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人性真实的回归——元杂剧《赵氏孤儿》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人性真实的回归——元杂剧《赵氏孤儿》和电影《赵氏孤儿》的比较
真实 的回归
流传 几 千年 的经典传 奇故 事 。 左传 》 国语》 《 《 中就有 粗 略 的记 载 。汉代 司 马迁 的《 记. 史 赵世 家 》 了更 加 详 有
细 的记 载 。到 了元 代 , 君 祥 以 《 记 . 世 家》 纪 史 赵 为依
据 , 造 了元 杂剧 《 氏孤儿 》 把 赵 氏孤 儿 的故 事 搬 创 赵 , 上 了戏剧 舞 台 . 使赵 氏孤 儿真实的回归
元杂剧《 氏孤儿》 电影《 氏孤儿》 赵 和 赵 的比较
支 瑞 娟 4
摘 要 : 主 要 人 物 形 象刻 画方 面 , 杂剧 《 氏孤 儿 》 一种 脸 谱 化 、 一 化 的 倾 向 , 电影 《 氏 孤 儿 》 这 方 面 上 作 了 在 元 赵 有 单 而 赵 在 很 大 的调 整 . 像 在 有 意 为 程 婴 和 每 个 人 的 行 动 找 到 合 情 合 理 的 动 机 . 人 物 性 格 的 复 杂 性 与 多 面性 展 现 得 更 加 淋 漓 好 把
出 在元 杂剧 中 , 赵盾 和屠 岸贾是 忠和奸 的关 系 , 岸 屠
元 杂剧 《 氏孤儿》 赵 ,其全 名是 《 氏孤 儿大 报 赵
仇 》 也称 《 氏孤儿 怨报 怨》 剧本 叙述 的是 春秋 时期 , 赵 。 晋 国上 卿赵盾 遭 到奸 臣屠 岸贾 诬 陷 . 全家 三百 多 口惨 遭 杀害 , 仅赵 盾之 妻— — 公 主庄姬 , 因怀孕 而幸 免 。 不 久. 庄姬 生下 一个 男婴 。 屠岸贾 就派 大将 军韩 厥守 门 , 准备等 到婴 儿满 月时 . 把婴 儿和 庄姬杀 死 庄姬 实 再 在不能 忍受 凌辱 就上 吊死 了 . 并将 孩子托 给 常常进 出 赵府 的草泽 医生 程婴 程婴 以大 义说 服 了把 门将 军韩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

《赵氏孤儿》的价值与反思摘要:元著名杂剧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撰写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通过对史料中人物和重要情节的巧妙改写,使得故事的矛盾更加尖锐,主题也更加鲜明,(忠)、(信)、(仁)、(义)的正义宣泄使得中国仁义至上的儒家仁人思想得到了体现和颂扬,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更是反映了中国悲剧宣称的(为非作歹的邪恶势力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无法逃脱正义的惩罚)的审美特点。

2013年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给了我们新一轮的视觉冲击,剧中淡化了元杂剧的“忠义”与“复仇”的主题,更多地着眼于表现小人物的人性情怀,以期更为契合当代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

当(存孤弃子)的壮举不再对应(赵氏孤儿大报仇),程婴的大义凛然似乎黯然失色了,其命运多舛的一生可谓(因悲而成义,因义而更悲)。

关键词:《赵氏孤儿》、程婴之悲、仇恨重审如果说(人最高限度的感受、享受生命从而产生一种生命的崇高感),是纪君祥版的《赵氏孤儿》赋予我们的视觉震撼。

那么(悲剧——即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成为了阎建钢导演执导的《赵氏孤儿案》施舍给我们的精神救赎。

一、《赵氏孤儿》价值解构“赵氏孤儿”的故事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政变,最早见于《左传》,经过历代文人无数次的演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纪君祥据史实改编创作的《赵氏孤儿》更是被人广为传颂,纪君祥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取材,并据历代流传的程婴存孤弃子的故事,进行加工创造,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

剧作讲述的是春秋时晋国鉴奸戾重臣屠岸贾谋害忠直大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只余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被门客程婴所救而幸免一死。

但是当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出孤儿后,竟发布榜文勒令交出赵氏孤儿否则将杀死国内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

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在几番剧烈的思想挣扎后毅然决定献出自己的老来子冒顶孤儿,其至友公孙杵臼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简要解读元杂剧《赵氏孤儿》

简要解读元杂剧《赵氏孤儿》

简要解读元杂剧《赵⽒孤⼉》简要解读元杂剧《赵⽒孤⼉》引⾔:《赵⽒孤⼉》这⼀出⼤悲剧,⽆论是历史⼤事件,还是戏曲故事和民间演义,再到陈凯歌编剧兼导演的新版电影,都在与每个当下现实做出对话。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称元杂剧《赵⽒孤⼉》“即列于世界⼤悲剧中,亦⽆愧⾊也”。

《赵⽒孤⼉》在西⽅,多是以“中国孤⼉”、“中国悲剧”的名堂出现。

本⼈算是陈凯歌⼤导演的粉丝,对他的电影很是期待,12⽉4⽇《赵⽒孤⼉》要隆重上映,去不去电影院观看这部⼤制作,还在犹豫之中,本⼈在⼤学教授过多年的中⽂系专业选修课《中国戏剧史》,对于这部戏——元代四⼤悲剧之⼀,⼜被⼤⽂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介绍到欧洲的中国古代悲剧很是喜欢。

决定在观看陈凯歌办《赵⽒孤⼉》前,先重温⼀下元杂剧《赵⽒孤⼉》,好给电影观看做个铺垫和树⽴⼀个⽐对的标杆。

元杂剧的“⼀⼈主唱制”——也就是⼀种⾓⾊主唱,正末主唱就叫做“末本杂剧”,正旦主唱就叫做“旦本杂剧”,《赵⽒孤⼉》是“末本杂剧”,第⼀折,正末扮演韩厥,⼆、三折正末扮演公孙杵⾅,四、五折正末扮演赵武。

⼀:杂剧《赵⽒孤⼉》的基本故事:元杂剧《赵⽒孤⼉》是根据《史记》记载的故事改编⽽成的,⽽改编后⼤⼤增强了原故事的悲剧⾊彩。

《赵⽒孤⼉》是⼀部扣⼈⼼弦的历史悲剧。

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中“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孤⼉》”,以为将此⼆剧“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亦⽆愧⾊也。

”《赵⽒孤⼉》所讲述的故事与《史记》记载有⼀些区别。

虽然事件起因相同,都是因为⽂⾂武将不合,奸⾂残害忠良。

可是在剧本戏剧冲突上,纪君祥进⾏了巨⼤的改编。

正是这些改编,使元杂剧《赵⽒孤⼉》更具有悲剧性。

1、程婴以亲⼦救赵⽒孤⼉。

据《史记》记载,程婴抱了⼀个男孩⼉假扮了赵⽒孤⼉,这个男孩⼉并不是程婴的⼉⼦。

⽽在元杂剧中,程婴舍弃亲⽣⾻⾁,换取了赵家⾎脉的延续。

这样的改编更能表现出程婴这个⼈物崇⾼的思想境界和⼤公⽆畏的精神。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第18卷第4期文史哲专题研究《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楚二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赵氏孤儿》是由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一部优秀杂剧作品。

因其经典性,不断成为改编的重要历史素材。

其中,在影视改编方面,影响力较大的当为2010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

通过对元杂剧与电影两个版本的分析,探索其中的改编与创新之处,以期对传统剧的改编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元杂剧;电影;赵氏孤儿;改编;创新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19)04-0090-04收稿日期:2019-06-30作者简介:楚二强(1993—),男,河南周口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

王国维先生认为将之列为“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叫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剧作,自改编为电影后,引起学界的广泛热议。

查阅资料发现,截至目前仅以影片《赵氏孤儿》为主题的论文已达百余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论述。

