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电影的暴力情结及其成因
论文:日本电影《大逃杀》对人性的悲悯和关怀
![论文:日本电影《大逃杀》对人性的悲悯和关怀](https://img.taocdn.com/s3/m/111db683ad02de80d5d8402f.png)
电视电影论文日本电影《大逃杀》对人性的悲悯和关怀《大逃杀》是日本殿堂级导演深作欣二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作为以渲染暴力美学出名的电影大师,深作欣二的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暴力血腥杀戮之美,作为其最后一部代表作,《大逃杀》将深作欣二的暴力美学思想阐述到了极致,展现了他所想表述的极端化存在主义以及暴力美学狂欢背后所隐藏的淡淡的人性的悲悯与关怀,可以说是展现人性善恶电影中非常出彩的一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从《大逃杀》的暴力美学分析入手对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悲悯与关怀加以分析探究。
《大逃杀》简介《大逃杀》是以新世纪为背景,描述了末世背景下崩溃的日本不断频发社会动荡和校园暴力事件,为了控制逐渐被暴力侵袭的青少年国家通过了新世界教育改革法(也称BR法),通过荒岛野外战争残酷试炼来控制青少年。
日本军政府在发布新世纪教育改革法之后,选拔了某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一个班整整42名学生作为小白鼠被班主任诱骗到了某个荒岛之上,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圣战,圣战的最后互相残杀之下只有一个人得以最终逃出生天,学生们被分配不同的武器和得以撑过三天的食物,三天之中,在极大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展露出平时隐藏人性下的邪恶,他们以最残酷的方式杀死好友,面对着曾经的同学举起屠刀,露出狞笑。
在电影的片首,有一个十分经典的画面,上一届大逃杀的最终胜利者登场,这是一个你第一眼看到绝对不会想起杀人犯、残酷等字眼的可爱少女,可惜布满这个少女脸上的是斑斑血迹和邪气凛然的微笑,她怀中抱着沾满鲜血的洋娃娃,对着镜头露出了一个极端残酷的笑容,那个时刻,那种跃然纸上的恐怖简直令人脊背发毛。
随着剧情展开人性的丑陋、软弱、邪恶、自私,赤裸裸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中到处充斥着深作欣二的暴力美学,但是单纯以暴力美学来定义这部电影又不合适,因为他通过各式各样的细节来展现人性中的悲悯与关怀,可以说是在不断破坏的过程中展现人性的善与恶,正如同深作欣二自己所言,是一部教导孩子们如何寻找到生存的终极意义从而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成年人的电影。
北野武的暴力与温情
![北野武的暴力与温情](https://img.taocdn.com/s3/m/0bc653f6dd3383c4bb4cd2f8.png)
北野武的暴力与温情作者:张梦雅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09期[摘要] 北野武作为当今日本影坛的代表人物,他的导演风格一脉相承、独树一帜。
影片取名《花火》,就是两个极端对抗的事物,“花”代表的是美好与希望,“火”则跟死亡和破坏相连。
影片至始至终充满了这两者的对立和纠葛。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死亡与温情是同时并存的,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惨烈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在暴力与死亡的威胁之下,赞叹着生命与温情。
[关键词] 北野武《花火》暴力美学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25作为后黑泽明时代的日本影坛代表人物,北野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迄今为止,北野武共导演了十四部电影作品。
尽管不算高产,但是其作品题材复杂多变,导演风格也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征。
本文将选择北野武的第七部作品《花火》的结尾段落进行全面的分析,影片斩获了第54届威尼斯金狮奖,展现了北野武成熟的导演技巧和鲜明的个人特色。
《花火》讲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山田是一个老实本分的警察,在一次执行警务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自己的两位同事中枪,一个死亡一个瘫痪。
他心生愧疚,想要帮助瘫痪的搭档,接济死者的遗孀,可是山田的家庭本身也很不幸,幼子早年夭亡,妻子身患绝症。
为了给妻子治病,山田已经负债累累,还经常遭遇高利贷债主的暴力催逼。
所以他想要挽救妻子的生命,帮助同事的家人,却深感力不从心。
万般无奈之下,山田选择了铤而走险。
他抢劫了一家银行,了却了助人的夙愿,带着自己的妻子外出旅行,实则踏上了不归之途……本文所分析的段落就是警察发现了高利贷债主的尸体,然后在海边找到了山田,他最后来到妻子身边,两人相拥而笑,望着无垠的大海,一起结束了生命。
静止的画面,凝固的世界在《花火》结尾七分钟长的段落里,一共38个镜头,除了最后一个缓慢的大远景摇镜头以外,全部是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的大量使用,充分显示出大和民族“静、淡、纯”的东方气质。
岩井俊二的纯美暴力叙事风格
![岩井俊二的纯美暴力叙事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465a5865ec3a87c24128c43d.png)
岩井俊二的纯美暴力叙事风格摘要岩井俊二特例独行的严谨叙事风格,将纯美和暴力交织在一路表现。
让观众视觉感官先感受一种再渗透进去另一种。
本片论文主要分析,岩井俊二是如何运用镜头和色彩来叙事的。
