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研究
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2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
新古典主义关于地租、地价的论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A. 有关地租的概念,新古典主义打破了那种一成不变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将生产过程视为多种变量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 要素价格的比较,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阐述。 B. 区位因素的重视和区位平衡概念的引入,使得新古典主义更具实际应 用价值。 C. 新古典主义对土地市场的分析趋于成熟。其中,有关土地平衡价格的 理论及有关土地市场作为一个“非完善市场”的阐述有其独到之处。 D. 新古典主义解决了城市地租测算的理论方法,建立了有关地租模型。 E. 由于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因而使得它有良好的应用 前景。
7
一、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原因是:①低于工业资本有 机构成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②土地 所有权的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使得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 生产成本的产品价值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并获取相应的 超额利润,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 因此,绝对地租的实质和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值。
13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
配第在地租地价理论中作出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他明确回答了土地地租是从哪里来的,能提供多少的问题。 他说“我认为,这个从他人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并 扣除了自己食用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与别人的部分之 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块土地一年的自然真正的地租”,即地租 是劳动产品扣除土地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后的余额。这说 明地租的本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其次,配第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第三,指出土地的价值不过是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
3.级差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具有两种形式,即: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 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指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追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 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一、地租概念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契约地租(商业地租):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和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经济地租(理论地租):土地产品收入除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的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3、近代西方经济学把地租的概念扩充为广义地租和狭义地租。
广义地租:超额的工资、利息、利润及利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狭义地租:利用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等多种地租形式,马克思地租理论仍是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3、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涉及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1)级差地租: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按形成基础的不同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①级差地租I: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②级差地租II: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2)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垄断所取得的地租,不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绝对地租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实质和根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2007-2014年四川大学考博试题 专业课一 资本论》研究与市场经济

2007-2014年四川大学考博试题专业课一《资本论》研究与市场经济2007年考题1、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3、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比较2008年考题1、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0分)2、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0分)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和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40分)2009年考题1、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40分)2、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0分)3、论劳动力价格是如何形成的?(30分)2010年考题1、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40分)2、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及其生产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0分)3、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30分)2011年考题1、比较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和西方通货膨胀理论。
(40分)2、马克思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0分)3、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0分)2012年考题1、论马克思价格理论以及应用2、论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试比较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2013年考题1、论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与西方货币主义学派通货膨胀理论的异同2、论马克思价值生产与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3、论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014年考题1、论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2、试比较马克思土地所有权理论和西方经济产权理论的不同3、论社会总产品实现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四川大学博士入学考试参考书:专业课一《资本论》研究与市场经济1、《资本运行论——资本论与市场经济》弓孟谦北京大学出版社2、《经济理论比较研究》洪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3、《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洪银兴经济科学出版社3、《资本论》教程简编洪远朋复旦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一、名词解释: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2、我国耕地经营的现状是:耕地总量中只有1/3属于高产、稳产田,尚有2/3处于中低产水平,表明我国耕地的经营水平有占总面积的2/3还处于粗放边际。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研究

Vo 1 . 2 6 No. 6 De c. 2 01 3
马 克 思 经济 学 与 西方 经济 学 地 租 理论 的 比较 研 究
石 莹 , 何 爱平
( 西北大 学 经济 管理 学院 , 陕 西 西安 7 1 0 1 2 7)
摘 要: 本 文通 过对 马克 思经 济 学和 西方 经 济 学地 租 理 论 的 比较 分 析 , 指 出二 者 在 理论 来 源、 研 究对 象及 内容 上 的共性 , 并从 地 租 的 范 围、 级 差地 租 的 划 分、 地租 产 生的 原 因及 形成 条
第2 6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马 克思 经济 学 中的地租 理论是 其经 济学 的重
要 内容 。 马克 思 指 出 : “ 无论 地 租 有 什 么 独 特 的 形式 , 它 的一 切类 型有 一个共 同点 : 地 租 的占有 是 土地所 有权 借 以实 现 的经 济形 式 , 而地 租 是 以土 地 所有 权 , 以某 些 个 人对 某 些 地 块 的所 有 权 为 前