仅就两个版本的主题而言即出现不同看法。

在元杂剧版主题方面,有学者认为“《赵氏孤儿》是纪君祥唯一流传完整的一部元杂剧,讲述了晋国赵盾家族复仇的故事”叫改编后的电影主题方面,“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的渗入而呈现出差异性和流变性”叫本文拟以原作改编成电影为基点,对比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对杂剧的改编,并探讨其中的创新之处,以期为传统剧的改编提供借鉴。

—、电影对戏曲的改编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经纪君祥创作而成的优秀杂剧作品,并于元代搬演于匱讎。

该剧自创作之日起,即广受关注,其题材亦为诸多剧种借鉴、改编,出现了诸如秦腔、京剧、豫剧等版本。

杂剧版《赵氏孤儿》一本五折,外加一楔子,剧本主要围绕“救孤”“捜孤”“存孤”来写。

众人合力救助“赵孤”,其目的为报答主人恩情的同时,也寄予赵孤“复仇”的厚望,在剧中长大成人的“赵孤”果不负众望为赵氏全族报仇雪恨。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

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第25卷第4期2011年8月山西大同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xiDa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V ol_25N0.4Aug2011文章编号:1674—0882(2011)04—0045—04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徐翠I’(1.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4;2.中原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电影《赵氏孤儿》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改编而成.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通过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唤起我们崇高的悲剧美感,其道义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继承的.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英雄群像坍塌,悲剧美感被消解.关键词:《赵氏孤儿》;纪君祥;陈凯歌;传统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1237.1文献标识码:A电影《赵氏孤儿》(陈凯歌导演,2010年)根据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改编而成.从舞台到影像,传播形式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在表现”赵氏孤儿”故事原型时,不同的传播形式都晕染着强烈的时代风韵,选择不同的叙事策略,传达迥异的精神旨趣.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管窥赵氏孤儿故事演变的历史过程,也能够体察当代电影艺术传播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得失.“赵氏孤儿”本事见于《左传》,至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这一故事的基本形态得以确立,君臣矛盾演变成忠奸矛盾:赵盾卒后,屠岸贾矫以君命灭赵氏全族,赵朔遗孤由程婴救出得脱.为保全赵氏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取他人婴儿冒充孤儿藏于公孙处,并由程出卖于屠岸贾.公孙与假孤儿殒命,程携真孤儿藏匿深山十五年,在韩厥帮助下得报大仇,程婴遂自杀.此事后经元代纪君祥敷演成杂剧《赵氏孤Jh}.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替孤儿而死的婴儿被演绎成程婴亲子,程婴入屠府作门客,孤儿认贼作父二十年后始知真相,这一变化无疑更具传奇性和戏剧性.另有戏文《赵氏孤儿记》,传奇《八义记》等铺陈其事,虽有增减,皆不偏离纪氏杂剧所述情节.可以说,元明戏曲也是一种改编,是元明时期的人们对历史的艺术加工,必然在剧作中融人作者的时代意识和主观情感.2003年,李兆华,田沁鑫导演的两种话剧版《赵氏孤儿》轰动一时,掀开了当代人解读这一历史传奇的序幕.2010年岁末,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版《赵氏孤JL}又为这种当代阐释增添了一种新的脚本.无论话剧抑或电影,都从现代人本主义观念出发,重新审视义士救孤的传奇故事,力图摒弃封建忠义思想,为其注入人性的原动力.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对当代人接受文化遗产《赵氏孤儿》大有裨益.然而,面对传统文化,是不是只有将其改头换面才符合当代潮流?《赵氏孤JL}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当代人继承和传播的?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一味地改编毫无意义.因此,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元杂剧《赵氏孤儿》的魅力何在.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现有元刊本和明刊本传世.元刊本《赵氏孤JL)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仅存曲文,不录科白,四折一楔子,故事至程婴展图诉冤,赵武悲愤而起报仇之志便嘎然而止.明刊本《赵氏孤儿》收于明人臧懋循所编《元曲选》,曲白俱全,五折一楔子,在元刊本基础上补续一折,专述赵氏孤儿报仇成功,似要抒写元刊本未尽之意.从元刊本到明刊本,除结构体制上的区别外,二者在思想上也有较大差异.元刊本”第四折”中赵氏孤儿所唱的两只曲文如下:【中吕?粉蝶儿】也不用本部下兵卒,天子有百灵成助,待交我父亲道寡称孤.要江山,夺社稷,似怀中取物.乞紧亢金上銮舆,蝎螫似把咱怯惧.收稿日期:2011-04—19作者简介:徐~.(1981一),女,湖北襄I~IA.,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戏曲史与艺术传播.—.45—.【醉春风】俺待反故主晋灵公,助新君屠岸贾.交平天冠,碧玉带,衮龙服,别换个主!主!问甚君圣臣贤,既然父慈子孝,管甚主忧臣辱.『l1至明刊本”第四折”,曲文则如下所唱:【中吕?粉蝶儿】引着些本部下军卒,提起来杀人心半星不惧.每日家习演兵书.凭着我,快相持,能对垒,直使的诸邦降伏.俺父亲英勇谁如,我拼着个尽心儿扶助.【醉春风】我则待扶明主晋灵公,助贤臣屠岸贾.凭着我能文善武万人敌,俺父亲将我来许,许,可不道马壮人强,父慈子孝,怕甚么主忧臣辱.[21对照可知,元刊本之赵孤为其父屠岸贾可以“反故主”,明刊本之赵孤则要”扶明主晋灵公,助贤臣屠岸贾”.前者为”孝”与”忠”的对立,后者为“忠”与”孝”的统一.元刊本中,晋灵公是个远君子亲小人的昏君,正如第一折中韩厥所唱【仙吕?混江龙】曲文:”忠正的市曹中斩首,谗佞的省府内安身, 为主有功的当重刑,于民无益的受君恩.”元刊本中的矛盾冲突是多元交织的,既有君臣冲突,又有忠奸冲突;而明刊本中屠岸贾奸臣形象更为突出,“他把爪和牙布满在朝门,但违拗的早一个个诛夷尽”,忠奸冲突成为唯一冲突.张哲俊认为,元刊本的思想核心是孝,忠的思想被淡化,其冲突近于不可解决的悲剧冲突;而明刊本保持了明君圣主的正统思想,其冲突为可解决的冲突.[3】据《史记?赵世家》记载,程婴死后,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赵氏后裔对程,公孙二位功臣的祭祀一直延续,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立祚德庙,由皇帝亲祀.由此,宋元时人以赵孤喻指赵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许建中则指出:”我们可以说纪君祥用这个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有独特意义的故事创作《赵氏孤儿》杂剧,表达自己在元初的现实情怀,确有抒发民族情绪,激励民族意识,弘扬爱国热情的重大意义.”而到了明代,这种恢复汉室江山的民族意识便不复存在了,由此解答了元刊本与明刊本中”忠”的思想强弱不一的原因,即时代意识和作者主观情感在元明戏曲中的渗透程度与多少不同.然而,无论是以”孝”为主导的元刊本,还是以“忠”为纲的明刊本,都保持了”义”的思想.这种“义”的思想,是通过程婴,公孙杵臼,韩厥,提弥一46一明,灵辄,钼麂等义士的行动体现出来的.刺客钽麂受奸臣屠岸贾之命刺杀赵盾,睹其仁爱便触树自绝;提弥明在朝殿之上为救忠臣赵盾,以身护佑而亡;灵辄扶轮以报赵盾昔日救命之恩;韩厥私放程婴和孤儿出宫,自刎以表忠诚;公孙杵臼为救孤儿,触阶而死;程婴为救孤儿,舍弃亲子,忍辱负重二十年.这些义士为了保护忠臣或其遗孤,都做出了巨大牺牲.这种自我牺牲是建立在对奸佞的愤恨和对忠良的敬重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是为晋国的江山社稷即国家利益做出的牺牲,正因如此,这些英雄舍生取义之举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况且,为国家牺牲小我的不是一人,而是一个群体,群体的牺牲增强了”义”的厚重色彩,发出强劲的历史足音.在元刊本中,”义”和”孝”一致,共同与”忠”构成冲突(对昏君之忠可视为愚忠).在明刊本中,”义”则与”忠”“孝”一体,但二者皆是为国政命运而来.王国维曾有言:”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 《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嘲㈣张哲俊经过分析认为,王国维这里所指的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实为元刊本,而非明刊本.可见,王国维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悲剧力量是极为肯定的.这种悲剧的力量来自舍生取义的群体行为,它唤起了我们崇高的美感,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正在于此.电影《赵氏孤儿》在对元杂剧进行改编时,不仅对人物情节大作修改,将原作的思想精神也予以颠覆.就结构而言,元杂剧重在叙事,电影则重在写人.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末本戏,前三折搬演各位义士救孤的过程,第一折由韩厥唱,第二,三折由公孙杵臼唱,第四折由长大成人的赵武唱.戏曲中的歌唱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抒发情感和刻画人物,元杂剧中程婴自始至终仅有科白,显然着墨是不够的.元杂剧的结构安排说明重点在救孤义举,奸臣屠岸贾凶残的步步紧逼和多位义士前赴后继的牺牲形成强而有力的戏剧冲突,不以某个义士为中心,突出的是群体英雄形象.