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电离辐射的防护 ppt课件
![电离辐射的防护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85fea4a417866fb94a8e7f.png)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第十二章 电离辐射防护
第一节 电离辐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 第二节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医用放射线防护
ppt课件
12
第一节 电离辐射防护的法规与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法规
➢电离辐射防护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规性文件。例 如共和国主席令、国务院令、卫生部和公安部令,是国 家放射卫生监督机构的执法依据,是职业人员在工作中 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患者、被检者、普通公众维护个 人权利的法律性依据。
高度敏感组织 淋巴组织、胸腺、骨髓
人
肠胃上皮 性腺和胚胎组织
类 对 辐
中度敏感组织 感觉器官 内皮细胞 皮肤上皮 肾 、肝、肺的上皮细胞
射 轻度敏感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腺 心脏
不敏感组织 肌肉组织 软骨 骨组织 结缔组织
3. 环境因素 低温、缺氧p情pt课况件 下,可以减轻辐射的生物效9 应。
第十二章 电离辐射的防护
ppt课件
1
辐射
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直接电离辐射
间接电离辐射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声波等
质子 离子 β粒子 α粒子 X射线
γ射线 中子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ppt课件
17
二、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一)正当化原则 ➢正当性的判断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 (1)基本层次是辐照技术采用是否利大于弊。 (2)第二个层次是对于特定对象(患者、病症)的特 定医疗过程进行判断。 (3)第三个层次则是对个别病例的正当性判断,即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289ec6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6.png)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和分析,以便了解辐射状 况和趋势,为采取相应措 施提供依据。
个人剂量监测与记录
监测设备
为工作人员配备符合国家 标准的个人剂量监测设备 ,以便实时监测个人剂量 。
监测周期
根据工作性质和辐射状况 确定合理的监测周期,确 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数据记录与报告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 ,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 措施。
建立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存储、转移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 全可控。
放射诊疗设备定期检测与维护
确保放射诊疗设备性能稳定,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老化导致 的辐射泄漏。
放射科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放射科工作人员需熟练掌握操作 规程,正确使用放射诊疗设备, 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辐射泄漏 。
电离辐射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 ,如DNA损伤、癌症和遗传疾 病等,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 施是必要的。
良好的辐射安全防护可以降低 辐射危害的风险,提高放射医 学实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历史与发展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发展,随着人们对电离辐射危害认识的 深入,防护标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01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指在放 射医学实践中,采取一系列措施 来保护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免 受电离辐射危害的过程。
02
它包括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有效 的屏蔽和防护设备、正确的操作 程序以及安全监督和管理等方面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是保障 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健康的 重要措施。
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97368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d.png)
加强科研机构安全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和 培训演练,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THANKS
[ 感谢观看 ]
建立职业健康档案
详细记录员工的职业健康状况,以便进行跟踪管 理和预防干预。
3
档案更新与维护 及时更新档案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职业病防治与健康促进
职业病防治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如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物
质的暴露等。
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 职业病防治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 培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CONTENTS
目录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概述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基础知识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 个人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培训与教育 •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案例分析
CHAPTER 01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概述
施的有效性。
放射医学辐射安全防护的历史与发展
01
历史回顾
从早期的X射线应用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辐射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
