祖泽元(讳成,号小柏)由嵊县东林徙上虞达溪,二世细八(讳炳),三世(讳融),四世伯三(讳仁朗),五世千四(讳寿),谱注: 暨阳教授,迁居姚江,阳明十一世孙也 ㊂(四)‘达溪王氏宗谱“(上宅王氏谱)十二卷,另卷首㊁卷末二卷1919年己末仲秋,第六次重修,淮泽堂木活字本,祖上世系与上同㊂首先谈谈‘达溪虹桥王氏宗谱“,七卷附末一卷,为清嘉庆㊁道光年间王鼎嵩等重修㊂其序云: 赵氏南渡,我祖彦洪公扈跸相从,卜居于余杭仙宅界,次子补之公知绍兴府事,旋与弟辅之公至上虞之达溪,见虹桥山水清奇,土田深厚遂家焉㊂历元明之代,时衰时盛,我朝定鼎后,室庐烬灰,人烟衰熄,迟之数十8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年而元气复振,乾隆甲午岁,重建宗祠,阅二十五年为嘉庆戊午乃整修谱,敦人伦,厚风俗,长幼亲疏,秩秩如蔼蔼如焉㊂ ①其后光绪至民国年间所辑‘姚江开元王氏宗谱“②‘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③‘余姚上塘王氏宗谱“④‘四明山菁李家塔王氏宗谱“⑤等皆据此世系,溯 王季由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为余姚秘图山派始祖㊂ 而明万历十年余姚赵锦在所撰‘姚城王氏族序“中也说: 姚江之王莫著于旧城,其分派自宋文正公旦之后南渡居浙,其后有质庵公者复自浙上虞之达溪徙姚江,居秘图山后,称秘图王氏㊂ ⑥清乾隆年间传王阳明七世孙王谋文纂修‘姚江王氏宗谱“⑦(德逸堂抄本)存六卷,也存此说,他自称 姚江王氏二十六世孙 ,溯王松之子季为秘图派,并注 徙秘图山北,其后分居山阴 ㊂以上与上虞‘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记载基本一致㊂然而‘达溪虹桥王氏宗谱“内收录王阳明六世祖王纲所撰‘三槐王氏历代迁移分派总系备“一文,笔者认为是清人操刀的一篇托名伪序,该序中言 彦洪于建炎宋同扈驾南迁,俣家余杭城东,鉌㊁镇家余姚乐安㊂彦洪家余杭仙泽界㊂彦洪生四子:资之,广东提刑;补之,浙东安抚使,知临安府;辅之,四川总干;翊之,将仕郎㊂补之同弟辅之迁居上虞达溪十九都之虹桥㊂后子姓有军民匠三支焉㊂补之生仁寿,仁寿生二子季㊁稠㊂季即万五府君也,以族在姚,往来族属间,见姚江山川之胜,倍于他邑,乃自虞迁姚,卜秘图山后居焉,姚城王氏实始于此云㊂明洪武六年春三月吉日,嗣孙纲述㊂ ⑧文中记述似乎十分详尽,迁居地写到上虞达溪时,还要加上 十九都之虹桥 ,方位过于详细,这种描述显然是清人修谱时的地理位置㊂又 补之生子仁寿,仁寿生二子季㊁稠㊂ 而根据现存的‘上塘王氏谱“谓: 补之,字咎卿㊂守母墓㊂同弟辅之迁居上虞之达溪虹桥㊂为虹桥王氏㊂子三:元龙㊁元明㊁元褒㊂上虞派㊂ 上述 补之生子仁寿 又不相符㊂下一句 仁寿生二子季㊁稠 ,据‘开元谱“ 元龙生子松 ,‘上塘谱“载:元龙字子云㊂宋黄岩尉,子一松㊂又据‘达溪虹桥王氏宗谱“载: 松,宋迪功郎,子季,徙余姚,姚江派㊂ 据‘上塘王氏谱“载: 松字惟鹤㊂子二:季㊁稠㊂ ‘开元谱“载: 松,生二子:季㊁稠,赘居余杭云楼㊂子季徒余姚㊂稠,字应茂,赘居云楼方氏㊂ 因此,所谓王纲撰文自相矛盾,祖孙不分,世系缺少一代,名字与世系都成问题㊂另对先祖不避名讳,直书其名,属大不敬,王纲定然不至于此㊂此文作伪痕迹最明显处便是落款: 明洪武六年春三月吉日 ㊂此时王纲已去世二年,岂有死后二年起而作文!据光绪‘上虞县志㊃坊都“篇记载: 宋熙宁三年,行保甲法,始置都,领于乡㊂本县置一十四乡,分领二十四都,改里曰保,邻于都,多寡不同,或一乡领数都,亦有一都分属两乡者 明初,罢录事司,以四隅还县,县令赵允文置坊,而更其名 第十九都领俱里三(以上‘万历志“)㊂国朝清康熙十三年,三藩之变 改坊㊁都为城㊁都,改里为图㊂城外二十五都,案增曰恩都㊂ ⑨因此,各代坊都划分及称谓稍有不同㊂而至清代 生畈㊁双镇㊁天平山㊁虹桥㊁孙溪㊁旧宅㊁岭下㊁黑龙潭㊁隐地㊁陈溪口㊁糜家山 等四十处村庄均属十九都,因此,宋元明清地域分野划分略有不同㊂关于虹桥谱系涉及阳明相关记录极少,如王鼎嵩于嘉庆戊午(1798)续辑‘达溪王氏宗谱叙“言: 吾族系出瑯琊太原,以周太子晋为鼻祖,当前明嘉靖间,花溪公建齐寿堂,庭庑宏敞,子姓殷蕃,尔时祖德宗功载在家乘,盖世有善本焉㊂明季以还,遭山寇之兵燹,而谱牒散失,先君寻绪茫茫,自省一公而下十数世及小陈岙下虹桥诸旁支,缮写成帙,付余小子谨藏之㊂顾代远年湮,详其流未悉,穷其源非敢略也,盖有待也㊂乾隆癸巳(1773),余偕先兄兰书暨一二五房诸姪辈至越郡,向伯府旧谱考订,证明乃知吾宗之昌于宋者,三槐郁郁,世居汴城,迨由南渡至余杭,自仙宅徙虹桥,实为吾上世嫡派云㊂ ⑩此谱叙则说明虹桥谱在清中期续修时,发现自明代以后,因遭兵燹,谱牒散失,无处寻找㊂也由于年代久远,很难追溯本源㊂叙者王鼎嵩与族人同赴越城(绍兴)向伯府旧谱互作考订,证明虹桥之宗为三槐之裔,自宋南渡后由余杭仙宅徙虹桥的经过㊂93第4期计文渊‘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①②③④⑤⑩ 王鼎嵩等纂修:‘达溪虹桥王氏宗谱“,道光二十九年木活字体㊂王忠标纂修:‘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光绪二十九年存本堂木活字本㊂王兆朗等纂修:‘余姚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民国二年三槐堂木活字本㊂王钦安等纂修:‘余姚上塘王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嗣槐堂木活字本㊂⑥ 王仁林等纂修:‘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民国二十五年孝义官堂木活字本㊂在王鼎嵩赴越城 向伯府旧谱考订 之时,遇到传阳明七世孙王谋文,王谋文于次年即乾隆甲午(1774)春,携从孙辈一起访达溪虹桥,亲撰‘望处先生展墓记“一文㊂此文附载于‘达溪虹桥王氏宗谱“卷末,而此文原石碑刻,现为私人藏家收藏,有数字异同,据最近媒体报道,兹将石刻原文附录于后:上虞达溪王长山,予祖安抚公暨迪功公之墓在焉㊂初,安抚公仕宋,随父朝议公,扈跸临安,卜居余杭之仙泽界㊂既而偕其弟总干公,来迁达溪㊂安抚公孙迪功公,迪功公生征士公,又徙余姚之秘图山,惟总干公后世居之㊂予深维祖德,思一至其地,顾驰驱南北㊂人事卒卒未便,因以 达溪 自号,志不忘也㊂岁辛卯内艰归里,癸巳服阕㊂需次,族人茂才斯馨辈,持家乘过访,询其风土,心更慕之㊂明年春,携从孙后载㊁后积㊁昆伸㊁昆潮,笋舆至止㊂仰瞻茔域,穆然长怀,周览其山川,峰环水绕,雾合烟回,秀石嘉林,畅娱心目,十里之间,蔚然聚落,无他氏错处;山可樵,而书可读;登齐寿之堂,见其族姓子弟,尊尊㊁亲亲㊁长长,揖让进退,礼仪秩如㊂而鼎发㊁文佩㊁思齐㊁斯馨㊁鼎嵩㊁梦文㊁君王㊁及甫㊁应南诸子,尤通达识大体,立家庙修谱牒,尊祖敬宗而收族㊂乃益叹先正贻谋之善,而后昆之能嗣守其遗绪也㊂于时益乐之甚,族人咸作而请,曰: 自姚江分派迄于今,兹几五百岁㊂惟文成公一至焉,尝书 龙山旧家 匾额㊂其后,忠贞公又一至焉,堂额即其手翰㊂ 得我公而三矣,岂偶然也,曷有以昭示将来?