一.作者简介岩井俊二,日本电影导演,作家及纪录片导演。
他于1963年1月24日诞生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日本新电影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由于他的创作手法新颖,所以他取得了许多青年影迷的支持。
他被誉为日本最有潜质的新晋“映像作家”。
岩井俊二前后导演了《爱的捆绑》,《情书》,《梦旅人》,《燕尾蝶》,《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一系列优秀影片。
岩井俊二虽然导演的电影并非是很多,但他的每一部电影都可谓经典。
由于他新颖的创作风格,同时他也被中国的影迷称为“日本的王家卫”二.纯美与暴力日本电影最常表现的两个主题就是纯美与暴力。
由于日本的大体生活环境,压抑与失望的情绪已渗透到了日本人的骨子里,因此他们的美丽老是那么凄迷短暂,而岩井俊二的电影中,正是成人世界的纯美与暴力的融合。
《燕尾蝶》讲述了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元盗”发觉了一盒能够制造假票的录音带,为此与黑社会之间枪火相见的故事。
影片里的暴力选择,是那帮来自底层生活的浪子们出于对环境的熟悉。
《燕尾蝶》是岩井俊二电影中最多涉及暴力及黑暗场面的电影。
同时也有渴望高飞的梦想,和对金钱对梦想的侵蚀,这种成人化的世界代表了一种现实,代表岩井俊二对那个残酷世界的根本认知。
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这种残酷则提前加注于那些尚未成年的中学生身上,空灵的音乐配在“残忍”的故事之上,这种纯美与残酷的结合让人震撼。
从小玩到大的星野和雄一都来自于单亲家庭,可是自从冲绳岛回来以后,星野却似乎一晚上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残忍,暴戾,逼懦弱的雄一当众手淫。
迫使津田援助交际为他赚钱,且设计强奸自己一直暗恋着的久野虽然这此孩子的世界是如此扭曲,但星野,雄一,津田他们都有同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听莉莉周的音乐而雄一在莉莉周歌迷的BBS面与“青猫”结为知己,并相约在莉莉周演唱会门口见面,不料在那等待雄一的“青猫”却是星野,星野再次羞辱了雄一以后,雄一终于在演唱会散场后的纷乱人群中杀死了星野。
浅谈日本恐怖片
![浅谈日本恐怖片](https://img.taocdn.com/s3/m/9c9a227eaf1ffc4ffe47acb2.png)
2 0 1 5 年6 月下 第1 8 期 总第6 0 0 期
浅谈 日本恐怖片
杨 露
(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 贸学院 ,重庆 4 0 1 5 2 0)
【 摘 要】 近年 来好 莱坞大片席卷全球 ,全球 电影为之黯然 失色,也就在这个 时候 , 日 本 恐怖 电影 以其独特 的魅 力 ,优 质的视 听语 言、精心构思 的故 事框 架、掀起 了一股 日式悬疑 恐怖风 ,给观 众带来 了无限 的视 觉冲击及 精神震撼 ,在 国际 市场 上得 到 了很 好地反应 。文章试 分析 日本 恐怖 片的成功之 处 ,探 究恐怖 片所反 映的 日本独特 的民族心理和精神观 念。试 图揭示 日本文化在影 片美学中的体现。 【 关键词 】日 本 恐怖 片;恐怖 因素 ; 日 本文化 根据 《 不列颠 百科全 书 》 ,“ 恐怖 片是一种气氛 阴森 、 题 材恐 怖 、通 常包含 一些暴 力事 件并立 意使 观众 毛骨悚 然 的 影 片。 ” 《电影 艺术词 典 》则 解释 为 “ 专 门 以离奇 怪诞 的情 节 、阴森恐怖 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 ,以吸 引观众好奇心 的故 事片 。 ”总而言之 ,恐怖 片以恐怖情节 和恐怖氛 围贯 穿始末 , 以刺激观众的恐怖感。 日本 恐怖片 有非常悠 久的历史 ,到了 2 0世纪末 更有 了 质的飞跃 ,呈现 出了非常成熟 的状态 。无论是在剧本 的创作 上 ,还是拍摄 的技巧上都处 于业界领先水平 。 日本恐怖 片与 血腥残暴 的欧美恐怖片不 同,更擅长渲染恐怖氛 围,让人不
后人们 日常生活 中滴水 的龙头 、咯吱的门声 、无意看 到的镜 子 、突然响起 的铃声都 可能让人 不寒 而栗 、毛骨悚然 。 恐怖元素 生活化这 与 日本人 巨大 的生活压力 和社会 现状 不无关系 。 日本人长期处于 巨大 的生 活工作压力之下 ,升学 率下 降 、失业率攀 升 ,工作节 奏紧张 ,心里 空虚 。近 年来 , 日本政府长期动荡不安 ,国民心理受到很大 冲击 ,犯罪 率徒 增 ,人们 生活不愉 快 ,压力过 大 自杀事 件屡见不 鲜。因此 , 恐怖之感随处可见 ,恐 怖元 素也 日益生活化 。 由此 可见 ,日本恐 怖电影表 现出了对 传统文化 的高度尊 重 ,根深蒂 固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渗透在这些艺术作 品中 ,成 就了一批批经典恐 怖片。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5ae8bc8ce2f0066f53322b9.png)
论北野武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特点北野武在日本有“日本暴力宗师”之称,他的作品,有着许多独到的特点。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
所谓暴力美学,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北野武的电影,其中的暴力大多数是突如其来的,让人意料不到,同时他的电影中,暴力往往包涵着温情,让人有种莫名的感动。
“迅速,突发,迅雷不及掩耳的暴力动作,是北野武构思和设计中最迷恋,最精心的段落。
”在他的电影中,暴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正义,一种惩恶扬善的象征,反而不是变的那么可怕。
无论是《花火》中的山田,还是《兄弟》中的大佬,他们都给人一种感动,给人一种正义感。
其中,影片中暴力的的特点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揣摩的。
