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备考知识点
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讲义
一、问题导入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1.规律一:首尾规律是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顺序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个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种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发展成熟的。
也就是说,离头部近的动作先发展,离头部远的动作后发展。
这种趋势还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 规律二:近远规律由身体的中线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是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部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说,靠近身体中线部分的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部、手部、腿部、足部的动作。
例如,图片中婴幼儿的上肢是从肩头—上臂—肘—前臂—手腕—手—手指组成,所以,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物体,之后才能慢慢的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3.规律三:大小规律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
从四肢运动发展而言,婴儿一般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
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婴儿是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视频中的幼儿才会用手指去抓取物体。
4.规律四:正反规律婴幼儿动作是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
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先学会朝前走,后来才学会后退走;先学会抓握玩具,然后才学会放玩具;先学会上楼梯后学会下楼梯;先学会从坐位站起来后学会从站位坐下。
5. 规律五:泛化集中规律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
视频中这个手舞足蹈的婴儿,他试图想抓东西,手脚并用,多余动作很多,这种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躯干与四肢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抓到眼前的玩具。
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说明儿童动作发展规律1. 引言1.1 概述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上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动作能力的规律性过程。
在不同阶段,儿童的动作发展具有特定的特点和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了解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教育和训练的指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动作发展经历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连续过程,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
在婴儿期,儿童主要通过基本的本能反射来进行动作活动,如吸吮、抓握等。
随着幼儿期的到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如行走、奔跑等。
在儿童期,他们逐渐发展出各种精细和协调的动作能力,如书写、画画等。
而在青少年期,儿童的动作发展更趋于成熟和完善,他们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任务,如运动比赛、舞蹈表演等。
深入研究儿童动作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过程,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和训练方案,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继续深入探讨儿童动作发展的机理和规律,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婴儿期动作发展特点在婴儿期,动作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婴儿期动作发展的特点:1.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初的阶段,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会逐渐掌握头部控制和颈部肌肉力量,能够扭动头部、抬头观察周围环境。
2. 3-6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会翻身,可以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并且能够坐起来支撑头部,开始尝试抓取、握握玩具。
3. 6-9个月时,婴儿开始尝试爬行或者滚动移动身体,能够掌握坐姿并且尝试站立,开始学会使用手指进行精细动作,如捏取小物体。
4. 9-12个月时,婴儿可以自己爬行或者行走,掌握站立和行走的技能,开始尝试用手指控制动作,如扔球、画图。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特点是从头部控制到四肢协调的逐步过渡,是儿童动作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得到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关爱和教导,以促进他们正常的动作发展和身体成长。
61、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61、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幼儿动作发展是婴儿从出生到两岁左右期间不断学习、掌握和改进的基本移动技能。
这些运动技能是婴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后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基础。
下面将就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作一些详细说明。
1、运动的发展层次从0-2岁,将运动发展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躯体控制,主要表现为对头部,躯干和肢体的掌握,以及对身体姿势的调整。
第二层次是大肌肉控制,表现为爬行、翻滚、爬楼梯和走路等动作的掌握。
第三层次是小肌肉控制,表现为对手指的掌握和精细动作的完成。
最后一层次是协调运动控制,表现为快速的身体转移和运动姿势调整。
2、运动发展的发展特点从0-2岁,运动发展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线性发展的,特别是在1-2岁之间,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其次,发展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儿童的发展速度可能不同。
最后,动作发展依赖于动机、体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婴幼儿的运动技能掌握与周围环境和对它感知的程度息息相关。
3、动作发展的教育意义婴幼儿动作发展对于身体和认知的发展必不可少。
在婴幼儿阶段,智力和感知之所以发展得快是因为婴幼儿在移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
因此,富有意义的动作体验是婴幼儿学习和认知能力进步的关键所在。