电影则集中刻画程婴,讲述他救孤和养孤的过程,剖析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使程婴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这样的改编让事件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符合现代艺术以人为本的创作规律.编剧高璇认为,电影改编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使“程婴舍子”这个情节令当代人信服:”现在和春秋时期的观念差距很大,在春秋时期确实会有这样的‘士’,宁愿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保全大义.但是现在的社会,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将孩子奉为至宝,程婴的这种行为就是反人性的,是无法接受的.”出于这种考虑,电影《赵氏孤儿》把”程婴舍子”从元杂剧中的主动行为变成了不得不如此的被动行为:庄姬嘱托程婴将孤儿转交给公孙杵臼,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带至家中;在他外出拜访公孙时, 屠岸贾派来的官兵逐户搜查新生婴儿,程妻将孤儿交予官兵;程婴回家得知孤儿被交出,意识到全城的孩子都在屠府,剩下的这个就成了屠岸贾要找到的孤JL;正在此时公孙杵臼赶来,程婴将错就错,骗他这就是孤儿,以为公孙大人能带妻JLJI~利出城; 不料城门紧闭,公孙一行人只好回城内家中暂避; 程妻慌乱中说出实情,公孙将其母子藏于夹壁墙内,暗自做好了牺牲自己成全孤儿的打算;程婴赶至屠府,因为迟至被屠岸贾怀疑并以杀掉全城婴儿相威胁,程婴以为妻儿已被公孙大人送出城外,权衡之下说出孤儿下落,并带领屠及官兵一同到公孙家中搜查,公孙全力阻拦被杀,让屠岸贾深信程妻怀中的婴儿即赵氏孤儿,程婴亲子被当成赵氏孤儿遭杀害,程妻也被官兵杀害.在这段情节中,程婴是被迫舍弃亲生儿子的,尤其是程妻这个人物的加入,向官兵交出孤儿和向公孙杵臼说出真相都是母性本能的驱使.这样的改动,看似更合乎情理.”程婴是一个小老百姓,突然被放在一个历史的节点, 让他怎么办?他的力量那么弱,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保护婴儿.面对着两个婴儿做出选择,无论怎样都会换来后半生的痛苦.在这部影片中,程婴表现的是’仁’,而不是原来的’义’.”编剧如是说.不仅程婴,韩厥的形象也有较大改变.在元杂剧中,韩厥虽为屠岸贾手下将军,但为人正直,为忠良遭陷害愤愤不平,放程婴出宫并自刎而死.在电影中,韩厥成了贪生怕死之徒,”我不是不想把孩子还给你,还给你我就是死路一条,”后来因为庄姬以牺牲自己性命为代价才换来韩厥对程婴和孤儿的放行.诸如提弥明,灵辄,钮麂等义士在电影中则未出现.除此之外,电影对”孤儿报仇”也做了很大改动.元杂剧《赵氏孤儿》四折一楔子,前三折搬演救孤过程,到第四折中孤儿已长大成人,得知真相,愤而报仇,省略了孤儿在屠府长大的具体经过.电影《赵氏孤儿》时长120多分钟,义士救孤情节不足二分之一,另外一半的时间用来讲述孤儿成长的过程.孤儿认贼作父2O年后,在杀不杀屠岸贾的问题上内心充满了纠结,程婴把孤儿抚养长大的目的,也从”为贤良赵氏满门报仇冤”变为”让他替我儿子报仇”的个体化诉求.庄姬托孤之时,嘱托程婴:”等这孩子长大了,不许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许告诉他仇人是谁,忘了报仇,就过老百姓的日子.”编剧在此似要表达一种放下仇怨的宽大态度, 但这种态度并没有得到贯彻.程婴带着孤儿去做屠岸贾的门客,是为了”等他长大了,我要把他带到屠岸贾面前,告诉他这孩子是谁!我是谁!”韩厥对屠岸贾的仇恨也被设计成私怨,整部电影弥漫着浓重的报私仇的情绪,其价值观是相悖以至混乱的,令人不可捉摸.究其原因,电影里的赵盾无所谓忠奸.元杂剧通过灵辄,钽麂来体现赵盾的仁厚爱民,赵盾与屠岸贾的忠奸对立是清晰的.而在电影中,这些内容并没有出现,明显淡化了赵盾作为忠臣的意味,赵盾与屠岸贾的矛盾俨然成了普通的文武大臣的矛盾.这样一来无异于釜底抽薪,救孤行为缺少了为国为民的大义之理,仅仅是救一个生命,于是人们各打小算盘也就成为必然.电影运用现代意识对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反思,急欲抛弃原着”封建思想糟粕”,为其寻求当代合理化的叙事策略,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这种改编为剧中每个人物的行为找到了合乎人性的动机和发展轨迹.影片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行为动机,甚至专门设计了韩厥和程婴,程婴和屠岸贾的大段对话来讨论这些动机,每个人物的行动都缘于各自的目的.单独去看,每个人物的行动线索都合情合理,但聚合起来整个故事变得毫无意义.电影《赵氏孤儿》颠覆了元明戏曲始终不变的”义”的思想内核,”义”的思想被严重削弱,英雄群像坍塌,成了个人主义的视听表述,元杂剧中那种舍生取义的悲剧美感被消解.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对人性的探求,人性是复杂的和多面的,显然不能仅仅用自私去作简单诠释.为了某种崇高的理想,信仰和正义,人们是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历史和当代都不缺乏这样的典型.电影《赵氏孤儿》在对元杂剧进行当代解读时,忽略了人性的完整性,狭隘地把当代意识等同于个人主义.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编剧就不用担心当代人是否能理解”程婴舍子”的行为了.这种崇高的道义担当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作为大一47—众媒介,由于”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和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罔电影对大众文化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电影的首要功能是消费娱乐,但它仍然需要维护和传播道义,担当传播主流文化的使命.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期盼着大众媒介艺术的开发和弘扬.影视艺术应彰显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观,不能一味迎合当代部分消费群体消极阴暗的审美趣味,而要以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为己任.贾磊磊教授曾呼吁:”我们现在要建构的是一种以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为原型,以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旨,以兼容主义的电影美学理念为取向的中国主流电影.我们提倡,建构的这种主流电影就是要使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走向商业化的制片体制,同时使中国的商业电影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精神.”17]元杂剧《赵氏孤儿》所宣扬的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代表,是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的“主旋律精神”.然而,电影《赵氏孤儿》用个人主义的行为动机解读取代元杂剧的思想文化精髓,放弃崇高精神而去传播狭隘的自私的价值观念,违背了大众媒介艺术的文化价值追求.元杂剧《赵氏孤儿》从元刊本到明刊本,始终把“义”的思想作为艺术表现的精髓.义士救孤是对正义的伸张和对邪恶的反抗,即使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是何其凛然的大义之举!令人遗憾的是,电影《赵氏孤JL)在改编元杂剧过程中,没有看到其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核在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中积极的建构作用,而仅停留在合理化叙事层面,使一部热血英雄传奇变成阴鸷沉闷的个人主义行为动机的阐释,消解了悲剧的崇高美感.电影虽然在突出中心人物和揭示内心冲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传达出来的思想价值并没有超越原着,反而有所降低,其内在的思想观念甚至有相互抵牾之处.面对传统文化遗产,当代人是继承还是颠覆,应该由文化本身的价值来决定.参考文献:【l】元刊杂剧三十种[A】.《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古本戏曲丛刊四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2](明)臧懋循.元曲选fM1.北京:中华书局,1979.【3】张哲俊.悲剧形式:《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比较【J】.文学遗产,2000(2):79—83. 『4l许建中.”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独特的意义【J】.文学遗产,2000(6):120—125. 『5]z国维.宋元戏曲史『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着,颜建军等译.大众传播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贾磊磊.重构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模式与价值体系[J1.当代电影,2008(1):21—25.ComparingMovie”TheOrphanoftheZhaos”withtheOperainYuanDynastyXUCui(1.ArtInstitute,ChinaMediaUniversity,Beijing,100024;2.SchoolofRadioandMovies,ZhongyuanEngineeringInstimte,ZhengzhouHenan,45000 7)Abstract:Movie”TheOrphanoftheZhaos”isadaptedfromtheoperainYuanDynastybyJijun xiang.TheoperahasYuan dynastyeditionandMingdynastyeditionhandeddowntillnow,”filialpiety”istheleadingele mentin.Yuandynastyeditionand“loyalty”isthekeyinanotherone.bothofthemhavemaintained”justice”andevokeUStheno bleaesthetic.feelingoftragedy throughthegroupbehaviorsofsacrificeforjustiee.However,themovienarrowlymakesthec ontemporarysenseequivalenttoindividualismandsubverttheideol ogicalcore”justice”inzaju”TheOrphanoftheZhaos”,S Othatthecollapseofagroupofheroes, aestheticfeelingoftragedytobedispelled.Keywords:TheOrphanoftheZhaos;JiJunxiang;ChenKaige;traditionalculturalvalues [编辑裴兴荣]——48—.。

