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 含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历史全国卷41题常见题型答题技巧PPT精品文档
Ⅰ卷(7省)
Ⅱ卷(11省)
2011年
“西方崛起”观点论证题
2012年
“冲击——反映”观点论证题
2013年
汉唐地图题
中英建筑图片题
2014年 2015年
抗日战争目录题 修改
生产力与科技要 素的关系论证题
世界近代史目录题 修改
节日变化趋势说明题
(5年8题6类)
二、全国卷41题呈现的特点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1.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 •观点1:第一段材料: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 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 •观点2:第二段材料: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 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2.确定自己的观点,并多角度论证。
•欧洲崛起时间定位(时空限制):16—19C末 •史料筛选: •欧洲中心论: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经济:世界 市场发展过程;思想:人文主义兴起发展
•反欧洲中心论: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 欧提供了市场、原料和劳动力;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例:(2015·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变化1:法定 假日总天数从 少到多,小长 假出现和增多
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 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
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 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 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模板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一、本题的特色第41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审读全题,可以看出,本题具有五大特色。
(一)选材、组材富有新意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讲,本题具有四点新意:1.引用了量化材料。
本题材料一由“年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和“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四组不同数据组成,要求考生通过对各组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回答问题。
这一作法,自1989年全国高考出现材料题型以来,尚属首次。
材料题引用量化材料,不仅丰富了取材内容,改变了以往文字材料题形式单一的面孔,而且和文字材料相结合,使材料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材料题在测试功能上的某些不足;从另一角度讲,这一举措也有益于扩大考生的历史视野,使其知道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2.增加了文字材料的容量。
本题材料二的引文,共有5句,多达130字,大大超过了以往中国古代史材料题单条材料的引文容量。
这种增加信息的作法,为考生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历史片断,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同时,揭示了今后材料题的发展趋向,甚值得注意。
3.提高了文字材料的迷惑度。
由于材料容量的加大,提供了较多的分析信息,这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难度和迷惑度,从而有利于较真实地测试出考生在学习能力上的缺陷和水平。
例如,材料二其中的一句话:“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寄。
”考生若只从字面理解,仅能得出:“ 两浙地主为逃避徭役,大都把田产寄托于他人名下。
”因此,必须再进一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结论:“两浙地主的这种作法,正是明太祖核查全国土地,特别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的结果。
”4.各材料之间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
本题的三条材料虽来源不尽相同,但却体现了较严密的逻辑,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编排上独具匠心,巧妙地将体现“结果”的材料,置于属于“原因”的材料之前。
这种编排,使整个试题显得“活泼”,且增加了整体的迷惑性。
对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第41题的分析
独没有“人口增加”的原因。
显系“全国人口”这一材料在题中“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材料一给出的“全国人口”一组数据,确为多余,不若载去。
(二)从设问看本题“对上述现象应如何认识?”的不足本题在设问上的欠缺是:题意不明、产生误导。
本题第3问:这里的“上述现象”是指材料一所示的“上述现象”,还是指材料二和材料三所示的“上述现象”,抑或指整个三条材料的“上述现象”?题目并未明确交代。
其二,该问要求对“上述现象”进行“认识”。
是要求考生就所给的材料进行“认识”,还是允许考生“自由”地谈自己的“认识”?一句话,“应如何认识”难倒了大批考生。
由于题意,界定不明,考生根据各自的理解去作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其实,从该问的参考答案来看,该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根据上述现象谈谈你对明太祖的认识”,对明太祖的农业政策作出评价。
因此,如将设问改成:则设问与答案更可吻合。
(三)从参考答案看本题的不足1.答案不全。
例如,第1问的参考答案缺少“政府收入增加”这一结论。
但材料中明确揭示了这一结论,许多考生也都答出了这点,却不能得分。
第2问的参考答案中缺少“减免租税”或“减免赋役”等类似的结论。
“减免租税”是明太祖实施的重要的兴农政策之一。
这一重要政策在本题材料二中也有明确反映,许多考生亦讲到这点,惜不能得分,这应是答案设计的缺漏。
第3问的参考答案,从设问的角度看,似嫌片面。
谈及明初农业的发展,固然要肯定明太祖兴农政策的促进作用,但不应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其实,本题的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透露了这一点一些优秀考生亦答出了:“明初农业的发展,也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一正确结论。
因此,答案设计没有包括这条重要结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2.选“点”不当。
第2问的参考答案中的第一个评分要点是这样写的:“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
笔者认为,以此作为评分要点,似选择不当。
明太祖“调查全国土地”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让他们按田亩实数缴纳赋役,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洋 利 用 指 出 二 人 学 认 识 的 共 通 张 , 并 加 代法国民族主 地方自治的
的 主 要 科 技 成 果 之处。
以 简 要 评 义内涵的相同 历史背景。
变 化 及 命 运 不 同 (3)我们应当 价。
之处,并说明 (3)说明
启示。 的原因。 以 什 么 样 的 态
不同之处及其 村民自治的
【答案】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3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 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分)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 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 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 统称为中华民族。
新课标历史高考 五、专题复习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解题思路
41题解题思路: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B.自己对材料观点的认识C.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D.总结高考41题评论(评述)题占12分分值,评分标准就一种:SOLO分类评价法。
了解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对试题讲评及学生答题指导很有帮助。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
比格斯教授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香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的学习模式研究。