家长和保育员应依据婴幼儿的发育状况,提供适当的动作体验和指导,帮助婴幼儿建立自信和独立性,在运动技能的发展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最后,婴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成长和发展,也是为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幼儿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具有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
1.幼儿期是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最快的阶段。
从出生到6岁,幼儿的身高和体重都会增长迅速,体型变化明显。
2.幼儿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婴幼儿时期的大脑神经元数目最多,经过数年的调控,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建立起来,各个领域的功能也会逐渐成熟发展。
3.幼儿的动作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变得更加精细和协调。
一般来说,幼儿1岁时开始学习爬行,2岁时学会行走,3岁时会跳跃,4岁时学会跑步和抛接物品,5岁时则可以完成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
4.幼儿的运动发展与身体各个部位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头部趋向中央,手臂、腿越来越长,手的使用技能也逐渐提高,胸部、肩部和髋部的力量和协调性都会不断增加。
5.幼儿期是习得基本卫生习惯的重要时期,可以在这个时期养成正确的站姿、行走方式,培养好的卫生习惯。
6.幼儿期的运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的体育技能,同时营造良好的健康和运动氛围,促进幼儿全面的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
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儿童的动作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和表达能力,还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下面将介绍儿童动作发展
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0-3岁。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起初的反射性发展为掌握许多动作,
如爬、坐、双脚站立等。
在学习这些动作时,他们会经历许多尝试和反复
练习。
此外,他们还学会了抓、摘、放、抛、折叠等动作。
他们还会学习
像绘画、拼图等技能。
二、3-6岁。
在这个时期,儿童更加专注于把动作分解,学习如拧螺丝、把盖子扣上等动作。
他们往往会从思考、表达、判断等方面探索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习得经验。
三、6-12岁。
6-8岁的孩子一般会在表演艺术、动作游戏、体育锻炼
等方面继续学习。
8-12岁的孩子则会开始学习更为特殊的动作,如打球、游泳等,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应用自我动作的技能。
四、12岁以后。
12岁以后,儿童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学
习更多的动作,比如跳舞、爬山等,也会提高他们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以上就是儿童动作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发
展需要,提供正确的训练方向和环境,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动作能力。
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是指孩子在不断生长发育中不断获得的运动能力,形成自主运动习性及技能表现。
它是指孩子在出生到成人阶段,不断发展起的各种运动能力,如协调性、反应能力、认知能力、力量和技巧。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主要从大到小、由简到复、由外到内的方向来看:
1、大到小:从活动中探索世界,孩子从大局到小节的发展,始于宏观动作群,如作桥、抬头、翻身等能力,接着再完善小节的动作,如手抓、马步、蹲步、走路等;
2、由简到复:孩子会优先掌握简单易行的动作,从单次性运动(以抬头举例),到反复性动作(以挖洞举例),又到协调性动作(以抓拍举例),及有节律性的运动(拍手歌唱等);
3、由外到内:从表现到发展,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能力的发展,孩子会把从外部得到的活动与内在的动作结合,协调起来;
4、远及近:远近视觉的训练,孩子会逐渐掌握物体远近有见分晓,大小也有大小之分。
以上就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父母要注意及时发现孩子动作发展的问题,及时鼓励和指导,以确保孩子的动作发展能够正常和健康。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头部动作的发展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
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
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
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
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
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
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
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
2个月,能挺胸。
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
4个月,能扶着坐。
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
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
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
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
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
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
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
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
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
12个月,能扶着行走。
14个月,能独自站立。
15个月,能独自行走。
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
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
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
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
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
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
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
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
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
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如下:
1.从上至下
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进行。
2.由近而远
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于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躯干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先发展,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随后发展。
