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输血相关要求

合集下载

医院临床医师输血权限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医师输血权限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规范临床医师输血行为,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临床医师输血权限的准入与培训1. 临床医师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方可申请获得输血处方权限。

2. 临床医师获得输血处方权限前,须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

3. 获得输血处方权限的医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临床医师输血分级管理1.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以下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四、临床合理输血管理1.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积极推广成分输血,严禁输安慰血、搭配血、人情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

3. 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根据病情,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记录在病历中。

4. 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输血治疗。

五、临床输血申请与审批1. 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九项(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等检查,报告单贴在病历上。

临床医生输血岗位职责

临床医生输血岗位职责

临床医生输血岗位职责临床医生输血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临床医生在进行输血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确实需要输血,并排除患者的输血禁忌症。

此外,医生还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输血申请单和输血血品,确保无误。

医生还需向患者或其家属充分解释输血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输血操作技术:临床医生在输血操作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

医生需要准确计算患者所需的输血血量和血型配对,选择合适的输血血品,并严格按照输血血品的保存、取用和配制规定进行操作。

医生需要掌握安全快速复核患者血型和血品血型,确保血型配对正确无误。

在输血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3. 输血后的监护:临床医生在输血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医生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颜色、血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医生还需要对输血后的血液学、生化学指标进行监测,确保患者的生理恢复和安全。

4. 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和宣教:临床医生在输血岗位上还需要为护士、病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输血相关的知识培训和宣教。

医生需向护士解释不同血型之间的配对规则和注意事项,指导护士如何正确操作输血设备,并告知护士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等。

医生还需向病人或其家属解释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并解答疑虑和提供指导,增强病人及家属对输血操作的信心和理解。

总结起来,临床医生在输血岗位上的职责主要包括:准备工作,输血操作技术,输血后监护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和宣教。

临床医生的工作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通过临床医生的专业操作和监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病历质控要求

输血病历质控要求

输血病历质控要求一、输血病历质控要点:要点1:输血前要有相关准备①包括患者血常规、ABO及Rh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等检测。

②感染筛查(肝功能,肝炎系列,HIV及梅毒)。

③申请类别包括:择期手术术前备血,术中紧急申请输血,治疗用血。

要点2: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①每次输血前必须签署同意书,并要求项目完整。

②医生和患者本人(或授权人)签名及签署时间。

要点3:输血记录完整及时①输血前应该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写明查房意见。

②输血前评估记录:包括输血原因(临床表现+化验检查)、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

③输血记录:包括输血起止时间、输血中生命体征变化、是否有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

④输血后评估记录:包括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复查及相应的后续治疗记录。

⑤输血记录与护理记录(手术患者还应该包括手术记录、麻醉记录)中输血成分、血型、起止时间、输血量是否符合。

要点4:注意输血申请单填写输血申请单不合格的原因多为:申请单书写不规范、无主治医师签字、检测项目填写不全、未填写既往输血史等。

等级医院评审实施细则输血部分规定“开展临床输血全程质量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输血申请单审核率和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必须达到100%”。

要求统一输血申请单格式,规范书写及信息记录的完整。

要点5:输血病程记录的其他质控要点1、输血治疗医嘱需与病程记录相符,输血治疗前要有评估记录;2、病案首页应上要填写有血型等信息,输血相关(成分、数量)信息;3、手术输血患者的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的出血与输血量要完整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等。

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4、输血指征是否过宽(输注血浆用于补充白蛋白、营养或扩容红细胞与血浆搭配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输注指征过宽);5、输血治疗后,经治医师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描述,输血治疗记录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输注过程观察情况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内容。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一、临床用血申请制度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输血日期前送交血库各血。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同意书》记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术前自身储血由血库负责采血和储血,经治医师负贡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手术室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溶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4、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在血库填写登记表,到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检、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患者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血库或有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血库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6、对于Rh(D)阴性和其它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共同型输血。

7、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疗法的,由经治医师申请,经主治医师核准,并经患儿家族或监护人签字赞成,由血站血库提供适合的血液,换血由经治医师和血库人员共同实施和医院。

二。

输血前核查制度根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第二十九、三十条规定,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双查双对,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以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正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例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三、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依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凡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查,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1、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九项的检查,内输血过程中实施检测并有完整记录。

医院患者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输血管理制度一、概述患者输血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补充患者的失血量和血液成分,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存率。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等问题。