护措施。
02
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放射医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辐射安全防护措施也得
到不断改进和完善。
03
未来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辐射安全防护将更加重
视个体差异和人性化服务,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辐射安
。
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理论考试
对学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 行考核。
实践操作考核
评估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 水平。
问卷调查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PPT课件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706575c850ad02df804115.png)
放射药品使用许可证
• 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 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
• (一)放射治疗; • (二)核医学; • (三)介入放射学; • (四)X射线影像诊断。
辐射工作场所
• 钴60治疗机(放疗中心) • 放免检测(核医学科) •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诊断(碘131、125。
锝99等)(核医学科) • 直线加速器(放疗中心) • X线机 (放射科、手术室、口腔科、普外科
• 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 组 长:党委书记、院长 • 副 组 长:分管院长 • 成 员:设备科、医务科、保健科、保卫
科等部门和涉及放射诊疗科室的负责人
• 由设备科、医务科、保卫科负责人和相关 人员组成调查小组,负责对放射性污染事 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判定放 射性污染事件的级别。
• 救援行动
• 应急处理工作应按照本预案规定的程序 科学有序地进行,采取边调查、边处理、 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及时有效控制事 态发展。
• 扩大应急
• 对重大技术问题, 医院应急预案领导 小组不能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蔓延,要立 即申请地方政府或上级机关给予帮助或增 援。
• 应急恢复
•
根据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进展和
相关职能科室的评估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向
医院领导小组适时提出解除警戒的建议,条件为:
事件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事件中放射
性必要的防护措施足以保护公众免受污染,
并使事件的长期后果可能引起的照射剂量达到国 家标准水平。
• 应急结束
• 医院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在应急恢复后宣 布应急响应结束,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办公 室对放射性污染事件抢救工作进行总结评 审,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 况、患者救治概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效 果评价等。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ppt课件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04252990c69ec3d5bb75e3.png)
25
-
急性放射病(轻度)
1
-
20
身体急性照射效应(全身)
剂量/Sv
< 0.25 0.25 ~ 0.5 0.5 ~ 1.0 1.0 ~ 2.0 2.0 ~ 3.5
3.5 ~ 5.5 5.5 ~ 10 10 ~50 50以上
效应
病理变化不明显和不易察觉 机体出现可恢复功能变化的损伤,可有血液学的变化 可出现机体功能性变化、血液变化损伤,但无临床症状
内、外照射或二者兼有的混合照射作用于机体 产生的生物效应各不相同。
● 外照射时,多方向照射 > 单向照射; ● 内照射时,射线的生物效应 > 、射线; ● 混合照射 > 单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41
照射部位与面积:
● 机体受照的部位不同,其损伤的严重程度也不同 在同一剂量和剂量率情况下,腹部损伤最重, 其次是盆腔、头颈、胸部和四肢。
剂量率: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越高生物效应越
显著。这是因为高剂量率的照射使机体对损伤的修 复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出来所致。
单次和分次照射: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
予的情况下,其生物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 次愈多,各次间隔时间越长,其生物效应越小。其 原因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过程有关。
40
照射方式: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效应强;
4
损伤特点:
(1)外照射引起的急性体表损伤; (2)氡及其子体内照射引起的肺癌; (3)镭内照射引起的骨肿瘤。
典型事例:
(1)X射线被发现一个月,X射线的制造者 格鲁柏的手发生了“特异性皮炎”;
(2)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 眼部受照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5
2、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辐射相关安全培训培训课件
![辐射相关安全培训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0dbb8180eb6294dd886c77.png)
33
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及防护措施
LOGO
开放源防护的基本措施
开放源防护的基本措施是: (一) 围封 (二) 保持清洁和去污 (三) 个人防护 (四) 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
34
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及防护措施
LOGO
开放源的安全操作规程
1、严格执行操作规则 ; 2、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精心细致,准确 无误,注意防止溅撒。针头上附一无菌棉 球等; 3、防护规则:严禁在放射性实验室饮水、 进食、吸烟和化妆;禁止带伤操作开放源; 禁止用口吸、鼻嗅、舌舐和手摸等方式接 触放射性物质; 4、用具要求; 5、除污保洁技术。
24
辐射防护体系中的干预水平
LOGO
表2 急性照射的剂量干预水平
器官或组织 全身(骨髓)
2天内所受的预计吸收剂量
(Gy)
1
肺
6
皮肤
3
甲状腺
5
眼晶体
2
性腺
3
25
辐射防护体系中的干预水平
LOGO
表3 慢性照射的剂量率干预水平
器官或组织
当量剂量率(Sv/a)
性腺
0.2
眼晶体
0.1
骨髓
0.4
26
国民的安全文化素养
新建议把职业照射年剂量从50 mSv 降到20 mSv(5年平均)。
