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输血安全管理规定
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9615ff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7.png)
一、引言输血作为现代医疗救治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本制度规定了输血流程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输血流程1. 输血申请(1)患者或家属向经治医生提出输血申请,经治医生评估患者病情,认为有必要进行输血治疗时,填写《输血申请单》。
(2)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2. 采集血标本(1)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要求,采集患者血标本。
(2)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患者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
3. 核对配血(1)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2)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将配血报告单送至病房。
4. 输血(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5. 输血后观察(1)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输血结束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直至输血反应消除。
三、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遵循输血原则,合理选择血液制品。
2. 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3. 加强输血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安全意识。
4. 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配血安全。
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输血感染。
6.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制度,确保输血信息准确、完整。
7. 定期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8. 加强输血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342117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f.png)
护理安全输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证输血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
三、输血前准备1. 临床医师开具输血医嘱;2. 护理人员准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和输血医嘱,确认患者同意接受输血;3. 检查输血袋的标签及密封是否完好;4.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管、输液器等设备;5. 核对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确认品种、血型、数量是否符合患者要求;6.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的评估,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四、输血操作1. 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程序,核对患者身份、腕带、病历号、输血医嘱、血袋标签等信息;2. 适当选取输血管道,确认血管通畅;3. 将输血袋装入输血器中,连接输血管道,进行滴速调整;4. 在医师或上级护士的监督下进行输血操作;5. 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输血反应;6. 输血过程结束后,及时查看输血量,并记录输血时间、速度、输血反应等内容。
五、输血后处理1. 输血结束后,清理输血管道及输血器,妥善处理输血袋;2.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3. 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持续观察其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的变化。
六、输血安全控制1. 建立严密的输血对照系统,包括输血前的核对程序、输血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输血后的随访观察;2. 建立完善的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采购、存储、运输、使用和废弃等环节;3. 建立输血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输血操作的技能培训,确保其掌握正确的输血操作技巧;4. 建立输血质量监测系统,对输血相关的质量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5. 加强输血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追踪和处理,确保输血安全。
七、输血风险管理1. 积极配合医院进行输血相关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2. 对常见的输血并发症及时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风险意识;3. 针对高风险患者,加强输血前的评估,提前做好准备,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4. 在输血过程中,注重护理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技能水平,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性;5. 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eb4ef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7.png)
输血管理制度制度一、总则为加强医院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责任1.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是负责输血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由院领导担任主任委员,输血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输血科全体医生和护士等成员。
该委员会负责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和规范,监督并评价输血工作的执行情况。
2. 输血科是医院输血管理的主要实施部门,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领导,并配备专业护士。
该科室负责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三、输血适应症1. 输血适应症应当明确规定,仅限于以下情况:- 急性失血性休克或严重贫血;- 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正常失血量;- 体液及电解质紊乱;- 血细胞病;- 出现急性溶血等情况。
2. 输血适应症确定应当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如有异议应当报告输血科审核。
四、输血配型和交叉1. 输血前需完成输血血型检测和交叉配型试验,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2. 输血前应当对受血者的基本信息、目的和相关检查进行确认,患者也应当签署知情同意书。
3. 输血前应当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身份确认,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五、输血贮存和追踪1. 输血应当采用专用输血器具,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
2. 输血血液应当在规定的温度下贮存,严格控制输血血液的有效期,避免过期使用。
3. 输血后应当妥善记录受血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日期、量、次数等信息,并保留相应的追踪记录。
六、输血并发症处理1. 输血后如出现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并发症,应当立即停止输血,同时给予相应治疗和护理。
2. 各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及时处理输血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七、输血后评估与汇总1. 输血后应当对受血者进行跟踪评估,包括输血效果、并发症等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2. 输血科应当建立输血质量跟踪制度,定期对输血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输血质量。
八、其他1. 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确保输血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f941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d.png)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8a6f7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d.png)
医院安全输血护理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1.1目的:为了确保医院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规范输血护理工作,保障患者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1.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输血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
二、适用范围2.1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的输血科、血液科及相关临床科室。
2.2医院输血过程包括输血前准备、输血操作、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动态观察、输血后处理等环节。