可 以分 为级 差地 租和绝 对地 租两 种基 本形式 。此
外, 地 租还 有城市 建设 地段 地租 、 垄 断地租 和矿 山
地租形 式 。
1 .级 差地 租
级差 地租 的来源 是农 业雇佣 工人 的超 额剩 余 劳 动 。表 面看来 级差 地租 似乎来 自于土地 这个 自
( 1 ) 级 差地租 的形 成
第14章-地租理论及应用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的 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 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 租的自然基础;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 指出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如何学习地租理论
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 下地租的性质
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仍然存在,土地的垄断 经营也仍然存在。
分配与归属 集体所有制下:
级差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级差Ⅱ主要归土地经 营者;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归国家。 国有制下: 级差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 所有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土地资本利息与地租
土地租金与地租
注意四 个方面 的区别
地租与一般剩余产品
第二节 资本主义地租分析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原因及来源
每公斤 全部 产品 产品
级差 地租
Ⅱ
(元)
最坏 耕地
50
10
50
60
1.2
2.4 120 60
最坏 追加
耕地 50
10
25
60
2.4
2.4
60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分类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当代应用斌容摘要: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容。
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和分离地租等,但其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地租理论对于当前土地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租理论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
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土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地租理论的基本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绝对地租及其实质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既不是农业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其个别生产价格之差,也不是各级土地与劣等土地之间社会生产价格之差,而是个别农业部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差。
因此,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才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
绝对地租的实质和来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与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不过是由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地所有者手中了。
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②土地位置的差别;③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马克思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不同,将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式: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即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即由前两个条件产生)。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地租理论及其当代应用李斌内容摘要: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和分离地租等,但其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地租理论对于当前土地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地租理论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土地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
地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土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一、地租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前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1、绝对地租及其实质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绝对地租既不是农业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其个别生产价格之差,也不是各级土地与劣等土地之间社会生产价格之差,而是个别农业部门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之差。
因此,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才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
绝对地租的实质和来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及其产生的条件与原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不过是由农业资本家手中转到地所有者手中了.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有三种:①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②土地位置的差别;③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马克思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不同,将级差地租分为两种形式: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即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地租(即由前两个条件产生)。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精华版:地租地价理论

——此论述也为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杜尔阁——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在《关于财富的形成 和分配的考察》中指出:
由于农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
指出;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阶级的代价,利润和地租都是劳动 者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 ——此论述肯定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 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 论完成者。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地租,其地租理论的基本观 点有以下三点:
➢ 土地的占有产生地租,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是由农业经 营者从利润中扣除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部分。
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地租理论,但对地租问题较
早开始进行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可学编辑家ppt 。
5
(一)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体系
⑴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 威廉.配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的余额,其实质是
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中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分析和研究城市土 地价格的基础。
可编辑ppt
1
一、地租理论
1、地租的含义: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 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社会生产 关系的反映。
2、地租产生的经济基础 土地所有者
不占有土地的直接生产者
➢ 地租的产生有2个条件: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肥沃程度及 位置,这实际上是级差地租1。
➢ 随着对产品需要的增加,要不断的扩种劣等土地,而新投
土地经济学第四章 1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二)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程度。 2.资本有机构成水平。
3.绝对地租还取决于农业投资总量。