予不肖㊁不克,绍衣先烈,犹得追孝于前文人,继二公之芳躅,斯诚幸矣㊂而风尘鞅掌税驾何时,人地之兼胜游难再即,何能不眷眷扵是哉㊂乃从其请,而为之记㊂时达溪家庙落成,为书一联扵堂,并作 虹桥 二字,俾镌之溪石㊂又出白金五十两,为岁时墓祭㊂因并书之㊂乾隆甲午春三月,余姚裔孙谋文书㊂①按:王谋文(1725-1783),字达溪,原籍浙江山阴,寄籍顺天府大兴县㊂曾任介休知县,任内主持修复书院,缮城浚濠,纂修‘介休县志“㊂乾隆四十八年,因交河知县任内亏空钱粮,被斩㊂乾隆三十八年(1771)曾在阳明墓地恭摹勒石乾隆御笔 名世真才 ,自称 七世孙,山西汾州府介休县知县,臣王谋文恭摹勒石 ,曾辑‘姚江王氏宗谱“,现存清德逸堂抄本三册,存六卷(五至八㊁十九至二十)㊂近代学者对于王谋文是否为王阳明嫡裔提出质疑㊂同样,现藏于隐地龙潭村的‘达溪王氏宗谱“,内有‘王氏分派纪略“一文中也认为 山阴谋文其继派也,其谱冒三槐谬甚 ㊂明确王谋文是王阳明旁支继派,他所编的王氏宗谱冒用 三槐堂 后裔,极不合理㊂三㊁‘虞南达溪王氏宗谱“考略再论‘虞南达溪王氏宗谱“,共十四卷,另附卷首㊁卷末各一㊂笔者曾于2007年赴余姚大岚镇隐地龙潭村王氏后裔处调查采访,发现宗谱两种㊂此谱始修于康熙戊辰(1688)年,始刊于乾隆戊辰(1748)年,后嘉庆丁巳(1797)续修,咸丰丁巳(1857)又续修,至光绪十五己丑(1889)年再续修时,由姚江岑应元撰序㊂另有封面题‘达溪王氏宗谱“十二卷,附卷首㊁卷末各一㊂为1919年仲秋续修,扉页内题‘上宅王氏谱“㊂据姚江岑应元序 始祖徙居达溪之外沈,数世而后,复自外沈徂旧宅,逮八世祖元十五公生本祖兴二公㊁叔祖兴三公,析居上㊁下宅,因有上宅㊁下宅之分,然分宅而谱不分 ㊂②因此,‘虞南达溪王氏宗谱“与‘达溪王氏宗谱“(‘上宅王氏谱“)均系淮泽堂泽元公之裔,因子孙析居上下宅,故分宅而谱不分,后者即是‘虞南达溪王氏宗谱“上宅支的续谱,1919年版续谱都保留了康熙㊁乾隆㊁嘉庆㊁咸丰㊁光绪年间续修时的序文㊁封典㊁像赞㊁王氏分派纪略㊁支派迁徙考㊁传略㊁世系等内容㊂据‘虞南达溪王氏宗谱“记载,其谱由来则又不同,下为康熙戊辰原序:宗之有谱也,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当其始发皆可尽悉,及其蔓延远沛,有莫知其所自来矣㊂予姓发祥于缑岒,传统于司徙;自秦汉而下或居瑯琊,或居太原㊁或居晋阳㊁或居山阴,或居皋虞㊁或居剡东,世世相承,贤贤相接,固非笔墨所能尽述矣㊂而东林一派,实绍乌衣之旧,古虞胜地尤为先世之居,世德钟灵,诞我始祖自剡而东,览龙山之耸翠,睹达水之光华,慨然曰是,固可以承先而裕后也,遂筑室而居焉,传至五世而后,子姓蕃延,因徙于姚江,徙于百官,徙于玩04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
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探——以余姚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现状为例
引文格式:华建新.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探 以余姚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现状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1):82-88.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探以余姚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现状为例*华建新(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浙江余姚315400)摘要: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传承㊁弘扬阳明精神的重要依托㊂阳明文化遗迹遗存是阳明先生一生丰功伟业的重要佐证,也是其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事上功夫的时空见证及精神流脉的气场所在㊂因而,应从真实性㊁独特性㊁整体性㊁协调性和现代性五个方面综合性地做好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工作,并从宏微观两方面聚焦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研究和传播,出思想㊁出理论㊁出成果,转化㊁创新,让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进一步活起来,成为世人 睹物思人,知古鉴今,赓续薪火 的智慧触发点㊂关键词:阳明文化;遗迹遗存;保护与利用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659(2024)01-0082-07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是阳明学(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衡量阳明学(阳明文化)研究㊁传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㊁理论性㊁科学性㊁系统性㊁前瞻性和务实性的重要观察点,正因如此,受到阳明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㊂然而,随着阳明学(阳明文化)研究㊁传播的深入推进,在现实中对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倘若对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实践中有可能会走偏方向㊂因此,重新认识㊁评价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应成为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前沿性问题㊂一㊁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的真实性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具有历时性㊁地域性和相关遗迹遗存分布共存性的特质㊂所谓历时性,阳明文化遗迹遗存与王阳明生命轨迹和阳明心学的传播㊁影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展现出其所处时代的某些特征㊂所谓地域性,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存现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呈现,尽管某些遗存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但仍能反映出其空间变化的某种文化意义㊂所谓相关遗迹遗存分布的共存性,意为阳明文化遗迹遗存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其产生的具体环境及与之相关的人事㊁物态的空间分布联系起来,方能展现出 活力 ,才有文化的厚度和纵深感㊂正因为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是具有活力的存在,上述三方面的特性便构成了遗迹遗存的生命气韵,能使古物与现代声息相通㊁以古鉴今㊂自明中期500多年以来,王阳明生平行迹之处所留遗迹遗存历经风雨沧桑,因自然力㊁社会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能留下来的已显得弥足珍贵㊂然而,远去的历史场景难免被尘埃所遮蔽㊁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便是有幸遗留下来的,对其中一些遗迹遗存之真实性的认识㊁确定因种种原因仍然是比较困难的问题㊂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生命力及其存在价值,一言以蔽之即为 真实性 ,即具有无可置疑的排他性存在㊂所谓阳明文化的遗迹遗存,只有经得起真实性的检验,对其保护和利用在逻辑上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㊂根据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大致可分为不可移动和可移动的文化遗迹遗存两类:所谓 不可移动 