一、硬汉——北野武电影中暴力美学的核心人物纵观北野武的电影,可以感受到他的影片中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本土特色。
日本是一个很奇特的民族,他们的生死观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民族,他们认为:“生命是短暂的,像樱花一样骤然开放,凄然凋零,才够悲壮、够洒脱,他们欣赏樱花不单单是赞美其花开时的绚丽,同时还赞叹它短暂的生命。
“生如樱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就是日本人对于生命的认知。
”因此正是由于这种民族特色的影响,所以在北野武的影片中,都会存在一个让人肃然起敬,够悲壮、够洒脱的硬汉形象。
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暴力的出现往往配合上一个暴力的人物。
就像《花火》中沉默寡言的山田一样,在北野武的电影中,往往都会有一个硬汉形象的出现。
如果没有了硬汉形象的存在,那么北野武的电影也就缺少了其本身的意义,其电影也就缺少了其独有的特色。
硬汉的出现,增加了电影的很多可看性及戏剧性。
在北野武的暴力电影中,暴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硬汉形象的存在。
剧中的硬汉往往是暴力产生的引发者。
“他塑造的硬汉绝无英雄的造型和魅力,像是在穷街陋巷中混迹发家的帮哥,有一种浓郁的下层生活气息。
是一个执着而决不妥协的小人物。
”他们或者是郁郁不得志的小警察,或者是帮派中的小头目,凶暴是他们的特征,但是其内心却是温柔的。
《热血高校2》暴力内容解析
![《热血高校2》暴力内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9703a9f705cc1755270999.png)
《热血高校2》暴力内容解析作者:刘耕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热血高校2》中暴力内容出现的频率、平均每次出现暴力画面持续的时长,暴力内容的总时长占整部电影的比例,还根据暴力画面当中呈现出来的暴力元素,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
【关键词】《热血高校2》内容分析法暴力元素一、《热血高校2》概述这部电影是根据日本漫画家高桥弘的漫画改编的电影《热血高校》的续篇。
它的最终票房达到了30.2亿日元,影片中的中山领校服,男主角的发型,都随之风靡起来,足以见得该片对日本潮流文化的影响力。
《热血高校2》主要讲述了一群高中男生用暴力宣泄青春,靠打架称霸的故事。
铃兰男子高中,别名“乌鸦高校”,这里聚集着很多好打架的不良少年,学校中的各种派别纷争不断。
在《热血高校2》中,暂时称霸铃兰的老大,是由小栗旬扮演的泷谷源治,他是黑帮老大的儿子,他曾与父亲约定,要是能够称霸铃兰,就可以继承其父的位子,统治黑社会组织“流星会”。
由泷谷源治率领的帮派——铃兰的新兴势力GPS(意为源治完全制霸),在第一部中,打败了由三年级的芹泽多摩雄率领的“芹泽军团”。
此外,学校里还有一个很神秘的从来没有被打败过的二年级学生林田惠,虽然他不参加派系的斗争,但是他对源治一直不服气,源治也曾多次对他发出挑战,结果屡战屡败。
同样是不良少年的“摇篮”的男子凤仙高中,一直是铃兰的宿敌。
铃兰的学生川西用刀捅死了凤仙的老大,所以两校之前的休战协定被打破,凤仙给铃兰下了战书。
可是铃兰目前处于一盘散沙的局面,两个主力军团都没有做应战的准备。
源治率领的GPS军团面临瓦解,而芹泽军团也只是低调沉默,不做回应。
面对着凤仙的挑衅,铃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
决战当天,铃兰的学生只有不到40人准备前去应战,可是对方至少有100人,源治不想牺牲大家,就一个人去了凤仙。
铃兰的兄弟们被源治拼尽全力拯救铃兰的精神所感动,全校学生一个不落地去给源治助阵,终于打败了凤仙。
被软化的暴力——北野武电影《座头市》和《花火》的暴力美学分析
![被软化的暴力——北野武电影《座头市》和《花火》的暴力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bc5eebcc22bcd126ff0cbf.png)
浅析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
![浅析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https://img.taocdn.com/s3/m/ddb561454431b90d6d85c701.png)
浅析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危机作者:张晨曦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9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恐怖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并诞生了多部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剧本创作还是在影片拍摄方面,日本的恐怖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制作精良,叙述视角独特,注重社会内涵,这使日本的恐怖电影迥异于场面血腥重口味的欧美恐怖、荒诞怪力的香港僵尸、阴郁神秘的泰国降头及黑童话般的韩国校园,能够长盛不衰,持续吸引着庞大的观影群体。
笔者想通过日本系列恐怖电影的经典名片《午夜凶铃》、《咒怨》来解读日本社会当下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分析“恐怖”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午夜凶铃》(又名《七夜怪谈》,主演:松岛菜菜子,导演:中田秀夫)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学共同看了一盘来历不明的录像带,七天之后,友子和同学相继死去,这起灵异事件引起了女记者浅川的关注,她决定深入调查这次事件。
浅川了解到友子生前曾看过录像带并因过分恐怖导致入院,于是她找到友子和同学看录像带的那家旅店,果真发现了那盘没有名字的录像带。
浅川看完录像带后并没有发生意外,而此时前夫高山龙司亦介入此次事件的调查,复刻了录像带,决心和浅川一起研究。
