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 (叙述视角)

合集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视角

《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视角

《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视角作者:涂秀虹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3期一在西方一些小说中,对于人物,往往先列一个名单;对于环境,往往集中笔力作一详细介绍,有的甚至以相当长的篇幅静态描述某一建筑物甚至建筑物中一根柱子一把椅子,对于这样的叙述方式,很多读者没有耐心,往往跳过不读。

《红楼梦》的写法与这类小说迥然不同。

《红楼梦》集中国古典文学之大成,是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的典范,它对于人物、事件、环境的描写和介绍非常巧妙。

《红楼梦》不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这些要素独立于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之外,而总是把它们生动有趣地编织进故事情节之中。

《红楼梦》前五回属于“功能性叙事”,交代小说之人物、环境、事件起因乃至三生因缘。

但小说从第三回开始与前两回不同:前两回是象征性的楔子、概述性的导入,而第三回则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正式开始。

中学课文的选文从“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开始,在这个句子旁边,甲成本有个旁批,道:“这方是正文起头处。

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

”有何不同呢?同是介绍府第概况,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是概括而相对客观的介绍,虽然用了冷子兴和贾雨村对话的形式,不至于太乏味,但是,毕竟不同于第三回在林黛玉的行动中,以情节演进的方式进行介绍,第三回的介绍自然要远比第二回生动细致,真切有趣。

冷子兴并未进入小说主体故事之中,是个纯粹的旁观者,他的介绍相当于南戏中的“副末开场”,而林黛玉是小说之主角,作者随着她的行动介绍贾府,既描写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生活场景,又表现了林黛玉的性格命运形成和发展的生活土壤,小说情节正式展开。

这是第三回不同于前两回的笔墨,也是《红楼梦》不同于很多小说的独特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一段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

第三人称叙事可分为直接叙事和间接叙事。

直接叙事是叙述者全知全能的客观叙事——联系小说前两回可知,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是石头在叙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故事,即所谓的“石头记”。

间接叙事是借故事中的人物来叙事,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石头的叙事视角锁定了一个人物作为焦点,这就是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林黛玉,主要借林黛玉之眼叙述她进入贾府的所见所闻。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况描述[攻略]

林黛玉进贾府的情况描述[攻略]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小说第一次正面描写贾府的豪华和富丽,集中介绍了贾府的生活环境,为小说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成为整部小说的背景,小说的人物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宅院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展开,因此,课文的环境描写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环境描写的内容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突现了贾府的“与别家不同”,展现贾府豪华的生活场景。

1、建筑黛玉初来乍到,首先看见的是贾府外观,“蹲着两个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这是宁国府的外观,再“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宁荣二府在黛玉眼里仅外观就气势宏伟,气魄非凡。

“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厅堂”,“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这是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既庄严肃穆,又有豪门气派。

“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之树木山石皆在”,这是贾赦的住处,虽然不及贾母正房的气派,但却别有洞天。

“黛玉进了贾府,……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这是轩昂壮丽的“荣禧堂”。

从文中描写看来,贾府建筑的外观宏伟壮丽,气势非凡,内部布局讲究,各种建筑相映相衬,铺展出贵族气派。

2、陈设对贾府豪华陈设的描写集中在“荣禧堂”。

“黛玉进入堂屋,抬头迎面首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日月,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帷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这写陈设均显示了贾府的豪华和非同一般。

“临窗火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试论叙事角度在小说教学中的价值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试论叙事角度在小说教学中的价值
2 . 明确 视 角 , 理 清行 踪 。
师: 请 结合 “ 正 定荣国府 的示意图” , 简要说说林 黛玉去 了哪几处 , 见 了哪些人 ?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 贾府的 简明
行 程 图。 ( 二 读 课 文)
老师巡视 并根据 学生的 回答形成如下板 书( 略) ( 设计意 图 : ① 明 确 本 文叙 述 的 独 特 之 处 , 形 成 新 的 关 注点。 ②整体感知 , 以线 串珠 , 化繁为 简。 让 学生学会抓过渡 句理清思路的方 法, “ 读短 小说 ” 。③借助板 书 , 让学生体 会
与“ 人物有限视角” 这 两种叙述视 角的运用是根据具 体的情 况灵 活运 用的 , 必须服务于特定的叙述 需要。选择这样而不 选择 那样 的“ 叙述视角” 主要 受制于你想表达什 么? 想达到 什 么样的 艺术效果。通过 这样 的设计 , 学生对 两种叙述视 角
的 掌握 就 更 深入 了。) 5 . 布 置 作 业 。( 略)
口, 研讨 。Βιβλιοθήκη 【 关键词 】 叙 事角度 ; 小说教 学 ; 价值
小说教学要抓三要素 : 情节 、 人物 、 环境, 而情节 则分开 端、 发展 、 高潮 、 结局 。这样按照写作 学的角度来组织教学 , 从教学 内容 出发来决定教学 方法 ,一般来说也 没有多大 问 题 。但是小说是叙事 的艺术 , 其本质 主要 是讲故事 , 如果仅 仅按照三要素去教小说 , 故事容易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而从 叙事角度来鉴赏小说 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从叙事角度教小说 不是说抛弃 了情节 、 人物 、 环境这些 要素, 而是从叙 事角度把 这些 因素糅合 在一起 , 这样, 它 不 仅反 映了教学 内容的变化 , 也 反映了教学设i - 的追求 , 也 就