三、工作责任和流程3.1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负责人要明确本科室的工作责任,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并确保执行。
3.2输血前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血型鉴定、血液净化等必要检查和处理。
3.3输血操作阶段:输血操作由熟悉操作规程的医护人员完成。
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输血器械和输血袋的完整性,严禁任何污染行为。
3.4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动态观察:输血期间,医护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并记录观察结果。
3.5输血后处理: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妥善处理输血残留物并做好相关记录,以确保安全无恙。
四、输血管理要求4.1输血前风险评估: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输血前应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临床病情、输血相关的并发症风险等。
4.4输血操作规范:输血操作需有专人负责,输血器械必须洁净无菌。
医护人员应按规定进行皮肤消毒和静脉通路准备。
4.5输血监测和观察: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观察,主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等。
4.6输血并发症处理:输血期间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五、质量管理和安全防范5.1质量管理要求:医院输血科必须建立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相关标准要求,建立相关质量档案。
5.2安全防范:为保证输血安全,医院要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加强对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668938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d.png)
一、总则为加强输血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源管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输血科的工作,共同保障输血医疗安全。
三、输血医疗安全管理措施1. 血源管理(1)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制度,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加强对献血者宣传教育,提高献血者自我保护意识。
2.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采集过程无菌。
(2)采集血液标本时,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
3. 血液制备(1)严格执行血液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对血液进行病毒筛查、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安全。
4. 血液储存与发放(1)血液储存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
(2)血液发放前,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血液准确无误。
5. 输血治疗(1)严格执行输血治疗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加强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
(2)制定输血相关并发症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四、输血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输血操作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对输血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在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accbb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c.png)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液、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液、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执行本制度。
2.临床科室设立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
3.护士长负责本科室输液、输血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4.护士负责具体实施输液、输血操作,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三、输液、输血安全管理要求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确保输血安全。
3.输血前,严格检查血液质量,如血液外观、血袋标签、有效期等,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
4.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处理。
5.输血结束后,做好记录,包括输血时间、血型、血量、有无不良反应等。
6.加强输液、输血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7.定期对护士进行输液、输血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8.建立健全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上报和处理。
四、输液、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感染。
(2)合理选择输液、输血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处理:(1)发生输液、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给予相应处理。
(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抢救。
(3)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取得其理解和支持。
(4)做好病历记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五、奖惩措施1.对严格执行本制度,在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扣发奖金等处罚。
六、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本制度由输液输血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d00077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e.png)
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与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确保患者安全与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门诊输液与输血护理操作过程中的全部人员,包含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
第二章输液与输血前的准备工作第三条患者治疗前,必需进行严格的病史核对与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门诊输液与输血治疗。
第四条医生在对患者进行的病情评估后,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液与输血的方式、药物剂量和时间。
第五条护士应在输液前核对患者身份,验证患者信息和医嘱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核对输液及输血设备的完整性。
第六条患者应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明确知晓牵涉到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输液与输血操作流程第七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必需正确洗手并佩戴清洁的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第八条护士应选用无菌注射器和无菌针头,并使用无菌棉球和适当的消毒剂对穿刺点进行消毒。
第九条护士应依照医嘱准确配制药物,认真检查药物的标识、有效期和药物是否浑浊或沉淀。
第十条护士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穿刺方法,并保持穿刺点的稳定,避开输液引起淤血和渗漏。
第十一条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应注意输液速度,避开快速输注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浓度过高引发的风险。
第十二条输血操作需要严格依照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进行,包含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满足输血适应证等。
第十三条输血血品必需进行冷链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护士在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应不定时检查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显现的并发症和不适。
第十五条输血与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应及时记录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第四章输液与输血安全管理第十六条输液与输血操作前,必需核对医嘱、药品、器械等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七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液与输血安全监测系统,记录输液与输血的过程和结果,包含输液速度、容量、时间等。
