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的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诗艺术特征浅析
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等为主要题材的诗歌。诗人或登临遗迹,或凭吊古物,或追忆往事,由眼前所见触发了心中所想,将内心真实的家国情怀融入诗中,借此抒怀,达到寄怀人事、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目的。作为一种常见的诗歌体裁,怀古诗借助时空的穿越,充分地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对人生、对人事的认识,达到了一种哲学层面的终极关照,并引发阅读者深深的共鸣。
欣赏是一种私人化的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作为一种诗歌形式,怀古诗是中学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多次出现在中高考的诗歌鉴赏试题中,说明其还是应该有着相对集中显著的艺术特征。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其艺术特征简单地做了一下归纳。
一、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诗人登上的幽州台不是一处普通的楼台,而是传说中燕昭王为求贤而筑的黄金台。
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人教版《语文》高中第三册),诗人抒怀的触发点就是已经衰败了的石头城内依然可以看见的月夜之景。
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诗人是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时,途径西塞山时想起了晋武帝命王睿组成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这段史实。
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如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最后两句“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就明确地点出让他涌起怀古之感的不仅是这座楼台,更是谢朓这个人——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一样相同的情感,虽然他们古今相隔,但是精神相通。
二、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如韦庄的《台城》中的柳树,并不是一排普通的柳树,而是种植在“台城”周围的柳树,而“台城”又是东晋到南朝结束时金陵的中央政府和皇宫的所在地。于是,台城上灵动的柳树和衰败的台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了诗歌的一个情感触发点——诗人看到了此处的柳树穿越历史,依旧逢春而盛,而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成为废墟一堆,怎能不使人睹物伤怀,涌起兴亡之感,吟诵出“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最典型的诗歌莫过于李白的《越中览古》(人教版试验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游览越中,见到勾践宫殿的遗迹,凄凉的鹧鸪飞鸣在一堆土台之上,不禁联想到当年勾践破吴归国后宫殿内可能出现的喜庆情形,将遗迹当年的喜与今日的凄进行了无形的比较,让人不由感慨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三、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发情感,怀古诗在抒发情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寄托个人境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诗人往往能够目光如注地注意到历史上和自己境遇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追思来感怀自己的人
生。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在路过楚国故都江陵时不禁感慨宋玉的悲剧——生前身后都只是被人视作词人,政治上徒有抱负却遭人误解。这既是诗人在感叹宋玉的一生,更是自己生平经历的惨痛写照:提到杜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只是诗人大名,有几人知晓诗人也有宏大的抱负呢?
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诗人们往往能够从已经发生的历史中窥见当世的忧伤。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诗人先写出了金陵台的盛衰更替:它见证了吴、晋两朝的繁盛,可如今却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然后宕开一笔描绘了此地的景色,可是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和前面的历史典故联系在一起发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忧国伤时的怀想。
三是感慨人世无常。朝代的更迭影响着人事的变化,诗人们往往能够洞若观火般地从如烟的世事中窥探出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人世的变与物的不变总是相对而行的。如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就直接感慨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历代之人都沉浸在对往事的感伤之中时,这西塞山、这长江水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未曾改变,见证着历史。这都是诗人们以他们毕生的经历得出的经典的哲理。
古往今来的人们总是借助着对历史的解读来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怀古诗就满足了人们这样的情感需求。了解了怀古诗一般的艺术特征,对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怀古诗都是有所帮助的。笔者粗浅地对怀古诗的艺术特征简单地进行分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怀古诗,并从中得到更多的思想与艺术收获。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