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是相对于可流动物而言,诸如一些建筑物等㊂不可移动的遗迹在时空场景及相关的标识物之间关联性强,可2024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1第一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2024*收稿日期:2023-05-10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4.01.013作者简介:华建新(1952-),男,浙江余姚人,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副教授,研究方向:阳明学与阳明文化;梨洲学与梨洲文化㊂识别度高,相对而言对其真实性的确认比较容易㊂就某些建筑物而言,凡保持了原始的基本面貌㊁结构规制㊁以及物理性肌理,其真实性应该可以得到确认㊂假如说,原建筑物已不复存在㊁或仅为部分存在㊁或仅为残存,那么只能根据其具体的存在状态作出判断,以认定其真实性的程度㊂那种在原址基础上加以重建的所谓阳明文化遗迹遗存,应该通过客观地描述其前后变化过程,给出描述性的介绍,以确定其遗址位置的真实性㊂就余姚来说,位于余姚北城区龙泉山北侧之 瑞云楼 是王阳明的出生处,是其成长之地,更是王阳明历次返姚必到之处,为其情感寄托之地㊂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 瑞云楼 对于研究王阳明的生命轨迹及阳明文化的流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 阳明故里 历史存在的重要依据㊂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王阳明生活过的 瑞云楼 其后基本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㊂据清光绪‘余姚县志㊃古迹㊃瑞云楼“条载: 瑞云楼在龙泉山北,王文成所生处也㊂父华未第时,尝居是楼㊂一夕,梦云中鼓乐幢盖,送一小儿来,遂诞公,因名其行曰 云一 ㊂其楼曰 瑞云 ,湛文简若水为之记㊂ ①王阳明同邑高足弟子钱德洪撰有‘瑞云楼记“[1]㊁王阳明私淑弟子罗洪先撰有‘瑞云楼遗址记“,[2]对 瑞云楼 的变化情况有详细而明确的记载㊂钱德洪在‘瑞云楼记“一文中认为 瑞云楼 之名,是王阳明中进士后,为乡人所指称而名世;而今之 王阳明故居 为重建之建筑物㊂根据真实性原则,有关职能部门在介绍 瑞云楼 时应对其历史变迁作一客观㊁真实的说明,对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也应做明确的介绍,以说清楚 瑞云楼 的前世今生,这不仅是对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尊重,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㊂认识这一点,对保护㊁利用阳明文化遗迹遗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真实性的呈现㊁说明,才能揭示文物古迹形而外的气脉所在,也能反映出世人正确的历史观和人文情怀㊂所谓 可移动 的阳明文化遗存,意为其物理属性在空间上无须固定位置而能独立存在且可流动之物,诸如家书㊁书法作品等㊂由于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是经过诸人转手而遗留下来,在流转过程中原物会发生某些改变,这就为鉴定其真实性带来某种困难㊂因此,对 可移动 的阳明文化遗存而言,需要经过专家严谨㊁科学的鉴定,包括相关文献互证等方能确定其真实性㊂例如,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收藏的王阳明‘寓赣州上海日翁手札卷“,经各方面专家严格鉴定其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㊂但有的所谓王阳明书法作品遗存其原始性㊁真实性则值得推敲㊂例如,王阳明的书法作品‘客座私祝“册页,册页中的每个字都带有明显的外框线条,这明显不符合书法行文的方式,从外表上看就显得不合事理,不可能是王阳明手书时的真实面貌㊂仅凭册页中文字带有线条框这一点看,就可以认定此件并非原作品的真实面貌㊂[3]因此,对阳明先生书法作品原件真实性的认定首先应经过逻辑判断,对在常识上㊁逻辑上不合理据的所谓王阳明书法作品不应认定为原始面貌或真迹㊂真实性 是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本质属性,这是由其客观性决定的㊂同时,也决定了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品位和价值,且对研究阳明学㊁阳明文化具有证据性的意义㊂如果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那么何以能得出客观㊁可信的研究结论呢?因此,凡对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真实性明显存有疑问的,或者原物已被替代的,有关单位㊁有关人员在保护㊁利用中不应作为原貌或真品介绍㊁利用㊂二、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的独特性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在时空物理上有一个独特性问题,即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对还原历史真相㊁见证历史文化流脉,具有权威性㊁标志性和诠释性意义,对于此类阳明文化的遗迹遗存世人应以敬畏的态度认真做好保护工作,并正确地解读其存在意义㊂以余姚阳明文化纪念性的遗迹为例,在今之余姚龙泉山南山腰立有 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碑亭,据碑文显示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小春月吉旦,知余姚县事李化楠所立㊂李化楠(1713 1769),四川罗江人,进士,乾隆十七年(1752年)任余姚知县,任职四年㊂立碑时,离阳明先生去世已225年㊂今之余姚城区龙泉山南所立 四先贤故里碑 ,于1981年被当时的余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㊂余姚 四先贤 是指东汉时期的严子陵㊁明代的王阳明和明末清初的朱舜水㊁黄宗羲㊂关于 四先贤故里碑 立碑时间:严子陵㊁王阳明两故里碑立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朱舜水㊁黄梨洲两故里碑立于清末㊂王阳明故里碑后因风化,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严子陵故里碑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立㊂ 四先贤故里碑 原立于北城西姚江边上的 接官亭 处, 抗日战争 时期移至旧县衙内的荷花池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至龙泉寺山门东侧,后再移至龙泉山南坡㊂38第1期华建新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探①‘余姚县志㊃古迹“(卷十四),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㊂文化大革命 初期被毁㊂1981年,按原状复建㊂ 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碑的存在,说明作为清代中期的地方官员对余姚作为 王阳明故里 的敬重,立碑以示范后人㊂‘辞海“中对 故里 一词释义为: 故土㊁故乡㊁故园㊁家园㊂ ①很明显, 故里 是一个历史时空概念,涉及本人出生㊁父辈㊁祖辈㊁世居地㊁祖墓,及 民籍 等诸多社会关系要素㊂ 故里 与 故居 的关系: 故里 一般包含 故居 的遗迹遗存;但 故居 并非必然是 故里 ㊂某人的迁居地也并非等同于 故里 ㊂一个历史文化名人的 故居 可能有多个㊂故不能认为某历史文化名人凡有 故居 之地即认为是 故里 ㊂因此, 