因此,医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患者输血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三个环节,分别对患者输血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二、输血前管理1. 患者评估在进行输血前,医院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等,以确保配血的准确性。

2. 输血适应症医院应该明确规定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输血适应症包括急性失血、贫血、血友病等。

而禁忌症则包括过敏史、传染病患者等。

3. 输血同意医院应该在进行输血前,征得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的同意,确保患者了解输血的可能风险和利益,做出明智的决定。

4. 输血监测在输血前,医院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确保患者状态稳定,适合进行输血。

5. 输血前准备在进行输血前,医院应该做好输血设备和用品的准备工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三、输血中管理1. 输血人员医院应该规定输血人员的资质要求,包括医生、护士等,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

2. 输血设备医院应该具备一套完善的输血设备,包括输血管、输血袋等,以确保输血质量。

3. 输血操作在进行输血时,医院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4. 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院应该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5. 输血记录医院应该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患者反应等,以便后续的追踪和管理。

四、输血后管理1. 输血反应处理在输血后,医院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2. 输血效果评估输血后,医院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评估输血效果,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输血科各种工作要求

输血科各种工作要求

输血科各种工作要求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科在医院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
受到关注。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血安全,以下是输血科各种工作要求:
1. 确定输血指征:医生必须准确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化验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种类、容量和时间等。

2. 确认输血品质:输血科护士必须对输血血袋进行检查,确认
血型、配血和溶解度等。

确保输血血品质符合规范,避免出现不良
反应。

3. 输血前宣教:输血前,输血科护士必须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输
血宣教,并告知输血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4. 确认患者身份:接受输血的患者必须在输血前与护士确认其
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和住院号码等。

5. 监测输血过程:输血科护士必须全程监测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速率、体征变化、不良反应等。

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6. 输血后处理:输血后,护士必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和呼吸等。

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以上是输血科各种工作要求,希望所有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

术中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术中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需要进行术中输血的科室和医务人员。

三、职责1. 医生:负责患者输血前的评估、输血方案制定、输血过程监控和输血后观察。

2. 护士:负责输血前的核对、输血过程中的护理、输血后观察和记录。

3. 输血科:负责输血物品的采购、检验、制备和分发。

4. 质量控制科:负责对术中输血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

四、管理制度1. 输血前评估(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血。

(2)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血型匹配。

(3)对有输血史、过敏史、传染病史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并记录。

2. 输血方案制定(1)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血型,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2)输血方案应经科室主任或上级医师审核批准。

3. 输血物品准备(1)输血科负责输血物品的采购、检验和制备。

(2)输血物品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合格。

4. 输血过程(1)护士核对患者信息、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确认无误后开始输血。

(2)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3)输血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后,护士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至少观察30分钟。

(2)发现输血相关并发症,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生。

6. 输血记录(1)护士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2)医生对输血情况进行评估,并在病历中记录。

五、质量监督与评估1. 质量控制科定期对术中输血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

2. 对术中输血相关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原因,改进措施。

3. 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务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输血的管理制度

输血的管理制度

输血的管理制度一、输血申请与审批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的种类和剂量。

2、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预定输血日期、既往输血史等。

3、申请单需经上级医生审核签字,如患者病情紧急需立即输血,应在申请单上注明“紧急”字样,并电话告知输血科。

4、输血科收到申请单后,应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输血适应证或填写不规范的申请单,应退回申请科室重新填写。

二、输血前检查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等检查。

2、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还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3、输血前检查结果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以备查阅。

三、血液的预订与领取1、输血科根据临床用血申请和库存情况,向血站预订血液。

预订的血液种类和数量应准确无误。

2、血液送达医院后,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血袋标签上的信息,包括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血液制品的外观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入库。

3、临床科室取血时,应由医护人员携带专用取血箱,并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等,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字领取。

四、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制品信息,确认无误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输血。

2、输血开始时,速度宜慢,观察 15 20 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

3、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

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记录输血的时间、血型、血量、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将血袋保存 24 小时以备查验。

