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卷第
6期
地理学报
Vol.65,No.6
2010年
6月
ACTAGEOGRAPHICASINICAJune,2010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王润
1,
2
,刘家明
1,陈田
1,田大江
1,
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
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
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
3
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
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
GIS空间分析的技术
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
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
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
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
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
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
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游憩空间;北京郊区;用地分类;旅游用地;空间分布规律


1引言

都市郊区游憩空间是城市游憩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主要户外
活动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过去
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张,人与
自然的隔离日趋明显,休闲需求与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大都市居民在
双休日和节假日离开市区到郊区亲近自然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郊区成为都市居民户
外游憩的主阵地。从郊区游憩供给类型看,有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和附属游憩空
间。从郊区游憩供给主体看,有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与个人。以北京市
为案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都市郊区各种类型游憩空间的布局规律,对我国城市旅
游研究以及城市游憩空间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游憩空间的研究介于旅游、地理、城市、园林多个学科的交叉点,在国内属于薄弱的
环节。国际上游憩空间的研究与管理实践已经开展百余年。地理学者与城市学者自
19世

纪中后期已开始关注城市的游憩功能,针对游憩空间的布局提出不少颇有影响力的理论,
并在城市建设中得以应用。
19世纪
50年代末美国开始了公园运动,
Olmsterd的纽约中央
公园规划将这个运动推向顶峰。
20世纪初期,《荒野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
公园的地位。这些理论与实践保证了西方在城市化中人与自然的融合。二战前期兴起的功
能主义城市规划将游憩空间的布局放在重要位置
[1]。二战之后,对游憩机会的研究逐渐受
到关注。
20世纪
60年代开始,学者们希望从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出发,将城市周边的旅游
空间按照到访的几率依次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圈层。《荒野地规划手册》收录了一种早期比

收稿日期:
2009-07-20;修订日期:
2010-01-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9)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0571059]
作者简介:王润
(1984-),女,衡水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城市游憩。
E-mail:
sleaky@
通讯作者:刘家明
(1966-),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地理、旅游度假区。
E-mail:
liujm@


745-754页

较正式的分区方法;
1962年,美国户外游憩资源评价委员会
(ORRRC)提出了一种六分系
统[2]。1982年,美国林业局制定了游憩机会谱的六分法,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旅游空间模式
分类:原始区域、半原始且无机动车辆使用区域、半原始且允许机动车辆使用区域、通道
路的自然区域和乡村区域与城市区域
[3]。1977年,《旅游与游憩开发》一书出版,对城市
郊区的旅游地按照承载力进行划分,从城市规模、户外游憩行为和旅游目的地类型三方面
进行特征描述[4],该理论被各国旅游规划者认可并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旅游的迅速发展,游憩空间布局的理论研究随之受到关注。旅游学者在
规划理论探索中,对游憩空间的地理分异有所重视。吴必虎对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研
究,从需求与供给角度划分了郊区游憩空间的圈层结构
[5]。环城游憩带概念的提出引发了
学术界对城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异的重视,
2001-2008年,公开发表了
60余篇关于环城游憩
带的期刊论文。除次之外,王云才等对游憩用地与产品分异进行研究
[6]。杨新军等将城市
旅游产品按照地理分异规律划分为
6类[7]。吴承忠等总结了盖恩的四环带模型,提出了海
港型大都市半环带旅游模型
[8]。张立明等指出郊区游憩空间的多层环状分布
[9]。模式的总结
日益成熟,在模式背后的驱动力分析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吴必虎提出环城游憩带的

成是受地价与需求的控制
[5],吴承照就郊区游憩规律的特例提出交通条件和景区集聚的
重要作用
[10]。卞显红指出,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
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1]。刘家明等认为城市郊区的游憩用地受规划、地价、需求和
地形多种因素控制[12]。