电影《赵氏孤儿》与元杂剧《赵氏孤儿》之比较

电影《赵氏孤儿》与元杂剧《赵氏孤儿》之比较
人 的特 点 . 型 的如 程 婴 、 厥 、 孙 杵 臼等 。 元 杂 剧 中程 婴 为 典 韩 公 在 了 救 赵 氏孤 儿 , 不犹 豫 的把 自 己 的儿 子 献 给 屠 岸 贾 杀 害 , 韩 毫 而 厥 为 了 放 走 程 婴 和 赵 氏 孤 儿 心甘 情愿 地 选 择 自 刎 ,至 于 公 孙 杵
影视 文学
电影《 氏孤儿》 赵 与元杂剧《 氏孤儿》 赵 之比较
王文 娟
( 阳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宁 沈 阳 10 3 ) 沈 辽 10 4
摘 要 : 0— 0年 由 陈 凯歌 导 演 的 贺 岁 影 片 《 氏 孤 儿 》 二 赵 是
这 个 “ 实 ” 是 指 有 历 史根 据 的 真 实 , 是 艺 术 的真 实 , 真 不 而 主 要 指 人 物 形 象 更 加 丰 满 更加 有 血 有 肉 ,人 物 的 身 上 更加 具 有 人
探讨的就是改编后的电影版与元杂剧之间的不同之处。
贾 , 又 不得 不和 屠 岸 贾生 活 在 一 起 , 既要 让 赵 氏 孤 儿 知 道 事 但 他
1人 物关 系及 剧情 有改 动
电影 版 《 氏 孤 儿 》 人 物 关 系 上 做 了一 些 改 动 , 如 在 元 赵 在 比 杂 剧 里 赵 朔 是 晋 灵 公 的 女 婿 .在 电 影 里 改 成 赵 朔 是 晋 灵 公 的 姐 夫 。 在 剧 情 方 面 , 杂 剧里 晋灵 公 没 被 害 死 , 朔 是 用 短 刀 自杀 元 赵
二 0— 0年 由 陈凯 歌 导 演 的 贺 岁 影 片 《 氏孤 儿 》 根 据 元 赵 是 杂 剧 《 氏孤 儿》 编 而 成 。 元 杂 剧 《 氏孤 儿 》 元 代 的剧 作 家 赵 改 赵 是 纪 君 祥 创 作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晋 国 大 将 屠 岸 贾 杀 害 文 臣赵 盾 一 家. 医生 程 婴救 出赵 氏孤 儿 并抚 养 其 成 人 , 大 后 的 赵 氏孤 儿 为 长 赵 家 报 仇 雪 恨 。 捉 住 仇 人 屠 岸 贾 并 移 交 官府 , 后 屠 岸 贾 被 凌 他 最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它是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作品,因在1775年被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而轰动欧洲剧坛。

到了当代,“各种地方戏的改变,特别是2003年北京人艺、国家剧院、河南豫剧二团同时把赵氏孤儿搬上舞台” 之后,这个故事再一次感动了全中国。

而到了2010年,《赵氏孤儿》更是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搬上电影荧屏,使这个古老的故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讲述了在春秋晋灵公时期,忠心耿耿的赵盾和野心勃勃的奸臣屠岸贾“文武不和”。

屠岸贾曾遣勇士刺杀赵盾而不得,后又训练神獒,以谗言混淆视听,终使赵家三百口被诛尽杀绝,只剩下赵朔之妻庄姬夫人在自缢前托付给赵家门客程婴的赵氏孤儿。

当时正受命于屠岸贾在搜查赵氏孤儿的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而自刎,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也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献出了生命。

之后的二十年,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赵氏孤儿在屠家做门客,让赵氏孤儿同屠岸贾习武。

时机成熟,程婴将过去的故事和盘托出。

得知真相的赵氏孤儿誓死要“还他九族屠”。

最终,赵氏孤儿和当时的上卿魏绛在晋灵公的授意下除掉了屠岸贾后,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

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依照元杂剧改编,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和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多不同之处。

一、人物形象之不同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不同,这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重要人物程婴和屠岸贾身上。

程婴在元杂剧中是赵家门客,临危受命于庄姬夫人救出赵氏孤儿,而在电影中他只因机缘巧合才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元杂剧中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而在电影中他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屠岸贾。

元杂剧中的程婴是忠义的化身。

他本可以在庄姬自缢后抛下赵氏孤儿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他却冒着全家被处斩的危险救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

《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

《赵氏孤儿》元杂剧话剧对比分析《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媾期间,而起赴汤蹈火这,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至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有诸多版本,元代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团圆》与现代剧作家金海曙的话剧《赵氏孤儿》这两个版本中,魏绛,这个两部剧作均出现的剧中边缘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

魏绛这一角色无论是元杂剧还是话剧,与最原始的《史记·赵世家》和《左传》中的记叙并不相同。

在这两本文献中,魏绛这个角色的原型其实是韩厥。

《左传》中,“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

”栾、郤为征。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

武従姬氏畜于公宫。

以其田与祁奚。

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

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

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

’所以明德也。

”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史记·赵世家》中如此记叙:“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

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

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但在元杂剧和话剧中,韩厥却成了一个看守赵庄姬的将军,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即使知道程婴带走了赵氏孤儿却仍放过了程婴,而他面临忠义的抉择,最终自杀谢罪。

魏绛这个在后世戏剧创作中为情节新创设出来的人物,无论是在元杂剧还是在话剧中均是正面角色,但两剧中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节设置并不尽相同。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魏绛在第五折登场,在得知程勃要“擒拿屠岸贾,雪父之仇”,便“奉主公的命,道屠岸贾兵权太重,诚恐一时激变,着程勃暗暗的自行捉获,仍将他阖门良贱龉龃不留。