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碑具有独特的文物证据力㊁说服力,亦诠释了前人对王阳明故里的认识,它承载着历史名人及其家族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㊂从对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独特性看,还有一类情况比较独特㊂那些明显属于王阳明的书法遗迹,但世人对其原委并不清楚,此类遗迹遗存本身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除应认真保护外,对实际情况亦应说明㊂如余姚市梁弄镇五桂村五桂弄有一被称为 视斯堂 (俗称 五房堂前 )之黄氏建筑遗存,其墙门门额镶嵌砖雕 家传词翰 四字,落款为 阳明书 ,此为迄今至少在浙江省范围内于建筑物上留存的唯一王阳明书法砖雕遗迹,弥足珍贵;但遗憾的是对这一砖雕遗迹的原委至今未能得到较客观㊁有说服力的解释,只有一些似是而非没有充分说服力的解释㊂王阳明 家传词翰 的题字为砖雕题刻真迹,这没什么可质疑的;但因黄氏 五房堂前 墙门遗存现尚不能确定此建筑物建造的具体年代,目前只能推定是四明黄氏洞门支后人将王阳明题字镌刻在门楼上的可能性最大㊂有论者以王阳明与余姚梁弄人黄肃曾同朝为官且交谊之深②㊁及黄肃仲子黄骥为王阳明晚年及门弟子为由,③推定题字是王阳明为黄肃㊁黄骥父子所写,黄氏后人将 家传词翰 四字题刻于黄氏墙门上,应该说是缺乏确凿证据的㊂这种说法并不能解释清楚现存 家传词翰 墙门建筑物何为明代黄肃㊁黄骥之故居㊂因黄肃㊁黄骥的故居位置并不在今之五桂村而在梁冯村,且两村相间有里许㊂目前,尚无史料能直接证明此题字必定是王阳明写给黄肃㊁黄骥父子的㊂还有论者认为,此题字的时间为明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偕道友㊁弟子从上虞进入四明山区时,曾在其梁弄弟子黄骥家中歇脚时题写了 家传词翰 四字;但据与王阳明共游四明山的弟子徐爱在‘游雪窦因得龙溪诸山记“一文中的详细记载,[4]当年王阳明一行并没有进入梁弄集镇内,可见借宿黄骥家当然无从谈起㊂迄今,在尚不能对王阳明 家传词翰 题字的真实情况作出合乎史实的解释下,则不应以推测性的判断作为结论来说明题字的原委㊂必须通过深入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表述,讲清楚此类具有独特性的遗迹遗存的背景性问题,以便探究真相,这才是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㊂在阳明文化遗迹遗存保护㊁利用中,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品质㊁能够直接证明为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但目前尚未能说清楚其原委的,除了要妥善保护外,一定要客观地说明白其存在的问题,以免贻误后人㊂三、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在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上,有可能会存在孤立地看问题的思维倾向,在解释上也有可能存在诸多的误区,这对历史地㊁客观地解释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㊁而且还有可能误导世人㊂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的保护㊁利用固然要凸显阳明文化这条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排斥程朱理学及其他学术名人文化影响力之存在㊂恰恰相反,要圆通包容多元思想资源在内的文化精华及历史原生态存在,以显示阳明心学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术思想之间的互动与张力,力求避免将丰富的㊁多元的文化资源浓缩为单一的存在,从而导致世人对阳明文化认识的片面性和对圣贤人物成长过程中所承载的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生活环境缺乏整体性的明辨力㊂从阳明文化遗迹遗存的角度看,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除了深受佛道的影响之外,尤其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浸染,这在‘阳明先生年谱“等相关文献中有诸多记载㊂有一种说法:王阳明归余姚时,曾为其父辈的余姚名儒陆恒故居题过 理学旧居 的匾额,因此匾没有落款,很难界定即为王阳明手迹;但这从侧面说明,明代中期理学之风在余姚学人中具有很4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①②③见‘辞海“词语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51页㊂黄肃,字敬夫,号静安,余姚梁弄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进士㊂王阳明与其为忘年之交㊂其生平事迹详见[清]‘余姚县志㊃黄肃传“(卷二十三),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㊂黄骥,字德良㊂明嘉靖十七年(1538)被朝廷表彰为 孝子 ,故有 黄孝子 之称,从学于王阳明,其生平事迹详见[清]‘余姚县志㊃黄肃传“(卷二十三),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㊂大的影响力㊂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以后有证据确定陆恒故居的门匾 理学旧居 为王阳明所题,也不能自然得出陆恒便是王阳明蒙师之结论,要证明这一点仍需要有直接的证据,不能将臆测作为结论㊂据清光绪‘余姚县志㊃陆恒传“记载:阳明之父王华曾与邑人谢迁㊁黄珣㊁陆恒等结 文社 ,陆恒被推为社长,[5]可见四人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均为饱学四书五经之士㊂其后,在科举道路上谢迁㊁王华㊁黄珣均进士及第㊂谢迁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状元,王华㊁黄珣则分别为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㊁榜眼㊂时年,王华㊁黄珣分别摘取状元㊁榜眼桂冠,且均为余姚籍人,一时名震天下,成为美谈㊂从科举的角度说,王阳明是在程朱理学的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现保存在余姚市文保所的 理学旧居 匾,即可视为今人溯及王阳明父辈交谊圈的重要证据,亦证明余姚一地亦为程朱理学的浸染之地,这也说明阳明心学在发展㊁流播过程中,曾处于程朱理学为主导的学术大背景之下的㊂因此,在呈现和揭示阳明文化的历史流脉时,应将那些相关的能从某一侧面反映王阳明成长过程㊁特别是与其心学思想形成有关联的涉及程朱理学㊁乃至佛道文化的遗迹遗存亦应得到保护和展示,方能使后人全面㊁完整㊁深刻地认识阳明文化形成㊁发展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㊂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的整体性还体现在与相关名人遗迹的关联上㊂王阳明出生于姚城龙泉山北侧的瑞云楼,从瑞云楼所处空间方位及少年王阳明所处的生活环境看,与周围民居是相协调的㊂ 瑞云楼 后沿围墙脚下原有一条小河,濒河北岸一带则是倪氏家族的世居地,倪氏亦为余姚望族㊂王阳明道友倪宗正所居的 清晖楼 与 瑞云楼 隔河并峙,为前后邻居㊂倪宗正,字本端,号小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广东南雄知府㊂[6]倪宗正长王阳明一岁,二人为志趣相投的发小㊂二人成年后通过科举相继出仕,为姚城俊杰㊂王阳明曾写过一首七律‘题倪小野清晖楼“,诗句中有 