14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LOGO
特殊职业人员的剂量限值
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IBSS)中规定:
1、16岁以下的任何人均不得接受职 业性照射;
2、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实习培训 人员,1年中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得超过 6mSv;
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不包括天 然本底照射和医疗照射。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1ce372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b.png)
• 电磁力 将原子核与电子结合
• 核力
将核中质子与中子结合
核与电子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能级结构) 核力>>>电磁力,核力是短程力,只有在
距离很短的时候才发生作用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4
• 核素 :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核的一种 统称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核素 氢 氘 氚
碳-12 碳-13 碳-14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 训
• 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 二电离辐射及其生物效应 • 三辐射安全与防护 • 四柳钢放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 • 五电磁辐射介绍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2
现代原子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 +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原子核 中子 质子 电子 (电子云)
3
原子半径:10-10m 原子核半径:10-14m
20
常见射线的基本性质
种类 符号 电荷 质 量
α
(e) ( u )
β
α
4He +2 4.00279
β
e± ±1 5.486×10-4
0
0
质 子 p +1 1.007276
中 子 n 0 1.008665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21
αβγ对物质电离作用的比较
电离过程 径迹 比电离 穿透能力
直接
直接
间接
• α粒子是由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又称α射线) 组成的,所以它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与正离子流 相同。
• 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在空气中的射程 只有几个厘米。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9
β衰变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PPT课件
![电离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8a88c20912a216157929ee.png)
YY
医药行业强制性标准代号
EJ
核工业行业强制性标准代号
HJ
环境保护行业强制性标准代号
LD
劳动安全行业强制性标准代号
NY
农业行业强制性标准代号
注:代号中增加/T为推荐性标准
二、放射防护标准
1、我国放射防护标准的建立的发展历程
1960年
《放射卫生防护暂行规定》 (64年核爆)
x
1984年
《放射卫生基本标准》 (GB4792-84)卫生部
第四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并采 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工会组织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制定 或者 修改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工会组织的意见。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 高 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七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 确 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 康 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 究,提高职 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设备、 材料;限制使用或者 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病医疗康复机构的建设。 第九条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 院确 定的职责,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 责范围内负责 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依据 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有关部门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危害与防护XXXX10月医疗类)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危害与防护XXXX10月医疗类)](https://img.taocdn.com/s3/m/7c45d2c6a21614791611284a.png)
人工辐射源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利益,但是这 些源的照射会对人造成损害。
如何来保护人们免受不必要的或者过量的电 离辐射的照射?
辐射防护体系
35
辐射源及其产生的人均剂量(UNSCEAR2000年报告)
辐射源
天然辐射源 宇宙辐射 陆生辐射 体内源 氡及其子体
人工辐射源 医疗照射 大气核试验 切尔诺贝利 核能生产
孕妇和喂乳妇女:① 腹部表面<2mSv
(ICRP建议) ②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1/20)ALI
46
辐射防护的三个主要原则
辐射防护体系
正当性
利益>风险
最优化
ALARA
剂量限值
数值的剂量限值
➢必须全面贯彻整个放射防护体系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不能单把个人剂量限值当作尺子来用,不考虑实践的正当
性和防护的最优化。
25
辐射效应总结
意外事 故
辐射照射
急性照射
慢性照射
公众场合 工作场所
早期效应
晚期效应
红斑 辐射病 不育
遗传效应 白内障 癌症
26
3. 辐射危害的影响因素
➢ 电离辐射的种类 ➢ 吸收剂量 ➢ 剂量率 ➢ 分次照射 ➢ 照射部位和面积 ➢ 照射方式 ➢ 辐射敏感性敏感性:个体差异、年龄
27
电离辐射的种类:由于不同种类的电离辐射与
规定个人剂量限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每个成 员都不会受到不合理的辐射照射。
不适用于医疗照射和干预场合。 医疗照射另行制定了供执业医师适用的指导水平。 干预的剂量限值: <50mSv (一般情况) ; <100mSv(紧急情况); 如防止演变成灾难性情况等 <500mSv(抢救生命)。
44
当量剂量与有效剂量限值
如何来保护人们免受不必要的或者过量的电 离辐射的照射?