”在程勃即赵氏孤儿捉住了屠岸贾后,再度出场宣判了屠岸贾的罪行:“屠岸贾,你今日要早死,我偏要你慢死。

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休着他死的早了。

从戏剧到电影——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从戏剧到电影——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介 绍 剧 情 发 展 的 大 段 独 白变 成 了 一 场 非 常 有 视 觉 冲 击 力 的 ,惊 心动 魄 的 宫 廷 之
情感戏 , 了这里 , 到 寥寥数 字就得 以表现 。 例如公 主央 求程 婴将孩子带 出的一场戏 , 在 电影 中用很 大的篇幅 将程 婴的心理 斗 争 , 犹 豫 不 决 以及 公 主 的 苦 苦 哀 求 展 现 的淋漓尽致 , 而在 元杂剧的文本中 , 旦 ) ( 做 拿裙 带缢死科 等几个 动作就 将这 一段 剧情表达 了出来。
儿 》。元杂 剧 《 氏孤儿 》与 电影 版 的 赵 《 氏孤儿 》 赵 虽然取 自相 同的历史事件 ,
但 是 由于 作 者 不 同 , 艺 术 样 式 不 同 ,两 者 之 间 也 存 在 着 非 常 明 显 的 差 异 。 本 文 从 戏 剧 到 电影 , 浅 析 一 下 电 影 版 与 元 杂
典剧 目发 生 了诸 多变化 。
[ 关键词 】 《 氏孤儿 》 元 杂剧 电影 陈凯歌 赵
d i 03 6 /.s.0 2 6 1 .0 11 .1 o: .9 9j s 1 0 — 9 62 1 .50 5 1 in
《 氏孤儿 》是我 国元 杂剧 的经 典 赵
《 氏 孤 儿 》 的 文 本 中 , 占 绝 大 多 数 的 赵
的一次冤案搬上 了艺术舞 台。 赵 氏孤 儿 》 害赵 氏并将 其满 门抄斩 的情 节全 部是 由 《
剧种改编上演。 了 1 、 9 到 8 1 世纪 , 更有英、 法等 多种 译本 ,登上 欧洲戏 剧舞 台 ,受 到 世 界 注 目。 而 今 年 我 国 著 名 导 演 陈 凯
歌 将 这 一 经 典 剧 目改 编 成 了 电影 ,通 过
而除 了歌唱 、宾 白之外 ,表 演也是 元 杂剧 不可或缺 的一项 内容 ,在 其文 本

2019年《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2019年《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

《赵氏孤儿》元杂剧与电影之比较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它是中国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作品,因在1775年被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而轰动欧洲剧坛。

到了当代,“各种地方戏的改变,特别是2003年北京人艺、国家剧院、河南豫剧二团同时把赵氏孤儿搬上舞台” 之后,这个故事再一次感动了全中国。

而到了2010年,《赵氏孤儿》更是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搬上电影荧屏,使这个古老的故事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讲述了在春秋晋灵公时期,忠心耿耿的赵盾和野心勃勃的奸臣屠岸贾“文武不和”。

屠岸贾曾遣勇士刺杀赵盾而不得,后又训练神獒,以谗言混淆视听,终使赵家三百口被诛尽杀绝,只剩下赵朔之妻庄姬夫人在自缢前托付给赵家门客程婴的赵氏孤儿。

当时正受命于屠岸贾在搜查赵氏孤儿的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而自刎,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也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献出了生命。

之后的二十年,程婴忍辱负重,带着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赵氏孤儿在屠家做门客,让赵氏孤儿同屠岸贾习武。

时机成熟,程婴将过去的故事和盘托出。

得知真相的赵氏孤儿誓死要“还他九族屠”。

最终,赵氏孤儿和当时的上卿魏绛在晋灵公的授意下除掉了屠岸贾后,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

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虽然依照元杂剧改编,但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和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多不同之处。

一、人物形象之不同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不同,这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重要人物程婴和屠岸贾身上。

程婴在元杂剧中是赵家门客,临危受命于庄姬夫人救出赵氏孤儿,而在电影中他只因机缘巧合才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元杂剧中他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献出了自己的孩子,而在电影中他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屠岸贾。

元杂剧中的程婴是忠义的化身。

他本可以在庄姬自缢后抛下赵氏孤儿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但他却冒着全家被处斩的危险救了赵氏孤儿。

对比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人物及情节分析悲剧意蕴与内涵

对比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人物及情节分析悲剧意蕴与内涵

文史研究对比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赵氏孤儿》人物及情节分析悲剧意蕴与内涵文/朱渝摘要:本篇旨在通过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版《赵氏孤儿》在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计的不同,进而分析两者体现的不同悲剧意蕴和时代文化内涵,在对经典的继承方面,仅追求与时代接轨而偏离原作内涵是对原作的无谓阐释,因而提醒我们改编经典应尊重原著的价值史观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人物塑造;情节;意蕴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赵氏孤儿故事历代流传改编作品中人们熟知程度最深的一篇。

其本事在史学上称为“下宫之难”,而关于这一史实的最早记载,起于《春秋》。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其记载尤为简略,“弑”“杀”却将作者褒贬态度展现淋漓。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不仅是一部绝伦的历史剧作品,还多次搬到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和荧幕上重新演绎,其故事中的悲剧意蕴深刻,王国维曾评价《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陈凯歌导演于2010年以其独有视角将赵氏孤儿搬上荧幕,影片在保留故事大致雏形下,集中体现了个体悲剧及一般俗人的心理状貌,剧情改编几乎颠覆了纪氏元杂剧的内涵,且原本内容所蕴含的深意也大有不同。

这与元杂剧版展现出来的群体忠义英雄壮烈牺牲下的大无畏精神相去甚远,因此影片上映后的评价褒贬不一,观众对此的定调多是“半本好戏半本争议”。

在人物的塑造上,尤以屠岸贾为例,元杂剧中屠岸贾的残暴形象呼之欲出,为其私恨,不择手段除掉赵盾,为斩草除根,不惜杀掉全城幼婴。

反之,影片中屠岸贾的反面性极度削弱,其暴性极大被淡化。

从最开始屠岸贾对赵氏嚣张跋扈的隐忍,赵盾及其子赵朔对他嘲讽的刻画,使得屠岸贾灭其满门的行为于情理之中带有了一丝罪有应得的意味。

在影片后部分,当屠岸贾知道赵孤身份后,仍凭“干爹,救我”这句话,只身毅然冲入敌群。

这样的屠岸贾具有了人情味,人物形象看似更丰满,符合人性的真实,殊不知失去了元杂剧中单一凶残的暴性,由此大大消解了其中的悲剧性力量。

从元杂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改编

从元杂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改编

视听视听解读从元杂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改编□雷萌摘要:《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创作的著名杂剧之一,曾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并引起轰动,也是我国最早出口的剧目之一。

该剧因浓重的悲剧性特质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

2010年,中国导演陈凯歌将这出经典戏曲剧目搬上了银幕,运用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及审美意识倾向对其加以改编。

从元杂剧到电影,从纪君祥到陈凯歌,《赵氏孤儿》所经历的改编过程,是对这一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本文着重比较两个版本中的人物(性格赋予)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节上的不同,讨论优秀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时代性特质。

关键词:《赵氏孤儿》;元杂剧;陈凯歌;电影;时代性;改编据传,《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之中,“敷演之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

”①而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演变.根据该剧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出现在银幕之上。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主打“悲壮”的主题,祛除了一切有关喜感的元素,书写了一个“悲而不凄、壮而不烈”的故事。

电影彻头彻尾地在向观众传输有关“复仇”的种种因果包袱。

影片的故事取材改编自元代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下简称《赵氏孤儿》),并加以改编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实现了优秀艺术作品在审美层次上的时代传承性特质。