面对只有七天的生存时间,他们逐步走进了贞子的世界,揭开了录像带诅咒背后隐藏的秘密。
该系列共有四部,分别是《午夜凶铃》、《贞子缠身》、《凶铃再现》、《真相大白》。
影片中带有贞子诅咒的录像带出现的画面给了观影群体不祥感觉,出现了粗糙模糊断断续续的像是贞子从井底仰望的模样。
当观众跟随贞子的视线脉络,看到的竟然是狠心推女儿贞子坠井的伊熊平八郎博士。
影像符号的不可确指,加深了观众的恐惧。
影片的灵魂人物高桥贞子在现实世界中,能够用意念将文字显示在白纸上。
然而,其人最终下落不明。
日本历史上另外两位“超能力”拥有者御船千鹤子和长尾郁子,前者高强的透视力可以找回掉进海里的金戒指,后者不仅能透视物体,更能以意念将心中所想文字和画面显示于菲林底片。
《告白》青春的校园与血腥的复仇在扭曲的心灵中对立
![《告白》青春的校园与血腥的复仇在扭曲的心灵中对立](https://img.taocdn.com/s3/m/a42531b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6.png)
《告白》青春的校园与血腥的复仇在扭曲的心灵中对立《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该片于2010年上映,以其扭曲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以校园欺凌和复仇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中学教师与她学生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边界。
观看完《告白》后,我被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所震撼。
首先,影片通过其紧凑而扣人心弦的剧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中学校园中,一个看似平凡的女教师被卷入了一场复仇的漩涡。
她的学生被害,而她却成为了警方怀疑的对象。
在面对警方的审讯中,她选择了坦白交代,但她的告白却让人震惊不已。
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逐渐揭开了真相的面纱,被带入了一个扭曲而令人不安的世界。
影片通过其紧张的节奏和剧情转折,让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情绪,不禁让人思考复仇与正义之间的界限。
其次,影片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效果,成功地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
《告白》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呈现故事的不同层面。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动机,也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黑白和鲜艳的色彩对比,以及慢动作和快速剪辑等技巧,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些视觉元素与故事情节相互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影片的主题围绕着校园欺凌和复仇,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边界。
在《告白》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痛苦和秘密,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过去的伤害所驱使。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扭曲的心灵与复仇之间的对立,引发了观众对复仇和正义的深思。
我们常常认为复仇是一种正当的回应,但是当复仇变得血腥和残忍时,我们是否还能坚持这样的信念?影片通过其复杂的情节和角色塑造,让观众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告白》是一部令人震撼和思考的电影。
它通过其紧凑的剧情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了对复仇和正义的深思。
浅谈日本电影中的性暴力表现
![浅谈日本电影中的性暴力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8b769205ee06eff9aef807e6.png)
浅谈日本电影中的性暴力表现[摘要]日本经典艺术电影中的性暴力表现形式,是作者希图表达自身理念的理性选择;这种扭曲的异质性爱,并非以色情展示为动力,而是发自对于暴力尤其是性暴力的偏执,展示了性暴力与人性的存在对于时政的涉指,以及对军国主义愚忠的嘲笑和反思,从而表达出作者所赋予的影片主题,构成了日本人偏执于暴力的民族性心理特征;由于它契合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民族本性,才得以高雅化和殿堂化,成为日本艺术电影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日本;电影;性暴力;表现?おピ谝帐醯缬爸?,用性描写更清晰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手法。
但在几十年前,电影中直露的性表现,带有一种违背常规的反叛意味。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黄金时代起,日本经典艺术电影中对于性暴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展现,构成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心理特征。
?ヌ岬饺毡救说拿褡逍宰刺?,比较普遍地说,日本人是放荡的、非道德的、不贞的,并沉湎于淫猥当中。
性暴力的表露这种明显扭曲的异质性爱,并非以色情展示为动力,而是发自对于暴力、尤其是性暴力的偏执,其定义可以解释为性侵犯和性虐待等类型,但终究是一种变态的、失却理智的非理性行为。