第十八条医院应订立相应的事故应急管理程序,针对输液与输血过程中可能显现的意外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的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82c97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0.png)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播疾病,提高临床输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院所有临床输血工作,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验、发放、输注等环节。
第三条我院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医务科、输血科、护理部等部门共同负责。
第四条我院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二)科学规范,持续改进;(三)责任明确,追究到位。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输血安全管理工作,协调解决输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验、发放、输注等环节。
第七条输血科设置以下岗位:(一)主任:负责输血科全面工作,主持输血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二)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负责输血科日常管理工作;(三)检验师:负责血液检验工作;(四)护士:负责输血护理工作;(五)其他辅助人员:负责输血科日常事务工作。
第八条各部门职责:(一)医务科:负责组织、协调全院输血工作,监督、检查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二)护理部:负责输血护理工作,确保输血安全;(三)检验科:负责血液检验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四)血库:负责血液储存、发放工作,确保血液安全;(五)感染管理科:负责输血传播疾病防控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三、血液采集与储存第九条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血液采集、储存合法、合规。
第十条血液采集前,应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第十一条血液采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液污染。
第十二条血液采集后,应及时将血液送至输血科进行检验、储存。
第十三条血液储存温度、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定期检查、维护储存设备。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ff169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9.png)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1、输血治疗前,经管医生必须与病人或家属谈话,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从电脑上打印标本采集单,正确准备试管,并将条码粘贴在经管医生填写好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试管上。
3、护士根据医嘱,完善输血全套、血型、交叉配血等各项化验检查。
4、凡申请输注红细胞、全血者,护士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条码的试管,医护____人至床旁核对患者的腕带,清醒患者请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无误后方可采血。
5、同时有二名以上患者需进行血型检查或交叉配血时,必须一人一次分别采集血标本,严禁一次采集两名或以上患者的血标本。
6、护士采集标本并经____人核对签名确认后,由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将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核对并签名。
7、输液科血液准备好后,支助中心工作人员凭《领血证》到输血科领取血液,采用冷链密闭式转运。
8、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均应严格执行输血“三查十对”制度,并做好签字交接工作。
9、输血时应挂上具有醒目的血型标识牌,并告知患者血型。
10、输血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注意听取病人主诉,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执行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并按照输血反应报告制度上报输血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
11、输血完毕,将血型及交叉配血报告单存入病历,将血袋放入专用的单独存放的黄色垃圾袋中,及时送输血科保存。
12、做好输血相关的护理记录,包括输血时间、种类、量、血型以及有无输血反应等,认真填写《输血护理记录单》。
13、定期进行输血安全知识培训,组织输血护理质量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2024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二)____年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因失血或血液疾病引起的生命危险。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传染疾病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建立和执行严格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输血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
![输血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fc9f9a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b.png)
输血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规章制度旨在确保医院输血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订立本规章制度的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与输血相关的科室和人员,包含输血科、血库、临床科室等。
第二章输血申请与审核第三条输血适应症确实定1.医生应当依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试验室检查结果,推断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2.输血适应症的推断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指南。
第四条输血申请与审核1.医生在确认患者需要输血后,应当填写《输血申请单》,并注明输血的适应症、输血血液成分、输血量等相关信息。
2.输血科负责人对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申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3.输血科负责人应当向相关人员供应输血血液成分的相关培训和引导,提高申请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三章输血血液成分的选择与配制第五条输血血液成分的选择1.医生在依据患者的输血适应症确定输血血液成分时,应当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临床需要,选用最为合适的输血血液成分。
2.医院应当建立相应的输血血液成分供应与管理制度,保证输血血液成分的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输血血液成分的存储与配制1.输血血液成分的存储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
2.输血血液成分的配制应当由具有相关资质和培训的人员进行,确保输血血液成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输血血液成分的配制记录应当认真、准确,并保管有关质量掌控的相关资料。
第四章输血操作与管理第七条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医生在进行输血前应当对患者进行认真的评估和检查,包含患者的身体情形、输血需求量、输血反应风险等。
2.输血前应当检查患者的身份、血型和配血结果,并与输血血液成分标签进行核对。
第八条输血操作1.输血操作应当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前应当进行手卫生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2.输血器材应当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不得超出有效期。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ee5d81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5.png)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护理安全输血制度_护理安全输血制度范文为保证输血的安全进行,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应制定规范的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护理安全输血制度篇11医生填写患者输血申请单及患者输血同意签字单后,护士核对原始血型、RH正反定性实验结果及患者姓名、病历号、家属同意书、采血样,并在配血单的指定处签名送血库备血。
2护士到血库取血时需与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2.1受血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2供血者姓名、编号、血型及交叉相溶实验结果。
2.3血液库存日期,库存血在4℃冰箱中可冷藏保存2-3W,超过3W不能使用。
2.4检查血液是否有溶血现象:血浆颜色变红或混有泡沫,红细胞呈紫玫瑰色,红细胞与血浆界限不清等。
2.5核对完毕在指定处签名。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应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放置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引起污染。
4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再次核对供血者血型、血液种类、编号、血袋号及受血者姓名、病历号、原始血型、交叉相溶实验结果和医嘱。
5至患者床前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及无菌操作制度。
6输血应为独立静脉通道,使用专用静脉输血器,不能同时混输其它药物。