(三)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资本有机构成已发生变化,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垄断 价格。
三、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成的地 租。
四、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
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不同,分
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把地租定义为 “土 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并按照定义把地租 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在两者并存的条 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是由劣等地的农 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级差地
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的生产率高于劣等
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五)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1.由于在较好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
(一)矿山地租
经营矿山同农业一样,也要缴纳绝对地租,形成矿山绝对地租的条 件同农业一样,也是产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
(二)建筑地段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业资本家为建造工厂、 商店和居民住宅等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既包含级差地租,也包含绝对地租。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两者并存的条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的出发点在两者并存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是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级差地租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一、地租概论1.地租的概念和分类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将地租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2.地租的产生与发展(1)地租是与土地所有权出现于广大耕地上同时产生的。
最初出现的是奴隶制地租。
奴隶制地租以劳役地租为基本形式。
(2)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封建制地租。
封建制地租在前期以实物地租为主,后期出现货币地租。
前资本主义地租(奴隶制地租、封建制地租)的共同特点是:土地占有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立;土地所有者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以至部分必要生产物。
(3)资本主义地租不再是占有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生产物,而仅是其中的超额利润部分,平均利润部分由产业资本家占有。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土地所有者通过产业资本家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以货币地租为主要形式。
(4)社会主义地租反映的是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以及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同时,社会主义地租还是国家用于调节社会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杠杆。
3.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1)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早期地租理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由于地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而普遍的现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早期就开始对地租问题进行了研究。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并指出,由于土壤肥沃程度和耕作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地距市场远近的不同,地租、地价因而也不同。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研究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地租和地价理论,旨在全面理解这一经典理论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的地租和地价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土地资源的分配、利用和流转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结合现代经济实践,对地租和地价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包括土地所有权的本质、地租的形成与分配、地价的决定因素等。
随后,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铺垫。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阐述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内涵和精髓,揭示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概述卡尔·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土地经济关系的独特视角。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剩余产品,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关系,而在其他社会形态中则可能呈现为不同的形式。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地租被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源于土地的自然肥力、地理位置和投资额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不同的土地在同样的劳动投入下产生不同的产量。
而绝对地租则是指无论土地质量如何,土地所有者都会因其对土地的所有权而获得的地租。
这是因为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所有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它们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化,强调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制度,主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注重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分析。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矛盾的揭示。
应用: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有较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被应用于阶级关系、社会制度、资本积累等方面。
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地租理论——精选推荐

地租理论1.2.1西⽅经济学地租理论(1)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次提出地租理论的⼈是西⽅古典经济学创造⼈威廉·配第,他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的⼯资等于⼯⼈最低限度的⽣活资料的价值;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产费⽤,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地租是⼟地的恩赐,⽽不是劳动的产物。
亚当·斯密则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三⼤阶级:资本家阶级、⼯⼈阶级和地主阶级;正如利息是资本的收⼊、⼯资是劳动的收⼊⼀样,地租是⼟地所有者的收⼊;从本质上看,⼟地是地主的资本,地租是⼟地资本所带来的利息。
马克思也肯定了这种观点,指出:“斯密正确地下定义说,地租是‘使⽤⼟地⽽⽀付的价格’”。
⼤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地的⾓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地租的产⽣有两个前提条件:其⼀是⼟地的稀缺性;其⼆是⼟地的差异性。
如果⼟地是⽆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地租。
但情况不是这样,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地上去劳作,因此,⼟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的资⾦与劳动相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地收⼊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不仅存在于超额利润中,还存在于⼟地的素质之中。
从表⾯上看,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只有级差地租。
因为其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例,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李嘉图认为,那些通过⼈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在⽣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