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发育,儿童开始学会控制身体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动作。
4.由头至尾
对头部的控制早于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的控制早于大腿。
5.由整体到局部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以后儿童的动作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进入学龄前阶段的儿童在动作表现方面的发展过程。
这一阶段是儿童运动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本文将详细介绍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可以分为大运动和小运动两个方面。
大运动主要指的是整体肢体的动作,包括行走、奔跑、跳跃、爬行等;小运动则是指细小肌肉的运动表现,如手部细致操作、书写等。
下面分别从大运动和小运动两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大运动发展指的是学前儿童在行走、奔跑、跳跃、爬行等整体肢体动作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大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1.阶段性发展:学前儿童的大运动能力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躺卧和趴卧的姿势中,之后逐渐实现翻身、坐起、爬行、站立、行走等能力的发展。
2.顺序性发展:大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一般情况下,婴儿在学会翻身后,会逐渐学会坐起、爬行、站立和行走等动作。
这一顺序性的发展有助于儿童逐步掌握更加复杂的动作技能。
3.个体差异:学前儿童大运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的生理和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对于相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说,其大运动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差异的。
4.环境影响:环境对大运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合适的环境刺激能够促进儿童的大运动发展,如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适当的器材和游戏,以及成人的鼓励和引导。
二、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小运动主要指手部的细致操作能力,包括握笔、书写、剪纸等。
以下是小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1.抓握技能:学前儿童的握笔能力经历了逐渐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拇指握持,到全握(手指和掌部都紧握材料)、侧握(手指和掌部紧握材料,但手掌不紧闭)、枕握(材料放在手掌和前臂之间)等不同的抓握技能的发展。
2.手眼协调:小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与手眼协调能力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内的运动发展特点和规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出生后,头部可以转动,但身体其他部位还没有明显的动作能力。
2.2个月左右开始,儿童可以抬头并控制颈部。
3.4个月左右,儿童可以翻身,从仰卧到俯卧或者反过来。
4.6个月左右,儿童可以坐起来,但需要借助支撑物。
5.9个月左右,儿童可以自己爬行,不需要借助支撑物。
6.12个月左右,儿童可以走路,开始学习奔跑、跳跃等运动。
7.2-3岁时,儿童开始学习简单的运动技能,例如抛球、接球、骑车等。
8.4-6岁时,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较为复杂的运动技能,例如跑、跳、爬、滑等。
总之,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是在生理成长与神经发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运动能力和技能,这些能力和技能对儿童整个成长过程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注意儿童的运动锻炼,为其提供丰富的运动体验和机会,帮助儿童发展出更健康的身体。
第1章 婴幼儿动作发展概述【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婴幼儿动作发展概述
【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0~3岁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1)首尾规律
(2)近远规律
(3)大小规律
(4)无有规律
(5)泛化集中规律
2.简述0~3岁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答:(1)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的睡眠质量
(2)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各个系统的发展
(3)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的智能发展
(4)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5)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的一生
3.案例分析题
女宝,8个月多了,大动作比如翻身、坐都不是太好,更不会爬,医生说是运动发育落后,让家长天天帮助宝宝做运动练习,家长十分担心,不知道宝宝这种情况是不是表示智力发展也是落后的。
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动作发展影响婴幼儿的智能发展。
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动作发展与婴幼儿的智能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动智能是婴幼儿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最先得到发展的智能。
在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中发现,与运动有关的大脑神经元极为丰富,这些大脑神经元又与视觉、听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密切相关,因此,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婴幼儿其他智能的发展。
一般而论,运动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婴幼儿,其心理和智能的发育也较好,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会对婴幼儿智能的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并且在给出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指幼儿在不同阶段内,由于生物体的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动作能力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来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动作发展呈持续性的递进性。
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动作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例如,1岁左右的幼儿能够自己站立并尝试行走,而2岁时会稳定行走并开始跑步,3岁时能够进行较为灵活的跑跳等动作。
2.幼儿动作发展呈阶段性的特点。
幼儿动作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特点。
例如,0-1岁阶段的幼儿主要表现出双手交替抓握、翻滚等基础动作,1-2岁阶段的幼儿能够站立行走,并开始尝试跑步等动作,2-3岁阶段的幼儿开始进行较为复杂的跳跃、爬行等动作。
3.幼儿动作发展具有多样性。