影片从根本上还是尊重了原剧本中的叙事框架,但是在仔细比较元杂剧剧本以及电影情节之后,却能清晰发现电影在主题叙事思想上却与元杂剧有所背离。

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的故事是围绕“孤儿复仇”这个核心情节积累高潮.但是被陈凯歌搬上银幕的电影《赵氏孤儿》,在反复观影推敲后发现,影片着重讲述的其实是“救孤者”程婴的复仇.这其中包裹着孤儿和他人的复仇力量。

此外,在人物设置以及性格赋予上,电影与元杂剧剧本的演绎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本文从电影《赵氏孤儿》入手,着重比较元杂剧剧本与电影中的人物(性格赋予)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情节上的不同,从而讨论优秀艺术作品所特有的时代性特质。

电影《赵氏孤儿》与元杂剧悲剧思想

电影《赵氏孤儿》与元杂剧悲剧思想

一、概述
2010年12月4日公映的电影《赵氏孤儿》是由陈凯歌 执导,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海清、鲍圈安等 国内一线明星主演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2 500年前的春秋 时期,随着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利和威氇不断壮大, 将军屠岸贾一直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 之日,设计以弑君之罪,一日内便杀死了赵氏族长赵盾和 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300余人。而赵朔妻子、庄姬此时生 下儿子。为了保住赵氏惟一的香火,她自杀以换让韩厥放 程婴带赵武走。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 的庄姬时,程婴正在府E,在庄姬得知变故后要求程婴让 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当韩厥冲进来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 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程婴把婴儿带出去。屠岸贾赶来 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挥剑砍在了韩厥的脸上。并下 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赵氏孤儿赵武。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 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柞臼求助, 商量之下利用其贵族身份把赵武带出城去,当他们赶到程 婴家,发现妻子在屠岸贾搜查之时为保自己家孩子把赵武 交给了屠岸贾,而生性多疑的屠岸贾不信其手中的婴儿是 赵武,正相反,在他眼里程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赵武,把 他一把摔死,反倒把真正的赵武放了。而程婴因献“赵氏 孤儿”被收为门客。程婴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 认屠岸贡作干爹习武、读书,并找机会复仇。韩厥刺杀屠 岸贾,屠岸贾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灵药治疗屠岸贾。 赵武、屠岸贾在程罂面前确认厂所有真相,屠岸贾杀了程 婴,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该影片改编自被誉为中 国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古典戏剧《赵氏孤儿》。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桃花扇》《窦娥冤》《牡丹 亭》《西厢re}与/C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
秋》《梧桐雨》《赵氏孤JL}。 于困维也将《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视为中国古典 悲剧的典范,因为其着眼于“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日j,而 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窦娥冤》取材下 元代社会现实,不仅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还赋予主人 公对现实的否定与不妥协的性格。《赵氏孤儿》这部历史剧 则一方面揭示了奸臣凶狠残忍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也塑 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而品格高尚的悲剧人物群像。歌颂了 主人公舍生冒死、慷慨赴义的精神。两部悲剧表现ff;“历 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町实现”之间的矛盾。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多表现为“伤感”,中国古典悲 剧丰人公身』:呈现的是一・种命运藩篱下的人的悲剧。巾困 古典悲剧艺术的冲突,主要是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人物自 身特别是自身善与恶的冲突在中国悲剧艺术里是不多见甚 或是没有的。中国占典悲剧在表现悲剧冲突时,常常将偶 然性与必然性结合在一起,强i|吉|命运的强大和人的无能为

比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话剧赵氏孤儿对悲剧性的理解和表达

比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话剧赵氏孤儿对悲剧性的理解和表达

比较元杂剧《赵氏孤儿》和话剧《赵氏孤儿》对悲剧性的理解和表达2013级中文系一班宋彤彤学号3022《赵氏孤儿》,元朝杂剧,作者为纪君祥。

此剧是一部悲剧,内容取材自春秋时代的晋国的历史事件“下宫之难”,但并非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对历史上的人物关系作了很大的改变。

戏剧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家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

先是赵氏孤儿的妈妈(晋灵公的女儿)把孤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为了消除程婴对于泄密的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明大义,在韩厥迟疑当中,他指挥程婴把婴儿带了出去,为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一起赴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他就把复仇的烈火射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元杂剧版的《赵氏孤儿》背景取自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纯真和无所顾忌的时代,也是想象力勃发的时代。

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真正的历史关系来发展,对其有了较大的改动。

但总体反映了那个时期对正义和对善恶的明显态度。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在千百年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精神内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部悲剧虽然对立的双方在冲突中遭到毁灭,正义得以伸张,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从元杂剧到电影_《赵氏孤儿》行动元的嬗变

从元杂剧到电影_《赵氏孤儿》行动元的嬗变

从元杂剧到电影_《赵氏孤儿》行动元的嬗变从元杂剧到电影:《赵氏孤儿》行动元的嬗变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赵氏孤儿》是一部深受民众喜爱的杂剧作品,作为行动元的代表之一,经历了多次改编和演出的嬗变,最终成为备受赞誉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从元杂剧到电影的角度,探讨《赵氏孤儿》行动元的嬗变过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传统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其中,行动元是杂剧演员的一种表演风格,以擅长武打动作和舞蹈为特点。

《赵氏孤儿》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之一,自元代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赵氏孤儿》讲述了北宋末年,文天祥为报父仇,联合义军推翻欺暴贼寇,拯救赵氏孤儿的故事。

这部剧作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感人的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元代时,《赵氏孤儿》就已经被改编为元杂剧,在戏曲舞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杂剧表演中的行动元,以其激烈的动作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杂剧表演风格与剧情相结合,使得《赵氏孤儿》成为了当时戏曲界的一颗明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对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需求,《赵氏孤儿》也经历了多次的改编和演出。

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电影版的改编。

电影版《赵氏孤儿》由导演陈凡执导,黄海波、江一燕等演员主演,于2010年上映。

这部电影在保留元杂剧剧情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和表现。

通过电影的特殊拍摄手法和高级制作技术,将剧情呈现得更加真实和感人。

同时,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化的表现。

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将行动元的表演形式融入进电影的拍摄手法中,通过电影镜头的切换和特效的运用,将剧中的武打动作和舞蹈形态进行了成倍放大,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行动元的魅力和独特表演。

同时,电影版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和剧情,如对文天祥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刻画,进一步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涵和深度。

从戏曲舞台到银幕——元杂剧与电影《赵氏孤儿》之比较

从戏曲舞台到银幕——元杂剧与电影《赵氏孤儿》之比较

文_学术探讨354摘要:近些年兴起了一股经典戏曲的改编热潮,从比较戏曲版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在人物形象、主题和悲剧美感的处理上吸取经验教训,把握戏曲改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人物;主题;悲剧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使传统的戏曲文化逐渐淡出主流艺术舞台,几乎被各类电子影像如电影、电视剧所取代,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戏曲尝试与电影、电视剧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片种----戏曲电影。

它以普通话为基础,穿插戏曲演唱,与电影拍摄技巧紧密结合,表演方式更加贴近电影的审美特征,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戏曲和电影的审美差异,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近些年兴起了一股戏曲改编热潮,将戏曲剧目直接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提高了社会对戏曲文本和舞台表演的关注程度,带动了戏曲产业的发展,电影《赵氏孤儿》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人物形象电影是浓缩的,正是因为它的浓缩,使得它不允许可有可无的人物出现,每个人物都必须承担一定的符号化的意义。

1、忠义群体元杂剧和电影版的《赵氏孤儿》都塑造了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古典戏曲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无论是孔子的“杀身以成仁”,还是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通常是宣扬忠孝节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洋溢着舍生取义的浩然正义。