辐射防护体系
35
辐射源及其产生的人均剂量(UNSCEAR2000年报告)
辐射源
天然辐射源 宇宙辐射 陆生辐射 体内源 氡及其子体
人工辐射源 医疗照射 大气核试验 切尔诺贝利 核能生产
孕妇和喂乳妇女:① 腹部表面<2mSv
(ICRP建议) ②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1/20)ALI
46
辐射防护的三个主要原则
辐射防护体系
正当性
利益>风险
最优化
ALARA
剂量限值
数值的剂量限值
➢必须全面贯彻整个放射防护体系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不能单把个人剂量限值当作尺子来用,不考虑实践的正当
性和防护的最优化。
25
辐射效应总结
意外事 故
辐射照射
急性照射
慢性照射
公众场合 工作场所
早期效应
晚期效应
红斑 辐射病 不育
遗传效应 白内障 癌症
26
3. 辐射危害的影响因素
➢ 电离辐射的种类 ➢ 吸收剂量 ➢ 剂量率 ➢ 分次照射 ➢ 照射部位和面积 ➢ 照射方式 ➢ 辐射敏感性敏感性:个体差异、年龄
27
电离辐射的种类:由于不同种类的电离辐射与
规定个人剂量限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每个成 员都不会受到不合理的辐射照射。
不适用于医疗照射和干预场合。 医疗照射另行制定了供执业医师适用的指导水平。 干预的剂量限值: <50mSv (一般情况) ; <100mSv(紧急情况); 如防止演变成灾难性情况等 <500mSv(抢救生命)。
44
当量剂量与有效剂量限值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杨PPT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杨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b9b2e252ea551811a68791.png)
放射性核素表示方法
原子质量
核素符号
原子序数
❖
226Ra 88
❖
226Ra
或 Ra-226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常见射线的种类
+ γ-
α
β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1)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又称α粒子) 组成的,所以它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与正离子流相同。 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它在空气中的射程只 有几个厘米。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衰变 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中微子
+
+ ++
+ +
+
+ +
+ 质子转变成中子,并且 带走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转变成质子,并且 带走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反中微子
三种子体分享裂变能——因此电子具有连续能量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衰变示例——3H 3He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费米(Fermi)在美国芝加哥大学 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实现链式反应。
❖1945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2年氢弹试验成功。 ❖1954年建成第一座 核电站。
中国的“两弹一星”
世界上第一个制造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约里奥.居里夫妇 1934 年
27Al + 4He → 30P + n
βHale Waihona Puke 衰变30Si + e+ +
提供许多种放射性核素,为研究和广 泛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例如:超铀元素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辐射所致的一切有害效应(包括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17
2.1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当照射剂量达到一定水平,辐射
导致的死亡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必然会影响器官或组 织的整体功能,导致器官功能丧失,这种辐射损伤称
为确定性效应。
临床表现:全身或任何组织器官受照后,均可发
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如:白细胞降 低、白内障、皮肤红斑溃疡等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 至死亡。
辐射安全与防护初级培训(医 学)
电离辐射危害与防护
1
主要内容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防护概述
辐射如何 伤害人们 的身体?