电影作为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体,无疑是带有一定理性甚至高度理性的。
然而,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正如眩惑与日光本身的关系一样,日本艺术电影中性暴力表露本身,是作者希图表达自身理念的理性选择。
当然,这种表露无遗也正是由于非常契合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民族本性,才得以繁荣和高雅化、殿堂化,而所谓偏执于暴力的民族性,则似乎是自近代以降思潮流变引发的更迭结果。
?ゾ」苋毡救俗猿蒲叵?早期以来由大陆传入的儒家治国方针和基本观念,但实际上以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
明治维新以前江户思想界发生的“脱儒入法”运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明治维新,成为“脱亚入欧”论的理论先导。
以江户中后期思想家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徂徕学派,将中国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历史观,换生为“日本近世新法家”观念,并转向对于“弃德”与“尚武”思想的贴近。
《告白》复仇心态下的罪与罚
![《告白》复仇心态下的罪与罚](https://img.taocdn.com/s3/m/332c6f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d.png)
《告白》复仇心态下的罪与罚电影《告白》是一部由中岛哲也执导的日本电影,于2010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以复仇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罪与罚的主题。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道德思考,影片引发了我对复仇心态的深度思考。
影片以一个女子的告白为开端,她坦白了自己杀害了自己的学生。
然而,随着故事的逐渐展开,我们发现这只是一个复杂的谜团的一部分。
影片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织,逐渐揭示了真相。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秘密,他们的行为和决定都受到了复仇心态的驱使。
这种复仇心态在电影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思考复仇的道德边界和后果。
复仇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它源于对不公正的愤怒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告白》中,每个角色都经历了不同形式的不公正,这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复仇欲望。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复仇视为一种正当的行为。
相反,它通过展示复仇的后果和伤害来提醒我们,复仇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和破坏。
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是被害学生的母亲。
她的复仇欲望驱使她去寻找真相,并最终导致了无辜人的死亡。
她的行为虽然出于对儿子的怀念和对公正的渴望,但却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让我深思,复仇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正义?复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失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底线?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对复仇心态的反思。
除了复仇的主题,影片还涉及了教育体制的问题。
被害学生的班主任在教育体制的压力下,选择了掩盖真相。
这引发了我对教育体制中的道德困境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体制往往追求成绩和表面的光鲜,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和成长。
这种问题在电影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了思考。
《告白》的叙事方式也值得一提。
影片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回忆和视角交织,逐渐揭示了真相。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b52c691711cc7931b716b6.png)
历来 学者们对 暴力 有着各 种不 同的
笔者反 复观看 了电影 《 大逃杀东京
养青少年 的生存能力 , 该 国家出台了 《 新 理解 。 由于此次 分析对象 的特殊 性 , 一般 圣 战 : 特别 篇 》, 以涉及相 同施 暴者 和 攻
世 纪教育改革法 》 , 该法案规定 每年在全 暴力 分析所 需研究 的语言 暴力及产 生心 击 目标 的持续 场景 或镜 头为分析单位 , 针 国的初 中毕业班 里随机抽 取一个班级 , 并 理伤害 的暴力都不 属于本 文的分析范畴。 对整部 电影 的暴力内容进行统计 , 共得 到 把 全班 同学送到荒岛上 ,发给他们 地图 、 将暴 力界定为 : 运用肢体 或工具 , 以对人 分析单位 5 9个 。该 电影除去与剧情发 展
有无 、 血腥 程度 、 施暴 者后 果和攻 击 目标 的后果等 。 三、 《 大逃杀东京圣战 : 特 别篇 》中的
暴 力 内容 分 析
情及社会影响