国外对游憩空间的研究与规划已开展
100多年,而中国尚在起步阶段。由于园林、旅
游、城市多学科之间对游憩空间的认定尚不能达成统一,难以单纯从一个角度描述城市游
憩空间的实际形态,同时,对游憩空间布局的研究多从宏观着眼,缺乏数据支撑,缺乏微
观研究。因此,笔者在已建立游憩空间的分类的研究积累之上
[12],通过对北京郊区的游憩
空间调查而摸清游憩空间的布局现状规律,为进一步找出游憩空间的优化方向奠定基础。


2研究方法与数据库建立

研究主要采用
GIS空间分析的手段。
工作底图是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6年印刷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单位系列
图》之《北京市地图》
(1:29万)。通过
ArcGIS9.2数字化
(采用北京
1954坐标投
影系统
),建立基础底图。底图的信息层有背景层
(栅格图像
)、行政区划层
(面状数据
)、
等高线层
(线状数据
)、湖泊层
(面状数据
)、河流层
(线状数据
)、高速层、铁路层、国道省
道层和县乡道
(线状数据
)层。各数据层采用人工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理位置精确定位。景

(点)的资料通过查找各区县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
(点)情况和查阅相关书籍来收
集。在公开出版的正式地图上标注或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景区点纳入数据收集范围,商
业型游憩空间进行了电话确认以保证营业状态。参考的书籍有北京旅游图集
(科学出版
社,
1990)、《北京旅游景点纵览》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0)、《北京郊野旅游地图册》
(星球地图出版社,
2001)、《北京周边风光旅游科学指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北京及周边旅游休闲指南》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7)、《北京生活地图册》
(中国地图
出版社,
2008)及北京旅游局发放的《璀璨之都北京旅游精品专题线路系列》
(2008),所有
数据更新到
2007年底。

基于前期研究,文中对游憩空间分为
3类
(图
1):即公共型游憩空间、商业型游憩空
间与附属型游憩空间
[12]。该分类依照游憩空间的经营主体、用地性质与服务功能进行划



1游憩空间分类
Fig.
1
Classification
of
recreational
areas




分。公共型游憩空间具有明确的面积与边界,游表
1各类游憩空间采样类型及

数量
客进入的经济门槛较低,属于风景名胜用地、城Tab.
1
Sampling
points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市绿地与公园用地,其经营主体是政府相关部
门;商业型游憩空间旅游建设用地,其经营主体
为企事业单位;附属型游憩空间没有改变耕地与
农村居民点用地土地类型,但叠加了游憩功能,
属于专业型游憩空间的补充类型,其经营主体为
集体所有制的村镇政府或村民个人。本文共选取


161个公共型游憩点、
114个商业型游憩点及
222个附属型游憩点
(表
1)。记录每个样点
的空间位置信息、规模信息等土地属性信息。游憩点的空间定位精确到行政村
(图
2)。


3公共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及规律

城市内部公共型游憩空间涵盖城市公园、广场与城市大型绿地、滨河绿地与风景道、
城市绿地与科技文化教育设施用地。本文所探讨的郊区游憩空间,包括风景名胜区
(森林
公园多与风景名胜区重合,因此不再重复计算
)、历史文化遗迹用地、城市公园与郊野公
园。北京市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区有
26处,总面积
2208.2
km2。处在五环以外的城市公园共

76个
(据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普查资料汇编,
2000)。此外,还包括到
2007年底已建成

图2空间分析的基础数据层与游憩空间采样点
Fig.2Basicdatalayersandsamplingpointsofdifferentlandtypesa.基础数据层b.公共游憩空间采样点
d.附属游憩空间采样点c.商业游憩空间采样点

748



24个森林公园与
16个绿化隔离带内的郊野公园。


3.1公共型游憩空间分布总体上与资源环境本底相契合
公共型游憩空间与资源环境本底有直接关系。北京西部与北部山区是公共游憩空间主
要分布区
(图
2),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也将西部北部定位为生态发展轴,主要发展旅游、休
闲与生态产业
[13]。公共型游憩空间的重要类型风景名胜区的设立原则是寻找自然景物和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的地区作为人们游览休闲和科学研究的地区。以风景名胜区体系为主要组
成的公共型游憩空间覆盖了北京超过
13%的国土面积,组成城市游憩空间的基本骨架。