输血相关制度

输血相关制度

目录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1、决定输血前,严格执行“输血前告知制度”,医患双方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病人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2、严格执行“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详细要求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附件四:内科输血指南.3、临床医生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执行输血申请及审核制度.4、输血标本的采集、标本接收、输血前检验、血液发放等步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5、输血科的检验项目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进行试验.6、临床科室取回血后,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七章“输血”条款执行.7、临床科室对输血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8、输血完毕,临床医生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9、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血袋在病室保存2小时后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1天,按医疗垃圾统一处理.10、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按照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及审核制度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上级医生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经上级医生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节假日、夜间用血报总值班批准.急诊、抢救用血由经管医生同意后可随时向输血科申请,但事后应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大量输血申请和审批制度1、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80 g/L以下、血细胞压积低于30%以下才可考虑输血.申请量在800~1600毫升,由经管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签字;申请量大于1600毫升,须经输血科会诊,由输血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2、急救输血大量失血、急性创伤、换血:申请量在800~1600毫升,由申请科室的科主任或副主任签字后,送输血科配血取血.3、紧急情况下需大量输血时,因需要争取时间抢救患者生命,可口头或电话向输血科或医务科申请大量用血申请量大于1600毫升,事后要补办大量用血申请审批手续.4、大手术、器官移植及体外循环等治疗需输全血时,须经输血科会诊,由输血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应急用血管理制度输血是医疗急救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可能出现由于缺血或疑难配血耽误抢救时间的情况.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在遇见突发性事件时,在血液缺乏的情况下,每位医务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用血技术思路,积极为抢救患者赢得时机.1、自然灾害和群发性事故而造成大量伤亡下,报院领导和医务处暂停我院择期手术用血和非抢救治疗用血,全力保证此类临床用血的同时与中心血站紧急联系调配血液.2、ABO血型系统缺血时,各临床科室用血需由临床科室主任审批签字后报输血科,由输血科主任审批使用预警储备血,然后由输血科报医务科备案,有记录.3、Rh阴性稀有血型输血,由于Rh阴性稀有血型血源缺乏,本院没有库存,首先联系输血科调配,同时临床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扩容补充晶胶体液,保持血容量.输血科向医务科汇报血液缺乏情况,同时告知临床抢救医生.⒈由于患者有抗-D,必须输注交叉配血相合的Rh阴性红细胞,临床采取低血容量稀释技术,可以输注Rh阳性献血员的血浆.⒉患者如无抗-D,急诊抢救生命时,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可以启动相容性输注Rh阳性红细胞程序,采取Rh阳性红细胞配血相合输注.此时须采取以下措施: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并说明在紧急情况下输注的利与弊,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注明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和并发症:第一,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第二,该类Rh阴性红细胞缺乏,不输Rh阳性红细胞危及生命,此时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输注Rh阳性红细胞是抢救生命的必要条件;第三,会给以后用血或妊娠带来不良后果,可能导致妊娠的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溶血病等不良后果特别是对没有生育过小孩的女性;第四,患者因本身原发病不治而非输血治疗所能挽回时,不能借口归罪于输血治疗不当,知情后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②临床科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认可.③医务科报批或院总值班签字同意.输血标本采集管理制度及流程1、建立并实施输血标本采集流程,确保受血者标本标识正确、质量符合要求和交接正确.2、医生开出医嘱后,由护理单元执行医嘱.两名护士仔细核对合血、输血医嘱、化验单、交叉配血申请单上各项内容,确认无误后,打印条形码.3、护士选择输血专用试管,条形码,准备采血用物.4、带用物到床旁,两名护士认真核对床号、姓名、年龄腕带,并由患者或监护人姓名确认,解释交叉配血申请单、试管条形码上各项内容.采血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采集患者血样3-4ml.5、采集血样后,采集护士和核对护士核对病人信息与血样信息后分别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名.将交叉配血报告单与对应标本同时送输血科备血.6、血样采集完后应在患者的床边迅速完成申请单和标本信息的复核,应强制操作人员执行该项规定.7、血样采集后应尽快送往输血科.合血标本在采集后3天内有效.8、除非情况紧急,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同一病人输血前检查标本和合血标本同一次完成采集.9、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及时接收和处理标本,发现不合格及送错的标本应及时反馈给送检科室,并进行登记.10、附:输血标本采集流程临床输血流程输血注意事项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参照依据:2000年10月01日起实施的由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范本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范本

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范本一、引言输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技术,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有效进行输血操作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医院输血工作,制定本操作细则范本,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确保医疗设备的功能完好,如输血泵、输液管路等应定期检查并标识合格。