三十年来同出处,清晖楼对瑞云楼 之语,①此诗句有力地佐证了瑞云楼的方位,也体现了王阳明与倪宗正之间生死不渝的友情㊂因此,保护好现存的倪宗正故居遗址(现存建筑为倪宗正七世孙倪继宗重建)是十分重要的,以丰富阳明故里历史风貌的内涵㊂同时,见证王阳明成长的邻里环境及少年伙伴对其的影响,亦是街坊文化的展现,不可或缺㊂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的保护㊁利用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一种逻辑性的贯通,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遗迹遗存的存在上㊂孤立地看某一遗迹遗存,与整体性地考量阳明的文化遗迹遗存的价值与意义,在解释学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并不会完全相同㊂就余姚来说,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聚焦在孤立的 王阳明故居 上,如对其他与阳明文化遗迹遗存有关的人与事,包括一些建筑物等不做整体性的考察,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释诸如为什么王阳明的祖父要租赁莫氏房子等问题㊂要解释这一问题,就要联系姚江秘图山王氏世居地的问题,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㊂姚江秘图山王氏自始迁祖王季于南宋末期从上虞县南达溪迁余姚北城秘图山麓,至王阳明已十世㊂期间,历经了宋元明数代的嬗变㊂姚江秘图山王氏在余姚北城依秘图山风水宝地生息繁衍数百年,其世居地大体在秘图山北一带㊂东邻叶氏 抑抑堂 旧居地, 抑抑堂 为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岳父著名杂剧家㊁名宦叶宪祖及祖上故居㊂当年,王阳明曾题过抑抑堂 匾额(此匾现被慈溪市一私人收藏)㊂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姚江秘图山王氏‘迁姚四世祖王纲公迄王文成公七代遗像“一帧(仅存照片),②遗像上自明至民国有多位名人题字,占满该画像上下左右空白处㊂由此可知,及至王华一代,姚江秘图山王氏已人丁兴旺,家族成员原先居住的空间难以满足人丁增加的需要㊂当王华要结婚时,限于现有的居住条件王伦只能租他人房子就可理解了,当然这并不能由此推出王伦家没有房子㊂故王阳明去世后九年,时任巡按浙江监察御史㊁阳明弟子周汝员,以及绍兴知府汤绍恩㊁余姚知县顾承芳等地方官员所立的 新建伯 牌坊,为何立于秘图山之北的王氏世居地,而不立在 瑞云楼 之前,原因就在这里㊂如果我们对上述阳明文化遗迹作整体性考察,就能更清楚地认识 阳明故里 的空间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㊂因秘图山原貌已遭受严重的破坏,秘图山王氏的世居地遗迹亦难寻痕迹,原所立的 新建伯 牌坊位置已移建到今之王阳明故居广场,只有 新建伯 石匾为原牌坊构件遗存㊂因此,很有必要在余姚市区阳明东路今之石油公司位置立碑说明秘图山王氏的源流,还历史以真相,以免以讹传讹;或者在今之 新建伯 牌坊附近立碑作一说明,否则就可能对不明事理者造成误导㊂保护王阳明遗迹遗存要充分考虑整体性问题,包括那些残存的遗迹,假如有的遗迹空间位置发生58第1期华建新王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与利用新探①②[清]倪继宗:‘倪小野集“,康熙四十九年(1710)清晖楼刻本㊂计文渊:‘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C]//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纪念王阳明诞辰五百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2022年第5页㊂了变化,应作必要的说明,如此才能更好地展示阳明遗迹遗存在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文化内涵的广度,以呈现整体性的文化效应㊂四、阳明文化遗迹遗存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性问题任何名人故居及其生活环境只有在具体的自然空间中得到定位才可能显示出背景性的文化价值,以及名人成长与具体地域环境之间的联系㊂王阳明故居位于被称为 余姚文化山 的龙泉山北侧㊂龙泉山是余姚名胜,风景秀丽,历代遗存古迹较多,亦是少年王阳明的游玩乐园㊁青年王阳明结 诗社 的才艺展示之地㊂[7]龙泉山南麓有浙东千年古刹龙泉寺,建于东晋咸康二年(336年),晨钟暮鼓㊁香火梵音的佛教氛围,亦成为少年王阳明佛教情结最初的渊源㊂王阳明出仕后,有诗句忆龙泉山云: 我爱龙泉山,寺僧颇疏野㊂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㊂ ①可以说,王阳明与禅宗的因缘始于少年时代㊂以上所述,构成了少年王阳明成长的环境,当然还有家风㊁家传的浸染,成为滋养王阳明日后成圣贤的土壤㊂龙泉山与瑞云楼故居之间的联系自然成为其生命历程最初的场景㊂由于历史造成的种种原因,在余姚龙泉山上有一些分量很重的阳明文化遗迹现已无存,仅存遗址㊂诸如,龙泉山山巅原有一凸兀的巨石,气势壮观㊂明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翰林侍讲刘球因言触犯王振被杀㊂余姚人成器是刘球寓居余姚时的至交,其邀集同志,割鸡陈酒,以绝顶台石为祭桌,与太傅胡伯常一起含泪遥祭忠臣刘球㊂王阳明感其事,亲书 祭忠台 三字抒怀,刻于石,题刻高二尺八寸,广一尺,字径九寸,以励后人㊂[1]从字体看为楷书,笔力遒劲㊂遗憾的是,在 文化大革命 之初,刻有 祭忠台 三字的巨石被炸毁,及至20世纪80年代方在其遗址上建 阳明亭 ,以纪念阳明先生㊂像这类被彻底破坏的阳明文化遗迹,应该在原址醒目处立碑详细记其事,让世人记住这一历史真相,使这些已不存在的阳明遗迹亦能发挥其应有的认识㊁教育作用㊂余姚的阳明文化遗迹遗存除 王阳明故居 外,分量较重的应为 中天阁阳明先生讲学处 ㊂王阳明晚年居越期间,来往于绍兴与余姚两地之间,中天阁讲会成为其传播心学的重要道场,培养了一大批姚籍王学人才㊂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明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归余姚故里省祖坟,访瑞云楼,日与宗族亲友宴游,随地指示良知㊂姚籍学子钱德洪曾闻王阳明讲学江西,久有拜师之意㊂因而,其抓住王阳明归省之机,力排众议,率先拜王阳明为师㊂[8]钱德洪不仅自己从师,还将儿子㊁侄子及七十多位姚籍学子引入王门,迎王阳明至中天阁,拜阳明为师,此事是史籍中明确记载王阳明集体接纳弟子最多的一次㊂王阳明在中天阁所接纳的姚籍弟子其后大多成为浙中王门的中坚,这是余姚成为阳明心学传播重镇的重要支撑㊂ 中天阁 在龙泉山南坡山腰处,原为龙泉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阁名出自唐代诗人方干‘登龙山绝顶“诗句 中天气爽星河近 诗句㊂[1]明嘉靖四年(1525年)九月,王阳明归姚省墓㊂期间,定讲会于中天阁,规定每月的初一㊁初八㊁十五㊁廿三日为会讲之日㊂王阳明还为学子订立学规,撰写‘中天阁勉诸生“一文,亲书于壁㊂中天阁题壁文,不仅是对余姚学子的告诫,而且是对弟子们为学 成圣贤 的一种勉励㊂据明万历‘绍兴府志㊃古迹志一“记载: 白石灰壁上公自书,笔法甚清劲㊂② 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奉命出征广西后,中天阁讲会在应元等人的主持下讲会一直坚持,成为传播阳明心学的基地㊂中天阁讲学最后坚持到何时,由于史料的匮乏,很难下定论㊂清代, 中天阁 原址演变为 龙山书院 