3.2政策性规划修正了公共型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状态
公共型游憩空间对塑造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公共型游憩空间是为城市居民
提供游憩场所的基础设施;其次,公共型游憩空间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因
此,形成充足并且分布合理的公共游憩空间体系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目标之一。北京先后
建成两道城市绿化隔离带和数条由郊区延伸至市区的楔形绿地,并规划了“二隔三带八水
九田”的绿化空间发展目标
(据《北京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为修正北京
地形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状态,东部与南部将发展以农田景观与人工绿地为组成
的公共型游憩空间。受政策性规划的影响,公共型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的状态得到缓解。


3.3公共型游憩空间处于带状结构向网络结构的优化阶段
景观生态学提出的“基质—斑块—廊道”概念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14],其

原理为:城市发展依托的自然环境是景观的“基质”,城市建成区是人工干扰的“斑块”,

为了不改变景观性质,需要在斑块中建设“廊道”以打破“斑块”内部与“基质”的隔

离。因此,“廊道”建设成为改造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新加坡
[15]、纽约
[16]、伦敦
[17]等城市

已计划建设覆盖全市的生态廊道
(即绿道
)网络以沟通自然地带与城市核心区。北京公共

型游憩空间发展也有类似趋势,目前处在由带状结构向网络状结构发展的阶段。北京远郊

的风景名胜区是区域景观的“基质”,建成区的不断扩张使城市中心区与基质形成隔离。

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带状分布特点:①五环与六
环之间,出现居民近郊游憩圈层,
30%的郊区城市公园分布在该圈层内。在此范围内的城
市公园是北京居民的周末游憩选择频率最高的景点
(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顺义水上公
园),并且新建的“郊野公园”全部分布在该圈层内,共同组成“廊道”网络系统中的
“纬线”。②城市公园集中在交通干线周边分布,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相关
[18]的四带
(沿京
石、京沈、京承与八达岭高速
)布局形式,形成“廊道”网络系统中的“经线”,初见景观
“廊道”网络结构。③北京“二隔三带八水九田”的绿地规划构想中,将水系
(八水
)、重
要的交通干线
(二隔三带
)作为依托媒介,改造沿线空间形成新的绿化廊道,将最终形成

郊区游憩空间骨架。


4商业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及规律

商业型游憩空间是由人工建造的,通过满足游客休闲需求而获取商业利润的游憩空
间。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型都市休闲用地、康体健身用地和度假娱乐用地
[12],建设比例
高、设施先进、经过人工设计。研究共选取了
114个商业旅游实体经营单位,包括度假
村、游乐园、滑雪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和第二居所
6种类型
(表
2)。北京郊区度假村
保守估计有
500个,本次选取的
114个样本均是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具有一定
代表性的点,选取标准为出现在区县旅游局网站或公开出版的旅游地图上并经过电话

认。


4.1商业型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异
从占地面积上看,高尔夫、滑雪场和跑马场是占地偏大的商业游憩空间类型,高尔夫




749
项目的平均占地为

2商业游憩空间特征统计表
97.5
hm2,最大的达到
Tab.
2
Statistics
of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areas200
hm2,相当于整个
北京植物园的游览面
积。度假村一般规模
较小,占地由几公顷
到几十公顷不等。

从距离市中心的距离来看,滑雪场
是距离最大的游憩空间类型;其次是度
假村;高尔夫、跑马场、地产项目距离
市中心最近。滑雪场的平均距离为
58
km,最近的永定滑雪场距离
27
km,最
远的云佛山滑雪场距离为
70
km。度假
村数目较多,分布分散,平均距离为
49
km,具体看主要分布在距离市中心
20~100
km范围内。游乐园距离与度假
村相当,高尔夫、滑雪场、地产项目分
布在
30
km上下的位置。