2 0 0 1 年, 电影 《 大逃 杀 I : 东 京圣战 》 在 日本问世 。 该 片背景是 虚构 的 , 讲 述新 世 纪来 临后某一 国家经济发生崩溃 , 少年
仇视成人并且犯罪率激增 , 成年人逐渐失
内容 分析法是 一种 针对传 播所 显示
出来 的内容进行 客观 的 、 系统 的 、 量 化 的 研究方法 。 既然要对 电影 中的暴力 内容进 行相关 分析 ,首先 就应该 明确暴力 的定
义。
去自 信心并且惧怕青少年。在此情形下 ,
为了消解成 年人 的惧 怕和愤恨 , 也为 了培
的时 间 、 牵 涉人数 、 镜头 使用 、 暴力 手段 、 武器种类 、 武 器数 量 、 暴力次数 、 有无配乐 以动 作能够 对攻击 目标 形成 威胁 或 伤害为标准 , 符合此要求 的暴力动作在 全 片共 有 1 4 8次 ( 冲锋枪连续 射击按一 次
日本电影“暴力影像”的审美嬗变及文化反思
![日本电影“暴力影像”的审美嬗变及文化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f6dd0d083d049649b6658d4.png)
日本电影“暴力影像”的审美嬗变及文化反思作者:李江月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8期摘要唯美和暴力这两极近年来成为日本电影的发展趋势,“暴力影像”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蕴涵,日本电影潜存的暴力冲动,通常以唯美的基调呈现,对暴力美学的发扬具有“双刃剑”的复杂效应。
关键词日本电影暴力影像暴力美学日本电影在经历了发展繁荣和跌宕后,1990年代又崛起了以北野武、岩井俊二等为代表的导演。
近年来,唯美和暴力这两个极端成为日本电影的发展趋势,彰显了日本电影的民族品格和整体风貌,用“菊花与剑”来概括其特点较为贴切。
纵观日本电影史,“暴力影像”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流播和变迁以及引发的文化思考值得我们关注。
一、剑走偏锋:“新浪潮”与日本电影暴力影像日本电影的暴力元素由来已久,这与日本尚武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从1930年代到“新浪潮”之前,暴力影像已经产生。
在黑泽明的成名作《姿三四郎》(1943)中。
意志与欲望斗争的主题描写已初涉暴力。
《七武士》、《乱》等经典影片则频现惨烈的搏杀。
在1960年代之前,“暴力影像”只是日本电影的支流。
50、60年代的日本电影新浪潮运动,使日本电影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开始关注现实,思考内在问题,“暴力影像”逐渐汇入日本电影主流。
今村昌平、大岛渚、羽仁进等引人瞩目的导演之作,“大部分对性与暴力深有追求”。
“新浪潮”前后的日本电影暴力影像,经历了从反映历史图景到展示现实境况的转变。
1960年代新浪潮前的暴力影像主要为历史题材(古装片),反映武士生活,宣扬或颠覆“武士道”精神,是对日本历史图景和传统文化的彰显。
“新浪潮”使得现实题材成为“暴力影像”主要内容,暴力影像成为挣脱现实束缚的“暴力乌托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大岛渚自第一部影片《爱与希望之街》开始。
一直拍摄残酷的电影,“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青春、暴力、犯罪、革命、权力、性…一”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日本的夜与雾》、《白昼的恶魔》等影片具有先锋前卫色彩,以独特的暴力影像雕刻“菊花与剑”的艺术生命。
日本恐怖电影简评 文档
![日本恐怖电影简评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a96071ab7360b4c2e3f646c.png)
恐怖电影简评说到恐怖电影,我先就不谈美国和英国恐怖电影了,恐怖电影最初在魏玛时代时期的德国大放异彩,随后在环球电影公司的电影中表现辉煌,例如希区柯克先生的《精神病患者》《群鸟》等,但是我现在接触最多的要数日本恐怖电影了,那我就掠过那些公认的世界大师了,先简述一下日本恐怖电影中的我所了解的少数。
日本恐怖电影的主色调,可以说是血红色的,歇斯底里的,这种电影的出现其实是在日现实社会的影响下的真实反映,失控的疯狂地以及具有人性破坏的此类电影比比皆是,日本恐怖电影对父权制资本主义的暴力描绘,在一个将传统视为神圣积极现在视为残余物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从早期的受日本奇幻文学与对现代高科技以及公共生存化的社会,中放映甚多的非常有名的《午夜凶铃》《切肤之爱》《女虐》《不容性侵犯》《咒怨》等著名的影片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都是从女性视角入手的,这些都是以女性受害而进行的复仇式恐怖类型电影,大体上女性的抗议是为主体的,他们遭受与其有关系之人的暴力,这不仅仅存在黑社会,也存在与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在日本女性的地位及其的底下,女性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服务男性而已,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受到的暴力是各方面的,许多电影以非常极端的方式极度的谴责了当代日泵社会中男性对于女性实施的暴力现象,然而女性的这种极端自我毁灭式的报复只不过是一种绝望的行为,因为很多影片中的女性主义全力都是非常的模棱两可的,因为似乎还是不是很强势的表露出激进主义的含义。
日本恐怖电影中,常常表现的还有对国家的焦虑和对文化的恐惧,如《死亡预告》和前些年颇受争议的《大逃杀》,大多数西方观众和影评人谴责《大逃杀》中盲目而不必要的暴力,影评人的观点中出现了极端的两极分化,有影评人谴责他,而东南亚的影评人,则认为《大逃杀》这部电影是一面镜子,他映衬和警告着眼下和过望日本社会中所隐藏和面临的严重问题,尽管他充满了不必要的暴力和盲目的娱乐性,但是《大逃杀》是一部与西方社会及他的后资本主义东方伙伴的日本的当代困境息息相关,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影片。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76e5ee08a1284ac85043cf.png)