杂剧中,一本戏只能有一个主要脚色,《赵氏孤儿》第一折以韩厥为主,他明知药箱中藏有婴儿,却“三擒三纵”,放走程婴,最后自刎免于后患。

第二、三折公孙杵臼为主,他为了使屠岸贾信服,饱受刑罚,最后触阶而亡。

第四、五折程婴为主,程婴冒着“九族不留”的危险救出孤儿,又为了保全城婴孩的性命,用亲生儿子代替孤儿。

整部作品塑造的是一个以程婴为主的群体形象,当时社会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做事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即使牺牲一切也要保存气节。

且作者正处于民族压迫的特殊时期,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符号作为楷模,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期社会风尚。

2、个体人性电影则更侧重于窥探人性,塑造个体形象。

《赵氏孤儿》的改编之人物对比

《赵氏孤儿》的改编之人物对比

【摘要】《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悲剧之一,电影《赵氏孤儿》改编于此。

本文以程婴、屠岸贾、韩厥等主要人物为例来分析比较戏剧版与电影版人物的区别,以帮助人们重新解读《赵氏孤儿》这一经典。

【关键词】赵氏孤儿;改编;人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35-02《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悲剧之一,王国维将它列入世界大悲剧之林毫无愧色。

2010年电影版《赵氏孤儿》一经上映就褒贬不一,它不是戏曲电影,而是以经典戏曲故事为脚本创作的电影故事片。

《赵氏孤儿》把《左传》和《史记》记载的晋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族这两个相距二十多年的事件捏合在一起,并以《史记》所述故事为主要框架,增添变动了若干情节。

电影版《赵氏孤儿》故事基点从大忠大义转到了个人情仇,程婴抚育孤儿的动力是为了给自己的妻儿报仇,而不是对于忠良之家的敬仰。

在相同的故事背景下,电影走了一条与戏曲不同的道路,两个版本的《赵氏孤儿》都秉承了这一点,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情节生动丰富。

然而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发展中,人物显得更加丰满。

电影版《赵氏孤儿》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人物塑造方面既有重合又有背离,整体来说趋于平民化。

一、程婴元杂剧中,程婴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灭孤势力的由强到弱,救孤势力的由弱到强,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转化,都是通过程婴来实现的,他是关键人物,从救孤出宫到助孤报仇,都有他的参加,他的性格也是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一开始救孤出宫时,他有过犹豫,当他拷打公孙杵臼看到公孙支持不住时,又急又怕,因为用细棒轻打和用粗棒重打都要招致或袒护或图谋灭口的怀疑。

然而为了正义,他忍辱负重,从此背上出卖道义公理的恶名。

后来,当他看着亲儿被剁成三段,禁不住惊痛掩泪却无能为力,这是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灵魂磨难。

诚然,程婴受托救孤,有当年受赵朔“十分优待”的报恩情结,但当听说屠岸贾要杀尽晋国小儿时,他毅然舍子救孤,则是出于“要救晋国小儿之命”的公义之心。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

赵氏孤儿影评赵氏孤儿影评(一)电影《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元代戏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改编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依然围绕着宫廷权利斗争,一批正义的人士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救孤,以及忍辱负重,伺机复仇的故事结构展开,但与元代历史剧《赵氏孤儿》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相比较,电影的主题与价值观明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影《赵氏孤儿》更多地折射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价值观念,我认为电影围绕着现代文化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的主题、复仇主题、人性与爱的主题,表现出现代文化下的悲剧艺术。

一、通过对传统文化下忠义观的反拨,表达现代意识下的生命价值与自我牺牲。

中国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以理想人格为生命价值目标的。

因此,传统的生命价值观往往与人的忠义联系在一起,戏剧中,作为赵盾门客的程婴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孤以报“吾主之恩”;韩厥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他也是忠义的化身,他是一个匡扶正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无法为主尽忠的人,所以在放孤之后,他自刎而死,以使忠义能够两全;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为程婴的义举所感动,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然后撞阶而死。

与这大忠大义相对的是屠岸贾的大奸大恶,他得知赵氏孤儿逃出,竟然下令杀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抗者杀全家诛九族。

而在电影中,导演淡化了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之说,着重反映出来的是现代价值观下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电影中的程婴不再是主动让自己的孩子牺牲的“冷漠父亲”,而是阴差阳错地为救全城一百多个婴儿而无奈牺牲自己妻儿的悲剧人物,在弃儿牺牲以后,他终日沉浸在酒醉之中,影片对他的失妻之痛和失子之痛大肆渲染,就是希望通过主人公的心酸与痛楚表现出对生命的珍重。

影片中,韩厥也并非出于忠义而放孤,只是对庄姬请求的无法拒绝而救孤,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他不死,我就得死”,贪生恶死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对生命的一种珍视,韩厥被屠岸贾砍了一刀毁容后,苟且活着,在我看来,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折第三折由公孙杵臼(正末)所独唱。 而除了歌唱、宾白之外,表演也是 元杂剧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其文本 中,对表演的提示就叫“科泛”简称“科”。 科泛虽然简单,往往只有数字,如“哭科”、 “旦作见科”、“末拈香科”等,但对 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演出的效果, 都很重要。如在赵氏孤儿的元杂剧文本 中:“(旦)做拿裙带缢死科,云”、“正 末做揭箱子见科”、“程婴做慌跪伏科” 等等。在电影中非常有分量的冲突戏, 情感戏,到了这里,寥寥数字就得以表现。 例如公主央求程婴将孩子带出的一场戏, 在电影中用很大的篇幅将程婴的心理斗 争,犹豫不决以及公主的苦苦哀求展现 的淋漓尽致,而在元杂剧的文本中,(旦) 做拿裙带缢死科等几个动作就将这一段 剧情表达了出来。 但是在戏曲舞台上,表演始终是重 中之重,虽然在文本中只有寥寥数字, 但是在表演中就变得尤为重要。有着丰 富戏剧创作实践经验的戏剧家焦菊隐先 生曾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说过,我 国传统的表演艺术与西方的戏剧最大的 区别之一,就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 我们把表演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 这里我们不去探究这句话的究竟是否正 确,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可以 从中知道表演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 地位。 在戏曲中,文学剧本总是很短,例 如<赵氏孤儿>,仅有一楔子五折戏, 但是一经扮演则情况大变,“不但很长, 而且精彩动人。”即是说:在戏曲中, 表演形式主要地支配着剧本写作的形式,
,t'瞎ft4i"
冯华,女(1953年5月).黄河科技学院 公莛艺术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 索质教育。

I!!!!!!I
万方数据
参考义麟
【l】《元杂尉精选》f元】奖汉卿等著。
【2l《戏曲美学》陈多著 【3】《中国戏曲艺术》张赣生著
侔者簿奔 变乐,甄j£大学文学院宅影学专业研究生。
(上接27页) 女主角静秋虽然不够惊艳,却十分 清秀、十分纯真。她看上去过于柔弱, 但骨子里透着一种执着,一种坚强。