根据结果来看,由市中心到远郊,
依次分布着度假别墅、高尔夫、跑马
场、饭店、游乐园、度假村和滑雪场。
地产、高尔夫分布在近郊区,其次是滑
雪场、游乐园和度假村,在远郊区主要
有度假村分布
(图
3)。


4.2商业型游憩空间依交通干线布局
商业型游憩空间的经营实体是企
业,企业要获取商业利润,注重游客群体的培育。反映在地理空间上则是更加靠近交通干
线以降低游客到访的时间成本。在
114个采样点中,处在主干交通线
2
km缓冲区内的有
40个,占总采样点的
35%。在北京市内,商业型采样点的平均密度为
151.4
km2/采样点。
处于交通干线
2
km缓冲区内的总面积约为
4131
km2,采样点的平均密度为
103.2
km2/采样
点;缓冲区外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
177.4
km2/采样点。五环路外侧
2
km缓冲区内采样点的
平均密度为
56.8
km2/采样点;六环路
2
km缓冲区内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
48.2
km2/采样
点;八达岭高速
2
km缓冲区内的采样点平均密度为
17.3
km2/采样点,是缓冲区外侧采样
点的平均密度的
10多倍。游憩采样点沿交通干线的聚集十分明显。由此可以推论出这样
的趋势:北京郊区的游憩采样点与交通干线的关系十分密切。沿五环路与六环路的商业游
憩空间聚集明显,此外,由主城区向郊区辐射的多条高速公路
(西北方向的八达岭高速、
东北方向机场高速和京承高速、西南方向的京石高速
)成为城市居民到郊区休闲度假的

“旅游通道”
(图4)。


4.3商业型游憩空间依重要水系布局
北京有
5大水系: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拒马河和泃河。拒马河是在西南部的水
系,主要流经房山区,著名的十渡风景

名胜区就在拒马河的两岸。永定河由廊坊经大兴流
经石景山、门头沟,妙峰山、百花山在此流域内。温榆河由通州流向顺义、昌平,是京杭
大运河的北部起点。潮白河流经顺义、密云、怀柔和延庆,在流域内聚集了著名的风景区
与休闲度假设施。泃河是平谷县内的河流,两岸分布了许多休闲农业设施。此外,北京还

距市中心的距离(km)58333335494820
滑雪场高尔夫跑马场度假村游乐园第二居所
平均占地面积(hm2)7697.5532815518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滑雪场高尔夫跑马场度假村游乐园商业游憩类型
平均占地面积 (hm2)
(a)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滑雪场高尔夫跑马场饭店度假村游商业游憩类型距市中心的距离 (km)
(b)

3商业游憩空间平均面积与平均距离统计图
Fig.
3
Statistics
of
average
and
distance
of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areas




750



2处水利风景名胜区:十三陵水库
旅游区和青龙峡旅游度假区;还有
3
处水源保护区:密云水库、怀柔水
库、官厅水库。

根据前期所调查的
114个在营业
度假村与休闲设施,进行与水系的
关联分析可发现:在主要水系宽阔
水面
2
km的缓冲区内,分布了约四

(43个,
38%)的商业游憩空间采
样点
(图
5)。处于水系
2
km缓冲区
的面积为
1939
km2,商业型游憩空
间采样点的平均密度为
45.1
km2/采
样点;处于水系缓冲区外的采样点
平均密度为
215.9
km2/采样点,平均
密度不到水系缓冲区内的
1/4。此
外,有几个区域关联十分显著:密
云水库地区
(采样点平均密度
19.4
km2/采样点
)、十三陵水库地区
(采样
点平均密度
7.1
km2/采样点
)、温榆河
沿岸地区
(采样点平均密度
33.5
km2/
采样点)。