幼儿动作发展不仅体现在基本动作的掌握上,还包括表达动作的方式和形式上。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环境的刺激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动作发展风格。
例如,有些幼儿可能喜欢较为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运动,而有些幼儿可能更喜欢进行绘画或音乐等艺术表达。
4.幼儿动作发展具有可塑性。
幼儿动作发展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影响和提高的。
在幼儿动作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动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器材和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不断拓展他们的动作技能。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相应的体育活动和游戏,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
在1-2岁阶段,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跑圈、跳跃的游戏,帮助幼儿发展他们的平衡、协调和柔韧性;在2-3岁阶段,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球类运动,以锻炼他们的身体控制能力和空间意识。
通过这些有趣的体育活动,幼儿能够提高自己的动作技能,同时也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简述0-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简述0-3岁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03岁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如下:
1.步态:03岁儿童已经能够自如行走并开始尝试跑步,步履变得稳定。
2.手眼协调:03岁儿童开始能够使用双手进行各种活动,如自己穿上衣服、扣扣子等,同时眼睛和手能够更好地协调。
3.精细动作:03岁儿童开始能够更好地完成精细动作,如画画、折纸等。
4.姿势控制:03岁儿童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姿势,并能够站立或坐立一段时间。
总之,03岁儿童的动作发展已经进入了自如行走和精细动作的阶段,但仍需要继续练习和发展。
这一阶段的动作发展对日后的身体协调、智能发展以及学习成就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幼儿动作发展是指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内的身体运动能力和技巧的逐渐提高。
以下是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单眼平视(1个月):幼儿在1个月大时能够逐渐固定目光,能够通过单眼观察周围环境。
2.控制头部(2-3个月):幼儿在2-3个月大时能够稳定抬头,能够用力控制头部的方向。
3.坐姿平衡(6-8个月):幼儿在6-8个月大时能够保持坐姿平衡,不需要外部支撑。
4.爬行(8-10个月):幼儿在8-10个月大时能够爬行,能够通过双足和双手的协调运动进行爬行。
5.站立(10-12个月):幼儿在10-12个月大时能够通过支撑物站立,能够站立一段时间。
6.行走(12-14个月):幼儿在12-14个月大时能够自如地行走,能够通过双脚的协调运动进行行走。
7.奔跑(2-3岁):幼儿在2-3岁时能够迅速奔跑,能够通过双脚的协调运动进行奔跑。
8.球类运动(3-4岁):幼儿在3-4岁时能够通过手部和眼部的协调运动进行球类运动,如投掷、接球等。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幼儿动作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逐步发展和提高。
2.先整体后局部:幼儿在掌握整体动作之后,才会逐渐开始关注动作的局部细节和技巧。
3.先大肌肉运动后小肌肉运动:幼儿在发展初期更注重大肌肉的运动和协调,随着发展逐渐开始注重手指的细小运动。
4.先动作探索后技巧提高:幼儿在发展初期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逐渐掌握和改善动作的技巧。
5.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幼儿在成长环境的刺激和指导下,动作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会有所不同。
总结起来,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从单眼平视到控制头部、坐姿平衡、爬行、站立、行走、奔跑以及球类运动的逐步发展;其特点是阶段性和连续性、先整体后局部、先大肌肉后小肌肉、先动作探索后技巧提高,同时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简述0~3岁学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0~3岁学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规律
0~3岁学前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规律如下:
1. 自上而下的发展:从头、颈、腰部的掌握开始,到逐渐掌握上肢和下肢的运动。
2. 发展过程中的运动演变:婴幼儿初期的运动是泛化牵连和多余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通过抑制多余运动来实现对特定肌肉群的控制。
例如,初期行走时双手高举、身体前倾,但熟练行走后,双手可以自由活动,身体保持平衡。
3. 运动协调的发展:婴幼儿从最初分离的运动开始,逐渐发展出多组肌肉的协调运动能力。
例如,在行走时双手自然下垂,进一步发展为快跑时双臂协调地摆动。
4. 先取后舍的原则:婴幼儿在粗大动作发展过程中常常先取得某项技能,然后才逐渐学会放弃之前习得的技能。
例如,先能拉着床栏站起来,然后才能从站立位坐下;先能抓取物体,然后才能放下。
简述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
简述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是指0-6岁的儿童在运动和动作能力上的逐渐成熟和提高的过程。
这个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
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运动发展:学前儿童逐渐掌握了走路、跑步、跳跃、爬行、踢球等基本运动技能。
他们的肌肉逐渐增强,平衡和协调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 精细运动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学会使用手指进行精细的动作,如握笔、剪纸、拼积木等。
他们逐渐培养了手眼协调和手指灵活性。
3. 手脑协调发展:学前儿童的手脑协调逐渐增强,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和游戏,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4. 社交动作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互动,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社交规则。
他们能够表现出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5. 独立动作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追求独立,开始自己穿衣、洗手等日常生活动作。
6. 情绪动作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逐渐丰富,他们能够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跳舞、拥抱、摔东西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进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和发展各种动作技能。
通过丰富的游戏和活动,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头部动作的发展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
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
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
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