2. 配备充足的输血用血液制品,确保血库库存充足并符合质量要求。

3. 所有参与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需接受相应的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

4. 注册或登记输血相关信息,包括输血血液制品信息、输血医务人员信息、受血者信息等。

三、输血操作流程1. 核对患者身份a. 与患者或其家属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住院号等必要信息,确保无误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b. 与体检科核对患者的体检报告,确保患者的血型和体检结果符合输血要求。

2. 核对输血用血液制品a. 核对输血用血液制品的标签信息,包括受血者姓名、受血者血型、血袋编号、血制品名称、血制品批号等。

b. 与受血者本人核对血袋标签信息,确认核对无误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c. 核对输血用血液制品的有效期,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3. 准备输血设备a. 打开输血设备包装,检查输血管路是否完好无损。

b. 严禁使用已超过有效期的输血设备,确保输血设备的洁净和安全。

4. 建立静脉通路a. 选择合适的输血静脉通路,如静脉输液针、导管等。

b. 采用无菌技术建立静脉通路,并固定好输液针或导管,避免滑脱和感染。

5. 输血操作a. 进行滴速试验,根据患者耐受状况确定输血速度。

b. 连接输血管路和输血泵,严禁使用过期或损坏的输血管路。

c.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发生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d. 输血过程中记录输血的时间、速度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等重要信息。

6. 输血结束a. 输血结束后,及时停止输血泵,并关闭输血管路,避免血液外溢和感染。

b. 停止输血泵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液体补充,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临床输血知识培训(医生版)

临床输血知识培训(医生版)

绿色通道。如病人需要紧急用血, 医生立即电话告知输血科品种、
数量及紧急程度。然后医生开申请单。
A.患者血标本可以无条码, 但必须有唯一性标识。其标识可以是住
院号或临时编号, 但必须由采集人员保证是唯一性的、可准确识别
病人的, 无条码标本必须有采集人员的签名如必要, 标本可重用(如
使用之前的有效标本)、可替代(如用血交叉标本做血型)
2.完整的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应包括输血前评估、输血记录、输血后疗效评
价三个部分。
①输血前评估 根据申请血液成分的不同, 记录相对应的患者症状、体
征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说明申请理由, 记录拟输注成分和剂量。
②输血记录 应如实记录输血时间(包括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时间精
确到分钟), 血型(包括ABO血型及Rh(D)血型), 输注成分, 剂血申请 ①常规用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 由具有中级以上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 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 报医务部门 批准, 方可备血。
以上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第一章
输血前准备
4.输血申请
②紧急用血
临床紧急输血应以抢救病人为第一原则, 所有手续、流程均开通
第三章: 输血后评价
第三章
输血后评价
1.输血后疗效评价 输血治疗患者的主管医师在输血治疗后48h内应根据输血治疗目的对
患者进行血常规或出凝血相应的实验室检测, 并观察患者病情有无好转, 临 床表现是否改善等, 做出输血治疗评价, 并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第四章: 完善输血病历
第四章
完善输血病历
1.每次输血治疗结束后要完成输血记录(不超过48小时), 要求独立书写。
第一章

输血权限分级管理制度

输血权限分级管理制度

输血权限分级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医疗机构内输血操作,确保输血安全,本管理制度制定此输血权限分级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医护人员。

二、输血权限的分级根据医护人员的不同职务和专业水平,将输血权限分为三个级别:1. 一级输血权限:拥有一级输血权限的医护人员包括: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主管护士等,他们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完成输血操作并处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2. 二级输血权限:拥有二级输血权限的医护人员包括:执业医师及护师等,他们具备相对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常规输血操作。

3. 三级输血权限:拥有三级输血权限的医护人员包括:实习医师及护士等,他们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一级或二级输血权限的医护人员指导下方可完成输血操作。

三、输血权限的获取与管理1. 医护人员获取输血权限需符合以下条件:(1)具备相应的职称或资格证书;(2)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取得合格成绩;(3)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2. 输血权限的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权限管理制度,明确各级输血权限的范围和要求,并确保医护人员权限的合理分配;(2)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考核,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3)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的输血权限进行复核和评估,及时调整权限级别。

四、输血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1)核对输血医嘱,确认输血适应证和禁忌症;(2)核对受血者身份和输血标本;(3)准备输血器材、输血液体和溶液。