4.4
商业型游憩空间呈现集群式布局
态势
如前文所述,商业型游憩空间依
主干道路与水系分布,出现了八达岭
高速沿线、五环与六环沿线、密云水
库、十三陵水库、温榆河沿岸等多个
游憩空间集中分布区。通过对采样点
进行密度分析
(图
6)可知,西北五环
与六环之间的西山地区为北京商业游
憩空间最集中的地区;其次为青龙湖
区、雁栖湖区、小汤山镇
(温榆河中
段北岸
)与通州潞城镇运河沿岸;此
外,白河堡水库地区、八达岭镇、潭
柘寺地区、密云水库区域、玉渡山、
金海湖地区商业游憩空间同样比较集中;此外,大兴庞各庄镇、门头沟王平镇、川底下
村、灵山、怀柔水库与神堂峪也出现了商业游憩空间的集中发展现象。从上述集群中可以
发现,资源本底、水系条件与交通条件在商业游憩集群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


5

附属型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及规律

附属型游憩空间主要指农业游憩空间。农业游憩空间目前有民俗村、采摘园与风景游
览地
3种类型。农业旅游空间共选取
222个采样点。在
222个农业游憩地块样本中包含
107
个民俗村及农业主题度假村和
个观光采摘园。民俗村是城市郊区以从事郊区农业旅游115



4商业游憩空间与交通线的关系
Fig.
4
Conne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areas
and
transport



5商业游憩空间与水系的关系
Fig.
5
Connection
between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areas
and
rivers




751


观光、采摘、垂钓、烧烤、住宿接待等
经营活动为主的村庄。观光农业园与民
俗村不同的是主要分布在有独特物产的
地区,如平谷的产桃地区、门头沟产梨
区、大兴西瓜产区等。通过图
7的密度
分析可知,附属型游憩空间分布最集中
的地区为门头沟妙峰山镇、房山十渡
镇、昌平居庸关长城地区与怀柔慕田峪
长城地区;其次为延庆与昌平交界的八
达岭—居庸关地区、房山窦店镇、首都
机场区域;平谷金海湖地区、密云黑龙
潭与司马台长城、门头沟灵山地区也多
有农业型游憩空间分布。


5.1农业型游憩空间依知名景区布局
通过图
7中对农业游憩空间的密度
分析,可知密度最高的门头沟妙峰山
镇、房山十渡镇、昌平居庸关长城地区
与怀柔慕田峪长城地区均为知名景区的
影响区域。其中十渡镇依托景区的市场
知名度发展民俗住宿产品,拥有
6个不
同特色的民俗村。昌平居庸关长城地区
与怀柔慕田峪长城地区与十渡镇类似,
以为游客提供住宿产品为主,游憩产品
的类型为民俗村。具有相同功能的附属
型游憩集中发展区还有房山韩河镇、密
云司马台长城地区、延庆八达岭地区与
昌平居庸关地区。


5.2农业型游憩空间依果品种植区布局
农业型游憩空间主要有两种类型:
采摘园与民俗村。采摘园与传统农业耕
作有密切关系。农业游憩采样点分布最
密集的门头沟妙峰山镇具有悠久的果品种植历史,在北京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9]。该镇利用
妙峰山与潭柘寺的自然环境与市场知名度,发展主题多样的采摘园
(樱桃采摘园、梨采摘
园、柿子采摘园
),以及有机蔬菜种植、家禽牲畜养殖,同时开发度假村为游客提供食宿
与娱乐等多项游憩产品。在城市郊区的市场化进程中,类似妙峰山镇的传统农业区利用优
越的区位条件,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转型,最终形成面向城市居民休闲市场的都市农业发展
模式。图
7中体现的具有相同发展模式的农业游憩采样点集中地区有顺义北务镇、通州

西
集镇、大兴采育镇与庞各庄镇。


6结论与讨论


6.1郊区游憩空间地理分异的综合分析
根据游憩空间不同类型可将北京市域划分为
4个部分:内城区域
(15
km内)、近郊区

(15~30
km)、中郊区(30~50km)、远郊区(50~100km)。近郊区的内界是五环路与第一



6商业型游憩空间密度分析
Fig.
6
Density
analysis
of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land