输血前按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用0.9%盐水冲管后再行输血,如同时输两位不同供血者的血时,两袋血之间应用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一供血者的.血,输血完成后要用0.9%盐水冲管。
7若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并封存保管。
8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年龄调整输血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8.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8.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9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工作:9.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化验记录,与输血科联系,采取相关检验措施。
最新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最新输血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b2801e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a.png)
最新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第一条总则为了加强输血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组织机构医疗机构应当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年度输血工作计划,具体执行工作由血库负责。
第三条临床用血管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卫生部下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第四条血库设置血库的设置应当执行卫生局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试行)》,从人员配置、布局和设施、设备上加以完善。
第五条岗位职责血库应制定血库负责人岗位职责、各级别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岗位职责以明确职能范围,作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第六条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程序血库应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程序,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输血专业技术操作规程,现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切实建立起室内质控标准。
第七条职工培训和考核血库应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建立职工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血液制品的选择和使用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需要,合理选择血液制品,并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的使用规定,确保患者安全。
第九条输血前核对制度申请输血前,医护持输血申请单双方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做交叉配血试验。
第十条输血过程管理1. 责任护士凭取血通知单到血库取血,并与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签名,无特殊情况一次只取一个患者的血。
取血过程中要避免血液震动,以防红细胞破裂。
2.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三查八对”(三查:血制品有效期、血制品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整,八对: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制品种类、剂量)如有疑问立即与血库联系,准确无误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e974993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8.png)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讲解1. 输血流程管理输血流程管理是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关键环节。
包括病人申请输血、医生开具输血申请、病人签署同意书、检验室抽取供血者血样进行输血前血型鉴定和试验受体的免疫学鉴定、输血科抽取供血者血进行输血前各项传染性疾病检测、检验科对受体血液进行常规检测、接收科进行血袋核对、输血科进行输血操作、输血后复查等环节。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以避免操作失误导致事故发生。
2. 输血品质监控输血品质监控主要是指输血血液的质量保证。
血液来源、储存过程、保存时间等都会影响输血的质量。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合理的输血血液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血液来源正规、储存条件符合要求、保存时间合理,同时要进行输血血液的质量监测。
如实验室应该定期检测输血血液的血型、传染性疾病等,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合格。
3. 输血医疗设备管理输血医疗设备管理主要是指输血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医疗设备,包括输血针头、输血管路、输血泵等。
这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是否符合规范,直接关系到输血安全。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严格的输血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对每一份设备进行登记、检测、定期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4. 输血医护人员管理输血医护人员管理是输血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应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且要接受过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
医护人员要熟悉输血的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
同时医疗机构要定期对输血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5. 输血事故处理即使在严格执行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输血事故仍有发生的可能。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输血事故处理机制,包括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理,并对输血事故进行归因分析,找出事故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同时要及时通知患者和家属,并提供相应的救济措施。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保障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供血者的权益有着重要意义。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27e56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8.png)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
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
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2)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ad557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f.png)
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加,输血作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而,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不良事件等。
为保障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应运而生。
1. 转运和储存规定在输血过程中,血液及其制品的转运和储存是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血液应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运输,并在转运过程中避免震荡和暴晒。
此外,血液应储存于恒温冰箱或低温冰箱中,并按照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和摆放,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完整性。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应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配血记录的审核,并确保血液的制备符合相关规定。
此外,输血前还应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评估受血者的输血风险,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
3. 输血操作规范输血操作是血液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输血操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和考核合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
同时,在输血操作中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确保输血管道的畅通和血液的安全。