则是有文献明确记载的㊂龙山书院的创办,是地方衙门奉清王朝旨意建书院以赡养士子之命而建㊂清乾隆九年(1744年),知县蒋允焄改剑江庵为 信成书院 ,始在余姚兴办官学性质的书院㊂因信成书院所处地势低洼,水涝为患,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县刘长城选择了 高明爽垲 曩日弦诵胜壤 的龙泉山中天阁,兴建 龙山书院 ㊂刘长城拆除信成书院,将材料移作建龙山书院之用㊂龙山书院初建时,对中天阁拆屋重建,并凿山扩大地基,占地两亩左右,比原址扩大了一倍㊂时至清同治元年(1862年)书院毁于太平天国兵燹㊂清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高桐重建书院,建有楼房五间及左右两翼,楼上供文成(王阳明谥号)神位,楼下为讲堂,西边三间平屋为刘公祠,东边五间为膳房㊂[1]高桐在‘重建龙山书院碑记“文末说道: 诸生心文成之心,学文成之学,则文成之德之功亦将复见于今日,当不徒以文章鸣成而已也㊂③ 由此可见,龙山书院是以崇尚阳明心学为办学宗旨的㊂清末,书院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向近代教育转变,龙山书院也完成了历史使命㊂6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①②③[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㊃外集一“(卷十九),上海涵芬楼影印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㊂[明]‘绍兴府志㊃古迹志一“(卷九),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㊂[清]‘余姚县志㊃学校“(卷十),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㊂。
王阳明前世今生的故事
王阳明前世今生的故事
明朝时期,名为王阳明的男子在广西出生。
他从小善良聪明,长
大后游历中外,开创性地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后来,王阳明嫁给
了一位受过文化教育的才女,俩人恩爱,不久前后就育有一子,名叫
王夫之。
王夫之接受文、理、医、音、乐五艺教育,成为一位非凡的多才
多艺学者,他以明媚才智和清新活泼的性格,让自己得到极高的声誉,但可惜他早夭,未能完成书写部落记的志业。
王夫之子孙的身份清楚确立后,王阳明的后代渐渐多起来,他们
致力于传承王阳明的精神,发扬光大一代天才的建树,继承着伟大祖
先的血脉,荣耀家族的传统,传承和维护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光
荣优雅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祖先伟大精神的脉络。
参观崇义王阳明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崇义王阳明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参观了崇义的王阳明博物馆,那可真是一次超级有趣又长见识的经历呢。
刚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王阳明先生的那个时代。
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展品,从先生写的书信手稿的复制品,到讲述他生平事迹的一幅幅画卷,就像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在叽叽喳喳地给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你知道吗,以前对王阳明先生只是大概了解他提出的“致良知”这些高深的理论。
但是在博物馆里,通过那些详细的介绍,我才真正明白他的一生是多么的波澜壮阔。
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明朝社会里闯荡。
一会儿带兵打仗,像个英明神武的将军,把那些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一会儿又像个超级哲学家,坐在那里思考人生、宇宙的大道理,还把这些思考总结成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我在那些展示他讲学场景的展品前站了好久呢。
想象着他站在一群弟子中间,滔滔不绝地传授着自己的智慧,弟子们一个个眼睛放光,像在听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这让我觉得,知识的传递真的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而王阳明先生就像是一座灯塔,在那个时代,用他的思想照亮了很多人的心灵。
还有那些展示他在崇义地区事迹的部分,我才知道他对这个地方的影响有多大。
就好像他的精神已经融入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崇义这个地方也因为他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看到好多小朋友也在那里认真地看展品、听讲解。
我就想啊,王阳明先生要是知道几百年后的今天,还有这么多小娃娃对他的故事感兴趣,肯定会特别欣慰的。
走出博物馆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王阳明先生的传奇经历和他那些深刻的思想。
我感觉这次参观就像是给我打了一针智慧的预防针,让我对生活、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想啊,以后要是遇到什么难题,就想想王阳明先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也得振作起来呢。
这趟博物馆之旅,真是值了,就像吃了一顿超级丰盛的文化大餐,现在还回味无穷呢!。
王阳明墓观后感
王阳明墓观后感去看了王阳明的墓,那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和一位超级大佬打了个招呼。
刚到那儿,周围的环境就特别安静,好像大自然也知道这里安息着一位伟大的人物,都不敢大声喧哗似的。
墓的规模呢,没有那种特别浮夸的大,但是就透着一种低调的庄严。
你想啊,王阳明,那可是心学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一颗超级闪亮的星星。
站在他的墓前,我就忍不住开始琢磨他那些厉害的学说。
“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些听起来简单的词,背后蕴含的道理可太深奥了。
就好比说“知行合一”吧,我就想啊,自己平常老是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行动却跟不上,这不就是没做到人家王阳明说的嘛。
我围着墓走了走,感觉自己像是在和王阳明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我在心里问他:“您老当年到底是怎么有那么多智慧的呢?”虽然他肯定没法回答我,但我觉得他的思想就在这周围的空气中飘荡着。
比如说他平定宁王之乱,那可不是光靠武力,靠的是他那聪明的脑袋,对人心的洞察。
他知道敌人想啥,也知道自己的士兵想啥,这大概就是他心学在现实中的超级运用吧。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啥,良知都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给掩盖住了。
王阳明就像是一个灯塔,他的墓也像是一个提醒我们回归内心的地方。
这一趟下来,我就像是被打了一针思想上的强心剂,想着以后可得多多学习他的思想,让自己的生活也能像他那样活得明白透彻。