7北京附属型游憩空间密度分析
Fig.
7
Density
analysis
of
country
resorts
in
Beijing




条绿化隔离带,近郊区由远及近依次分布城
市公园、郊野公园及第二居所;高尔夫、跑
马场、度假村、观光农业园与民俗村是中距
离郊区的主要游憩空间类型;远郊依次游乐
场、滑雪场、风景名胜区等用地方式以及普
遍存在的度假村、民俗村和观光农业园
(图


8)。
6.2郊区游憩空间的宏观布局模式
从游憩空间的设立与开发来看,郊区游
憩空间可以划分为
3种布局模式:资源导向
型、政策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在都市郊区
游憩空间布局的整体格局中,资源主导为
主,政策主导与市场主导为辅。公共型游憩
空间总面积占北京国土面积的
13%以上,是
城市游憩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北京
游憩空间的“骨架”。公共型游憩空间以资源
导向为主,政策导向为辅。资源本底决定了北京游憩空间向西部北部集中分布,但政策性
规划以城市森林、郊野公园、绿化隔离带等形式调整了这种资源本底的不均性。商业型与
附属型的游憩空间在城市游憩空间总体布局中,对整体格局作用有限,仅处于补充的地
位,不会改变北京游憩空间的骨架。但这两类游憩空间提供了充足的游憩设施,属于市场
导向型布局。


6.3郊区游憩空间的微观布局规律
风景名胜区布局于地势起伏、风景优美、人文遗迹集中的区域,与资源环境本底相契
合;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受政策影响大,与城市建成区形态相关,在空间上沿主要道路呈
现带状与环状分布,组成了建成区与郊区原始自然风貌地带的景观廊道。商业型游憩空间
布局依资源集中区、交通干线、重要水系布局,尤其与水系条件最为密切,采样点分布的
集中区域
80%以上为水系缓冲区。附属型游憩空间,即农业游憩空间,多依托已存在的著
名景区或传统的农业产区布局。


6.4郊区游憩空间布局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总体有序,但局部与需求相悖。如前文所述,北京郊区游憩空间呈现依距离的
产品分异
(表
3)。居民出行频率最高的地区
(50
km以内
)[20],集中高尔夫球场、跑马场、
度假别墅、度假村等高档游憩项目和

少量民俗村、采摘园,公共型游憩空间仅有城市公园
与郊野公园,类型单一。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度假别墅等游憩项目占地过大,土地利用
效率低,进入的经济门槛高,但对于大众游憩需求的贡献很少。其次,游憩空间总面积
大,但设施建设滞后使有效游憩空间少。北京风景名胜区占总面积超
13%,但能够广泛容
纳居民游憩的开放空间大量分布在居民出行频率低的地区,且林地、耕地多,真正作为游
憩空间利用的面积少。应改善市中心到郊区的交通,并完善风景名胜区的休闲设施建设,

即鼓励商业型与

3游憩空间的土地属性


附属型游憩空间Tab.
3
Attributes
of
recreation
land
use
的发展。第三,
商业游憩空间与农
业型游憩空间开发
中出现由房地产带
动的城市化现象。



8北京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异
Fig.
8
Distribution
rules
of
recreational
areas
in
Beijing



文中作为商业型游憩采样点的第二居所,是供城市居民假日度假使用的非日常性住房,而
根据笔者的调查,第二居所向第一居所转变趋势明显。第二居所的低容积率、非日常性住
房、分时度假的特点在郊区房地产项目中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容积率的住宅小区,
使人口无秩序向郊区迁移,人口的过度集中,破坏了郊区的基底景观,造成建成区的无序
蔓延。