如何做好 辐射防护
2
辐射损伤的认识过程
自电离辐射被发现的百余年来,大量实践证 明核能既造福于人类,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能危害人们的健康,在人类利用电离辐射 的过程中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的直接和间接损害。 直接损伤:对DNA分子自身的直接电离。 间接损伤:细胞内形成化学活性高的自由基。
辐射使细胞中水分子电离
产生化学活性高的自由基
自由基打断DNA中的化学键自由基导致酶的损伤
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11
12
单链断裂
细胞损伤效应: 双链断裂
对单个细胞的辐射损伤基本上是源于DNA 的损伤。3个主要的损伤结果
18
确定性效应的特点:
短时间大剂量辐射 (意外事故、急性照射)
● 损害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如皮肤变红、发黑、溃烂 ● 存在剂量阈值:确定在1%的受照个体中产生某一特定的效
应或组织、器官反应的辐射剂量。
19
器官 /组织 睾丸 卵巢 眼晶体 骨髓
皮肤
全身
阈值吸收剂量(Gy)
确定性效应
急性照射
慢性照射
(单次剂量) (年剂量,重复多年)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不育 可见浊斑
0.15
0.4
3.5 ~ 6.0
2.0
2.5 ~ 6.0
>0.2
0.5-2.0
>0.1
视力损伤(晚期白内障)
5.0
造血损伤
0.5
红斑(干性脱皮)
2.5
>0.15 >0.4
-
皮肤萎缩并发毛细管扩张 10-12
1.0
湿性脱皮
18
-
表皮和深层皮肤坏死
(2)按效应发生在自身或子代身上分为: 躯体效应:受照者本人 遗传效应:精子或卵子发生变异影响下一代或几代
(3)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16
(4)按辐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分:
变化:是指辐射照射引起的轻微的效应,其可能有害,可能无害 损伤:指辐射照射引起的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 损害:指辐射照射引起的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 危害:指辐射照射所致受照人群以及后代损害的数学期望值,
(1)细胞死亡; (2)细胞发生改变导致非正常的细胞分裂; (3)细胞的遗传信息被改变。
13
生物效应产生的过程和机理
分子水平
细胞水平
临床症状 效应
DNA损伤
细胞死亡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功能性障碍
不孕
确定性效应 多细胞死亡导致
细胞变异
体细胞 生殖细胞
肿瘤
随机性效应 单一细胞变异导致 遗传效应
14
单链断裂
细胞修复
双链断裂
细胞有一个非常有效的修复机制来恢复不同 介质带来的各种损伤,包括辐射损伤。
细胞的损伤速度越慢,细胞修复的几率越高。
如:长时间低剂量辐射 短时间高剂量辐射
细胞的修复机制是癌症患者放疗的重要依据。
15
2. 辐射的生物效应类型
(1)按效应出现的时间早晚分: 早期效应:效应发生在数天或数周内 晚期效应:效应需要数年或更晚的时间来形成 >6个月
4
损伤特点:
(1)外照射引起的急性体表损伤; (2)氡及其子体内照射引起的肺癌; (3)镭内照射引起的骨肿瘤。
典型事例:
(1)X射线被发现一个月,X射线的制造者 格鲁柏的手发生了“特异性皮炎”;
(2)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 眼部受照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5
2、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25
-
急性放射病(轻度)
1
-
20
身体急性照射效应(全身)
剂量/Sv
< 0.25 0.25 ~ 0.5 0.5 ~ 1.0 1.0 ~ 2.0 2.0 ~ 3.5
3.5 ~ 5.5 5.5 ~ 10 10 ~50 50以上
效应
病理变化不明显和不易察觉 机体出现可恢复功能变化的损伤,可有血液学的变化 可出现机体功能性变化、血液变化损伤,但无临床症状
强直性脊椎炎的病人; (2) 1944~1951年,在德国应用镭-224注射治疗
强直性脊椎炎,关节炎及结核病的病人; (3) 1928~1954年,在一些国家中应用钍造影剂
作为肝、脾、血管等软组织的X射线造影的病人。
7
3、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
时间:1960年~现在 特点:
可能引起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非致命 可能出现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可能出现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
时间:1930~1960年 特点:
医学界把电离辐射看作是时髦的诊断和治疗 手段,却缺乏对辐射远期效应的认识,病人由于 接受高累积剂量而诱发过多的白血病、骨肿瘤、 肝癌等恶性肿瘤。
6
损伤对象:
主要是接受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突出的例子有: (1) 1935~1954年,在英国应用X射线局部照射治疗
辐射的生物效应?(又称辐射生物损伤)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或沉积 于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 和功能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是判定电离辐射影响或
危害的基础,是确定采取防护措施或控制工作人 员照射水平的主要依据。
10
辐射损伤
细胞损伤:辐射干扰细胞的正常运转导致细胞
人类对电离辐射危害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
3
1、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又称职业性损伤时期
时间:发现X射线(1895年)~1930年 特点:对电离辐射可能造成的损伤认识不足 损伤对象:
(1)X射线球的制造者和应用X射线的技术人员; (2)从事放射性物质研究的科学家; (3)铀矿工人及用含镭夜光涂料的操作女工。
由于人类对辐射危害的认识逐渐深化,防护 知识的增长和防护措施的进步,早期的职业性急 性辐射损伤,或严重的晚发辐射效应,除事故外, 巳极为罕见了。中期所见到的高发生率的恶性肿 瘤,得以避免。
8
第一部分:辐射的生物效应
主要内容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的生物效应类型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9
1、辐射的生物效应
17
2.1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当照射剂量达到一定水平,辐射
导致的死亡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必然会影响器官或组 织的整体功能,导致器官功能丧失,这种辐射损伤称
为确定性效应。
临床表现:全身或任何组织器官受照后,均可发
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效应。如:白细胞降 低、白内障、皮肤红斑溃疡等不同类型的放射病,直 至死亡。
辐射安全与防护初级培训(医 学)
电离辐射危害与防护
1
主要内容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防护概述
辐射如何 伤害人们 的身体?
如何做好 辐射防护
2
辐射损伤的认识过程
自电离辐射被发现的百余年来,大量实践证 明核能既造福于人类,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能危害人们的健康,在人类利用电离辐射 的过程中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的直接和间接损害。 直接损伤:对DNA分子自身的直接电离。 间接损伤:细胞内形成化学活性高的自由基。
辐射使细胞中水分子电离
产生化学活性高的自由基
自由基打断DNA中的化学键自由基导致酶的损伤
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11
12
单链断裂
细胞损伤效应: 双链断裂
对单个细胞的辐射损伤基本上是源于DNA 的损伤。3个主要的损伤结果
18
确定性效应的特点:
短时间大剂量辐射 (意外事故、急性照射)
● 损害程度取决于吸收剂量,如皮肤变红、发黑、溃烂 ● 存在剂量阈值:确定在1%的受照个体中产生某一特定的效
应或组织、器官反应的辐射剂量。
19
器官 /组织 睾丸 卵巢 眼晶体 骨髓
皮肤
全身
阈值吸收剂量(Gy)
确定性效应
急性照射
慢性照射
(单次剂量) (年剂量,重复多年)
暂时不育 永久不育 不育 可见浊斑
0.15
0.4
3.5 ~ 6.0
2.0
2.5 ~ 6.0
>0.2
0.5-2.0
>0.1
视力损伤(晚期白内障)
5.0
造血损伤
0.5
红斑(干性脱皮)
2.5
>0.15 >0.4
-
皮肤萎缩并发毛细管扩张 10-12
1.0
湿性脱皮
18
-
表皮和深层皮肤坏死
(2)按效应发生在自身或子代身上分为: 躯体效应:受照者本人 遗传效应:精子或卵子发生变异影响下一代或几代
(3)按剂量-效应关系分: 确定性效应 随机性效应
16
(4)按辐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分:
变化:是指辐射照射引起的轻微的效应,其可能有害,可能无害 损伤:指辐射照射引起的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 损害:指辐射照射引起的临床上可观察到的有害效应; 危害:指辐射照射所致受照人群以及后代损害的数学期望值,
(1)细胞死亡; (2)细胞发生改变导致非正常的细胞分裂; (3)细胞的遗传信息被改变。
13
生物效应产生的过程和机理
分子水平
细胞水平
临床症状 效应
DNA损伤
细胞死亡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功能性障碍
不孕
确定性效应 多细胞死亡导致
细胞变异
体细胞 生殖细胞
肿瘤
随机性效应 单一细胞变异导致 遗传效应
14
单链断裂
细胞修复
双链断裂
细胞有一个非常有效的修复机制来恢复不同 介质带来的各种损伤,包括辐射损伤。
细胞的损伤速度越慢,细胞修复的几率越高。
如:长时间低剂量辐射 短时间高剂量辐射
细胞的修复机制是癌症患者放疗的重要依据。
15
2. 辐射的生物效应类型
(1)按效应出现的时间早晚分: 早期效应:效应发生在数天或数周内 晚期效应:效应需要数年或更晚的时间来形成 >6个月
4
损伤特点:
(1)外照射引起的急性体表损伤; (2)氡及其子体内照射引起的肺癌; (3)镭内照射引起的骨肿瘤。
典型事例:
(1)X射线被发现一个月,X射线的制造者 格鲁柏的手发生了“特异性皮炎”;
(2)1896年,Edison和助手Morton自身试验, 眼部受照数小时后,眼痛,结膜炎。
5
2、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25
-
急性放射病(轻度)
1
-
20
身体急性照射效应(全身)
剂量/Sv
< 0.25 0.25 ~ 0.5 0.5 ~ 1.0 1.0 ~ 2.0 2.0 ~ 3.5
3.5 ~ 5.5 5.5 ~ 10 10 ~50 50以上
效应
病理变化不明显和不易察觉 机体出现可恢复功能变化的损伤,可有血液学的变化 可出现机体功能性变化、血液变化损伤,但无临床症状
强直性脊椎炎的病人; (2) 1944~1951年,在德国应用镭-224注射治疗
强直性脊椎炎,关节炎及结核病的病人; (3) 1928~1954年,在一些国家中应用钍造影剂
作为肝、脾、血管等软组织的X射线造影的病人。
7
3、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
时间:1960年~现在 特点:
可能引起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非致命 可能出现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可能出现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
时间:1930~1960年 特点:
医学界把电离辐射看作是时髦的诊断和治疗 手段,却缺乏对辐射远期效应的认识,病人由于 接受高累积剂量而诱发过多的白血病、骨肿瘤、 肝癌等恶性肿瘤。
6
损伤对象:
主要是接受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突出的例子有: (1) 1935~1954年,在英国应用X射线局部照射治疗
辐射的生物效应?(又称辐射生物损伤)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或沉积 于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 和功能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是判定电离辐射影响或
危害的基础,是确定采取防护措施或控制工作人 员照射水平的主要依据。
10
辐射损伤
细胞损伤:辐射干扰细胞的正常运转导致细胞
人类对电离辐射危害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
3
1、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又称职业性损伤时期
时间:发现X射线(1895年)~1930年 特点:对电离辐射可能造成的损伤认识不足 损伤对象:
(1)X射线球的制造者和应用X射线的技术人员; (2)从事放射性物质研究的科学家; (3)铀矿工人及用含镭夜光涂料的操作女工。
由于人类对辐射危害的认识逐渐深化,防护 知识的增长和防护措施的进步,早期的职业性急 性辐射损伤,或严重的晚发辐射效应,除事故外, 巳极为罕见了。中期所见到的高发生率的恶性肿 瘤,得以避免。
8
第一部分:辐射的生物效应
主要内容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的生物效应类型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9
1、辐射的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