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理念源于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指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之间的认知水平有质的区别。
比格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不仅在总体上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对具体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人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阶段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OLO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他们认为,学习结果的复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量的方面,即学习要点的数量;二是质的方面,即如何建构学习要点。
也就是说,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跃变,学生在对于这一种知识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可以根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进而给予合理的评分。
这个理论与皮亚杰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根据学生总体上的思维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对学生的每个反应进行分类。
根据这两方面的要求,比格斯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各个层次及其表现如下表所示:二、SOLO分类评价法的各个层次及其具体表现: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学生基本上无法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被材料中的无关内容误导,回答问题逻辑混乱,或同义反复。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共79张PPT)
审题要审到什么程度?审题时要注意时间空间,时间1884年,空间是英国,限定 词有,在前面提醒了是格林尼治,英国时间,所以历史条件应是从为什么是英国, 为什么会在1884年?为什么是国际时间?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量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 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制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 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 明朝采取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 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侨置郡县的办法,“招 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并 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更激起流民的反 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 突出问题:洋务运动:一场金融缺位的“近代化”
•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也注意到了求答项,比如是积极作用。但在组织答案时写的提示语 是作用,后来把局限性也写上了。这告诫我们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高考的坑都在设 问里面。
二、解题的总体原则
(2) 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 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 分)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 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 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高考历史第41题之“目录分析型”解题技巧
⾼考历史第41题之“⽬录分析型”解题技巧⾼考历史第41题开放试题之“⽬录分析型”解题技巧时间:2016年9⽉7⽇编辑:李剑海考⽣要做好“⽬录分析型”此种类型题⽬,需要对课本知识和教材⽬录有着⽐较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拓展能⼒。
(⼀)修改增补类【解题思路】第⼀步:根据要求,写出修改建议(或增或改或删)第⼆步:合所学,阐明理由(从两个⾓度思考:原因及影响)第三步:总结升华,结论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度分析)(为什么会缺?缺了带来什么影响?)1.(拓展⼗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
)参考答案:建议:在“⼀”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理由:新中国成⽴之时,国家⼀穷⼆⽩,经济落后。
在⼈民政府的努⼒和推动下,实现了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新中国成⽴后⾸先开展的重⼤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认识: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新中国顺利完成三⼤改造和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增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以让后⼈更客观的意识到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个探索的过程,亦是⼀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2.(拓展⼗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录提出⼀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建议: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理由:⼆战时中国⼈民艰苦卓绝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贡献,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中国为盟国提供战略资源和后⽅基地,中国牵制⽇军配合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同时中国的抗⽇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持,如美国飞虎队来华抗⽇、苏联对华军事援助和英国对中缅公路的护卫等,世界各国爱好和平⼈民对中国的⽀持是中国抗⽇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完美答案高考全国卷41题最完美答案2011年题组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评论:①西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
再如中古基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基调。
②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
通过大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建筑布局类(三)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二、建筑图片布局类建筑凝固历史,见证历史的变迁。
在高考历史中通过建筑图片考查历史屡见不鲜,这一节就对“建筑图片布局型”讲述解题技巧。
建筑布局有技巧,一看、二抓、找本质。
一看文字。
看文字:不仅要看材料文字,还要看图片文字、标注文字。
二抓不同。
抓不同:从外形、布局、方位等抓住变化。
三找本质。
找本质:从政体、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抓住建筑反映的本质1.(2013·新课标全国全国Ⅱ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一看文字:唐宁街10号,由此可见唐宁街除了10号是行政机构所在地,1到9号及其它号数都是其它办公机构。
二抓不同:从外形上看,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从布局上看,太和殿和白汉金宫都是独立的建筑三找本质: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与政治上的关系就是象征皇权至上,体现君主专制政体;晚清由于列强的入侵,体现被殖民的政局;最后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白汉金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体现民主政治风格;随着历史的变迁,英国代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了民主政治的稳定。