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例进⾏的。
在参与交换的商品中,还应该包括农产品。
李嘉图认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劣等⼟地投⼊的劳动量决定的。
以⾕物为例,所有的⾕物都是按⽤于⾕物⽣产的最劣等⼟地投⼊的劳动量⽐例进⾏交换的。
他同时还认为,最劣等⼟地没有绝对地租。
由于最劣等⼟地既没有级差地租,也没有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的价值量可以⽤在其上投⼊的劳动和资本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资和利润加以计算。
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

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歧在经济学的领域中,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们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歧。
这些分歧不仅反映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上,更体现在对经济本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判断上。
首先,两者在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上就有所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其出发点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规律,目的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往往是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解释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以实现经济的效率和增长。
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消费者的偏好、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市场的供求关系等微观层面的问题,以及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等问题。
它通常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既定的前提,试图在这个框架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在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价值理论是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理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边际效用的评价;均衡价格理论则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
在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的集中体现。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生地、毛地、熟地的价值构成

生地、毛地、熟地的价值构成
宗跃光;杨晓;等
【期刊名称】《房地产评估》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派的城市级差地租理论出,发对生地、毛地、熟地的价值结构进行界定。
土地从生地、毛地到熟地的转换,直接表现为对同一地块连续追加投资所具有的不同等级的生产力,即级差地Ⅱ的增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地、毛地、熟地也是土地资本积动态过程的体现及其不同阶段的物化形态。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宗跃光;杨晓;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凯旋达房地产估价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33
【相关文献】
1.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生地·熟地中土壤有机碳及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特征 [J], 赵宣;韩霁昌;王欢元
2.生地、毛地、熟地的价值构成 [J], 曹少凯
3.UPLC/ESI-Q-TOF MS法分析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的化学成分 [J], 张波泳;江振作;王跃飞;杨龙;杨帆;于卉娟
4.生地黄与熟地黄中5个苷类成分和总多糖的含量比较 [J], 张留记;王建霞;屠万倩;
李向阳;张军霞;王晓燕;周志敏
5.探索从"生地"到"熟地"的土地储备做地集成优化 [J], 林锋杰;文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研究作者:石莹何爱平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二者在理论来源、研究对象及内容上的共性,并从地租的范围、级差地租的划分、地租产生的原因及形成条件、地租的价格问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二者的区别。
进而以马克思经济学地租理论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汲取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现实土地问题予以启示和建议,以期更好地解决我国的土地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比较;启示中图分类号:F0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14-08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是其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无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些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权为前提。
”资本主义地租由于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
此外,地租还有城市建设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形式。
1. 级差地租(1)级差地租的形成级差地租是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土地因肥力不同和地理位置不同,从而形成优、中、劣三种不同的等级差别。
由于土地是有限的,只经营或耕种优中等地产生的农产品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必须要投资劣等地,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
而投资于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由于其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便可获得超额利润,将这部分超额利润缴纳给土地所有者便是级差地租。
由此可见,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基础是土地质量优劣程度的差别。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决定了农业资本家经营土地的等级不一,租种优、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有相对有优势的生产条件,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取得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的来源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
表面看来级差地租似乎来自于土地这个自然条件,实际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可在同一时间内可比耕种劣等地的农业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的形态级差地租根据形成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1)级差地租Ⅰ,它是个别资本投入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又可分为由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的级差地租Ⅰ和由土地的地理位置差所形成的级差地租Ⅰ。
土地位置好坏可由土地与市场的距离来表示,市场距离最近为优等地。
2)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主要是进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改良土壤,改进生产技术等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2. 绝对地租(1)绝对地租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由于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必须获得平均利润,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就必须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这就要求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使等量农业资本可以比等量的工业资本推动更多的活劳动,从而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排斥和限制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转移,使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不参与社会利润的平均过程,从而使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
绝对地租的来源依然是农业雇佣工人的超额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依旧是农业工人创造的,体现着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对农业雇佣工人的剥削。
(2)农业有机构成赶上工业有机构成条件下绝对地租的来源马克思指出一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不存在了,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绝对地租就消失了。