总的来说,这趟王阳明墓之行,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尊敬,更多的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重新审视。
以后啊,我得把王阳明的智慧好好揣在兜里,时不时拿出来照照自己的行为,可不能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河源阳明博物馆观后感
河源阳明博物馆观后感前几天去了河源阳明博物馆,那可真是一次超有趣的体验!刚到博物馆门口,就感觉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这建筑看起来就很有那种历史沉淀的味道,像是一位老者静静地站在那儿,准备给你讲述那些古老又迷人的故事。
一走进馆内,就像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直接把我拉回到了王阳明的那个时代。
馆里的展品琳琅满目,关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那是介绍得详详细细。
我看到那些古老的书籍、画卷,上面的字虽然有些看不太懂,但就是觉得充满了神秘的力量。
说起王阳明,以前就只知道他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但具体厉害在哪,其实没太多概念。
在博物馆里可算是好好补了一课。
他的“心学”理念,听起来特别高深,什么“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开始我都懵圈了。
但是看着馆里那些生动的例子和解说,好像慢慢能理解一点了。
就像是突然有人给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你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这里面还有很多王阳明先生在河源地区的故事呢。
原来他和河源有着这么深的渊源,感觉河源就像是他思想传播的一个重要小站。
馆里的场景复原做得特别棒,看着那些模拟出来的画面,仿佛能看到王阳明先生在这儿讲学、和当地百姓交流的场景,那画面就跟电影似的在我眼前播放。
我在馆里还看到一些小朋友跟着家长来参观。
这些小不点一开始还在打闹,可慢慢地也被馆里的东西吸引住了。
我就想啊,这博物馆真的是个好地方,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在这里学到东西。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关于王阳明军事才能展示的区域。
看到那些兵器的复制品和作战的沙盘,我才真正意识到他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超牛的军事家。
他就像一个全能的大侠,用智慧和勇气在那个复杂的世界里闯荡。
在博物馆里逛了一圈下来,我就像是吃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撑得满满的。
出来的时候还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心里想着这小小的博物馆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的宝藏知识。
而且我觉得自己对王阳明先生也多了一份敬意,他的思想和事迹经过这么多年还能这么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真的很了不起。
有关阳明文化风景
有关阳明文化风景
阳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文化的核心是“心学”,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阳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阳明文化的风景包括了很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南京的明孝陵。
这座明朝皇陵建于明代末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的陵墓,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明孝陵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大成殿”。
这座殿堂的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巧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此外,明孝陵内还有许多精美的石刻、铜像和砖雕等艺术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之美。
除了南京的明孝陵,阳明文化的风景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景点。
比如,福建的“开元寺”、“灵岩寺”等,都是阳明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些寺庙建筑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总之,阳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风景不仅包括了历史文化遗址,还包括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寺庙、园林等。
阳明文化的风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 1 -。
《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
《王阳明七代遗像》及相关世系考述
计文渊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43)4
【摘要】《王阳明七代遗像》由王阳明十六世孙王造周家传,但原画像已毁,现仅存的是该画像的旧照片一帧,拍摄于1931年,这张民国老照片对研究王阳明家族世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通过考证该照片保留的原画像上的清至民国年间的题跋,同时对照当地相涉王氏先世谱碟的源流,而对王阳明家族相关世系的真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总页数】8页(P35-42)
【作者】计文渊
【作者单位】余姚书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榆中县出明清《方氏像谱》世系考述
2.王阳明世系考索
3.榆中县出明清《方氏像谱》世系考述
4.唐崖土司覃氏世系及族属问题考述\r——基于九部唐崖覃谱的对比研究
5.新见南宋《范龟年夫人章氏墓记》撰写者及其家族世系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阳明《象祠记》的文化解读
王阳明《象祠记》的文化解读
李振纲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8)005
【摘要】龙场悟道,王阳明将生死置之度外,把全副精神用于宣讲"良知"之学,此种弘道经历,对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象祠记>是阳明居黔弘扬良知之学的一个鲜活的缩影.这篇珍贵文献的重要历史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象祠"的缘起、圣人传统与象祠文化精神、象祠文化与阳明心学诸多思想文化内涵.
