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 海陆变迁》PPT课件(江苏省市级优课)

2.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方位于两大火山地震带: ___环_太__平__洋_火__山__地_震__带______、_阿__尔__卑_斯__-喜__马__拉_雅__火__山_地__震__带。
(在图2-56中,
标出其位置)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脉
三.火山地震带
【质疑拓展】分析下列国家或地区为什么多火山地震,3分钟 ①中国四川汶川
一.大陆漂移假说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帮魏格纳找证据,3分钟
1.轮廓
2.古老地层 3.生物
①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轮廓相似 ②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两侧的古地层具有相似性 ③对应位置动物具有相似性
二.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2-43,结合图2-55,完成填空,2分钟 板块构造学说内容
变
壳比较活跃。
迁
3.证据:喜马拉雅山脉的增长、地中海面积缩小
1.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三.火山与地震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现象:四川、日本地震、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等
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 A )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0000(500万)次地震…… (5万次有震感) 平均每天发生14000次地震…… 每小时发生580多次…… 每分钟发生10次……
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 施是正确的?
三.火山地震带
【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3页,结合图2-56,完成填空,2分钟 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_火__山___和__地__震__活动频繁。
海陆变迁(优质原创课件)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向外“漂移”,逐渐形成 现在的海陆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
亚
欧板块
洋 块
火山与地震
火山火山与地震地震Fra bibliotek火山与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
云南石林
地表形态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
地表形态变化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地表形态变化
地 表 形 态 变 化
1、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3、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 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4、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 化的; 5、板块内部一般比较稳定; 6、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应用:
挤压
挤压
板块构造学说
地壳运动 火山喷发 地震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
维格纳,德国人,天文学博士气象学家,地球 为物理学家。
1910年,他在观察中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 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凹入部分遥相对 应。他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 就是一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 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 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维格纳坚信这些不是巧 合,便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研究。经过实地考察和深 入研究,维格纳在1912年系统地提出了大陆漂移 假说。
第四节 《海陆变迁》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为什么大西洋两岸 的大陆轮廓如此相似?
魏格纳提出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的过程
2亿年前
泛大陆、泛大洋
6500万前
分裂、漂移
现在
七大洲、四大洋
新课学习
有关猜想的证据
轮廓吻合
岩石和地层吻合
生物有亲缘关系
(三)板块构造学说
印度半岛和阿 拉伯半岛属于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 块几乎全 部是海洋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1、经历漫长变化过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了海 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说明喜马拉雅山过去是海洋,后 来由于地壳变动,变成了陆地
2、火山、地震 能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 冲出地表叫火山喷发
岩层在运动过程中,引起 的地面震动就是发生地震
有人说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真的还是假的?
红 海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张裂拉伸
有人说地中海将会消失,真的还是假的?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讨论: 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
非洲板块和 印度洋板块 在做张裂拉 伸运动,致 使东非大裂 谷不断扩张
板块构 造学说 基本观点
(四)火山与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课堂练习
2.下列由填海造陆引起海陆变化的是(B) A.台湾海峡的形成 B.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 D.中国万里长城的形成
3.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
由于(C )
A.板块上升
B.板块下降
C.板块张裂
D.板块碰撞
课堂练习
4.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B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第四节 海陆变迁(1)

第四节海陆变迁1.地球的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有些变化是在短时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地震和火山。
2.板块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的海洋包围着。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破裂漂移,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轮廓。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有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即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如下图所示5.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7.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交界处(板块张裂或碰撞),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8.←→张裂拉伸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碰撞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岛屿或海沟地理现象成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西太平洋岛弧(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在扩张(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9.火山与地震活动最激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10.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根廷的阿空加瓜火山人类记载最猛烈的火山活动,是1815年4--7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题目:请解释气候变化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答案:气候变化引起海陆变迁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沿海地区的水域面积增加,陆地区域减少。此外,气候变化还可以导致降雨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湖泊和沼泽的分布。
例题4:
题目:请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引起海陆变迁。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海陆变迁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海陆变迁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中的“海陆变迁”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其实际案例,培养其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变迁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材料:纸、颜料、画笔、橡皮擦、尺子、水。
01
02
步骤
1. 在纸上画出大陆板块和海洋的轮廓。
03
04
2. 用颜料给海洋上色,用画笔在大陆板块 上画出山脉、河流等特征。
3. 用橡皮擦模拟地壳运动,擦除部分海洋 或大陆板块,模拟海陆变迁。
05
06
4.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迁的 原因和过程。
模拟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陆分布。
海陆变迁的过程
缓慢变化
地壳的升降、水平移动以及冰川的扩张和融化等过程,通常需要数千 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产生明显的地表形态变化。
快速变化
地震、火山喷发等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如 海啸、山体滑坡等。
全球性变化
地球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等全球性因素,可以引起大规模的海陆变 迁,如大陆漂移、洋盆的形成和消亡等。
洋。
生物进化
生物的进化也反映了海陆变迁的 历史。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也
会发生适应和进化。
生物化石
生物化石是海陆变迁的重要证据 之一。化石记录揭示了生物在不 同地质时期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
征。
地球物理证据
地磁异常
地球的磁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海陆 变迁有关。地磁异常的分布和变化可以用来推断过去的海 陆分布。
地壳板块的运动可能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 灾害,影响海陆分布。
人类活动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可能改变海陆 分布和生态环境。
如何应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针对海平面上升、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 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减少污染和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海陆变迁PPT课件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6)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
学以致用
2.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下列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7)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带与板块 分布之间的关系 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 在板块__交__界______处。
原因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_活__跃_____
板块分布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 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
活动
当地震发生时,以下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A
B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
①__大__陆__轮__廓___吻合
②__古__老__地__层___相似
③____古__生__物__相似
1912年以前
1912年
普遍信奉
魏格纳提出
地球固定论 大陆漂移学说
1930年 魏格纳长眠于
格陵兰岛 考察途中
1960-1962年 赫斯和迪茨
提出海底 扩张学说
过程缓慢地表形态变化
过程激烈
2
地震
火山
?