4. 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严密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并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同时,在出现严重输血反应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务人员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5. 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估输血后的随访和评估是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根据规定,应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后的观察和记录,并定期进行相关检验和体格检查,以评估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出现输血不良事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通过输血科血液安全管理规定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输血护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护理的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9c1747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7.png)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规范输血护理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护理工作。
三、输血护理安全管理要求1.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
2. 护士应具备输血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输血相关药品、器械和操作流程。
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信息、血型、血袋标签等准确无误。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5. 严格执行输血前准备、输血实施、输血后观察等环节,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四、具体措施1. 输血前准备(1)患者信息核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血型、Rh血型等信息。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准确无误。
(3)输血申请单核对:核对输血申请单上患者信息、血型、输血量、输血目的等。
2. 输血实施(1)核对血袋标签:核对血袋标签上的患者信息、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等。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
(3)输血完毕后,保留输血记录单,并妥善保管。
3. 输血后观察(1)输血后30分钟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采取措施。
(2)输血后24小时内,观察患者有无输血相关并发症。
(3)输血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
4.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1)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如出现严重输血反应,立即报告医生。
(2)记录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原因、处理措施及结果。
(3)定期分析输血反应发生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五、监督检查1. 定期对输血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2. 对违反输血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的护士,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规定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护理部负责解释。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及预案
![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及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8f3de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3.png)
一、目的为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及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及预案适用于本医院所有输血相关科室、部门及工作人员。
三、管理制度1. 输血前管理(1)患者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血型、输血史等信息,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相关风险。
(2)患者同意输血后,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护士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采集血标本。
(3)血标本采集后,由输血科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并将结果反馈给经治医师。
2. 输血中管理(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再次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2)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确保血液安全。
(3)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输血后管理(1)输血结束后,填写《输血记录单》,记录输血相关信息。
(2)对患者进行输血后的观察,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四、预案1.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血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
(2)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3)记录患者症状、处理措施及结果。
2. 血液污染应急预案(1)发现血液污染,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上级部门。
(2)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如给予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3)对污染血液进行封存,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4)调查原因,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输血前错误应急预案(1)发现输血前错误,立即停止输血。
(2)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3)对错误原因进行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五、监督检查1.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本制度及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各科室、部门应定期开展输血安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3. 对违反本制度及预案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及预案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护理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
(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
(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
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
(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
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③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积极配合抢救,并保留剩余的血液及输血器以便查找原因。
(6)执行后在医嘱单、护理记录单、输血(检测)记录单、输血核对登记本上双签全名及执行时间,将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粘贴在输血(检测)记录单及输血核对登记本上。
(7)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血库)。
7.护士在采集血标本及输血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进行核对,所有患者除均要使用床头卡、“腕带”识别外,清醒患者还应使用“反问式”的识别方法询问患者姓名。
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可通过询问家属进行识别。
8.输血反应的预防
(1)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库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而引起反应。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入,避免久放致使血液变质或污染。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血液必须经二人以上核对后方可给患者输入。
认真查对血袋有无破
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如血浆变红,血细胞呈暗色,界限不清,提示可能有溶血,不能使用。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物和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注射用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实际情况调节滴速,对患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或年老体弱、婴幼儿等患者输入的速度宜慢。
(6)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如有发热、过敏、溶血等反应立即停止输血。
并保留余血,以备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