_林黛玉进贾府_的叙事视角_涂秀虹

_林黛玉进贾府_的叙事视角_涂秀虹
《林黛玉进贾府》一段,直接叙事与间接叙事 自然 结 合,叙事 视角灵活转 化,生动细 致 地 观 照林 黛玉 这一 叙事焦 点 。小说 通 过三 次 定 格,传 神 地 表 现了林黛玉的形 貌气 质。一 是黛玉拜见过 贾母坐 定 一段,是 借 众 人 之 眼写黛玉,是黛玉的 总体 气 质写 照。有点类似绘画中的速写,不细致,但形貌的轮廓 勾勒传神准确。 二是借王熙凤的视角描写林黛玉, 没有对林黛玉外貌的具体描摹,但强化了黛玉精神 气质之美。甲戌本眉批:“‘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 凤口,黛玉丰 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三是 从 宝 玉的 眼中细写黛玉,借宝玉之眼描写黛玉的神态性情和 风度气质。
就全部小说来看,林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自 尊和敏感。林黛玉自幼心机细致,多思善感,有其出
身尊贵 但 身 世孤单、身 体怯弱的内因。但性 格 形成 的外因则主要在于成长环境和生存空间,特别在于 贵族豪门族大人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王熙 凤伶牙俐齿的奉承,林黛玉遵 从贾母 安 排对两位舅舅礼节性的拜访,贾赦委婉的回话,王 夫人起居之处的座次,王夫人因为担心宝玉而作的 嘱咐,所有这些,对于孤单怯弱而又年纪尚幼的黛 玉来说,没有亲情的温馨,只有礼节的世故,拒人于 千里 之 外 ——使黛玉身处热闹之中而孤独于千里之 外。对于王夫人的叮嘱“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蒙古 王府本在这句话旁批曰:“客居之苦,在有意无意中写 来。”上文所述对于读什么书的不同回答,是个引人注 目的细节,既点染黛玉的心机,又见出黛玉性格形成 的直接压力,由于老太太对黛玉读《四书》显然不赞 许,生硬的口吻刺激了黛玉的敏感,黛玉只好改口。
三 《林 黛玉 进 贾 府》的主要 作用,是 介 绍贾 府 的 府第排场和主要人物。这么一 个功能性 叙事的片 段,为何 选 择 林 黛玉的 俊 眼 作为主要 视角呢?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作者:李欣荣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1期《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看贾府的人物关系、格局、用度;也通过别人的眼,看林黛玉的体貌、风情。

在写林黛玉观察贾府的同时,作者完成了对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总体介绍。

有观察,就有视角。

视角即叙述者或人物观察故事的角度,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研究叙述方式的起点。

受传统的小说理论影响,我们常常只关注人物的观察角度,从中衍生出小说的情节;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要关注怎样安排人物的观察,这就涉及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就《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来说,林黛玉看到了什么,是小说的内容;安排她怎样来看,则是小说叙述视角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用视角制约叙述的声音热奈特以叙述和叙述时间作为叙事研究的两大内容,前者包括时序、时限、频率,后者包括语气、语态。

研究叙述时间时,读者常常混淆观察者与叙述者——观察者指向“谁在看”,叙述者则指向“谁在讲”。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观察者是林黛玉、众人、王熙凤、贾宝玉;叙述者是“作者自云”中的“作者”(此“作者”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作者,而是其创作的产物)。

通过巧妙安排不同视角和声音,消泯或利用其所带来的差异,可以呈现出鲜明的叙事风格。

1.人物视角为表达定下基调视角是无声的,不负责传达信息,信息裹挟在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之中;无声的视角必须依靠声音来表现,如此读者才能了解、领会叙述者或人物的所见所感。