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
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
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
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
2个月,能挺胸。
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
4个月,能扶着坐。
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
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
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
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
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
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
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
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
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
12个月,能扶着行走。
14个月,能独自站立。
15个月,能独自行走。
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
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
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
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
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
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
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
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动作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婴儿期(0-2岁):婴儿的运动能力非常有限,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无目的的动作,比如抓握、反射动作等。
在这个阶段,婴儿会经过前屈、滚动、翻身等基本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动作是后续动作发展的基础。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儿童运动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不仅有了更强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开始逐步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迈步、跳跃、小球传递等。
此外,还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和游戏练习,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
3. 儿童期(6-12岁):随着儿童期的到来,儿童的运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他们会逐渐学会更加复杂的运动技能,如跳绳、攀岩、游泳等。
同时,他们开始有了意识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也开始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指导和教育。
4. 青少年期(12-18岁):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运动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青少年开始注重健身锻炼和运动竞技,参加各种运动比赛,同时也要面临不同的身体和心理问题,需要有专业的辅导和指导。
总的来说,儿童的动作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其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教
育,帮助儿童全面发展身体和智力。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里程碑事件,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基本动作和技能。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以帮助父母和护理者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展。
1. 初期反射与固定动作(出生至3个月)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婴幼儿主要表现出一些基本的反射动作和固定动作。
其中,常见的初期反射包括:吮吸反射、步态反射、摇头反射等。
这些反射动作对于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3个月左右,婴幼儿开始展示出一些固定动作,如:手握物体、抬起头部,稍微支撑身体等。
这些动作预示着婴幼儿开始逐渐掌握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
2. 运动探索与发展(3个月至6个月)在婴幼儿达到3个月时,他们开始展示出更加主动和积极的运动探索。
他们能够前后滚动、翻身、握住物体并将其放入嘴中等。
这个阶段的动作表明婴幼儿的运动和认知能力正逐渐提高。
4个月后,婴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开始发展。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来准确地抓住和探索物体。
此外,他们开始表现出对外界人物和事物的兴趣,能够通过转头、注视来追踪物体和声音。
3. 坐立、爬行和站立(6个月至12个月)通常在6个月左右,婴幼儿能够保持坐立的平衡,并开始试图通过搁手于支撑物来站立。
这个阶段标志着婴幼儿大脑神经和肌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可以玩耍,转动,甚至尝试爬行。
9个月左右,大部分婴幼儿开始爬行,并试图独立站立。
他们能够扶着家具或其他支撑物站立一段时间。
这一过程需要较强的核心肌肉力量和平衡感。
在这个阶段,父母需要为婴幼儿提供稳固的环境,以便他们安全地探索和发展。
4. 行走与步行(12个月以上)当婴幼儿接近一岁时,他们开始尝试行走。
在初步学会行走之前,婴幼儿可能会尝试用手扶着物体来移动。
然而,一旦他们掌握了平衡和足够的力量,他们会迈开小步开始行走。
婴幼儿在行走和步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摔倒和失去平衡,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父母需要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注意婴幼儿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
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这部分的内容是高频考点,往往会以选择题或者简答题的形式出现,需要考生理解并识记。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用手动一下胳膊,然后整个身体都会动(整体动作);长大一点后,动一下手,手动其他地方不动(局部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
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千,即脊推)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这种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
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
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
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
即"无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