6.5结论的政策涵义
首先,公共型游憩空间在未来仍将是游憩空间的主体。公共型游憩空间需继续向网络
化发展,沿主干道路建设沟通建成区与郊区风景名胜区的绿色走廊,以城市公园或郊野公
园的形式对居民开放。同时加快居民出行频率高的近郊区的公共游憩空间建设。其次,郊
区旅游建设用地规划应选择交通条件好,临近水体的地块。对重要的河流、水库周边进行
生态保护,将旅游发展用地作为土地利用的首要类型。第三,鼓励传统果品种植区发展旅
游,开发以土特产为主题的农业采摘园和农业度假村;鼓励著名景区周边农村结合新农村
建设,发展餐饮服务为主题的游憩产品,面向景区游客的食宿需求,形成景区的中低档服
务配套。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Zhang
Jingxiang.
A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Urban
Planning
Thought.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5:
99-124.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99-124.]
[2]
Fu
Xia,
Wu
E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theory.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2006,
17(6):
691-694.
[符霞
,乌恩
.游憩机会谱
(ROS)理论的产生及其应用
.桂林旅游高等

专科学校学
报,
2006,
17(6):
691-694.]
[3]
Knudson
D
M.
Outdoor
Recreation.
Rev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4:
299-311.
[4]
Baud-Bovy
M,
Lawson
F
R.
Tang
Ziying,
Wu
Bihu
trans.
Tourism
&
Recreation
Handbook
of
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China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
2004:
2-3.
[曼纽尔·鲍德-博拉,弗雷德·劳森.唐子颖,吴必虎译
.旅游与
游憩规划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3.]
[5]
Wu
Bihu.
A
study
on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
Shanghai
cas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eica,
2001,
21(4):
354-358.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地理科学
,
2001,
21(4):
354-358.]
[6]
Wang
Yuncai.
The
study
on
recre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urban-rural
fringe:
A
typical
case
study
on
Bei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3):
324-333.
[王云才
.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
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地理研究,
2003,
22
(3):
324-333.]
[7]
Yang
Xinjun,
Liu
Junmin.
Its
types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urban
touris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1,
31(2):
179-184.
[杨新军
,刘军民
.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1(2):
179-184.]
[8]
Wu
Chengzhong,
Han
Guanghui.
The
research
of
spatial
model
of
suburb
tourism
in
foreign
metropolis.
Urban
Problems,
2003,
(6):
68-72.
[吴承忠,韩光辉.国外大都市郊区旅游空间模型研究.城市问题,
2003,
(6):
68-72.]
[9]
Zhang
Liming,
Zhao
Lim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sub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layout.
Commercial
Research,
2006,
(6):
181-184.
[张立明,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
2006,
(6):
181-184.]
[10]
Wu
Chengzhao.
Recreation
utility
and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outdoor
recreation
of
citizens.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1999,
27(6):
718-722.
[吴承照
.游憩效用与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
.同济大学学报
,
1999,
27(6):
718-722.]
[11]
Bian
Xianhong.
Analysis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in
urban
tourism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
22(3):
93-96.
[卞显红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3,
22(3):
93-96.]
[12]
Liu
Jiaming,
Wang
Run.
A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concerning
land
allo

cation
for
recreation
in
suburbs.
Tourism
Tribune,
2007,
22(12):
18-22.
[刘家明
,王润
.城市郊区游憩用地配置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学刊
,
2007,
22
(12):
18-22.]
[13]
Sun
Hongming.
Research
on
the
new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Beijing
city
master
planning.
Urban
Studies,
2009,
16
(3):
36-40.
[孙洪铭.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3):
36-40.]
[14]
Zhang
Zongguo,
Zhou
Bo,
Yang
Jie.
New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Building
Science,
2009,
25(4):
69-71.
[张宗果
,周波
,杨洁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的新应用.建筑科学,
2009,
25(4):
69-71.]
[15]Tan
KW.Agreen
network
for
Singapo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6,
76(1-4):
45-66.
[16]
Liu
Deliang,
Li
Jiyue,
Zuo
Jiabu.
Review
of
American
urban
forestry.
WorldForestryResearch,2006,19(3):61-65.

