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水循环--高三一轮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落实考纲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看,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较扎实;从能力看,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能力较差。

结合学情及教学重、难点,确定的学法如下:

1.自主构建法,学会梳理教材,把握知识点。

2.学会发现地理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

4.高考题实例分析,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师生、生生互动、积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水循环原理有了更深刻认识,学会了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能够从情景中分析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审题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有了提高。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循环的概念,接着说明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其中教材所附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思考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最后教材结合实例说明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水循环的各环节;能够区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能结合案例分析,说明水循环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的作

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认识水循环原理:熟悉环节及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径流量(盐度/含沙量/湖泊·沼泽形成等)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评测练习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图1为某海绵城市的道路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回答第1~2题。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路面相比,雨水口要下沉;

B.可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进行消纳;

C.绿化带与两侧路面高程保持一致;

D.人行道要尽可能的采用透水铺装;

2.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④破解雨天“城中看海”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全长2 428 km,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

与亚洲的界河。读图完成3~4题。

3.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A.雨水B.地下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D.高山冰雪融水

4.乌拉尔河不同河段流量状况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源头到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B.①至②河段汇入支流多,下渗量小,河流流量大

C.②至③河段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变化小

D.①至③河段蒸发量逐渐减少

(2015全国卷I)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1-3题。

5.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6.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7.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

11.洞庭湖位置图。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课后反思

本节在高考中备受青睐,每年不出题,选择、综合形式都有,占分多,分析能力要求高!所以平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我采用的复习模式是:复习回顾+实践应用+变式训练+高考链接,有理论,有实践,让学生在牢记“双基”前提下提高应用能力。

2.教学中层层深入,理清思路,重在能力培养。

3.课上充分讨论、展示,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次上课,我都会阅读大量的资料,认真准备。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本节课还无法做到十分完美。

课程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对此,我解读如下:【考纲要求】

高考要求:

1.学会用水循环理论解释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考查的切入点以热点区域或时事图表资料为主。

3.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水循环的环节及河流的补给形式,并且往往和气候结合起来。

【高考命题趋势】

多以区域图、水循环示意图、流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学习目标】

1.通过试题的情景(区域图等),认知区域特征。(区域认知)

2.通过探究实例问题分析,学会运用水循环原理多角度综合分析,培养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

3.通过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树立和谐的人地观。(人地协调观)

4.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综合分析区域性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