但只要土地私有制没有消灭,土地私有权垄断依然存在,绝对地租就依然存在。
但这时的地租与之前分析的绝对地租的来源有所不同,这时的地租“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即来自于产品的垄断价格”[1]。
3. 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垄断地租和矿山地租(1)城市建筑地段地租城市建设地段地租是建筑资本家为取得用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但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是为了获得生产场所而支付,土地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到产品的形成中。
此外,城市建筑地段地租还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建筑业中的土地位置对级差地租Ⅰ起决定性的作用,越是接近市中心的地租就越高;其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Ⅱ;再次,城市建筑地段地租最终是由建筑物的使用者来支付的;最后,由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垄断性地租较为突出。
(2)垄断地租垄断地租不是任何土地都能产生的,它只产生于具有某种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行比较少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价格。
由于这个垄断价格(它超过产品价值的余额,只决定于高贵的饮酒者的财富和嗜好),葡萄种植者将实现一个相当大的超额利润。
这种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因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地的所有权而转化为地租,并以这种形式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便是垄断地租”[2]。
(3)矿山地租矿山地租是指工业资本家为采掘矿藏向矿山土地所有者租用矿山所支付的地租。
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采掘工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
矿山地租也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4. 土地的价格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凭借土地私有权获得地租,因而土地就能够以一定的价格买卖。
但是土地价格并不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土地的买卖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
就是说一定面积和丰度的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等于这块土地出租所获得的地租。
因此,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是地租额和利息率,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
[3]二、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1. 主流经济学的地租理论(1)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租金,就是指任何具有固定供给特征的要素(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好嗓子即天赋才能)服务价格。
后来,租金泛指是指一般资源或要素的服务价格,而不管该资源或要素的供给如何。
资源或要素从整体上来讲是一种绝对性的固定供给,从个体上来讲则是存在相对的固定供给。
这种生产要素的服务价格与租金十分相似,被称为“准租金”。
准租金就是指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或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进一步地说,放宽供给固定的条件,提供一定数量的要素,生产要素实际得到的报酬与使该要素被供给出来所必须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差额就是“经济租”,即要素的实际收入超过其“机会成本”的余额。
如图1,在以横轴表示要素数量,纵轴表示要素价格的坐标系中,要素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曲线S和曲线D,二者相交的均衡点为E,决定了要素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R0和Q0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根据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为OAEQ0。
因此,在要素的供给曲线以上,要素的均衡价格R0以下的区域AER0为经济租。
该部分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
显然,经济租的大小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曲线越是陡峭,经济租部分就越大。
特别地,当要素的供给曲线是垂直时,要素的全部收入就都变成经济租的部分。
可见,“租金”实际上是特殊的“经济租金”。
(2)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西方经济学中认为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一样,土地所有者赚取的收入就是他向土地使用者收取的地租。
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地租是由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供给曲线和土地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就一个整体经济而言,供给量是固定的,土地供给无弹性,其市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这里假定土地没有自用价值),即图2中的S线,土地总供给量始终为Q0。
这样,决定地租的唯一因素便是土地的需求。
土地的需求曲线D如同其它要素的需求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在图中将土地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综合在一个坐标系中,其交点E就是均衡点,OR0为地租水平,OQ0是土地的数量。
上述地租理论还可给出一个关于地租产生的解释。
如图3所示,土地供给量固定不变为Q0,供给曲线为S曲线。
假设开始时对土地的需求为D0,从而地租为零;由于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增加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或是由于技术进步使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提高,土地的需求曲线开始向右上方移动至D1,从而地租开始出现为OR1。
由此可见,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的稀少,供给无法增加;如果给定了不变的土地供给,则地租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土地需求曲线的右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市场上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需求曲线由D1向右上方移动至D2,地租水平由OR1上升到OR2,地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4]。
(3)级差地租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它的边际收益产品,因此土地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的差异便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地租出现了差异即产生级差地租。
根据MRP=MPP(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MR (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故导致MRP差异的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MR的差异,特定商品的需求越大MR越大。
二是MPP的差异,对于工业而言,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就会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对于农业而言,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导致土地的生产率不同。
由MPP的差异即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导致的生产力不同所产生的地租便是级差地租。
图4优等地和劣等地的地租比较具体来看,边际生产力理论对于解释级差地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假定是凹性的生产曲线,它反映了“成本递增法则”,同时假定只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
[5]如图4所示,左边表示优等地的地租,工人的工资水平是OW,工人的数量为OQ,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H,因此,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Q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此时地租为WFH所围成的扇形面积。
右边所示为劣等地的地租,同样的工资水平OW工人人数减少为OQ1,边际生产力曲线为F1H1,此时,雇佣工人的工资总额为OWH1Q1所围成的矩形面积,地租为WF1H1所围成的扇形面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优等地的地租明显大于劣等地的地租,说明优等地的边际生产力高,因此地租多,两者之间的差额FF1H1H所围成的扇环面积即为级差地租。
[6]2. 西方经济学中其他学派的地租理论(1)杜能的地租理论杜能假定一个孤立的城市,城内各种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劳动生产力相等,对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成本也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