2. 输血操作:(1)确认受血者的静脉通路;(2)根据输血医嘱设置输血速度,并监测输血过程中的相关指标;(3)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3. 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及时记录输血量和时间;(2)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五、输血安全保障措施1. 输血操作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2. 输血器材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3. 输血过程中应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4. 输血后应遵守相关处理规范,确保输血后的医疗废物安全处理。

输血前告知要求

输血前告知要求

输血前告知要求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下面是输血前告知的要求:
1. 输血前医生告知: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潜在并发症。

医生还应向患者提供与输血相关的必要
信息和建议,并回答患者可能有的疑问。

2. 患者知情同意:在医生向患者进行告知后,患者应当自愿作
出知情同意的决定。

患者应理解输血过程的风险和益处,然后签署
同意书。

3. 准确的患者信息:医生在输血前应核实患者的个人信息,包
括姓名、年龄、血型等。

确保患者接受的输血与其个人信息相匹配,以避免输血不符合患者需求的情况发生。

4. 必要的检查和筛选:在确定患者需要输血后,医生应进行必
要的检查和筛选。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检测患者的血型、血液状况和
可能存在的潜在疾病。

5.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记录:医生和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时刻监测患者的状态,包括血压、心率等指标。

他们还应准确记录输血的过程和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6. 配血和交叉配血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前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以避免输血不匹配引发的严重反应和并发症。

7. 输血后的观察和处理: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继续观察患者的状况,确保患者没有发生不良反应。

若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和护理措施。

8. 输血安全宣教: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输血安全和注意事项的宣教,包括输血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以及在不适症状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请注意,以上为通常的输血前告知要求,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疗机构的标准和规定来执行。

中国输血协会团体标准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基本要求

中国输血协会团体标准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基本要求

我国输血协会团体标准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基本要求一、概述我国输血协会作为我国输血事业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对于团体标准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范和标准化。

这些要求不仅对医疗机构的输血科和血库自身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于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输血协会对于团体标准医疗机构输血科和血库的基本要求。

二、输血科的基本要求1. 输血科人员要求(1)输血科的医生和护士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学位等级和资格,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

(2)输血科必须有专职的负责人,对于输血科的运行负有最终的责任。

2. 输血科的设施设备要求(1)输血科必须具备完善的空气净化和洁净标准,以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

(2)输血科必须配备充足的输血设备和输血材料,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3. 输血科的管理要求(1)输血科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输血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记录。

(2)输血科必须进行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4. 输血科的志愿者献血者管理要求(1)输血科必须建立健全的献血者档案管理制度,对献血者的信息进行严格保护。

(2)输血科必须做好献血者的健康评估和献血前的相关检测工作,确保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5. 输血科的危害事件管理要求(1)输血科必须建立危害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2)输血科必须进行危害事件的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估,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血库的基本要求1. 血库设施和设备要求(1)血库必须具备完善的空气净化和洁净标准,以确保储存的血液安全无菌。

(2)血库必须配备充足的血液采集和储存设备,保证血液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2. 血库的管理要求(1)血库必须建立健全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对储存和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和记录。

(2)血库必须建立健全的血液保质期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储存期限和使用安全。

3. 血库的血液来源和采集管理要求(1)血库必须建立健全的血液来源和采集管理体系,确保从合法渠道获取血液。

临床医生用血制度

临床医生用血制度

临床医生用血制度
一、临床医生决定输血时必须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能不输血者坚决不输;能少输血者不多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血液成分,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以确保输血疗效,保证输血安全。

二、临床医师要熟悉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及其成分的规格、性质、适应证、剂量及用法。

三、为节约用血,若患者符合自身输血条件,应积极开展自身输血,不输或少输同种异体血。

在非紧急情况下,血液供应不足时,要积极动员患者家属和亲朋好友等互助献血。

四、输血治疗时,临床医生须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知情同意书。

输血知情同意书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五、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生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要向输血科报告,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

六、输血治疗后,临床医生应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还应防治可能出现的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七、认真详实填写所有临床用血相关医疗文书。

2024年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二篇)

2024年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二篇)

2024年医院安全输血操作细则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与患者或近亲属讲清利害关系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由护士核对患者资料、原始血型、rh血型后采集防凝血样送输血科备血。

血样要保证准确无误并符合配血要求。

如患者为第一次输血,备血时应检查血型鉴定、抗体筛检和输血前检查;原来输过血的患者,血型鉴定可以不检查,但上次输血超过____天者,应检查抗体筛检,如为第二次入院,应检查全部项目。