叙述者的声音必然受个人风格的影响,却不能任由其影响乃至控制,否则人物的视角就失去了特征。

如果让刘姥姥进贾府时也能识别各种器物,说的话如林黛玉一般雅致,或者将大观园内儿女们的诗词都改成一样的风格,《红楼梦》的艺术水准会大打折扣。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个体化的,他们的身世经历、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会影响到视角的重心,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表达。

叙述者在转述这些表达时,会受到视角的制约:不同人物的感觉不同,表达的情感色彩也就不同。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叙述视角的转换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叙述视角的转换

是谁
叙述者
“我” 有限—成人
观 察 者 “我”
是否一致 不一致
观察者特征 儿童
与事件关系
儿童——观察 成人——审视
先以儿童的“我”观察米考伯先生,再以成年的“我”审视米考伯先生。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两篇小说是如何通过 叙述视角的转换表达作者的价值取向或个人立场的?
审题 构思 作答
林黛玉
C.客观记录的摄像机
《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

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

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
【3+3+3 联考·都德《柏林之围》】【7C】小说第一人称的运用,读来令人 感到亲切自然。讲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使读者与 作品中的主人公沟通感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 学习提示: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 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 时社会的批判。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 风貌,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带来的 独特艺术效果,特别是其中的情感意味。
学习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拟写答案,力争精准作答。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读题意,把握提问逻辑。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攻坚克难,辨析视角转换。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叙述视角明结构 一双慧眼看贾府

叙述视角明结构 一双慧眼看贾府

叙述视角明结构一双慧眼看贾府作者:赵育亮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9期《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文章。

文题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人物:林黛玉,所写的主要事件:进贾府。

主要内容写了林黛王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目睹、耳闻和内心感受,不仅为我们介绍了贾府中的一些重要人物,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实际上是为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拉开了帷幕。

课文情节结构可以用三个动词概括:“进”“见”“住”。

即: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众人,林黛玉住碧纱橱。

文章将纷繁的头绪、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环境,表述得井井有条、眉目清楚、繁简得当,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作者巧妙恰当地选择了小说中的人物林黛玉的叙述视角来看人看事。

从林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记述了林黛玉的行踪,展示了林黛玉的心理世界,对于贾府环境及其若干人物,作者常常不置一词,而主要通过黛玉的眼睛去观察,通过黛玉的内心去体会、理解,再把林黛玉眼中、心中的人物与环境显现出来,我们通过林黛玉的视角,窥视了她未来的生活环境:贾府及人物。

我们随着黛玉的脚步走,借助黛玉的眼睛观察,虽然处所多,场面多,人物多,但我们并不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一、进贾府——气派奢华,等级森严林黛玉初入贾府,对贾府有一种陌生感,充满了好奇。

哪个新来乍到的人不是非常留意关注周围的环境呢?假如同样的内容从作者的全知角度去叙述,可能会让读者生厌,而通过其中人物的眼睛,就让人觉得是理所当然了。

避免了作者直接介绍人物时由于全知全能,而不易把握分寸的弱点,为后面人物性格的展示与发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1.外观内饰,气派豪奢(1)外观宏伟气派林黛玉“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两府正门之上均有“敕造”字样,暗示了主人位高权重、声名显赫。

门口都“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不开,只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论《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杜亚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亦是一部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的事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是叙事文学的典型,文中运用了视角转换的叙事手法,在全知视角和限制性人物视角之间转换,使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人物的心灵,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

同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模式有其独到之处,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的思维模式在文中皆有运用。

关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更为典型,关于王熙凤的出场妇孺皆知,传神的肖像描写,细致的服饰描写,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描写,使读者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红楼梦》采用整体性的宏观叙事结构,是以大时空总揽小时空的时间框架。

下文将主要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叙事视角的转变及应用、《红楼梦》的叙事模式、人物形象的叙事艺术、由小到大的叙事手法及其空间叙事特点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全知性叙事视角和限制性叙事视角的运用(一)限制性叙事视角还有第六十一回的玫瑰露事件,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叙述出来。

同时,限制性视角也体现在人物描写中,对于贾宝玉的描写,先是借冷子兴之口对他的出生做介绍,后又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反映宝玉形象,后来又写香菱、平儿晴雯她们眼中的宝玉。

通过多个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描绘宝玉的完整形象。

(二)全知性视角在《红楼梦》中,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视角叙述者。

尤其在人物心理方面,像第二十九回,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

当时宝玉心想:“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

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

”黛玉心里想的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

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文中有大量篇幅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探微