【总页数】5页(P4-8)
【作者】李振纲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天下无不可化之人"r——读《王守仁<象祠记〉》 [J], 钱耕森
2.因俗化民,圣人苦心——读王阳明《象祠记》 [J], 赵平略
3.蚕神崇拜与祀蚕神祠兼记盛泽先蚕祠的蚕文化特色 [J], 周德华
4.新象祠记 [J], 余怀彦
5.政治现实与儒家思想的不同呈现——政治哲学视域中的《道州毁鼻亭神记》与《象祠记》之比较 [J], 王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遗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信息
王阳明的挚友湛甘泉在谈到为何要为其师陈白沙塑像时说:是故于其没也,有三成之道焉。
具体克肖,谓之德成;见于美墙,僾乎容声,谓之思成;刻木肖形,谓之像成;德成不已,求之思成;思成不已,求之像成;皆有不得已焉也。
1而所谓德成、思成与像成,又可相应地比附于神象、想象与形象。
毫无疑问,就哲学思想家而言,具体克肖的德成与见于美墙、僾乎容声的思成,显然要高于刻木肖形的像成。
然而肖形又不能不说是古人感怀先贤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形象的直观性与亲近感会更加凸显出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湛甘泉的这一论述,无疑对王阳明的遗像也是同样适用的。
关于阳明遗像的具体考察,笔者已有专文论述2,本文则拟对阳明遗像中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史意义作一阐释。
一
古人云:像之使人瞻仰者,从来尚矣。
3故此,尽管古代中国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4,但为圣贤画像,却是中古尤其是明清时期画家的一份责任,亦是当时民间崇拜者的收藏嗜好。
具体到王阳明的画像,实际上在他生前就已开始在江西赣州的部分地区流传。
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阳明班师至南康,百姓沿途顶香迎拜。
所经州、县、隘、所,各立生祠。
远乡之民,各肖像于祖堂,岁时尸祝。
1然此时所供奉的阳明肖像,估计皆出于无名乡绅或生员之手,形神皆不似,阳明咸不称意,诚如朱谋垔所言:王文成镇虔日,以写貌进者阅数十人,咸不称意。
盖文成骨法棱峭,画者皆正而写之,顴鼻之间最难肖似。
(蔡)世新2幼年随其师进,乃从傍作一侧相,立得其真。
文成大喜,延之幕府,名以是起。
久之,吾宗人聘至南昌,写面俱请世新,而衣摺丹彩色则用罗素,故各极精妙。
至今展之,犹如生对。
世新亦善钩勒竹,大幅则佳;亦画美人。
3 这就是说,阳明生前最称心的画匠是跟随其多年的蔡世新,而蔡氏根据阳明真身绘出的乃是其燕居授书像(详见后述)4,故该类成像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王阳明去世不久,其在浙、赣、黔、粤等地的门人后学,便纷纷为其设祀建祠5,仅《阳明年谱》与《世德记》所载比较有名的祀祠,就有十一处之多6,甚至一些偏僻之地也建起了带有乡约、族会、家塾性质的祀祠。
而祀祠中一般都须立像祭拜,于是阳明画像便在其门人后学中被迅速传播开来。
不过这只是对王学兴盛地而言,若换成王学传播的边角地带,阳明画像则变成稀罕之物了。
诚如嘉靖年间浙南硕儒项乔所言:
日又至(吉安)报功祠,见薛同年甲(薛侃)置阳明石刻于宇下,窃谓此虽未足以知阳明,亦足以知薛子之政矣。
虔有周、程、阳明像,又有阳明亲手墨刻,乃人生所罕见而奇遇者。
日见郁孤(即赣州郁孤台),牛马其风,芜秽不治,而阳明(像)是山板刻,又多倒置于冷湿地下。
7
由于阳明死后,其学说即被朝廷定性为伪学,所以其画像在嘉靖年间曾被人有意无意地倒置于冷湿地下,是完全可能的。
但要说阳明画像在当时就已与周敦颐、程颐画像一样,成了人生所罕见而奇遇之物,则只能说明项乔的孤陋寡闻了。
据钱德洪整理的《世德记》所收之徐阶《阳明先生画像记》记载:
嘉靖己亥(1539年),予督学江西,就士人家摹得先生燕居像二,朝衣冠像一。
明年庚子夏,以燕居之一赠吕生舒,此幅是也。
&&未几被召,因摹像以归,将示同志者,而首以赠吕生。
予尝见人言此像于先生极似,以今观之,貌殊不武,然独以武功显于此,见儒者之作用矣。
吕生诚有慕乎,当(一作尚)于其学求之。
8
不过该文与载于徐阶《世经堂集》卷十四中的《阳明先生画像记》所记内容稍有不同。
《世经堂集》说该像乃赠同年淡泉郑子9,而非《世德记》所说的赠吕生舒。
除所赠对象不同外,其余文字两种文本所记皆同。
此外,王畿《先师画像记后语》亦载:公(指徐阶)首以像、记授门人吕生需(疑即吕生舒,需、舒音近),因以视予。
1
由于当时徐阶临摹的王阳明燕居像有二幅,是故笔者推测,徐阶可能是把两幅像中的一幅赠予同年郑淡泉并附记,另一幅则赠予门生吕需亦附记2。
因两篇记文内容完全一致,惟赠予对象不同,而且后者是被阳明后学所保存,在王门中的流传的可能性显然要大大超过前者。
因此,后来王正亿在编纂《阳明先生家乘》(钱德洪将其更名为《世德记》,收于《王阳明全集》)时,只收录赠予吕需的记文,而不收赠予郑淡泉的记文,而王畿亦独为《世德记》所收的赠吕需之记文撰写跋语,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后来王门内部所掀起的阳明遗像崇拜热,与徐阶可以说有直接关系。
而徐阶之所以会如此重视阳明画像,一方面自然是出于他对阳明学说的信奉,另一方面亦与他反对去孔子王号,变像为木主3的立场有一定关系。
阳明殁后两年,即嘉靖九年(1530),明朝开始实行礼制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孔庙里的塑像改为木主(即木制神牌,又称神主,上书被祀者的姓名而非画像)。
因为当时的辟佛者认为,塑像或肖像类似于佛像,这是对孔子的亵渎。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舆论压力下,当时有个别阳明弟子也主张用木主代替阳明画像,比如嘉靖十四年(1535)夏,余姚人徐九皋于扬州重建维扬书院时,即设先师木主,配以四贤4,以祀阳明。
徐阶既然反对变孔子像为木主,那就一定会主张以阳明画像为祭祀之首选。
于是,徐阶便四处寻摹阳明画像,寻摹后还向同门推介,藉以推动像文成而祀焉5的活动。
所以,当时王门祀阳明一般都是把阳明图像与木主放在一起,这样既可区别于外来佛像,又可使阳明形象可亲可爱,以适应王学普及化的需要。
据钱德洪《上海日翁书跋》:嘉靖壬子(1552),海夷寇黄岩,全城煨烬。
时正亿游北雍,内子黄(王正亿妻)哀惶奔亡,不携他物,而独抱(阳明)木主图像以行,是卷(指《上海日翁书》)亦幸无恙。
6阳明的木主图像是神主,其嗣子正亿家人自然不敢有丝毫亵渎,黄岩大火,正亿妻不携他物而独抱阳明木主图像以行,是完全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