朴的表演、20世纪70年的纯爱打动了 许许多多观众。当“老三”弥留之际听 着“静秋”的呼唤,眼角流出最后的眼 泪时,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山楂树之恋》人物的对白并不多, 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些暖人的细节来带出 画面内容,比如:一根木棍的牵手、一 次次送出的礼物,隔着窗子摇手、隔着 江岸拥抱、一个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 一个用塑料管编制而成的金鱼钥匙链, 所有这些细节平凡而短暂,但意味却是 恒久而绵长。我们还能感受这样的小清 新吗?我们难道就非得那么现实吗7纯 情一回又如何1 20世纪70年代初,响 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笔 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也曾相互赠送过 笔记本、钢笔之类的情物,朴实而美好。 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 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 老三送她钢笔,老三对静秋的完全付出, 他的细心、他的执着、他的率直,成就 了一段几近完美的爱情,完美到要用死 亡使其永恒。他哪里走,我哪里跟.心中
cl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1.15.015
《赵氏孤儿>是我国元杂剧的经典 剧目之一,故事采自《左传》、<史记 ・赵世家》和刘向《新序・节士>、《说 苑・复思》等书。由元代戏曲作家纪君 祥撰写,与《窦娥冤》、《汉宫秋>、《梧 桐雨》并成为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作者 通过提炼、改造和虚构,将这一历史上 的一次冤案搬上了艺术舞台。《赵氏孤儿> 在戏剧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有不少 剧种改编上演。到了18、19世纪,更有英、 法等多种译本,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 到世界注目。而今年我国著名导演陈凯 歌将这一经典剧目改编成了电影,通过 银幕呈现给了大家一个不同的《赵氏孤 儿》。元杂剧《赵氏孤儿》与电影版的 《赵氏孤儿》虽然取自相同的历史事件, 但是由于作者不同,艺术样式不同,两 者之间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本文 从戏剧到电影,浅析一下电影版与元杂 剧的不同之处。 张庚先生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 撰写的《中国戏曲》文中,曾经指出“综 合性、程式性、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主 要艺术特征。”稍后,在他和郭汉城先 生主编的戏曲概论专著《中国戏曲通论> 中,认为“戏曲实际上是一种有规范的 歌舞型戏剧体诗。”通过对元杂剧《赵 氏孤儿>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明显的 看出元杂剧的艺术特征:一剧四折加楔 子的形式(<赵氏孤儿>有五折戏)以 及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固定, 舞台化的表演方式体现了其虚拟性,而 歌唱及宾白则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我 们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元杂剧的表现 方式与电影表现方式的不同。在元杂剧
然周冬雨的形象和小说中的有点不同, 显得有点弱不禁风,但更加增加这段凄 美爱情的感染力。静秋的青春、青涩和 清纯,眼睛透亮、眉宇清秀、干净,给 人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男主角老三的表演晴朗、纯净,自 然朴实,很阳光,回归了那个年代,把 老三的痴情、体贴、肯牺牲的性格,表 现得非常到位,阳光帅气的形象也俘获 了不少观众,弥留之际的病入膏肓的“惨 样”让观众落泪伤感。尤其是两个相爱 的人隔河拥抱的动作,和静秋一步三回 头的眼神,真的很美……两个心灵相 通的人,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只 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递情感 ……这就是爱的力量……我不能等你一 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 愿意等你一辈子……在这样一个很干净 的场景中间我们去山楂树下去品味纯爱, 山楂树下去画爱,干净的画面、演员质
《赵氏孤儿》可以说比较符合其一贯的 导演风格,影片围绕着人性的主题进行 刻画,创作出了一个个富有人性的十分 鲜明的人物。但是整部作品显得有些虎 头蛇尾,前一部分精彩而后一部分稍有 平淡。而通过这部电影与元杂剧的文本 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的不同之处。对于 更深刻的了解电山楂树 连两颗心,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和 时下男女敢爱敢恨,奉子成婚成风相比, 《山楂树之恋》的纯爱的确让人对那个 年代有些眷恋和美好的回忆。剧中没有 爱情戏惯有的接吻镜头,没有激情戏, 但“静秋”坐在“老三”单车前,裹着 对方的白衬衫,在街上肆意飞驰;两人 在医院不舍分离,隔窗jc寸望以及河两岸 互迈徐步,四目对望等镜头,让观众感 受到那个白衣飘飘年代的纯爱。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剪辑过于 零碎,中间穿插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 用宇幕草草交待剧情,破坏了美感。正 如网评:电影不如预告片,预告片不如 剧照精彩写意的作品。老三给我的感觉 就像一个神仙,飘来飘去的,而且那么 美轮美奂,不真实……
《赵氏孤儿>的文本中,占绝大多数的 是各个角色的唱词与宾白,而介绍故事 情节发展的部分少之又之。例如其剧本 的第一折,开始是屠岸贾、程婴,旦儿 等的宾白,随后是油葫芦、天下乐等大 段大段的唱词。剧情的发展便是通过各 人的台词进行的。如楔子中,屠岸贾陷 害赵氏并将其满门抄斩的情节全部是由 屠岸贾一人叙述的,而在电影这种艺术 形式下就是另一种表现方式。从陈凯歌 导演的《赵氏孤儿>,在楔子中屠岸贾 介绍剧情发展的大段独白变成了一场非 常有视觉冲击力的,惊心动魄的宫廷之 变,从屠岸贾与赵盾一族怎样结下仇恨, 到他怎么密谋报复,再到最后的付诸行 动,观众看得一清二楚。影片将所发生 的事情展现给观众,而不是一种讲述, 更不是一种舞台化虚拟的表现。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等表演手 段为基础,载歌载舞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齐如山先生曾说: “国剧的原理,有两 句极扼要的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 舞,凡是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唱的韵 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 在元杂剧中,一般情况下,每一折都是 由一人独唱,主唱者即居中的主角“旦” 或“末”,如在<赵氏孤儿>中,第一 折由韩厥(正末)主唱,例如第一折最
剧中,这一事件发生在了赵盾生前。而 陈凯歌导演又将元杂剧的版本加工改编 成了电影,在他的改编过程中对原著的 改编是很大的,因此也引来了很大的争 议,总体上讲,陈凯歌导演的改编还是 值得肯定的,例如对韩厥放掉程婴的缘 由就显得合情合理,而原著中韩厥的自 杀行为就显得脱离的人的本性,显得形 象太过高大。例如对程婴与其妻子换子 而引发的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导致了自己 的孩子被杀,而赵氏孤儿则变成了自己 的孩子,最终导致了程婴意图复仇。非 常合情合理,合平人性。而相对于元杂 剧,导演在处理二十年复仇的过程的时 候显得没有说服力。导演的意图是好的, 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屠岸贾被亲手抚养 二十多年的孩子所背叛,这样的打击是 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也可以说程婴的复 仇是狠毒的。但是导演在处理的过程中 没有到位,不仅没有将自己的意图表现 出来,还显得程勃的复仇十分的突兀, 引人质疑。而元杂剧中比较忠于所流传 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创作就显得合情合理。 作为陈凯歌导演的新作,电影版的
氘留 艨犁箬
K墨V
从戏剧到电影
——赵氏孤儿电影与元杂剧作品分析
【摘要】《赵氏孤儿》是我国元杂剧中的经典剧目,与《窦娥冤》、《汉宫秋》、 《梧桐雨》并成为元杂剧中的四大悲剧,陈凯歌导演于2010年将其搬上银幕并 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而从元杂剧经过改编成为电影使《赵氏孤儿》这一经 典剧目发生了诸多变化。 【关键词】《赵氏孤儿》元杂剧 电影 陈凯歌
后一段“【赚煞尾】能可在我身儿上讨
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猛拼着撞 阶基图个自尽,便留不得芳名万古闻, 也好伴钼魔共做忠魂。你,你,你要殷勤, 照觐展昏,他须是赵氏门中一命根。直 等待他年长进,才说与从前话本,是比 教报仇人,休忘了我这大恩人。”又如

I!兰!!!l
万方数据
传统的戏剧文学所具有的作用只是为表 演效劳,但描写决不为表演代庖。这也 就看出剧本在戏曲表演创作过程中的作 用,与话剧的不同之处,在通常的情况 下,排演话剧时,基本上是依照剧作者 写下的、或经过导演修改过的台词来念, 而戏曲则是化作者所写的文字为歌舞, 并且常常从一两句的台词或无文字之处 衍生出大段,甚至是欣赏重点的表演。 因此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先生曾说过: “戏是死的,人是活的,戏在人唱。” 而焦菊隐先生也说: “我们的传统表演 艺术,尊重作为基础的文学剧本,但表 演决不止于基础,而要在基础上建起堂 皇的宫殿。” 我们知道“赵氏孤儿”原本就是我 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它被记载 与<左传>等史书当中,纪君祥在将其 加工后写成了元杂剧的文本,在这个过 程中必然有作者的主观创作,例如赵氏 被灭满门这一事件发生在赵盾死后,而 其弟赵穿曾杀死了当时的国君晋灵公, 屠岸贾则是晋灵公的心腹,后屠岸贾以 此为名灭掉了赵家三百余口。而在元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