《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作者:苏月徐晓清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暴力内容的出现频率、平均时长、时态和发生时间,对其牵涉人数、攻击方式、武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暴力双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对施暴动机、有无幽默成分和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等进行评判。
通过对影片暴力内容的分析,结合剧情来探讨影片的深层含义和导演意图向观众传递的信息。
【关键词】《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暴力内容分析一、《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的剧情及社会影响2001年,电影《大逃杀I:东京圣战》在日本问世。
该片背景是虚构的,讲述新世纪来临后某一国家经济发生崩溃,少年仇视成人并且犯罪率激增,成年人逐渐失去自信心并且惧怕青少年。
在此情形下,为了消解成年人的惧怕和愤恨,也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该国家出台了《新世纪教育改革法》,该法案规定每年在全国的初中毕业班里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并把全班同学送到荒岛上,发给他们地图、粮食和各式武器,限令他们在三天内自相残杀到只剩一人存活,获胜者可以离开荒岛①。
这一年,厄运降临在城岩中学三年级B班的学生们头上……有着如此残酷的背景设置,这部电影自然不会缺少血腥和暴力的内容。
片中年仅15岁的少男少女们拿起枪支、匕首、镰刀等互相残杀,情景几如噩梦。
该片最初以《大逃杀》的名字于2000年上映,问世后不久就因其过度血腥并且内容涉及校园而在日本国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度面临被禁播的命运。
2001年,导演深作欣二对原片的缺失做出修正,增添了一些片段,延长了放映时间,修改后的成品就是笔者所要分析的内容——《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
日本国会同意电影播出,但是禁止15岁以下观众观看。
二、暴力和分析单位的界定以及内容分析的类目编排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针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既然要对电影中的暴力内容进行相关分析,首先就应该明确暴力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电影的暴力情结及其成因摘要:纵观日本电影史,“暴力影像”扮演了重要角色,凝聚了以黑泽明、北野武以及三池崇史等几代优秀电影人在此领域中的不懈努力,它形成一种类型片,并以这种独特的风格跻身世界影坛。
暴力情结彰显了日本电影的民族品格, 而这种民族风格很大程度
上是从尚武传统与武士道精神等日本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严峻的生存环境。
总之,日本电影在暴力影像背后引发的文化思考值得我们关注。
暴力,一直是很多日本电影的鲜明特点,1930年代到“新浪潮”
[1]之前,日本的“暴力影像”已经产生。
那时,“暴力影像”还只是日本电影的支流。
到了50、60年代,新暴力影像逐渐汇入日本电影主流,涌现出黑泽明、大岛渚、深作欣二等大师级人物。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独立电影和地下电影的崛起,一批新生代导演渐渐浮出,崛起了以北野武、北村龙平等为代表的导演, 他们有着标榜个性、追求创新的艺术精神、同时有着对鲜血膜拜发狂的情结、对暴力镜头语言的过分沉迷,这也宣告了一个电影新时代——暴力影像时代的来临。
由此看来,日本电影的暴力元素由来已久,纵观日本电影中的暴力表现形式,大多是直接赤裸裸的呈现暴力,旨在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极限;或是把暴力和杀戮化为一种形式,用强化视觉、听觉形象来渲染暴力。
在我看来,日本暴力影像的代表性人物是北野武、三池崇史和塚本晋也这三位暴力写意派导演。
这三位导演的作品都
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对暴力的表现形式也独树一帜。
首先谈谈北野武,北野武是静态暴力美学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与香港导演吴宇森的在枪林弹雨与爆炸碎片上抹上浪漫和温情的
色彩不同,北野武常使影片笼罩在一种安静的死亡气氛里。
北野武的暴力场面多用全景式长镜头,人物的反应镜头一般较长,且人物像面无表情的雕塑,使得他对暴力的叙述时刻有一种停顿感、静止感。
北野武的代表作,曾在1997年威尼斯电影节中获得金狮奖的影片《花火》中有这么一幕:刑警阿西坐在酒吧正为同事的事烦恼着,两个来讨债的黑帮分子一左一右坐在两边,阿西不动声色地任凭他们唠叨,酒杯和筷子静静地放在桌上,长时间的沉闷在突然之间被打破,只见筷子已经扎穿其中一个黑帮分子的眼睛,鲜血长流。
这就是北野武瞬间暴力与纯粹安静的特殊风格,其影片以突入其来的暴力场面和干净利落的死亡而闻名。
与北野武相比,三池崇史则用赤裸裸的暴力征服观众。
他更多体现在直观宣泄的视听形式感中,近乎迷恋般的描述鲜血狂飙时的快感,并带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他的《切肤之爱》可以说是一场恐怖的“视觉凌迟”,外表纯美干净的女主角居然能够想到如此之多虐待手法---针刺皮肤、生切躯干、阉割……。
据说《切肤之爱》在新加坡电影节放映时,观众尖叫声四起、面部表情扭成一团,甚至还有人逃出剧院。
《杀手阿一》在2001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映时,每位观众更是收到了配发的呕吐袋。