2、护士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人员认真核对输血资料。

(1)患者姓名、科室、病房、床号、血型;(2)献血者姓名、血液编号、血型;(3)血液容量、采集日期、有效期;(4)血液外观检查。

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有无异常、有无溶血等。

(5)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以上核对完成后,发配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后取血。

3、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运输过程中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库存血不得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形,根据情况可在室温下放置15-____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以上第二条核对内容再次核对无误后备输。

5、至患者床边输血时,再次核对前述内容,呼唤患者姓名以确认受血者。

假如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报告单不能确认患者,就需要与其近亲属共同进行确认,或确认患者手腕上的标识(假如有时)。

6、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遵照医嘱,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7、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

如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应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在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8、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____分钟要慢,每分钟约20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临床医师,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模版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模版

临床输血管理规定模版I. 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促进组织的康复与再生。

然而,输血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输血反应、传染性疾病传播等。

为了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

II. 输血适应症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是否存在明确的输血指征;2. 输血适应症应当明确,并记录在患者的医疗记录中;3. 在选择输血血型和配型时,应当遵守相关的血液制品使用指南。

III.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医护人员应当核实患者的身份、医嘱及相关检查结果;2. 输血前,应当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例如是否存在输血过敏史、是否需特殊输血处理等;3. 患者的血型及免疫学背景应当尽可能地了解,以便更好地判断输血的适宜性;4. 输血前,应当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说明,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5. 输血前,应当核对所使用的输血血液制品及配型标签,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IV. 输血操作流程1. 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当进行手卫生,戴上无菌手套,按规范程序进行输血操作;2. 输血时,应当确保输血管路的通畅性,观察输血速度,避免输血过快或过慢;3. 输血期间,医护人员应当不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输血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4. 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监护应当密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5. 输血结束后,应当对输血过程进行记录,并进行输血效果的评估。

V.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当提前准备相应的急救药物和设备;2. 在发生输血反应时,应当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3. 输血反应应当及时上报,并进行相关调查和处理;4. 对于反复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应当重新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并寻找合适的替代治疗方法。

VI. 输血后的观察与护理1. 输血结束后,应当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2. 对于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应当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嘱咐患者遵守医嘱,配合护理工作;3. 输血后,应当加强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4. 输血后的观察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通常至少应当观察数小时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管理要求
1、输血申请单或交叉备血单应提前送到输血科,并把医生盖章改为签字;
2、填写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项目要齐全,乙肝检验结果要用汉字填写如“无”“阴性”“阳性”,如果检验已采但未回报,就填已采待回报。

3、输血病历记录:填写输血前患者症状、化验单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检验结果等输血评估,输血过程中有无输血反应、输血后效果评价。

【附输血病例记录(样)】
4、如有输血反应要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返回输血科。

5、如急诊患者医生应在第一时间补全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

6、同一患者一天备血量少于800ml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医师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方可备血。

7、输血800----1600ml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医师申请,上级医师、科主任核准签字后,方可备血。

8、输血1600ml以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医师申请,科主任核准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尚志市人民医院
附:输血病例记录(样)
输血前评估:年月日时分
该患者诊断:--------------。

今日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

患者有出血或倾向,贫血外观,主诉:昨夜出血较多,现仍有出血,头晕乏力。

综合上述指标,该患属于输血治疗适应症,给予(-----)型红细胞悬液----单位、血浆(----)ml、血小板(——)治疗量、冷沉淀(-----)单位等。

以纠正贫血。

已向患者(或家属)履行告知义务,说明了输血目的和风险,以及输血相关检查项目。

患者(或家属)同意输血治疗,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医生签字该患者于--------时开始输血,于---------时输血结束。

输血过程顺利,无不良输血反应。

明日复查血常规,以平价此次输血后效果。

医生签字输血后效果评价:年月日时分
今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

现患者一般状态转佳,主诉头晕乏力缓解,贫血外关有所改善。

综合上述指标,可以判定昨日输血有效。

因病人贫血较重还有出血,预约明日输血:向患者(或家属)履行告知,给予(-----)型红细胞悬液----单位、血浆(----)ml、血小板(——)治疗量、冷沉淀(-----)单位等。

以纠正贫血。

医生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