[刘德良,李吉跃,左家哺.美国城市林业概述.世界林业研究,
2006,
19(3):
61-65.]


[17]
Zhang
Yunbin,
Wu
Renwei.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eenway
construction
in
Europ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
23(8):
33-38.
[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园林,
2007,
23(8):
33-38.]
[18]
Zhao
Jian.
Urban
area
plan
in
Beijing:
On
district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2008,
(11):
4-8.
[赵坚
.
从区域协调发展看北京城市空间规划问题.综合运输,
2008,
(11):
4-8.]
[19]
Cao
Shoujun,
Peng
Lifeng,
Lu
Jiaqiang.
Suggestions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aofengshan
Town.
Journal
of
Beijing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2006,
20(3):
42-43.
[曹授俊
,彭利峰
,卢佳强
.北京妙峰山镇旅游观光业的发
展建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0(3):
42-43.]
[20]
Wu
Bihu,
Tang
Junya,
Huang
Anmin
et
al.
A
study
on
destination-choose
behavior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7,
52(2):
97-104.
[吴必虎
,唐俊雅
,黄安民等
.中国城市居民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
.地理学
报,
1997,
52(2):
97-104.]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al
Area
in
Suburban
Metropolis: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WANG
Run1,
2,
LIU
Jiaming1,
CHEN
Tian1,
TIAN
Dajiang1,
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Suburban
districts
are
imperial
for
urban
developme

nt
because
of
its
vital
roles
in
catering
recreational
needs
of
urban
residents
and
in
reshaping
urban
ecological
structure.
Beijing,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China,
has
nearly
all
the
recreational
land
types
and
also
has
a
long
history
of
recreation
development.
Thus,
the
authors,
taking
Beijing
as
a
study
case,
conduct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rules
of
recreational
lands
in
suburban
metropolises.
Recreational
land
typ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ublic
recreational
land,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land
and
farm
(subsidiary)
recreational
land.
Recreational
land
database
is
built
up
according
to
this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aid
of
GIS,
the
distribution
rules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First,
there
are
161
public
recreational
land
samples,
including
urban
parks,
country
and
forest
parks,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are
located
in
outer
suburbs,
while
parks
are
located
along
the
main
roads.
Public
recreational
land
has
a
trend
to
network
structure
from
line
structure.
Second,
114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land
samples
are
considered.
Transport
and
water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their
distribution.
Additionally,
golf
courses,
hippodromes
and
recreational
villas
are
near
the
center
of
Beijing,
while
theme
parks,
summer
resorts
and
skiing
courses
are
much
farther.
Third,
the
data
of
222
farm
recreational
land
samples
are
collected,
including
farm
resorts,
traditional
country
hotels
and
farm
parks.
Most
of
farm
recreational
lands
are
near
famous
scenic
spot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istricts,
there
would
be
some
farm
parks,
such
as
apple
parks,
cherry
parks
and
watermelon
parks.
This
research
aims
to
find
these
distribution
rules
of
recreational
land
in
rural
districts,
which
could
be
applied
in
urban
planning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However,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issues
existing
in
recreational
land
distribution
of
suburban
Beijing.
Although
recreational
land
follows
distance
differentiation
rules,
some
commercial
recreational
sites,
such
as
golf
courses
and
recreational
villas
are
too
close
to
built-up
districts
and
occupy
too
much
space.
Most
residents
can
not
afford
the
cost.
Furthermore,
though
there
is
much
land
for
recreation
in
suburban
Beij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are
under

developed.
Most
area
of
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could
not
be
used
for
recreation
for
the
above
two
reasons.
Finally,
built-up
lands
have
not
been
restricted
in
suburbs.
Some
recreational
area
is
used
for
apartment
building
in
the
name
of
golf
course,
skiing
parks
and
farm
resorts.
Key
words:
recreational
area;
rural
districts
in
metropolis;
classification
of
recreational
land;
tourism
land;
space
distribution
ru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