影片出现了大量割舌、挖眼、穿孔、切割等虐待、自残等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追求施虐与被虐的歇斯底里的疯狂变态行
为,是一部极端挑战感官极限的作品。
塚本晋也也是个影像天才,经常是编剧导演摄影美术照明剪辑甚至主演都集于一身。
这也使他的作品里尽管同样是暴力但又有着极为与众不同的个人特征。
塚本晋也聚焦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后遗症,以批判现代主义病症为己任,从处女作《铁男》(1998)开始,塚本晋也就以一个工业社会反叛者的姿态出现,《铁男》讲述一个龌龊的男子异化成了浑身长满金属零件的怪物,生锈的部分肮脏到蛆虫横行,而生殖器更是个无以伦比的巨大钻头,仔细想想或许人类真的会被机器侵蚀到如此地步。
而后,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对机械社会文明的彻底控诉,形成了极端的“非人性暴力”风格。
日本暴力电影,因遍布其中的血腥杀戮和虐待的场面,成为世界影坛一个别具风貌的异色领域。
日本电影中对“暴力美学”的追求,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这与当代日本社会严峻的生存环境有关,这可以追究到日本地处孤岛所带来的“孤岛情结”与日本民族的根性。
例如,日本暴力电影宗师深作欣二,2001年执导的《大逃杀》是讲诉一群被强迫置于竞争法则下的42名中学生被困孤岛,如何互相残杀的故事。
影片中充斥着大量血腥杀戮场面,令人触目。
如果你只看到了电影中死亡的可怕,认为本片讲的是死亡或是屠杀,那是很不确切的。
我们要了解它,就要从日本人的民族性出发,这也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日本是地处两大地域板块交接的岛国,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狭长且地壳极不稳定的小
岛上,且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
据说,未来的日本岛还面临沉没的危险,这可以在很早的一本战后小说《日本沉没》的里找到一些影子。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不是一本科幻目的的书,而是一种民族的恐慌。
你可以把那个影片中的小岛当作日本岛,正像日本本身那样,它现在不可能去扩张,不可能去逃离。
那么,怎么办?在这样一个局限的范围内,超出了容纳能力只有互相残杀以求能够不要一同毁灭!而影片中看似弱质的女流之辈,拿起枪来却绝不含糊,即便是对好友、为了生存也会毫不留情地大开杀戒。
显然这也映射了日本这个岛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与处境,反映日本社会中的生存压力,即为了生存不惜大开杀戒。
在这个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人口却众多的岛国,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记得曾听在日本留学的人说过,曾震惊于日本街头那种惊人的速度,甚至你走得慢一点,都会被后面的人踩掉鞋子。
深作欣二作为一个日本民族性格凝聚的导演,他的作品受到民众的大力欢迎,正好也反映了更多日本人需要情绪上的发泄。
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时时面临着向着他们冲来的种种压力,无法承受心理压力的他们正希望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发泄的地方,而恰恰日本电影中的暴力迎合了他们这些人的需要,从中他们通过视觉的享受来缓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压力。
其次,日本电影的暴力元素由来已久,这与日本尚武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其中,在日本延续上千年之久的武士道也对日本电影的暴力美学有着深深的影响。
「武士道」思想的核心精神是「忠」、
「义」、「勇」、以及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等。
如山本常朝(1659-1710)在《叶隐闻书》中提到,武士应当看透生死、在生死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死,毫不犹豫地为主君奉献生命。
黑泽明、稻垣浩、小林正树以及转型后的山田洋次都是有着“武士情结”的导演。
其中武士世家出身的黑泽明,就是通过电影传播武士道精神的代表人物。
从成名作《姿三四郎》、《乱》到《七武士》,都充斥了大量的搏杀镜头,特别是在《椿三十郎》最后对决场景中喷溅的鲜血,拍出了斩首的正面镜头,伏尸数十,血溅五步,在当时影坛具有震撼的效果,极限地表现血腥和暴力。
但这其中,不光只有暴力,拿《七武士》来说,暴力在《七武士》中更是显而易见的,影片中处处弥漫着暴力的气息,最后武士也是通过暴力来完成对农民的承诺,灭绝了所有的山贼。
这里的暴力是武士除暴安良的必要手段,是极度合法化的。
《七武士》中首领堪兵卫帮助农民对抗山贼,兑现自己只求一碗白米饭报酬的诺言,履行了作为一个武士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责。
菊千代在与山贼决一死战的那一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被山贼围困住的农民,最后牺牲在山贼的枪炮下,很好的诠释了武士道的精神。
黑泽明也成功的通过电影把武士道精神传播开来,并希望通过《七武士》《影子武士》《椿三十郎》等古装片复原被军国主义异化破坏的武士道精神。
仔细想想,很多日本电影都或多或少充斥着暴力的元素,但电影中的暴力似乎不仅仅是伤害,更多是承载了更有意义的东西。
有时候暴力只是现象、外壳,本质仍是传统温情主义、人道主义和浪
漫主义。
就像《花火》中象征理性正义的警察为了凑够给殉职同事的寡妻的安家费以及妻子最后死亡旅程的费用决定抢劫银行,暴力主人公看似与社会势不两立,实则骨子里却深深眷恋着对同僚的义、对妻子的情。
暴力电影的暴力画面有时候只是诓骗视觉的假相,内里实则深蕴真挚的善意与温情。
暴力和温情相得益彰地交媾,血腥中透着阳光,这或许就是日本暴力电影的最大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