2018.01《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看贾府的人物关系、格局、用度;也通过别人的眼,看林黛玉的体貌、风情。

在写林黛玉观察贾府的同时,作者完成了对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总体介绍。

有观察,就有视角。

视角即叙述者或人物观察故事的角度,是叙事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研究叙述方式的起点。

受传统的小说理论影响,我们常常只关注人物的观察角度,从中衍生出小说的情节;但从叙事学的角度看,要关注怎样安排人物的观察,这就涉及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就《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来说,林黛玉看到了什么,是小说的内容;安排她怎样来看,则是小说叙述视角体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用视角制约叙述的声音热奈特以叙述和叙述时间作为叙事研究的两大内容,前者包括时序、时限、频率,后者包括语气、语态。

研究叙述时间时,读者常常混淆观察者与叙述者——观察者指向“谁在看”,叙述者则指向“谁在讲”。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观察者是林黛玉、众人、王熙凤、贾宝玉;叙述者是“作者自云”中的“作者”(此“作者”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作者,而是其创作的产物)。

通过巧妙安排不同视角和声音,消泯或利用其所带来的差异,可以呈现出鲜明的叙事风格。

1.人物视角为表达定下基调视角是无声的,不负责传达信息,信息裹挟在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的语言之中;无声的视角必须依靠声音来表现,如此读者才能了解、领会叙述者或人物的所见所感。

叙述者的声音必然受个人风格的影响,却不能任由其影响乃至控制,否则人物的视角就失去了特征。

如果让刘姥姥进贾府时也能识别各种器物,说的话如林黛玉一般雅致,或者将大观园内儿女们的诗词都改成一样的风格,《红楼梦》的艺术水准会大打折扣。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个体化的,他们的身世经历、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会影响到视角的重心,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表达。

叙述者在转述这些表达时,会受到视角的制约:不同人物的感觉不同,表达的情感色彩也就不同。

林黛玉作为观察者进入贾府,被贾府中人观察,这历来为分析林黛玉形象的重点,从视角和声音差异的角度分析,能产生新的解读。

《林黛玉进贾府》之叙事视角公开课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之叙事视角公开课教案1

《林黛玉进贾府》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欣赏小说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写人物、场景的妙处3、透过“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叙事艺术,深刻把握主要人物形象教学重点:欣赏小说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写人物、场景的妙处教学难点:透过“人物有限叙述视角”的叙事艺术,深刻把握主要人物教学方法:圈点批注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解释叙事视角的概念1、概念: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的说叙事视角就是作者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体现。

优点: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视角,非但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缺点: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第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2、例如人称转述姐姐说:“我教你们跳舞”。

转换成第三人称叙述为:姐姐说她教我们跳舞。

3、牛刀小试:改编故事,体味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

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

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

1林黛玉进贾府 (叙述视角)

1林黛玉进贾府 (叙述视角)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 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 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 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 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 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
• 其次,林黛玉这个客人的身分也非同一般,是一家之 主――贾母的外甥女,被当作嫡亲孙女一般爱护的人 物,丧母来此居住,几乎也成了贾府中的一员。由此 她就可以登堂入室,便于读者对贾府上上下下、里里 外外全面透彻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又不同于其 他的客人如贾雨村,刘姥姥等。她在贾府有更大的自 由,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介绍贾府的环境也最为方 便。作者大约感觉到了这一机会的方便有利,便紧紧 抓住黛玉不放,让她见过贾母以后又去见大舅舅,又 去见二舅舅,然后又回贾母处。想方设法让她多去几 个地方,顺便也带读者游历了一番。几乎让人怀疑曹 雪芹忘记了黛玉的娇弱,丝毫不顾她长途跋涉车马舟 船的旅途劳顿,恰如电影里的长镜头一样,让她一口 气游历了贾府的很多地方。这一回目充分介绍了贾府 的里里外外,为以后人物的活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舞 台。
• 首先黛玉是初入贾府的客人。读者和她处于同一起 点,同样的陌生感,同样充满了好奇,都想一探究 竟。这共同的经验一下子就沟通了读者与人物。作 者就借此机会,让黛玉引导我们由远及近、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去了解贾府。黛玉的 眼睛就成了读者的眼睛,读者通过这双眼睛去了解 贾府及众多人等,就显得自然真切、顺理成章了。 哪个新来乍到的不是非常关注留意周围的环境呢? 假如同样的内容从作者的全知角度去叙述,必定会 惹读者生厌;而通过了其中人物的眼睛,就不会让 人觉得是理所当然了。真是神奇!同样对于人物的 介绍也是如此。开篇初识人物,只有粗略的印象符 合事理,避免了作者直接介绍人物时由于全知全能, 而不易把握分寸的弱点,为后面人物性格的展示与 发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小说情节概括(梳理)
202X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小说常考题型有:
2、情节手法
真题
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解题
审题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林黛玉进贾府》就是按照林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和路线来行文的,是典型的顺叙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产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的方法叙述下去。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本来的主要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周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衬托
《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受封建迫害的命运悲惨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是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而在祥林嫂的四周,却站立着无数个有悲剧命运的女性,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正是在这些人的衬托之下,才更显其悲了
指描画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以林冲与李小二异地邂逅相逢引出故事,着重写二人的关系。先通过一段插叙,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的老交情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楚完整。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突破三要素模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