【答案】信息一:从建筑的样式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信息二:从建筑的历史传承或变迁看:中英建筑都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但太和殿体现了专制体制的延续和被殖民的政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1、近5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评分采取3、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趋势(1)论证方式越来越开放:(2)考查能力层次越来越深:全国卷41题命题立意基本以“论证和探讨问题”为主(3)多元史观综合考查:(4)命题素养立意非常明显: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包容意识);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据意识);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逻辑意识);答案内容要求通史和历史常识分析(时空概念)。
3、全国卷第41题真题体验(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
高考历史加分宝: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示例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2分)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示例1: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2分)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10分)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2分)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10分)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分)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10分)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
(2分)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10分)方法总结:修改建议题解题方法一、紧扣设问要求,抓住题眼二、把握材料体现的史观或者作者所持态度、立场三、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四、作答时语言规范化、要点化。
(2017届福建三明高三上期中考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烽火第三章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第四章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第五章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第六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两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破题思路】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
只要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即可。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
其次,结合目录及所学知识分析——结合课本中此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增加。
时间段是1945-1949年,如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下可以添加子目录,重庆谈判召开。
第六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下添加子目录,“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最后,说明理由,可从所增加事件的影响、地位等角度剖析。
【参考答案】示例1:增加目录:重庆谈判。
(2分)理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中国朝着和平民主的光明方向发展。
(4分)示例2:增加目录:北平和谈。
(2分)理由:有利于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4分)示例3:增加目录: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
(2分)理由: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4分)(说明:任答其中两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知识拓展】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可言,但是,它毕竟公开提出和论列的三条原则,即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化,却是中国从1911年到1945年间政治教训的真实总结。
应当承认,自从孙中山所提“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来,自从抗战以来,重庆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三化”,是对中国几十年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社会对两党两军的天然要求,是中国真正走向和平、民主、宪政和现代化的必备前提,也是中国结束战争、流血,避免专制独裁极权复辟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并以现代伟大国家的风范和品质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
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径………………………………李朝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第七章……………………………………………………李克强第八章……………………………………………………厉以宁结束语……………………………………………………厉以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
(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参考答案】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添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录。
(2分)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4分)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添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
(2分)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
(4分)(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于工业革命的知识。
解答本题首先要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和掌握关于工业革命的知识体系。
工业革命是近代世界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所以,本题对目录的修改要着眼于知识体系是否完整。
如,一般历史事件要包含原因、经过、结果、影响,还可以增加背景、内容、评价等知识。
从材料中的目录看,主要涉及了概念解释、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影响(只有一部分影响)。
很明显,目录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背景、原因等知识,由此可以提出修改建议,理由要从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等角度来分析。
2.【参考答案】建议:增加计划与市场在资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或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目。
(2分)理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的问题是,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0分)(注: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所给材料目录史料进行有效的识读,并会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题。
作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有效信息“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1991年”。
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传统的计划和市场观念束缚了人们思想,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要思考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深入改革发展。
以此为突破口结合所学组织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