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件
3. 根据世界地图, 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 称、位置、轮廓、分布特征, 了解大洲分 界线及其位置。
地球?水球?
图2.1世界海陆分布
从地球仪或地球卫星 照片上可以看出, 地球表 面明显分为陆地和海洋。 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的基 本面貌特征。
根据计算, 地球表面_7_1_%_ 是海洋, 而陆地面积仅占_2_9_%_。 概括地说, 地球上七__分__是海洋, _三_分__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 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 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小小的陆块。
例如: 东非大裂谷、红海
书页受挤压变形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 长的山脉, 主要分布在板 块碰撞挤压的地带, 例如,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科迪勒拉山系等。
世界上的火山和 地震, 也集中分布在 板块交界的地带, 如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地带。
图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亚洲大陆与欧洲 大陆是一个整体, 合 称为_亚__欧__大__陆__。
亚洲的西南部与 非洲的东北端也是相 连的。_苏__伊__士__运__河_开 通以后, 运河成为亚 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
南美洲
美洲大陆的中间部分非常狭窄, 人们在这里开 凿了巴__拿__马__运河, 它也就成为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 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_西__半球。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 撞挤压形成的。
2.读图2.25, 说明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靠近, 使古地 中海不断缩小。
两大板块继续靠近, 相互挤压的力量使 地面不断隆起。
图2.25喜 马拉雅山 脉的形成 示意(从 海洋到高 山)
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 板块碰 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解读课件: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共2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解读课件: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共21张PPT)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站在北京向西看, 亚欧两洲连成片。 东南方是大洋洲, 非洲大陆在西南。 站在北京往东看, 南北美洲在彼岸。 南极位置最特殊, 位于地球最南端。
大洲的地理分界线
四大洋大小和深度比较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例证
地震、火山是人们直接感觉到的地壳运动。 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 度上升。 东非大裂谷在不断地扩张,将形成新的海洋。 我国渤海的海底发现了长约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等。 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 荷兰、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和澳门的填海造陆。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东非裂谷带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 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 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北部后分为东、西两支。 在1 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陷落带。 有人认为,这里是板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 物质上升流动强烈地带。在这种强烈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 成东非高原,且地壳脆弱部分张裂、陷落形成裂谷带。张裂的 平均速度为每年2—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在持续不断地 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
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荷兰人有填海造陆的传统, 并且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但需要说明的 是,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作用只是局部和小规模的,并且人 类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证据
(1)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2)南极大陆白雪皑皑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3)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 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4)地中海在收缩,红海在扩张。

〖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知识点-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人教版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1.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海陆分布2.海陆比例:七分海洋(71%),三分陆地(29%)3.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但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二、七大洲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大洲之间的分界线三、四大洋1.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3.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第二节世界的地形一、陆地地形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山地、盆地2.陆地地形之最地形类型地形区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盆地刚果盆地二、海底地形1.五种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洋中脊第三节海陆变迁一、沧海桑田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大陆漂移说主要依据:(1)大陆轮廓吻合(2)古老地层相似性(3)古生物一致性3.基本内容:几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三、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3.板块运动: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裂谷和海洋;碰撞挤压运动时,形成山脉。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知识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补充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参照地图册16页)能通过读图说出各海峡、运河沟通的海域或大洋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六.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课本35页第一题)格式参照——例如: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部与欧洲相邻,西南与非洲相邻。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本章备课说明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内容,目的是能够完整地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使我们加强对海洋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是大洲和大洋、世界的地形和海陆的变迁三部分内容,要求借助地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特征,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作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等。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状况,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获取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旅游攻略等;还可以借助近期的火山、地震信息理解海陆变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课件 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课件  陆地和海洋

②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③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④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点拨】陆地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
练能力
3.关于图2-1-10中字母所代表地理
事物属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a:半岛
B.b:海峡
C.c:岛屿
A.①是面积最大的洲 B.⑤位于西半球 C.④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D.⑥位于⑤的南侧
练能力
【点拨】图中所示①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洲;⑤是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④是南极洲,是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 洲;⑥是大洋洲,位于非洲的东侧。
练能力
6.以人工运河为界的大洲有( C )
练基础
3.[中考·兰州]读大洲轮廓示意图(图2-1-6),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C )
A.①是非洲 C.③是南美洲
B.②是亚洲 D.④是南极洲
练基础
[中考·聊城]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 面积达5 000多万平方千米。据此并结合图2-1-7,回答4题。 4.图中位于亚、欧两洲分界线上的山脉和湖泊有( B )
人教版 七年级上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课件 陆地和海洋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核心笔记
一、地球?水球? 1.海陆面积比例
据计算,地球表面__1_.7_1_%___ 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 ___2_9_%___。概括地说,地球 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核心笔记
核心笔记
2.大洲分界线
大洲
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 _乌__拉__尔___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大__高__加__索__山脉、黑海、__土__耳__其__海峡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陆地和海洋01大洲和大洋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陆地和海洋01大洲和大洋

大洲和大洋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要充分借助地图展现海陆分布差异,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组织学生绘制七大洲分布图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四、学习任务三
教学模块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表层的海陆分布比例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知道了地球表层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分布不均衡。

七大洲和四大洋各具特色,世界上主要的运河和海峡构成了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海洋对我们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三节海陆的变迁

7. 台湾省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 A )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图3-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补充设问】当地震发生时,人们正确的做法是(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图3-3-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卓奥友峰地处( C ) A. 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B.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图3-3-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在卓奥友峰发现了鲨鱼化石,说明( A )
A. 卓奥友峰曾经是一片海洋
B. 由于火山喷发使地壳抬升,留
下化石

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图3-3-1 大陆漂移
3. 依据: 非 洲西岸与 南美 洲东岸的轮廓线几乎吻 ⁠ 合、古老地层分布的相似性、古生物的相似性。
三、板块的运动 1.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划分为 六 大板块,板块 ⁠
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稳定 ; ⁠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 。 ⁠
人教 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目 录
CONT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