突破三要素模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

突破三要素模式 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刘洪婷 (天津师范大学 300000)【摘 要】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策略上突破小说教学“人物、情节、环境”的三要素模式,尝试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高中小说教学经典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解读,以期让师生了解除“三要素”外,小说还有不同的解读策略,这些解读策略的运用更能体现不同小说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G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01-02 一、突破小说教学“三要素模式”的必要性一直以来,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基本局限于三要素,《祝福》如是教,《老人与海》也如是教。

这主要是基于多年的教学传统与传统的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因此,在高中课堂中,一线教师常常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和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上。

久而久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都不知道小说除了分析三要素以外,还能分析什么,还能教给学生什么。

“小说三要素分析法”固然有授课思路清晰的优点,但是篇篇如此分析,是不是只看到了小说的共性而忽略了每篇小说的个性差异呢?而小说的魅力往往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叙述差异上,因次,在文艺理论界衍生出社会历史批评法、结构分析法、精神分析法、原型研究法等多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这个文本解读的世界异常丰富,更能体现不同小说的不同艺术魅力,有异常丰硕的成果等待我们去了解,因此本文试图从文本解读策略上突破三要素模式,尝试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高中经典小说节选片段《林黛玉进贾府》。

二、试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给小说下定义说:“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故事。

”由于叙述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小说的本质特征应是“叙述”与“虚构”,既然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那只有它叙述过程中的语言才是真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年全国卷1部分问题设置
年份
考情分析
文本 题目内容 2014 《古 6、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 渡头》 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2017 《天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
嚣》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6分) 2017 《窗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 子以 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 外》 文进行分析。(6分) 2018 《赵 6、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 一曼 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女士》 (6分)
叙述视角在实际写作中,还有种类 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 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就站到了我奶奶的角度,她的内心世界可 以很直接地表达出来,叙述起来非常方 便。”(红高梁)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这位说书 人先叙述了无材补天而“幻形入世”的石头的经历,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 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 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 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 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 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 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 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 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 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 失落无考。”接着又引出了一位空空道人,并说这 位空空道人将石头上所记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 问世传奇”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目《金陵十二 钗》。”
• 显然,视角不等于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 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 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 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 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 等间接表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 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 “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 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林黛玉进贾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 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 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 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 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 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 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 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 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 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 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 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 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 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 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 到的,或者是谁想的。简单地说就是叙 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叙述视角
• 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种形态: 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 • 1、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觉,常用第三人 称写作。视野无限开阔,便于全方位地描述 人物和事件,局部可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 角度。 • 2、内视角:叙述者=人物。可分为主人公视 角和见证人视角。 • 3、外视角:叙述者﹤人物。他像一个对内情 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 和语言,无法解释和说明一切。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 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 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 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 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 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 有不同: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 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 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 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 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 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 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 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 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 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 读者交谈似的。
曹雪芹借助石头作为叙述者,它既有物性 的一面,又有灵性的一面。它能随意幻化, 穿越时空,它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贾府、 大观园,亦或是太虚幻境、灵界,总有贾 宝玉的身影和目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石头与宝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结合体. 因 此,石头就成为无处不在的叙事主角,全 书所要描绘的一切都是在石头的视野中发 生的,因此,作为一个在场者和旁观者, 石头所记便具有亲历亲为的现场感,给人 一种真实的印象。 既然石头是《红楼梦》的主要叙述者,那 么自然而然,石头就是《红楼梦》叙述视 角的承担者。
规律总结
叙述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 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 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2、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 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 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真题回放】
2014·全国卷1《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 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 不伤的诗意美。 (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