地球 固定论
观点:
大地多么坚固、稳 定。海陆轮廓自古是 这样子固定不变的。
1912年
大陆漂 移假说
观点:
大地是运动的,现 在的海陆轮廓是大陆 漂移的结果。
提出者:魏格纳 国籍:德国 地位:天文学博士、
气象学家、 地球物理学家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二、激烈的地表
形态变化
地震
火山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
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海陆变迁
湖南教育出版社 制作
海陆变迁
新课导入 地表形态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与地震 课堂练习
海陆变迁
大 陆 拼 合 图
海陆变迁
我只能生活 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我不会飞, 为什么南美 洲和非洲都 有我的存在 呢?
海陆变迁
这好比撕碎了 的一张报纸, 拼合以后的印 刷文字和行列 也一一对应。
海陆变迁
一、六大板块
通过观察,
说一说,六大
板块分别包括 哪些?
海陆变迁
a A.a→b→c
b B.a→c→b
C.c→a→b
c D.c→b→a
海陆变迁
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 南极洲板块 ⑤ ___________ 太平洋板块 ⑥ ___________ 印度洋板块 ④ ___________ (2)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的形成与哪些板块有关? 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有关。
海陆变迁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非洲大陆 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 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漂移假说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节海陆变迁
板 块 的 碰 撞 挤 压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板 块 的 张 裂 运 动
第四节海陆变迁
南 美 洲
大 西 洋
非 洲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我只能生活在热带浅海, 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 我的存在呢?
我不会飞,为什么南美洲 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
证证据据213::
动非古物洲老的和地相南层似美的性洲相(轮似海廓性牛的和和拼连鸵合续鸟性)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亚欧板块
非
印度
洲 板 块
印度洋 澳大 板块 利亚
太平洋板块
南极 洲 板 块
(1)中国位于 亚欧 板块,澳大利亚和印度则位于 印度洋板块。 (2)几乎全部由大洋的是 太平洋 板块。 (3)以大洲和大洋命名的板块分别有哪些?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结合P43第一段完成表格: 1、图中板块不同的运动方向分别代表什么运动形式? 2、不同的运动形式会在地表上造成哪些变化?请模拟演示。
板块 运动方向
运动形式
地表变化 (陆地)
地表变化 (海洋)
板块碰撞 板块张裂
山脉 海洋面积变小 裂谷或海洋 海洋面积变大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三.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表层并不是一 块整体,而是由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 块拼合而成。
2.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着。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1.读图观察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的分布有
什么关系?
主要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
2.请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室内发生地震
第四节海陆变迁
室外发生地震
第四节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说 板块运动学说
人类活动 海陆变迁 海平面的升降
地壳运动
1、地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的。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交界活跃。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看下面的六大板块图回答问题。
(1)澳大利亚位于__印_度__洋___板块,巴西位于___美__洲___板块。
(2)六大板块中几乎是海洋板块的是 _太_平__洋__板__块。
(3)中国云南位于__亚_欧___板块与_印__度_洋__板块交界处,因此 __多____(多或少)地震。 (4)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这个 火山地震带无关的板块是_非__洲__板__块_。
海平面上升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欧洲的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部分国土 是通过围海造陆形成的。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 迁?
人类活动
第四节海陆变迁
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主要原因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自魏主格学纳习与大陆漂移说
自学P39-P40部分知识思考下 列问题: 1.世界地图上有什么有趣现象? 2.为此,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学 说?请描述该学说的主要内容。 3.你认为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该 学说?
幽灵岛
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707年 英国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一块陆地,但这块陆地 始终无法接近,于是他勉强将“陆地”标在海图 上。200年后,前往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 夫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 所见到的那块陆地。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 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
就这样这个岛多次出现,又多次消失,变幻 无常,被人们称为幽灵岛。
地理频道
海陆的变迁
喜马拉雅山脉
荷兰
海底世界
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
1.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什么问题? 2.你认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地壳的抬升
东海海底古河道遗迹
海底发现人类活动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可能什么原因导致海陆变迁?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已被世人所接纳。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 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
——引起了大陆漂移
第四节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三.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表层并不是一 块整体,而是由六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 块拼合而成。
2.板块在不断地运动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